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7518010E 11备案号:29775-2010 SY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819-2010代替SYT 5819-2002陆上重力勘探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and gravity survey20100827发布2010一1215实施国家能源局 发布SYT 5819-2010目次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技术设计 ,4仪器准备 35资料采集 56资料整理与检查验收 97资料处理 8资料解释 坦9成果报告 ”10报告评审与资料归档 ”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技术设计书编写提纲 圬 附录B(规范性附录) 三程循环独立增量的计算 佰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重力基点网平差 ”附录D(规范性附录) 重力观测值的内部校正“ 掩 附录E(规范性附录) 重力观测值的外部校正一 伸 附录F(规范性附录) 检查验收的内容 勉 附录G(资料性附录) 密度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孔 附录H(资料性附录) 勘探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筠SYT 5819-2010刖置本标准按照GBT 1 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本标准代替SYT 5819-2002地面重力勘探技术规程,与SYT 5819-2002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标准名称变更为陆上重力勘探技术规程;增加了52 3和533水下重力资料采集的技术要求;增加了附录F野外资料检查验收的内容;增加了52 1 c)地面自动重力仪的有关技术要求;完善了第4章第6章中仪器试验和野外采集的技术要求及质量评价方法,统一了对精度的表述;充实了第7章和第8章中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的方法与技术。 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物化探事业部。 本标准起草人:杨战军、王春玉、齐保智。本标准代替了SYT 5819 2002。SYT 5819 2002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YT 5819-1993。SYT 5819-2010陆上重力勘探技术规程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重力勘探的技术设计、仪器准备、资料采集及验收、资料处理、资料解释以及报告编写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求,包括陆上的地面重力测量方法、借助高脚架的水上重力测量方法和水下重力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重力勘探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SYT 5171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YT 5939重力仪使用与维护SYT 6055石油重力、磁力、电法、地球化学勘探图件编制规范3技术设计31技术设计的准备技术设计前应做如下准备工作: a)收集工区及邻区已有的地质、井筒、物化探、物性及测绘资料。 b)根据工区地质情况拟定密度模型,进行正演分析,论证重力勘探方法在该区可能的地质效果。c)了解工区地形、交通、气候、水系等自然地理条件。32技术设计编写依据 以完成地质任务为目的,以技术规范为依据,结合工区实际情况进行编写。33技术设计的内容331测线布设应遵循如下原则: a)根据地质任务,结合地表条件进行测线布设。 b)测线应垂直于构造走向。c)线距应不大于最小探测对象长度的1a,点距应保证至少有3个连续测点反映异常。d)勘探比例尺和线、点距按表1选择。 e)因地表条件所限,可布设不规则测网。 f)进行剖面重力测量时,测线宜同已有的物探测线重合或平行。332勘探精度的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a)异常总精度应能分辨最小研究对象。sYT 5819-2010b)平原、丘陵区和山区各项精度的分配见表2和表3,水下重力勘探的异常总精度见表3。c)由于施工条件的差异,在满足异常总精度的前提下,各分项精度可视仪器性能、工作方法等 做适当调配。333精测测线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测线根据定量解释需要布设,其点距及精度要求视解释的需要而定。 b)测线宜垂直于异常走向,穿过重点探测目标中部,两端延伸至背景场。 c)测线宜穿过已知钻孔并与已有物探测线重合。表1 常用勘探比例尺与线、点距对照表 单位为千米 比例尺线距点距1:500000 821:200000 411:1()00002 01 01 00 51:500001 000 50 0 500 251:25000 O 250 101:10000O 10 0 05表2异常总精度及分项精度调配表(适用于平原、丘陵)单位为毫伽 异常 异常 测点重力值 布格校正 地形校正 正常场校正比例尺等值线距 总精度 精度 精度 精度 精度1:500000 2 000 0 800 0 300 0 600 0 400 01001:2000001 000 0 400 0 220 0 250 0 220 00501:100000 0 500 0 200 0 120 0 100O 120 0,0301:50000 0 250 0 10000500 050 0 070 0,0201:2500()0 200 0 080 0 040 0 040 0 050 00101:100000 1000 0400 0300 020O 0100 010表3异常总精度及分项精度调配表(适用于山区)单位为毫伽 异常 异常 测点重力值 布格校正 地形校正 正常场校正比例尺等值线距 总精度 精度 精度 精度 精度1:500000 5 000 2 000 0 500 1 4001 200 0 1601:20000()2 000 0 800 0 300 0 500 0 500 0 1201:1000001 0000 4000 1600 1400 3300 0601:500000 5000 2000 1200 0800 1300 0401:25000 0 400 0 130(】050o 050 0 1()00 020334测地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执行SYT 5171的规定。2SYT 5819-201034技术设计结构技术设计书结构参照附录A。35技术设计附图 技术设计附图编制执行SYT 6055的规定。36技术设计审批361技术设计应呈报审批后方可实施。362技术设计一经批准,不应随意更改。363因客观条件所限或地质任务所需必须变更设计时,变更内容应报批。4仪器准备41重力仪检查与调节在性能试验和格值测定前,应进行仪器检查与调节。相关要求执行sYT 5939的规定。42静态试验421应在温度变化较小的环境下进行,并确保工作期间地面无震动、附近无震动干扰。422仪器零点漂移趋于稳定后才能开始正式试验。423试验过程中,重力仪应保持开摆状态。424连续观测24h以上,每30min读一次数。425经固体潮校正后,做出仪器静态零点漂移曲线。其最大非线性偏差应不大于设计测点重力值 精度。43动态试验431观测点8个10个为宜,相邻试验点间的重力段差应在210。5mS1以上,观测时间不少于8h,用双程往返观测法进行观测。432零点漂移校正系数用式(1)计算。意毋At。k=一生上_=一 一(1)宅缸?i=1式中:k零点漂移校正系数,单位为毫伽每分(105mS-2min); Ag:第i点前、后观测值差(i=1,2, ,r),单位为毫伽(10。5ms。2) 血。第i点前、后观测时间差,单位为分(min);一重复观测的点数。仪器动态观测精度用式(2)计算。r=一T 2置拜(mn)(2)式中SYT 5819-2010t仪器动态观测精度,单位为毫伽(105ms1);第i个相邻点间单个增量与平均增量之差(i=1,2,m),单位为毫伽(10。ms 2): m增量总数; n观测的边数。433仪器动态观测精度不低于设计测点重力值精度。434开工前每台仪器的试验次数不少于两次,收工后或仪器受震、检修后也应进行动态试验。如 果野外工作时间超过6个月时,期间应增加一次试验。44一致性对比试验441同一工区内使用两台以上仪器工作时,应进行一致性对比试验。442试验点数8个10个,相邻点间重力差210。5mS2以上,所有仪器按相同的测点次序通过往返重复观测法观测。443仪器一致性精度用式(3)计算。r=一eY二 2静?一n)(3)式中:ev仪器一致性精度,单位为毫伽(105mS。2);某仪器在某相邻点之增量与各台仪器平均增量差(扣1,2, ,m),单位为毫伽(10。5ms一2)。444仪器一致性精度应不低于设计测点重力值精度。445如果动态试验的条件满足一致性对比试验的条件,且每台仪器的动态观测精度均合格,可用 动态试验数据计算仪器的一致性精度。45格值标定与校验451不带格值表的重力仪应在开工前在国家级格值标定场(标准点)上标定格值;自带格值表的仪器,应每年进行格值校验(年检)。452石英弹簧重力仪采用三程循环观测法(计算方法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两标准点之间读格 差互差应不大于1格;温度补偿型重力仪采用双程往返观测法,读格差互差对LCRD型仪器应不 大于02格,其他类型仪器应不大于002格。453相邻标准点间取得的合格读格差应不少于10个,不合格的读格差不多于3个。454格值相对均方误差用式(4)计算,并应不大于0 03。4s+型虽生坚竺:!翌(4)S式中: 琥格值相对均方误差; v。某次读格差与平均读格差之差(i=1,2, ,n。),单位为格 n。独立读格差数;s平均读格差,单位为格。455格值用式(5)计算。4SYT 58192010(5)式中:c仪器格值,单位为毫伽每格(10。ms 2格);卜两标准点间已知重力差值,单位为毫伽(10。5rrls。)。456格值的相对变化大于005时,应求取校正系数并进行格值校正。5资料采集51基点网的布设与观测511基点网布设原则重力基点网的布设应遵从以下原则: a)普线开工前应先建立重力基点网,并与国家重力基点进行联测。 b)重力基线应在全区统一建网。 c)重力基点应便于普通观测单元连接。 d)重力基点建立在地基稳定、周围震动干扰小的地方。e)需多年施工的地区,应首先建立全区一级基点网,然后分年度建立二级基点网,要求见 表4。f)重力基点网不宜有悬挂基点;在条件特别困难、一些普通观测单元无法连接基点时,可发展 少量悬挂基点,但悬挂基线臂的联测至少要取得4个合格的独立增量。g)水下重力测量前应在码头建立重力基点。 表4分级建网的技术要求级别一级基点网 二级基点网i传递重力值; 1传递重力值;作用 2控制二级基点网的重力联测; 2用于普通观测单元零点漂移校正;3控制传递误差的积累 3控制传递误差的积累1根据全区面积大小及交通情况合理布设,一次1根据本年度工作区域合理布设,利用一级基点 建成;网进行控制布网要求2应与国家重力基本网点联测; 2基点应便于普通观测单元连接;3每个闭合圈的边数一般不超过8个 3每个闭合圈的边数一般不超过8个各基线臂至少采用两台仪器联测,相邻基点间至各基线臂宜采用两台仪器联测,相邻基点间至少 联测要求少取得4个合格的独立增量 取得2个合格的独立增量1联测精度。不低于0 03010叫ms;1联测精度如不低于4-0 04010呜msq;精度要求2基点网精度E01不低于0 05010。5msq2基点网精度c02不低于0 070xlo。5ms。2注:平原区1:50000及以上大比例尺的重力勘探,基点网精度En不低于0 030x10qms。512基点网联测 重力基点网联测应满足以下要求a)采用双程往返观测法。 b)两基线臂之间至少有三个连接点。 c)往适于两相邻重力基点的两个非独立增量之差不大于两倍设计联测精度。 d)各基线幽闭合差不大于设计基点网平差精度的2以倍(L为相应闭合圈基线边数)。513基点网联测精度 基点网联测精度以各基线臂联测精度的均方误差衡量,用式(6)和式(7)计算。q=i甄;(m”) (6)ri一e2+穿(7)式中目第J基线臂联测精度(J=12, 从),单位为毫伽(t052);第J基线臂第z个相邻基点问单个非独立增量与独立增量(非独立增量平均值)之差(i=1,2 ,”),单位为毫伽(10叶ms-2);一第J基线臂的非独立增量总数71第,基线臂的独立增量效;r基点阿联测精度,单位为毫伽(10。 。2);N,基点网的基线臂教,52重力普通点的观测521地面重力普通点的观测地面重力普通点的观测应遵循如下要求:a)采用单次观测法,每个工作单元首尾连接基点。b)一般在一个工作日内闭舍基点,对于人力通行特别困难地区。闭合时间可延争2d。多日观 测的单兀,相邻两日应有三个以t的连接点,连接点间两次读数差之差不大j。设计测点重 力值精度。c)手动读数的重力仪在每一测点应取得两次独立读数,两次读数差值对LCRG应不大于0 005格,对LCRD型应不大于0叭格,取其平均作为该点的观测结果;自动记录的重 力仪在每-N点的采样时间不少于0 5min。d)合理选择点位,避开悬崖、睦坎和其他地形影响较大之处。 e)线、点距允许的偏移一般为设计线、点距的t0,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宜放宽到20。 f)金属弹簧重力仪接磁北方向放置。 g)工作过程中,如发现仪器受震有突掉现象,应返圆受震前至少两个测点进行重测,以检惫突掉情况并做校正。h)仪器改动测程后,应静置l 5rain以上,仪器读数稳定后才能开始新的观测。522借助高脚架的水上重力普通点的观测 执行5 2 I的要求。5 23水下重力普通点的观测水F重力野外采集的技术要求如下6a)普通点观测采用单次观测法,每个工作单元首尾连接重力基点 b)每个重力工作单元宜在5d内闭合重力基点。 c)采样率不小于I s,采样时间不少于0 5mln。 d)工作过程中,如仪器受震或断电,本单元观测数据作废。53检查观剥与采集质量评价531地面重力测量的检童观测与采集质量评价检查观测采用在不同工作单元进行的重复观测方式,手动读数的重力仪宜采用不同仪器、不同操 作员、不同日期进行。检查点宜分布在工作单元中部,检查率不低于5。普通点的观测质世以检查 观测精度来评价。检查观测精度计算方法如下:a)同一测点检查观测只有一敬时,用式(8)计算。e。=压丽式巾:E。检查观测精度,单位为枷(10-5m5-2)Id。第i点前、后重力值之差“=1,2, t),单位为毫伽(10。 2)”,检盘点数。b)同一测点检查观测多于一次时用式(9)计算。,。=t嚣磊j(9式中i=1,2, ,),单位为毫伽(If)5mE-。(娄孙圹。式中:“一基点网平差精度,单位为毫伽(10。 ”)。两次观测值之差不得大于设计检查观测精度的2 5倍。重力资料采集质量以测点重力值精度衡量。测点重力值精度计算方法如下:)只有一级基点时用式(11)计算。h=以ii巧式中:E。梗j点重力值精度,单位为毫伽(10“ 。)。2)有两级基点时用式(12)计算。h=、僵了五了玎 (12)式中SYT 5819-2010 “,oz分别为一级、二级基点网平差精度,单位为毫伽(10。5ms1)。532借助高脚架的水上重力测量的检查观测与采集质量评价 执行53 1的要求。533水下重力测量检查观测与采集质量评价水下重力测量的质量检查采用布格重力异常检查的方式,检查率应不低于3。 布格重力异常总精度评价以式(13)计算。e=毋2唧 (13)式中:E布格重力异常总精度,简称为异常总精度,单位为毫伽(105mS。2);g,第i点前、后异常值之差(卢1,2, ,ne),单位为毫伽(10。5m8-2) 咖检查点数。布格重力异常检查闭合差应不大于设计异常总精度的2 5倍。54测地工作执行SYT 5171的规定。55密度测定551岩石标本的采集 岩石标本的采集应遵循如下原则:a)采集的岩石标本应具有代表性,对岩层厚、分布广的地层和勘探目标层应重点采集。 b)充分利用已有钻井深层岩心获取深部标本。 c)标本应及时登录、编号、定名,并注明采集地点和地层。 d)每一套地层的岩石标本数宜不少于30块,每块质量以10092009为宜。552标本密度的测定 标本密度的测定视标本类型按如下方法进行:a)致密岩石,利用密度计直接测定其密度。b)疏松的多孔隙岩石应封蜡后,用密度计直接测定,或用天平测定,用式(14)计算其密度。Pr一面瓦砑再刁予丽P1(14)一式中: p。岩石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 风石蜡密度,取099cm3; 风水的密度,取1 09cm3; P,标本在空气中称得的质量,单位为克(g); Pz标本封蜡后称得的质量,单位为克(g); P,封蜡标本在水中称得的质量,单位为克(g)。8SYT 5819-2010c)地表覆土(如黄土),取规则形体,用天平称其质量,根据式(15)求表土密度。Mn 2可(15)式中: PT表土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 M表土质量,单位为克(g);V表土规则形体体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矗)。56野外记录要求 野外记录应满足:a)记录内容应齐全。b)记录应使用铅笔书写。 c)记录不得涂改、擦改、就字改字、连环划改、追记或转抄。划改应备注原因。 d)自动记录的仪器,记录的表头信息应齐全。6资料整理与检查验收61基点网平差611一般采用网形平差。网内若有两个以上高一级精度的基点,则采用结点平差。612 网形平差,采用波波夫逐次逼近法或解方程组法(见附录c)。613结点平差,采用解方程组法(见附录c)。614基点网平差精度计算方法为:a)网形平差采用式(16)计算。旷t剐芤蕊(16)式中: e。基点网平差精度,单位为毫伽(10。5ms。2); r基点网闭合圈数;z一基点网平差臂总数; Pl各平差臂的权,采用联测精度平方的倒数(i=1,2, ,Z) e,各平差臂的改正值,单位为毫伽(105ITIS1)。 b)结点平差采用式(17)计算。e。=t志J,壹(1PDEPic 2,(17)式中:F_结点数(不含已知基点)。615应绘制基点网平差图。62普通点观测绝对重力值的计算621按附录D进行重力观测值的内部校正,计算各工作单元中的普通点相对于起始基点的重9力差。622由起始基点的绝对重力值,推算各普通点绝对重力值。6,3布格重力异常值的计算按附录E进行重力观测值的外部校正,用式(18)计算布格重力异常值#29+Agb+Ag rh(18)a)对于选用的参数,应确认无误。 b)计算数据和整理的图表,应正确无误,清晰美观,项目填写齐全 c)一个观测单元结柬后应及时进行计算和质量监控。 d)原始资料和成果图件,应内容齐全、数据可靠。 e)重力各项拉正及计算结果一律取准至0 00110。ms。66资料的检查验收野外采集工作结束后,应进行资料的检查与验收。检查验收的内容参见附录Flo7资料处理71准备工作 资料处理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a)采用密度剖面法优选最佳中间层密度b)奇异点分析与去除。 c)数据阐格化。 d)制定处理方案,绘制处理流程框图。7 2常规处理项目及其常用处理方法7 21区域重力场的提取 常用方法有a)滑动窗口甲均法。 b)波数域向上延拓法。 c)趋势面法。 d)波数域低通滤波法。e)均衡重力异常校正法(适用于大面积区域性重力资料处理7 2 2剩余重力异常的提取 常用方法分两类a)去除区域场法。b)直接提取法,包括圆周平均法、渡数域带通滤波法等。7 2 3局部重力异常的提取常用方法有 a)空间域导数眭。 b)波数域导数法。 c)渡数域向下延拓。 d)披数域带通滤波法。724断层重力信息的提取宜采用重力水平总梯度法及其他导数法。73其他处理项目豆有美特殊处理技术731线性构造信息的提取 区域重力资料解释中,可采用如下方法提取线性构造信息a)影像法。 b)方向滤波法。 c)重力水平导数法。SYT 5819-2010732断层信息的增强 当布格重力异常中的断层信息较弱时,可采用如下方法a)小子域滤波法。 b)垂直导数法。 c)总梯度求导法。733非目标异常的去除 去除非目标地质体的重力效应,通常采用:a)剥层法。b)磁性地质体的伪重力异常归算与校正。8资料解释81准备工作811分析重力勘探的目的,明确地质任务。812收集、研究工区及邻区有关地质、物化探和钻井资料。813按附录G收集并整理岩石物性资料,分析其特征和规律,归纳密度界面。814完成基础图件和为解释服务的其他处理图件。82定性解释821根据重力异常的范围、幅值、波数特征、走向及组合关系进行异常分区,确定整体构造格局。822借助不同高度的上延重力异常,了解深部构造特征和基底顶面的起伏形态。823对比剩余重力异常图与地质图,建立重力异常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对应关系。824根据地层密度资料和重力异常与地质构造之问的关系,确定主密度界面对应的地质层位。825根据水平总梯度图和线性构造信息,结合地质资料、其他物探资料确定断裂展布。826根据局部重力正异常,确定可能的局部构造带的分布,分析各个局部构造的形态特征。827结合地质、磁力、电法等资料进行岩性重力异常的定性解释。83定量或半定量解释831定量或半定量解释包括密度界面埋深的计算、局部构造的定量描述、断层的半定量解释和岩 性异常体的定量解释。832密度界面埋藏深度应以地面地质、钻井、地震、电法等资料为基础建立初始模型进行反演计 算,方法有多面体法、组合模型法和界面函数法。833局部构造的定量描述主要包括构造带的整体走向、局部构造总数、各个局部构造的面积及顶面埋深等。834通过对断面倾角的计算确定断层的倾向,从而对断层的性质做出判断。835岩性异常体的定量解释步骤为: a)穿过异常中心,沿最能反映异常特征的方向,切出完整的剖面异常曲线。 b)根据异常形态确定所采用的模型。 c)采用正演选择法求解顶面埋深或用特征点法近似地计算顶面埋深。SYT 5819-201084综合地质解释841根据基底顶面(主密度界面)埋深图、相关沉积盖层厚度图及重力正反演剖面,结合地面地 质、井筒、地震、电法等资料,推断地层的发育、展布、厚度及埋深变化,分析沉积特征。842研究断层的分布、性质、级次和主要活动时代,分析构造特征,编制断裂系统图。843以大地构造学为指导,以断裂体系和基底埋深为主要依据进行构造单元划分。844结合地面地质、井筒和其他物探资料,综合判断局部重力正异常的地质成因及属性。845结合油气地质条件进行油气评价,分析推断最有利区带和最有利局部构造。9成果报告91文稿的撰写 报告文稿的内容与结构,参见附录H。92附图的编制921基础及转换图件主要有: a)布格重力异常图。 b)区域重力异常图。 c)剩余重力异常图。d)重力水平总梯度图。e)局部重力异常图。922成果图件主要有: a)综合解释剖面图。 b)主密度界面埋深图及主要沉积盖层厚度图。 c)断裂系统(分布)图。d)局部构造预测图。 e)构造单元划分图。 f)含油气远景评价图。923编图要求按SYT 6055的规定执行。10报告评审与资料归档101报告评审1011成果报告应进行答辩评审,并由评审组写出评议书。1012评议中的重要不同观点、意见或建议应做详细记录,并有相应的答辩。1013成果报告的评审分通过、不通过两级。如评审不通过,应限期做修改、补充,再评审。1014评议书应收人正式成果报告。102资料归档1021归档内容 归档内容包括:a)重力观测记录簿、记录计算簿、成果计算簿。b)成果数据光盘。 c)仪器性能试验记录及计算结果。 d)主要基点标志说明及照片。 e)基点网平差图。f)实际材料图。一SYT 5819-2010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技术设计书编写提纲丸1 丸2 九3 要求 九4A5排菩SYT 5819-2010附录B (规范性附录) 三程循环独立增量的计算B1观测方法为1212,相应的观测时间和观测值分别为“,91;t2,92;t3,93;。,g。B2仪器零点漂移为线性时,经固体潮校正后两点问独立增量按式(B 1)计算。90=丢(94+92碍-91) 笔警(“飞研+叠”4”2”(B1)式中:go两点间独立增量,单位为毫伽(10。5mS-2)。重力增量的均方差由式(B2)计算。旷t丛铲(B2)(B 3)式中:重力增量的均方差,单位为毫伽(10。5ms。2)。 以上三式中: to=14(“+t2+屯+t4),单位为分(min);TI=tz一l,单位为分(rain);T2=“一t2,单位为分(rain); G1=93一g,单位为毫伽(10。5ms。2); G2=94一92,单位为毫伽(10。ms。2)。SYT 5819-2010附录c (规范性附录) 重力基点网平差C1网形平差的基本步骤(波波夫逐次逼近法) 网形平差的基本步骤如下:a)以基线臂为计算和分配闭合差的基本单位,绘制基线网平差图。 b)按顺时针方向计算每个闭合圈各基线臂的重力增量。 c)计算各闭合圈的闭合差及各基线臂的闭合差分配系数。 d)按闭合差从大到小的顺序逐次对各闭合圈的闭合差进行分配,直到闭合差全部为零。 e)计算各基线臂的改正值,推算各连接点的绝对重力值。f)推算各基点的绝对重力值。c2结点平差的基本步骤I解方程组法) 节点平差的基本步骤如下:a)绘制基线网平差图,标出高一级精度基点和结点(即基线臂的起止基点)。b)计算各基线臂的权值(其大小由各臂的联测精度确定),求出各臂重力增量。 c)用已知基点值、F个结点的值(设为未知数)和Z个臂的重力增量表示出z个臂的改正值。 d)以z个改正值的加权平方和构造一个函数,并对Z个未知数求导,令其为零,组成方程组。 e)解方程得结点平差重力值。f)求出各臂改正值和各连接点的相对重力值。g)求出各基点的绝对重力值。附录D (规范性附录) 重力观测值的内部柱正D 1固体潮校正 崮恽删收止米州“(1J 1)计算:GT(t,)=6G(r),()D”mm一刚,(惫归一,oas2Zm)+o 6013,产c一,(是)4 cm嗝、0(2536刚()3(1-3cos2Zo)眦F(f)=0 998327+0 00167cos邳 r(一)=一0 00483+0 01573sI一7一(I E)1 59sin4+式中:GT(t,+)固体潮理论值,单位为毫伽(101 2);已,e分别为月心和日心至地心平均距离,单位为千米(km)R R分别为月心和日心至地心距离,单位为千米(kra)IZ。,五分别为月亮和太阳对测点的地心天顶距,单位为度(。)a潮汐因子,采用平均值1 16)7测点纬度和地心纬度,单位为度(。)。D2零点漂移校正零点漂移校正,用式(n 5)计算校正系数然后按观测时间进行线性校正K:一+玉ff式中:K零点漂移校正系数,单位为毫伽每分(10。msmln)6;i一终止基点与起始基点的重力差,单位为毫伽(10。ms-2);乱终止基点j起始基点已知重力差,单位为毫伽(10”ms。2);t,tI分别为起始基点和终止基点的观测时间,单位为分(min)。附录E (规范性附录) 重力观测值的外部校正E1布格校正殛精度计算一个测区应采用统一的中间层密度值,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E11陆地重力数据的布格校正E 1 11当测区地形、r缓时,用式(E1)校正。、Fn=(0 3086004agp)h式中船。布格校JI。值单位为毫伽(105lIls-3),测点海拔,单位为米(m)广中间层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厦米(gcm3)。布格枝正精度(不考虑中闻层密度误差)按式(E 2)计算“2(0 3086 0 041)8h式中:盯r测点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布格校正精度,单位为毫伽(10。ms吨)IE112当测医内地形高差较大时,用式(E3)校正。gh=o 3086(1+0 0007eos2)72X10 h 019P+坠警n式中:一测点地理纬度单位为度(。);R中间层校正圆盘半径,取166700m。布格校正精度(不考虑中间层密度误差)接式(E 4)计算。“=o 31)86(I+0 oMco娜)“44x10 7i041却+!器h式中测区平均纬度,单位为度(。) 测区平均高程,单位为米(m)。E11 3在水域利用高脚架进行重力观测时布格校正值按妓(E 5)计算。肌=0 3086(酗一+6。)0 0419p-0(41如(。一姒)式中:。观测时以黄海高程为基准的瞬时潮高;对陆上水体而言,为水面实测高程,单位为米(m);出,一重力仪至水底的高度,单位为米(m);SYT 5819-2010测点的瞬时水深,单位为米(m); n水的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 布格校正精度(不考虑中间层密度误差)按式(E2)计算。E12水下重力数据的布格校正 当采用水下重力仪进行水底观测时布格校正值按式(E 6)计算。2 0 3086(hoah)+00419nAh一00419p(hoAh)(E 6)AgbE2地形校正 校正方法有圆域法和方域法两类。E21圆域法近区范围为0m20m,按三环八方位估读相对测点的高差计算地形校正值。 第一环中的各个圆锥扇体的地形校正值用式(E7)计算。Agt=!争1一(1,)-1:(E7)式中:g。某个圆锥扇体的地形校正值,单位为毫伽(10。ITIS。2);卜引力常数,取667X10_8cm3g_1S ;p:地改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a);N方位数;r第一环的半径,单位为米(m);。扇体弧边中点相对测点的高差,单位为米(m)。第二环和第三环中各弧边梯形柱体的校正值用式(E 8)计算。Ag=2rtNGp,LvnB忑。了耳+R+,一天i鬲一R。)(E8)式中:R,R一圆环的内、外半径,单位为米(m);。弧边梯形柱体相对测点的平均高差,单位为米(m)。20m以外分为中区和远区,依据地形复杂程度确定各区的环数和方位数。中区范围一般取20m2000m,远区取2000m20000m。高程由地形图读取,用式(E 8)计算各个弧边梯形柱体的地形校正值。 近、中、远三区校正值之和为地形总校正值。E22方域法近区为半边长为20m的方形域,按八方位估算各角点和各边中点相对测点的高差,用式(E 9)计算各个斜顶三棱柱体的地形校正值。肾唧。1n(1+2,一历1n业鼍斧 c聃,A=口2+1,B=b2+1C=ab(E10)SYT 5819-2010=h1D,b=(2一h1)D(E11)式中:Ag,斜顶三棱柱体的地形校正值,单位为毫伽410。5ms1);卜方形域的半边长,单位为米(m);h,方形域某边中点相对测点的高差,单位为米(m);h:方形域某角点相对测点的高差,单位为米(m)。中、远区使用0 5km05km或lkmx lkm的网格在地形图上读取节点高程,以斜顶三棱柱体 或方柱体模型计算校正值。中区采用1:10000的地形图读取高程,远区采用1:25000或1:50000 的地形图读取高程。有满足精度要求的数字高程数据时,采用数字高程数据。地形校正的精度,近区地形校正采用野外复测的方法进行检查计算;中、远区(仅考虑读图误 差),圆域采用转动量板方位的方法进行检查计算,方域采用移动方格网节点的方法进行检查计算, 检查率不低于5。近、中、远区分别统计精度,其总均方根误差为地形校正的精度。各区段的均方 根误差按式(E12)计算。雨际(E 12)式中:。地形校正精度,单位为毫伽(10。rns。2);a第i点原始地形校正值与检查值之差(净1,2, ,n13),单位为毫伽(10。ms。2)。E3正常场校正正常场校正统一用1901-1909年赫尔默特公式(E13)计算。ro=978030(1+0 005302sin2一0 000007sin22)(E13)式中: r0正常重力值,单位为毫伽(10。5ms1)。 正常场校正精度以式(E 14)计算。E,=0 814sin2,iE; - -(E 14)式中:,正常场校正精度,单位为毫伽(10。ms2);一测区平均纬度,单位为度(。);e。测点纵坐标中误差,单位为千米(kin)。SYT 5819-2010附录F (规范性附录) 检查验收的内容F1任务完成情况 内容包括:a)工区面积。 b)基线、普通线长度。 c)加密线(点)、重复线(点)数及长度。 d)岩石标本剖面数、总长度及标本块数。 e)测区内留下的空白区大小。F2仪器的性能试验内容包括: a)仪器格值标定与校验的方法及数据计算结果。 b)重力仪器登录簿。 c)静态观测的方法及数据计算结果。 d)动态观测的方法及数据计算结果。 e)仪器一致性试验的方法及数据计算结果。F3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内容包括:a)重力基点网建立的方法与技术。b)重力普通测线的观测方法与技术。 c)岩石标本的采集、测定方法与技术。 d)重力地形校正的工作方法与技术。 e)测量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F4资料质量 内容包括:a)重力基点网的闭合环数、闭合差和闭合时间。b)重力基线边的联测精度及基点网精度。 c)重力普通测线闭合基点的时间及闭合差。 d)测线的偏离程度及空点情况。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智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 2025-2030儿童早期STEM教育医学理论基础研究
- 2025-2030儿童户外探险活动风险评估与认知获益的平衡策略探讨
- 2025-2030儿童嗅觉刺激与记忆功能发展的实验研究及芳香疗法产品创新设计
- 2025-2030健身镜等智能家居运动设备用户体验优化方向报告
- 2025-2030健康饮食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增长动力与投资价值评估
- 2025-2030会展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与可持续运营研究
- 外贸合同模板与风险控制要点
- 委托经济诉讼代理合同6篇
- 川教版四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全册教案(及计划)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简称2023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报告:高科技行业ESG绩效与NGO监督
- 办公室装修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县级医疗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请书范文
- 穿心莲栽培技术
- 特殊医用食品配送方案(3篇)
- 和奶奶一起做散步公开课
- 先天性膈疝超声诊断与评估
- 五粮液笔试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河北省公需课《双碳目标下绿色能源转型趋势》答案
- 《针刺伤预防与处理》团体标准解读与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