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寡头政治兴起原因之分析.doc_第1页
俄罗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寡头政治兴起原因之分析.doc_第2页
俄罗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寡头政治兴起原因之分析.doc_第3页
俄罗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寡头政治兴起原因之分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俄罗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寡头政治兴起原因之分析摘要寡头政治是俄罗斯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经历了从叶利钦时代到普京时代的兴衰变迁。本文侧重探析其兴起的原因:前苏联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机遇、诺民集团的组织基础等作为兴起的前奏,俄罗斯经济转型时期政府的私有化进程、金融工业集团建立和“权力资本”进入分配领域等作为主要原因促进了寡头的兴起和发展。另外,民众和政府的缺位、民主基础薄弱、各项制度缺乏等也是部分原因。寡头政治是苏联解体、俄罗斯分离出来后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叶利钦到普京的两代总统任期内呈现出有兴到衰的变化历程。寡头政治是俄罗斯经济转型过程中超出预期但却是在当时俄罗斯的国情下不可避免的一个改革副产品。他们利用国家社会政治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私有化之机攫取了大量财富,而与之相伴的却是国家经济的衰退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尤其是那些特大寡头,他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操纵媒体、染指政治、干预决策, 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寡头及其财团有: 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拥有罗卡瓦斯一西伯利亚石油集团和庞大的汽车产业; 弗拉基米尔波塔宁,拥有奥涅克辛姆银行一诺里尔斯克镍业一辛丹卡集团; 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拥有梅纳捷普一尤科斯集团; 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大桥”集团的老板,拥有今日报和独立电视台; 亚历山大斯莫棱斯基,拥有首都银行一农工银行; 阿列克别罗夫,拥有卢卡伊尔集团。 赵书昭:俄罗斯寡头政治变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政治学系,2008年,第10页。 那么,俄罗斯的寡头是如何兴起和发展的呢?前苏联时期的兴起前奏俄罗斯寡头的产生可以追朔到前苏联时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到198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先后通过了个体劳动活动法和合作社法,实际上使私营企业的建立和经营合法化了。未来的寡头们大都抓住了这个契机,创办了自己的私营机构。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利用政策积累资本:获取非现金信贷、做进出口贸易和生产销售稀缺消费品。 汪乾:新俄罗斯的巨富们浅析俄罗斯寡头兴起之原因,载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2页。 例如,弗里德曼利用机会与好友一起创办了一个合作社,通过给一些握有大量非现金信贷的大企业提供各类服务赚了大钱。曾经的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当时也借共青团之名创办青年科技创新中心将非现金信贷转化为现金。还有一部分未来寡头们则利用当时苏联产品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的落差,从事进出口贸易,倒卖稀缺日用品,从而一夜暴富。前苏联的“特权阶层”(或称“诺民集团”)是寡头集团产生的组织基础。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前苏联的苏共体制内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就开始萌芽。二战结束以后,前苏联党政干部腐败的现象日趋严重,而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由于领导干部的终身制,苏共内部权利“异化”已走向机制化,并以“干部花名册上的人”为圈子最终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 胡键:俄罗斯经济转型:从寡头资本主义到人民资本主义,载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4期,第66页。 集团中人大都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为他们后来在经济转型中用权力来换财产以迅速攫取国有资产提供了可能。“在权力已经人格化的情况下,前苏联的部长、副部长可以变成康采恩的董事长,财政局长变身为银行行长,物资局长成为交易市场老板,石油部成为石油公司。” 董晓阳:俄罗斯利益集团,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据俄罗斯社会学家奥尔加克里斯塔诺夫斯卡娅的研究表明,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寡头来源于“诺民集团”。俄罗斯经济转型时期的兴起和发展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和改革为寡头兴起提供了时代机遇,是所有寡头兴起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私有化的推行大大加快了寡头们的兴起,金融工业集团进一步推动寡头的发展壮大,“权利资本”进入分配领域也使财富进一步垄断到寡头们手中。私有化进程大大推进了寡头的兴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苏联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的全方位转型。在经济领域,叶利钦政府确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张础: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所有制改革,俄罗斯、东欧、中亚经济转轨的抉择,陆南泉编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第129页。,因此所有制改革即私有化成为了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其实,俄罗斯私有化也有政治交易的原因。俄罗斯的民主派深知共产主义势力仍然牢固,自己根基不稳,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迅速将国有资产私有化,制造出一个强大的私有阶层,保证俄罗斯社会转型进程的不可逆转。戈尔巴乔夫时期就“下海”的资本家们就成了他们积极寻求帮助的对象。因此,秋拜斯、盖达尔等人几乎都有意识地把大批国有资产低价转给波塔宁等人,以期在未来的政治竞争中获得资金支持。 关贵海:俄罗斯寡头的困惑,载理论参考,2004年第1期,第45页。 在私有化的进程中,政府部门为了尽快地催生一个私有制社会,不顾俄罗斯市场经济基础薄弱、70年的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模式、配套财政信贷货币制度缺乏、经济结构不平衡等现实,通过颁布法律、命令等手段自上而下地加速推动私有化,而为了迅速实现国有资产的私有化,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半卖半送给了那些企业的领导者。同时,原先大权在握的原苏联共产党内的既得利益特权阶层成员迅速把权力变为资本, 大搞权力寻租。他们在国有、集体企业的私有化过程中代表政府出售国有资产。但他们往往与以前政府委派的各企业的管理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作为国有资产的买方。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暗箱操作、权利寻租成为可能。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低价从政府代表手中收购企业的国有资产,使之成为私有财产,同时给予政府官员大量利益。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俄罗斯的国有财富被权力阶层和垄断资本家共同瓜分殆尽,普通百姓难以分得半点残羹。在这样的严重包庇和失衡的私有化过程中,财富和权利逐渐结合并集中到同一拨人手中。金融工业集团是寡头形成的重要基础。1992年底,切尔梅诺接替盖达尔出任政府总理,开始主张建立大型金融工业集团。为了培育坚实的企业主阶层,俄罗斯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建立金融工业集团大量支持。数据表明,1993年俄罗斯第一个金融工业集团成立到1997年增加到60个,1999年达84个。 潘德礼:俄罗斯十年(下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482页。 这些金融工业集团的领导者通过低价拍卖等方式成为这些集团的大股东,实现有前苏联政府官员或企业厂长、经理等前政府委派管理人员向寡头的身份转换。切尔诺梅尔金推动的建立大型垄断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有积极的作用。金融工业集团因其“官方”和“半官方”的性质,便于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便于吸收国内外资本,有助于俄罗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罗斯的市场化改革。 张春萍:金融工业集团对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影响,载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期,第161-162页。 另一方面,垄断性金融工业集团的建立更多带来的是消极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在俄罗斯产生了一批在经济舞台上呼风唤雨的金融工业寡头,并不断地干预国家政治决策。“权力资本”进入分配领域也大大地推动了寡头的兴起。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是追求平均主义,牺牲效率为特征的,这样的制度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转型开始后,俄罗斯为改变传统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平均主义和无效率特征,强调了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但是,伴随着私有化的推行,“权力资本”进入了分配领域,而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扭曲了“诚实劳动致富”的理念,助长了“投机致富”、“掠夺致富”的理念。正如华东师大闫鹏博士所说:“休克疗法与其说适合经济发展倒不如说更适合快速不公平分配国家财富,这种财富分配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新兴的寡头势力”。 闫鹏: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寡头产生的原因及对其治理探析,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5期,第91页。 休克疗法使“权力资本”进入分配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的“官僚”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作为稀缺资源,把权力市场化,通过权力和资本的结合,获取个人财富。他们独占和瓜分了国有资产,残酷掠夺普通百姓,因而首先暴富。随着寡头们个人财富积累的增加,其决策权也越来越大,从而使政府的改革政策越来越为寡头阶层服务。从社会和制度角度看,俄罗斯寡头的兴起也有民众和政府双缺位的原因。俄罗斯的民众社会基础薄弱,社会制度环境不发达。因此,在俄罗斯社会转型初期,“由于经济上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统治、思想文化上严密的意识形态控制等等”同上,第92页。造成俄罗斯社会经济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社会管理经验缺乏、政府官僚习气严重、社会民主力量薄弱、广大民众依赖和迷恋专制权威缺乏维权意识,因此在整个俄罗斯转型过程中,民众的监管和失衡作用一直缺失。另一方面,政府的合法性被质疑并且放权过于随意、自身正在探索职能转变,因此政府的管理也存在缺位。其实,政府管理缺位也有有意为之的嫌疑。政府决策是有人制定的,政府职能是由人落实的。而人性的弱点证明,一般人是难以以民族大业为重,在利益面前不低头的。转型时期,俄罗斯政府官员往往乘经济改革之风,直接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叶利钦家族本身就是金融寡头的代表,又如何能损自己之利益,革自己之命?所以,叶利钦总统任期内的俄罗斯历届政府虽有改变寡头干政、缩小贫富差距、扭转经济颓势的努力,但注定只是小打小闹,不能深入内核。比如普里马科夫政府改变私有化政策、改变货币政策等作为,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成效,但“不完全符合俄罗斯金融寡头的利益,与叶利钦家属的利益也有背向之处”,因此“纵然普里马科夫当初临危受命,依然出山替叶利钦总统分忧”但“终究只能是叶利钦家属棋盘上的一个小卒”, 唐朱昌等: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经济转型启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壮志未酬即被解职。 结语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叶利钦执政时期信奉的自由主义主流经济力量以及体制漏洞和官僚腐败的背景下,政治权力、经济实力相勾结,滋生了俄罗斯的寡头垄断势力,并且不断壮大,干预国家政治,使试图恢复政府对经济部分干预作用的力量始终处于弱势。因此整个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贫富差距悬殊,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稳定性差。当时的俄罗斯资本主义被称为“瘸腿的、腐败的权贵资本主义”。参考文献1董晓阳:俄罗斯利益集团,北京: 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2胡键:俄罗斯经济转型:从寡头资本主义到人民资本主义,载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4期,第66页。3关贵海:俄罗斯寡头的困惑,载理论参考,2004年第1期,第45页。4潘德礼:俄罗斯十年(下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5唐朱昌等: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经济转型启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汪乾:新俄罗斯的巨富们浅析俄罗斯寡头兴起之原因,载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