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梁衡--在新闻.doc_第1页
倾听梁衡--在新闻.doc_第2页
倾听梁衡--在新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倾听梁衡-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梗概实用多能 兼资文理 为了实用目的之研究英才杂志2002年第2期上发表的梁衡:走在文学与政治之间,这样描述:梁衡是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他承认自己在写作上尤其如此,带有明白无误的目的。他说:“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所有的创作都带有对社会负责的功利主义,为了某种实用的目的。”梁衡早期的治学内容主要是两部分,一是科学史,二是散文理论。科学史方面,梁衡有名作数理化通俗演义。最早是1983年在刊物上连载,后来才结集成书,三部书出齐已经到了1988年前后,从山西写到北京,花了五年多时间才完成。这部71章40多万字的科普读物,创造性地采用了中国特有的通俗文学体裁章回小说体,情节奇巧,文笔生动,介绍了几千年来中外科学家、发明家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艰辛历程,是一本通俗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自1985年1月第一册初版面世后,至今已出现了十几个版本(含台湾版和香港版),且已再版了十多次,市场上仍供不应求,很多学生和家长慕名求购而不得。梁衡介绍这部书的创作动机时,这样说我在任光明日报记者后经常接触科学界人士,又经常往学校跑。我发现现在的中学教育还一如20年前我读中学时一样,教师硬灌,学生苦读,由于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变成一件很苦恼的事,只是为了将来升学才不得不为之。但是科学史上明明有许多生动的事例,每一个公式、定理背后都有一场极感人的斗争和故事。为什么无人将此整理出来呢?原来科学家只管规律本身的发现,学校只管现成知识的传授,而发现这些规律的人却被忽略了-这是文学家的事,文学是人学。但一般的文学家又缺少科学史知识,所以也很少写这个题材。我觉得这是科学、教育与文学的三角地带,就从这里入手正好治学。梁衡是记者就要是学者,没有新闻的角落,新华出版社1993年4月版。梁衡还说,他对散文的研究,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探索,最初的目的是为着更好地做好新闻这个本职工作。散文是一切文体的基础。要做一名好记者必须有厚实的语言基础,而要打好这个基础必须认真地学散文和写散文。这里面没有如小说的情节,诗歌的音韵等来遮语言之丑。它是直朴的,甚至是赤裸的,就是要语言自己的艺术。而新闻的特点之一就是要语言干净,这个基本功只有通过散文去训练,犹如球类运动员的速度、弹跳只有通过田径训练取得一样。我对散文的学习分三部分,一是背,二是写,三是理论探讨。只创作还谈不上治学,我在创作的同时对古典散文理论和现当代散文家的作品进行了研究,总结出自己的创作理论。日积月累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做学问是一件很苦的事,记者工作本就够繁忙的,何必自寻苦吃呢。从我自己的体会看,在完成了科学史和散文方面的这些研究,出了这两本书之后,如同换了一个人,好像自己由孩子长成了大人。觉得内心充实许多,手中的笔力也增加许多。采访时因为科学中的各学科都曾大略涉猎过,所以再不像原来那样无知、自信和轻飘,而很易和采访对象知识上相通,感情上契合。记者就不是向对象可怜地讨一点什么或是在社会与报纸间传递一点什么,他们地位提高了,他和对象能平等地交流,他对这些材料敢大胆地取舍指评和运用。他们再不把你当客人,当外人。梁衡是记者就要是学者,没有新闻的角落,新华出版社1993年4月版。 第二节数理化通俗演义-深入浅出的典范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9年7月5日登载过一篇题为站在巨人之肩-梁衡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当初经过惊心动魄的探索而取得的科研成果,有的如今已经成为连小学生都明白的常识,所以结果并不重要,裹在上面的一层糖衣也只是一种手段,但科学创新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温故而知新。数理化通俗演义就是要通过历史,展现人类发掘智力和创造力的种种途径,给人以教育和启迪暑假到了,还是别急着让孩子进补习班,还是设法告诉孩子们怎样站到巨人的肩上-暂时想不出、说不出,那就陪着孩子去书店把这本书买下”山东某中学的老师曾努力将演义中的材料统一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原本枯燥无味的数理化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在科普教育方面,梁衡的数理化通俗演义无论创意构思,还是内容结构,都是独树一帜,绝无仅有的。书成后,有一次与作家汪曾祺同台签名售书,汪老在一位读者刚买到的书上提笔写道:“数理化写演义,堪称一绝。”汪老的这件墨宝现不知散落何处。我国科普老前辈叶至善说用章回小说写科普确是创造,并欣然之作序。数理化通俗演义初版在1985年,正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流行的时候,虽然如此,数理化对很多学生来说仍然是一沉重负担。其实梁衡自己在初中的数理化成绩就不好,对那些枯燥的公式定律也不感兴趣。但为了帮那些和他一样的孩子们建立学习的兴趣,他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又主动自讨苦吃,从头学了一遍当年为之头疼的数理化。梁衡说自己是把数理化通俗演义当作数理化学习中“一层薄薄的糖衣”来创作的,他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学生在建立对数理化学习的兴趣乃至感情要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一部科学史决不比一部阶级斗争史逊色。当我们循着那些科学家的足迹再走一遍时,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公式定理是多么珍贵,多么可爱,这时再学习它,不但有了兴趣,而且有了感情。梁衡只是一层薄薄的糖衣(写于1985年4月9日),数理化通俗演义(普及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在数理化通俗演义的创作中,梁衡努力追求情趣、事趣、理趣等三种趣味效果。他认为这是使作品通俗,拉近生活与科学、凡人与名家之间距离的主要手段。情趣是围绕人物来挖掘和展开的,就是要写出科学家的感情、情绪、性格,把科学家还原成人。事趣,是指科学发现、发明本身的奇、巧、险、绝、笑,因而产生的趣事,是围绕科学事件来挖掘和展开的。理趣是围绕科学原理来挖掘和展开的。它的角度不在阐述原理本身,而是以通俗的叙述画龙点睛,使人对科学原理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追求捅破窗纸和灵犀点的效果。由情、事、理三个角度引发的趣味是在读者与科学间架起的三座桥梁。梁衡说,通过这三座桥,本来望而生畏的,可望不可及的科学变得亲切了,可近可及了,再加上通俗的写作,读者就可登堂入室,理解科学,欣赏科学了。 第三节 情系中小学语文教育梁衡似乎有一种难以舍弃的“教育情结”,早在1983年他就对农村教育予以关注,并尽自己所能作出了促进改善的努力。当了领导之后,梁衡主管的是新闻出版,按说和教育关系不大,可他偏偏又对中小学教育牵肠挂肚,并且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被教育界广为重视。梁衡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其中的政治意义。他把语言文字教育提高到了关乎民族生命的高度,要求在发展中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洁和统一。这些观点中处处流露出他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情殷殷,其意切切,发人深省,在当时和现在都具有促人警醒的严重现实意义我觉得语言文字的教育首先是民族教育,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育的专业意义当然是有的,但它是潜在的,更大的是它的政治意义。这不是说空话,因为一个民族的形成有它的基本要素,比如宗教、生活习惯、血统联系等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语言文字。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固定的语言文字,就不成为一个民族,它的凝聚力就很弱。我们平常把本民族语言叫母语,母语就像母亲的乳汁,像母亲慈祥的笑容,温暖的怀抱一样,维护着一个民族。民族语言一定要纯洁,不该用时,用一句外语就有媚外的倾向,因为它破坏了民族的个性,是对民族语言的冲击。为什么外族入侵要征服一个国家的时候,先是武力征服,接着就是语言征服。日本占领东北,强迫中国孩子学日语,不许学中文,就是让你这个民族没有根。一个民族要独立的话,首先是语言独立,许多国家搞分裂,是以语言来划分的。一个民族首先是语言的统一和纯洁。民族语言横向来讲是加强交往,增进凝聚;纵向讲是保存民族文化,发扬传统。从论语到史记,到资治通鉴,到四库全书,这一大套中国文化,不就是靠汉语保留下来的吗?不论是纵的还是横的,它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网,像血管一样,构成了一个民族的血统。所以我说语言教学的政治意义至少和语言本身的意义一样重大。一个不识字的小孩子,你给他某一种语言,就等于将他植入某一个民族。梁衡对语文教材编写的三点意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座谈讲话,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8期1999年5月,梁衡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导工作,并同教材编写人员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会上,他谈了对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看法。他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要求编教材选文章一定要千锤百炼我的文章发表以后,不断有读者来信,感谢读者给我提出许多好意见,包括修改意见。比如晋祠里有一句话,“怕这几百间建筑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我原来用的是飘动的“飘”,后来有一个中学生来信,说还是应该用“漂”,于是就改了过来。这种事情常有。因为你的作品选入教材嘛,就成了一个靶子了,读者从各种角度来挑毛病。最近浙江出我一本书,在发排以前,为了放心,又请了一个退休的老先生再看一遍,那天寄来一个单子,征求我的意见,挑出二三十个可商榷的地方,我真有点脸红。一篇好文章的确是要经过千锤百炼。梁衡对语文教材编写的三点意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座谈讲话,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8期记忆是智慧的土壤。较强的记忆力是获得成功的基础之一,即使电脑也无法替代人脑记忆力中的再创造功能。应该注重青少年记忆力的挖潜和培养,使他们具有优良的记忆素质,为将来的创造力奠基。用编读本的办法,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记忆力,一举多得,既是如何学的第一步,也是怎样教的重要途径。关于教材的内容,梁衡要求,教材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以后要用到的一些要素,让他记住。也要考虑到潜移默化,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利身心健康,培养高尚理想和人格的素材语文教材的内容对青少年影响非常大,虽然语文是学语言的,但实际上学生首先是把文章的内容记在了脑子里。人一生当中一定有一些最基本的记忆单元和要素,这个记忆要素是他一生当中必须用的,最好在青少年时期,尽量一次性解决。就像学徒一样,三年学徒,把基本技能学会。前几个月在江西教师博览杂志座谈,我建议编一本记忆读本,当时主要指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趁他们记忆力非常好的时候,把该记的记下来,以后一辈子享用。大致有两块,社会知识和科学知识。庄稼浇水,错过令节,再浇也不顶用了。该记的东西就得及时让他记。我说这么多话的意思,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记忆优势,把语文教材同时变成一本记忆教材,为学生的一生打一个好基础。梁衡对语文教材编写的三点意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座谈讲话,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8期中学生应该怎样打好语文基础?梁衡指出,首先是过好语言关,而过好语言关的有效方法就是背书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梁衡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写于1983年7月),梁衡绝妙小品文,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 中国古代有好多最有名的文章和段落,你去查,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他改造的。因为他改造得好,所以人们反把前人的句子忘掉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改造而来。宋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改造隋炀帝的句子“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教材应尽量提供一些好的词汇、句子,好让学生背会、记熟后去进行新的改进、创造。晋祠被编进教材后,不断收到中学生来信,来信中常提到的句子是:“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这说明读者对对仗句印象很深。梁衡对语文教材编写的三点意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座谈讲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