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docx_第1页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docx_第2页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教材解读生物入侵者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题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已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难点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教法与学法教法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法1朗读法。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中感悟事理。2自主品读合作讨论探究提升教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据光明日报(2000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揭开“生物入侵者”的神秘面“生物入侵者”纱。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问题(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到了哪些“生物入侵者”?(3)如何形象地称呼这些入侵者的?2自由说一说以“从文中我了解到了”为句式,畅谈你的感受。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小组分工,理清文章结构(1)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造成的危害?(3)探讨原因:造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4)揭示态度:对“生物入侵者”的两种不同态度。(5)讨论对策:对“生物入侵者”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教师从分析文章结构的过程中,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点拨: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序来说明事理的。2分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试从文章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1)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的危害。(2)举例子。例如,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宗淑设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原因等。(3)打比方。例如,把登陆北美的澳洲斑贝比喻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四对照梳理,课堂辩论结合文章第七段内容,围绕“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的观点,组织一场课堂内小型辩论会。五积累运用,课外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