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把语言留下—《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doc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把语言留下—《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doc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把语言留下—《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doc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把语言留下—《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doc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把语言留下—《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把语言留下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生:生:我知道了您来自江苏省市区教研室。师:对。但是只要说我来自江苏省市就行了,最多加个区,教研室不用说,那是我的工作单位。评:按照语言习惯,介绍某人时只要说到来自哪个地区就可以了。于老师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回答中的这一问题,真是一个高明的语言医生。师:(稍顿)这就叫阅读。你们别看就这么几行字,它却包含了很多信息。评:生活处处是语文。看似简单的课前谈话,却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留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揭题,学习生字词师:这里有一个词诀别。什么叫诀别?这个词在哪句话里?(指名读含有诀别的句子)什么意思,懂了吗?生:不懂。师:不懂?你心里应该有点明白。(师再读句子。)生:诀别应该是永别的意思。师:这里有永别的意思,但它和永别还有区别。生:从那以后跟她再没有见面。师:对了。诀别就是指不再见的离别。文中史铁生去看他的母亲时,母亲已经昏迷了,后来就去世了。那最后的一次见面就是诀别。今年暑假我回老家,想见一位好朋友,不料不久前他去世了。没想到三年前的那次相见,竟是诀别。评:诀别一词的教学颇具匠心。首先是词不离句,让孩子在读句子中初步体会它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辨析永别和诀别,理解诀别的意思。于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叙述了生活中的一个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诀别的意思,十分到位。师:通过预习,生字读准了,词义也理解了,收获很大。学习就要*自己学。评:这是六年级的语文课堂。到了六年级,是否要进行字词教学?于老师用他的实践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要!而且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瞧,从读生字、写生字,到读词语、理解词语,不惜时间,悉心指导。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师:通过预习,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我们先来读课题,谁把课题读得让老师满意,就请谁来读课文。(请四名学生读课题)听了你们读课题,我就知道你们把课文基本上读懂了,而且感情也基本上体会出来了。请你们四个人来读课文吧。看,机会是他们自己争取的,其他同学不要有意见噢。(一生读第1自然段,师相机指导,如望着望着要读得紧密些,第二个望着可以读得稍轻点。)(一生接读第2、3自然段,把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读成了陈述语气。)师:明天的后面什么标点符号?应该怎么读?评:于老师非常重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读时,连一个小小的标点也不放过。其实于老师很清楚,这里的问号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岂容错过?(后面两位学生都读得正确流利。)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本师:书要想读好,必须多练。多练了才能读得正确、流利。读多了,思考了,想象了,才能读出感情。下面请大家听我读,特别要注意句号、段与段之间我是怎样停顿的。(于老师动情地读书。读完后,全场爆发出一阵掌声。)评:于老师真挚动人的范读,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在这样的倾听中陡增。课后,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周一贯老师说:听了于老师的范读,可以少讲三分之二。这话很耐人寻味。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而且应该说是第一位的。请大家捧起书,再一次走进秋天的怀念,自由读,声音不要大,也不要快,用心去品味。(学生再读全文。)四、潜心涵泳,研读母亲1. 默读,圈点批注。师:你们读书的表情和声音令老师感动。老师感觉得出来,你们是在用心读。(指课题秋天的怀念)作者是怀念谁的?生:怀念母亲的。师:下面,让我们先读母亲。(板书:母亲)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也就是看他的行为,听他的话语,看他的表情。(板书:行、言、色)从这三方面认真思考,就能读懂一个人。请大家默读1、3、6段,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何处写行?哪里写言?哪里写色?(学生潜心读书,师巡视指导,并把孩子们圈的重点词句写到黑板上。)2. 再读,体会含义。师:同学们真能干,把关键词句都找出来了。请大家再读1、3、6段,体会自己划的词、划的句子的意思,一定要边读边思考。(学生默读,教室里非常安静。)评:智慧在静思默想中,此时无声胜有声。3. 交流,整体感知。师:你从自己划的词句中读懂了什么?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描述。生1:我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母亲对我的关心。生2:母亲非常爱我和妹妹。生3:我体会到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师:不错。但谁能把他们说的话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生:母爱。师:他的回答叫概括。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母爱?你怎样回答?(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行、言、色,提示学生。)生:母爱是行、言、色的提炼。师:好一个提炼!母爱就是一个个生:母爱就是一个个动作,母爱就是一句句话语,母爱就是一个个表情。师:是啊,母爱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师板书:一堆细节)如果把母爱比作大海,那一堆堆的细节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滴水。正是这一滴滴的水,汇聚成了大海;正是一个个的细节,铸成了伟大的母爱。把书捧起来,请你们再把你们划的语句好好读读,细心体会。(生读。)师:细节往往是不起眼的,但是,细节决定一切,大家千万不要忽视细节。作家史铁生正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来描写伟大的母爱。请你们再仔细品味这一个个的细节,眼睛盯看这些词语,体会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看看母爱究竟是什么。(生凝神默思。)评:聚焦作家笔下的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细节,引导学生去品味细节,这是阅读指导,又何尝不是写作方法的有机渗透?写人记事,学会对人物的言、行、色的描写,展开细节描写,这是多么重要的方法。于老师在这节课中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的迁移性写作训练,但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已经播下了写作方法的种子。写作,弥散在阅读教学中。4. 聚焦细节,解读细节。(1)聚焦躲字师:史铁生把家里的东西破坏了,母亲为什么不制止儿子,反而躲出去?透过这个躲你看出了什么?生:我看出了母亲非常了解儿子。师:了解的了字如果换另一个字就更准确了。生:换成理字母亲很理解儿子。师:说得好!母亲理解儿子!面对此情,母亲会怎样想?生:母亲会想,儿子双腿瘫痪了,随他一点,他需要发泄。师:保留泄字,发字换一换。生:宣泄,儿子需要宣泄。师:好,这就叫用词准确。如果没有宣泄,他可能会发疯。母爱是什么?母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爱。(2)聚焦挡字师:有一天,史铁生站在窗前,看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母亲挡在窗前,不让儿子看,为什么?生1:他会想到自己就像那些落叶一样。生2:他会很绝望。生3:他会想自己像叶子一样,从嫩绿到枯黄,从枯黄到落地,因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生4:他会认为自己的生命很短暂。师:一片树叶黄了,落下来了,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让人非常难过,感到哀伤。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会感到凄凉、悲怆,甚至于绝望。母亲这一挡,告诉我们母爱是什么?生:母爱就是一个动作,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师: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生: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一个希望。师:她挡住了绝望,留下了希望。母爱是呵护,母爱是引导。评:学生们的见解很深刻,表达很精彩,这正得益于老师的循循善诱。史铁生看着这落叶,他会想什么?这个问题,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通向文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大门,学生和人物的情感共振点找到了:落叶悲秋复悲己。教师又信手拈来一些悲秋的诗句,更使课堂多了一份摇曳多姿的文学色彩。此时,再聚焦到这个寻常的动作挡,于是,便挡出了母爱的深沉,挡出学生对母爱的深入体悟,也挡出了于老师对文本的细致独到的解读!(3)聚焦?师:再让我们聚焦一个不起眼的问号。当我表示愿意去看菊花的时候,母亲心里很高兴,她对我说: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句话的后面为什么用问号而不用句号?用问号表明母亲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儿子说话的?生1:用问的语气。生2:母亲是要征求儿子的意见。师:征求意见,一种商量的口吻。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商量,是尊重。评:叶老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传神,于老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在一个容易放过的标点上,品出了深刻的内涵。(4)聚焦笑字(师略述文章情节:儿子脾气暴躁,态度非常不好,可是母亲反而笑了。)师:一个笑字,看出什么?生1:母亲能和儿子一起出去,她已经很满足了。生2:她对儿子很宽容。师:体会得真好,给点掌声!只有母亲才有这样的胸怀!儿子脾气那么差,她反而笑了。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宽容,只有母亲才有这样博大的胸怀。(5)聚焦临终的话(指名读母亲临终前说的话。)师:母亲要死了,心里还惦念着子女,但母亲的话没有说完就咽气了。史铁生知道母亲要说的是什么。你知道吗?生:希望他们好好儿活。师:对了,希望他们两个好好儿活!母亲要死了,但她想着的还是她的儿女。母爱是什么?生:母爱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师:掌声送给她!师:母亲死不瞑目啊。母爱是牵挂,一份永远的牵挂,永远永远的牵挂!这就是母亲。(师指黑板上板书的词语)这一堆细节告诉我们: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是牵挂。难道就是这些?不,多了,还有很多很多谁也说不清母爱究竟是什么!因为她太博大了。评:情到深处,于老师妙语连珠,他的语言,他的神情,他的动作,融成了一首真挚的诗!人文合一,人课合一,这样的课堂,学生幸福,与会的老师们同样幸福!师:同学们,把书捧起来,让我们一起来读倒数第二节,记住母亲。(学生动情地朗读。)五、前后对比,研读作者师:最后让我们来读作者,请大家读第一段的前三行和最后一段。(生自由读,师板书暴怒无常和泼泼洒洒。)师:大家看,文章开头说,作者是一个暴怒无常的人。什么是暴怒无常?下面的两句话就是对它的解释。大雁北归,意味着春天就要到来,多么令人高兴的事,但是他不喜欢;收音机里的歌声多么甜美,但是他不喜欢,不但不喜欢,反而砸东西这就叫暴怒无常。所以好多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不一定要查字典。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学习语文的普遍规律。于老师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不仅科学、便捷、高效,而且这种能力本身就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师:把书拿起来,齐读这三行。(学生齐读)这是以前的作者。后来,作者转变了吗?请大家读最后一节。(齐读最后一段。)师:又是秋天,作者再次看到菊花盛开,这个时候,他眼里的菊花五彩缤纷、争妍斗奇、朝气蓬勃。作者转变了吗?(生:转变了。)但是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而是通过对菊花的描写,间接地告诉我们他转变了,这叫含蓄。作者开始写自己暴怒无常,最后写自己感到菊花的泼泼洒洒,感到花的生命力,这叫前后对比,前后照应。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读书的魅力!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去体味。评:文章含蓄的表达方式、前后照应的写法,老师不讲,学生难以领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该讲的还得讲,该出手时就出手。于老师适时精当的讲解,使学生很快明了了文章的写作特点,花时少,效果好,体现了语文的本色。(师简述作者后来的成就,动情地朗读我地坛母亲中的一段话。)师:史铁生是好样的!在母爱的呵护下,在自己的努力下,他终于战胜了自我,而且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如果真有在天之灵,我想他的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把书拿起来,再读最后一段。(学生齐读。)评:解读作者这一板块,于老师处理得简洁明快:抓住了两个词暴怒无常和泼泼洒洒,体会人物转变,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表达之妙,享受文学之美,真可谓是简约而丰美。六、再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