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课件2 苏教版必修5.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课件2 苏教版必修5.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课件2 苏教版必修5.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课件2 苏教版必修5.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课件2 苏教版必修5.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 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个别的有五折 六折或多本连演 有的杂剧还有 楔子 序幕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每一折类似于今天的一 幕 2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 旦 净 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男主角称正末 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 男配角有副末 次主角 外末 老年男子 小末 少年 等 女配角有副旦 外旦 小旦等 净 俗称 大花脸 大都扮演性格 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 李逵 丑 俗称 小花脸 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 还有孛 b 老 老头儿 卜儿 老妇人 孤 官员 徕儿 小厮 3 剧本的构成 剧本由唱 科 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全剧有一人主唱 叫 末本戏 或 旦本戏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 武打和舞蹈 白是 宾白 分以下四种 对白 人物对话 独白 人物自叙 旁白 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 唱词中的插话 4 在音乐上 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 不能用套曲 宫调 即调式 曲牌 是曲调的名称 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如 西 第四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 正宫 端正好 表示这一折自 端正好 以下各曲均属 正宫 中国四大名剧王实甫 西厢记 汤显祖 牡丹亭 孔尚任 桃花扇 洪昇 长生殿 中国四大悲剧关汉卿的 窦娥冤 马致远的 汉宫秋 白朴的 梧桐雨 和纪君祥的 赵氏孤儿 王实甫 名德信 大都 今北京 人 中国元代戏剧家 编撰杂剧14种 现仅存 西厢记 破窑记 丽春堂 三种 他的作品抒情性强 曲词优美 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 西厢记 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共5本21折 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 莺莺传 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 西厢记诸宫调 习称 董西厢 西厢记 故事的来源 西厢记 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 莺莺传 又名 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 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 妖孽 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 善补过者 这就未免颠倒黑白 文过饰非 宋 金对峙时期 南戏里出现 张珙西厢记 没有流传 北方出现的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一般称为 董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 故事情节 人物性格等方面 都已经越出了 莺莺传 的窠臼 为后来王实甫 西厢记 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 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 莺莺传 的思想倾向 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 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 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 这一改变 赋予崔 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 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 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 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 法聪 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 孙飞虎 老夫人等的刻画 初步完成了从 莺莺传 到 西厢记 的改造 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 前朝崔相国病逝 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 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 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中途道路有阻 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 河南洛阳书生张珙 字君瑞 赴长安赶考 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 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 产生了爱慕之情 张生为了追求莺莺 遂不往京师 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 一天晚上 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 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 月色溶溶夜 花荫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 不见月中人 莺莺立即和诗一首 兰闺久寂寞 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 应怜长叹人 经过诗歌唱和 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 张生 莺莺再次相遇 两人默默地相爱了 就在这时 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 要抢莺莺为妻 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 因而许愿 谁有退兵计策 就把莺莺嫁给谁 张生挺身而出 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救兵赶到 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 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 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此致病 红娘为张生出谋 让他月下弹琴 莺莺听后十分感动 便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 莺莺回信以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约张生相会 当晚 张生赴约 由于红娘在场 莺莺只好假装生气 训斥张生不礼貌 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故事梗概 红娘前来探望张生 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 张生病即痊愈 深夜 莺莺来到张生书斋 与张生订了终身 此事被崔夫人觉察 她怒气冲天 拷问红娘 红娘拒理相争 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 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 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 如考不中 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 上京应试 中了头名状元 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 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 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 就在这时 张生回到普救寺 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 揭穿了郑恒的阴谋 与莺莺喜结连理 故事梗概 长亭送别 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 情节的发展 可概括为四幅图画 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 并拟好小标题 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结尾两句莺莺自问自答 在莺莺心目中 经霜的树林是为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一个 染 字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 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 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 意境悲凉 委婉深沉 令人感伤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前五句 一句一景 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 色彩斑斓的图画 蓝天白云 黄花满地 西风凄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红 以一组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 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萧瑟的秋景与悲凉的心境化而为一 创造了委婉深沉 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 无法分开 创造了委婉深沉 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选取了哪些意象 艺术效果如何 唱词鉴赏 一 途中之境 一曲 端正好 诗意浓郁 哀愁绵长 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互统一 堪称 情景交融 的元曲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 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 恰到好处 由景生情 思考 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 紧西风紧 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 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 泪一路离别泪 一路离别情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 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 车儿快快的随 却告了相思回避 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 去也 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三个 恨 反复出现 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 垂垂的柳丝 在莺莺的眼中成为拴马的缰绳 疏朗的树林 也可挂住斜阳的绳索 拉住心爱的人儿不再前行 拖住将落的太阳 让时光永驻 周围的景物一切都成为莺莺抒发心中离愁的对象 听得道一声 去也 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 夸张地表现了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尤其是 马儿迍迍的行 车儿快快的随 更是绝妙 马儿慢慢行 是莺莺的希望 更是张生的心愿 再慢也要前行 车儿只得快跟 一慢一快 紧相追随 多希望马停车偎 比肩并坐 疏林挂日 更不复夜 千秋万代 永在长亭 这一番微妙的心理 真是把莺莺的情思 写得淋漓尽致 赏析 滚绣球 读一读 品一品 1 这首曲子用了哪些意象 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意象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 感情 恨怨 2 这首曲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有什么作用 夸张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写出莺莺身心的交瘁 柳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诗经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雨霖铃 柳 者 留 也 柳 留 二音相谐 因而古人 折柳 相留 言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意 最早见于 诗经 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叨叨令 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几个叠词 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排比句 将 车 马 被 枕 衫 袖 书 信 这些常用词带上 儿 字 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 如熬熬煎煎 昏昏沉沉之类 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 并间以反复的感叹 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 产生一唱三叹 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 见情见态 莺莺那种如泣如诉 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 宛然在侧 小结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 感情本身没有形象 作者借助外部景物 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感情 使 情 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 莺莺乘车去长亭 这是途中之境 而莺莺的离情就寄予在途中景色之中 借途中之景 传莺莺之情 这就是特定的情景合一 脱布衫 中也有环境描写 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莺莺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二 宴中之境 昨宵今日 清减了小腰围 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 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 与李清照的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同 幺篇 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 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爱情轻功利 满庭芳 中用了几个典故 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举案齐眉 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望夫石 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赏析 朝天子 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 在此用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比喻 夸张 对偶 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怎样理解 耍孩儿 中的典故 红泪 借王嘉 拾遗记 的典故 司马青衫借白居易 琵琶行 的典故 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 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五煞 莺莺以最富柔情的妻子的身份 千叮万嘱 一个妻子所能想到 她都想到了 临别时应该嘱咐的 她都嘱咐了 四煞 三煞 预拟别后的寂寞与归家后的情景 虚实重叠 令人心碎肠断 赏析 二煞 曲终人散 四顾无人之际 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 从 二煞 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怕 怕 什么 为什么 怕 怕 停妻再娶 怕 金榜无名誓不归 一煞 中 夕阳 一句 看似平易 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 本是当归之时 而今却挥袂远别 人何以堪 一个 古 字 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 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 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 潜台词 也启发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无人语 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 更刻画了莺莺 笑吟吟一处来 哭哭啼啼独自归 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使 长亭送别 留下了境界深远 意味无穷的余韵 莺莺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折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一 赴长亭路上 因离别而痛苦 二 长亭饯别时痛恨功名利禄 三 临别叮嘱时怕张生停妻再娶 四 分手后对张生的怀念 一 主题重爱情轻功名西厢记具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 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 反对封建婚姻制度 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 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二 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阅读 长亭送别 第二和第三个场景 在这部份课文中找出表现老夫人 张生和崔莺莺三人对待科举的态度的句子 分析三人对待科举的态度有何不同 反映了三人怎样的性格 老夫人的形象 老夫人 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 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形象 看重家世利益 积极捍卫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 捍卫封建门阀制度和门第等级差别 推崇科举制度 认为不得功名即 辱没了相国门庭 为了讲求门当户对不惜失信于人扼杀张生和崔莺莺的自由爱情 是封建卫道者的代表 张生的形象 张生 对白以及 脱布衫 小梁州 等的侧面描写 形象 张生虽然有软弱的一面 但对爱情是执著专一的 长亭分别之际 他 蹙愁眉 长吁气 阁泪汪汪不敢垂 根本不愿意离去 但为了婚姻 只得忍痛 伯劳东去燕西飞 他蔑视门阀制度 冲破世俗观念 真可谓是钟情至诚之士 莺莺的形象 幺篇 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 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 拆鸳鸯在两下里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 疾便回来 二煞 你休忧 文齐福不齐 我只怕你 停妻再娶妻 休要 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 金榜无名誓不归 形象 莺莺对 白衣秀士 张生的爱 是相互倾慕的产物 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 是个叛逆者的形象 红娘的形象 实甫笔下的红娘聪明机智勇敢 她勇敢挫败了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和郑恒 促成了崔张的结合 富有正义感 是热心善良的劳动人民的代表 体现了下层百姓的道德标准 红娘 最后也成了所有热心成就他人美事之人的美称 三 品味语言 长亭送别 语言华美典雅 以富于文采为特色 1 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 渲染气氛 情 景交融 情 境合一 富于意境美 语言委婉隽永 2 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 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 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 3 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全折运用了比喻 夸张 用典 对比 排比 反复 叠音 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 特别是巧用夸张 如何体会剧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长亭送别 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 渲染气氛 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 一曲 一煞 一曲 以青山疏林 淡烟暮霭 夕阳古道 禾黍秋风 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和 端正好 中的清晨景象相比 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青山隔送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