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新型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doc_第1页
丹阳新型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doc_第2页
丹阳新型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doc_第3页
丹阳新型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doc_第4页
丹阳新型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三新”工程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江海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标志,是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经之路。丹阳市以“三新”即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形成了具有丹阳特色的发展路径。省内外的同志纷纷前来考察,省委书记梁宝华在江阴等地推介了丹阳的“三新”经验,中央有关部门和省政府的领导也作了充分肯定。一、着力构建三级城镇体系,形成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近几年,丹阳市按照“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三级城镇体系结构,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构建分工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一是狠抓“新市区”建设,做大城市。按照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和标准来建设新市区,以“待遇市民化、居住社区化、就业非农化、保障社会化、受益多元化”为基本方向,合理确定空间和功能布局,在原有建成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丹阳开发区、练湖开发区的全部区域以及云阳镇、司徒镇、延陵镇的部分区域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圈内,因地制宜规划拆除城市红线范围内的村庄,建成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生态优美的新市区。2009年丹阳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6.3平方公里增加到20.5平方公里,增长25.8%,城市总人口从24.6万人增加到27.2万人,增长10.6%。二是狠抓“新市镇”建设,做美集镇。该市抢抓被列为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首批试点市的机遇,优化区域土地布局,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新市镇。作为新市镇的试点镇,界牌镇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新建农民集中居住房40幢、15万平方米,安置农户650户,一个水、电、气等全面配套,集居住、娱乐、休闲、购物、医疗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的高档小区已经建成,12幢、5.6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已封顶装修,三期工程也已开工。力争到2012年将全镇178个自然村、3900多户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到“界牌新村”,置换土地6500亩,建成总投资20亿元、占地1500亩、可容纳5万人的“新市镇”。同时,该市将试点镇扩大至云阳、皇塘、吕城、新桥、界牌、后巷等6镇,积极编制“1+”的村镇规划布局,按照建设“十个一”的目标要求,把试点镇建设成为就业充分、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市镇。三是狠抓“新社区”建设,做靓社区。根据各地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的不同情况,按照功能区块清晰、人口集聚适度、服务半径合理、功能配套齐全的要求,优先选择合并后的老集镇中心区和有文化古迹、历史底蕴、人口较多的中心村,积极开展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设,全市每年新开工农民集中居住点22个左右,开工率达5%,投入10亿元,建成面积50多万平方米,惠及农民5000多户,初步形成了镇村主导型、园区推动型、村企共建型和项目带动型四种类型的“新社区”。其中新桥镇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拆迁一批”的“三个一批”的思路,在集镇南北两边先确定群楼、金桥两个农民集中居住点进行重点建设,引导其他村庄逐步向两个居住点靠拢,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联动、相互发展的功能布局,既保留了江南水乡优美的风景,又使农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现代文明,被誉为“新桥模式”在全省推广。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是实施“三新”工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和强大动力。因而,丹阳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牛鼻子”来抓,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近年来,该市将培育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紧抓不放,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加快推进恒神碳纤维、巍华合金、呈飞精密合金、阿波罗太阳城、芬兰数字城、卡威消防车、鱼跃新X光机等一大批高新项目建设,迅速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同时,积极拉长传统优势主导产业链,重点推进视光学、汽车零部件、五金工具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着力建设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争创一批国家、省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一季度,新兴产业投资完成2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性投入的4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2009年共培育实施新兴产业项目89个,新兴产业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态势,力争用35年时间使新兴产业占比达到45%。二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该市坚持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从2007年起就因地制宜确定了11个产业集中区,通过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新老企业入驻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并高起点打造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工业集中度已达46%,部分镇工业集中度已达70%以上。三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围绕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根据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结合“五大板块”,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走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目前,逐步形成以沃得、宏运为核心的全国重点农用机械生产基地;以天工、飞达为核心的全国最大的五金工具生产基地;以大亚木业、克诺双凤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的木业加工基地。眼镜产业力争摘得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眼镜之乡”称号,柴油机曲轴、金刚石锯片、光学元件、超薄铝箔等产品争创和保持全国的单打冠军,使眼镜之乡、皮鞋之乡、五金工具之乡、汽摩配件之乡和木业加工之乡真正成为丹阳的五张城市名片。三、深入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打牢新型城镇化“地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当前破解城乡建设用地难题、实施“三新”工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双赢举措,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今年又把“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作为全市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作为丹阳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制定出台了丹阳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工程项目区总面积13.3万亩,总投资105亿元。通过农民向新市镇、新社区集中居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建设用地空间整合,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用地,并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储备足量的用地指标。同时强化用地管理,在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内,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向新市区倾斜,努力解决新市区、新市镇的建设用地需求。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新型城镇化社会保障丹阳以“三新”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继续增加对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继续深化社会事业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和应急机制,更好地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在全省均名列前茅,知名度较高。在加强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该市以充分就业为目标,全面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就业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就业。2009年实现新增就业110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达2.75%,全市15个镇(区)、34个社区、224个村均已全部实行“六到位”,市、镇、区三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实现实时联网,形成一体化、网络化、高效化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以强化就业能力为目标,把推进“三新”建设作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创业和再就业的一个契机,大力培训农业高技能人才,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帮扶、创业帮扶,全面提升农民技能水平。2009年成功创业8288人,通过SYB培训扶持成功创业547人,培训创业成功率达67%。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