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茶艺与茶道1.ppt_第1页
第八章 茶艺与茶道1.ppt_第2页
第八章 茶艺与茶道1.ppt_第3页
第八章 茶艺与茶道1.ppt_第4页
第八章 茶艺与茶道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茶道与茶艺 中国茶文化与儒 佛 道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 茶道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茶艺 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 儒 佛 道 儒教 孔孟伦理的教育 非宗教 基础经典 太上感应篇 佛教 释迦牟尼佛智慧的教育 基础经典 弟子规 道教 老庄因果的教育 基础经典 十善业道经 儒释道本为一体 都包含伦理 道德 因果 哲学 科学 智慧的教育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 当中一个人像 从正面看是释迦牟尼佛 从左面看是孔子 从右面看是老子 把三个人合成一个 手上拿著一张纸 纸上画的是什么 九流 九流是学派 也就是说 这三家是教育 所以儒释道叫三教 它不是宗教 是教育 三个教学的学派 跟社会上的九流 即今天讲的专家学者 是一体 建立起中国传统文化 少林寺的一块碑 唐朝 三教九流是一家 三教 儒 儒教 佛 佛教 道 即道教 九流 在 汉书 艺文志 分别指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农家 三教 和 九流 的名称 在汉朝时并不含有贬义 自唐人撰 春秋谷梁序 中 把 九流 异端 并列后 加之佛教 道教迷信日盛 后人就用 三教九流 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 五花八门 各行各业各式人物 从此含有贬义了 雍正皇帝上谕节要 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 理同出于一原 道并行而不悖 人惟不能豁然贯通 于是人各异心 心各异见 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 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 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为异端 怀挟私心 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朕以持三教之谕 亦惟得其平而已矣 能得其平 则外略行迹之异 内证性理之同 而知三教初无异旨 无非欲人同归于善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 导人于善也 吾儒之五常百行 诱掖奖劝 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其任意诋毁 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谕者 皆未见颜色 失平之瞽说也 特谕 中国传统文化 儒教 儒家学说核心内容 道德 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 此之谓道顺从大自然的法则 不违越地做人 此之谓德 儒家学说核心内容 道德 父子 父慈子孝 父子有亲 君臣 领导与被领导之间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君臣有义 夫妇 男女有别 男主外 女治内 夫妻能各尽本分 夫妇有别 兄弟 兄弟姐妹和睦友爱 长幼有序 朋友 人与人间交往 守信用 讲道义 朋友有信 中国传统文化 儒教 中国人五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总纲 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弟子规 弟子规 原名 训蒙文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 论语 学而篇 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分为七个部分加以演述 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 出外 待人接物 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 并改名为 弟子规 是启蒙养正 教育子弟敦伦尽分 防邪存诚 养成忠孝家风的最佳读物 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介绍学习 弟子规 网站 大方广 深圳弟子规文化教育公益网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中国自古留传下来的家教 家规一类著述很多 约300年前李毓秀夫子编辑的 弟子规 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之作 从表面上看 其用字简单 仅1080字 但处处含有深意 包含在家 出外 待人接物 求学等生活方方面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实为经营幸福人生的一把金钥匙 且听蔡礼旭老师 细讲弟子规 如何以平常事例阐释人生真谛 以智者语言激发灵性思辨 指点幸福人生立身行事的具体做法 我们常常诵读 弟子规 结合蔡老师的讲解及社会各阶层人士落实 弟子规 后的喜悦 深刻领会做人的根本 让孝 悌 忠 信 礼 义 廉 耻等为人的德性 力行于日常生活 学习中 历事炼心 持之以恒 让我们一起沐浴圣贤教诲的光芒雨露 创造光明灿烂 幸福美好的人生 与各位同学共勉 第一节中国茶文化与儒 佛 道的关系 作为茶文化核心内容的茶道 是一种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的文化形式 它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 倚于佛家的淡泊出世的节操 洋溢着道家羽化升天的烂漫思想 因此 茶文化和儒家 佛家和道家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茶文化与儒 道 佛的境界相互渗透 儒家之礼 佛家之养 道家之闲在茶文化活动的氛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 茶道精神与儒家思想 1 儒家的道德观念与茶道精神是一致的唐末刘贞亮概括了饮茶十德 即 以茶散郁气 以茶祛睡气 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 中国人 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 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 义 仁 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宫廷的茶宴士大夫的茶会市民层的茶饮乡间的茶俗僧侣的茶禅隐逸者的茶趣 儒教茶文化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儒教观念为指导 茶之为物 最为高贵醇厚 而茶人茶事也须相应的纯洁平和 中庸之道及廉耻中和的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 儒教观念与茶文化共同的核心基础 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 通过煮茶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 茶的审美境界能消除人的烦恼 因而 茶得到讲求和谐的中国国民的特别喜爱 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 其性精清 其味淡沽 其用涤烦 其功致和 即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 并能 至其冲淡 简洁 高尚 雅清之韵致 可见 茶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怡情 修性的重要手段 而茶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失意时安慰人生 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 一 茶的物质功能与佛教结合阶段禅 梵语作 禅那 意为坐禅 静虑 南天竺僧达摩 自称为南天竺禅第二十八祖 梁武帝时来中国 当时南朝佛教重义理 达摩在南朝得不到梁武帝的护持 便到北方传播禅学 北方禅教逐渐发展起来 禅宗主张坐禅修行的方法 直指心性 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 就是说 心里清静 没有烦恼 此心即佛 二 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 正是僧人长时禅定的 不动不摇 不委不倚 有时不免使人产生昏沉现象 而颇具提神益思 驱困解乏 生津止渴等效用的茶叶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禅定领域 茶之为药的性味功能见诸李时珍 本草纲目 茶苦而寒 阴中之阴 沉也 降也 最能降火 火为百病 火降则上清矣 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 热饮则茶籍火气而升散 又兼解酒中之毒 使人神思爽 不昏不睡 此茶之功也 此种药性与药效 正与禅定之澄心静虑 专一不乱的要求契合 因此禅定与饮茶 在历史的发展演进中 走在了一起 又因佛教僧人在长期的坐禅实践中发现了茶之对坐禅对诸病的裨益作用 从而总结出 茶具三德 的观念 即坐禅时通夜不眠 满腹时帮助消化 以及茶具不发 抑制情欲 之功 茶之所具祛火解毒 消食化积的效能 和苦寒平和的性味 使饮者内心易生冲和之气 保持心态平衡 对于坐禅时的摄心入定 的确大有裨益 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 约见于 晋书 艺术传 僧人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内禅修 昼夜不卧 日服镇守药数丸 大如梧子 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 时饮茶一二升而已 说明至迟迄于东晋 佛教禅定已与用茶结缘 东晋以后 修定僧人在长期修持实践中对饮茶益于摄心入定作用的发现 使得禅门将坐禅一段时间后的饮茶 列为制度 写入清规 即于法堂设两鼓 居东北角者称 法鼓 居西北角者称 茶鼓 法鼓 凡住持上堂 小参 普说 入室并击之 上堂时二通 茶鼓长击一通 召集僧众饮茶 又每坐禅一炷香后 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 称 打茶 多至 行茶四五匝 不仅坐禅时如此 即在日常生活中 禅寺也处处不离茶之身影 如寺院中专设 茶堂 供寺僧辩说佛理 招待施主 同参之用 寺院专设 茶头 专事烧水煮茶 献茶酬宾 寺门有 施茶僧 为游人惠施茶水 佛教寺院种植茶树 专称 寺院茶 上供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之茶 称 奠茶 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 依 戒腊 年限 即受具时间 的长短 先后奉茶 称 戒腊茶 住持请全寺僧众饮茶称 普茶 凡此种种肇始于坐禅饮茶 而后相沿成习 潜移默化为佛教寺院的法门规式 乃至迁延至今 足证茶事与佛门佛事的渊源之深 二 茶禅一味 茶与佛教的精神结合阶段 茶禅一味的两层含义 一是指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苦 静 凡 放 均有相通之处 禅宗将饮茶一事 为悟道的契机与妙传心印的载体 称 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 的真义 即原本佛法平常 尽在日常茶饭间 茶禅一味 之茶乃即禅即茶 即茶即禅 以茶喻禅时茶禅不二 乃至以任何一物喻禅时 物禅不二 所谓 闻声见色 无非是禅 低首举足 皆成佛道 又说一切色是佛色 一切声是佛声 佛色 佛声者 禅也 禅师借茶说禅的公案故事 五灯会元 记载 一客人向南隐问禅 南隐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倒入杯中 茶满了仍继续倒 客人说 师父 茶已经满了 不要再倒了 南隐说 你就象这只茶杯一样 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 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 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反映了禅去执 空灵的境界 佛教对茶文化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 高僧们写茶诗 吟茶词 作茶画 或于文人唱和茶事 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 佛教为茶道提供了 梵我一如 的哲学思想及 戒 定 慧 三学的修习理念 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 使茶道更有神韵 3 促进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三 茶文化与道教 明代优秀茶学家朱权 1378 1448 在他的 茶谱 中明确指出 茶是契合自然之物 天地生物 各遂其理 茶是养生的媒介 他认为 饮茶主要是为了 探虚玄而参造化 清心神而出尘表 这两条 都是道家茶文化的主要思想 道家修炼 主张内省 崇尚自然 清心寡欲 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理念 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目标 道家使人们相信在饮茶中可以得到充分感受 一 道家思想对茶文化形成的影响 1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 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 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 道教的隐逸 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 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 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 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 二者相得益彰 2 道家的思想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 便有了一个真正的转化 此时 自然之道的概念逐渐普及 而且不再带有观念论哲学的色彩 乃变而为功利主义的宗教 人们在日夜思考着如何才能得道 长生不死 羽化成仙 这也正是茶人所向往的 如何得道 便成为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道士们的答案大致可分两个部分 一为锻炼身心的摄生术 二为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 炼丹术即在此观念上发展出 藉以收到特殊的效果 道教是以清静无为 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着神仙世界 并以茶能使人轻身换骨 羽化成仙 从而各地道观大都自产自用着自己的道茶 实现着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 这种对茶文化原始性和开创性的茶道思想 实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第二节茶道的基本含义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茶道这个词语 例如 封氏闻见录 中载 又因鸿渐之论 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刘贞亮在 茶十德 中也明确指出 以茶可雅志 以茶可行道 等等 一 日本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1977年 谷川激三先生在 茶道的美学 一书中 将茶道定义为 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它包含了艺术因素 社交因素 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 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 它具有综合性 统一性 包容性 其中有艺术 道德 哲学 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 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 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 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 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 综合生活文化 是东方文化之精华 他还认为 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 茶道是至心之路 又是心至茶之路 二 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吴觉农先生认为 茶道是 把茶视为珍贵 高尚的饮料 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是一种艺术 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 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 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 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陈香白先生认为 中国茶道包含茶艺 茶德 茶礼 茶理 茶情 茶学说 茶道引导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道过程 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陈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论可简称为 七艺一心 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 僵化的概念 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 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 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 好比是 月印千江水 千江月不同 有的 浮光耀金 有的 静影沉壁 有的 江清月近人 有的 水浅鱼读月 有的 月穿江底水无痕 有的 江云有影月含羞 有的 冷月无声蛙自语 有的 清江明水露禅心 有的 疏枝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有的则 雨暗苍江晚来清 白云明月露全真 月之一轮 映像各异 茶道 如月 人心如江 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总结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备茶品饮之道 即备茶的技艺 规范和品饮方法 二是思想内涵 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 修身养性 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 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 道的境界 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二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有以下几点区别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融儒 道 佛为一体 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 相互抵触的少 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 从哪个层次 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 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 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 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 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 义 仁 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 和 敬 清 寂 公开申明的 茶禅一位 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 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 互敬互爱 廉洁朴实 修身养性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 强调古朴 清寂之美 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 随和美 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 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 但它的 四规 七则 似乎过于拘重形式 打躬静坐 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 四规 待客亲善 互相尊敬 环境幽静 陈设高雅 七则 点茶的浓度 茶水的质地 水温的高低 火候的大小 煮茶的炭料 炉子的方位 插花的艺术 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 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 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 茶馆 茶亭 茶室 在这种场合 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 人际交往的手段 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 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 茶民俗 日本人崇尚茶道 有许多著名的世家 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 但其社会性 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 也就是说 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 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第三节什么是茶艺 1977年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等茶叶爱好者 倡议弘扬茶文化和品饮国饮 提出了 茶艺 一词 用以表述茶叶泡饮过程及程序 以区别于日本的 茶道 原因之一是 日本茶道 虽然起源于中国 但已被日本人传承 如果援用茶道 会引起误会 被以为是把日本 茶道 搬回中国 原因之二 认为 茶道 一词过于严肃 国人对 道 字特别敬重 有高高在上之感 一时难以被民众普遍接受 一 关于茶艺的不同说法 1 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 茶艺是以茶为主体 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 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 2 范增平先生认为 茶艺包括两方面 科学和人文的 也就是 一 技艺 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 二 艺术 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 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 欣赏茶艺之美 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 3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 茶艺 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 讲究茶叶的品质 冲泡的技艺 茶具的玩赏 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 那就广泛地深入到 茶艺 的境界了 一 关于茶艺的不同说法 蔡先生还认为 茶叶的冲泡过程不只是把茶叶的品质完美发挥的技艺 本身也是一种发展个性的表演艺术 借着泡茶 品茗的过程 因为必须专心一致才能将茶泡好 才可以体会茶的境界 而且要有秩序帮能表现美感与主客良好的关系 结果达到了修身养性与敦睦人伦的社教功能 4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在综合各家学说之后 认为茶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 制造 经营 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的原理 原则 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一 关于茶艺的不同说法 总之 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 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 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正如丁文先生所说 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 因此 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 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 也就是说 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 火候 水温 冲泡时间 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 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欣赏茶艺的冲泡技艺 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包括境美 水美 器美 茶美和艺美 关于茶艺的总结 茶的冲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 仪表指沏泡者的外表 包括容貌 姿态 风度等 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 精神 思想等 通过沏泡者的设计 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 关于茶艺的总结 二 茶艺与茶道的区别与联系 茶艺与茶道精神 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艺 是指制茶 烹茶 品茶等艺茶之术 道 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 那是空洞的理论 有艺而无道 则无精 无神 茶艺 有名 有形 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茶道 就是精神 道理 规律 本源与本质 它经常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 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 艺中有道 道中有艺 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蔡荣章先生也认为 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 则使用 茶艺 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 则使用 茶道 指导 茶艺 的理念 就是 茶道 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 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 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 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 二 茶艺与茶道的区别与联系 陈香白教授认为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不过 以这样的高度来要求茶人毕过于严格和空乏 常人不易掌握 一些茶艺人员和专家们便以精练的哲理语言加以概括 提出许多茶道的基本精神 使所有茶人易于理解和便于操作 这些基本精神就是饮茶的道德要求 亦称为茶德 二 茶艺与茶道的区别与联系 庄晚芳教授的所提出的 中国茶德 是指 廉 美 和 敬 具体内容为 廉 推行清廉 勤俭有德 以茶敬客 以茶代酒 减少 洋饮 节约外汇 美 名品为主 共尝美味 共闻清香 共叙友情 康起长寿 和 德重茶礼 和诚相处 搞好人际关系 敬 敬人爱民 助人为乐 器净水甘 中国茶德 三 茶艺的分类与创新 目前国内的茶艺表演基本上可分为 传统茶艺 加工整理仿古创新 一 传统茶艺在我国民间最流行的茶叶冲泡技艺 主要有 四川及北方地区的盖碗茶 以冲泡花茶为主 也有用盖碗冲泡绿茶的 其次是闽广港台地区的小壶小杯的工夫茶 专泡乌龙茶 再次是江浙地区的玻璃杯冲泡名优绿茶 其历史较前二者为晚 是近代玻璃器皿盛行以后才开始使用的 而盖碗茶和工夫茶至少在清朝初年就已经流行 历史较为古老 此外 民间有用大壶泡茶或用大茶杯泡茶的 茶具简单 冲泡和饮用都没有什么讲究 属于喝茶范围 不在茶艺之列 最多可放到茶俗范畴中去研究 1 工夫茶2 盖碗茶3 绿茶玻璃杯冲泡法 一 传统茶艺 在茶文化热潮兴起之后 为了适应在各种茶文化活动中表演和茶艺馆营业中的需要 许多热心的茶人就对民间自发状态的传统茶艺进行加工整理 使之规范化 艺术化 以让更多的群众了解 接受和喜爱 这其中较为成功的当数 台湾工夫茶艺 二 加工整理 茶艺创新举例 A 台湾工夫茶艺a 是将以前的放置在白纸上赏茶 改为使用竹制或木制的茶则和茶匙 b 是创造了 茶海 公道杯 c 是创造了 闻香杯 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不久前出版的 喝杯好茶 一书中 将台湾工夫茶归纳为18道程序 称为 行茶十八步 1 备具 2 迎客 3 煮水 4 温壶 5 赏茶 6 置茶 7 温润泡 8 将茶水注入茶海 9 悬壶高冲 10 温杯 11 斟茶入茶海 12 分茶入闻香杯 13 将闻香杯中茶汤倒入品茗杯 14 观赏汤色 15 闻香 16 品茶 17 三口品完 18 静坐回味 B 海派工夫茶艺 上海天天旺茶宴馆总经理刘秋萍女士经过几年的摸索 对传统工夫茶进行了改良 终于形成了清淡怡人 简洁明了的独特风格 被称为 海派工夫茶 海派工夫茶与传统工夫茶的主要区别在于 a 传统工夫茶的投茶量一般为壶容量的三分之二 海派工夫茶则占壶容量的三分之一 这样跑出来的茶汤橙黄明亮 幽香淡雅 更适合上海地区人们的口味 b 传统工夫茶由于投茶量较大 吸水舒展后的芽叶常常将壶盖拱出 在这拱盖的不经意之中 香和韵自然流失 茶汤达不到完美 而且壶中间的茶叶常常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被弃之 浪费许多茶叶 而海派工夫茶芽叶舒展后洽与壶口持平 七泡之后 每片茶叶都得以舒展 弥补了传统工夫茶的不足 c 传统工夫茶的投茶量较大 悬壶高冲后必须迅速出茶 不然茶汤苦涩 常人难以品饮 海派工夫茶则以科学的泡茶方式 精确计算时间从容有序地调控茶 能使茶的香 味 韵得到充分发挥 使人品尝到茶的真味 如泡茶从进水到出茶为1分钟 过短茶的香和韵不能显现 过长则产生苦涩味 按传统乒夫茶泡法 铁观音只能泡到七泡有馀香 按海派工夫茶的泡法 则九泡还能有馀香 d 传统工夫茶的泡茶程序较繁琐 一般要有21道才能泡完一道茶 武夷山地区的工夫茶甚至多达26道 海派工夫茶则主张简洁明了 崇尚喝到茶的真味 将许多无伤大雅的多余程序剔除 只留必要的泡茶技艺 这种讲究实际的品茶方式 受到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 经过改良后的海派工夫茶共有10道程序 1 准备茶具 2 鉴赏佳叶 3 观音入宫 4 悬壶高冲 5 观音出海 洗茶 6 平分秋色 分茶 7 观赏汤色 8 喜闻幽香 9 小口啜饮 10 收拾茶具 示例 1 1994年 在 首届上海国际茶丈化节 上也表演了 农家茶 和 文士茶 此后 农家茶 和 文士茶 还被一些地方茶艺队所引进 农家茶 是表现江南农村妇女使用大瓷茶壶泡茶 属于壶泡法 文士茶 是表现清末民初江南丈人雅士的品茗活动 属于盖碗泡法 富室茶 是表现解放前江南富贵人家的品茗活动 也是属于盖碗泡法 因婺源古代属于徽州 故有人也将这些茶艺称之为 徽州茶道 三 仿古创新 2 民族茶艺我国各兄弟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茶习俗 如藏族的酥油茶 蒙古族的奶茶 白族的三道茶 傣族的竹筒茶 侗族的罐罐茶 纳西族的盐巴茶 等等 无论是饮茶方法 饮茶器具都与汉族不同 在茶文化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地区 一些茶艺工作者将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茶俗加工整理成表演型的茶艺 配以民族服装和民族音乐 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因而很受观众的欢迎 云南地区的茶文化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成绩特别突出 三 仿古创新 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功能 1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人文素养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积极的精神有利于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是 儒 道 佛 诸家精神的载体 茶文化中包含着无私奉献 坚忍不拔 谦虚礼貌 勤奋节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