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书评.doc_第1页
历史学书评.doc_第2页
历史学书评.doc_第3页
历史学书评.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史 内容简介本书在中国文化的四个层面中更注重观念层面及其物化形态的叙述,以“小文化”为主线,加强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归纳,彰显每一历史阶段的文化主潮;把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历程作为一条重要线索,凸现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采用文化生态论、特质论等相关理论,增补夏商周断代工程、郭店楚简研究等新成果;体例新颖,化繁为简,便于自学。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适用于高校本科文史哲等专业教学,也是社会读者研习中国文化的精品读物。作者简介姓名:任放 冯天瑜 杨华作者简介:作品:中国文化史 目录导论一、释“中国 二、释“中华民族 三、释“文化”“文明 四、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六、中国文化特质 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八、中国文化史分期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发祥一、中国人的起源二、原始农业与畜牧业三、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四、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第二章 青铜时代一、文明的初现二、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三、文字的早期形态四、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五、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四、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五、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二、汉文化时秦、楚文化的继承三、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日、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五、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六、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七、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第五章 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二、玄学与魏晋风度三、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四、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五、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六、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七、科举制度八、文史自觉第六章 近古文化的定型一、唐中叶的文化转折二、渗透禅机的新儒学理学三、文化的雅化四、俗文化的展五、文官政治的确立六、文化中心的南移第七章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一、辽、夏、金、元:征服与被征服的律背反二、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三、元曲的兴盛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第八章 晚期帝国文化一、古典文化的集成二、极端皇权与文化专制三、理学的嬗变四、启蒙新声五、耶稣会士来华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六、郑和七下西洋与“迁海令七、市井口味与小说丰收第九章 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一、经世实学二、兴办“洋务”与“中体西用”模式三、近代文教机构的兴办与知识分子形成四、从“维新”到“革命”五、五四狂飙. 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七、文化论争八、汉字改革九、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结语中国文化的发展节奏与去向插图资料来源后记中国文化史作者是当代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专家,曾有中华文化电等多种文化著作问世。中国文化史是作者为大中专院校教学而专门编著的教材,也是作者相关研究的精炼浓缩。中国文化史在重点叙述学术思想文化演变历程的同时,对行为、制度和物质等其他文化层面都有关注。与已出版的多种文化吏教材比较,中国文化史对中国文化史整体脉络把握准确,断代分期明晰;材料新颖,吸纳了最新的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篇幅适中,宜于教学,语言典雅,通俗易懂。书中选插的200幅图片,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史的丰富内涵和曲折历程,大有帮助,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独具特色。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尤其是明清和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出版有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人文论衡、月华集、张之洞评传、千岁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封建”考论等著作。杨华,1967年生,湖北钟祥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问题)研究,出版有先秦礼乐文化、新出简帛与礼帛研究、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合著)等著作。任放,1964年生,四川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及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出版有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通史清代卷(合著)、世纪末的兴衰一一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合著)等著作。chengminsheng您在宋代宗教史领域,也发表了不少颇有创见的论文,您的专著神人同居的世界,立意高远,文笔绚丽,也同样被资深专家评为“颇具史识”的一部著作。您的“神祠宗教”等见解,富有新意。请问,就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等问题,您是怎样思考的? 答:包括神祠在内的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现代许多中国人难以想象的:在有的地方、有的时候,宗教几乎就是一切;在一般情况下,宗教也长期主导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体现在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是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源头部分。中国古人的宗教信仰层次浅,精神意识不强。突出表现在,始终没有像西方那样形成一神教,而是多神并举,见神就拜,有奶就是娘。也就是说没有原则,随意性很强,实用性很强,功利性很强。不像西方的宗教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并用以忏悔。也正是因为如此,其社会作用非常重大。很多原本是宗教、迷信引起的事物,如果排除了宗教、迷信的神秘去研究,那就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根底,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正像不光要从时间上看问题,还要从空间上看问题一样,研究中国古代史,也要不光从世俗上看问题,还要从宗教、迷信上看问题,这样才全面些,更接近历史,如同戴上了立体眼镜。 1神祠宗教或者神祠文化,一直到当代仍在延续。 南方都市报 2005 年 2 月 2 日载:深圳保安区某科技园内,一家电子厂的 30 岁员工,到深圳 7 年来被盗将近 20 次。 他曾出门就紧张,总担心被偷,且非常痛恨小偷,曾想若抓到小偷要把他们痛打一顿。由于考虑到小偷太多,而报复又犯法,他想到通过供奉小偷牌位的方法,“希望能感化小偷”。于是 便用三张纸板做成相架状, 画着一个长着 3 只手的男子,下面工整地写着:“小偷菩萨,请您不要偷我家,我为您忏悔”。 只要不上班就拜。他 说,必须画个实体形象才有供奉目标。每天上午 8 时 30 分,他都会在办公室趁无人时,供奉小偷半小时。 据说效果很好,从此再也没有被偷过。 “我会一直供奉下去,即使再被偷也会继续,我相信这是种感化。” 其同事和亲友都表示他精神一直没问题,对他这种行为,都表示理解。他的一位同事发表意见说:“小偷太多,这种方式只能说明我们的无奈,保证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一种寄托。” 此事的关键词语是: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 科技园, 30 岁的青年(从他有“ 不错的办公室”看,应属管理层) ,将小偷做菩萨供奉。确实令人“ 匪夷所思”。由被害而仇恨,由仇恨而恐惧,由恐惧而无奈,由无奈而乞求,由乞求而供奉,这是当代民间淫祠的一个典型事例。显然不能简单地说是个人生理精神上的问题,也不好简单地说是迷信。历史上的类似事例,我在 神人同居的世界 已有介绍和分析,此事又可作补充说明,使我们看到神祠文化的时代翻新和社会基础,更提醒我们不可忽视对历史和当代神祠研究的重要性。2宋代的文化,绚烂多姿,引起了一代又一代学者探讨的兴致。陈寅恪先生说:中国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已故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先生,也有深刻的见解。文学史研究者更把宋代的文化视为一株葳蕤而芬芳的花树,所以,引领了众多辛勤的“蜜蜂”都来采蜜,相关研究,不胜枚举。但是,从地域史学的角度,对宋代的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否您是这一领域第一人?作为宋代地域经济的姊妹篇,您的宋代地域文化,展现出两宋文化发展演进中繁盛绚丽、厚重丰实的内涵。那就接下来请您谈谈宋代文化的特点和宋代地域文化的特点吧。 答:您实际上提了三个问题。先谈第一个问题:绝对不能说我是这一领域的第一人,常言说的好:“文无第一”。如果说谁在哪个课题上研究的最多,谁就是第一,那这个“第一”也太多了吧?我只是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宋代地域文化,写了第一本有关著作而已。 至于宋代文化的特点,是个很大的题目,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我个人认为,如果简单概括的话,大约有三。一是成熟精致。如欧洲学者巴拉兹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以前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了;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承上启下的各种问题,宋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宋代文化和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可称之为成熟时期。深奥的散文代替了抒情诗,哲学的探讨和科学的描述代替了宗教信仰。在技术史上,宋代把唐代所设想的许多东西都变成了现实。”二是兼容并包。对不同的思想、风俗和外来文化,只要不直接危害统治,宋政府都能容纳。开封的祆教(被改造成火神)、“一赐乐业”教的存在就是范例。 三是大俗大雅。宋代文化大都积极向下,贴近社会,从而取得了极大成就。宋词艺术空前绝后,可谓大雅,却以反映世俗爱情生活为主,而且有井水处都会歌咏。清明上河图是画中极品,反映的是市井风俗,内行看到大门道,外行看到大热闹。佛教的世俗化引人注目,市民文艺也无一不是大俗中见大雅,大雅寓于大俗中。 第三个问题也很复杂。大致说,主要是南北方的差别和特点。从类型上说,北方文化以正统的礼乐文化为主导,忠义、质朴、豪放,多阳刚之气,擅长记忆,弱点是保守、呆板,文采不足。因为气候多寒,土厚水深,北方人身材高大,忠厚、勇敢,因而武人占绝对优势。据宋史列传统计,北宋一朝入传的武将有 255人,其中北方有241人,占94.5%;南方只有14人,占5.5%。这是宋代文化地理中生态文化的一个特征。再者,北方多动荡,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刑事案件多在北方发生。比如说吧,北方的陕西凤翔每年处死刑40人,南方的四川绵州每2年才处死1人;淮东路11州军,政和六年至七年的两年间,因杀人而判死刑者才12人,每年平均仅仅6人。“重法地”即朝廷“严打”的地区共32处,其中24处在北方,南方只有8处。 南方文化特点是灵巧、柔顺、好利、富于文采,著名的文学家,大部分是南方人。他们聪明机智,积极进取,喜欢标新立异,个人主义突出;勇敢地追求名利,多商人,连士人也多经商。在伦理道德、礼节、男女关系与婚俗,家庭观念等方面,大多不符合正统的也即传统的封建礼教。总的特点是少受约束,比较自由开放。许多观念,放到现代也是进步的。这是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也是现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文化领先的原因之一。 北方文化以开封、洛阳为代表,也是各有特色。开封文化的特点是正统性、综合性、表率性强,洛阳文化的特点是学术性强。如果说开封文化是宋代文化领袖的话,那么洛阳文化是宋代文化的宗师。开封文化像太阳,洛阳文化像月亮;开封文化红尘滚滚,洛阳文化花气蒙蒙。南方文化以东南地区的两浙、江西、福建等地为代表,是宋代异军突起的文化发达之地。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文化普及,二是文化水准高、大家辈出,三是重视教育。北宋后期以后,就逐渐成为我国的文化重心地区,至今仍是如此。3问:您对宋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等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历史和社会问题,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这似乎也是两宋政治的一大特点。请您再具体谈谈吧。 答:好的。宋代政治比较开明, 政治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没有绝对的权威,推崇“天下唯道理最大”,皇帝的旨意,也须符合道理。 除个别情况外,皇帝鼓励臣下直言极谏,乃至抗旨驳回。重大的政策,往往经过朝省集议,或广泛征求吏人的意见,有时甚至召集平民百姓讨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一般来讲,宋代有昏君,但没有秦始皇、隋炀帝那样的暴君;有中央集权,但没有明清那样的君主独裁。相应的是,国内既没有发生大的朝廷内部祸乱,也没有发生大的农民战争,所谓“本朝无内乱”。所有这些,大概都与决策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团有关。这个集团,就是皇帝和朝廷的士大夫集团或文官集团。如宋真宗认识到:“天下至大,人君何由独治也?”宋孝宗则说:“朕何德,惟赖二三大臣扶持公道。”历代历朝,以宋朝对文人士大夫最为优待。所谓“本朝以儒立国”,“待士大夫有礼,莫如本朝”,“祖宗家法,纯用儒生”,“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等等,基本是真实写照。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可以标志着一个朝代的文明程度。宋政府“重文抑武”的国策,使广大知识分子在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而且不至于因言论而横遭摧残。这也是文人士大夫一心一意为赵宋王朝服务的原因之一。他们多是出自基层、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是与皇帝共治天下的主力,是政策的具体制定者和执行者。打天下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个伟大人物起主要作用;治理天下时,最好是多人共同决策,集体的智慧总比一个人的智慧多一些,全面一些,理智一些。他们纠正、修改、完善着皇帝的旨意,或者直接把他们的意见变成皇帝的旨意。这就从体制上限制了不会出现暴君,一般不会有过激的、残暴的政策祸害天下。宋代政治的成功,就是士大夫政治的成功,其一就是士大夫集团对皇权的限制。反过来也可以说,赵宋统治者非常善于团结利用知识分子。4问:目前,不同学科的融合,不断冲击着历史学研究的进程,同时,电子文献的流行与大量运用,也对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些前辈不能做到的,例如对于相关资料的竭泽而渔,现在似乎有了一定的可能。对此,您有何感想? 答:电子文献的运用,是史学研究的一次革命,对研究者是如虎添翼。它使史料由可遇而不可求变成了可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加快了史料收集过程,节省了时间,使证据更加充足。但如果完全依赖电子文献,靠检索收集资料,那就走向歧途啦。现在有些年轻人写论文,通过检索直接从电子文献上下载史料,根本不读原著,甚至不读上下文,很快就炮制出一篇文章,这是泡沫论文,顶多是泡方便面,该不会做饭照样不会,也填不饱肚子。不要自以为得计,这种投机取巧的文章,一眼就能看出来。我曾审阅过一篇博士论文,粗看起来说的头头是道,但明显地感觉到,问题始终是在面儿上飘着,上不去,也下不来,一句其他的话也不敢说。显然是没有根底,对史书接触不多,类似于生手靠史料汇编写文章。一册册、一柜柜的古籍,就是治史者的粮食,只有一口口地不断吃掉,才能长大,才能生存。只吃检索到的有限史料, 类似于兴奋剂、化肥,只有短期效果。这个捷径,路很短、很窄,而且是死路一条。年纪大的、有功底的学者,最好学会使用电子文献,有事半功倍之效。年轻人和研究生,必须先读书,等到有了基础后,基本史料收集的能搭成框架了,再通过检索充实史料,以弥补时间的有限和史料的不足。5问:在您的地域经济史研究中,涉及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问题、判断标准问题等等,您独出机杼的创见,不但老一代宋史名家称赞不已,而且,台湾大学的梁庚尧教授在新史学发表的评论中,也再次讨论到这些问题。您的这部宋代地域经济,至今出版已经十几年了,请问,在这些年中,面对这些学者的评论,您对您的见解和这些评论,有没有新的看法? 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