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歷史傳播與真相一個論述的開始王震邦(玄奘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當我們把當前的問題視為歷史問題時,我們就會十分清楚地看到本質。Georg Lukacs 歷史是昨天的新聞,這是從事傳播工作者的基本認知,也是歷史學者從事當代史的史料來源。新聞過去多指平面媒體的報導,而今除了一般所習見、習稱的新聞媒體之外,兼有廣電媒體和網路。然而歷史和傳播的關係何在?果然只有昨日、今日之別嗎?和歷史真相的關係又何在?人類社會需要歷史真相嗎?歷史真相和歷史解釋中外史學皆有一強調客觀的傳統,清代學者更強調實事求是,轉而有一考證之學的出現。考證學者的末流但求一字一句的真切,固未遑及於其他;進入民國更有新史學的發軔,但仍未能擺脫考證之學的影響,但究其本心,無非追求歷史真相的還原。然而歷代各有史學,史學面貌不同,其於真相的描繪又各有不同面貌,更有不同的歷史解釋,而不同的解釋會影響對歷史真相的描繪嗎?固然,克羅齊曾言: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這意味著,不同時代的史家,都會就一己內在之需求重新撰史,這無論如何已非求真所能牢範,而是各出新解而已。求真者要求能還原歷史真相,能如實的重現歷史現場,意即真相應該只有一個面貌;只是局部為真和全體為真本就不同,史料或歷史作品若僅憑殘留下的斷簡殘編,也就不成為歷史或全史。史家常慨言史料不足徵, 論語八佾篇。原文是: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意味著歷史很難還原真相,但期能就斷簡殘編求其客觀再現而已;然而過去的歷史或可視為史料者,若遭纂改、刪削或放大解釋,又如何還原真相呢?孟子說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萬章篇。對歷史和史家均持質疑態度,而有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盡心篇。而這不過是史學方法中最基本的內考證而已。不過在史家的客觀要求下經常潛藏著史家的個人意圖,史料的別擇去取,不但存在史識,即見解的異同,也存在著史德, 史德是清人章學誠首先提出來的,見氏著文史通義內篇史德(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頁144-7。其言史德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文史之儒,競言才學識而不知辨心術,以議史德,烏乎可哉?即史家的個人操守和對原則的堅持。而這就涉及到史家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和判斷問題,以及面對現實壓力的承受能力和應對策略。 劉知幾在其史通直書篇中言:張儼發憤,私存嘿記之文,孫盛不平,竊撰遼東之本;以茲避禍,幸獲兩全。見浦起龍釋,史通通釋(板橋:藝文印書館,1978年),頁178。史家有避諱和微言大義可言,或趨吉避凶,或迂迴其事;在開放社會當中,新聞報導可能有微言大義嗎?在威權和戒嚴時代,傳播媒體確有微言大義在,但解嚴了,新聞報導還需要微言大義嗎?微言大義豈不成了自我限制和自我曲解。因為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不同,看到的真相也不同。如果要用不識盧山真面目,遠近高低總不同 此詩文句略有調整。蘇軾原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詩集卷13(北京:中華書局,冊4,頁1219。來形容,或許還遠遠不足以概括不同史家對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評價和判斷。後人看到的是史家的作品,多數看不到其所徵引的史料,如何評價其於史料的別擇去取?反倒是很容易地因為史家和當權者的互動出現衝突,因而觀察到史家的堅持和價值。通過事件的別擇去取來彰顯價值正是中國傳統史家使命。因價值為真,是以堅持其所撰述的事件必要為真。傳播再現倫理和壓力司馬遷對個人歷史著作的期許是藏諸名山,副在京師。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冊10,頁3320。不論是名山之藏或副在京師,都是傳播,一是縱向的要傳諸後世,一是橫向的,要置諸政治中心京師公開閱覽。歷史得以傳播,既要有可讀性更要具備方便性,就史家言,史料的別擇去取,非僅在求去偽存真,其實還有方便性和可讀性乃至戲劇性的追求。撰述時還有時間壓力,至少應在有生之年完成。此時,歷史的全貌固難再現,而是重點式的,選擇具有意義的段落和事件呈現,若再加上個人的限制如成長和學習背景,並因此養成的識見和操守,都會影響史家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若有師心自用者,高下由心,就更難期待有一歷史真相。傳統史家如此,現代史家和媒體人又如何?以媒體人為例,最現實的考驗就在截稿期限(dead line),非得在限期內完成而且愈快愈好。而這,幾乎是得以在這個行業當中存活的黃金律。既是效率的追求,務求提升競爭力,而且要以最低的成本製作。媒體編輯部門的時間管理,會在各個時段設立基本進度,要求記者提早交卷。再以廣電媒體的整點新聞為例,任何一個重大新聞,從獲知新聞的發生到決定是否報導、如何報導,都不可能超過一個小時就得做出判斷,乃至當下即得作出判斷,或出現抽版換稿上上下下的反覆。事件或事態還有後續發展者,新聞製作單位則會要求駐守在採訪現場的記者,每一個小時就要有新的進度,甚至視情況發展隨時插播。在作出判斷的剎那,媒體人的第一個反應會先就新聞本身有無報導價值,再設定如何報導。而這往往是帶有預存立場甚至偏見、偏好的。和史家一樣既有成長和學習背景的限制,被迫以刻板印象處理新聞,而刻板印象往往帶有偏見、偏好; 此外更有新聞製作單位的利益考量。這包括讀者群、廣告主,以及媒體經營者個別利益的考量。新聞倫理此時遭遇的挑戰甚或遠高於史家所承受的,情況也複雜許多,是以一件值得報導的新聞,因為在製作過程中一再遭遇利益團體的干擾和挑釁,以致無從傳播或被迫曲解、扭曲新聞內容,可謂比比皆是。其中最突出的是對政治新聞因意識形態而作出的判斷;或社會新聞因恐懼黑道尋釁而有所扭曲; 黑道介入事件能舉證的相當罕見。其中以廖學廣的關狗籠事件最嚴重。前台北縣汐止鎮長廖學廣,於1997年8月10日在汐止家中遭不明人士挾持並關在狗籠內;廖學廣公開認定此事係同選區立法委員羅福助及天道盟成員所為。也因為廖學廣公開認定,媒體才跟進報導。還有一種就是媒體自身對驚悚和情色新聞的追求。 對驚悚和色情報導的追求,在台灣以蘋果日報和壹周刊最屬典型,標題用字誇張,而且內容煽情,也因此經常涉訟。新聞專業以及新聞倫理價值往往因此失去功能。再者,倫理其實並不是道德或規範的教條,因為各種道德規範也會彼此衝突(例如太過重視新聞倫理是否就是限制了新聞自由?新聞自由是否高過國家安全等等)因此,倫理的內涵其實是一套辯証推理的思維方法(道德推理),不但涉及媒體實踐,也包含個人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抉擇。 張錦華,媒體事件觀察:誰來教新聞倫理,中國時報,2007年5月22日11版。史家和媒體人都應有專業和倫理的自我要求。倫理的作用在於史家和媒體人是否有意願自我評價和自我反省。評價和反省的焦點所當著重者在於應然面的檢討。即何者當為,何者不當為,並以此標準處理史實和新聞事件。倫理最簡單的定義就在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相處之道並培養出責任感、使命感。倫理在傳統中多從上下尊卑的階級呈現出來。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論語子路篇。這個觀點在中傳統中國幾乎沒有挑戰,到了現代中華民國的民法篇當中,依然有效。再由君君臣臣構成的政治倫理當中,可以看到趙盾弒其君。趙盾並未弒君,而是因為趙盾知道君王遭弒,亡不越竟,反不討賊。 左傳宣公二年這是史家對君臣之間連帶責任的追究。史家的筆法如孔子編寫春秋,司馬遷形容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間,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冊10,頁3297。孔子所爭者究竟以真相為主還是倫理?特別是為尊者諱、為尊者諱,這裡大有考究的空間。春秋確有書法,就算沒有失去歷史的真相,但總得藉由一套密碼才可能破解,春秋之後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用來解春秋書法者。春秋有三傳解經,但其他史書又當如何,都要有春秋是是非非、善善惡惡的書法嗎?從陳壽三國志以魏為為正統以來,分裂的政體何者為正統就有了爭議。像司馬光和朱熹就有異同, 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對此有簡略的說明:其書以魏為正統,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始立異議。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壽。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此孚於當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偽魏是偽晉矣,其能行於當代哉!此猶宋太袓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蹟近於蜀,故北宋諸儒皆有所避,而不偽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此皆當諭其世,,未可以一格繩也。引文見該書上冊,頁403。這是時勢使然,還是史家倫理的認知出現了異同?對兩岸新聞的報導,不論對岸或此岸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現象?愛台灣、主體性的政治訴求和賣台、親中的控訴,是不是也是出於此一考量?至於媒體人在各個不同採編現場遭遇的各種誘惑和挑逗,更是無所不在。凡有公關的地方,就有利益交換。而這些又遠遠超過史家的承受,人性的考驗幾乎無時不在。媒體人若無自省和拒絕誘惑的能力,可以預告遲早會墮入陷阱而難以自拔,甚至形成黑金政治或黑金社會的共犯成員,下焉者更毫無自覺。誰來監督媒體?依賴媒體自律有可能嗎?依賴公共資源或公權力支持的媒體監督機制有可能發揮影響力嗎?這些都是一連串的問號。知識分子的角色和介入歷史和傳播能否逃避倫理和政治立場的拘限,求諸傳統的正統論或當代的政治正確,當屬不可能,現代史家和媒體人又有可能擺脫倫理的羈絆嗎?對此,學界和知識分子為求形式上的超然,似有存而不論的傾向。甚至各有立場,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問題在於媒體不可能沒有意見,也不可能單以報導新聞為滿足。在新聞之外,還有內幕報導、有專題報導、有專欄和社論文章,有談話性節目大發議論。這些都是就新聞及社會現象作出的論斷。其實媒體從選題開始,就帶著價值判斷,不論其出發點是基於新聞專業或新聞倫理的考量。若媒體出於政治立場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又那有真相可言,至多也僅是局部為真,只呈現彼所願意報導的一個面相而已。再以台灣藍綠支持者以及相關媒體論,不都有評論嗎?難謂有存而不論的現象。弔詭就出在這裡,藍批評綠或綠批評藍,其實都帶有不同的政治價值和意識形態。潛意識當中都是想藉此建立發言權或詮釋權,並據以擴大或鞏固有利於己方的民意支持度和收視率。在心態上,勇於批判對方陣營的心理或猶大於對客觀真相的追求。 2005年8月高雄捷運泰勞抗暴引發的連串的高捷弊案檢討、2006年10月紅姊軍事件,以及往下的發展,幾乎都演變成藍綠對抗,部分媒體和知識分子的政治正確現象,幾乎可視為典型。其所帶來的傳播效應,包括社會價值的錯愛,應是傳播學者關注的重要課題。知識分子參與政治,情況或許更嚴重。因為知識分子有另一種身分,即學者或專家的知識優勢。觀者或閱聽人很難區辨以知識分子身分發言的專家學者,立場究竟為何;而一般從政者,觀者或閱聽人至少知道發言者的基本立場。固然知識分子原本應超越其個人政治立場和價值偏好,以期公正無私。但知識分子又往往是最有機會,也最有能力隱藏其偏好,佯示其公正不阿者。問題出在智庫專家和學院學者不同,一為政策服務,是一逐利行為;一為學術服務,不存在現買現賣的利益交換。然而,其為知識分子的面貌則具高度雷同。是以有多少知識分子在心態上甘為智庫專家,卻掩藏了個人偏好和價值選擇? 史家和傳播者之於真相,基於求真的訴求,兩者皆應有一最基本的堅持:即歷史記載的,或媒體傳播所承載的,應屬事實且可信。但歷史學者一代一代的努力,其戮力於探索真相在各方面的投入,不可謂不深,甚至生死以之;然而在追索真相的背後,不是沒有另有存心者,即以不同的歷史解釋,美其名為發千古之覆,但究其實,不過是以新解取代舊說而已,追求真相者且居其次。今天媒體報導內容,所以經常遭遇質疑,不論係出於疏忽或出以意識形態故為扭曲,以致不論歷史和媒體所傳播的內容,往往和真相存在著很大的落差,不具可信度。不論歷史的撰述或訊息的傳播,若就一個具有價值共識的社會而言,閱聽人和傳播者之間,特別是自居知識分子者和一般民眾之間對此應共同分享一個基本信念,那就是:所言為真,裁斷公正、客觀。這是理想也是困境,即以梁啟超個人親歷,並據以撰寫的戊戌政變記為例,梁啟超尚且自承其書不可信,並指後之作清史者記戊戌事,誰不認為(此書為)可貴之史料?然謂所記悉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則?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將真蹟放大。治史者明乎此義,處處打幾分折頭,庶幾無大過矣。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頁139。對此,和梁啟超同為清華國學院教授的陳寅恪繼起而言:先生自撰之戌政變記作於感情憤激之時,所言不盡實錄。關於戊戌政變之記述,猶待於他日之考訂增改者也。 陳寅恪,寒柳堂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頁166。這是尚具知識分子良知如梁啟超的自供狀,其他或更等而下之。再者,歷史記憶是對歷史事件的集體記憶,未必能見諸歷史事實,或未盡符合事實,更多的是通過歷史記憶建構或尋求個人在其生活圈內或生活經歷的價值認同,而且在自覺或不自覺中而有傳播行為。社會與文化的共識在相當程度上即受到影響,或因此而找到相濡以沫共同記憶而更凝固,或因此和傳統疏離甚至斷裂。台灣的政治轉型和民主化,即和歷史記憶的再建構有相當大的關聯。 吳乃德即認為二二八事件的再現即具重構(回復)歷史記憶的意圖,以及對歷史的政治使用。見氏著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的三種闡釋,思想第8期,頁39-40。特別是通過大量口述歷史的製作和傳播,歷史真相可能就在一個新而虛擬的論述中被解構了,或扭曲了。媒體人處於記憶和認同、史實與真相之間求取一個報導平衡點,而且有此認知和掌握,應是一個重大的考驗和挑戰。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最顯而易見的現象,不必諱言主要出在藍綠對決和統獨分野,多數媒體受此衝擊,不由自主地被分化為統派媒體和獨派媒體兩大區塊,分別被貼上非藍即綠的標籤。此一結果或許不是媒體人的本心,但在現實壓力下,特別是置入性行銷成為公權力介入媒體以來情況更為嚴重。公權力挾其資源,循商業手段將所要傳達的訊息,要求在節目中編入劇情,媒體幾乎招桇不住。 馮建三,台灣傳媒及其政策變遷20年:以中國為背景與想像,思想第7期(2007年11月),頁124。這當然是不恰當的手法,媒體人在此情況下,為了達成交易,只有片面接受,相應被迫放棄媒體第四權對公權力的監督責任,甚而形成利益與共的共犯聯結。在此情況下,媒體人又如何可能兌現理想:即所言為真,判斷客觀嗎?還是僅能順從現實?媒體接受置入性行銷的影響究竟如何,雖然目前還欠缺全盤的量化分析;但可以確認公權力編列預算介入媒體運作,無論如何都是對第四權的侵犯,而且侵犯了媒體的自主性,更遑論言論自由可能因為批評政府施政而受到干擾。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作為公共論壇的平台自無公信力可言。知識分子的可能和不可能媒體經常依賴知識分子提供意見,作為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至少有兩重身分,一是專業,一是知識分子,其所提供的意見既可能是一個判斷,也可能是價值理念。愈能結合其專業身分、提供判斷和價值理念者,愈具有影響力。然而對知識分子良知最大的挑戰不是身分是否適合,也不是提供的理念和建言是否具有意義,而是不自覺的權威蔓延自以為是的以為一通百通,不自覺或自覺地隱藏個人理念和價值,卻扮成理性的仲裁者或旁觀者,提供的建議和判斷都是客觀且可信可行者。像台灣每逢選舉都有所謂的知識分子為候選人站台,或站出來背書。其實知識分子為候選人站台的同時,即不再是公共論壇上的知識分子,而是一名支持者而已。知識分子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裡,功莫大焉,但其影響力,隨著民主深化,近年來似有遞減跡象。 知識分子影響力的遞減,一個最具體的指標就在電視名嘴成為談話性節目的主流,其次是平面媒體特別是報紙的專欄文章多演化為讀者投書的型態,出現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体育学期工作总结
- 公司用电安全培训材料课件
- 辽宁省2025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英语(高起点)练习题库及答案
- 广东省2025年成人高考医学类复习题及答案
- 黑龙江省2025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体育类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 公司汛期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正规的不定期承包合同样本7篇
- 护理查房演绎经验总结
- 配液系统工作总结
- 民法典婚姻篇培训
- 2025年国资委企业面试题及答案
- 食品安全周课件
- 亚朵酒店前台培训
- QC七大手法培训
-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 企业财务分析实践指南
- 体格检查(心肺)
-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竖式计算题200道及答案
- 215kWh工商业液冷储能电池一体柜用户手册
- 装卸工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