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书概论.doc_第1页
中医古书概论.doc_第2页
中医古书概论.doc_第3页
中医古书概论.doc_第4页
中医古书概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古书概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累积临床的医疗经验,所总结出的医学理论。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黄帝内经的问世,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理论的阐发,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都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如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养生等学说,对于后代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较为全面性的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继黄帝内经后,又一重要的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在于,开创了中医学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从汉代至清朝以来,中医学之所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脉络,可以归类为如下的七种学派:一伤寒学派:以汉代张仲景为代表,特点为擅于辨证论治。二寒凉学派:以金朝刘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特点为擅用寒凉药。三补土学派:以金朝李东垣、张元素为代表,特点为擅用补益脾胃药。四攻邪学派:以金朝张从正(张子和)为代表,特点为擅用汗、吐、下三法。五丹溪学派:以元朝朱丹溪为代表,特点为擅用滋阴药。六温补学派:以明朝薛已、张景岳(张介宾)为代表。特点为着重于虚损病证的辨证,擅用温补药。七温病学派:以明末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吴瑭)为代表,特点为着重于温病的辨证与治疗。这段历经二千余年的中医学史,存在有辉煌的过去,毕竟,这千百年来由于有中医的贡献,成千上万人的病痛才得以医治,这是永远不能抹灭的事实;至于中医是否也会存在有璀灿的未来,或者说能与西方医学平起平坐,这应该是大家努力的目标。内经、难经类:1.黄帝内经:(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722前221年?)共十八卷。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2.黄帝内经太素(公元605617年)隋杨上善编注。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3.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762年)唐王冰次注。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4.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1188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5.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1586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各九卷。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后附补遗一卷。6.类经(公元1624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12类,390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7.内经知要(公元1642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二卷。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注解简明。8.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1672年)清张志聪(隐庵)注。各九卷。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9.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1689)清汪昂(訒庵)注。二卷。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昆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10.难经(公元前五世纪?)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81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11.难经本义(公元1361年)元滑寿(伯仁)着。二卷。采集难经注解十一家。订正脱文误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说。12.难经集注(公元1505年?)明王九思等集注。五卷。分十三篇。采用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之注而成。主要内容有诊脉、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等。伤寒、金匮类:1.伤寒杂病论(公元219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2.伤寒论(公元219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卷,前言的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题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治急性热病。3.伤寒总病论(公元1100年)宋庞安时(安常)着。六卷。附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对于伤寒论有所阐明,如暑病、天行温病、小儿伤寒、妊娠伤寒、斑疹等均有发挥。4.伤寒类证活人书(公元1107年)宋朱肱(翼中)着。十八卷。以101个问答,阐发伤寒论的内容,说明各方的意义,并采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126方作为补充。5.注解伤寒论(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撰。计十卷。就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进行注释,依据内经、难经等解释各条,也有自己的见解。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伤寒论全注本。6.伤寒明理论(公元1156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50个证作了分析此较。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20首的方义。7.伤寒论条辨(公元1589年)明方有执(中行)着。八卷。附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把伤寒论重新编次,太阳篇的更动最大,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伤营卫为纲。8.尚论篇(公元1648年)明喻昌(嘉言)着。八卷。在方氏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加以发挥。9.伤寒来苏集(公元1669年)清柯琴(韵伯)着。八卷,分伤寒论注四卷、论翼二卷、附翼二卷。论注依据六经方证,重新编次;论翼是综合性论述;附翼是方论。柯氏主张六经为杂病立法。10.伤寒贯珠集(公元1729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11.伤寒论类方(公元1759年)清徐大椿(灵胎、洄溪)着。一卷。把伤寒论的药方分为十二类,每类先定主方,再把同类诸方列入,方后列举用此方的条文,易于理解证情、方义。12.金匮要略方论(公元219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编为金匮要略方论。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25篇,计262方。13.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公元1720年)清魏荔彤(念庭)着。三卷。对于金匮要略的本文有所阐明,也能提纲挈领。14.金匮心典(公元1726年)清尤怡(在泾)着。三卷。解释金匮要略本文的意义,大体上说理明顺,有所发挥。诊断、治疗类:1.脉经(公元280年?)晋王熙(叔和)着。十卷。搜集后汉以前的医学著作,阐述脉象24种,并论述脏腑、经络、病证、治则、预后等。2.脉诀(公元1189年)宋崔嘉彦着。一卷。以难经所论的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将诸脉象隶属其下。系四言歌诀,简明扼要。3.察病指南(公元1241年)宋施发(政卿)着。三卷。先总论脉法,次辨明24种脉的形象和主病,最后叙述伤寒杂病等21类病证的生死脉法,及妇人病脉、胎脉和小儿病的脉法等。4.敖氏伤寒金镜录(公元1341年)元敖氏着。一卷。叙述各种舌苔36种,附有舌苔图,详论各种舌苔所主的证候及治法,是第一部舌诊专书。敖氏原著后经元杜清碧增补,现今所通行者,多属杜氏增补本。5.诊家枢要(公元1359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6.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一卷。论述脉象27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7.伤寒舌鉴(公元1668年)清张登(诞先)着。一卷。叙述伤寒察舌的方法,并附妊娠、伤寒舌苔、列举各种舌苔120图。8.四诊诀微(公元1723年)清林之翰(慎庵)着。八卷。系汇集前人关于四诊的学说。作者将自己的意见,编为管窥附余一卷。9.形色外诊简摩(公元1894)清周学海(澄之)着。二卷。叙述观形察色等外诊方法。10.理瀹骈文(公元1864年)清吴师机(尚先、安业)着。一卷。叙述外治法,而以膏药外贴为主,阐明内治、外治原理的一致性。病源脏象类:1.诸病源候论(公元610年)隋巢元方着。五十卷。共分67门、1720节,详载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2.医林改错(公元1830年)清王清任(勋臣)着。二卷。作者从访验尸体后所见,提出对于脏腑解剖的己见。并载自订方剂、及附方论。本草类:1.神农本草经(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本书收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学术价值:1.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2.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3.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2.本草经集注(公元536年?)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又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有名未用六类。学术价值:1.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2.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3.新修本草(公元659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844种,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学术价值: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2.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08年)宋唐慎微(审元)撰。三十卷(一作三十一卷)。简称证类本草。收载药物1558种,阐述药物的主治、归经、制药法等,每药附有单方,共3000多方,并附有药图。后稍加修订,改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1108年)。以后又经修订,改称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1116年)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159年)等。现在通行的是公元1249年由张存惠整理刊行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载药1740多种。为保有原貌的最早的一本本草书。学术价值:1.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药资料,因此书之摘录而得以流传后世。2.开创于本草书中药后附单方之先例。5.本草衍义(公元1116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460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6.汤液本草(公元1298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等分析较为深入。7.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五十二卷。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000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10000余。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学术价值:1.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2.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8.本草备要(公元1694年)清汪昂(訒庵)着。四卷。选择临床常用药460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9.本草从新(公元1757年)清吴仪洛(遵程)着。十八卷。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10.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清赵学敏(恕轩)着。十卷。收载本草纲目收未之药物716种,其中包括一些外来药物。并对本草纲目的少数药物作了考订。11.雷公炮炙论(公元588年)刘宋,雷斅着。三卷。是论述药物加工制作的专书。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中,近人有辑本。12.炮炙大法(公元1622年)明缪希雍(仲淳)着。一卷。在整理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又增加民间的一些制药经殓。方言类:1.肘后备急方(公元341?)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2.千金要方(公元652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搜集唐初以前的医药著作,主要内容有总论、临床各科、食治、平脉、针灸等内容。是汇集诸家的巨著。3.千金翼方(公元682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妇人、小儿、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4.外台秘要(公元752年)唐王焘着。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1104门,载方6000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5.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宋王怀隐着。一百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的方书和当时的民间验方,论述病证、病理、方剂、药物等,是理、法、方、药兼备的方书。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1151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7.普济本事方(公元1132年?)宋许叔微(知可)着。十卷。辑录方剂,辨析病证医理,并把自己使用方剂的医案附入,所以称为本事方。8.济生方(公元1253年)宋严用和(子礼)着。十卷。收载方剂400首,前有论述,次列处方,议论平正,处方切合实际。9.世医得效方(公元1337年)元危亦林(达斋)着。二十卷。作者把他家五世所积累的医方和自己的经验心得,编次成书,分为大小方脉、风科、眼科、口齿、咽喉、正骨、金镞、疮肿等科。针灸则散见各科。10.普济方(公元1406年)明朱橚等撰。共168卷。凡1960论,2175类、778法、61739方239图。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11.医方集解(公元1682年)清汪昂(訒庵)着。二十一卷。本书把方剂分为21门,收正方常用方320余,附方更多,注释扼要。12.成方切用(公元1761年)清吴仪洛(遵程)着。二十六卷。分为24门,收方剂1300余首,注解详明。13.汤头歌诀(公元1694年?)清汪昂(訒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14.时方歌括(公元1801年)清陈念祖(修园)着。二卷。选择常用方剂108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叙理简明,便于学习。15.串雅内外篇(公元1759年)清赵学敏(恕轩)撰。四卷。为赵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16.验方新编(公元1846年)清鲍相璈(云韶)着。十六卷。选录各种简单处方,分门编次,以便备急之用。方多浅近适用,通行颇广。内科类:1.温疫论(公元1642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2.温热论(公元1746年?)清叶桂(天士、香岩)着。一卷。论温热病的证治。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为纲,以卫、气、营、血四者辩证,阐述对风温、湿热等病证的治疗,使治疗急性热病有了新的发展。3.温病条辨(公元1798年)清吴瑭(鞠通)着。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4.温热经纬(公元1852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富。5.时病论(公元1882年)清雷丰(少逸)着。八卷。阐述四时的“伏气”、“新感”等急性热病,立法清晰,为有关温热病重要著作之一。6.内外伤辨惑论(公元1231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二卷。辨外惑、内伤的区别。凡精神刺激、饮食不调等引起的疾病为内伤病,其治疗着重于调理脾胃、说明与六淫外感病的证治有别。7.脾胃论(公元1249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三卷。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8.十药神书(公元1348年)元葛干孙(可久)着。一卷。主要介绍治肺痨的十个方剂。清陈念祖在每个方剂后加按语,以说明方义。9.医宗必读(公元1637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着。十卷。论医埋、脉法、色诊、本草,各种病证及方案等,是简易的入门著作。10.证治汇补(公元1687年)清李用粹(修之、惺庵)着。八卷。辑录前人关于杂病证治,参附己见,汇订而成。11.类证治裁(公元1839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12.医醇剩义(公元1863年)清费伯雄(晋卿)着。四卷。论述脉法、外感、杂病。每述一证,次列自制方,后附成方。费氏自制方较为平正。13.血证论(公元1885年)清唐宗海(容川)着。八卷。阐述气血关系,血证的病机及其疗法,极有心得。妇产科类:1.经效产宝(公元847年)唐昝殷着。三卷。是现存最早的产科专书。论妊娠、临产、产后三个时期的疾病和治法处方。附续编一卷,为周颋传授济急方,李师圣、郭稽中产论并附方,产后18论并附方。2.妇人大全良方(公元1237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二十四卷。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总共260余论。论后有附方及医案。3.万氏女科(公元1549年)明万全(密斋)着。三卷。论调经以理气补心脾为主,胎前以清热补脾为主,产后以大补气血兼行滞为主。4.济阴纲目(公元1620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5.传青主女科(公元1826年)清傅山(青山)着。二卷。上集论带下、血崩、调经等38症,41方;下集论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40症,42方。6.女科经论(公元1689年)清萧埙(赓六)着。八卷。分为月经、胎前、产后、崩淋、带下、杂病等门,辨别虚实寒热,详论治法。儿科类:1.小儿药证直诀(公元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2.幼幼新书(公元1150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40门,每门又各分子目。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公元1158年)宋撰人未详。二十卷。自医工论至疵靥论,述小儿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100论,论后附方。4.幼科发挥(公元1549年)明万全(密斋)着。二卷,论胎疾、脐风、变蒸及五脏诸病、五脏虚实补泻之法。据病立方,附以医案,为幼科名著。5.痘疹心法(公元1549年)明万全(密斋)着。十二卷。辨痘疹各证的虚实异同,论用药补泻的灵活变化。6.幼幼集成(公元1750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外科类:1.刘涓子鬼遗方(公元495499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2.外科精要(公元1263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而成书。3.外科精义(公元1335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4.外科理例(公元1531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154门、附方165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5.外科启玄(公元1604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薰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6.外科正宗(公元1617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7.外科大成(公元1665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8.外科证治全生集(公元1740年)清王维德(洪绪)着。四卷。本书是作者将祖传医术结合个人四十余年临床经验整理而成。主要叙述痈疽疮疡的诊治,并介绍外科常用方剂的组成和适应症,常用药物的用法,炮炙和药性。作者强调外科诸病“以消为贵,以托为畏”该书流传较广。后有马培之评和陶阶臣批,多一并印行。伤科类:1.理伤续断柲方(公元946年?)唐蔺道人着。不分卷。全书由“医治整理补接次第(手法)口诀”和“方论”组成,为现存最早的正骨专书。其特点是十分注意骨折,脱臼治疗中的麻醉牵引(拔伸)、复位(收入骨、捺正)、固定(夹缚)和活动等十三个步骤。内容简明。2.正体类要(公元1529年)明薛己(立斋、新甫)着。二卷。阐述伤科的病症治疗,凡方药、手法、用具等,都有详细的记述。3.伤科补要(公元1808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秘方。4.伤科汇篡(公元1818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眼科类:1.银海精微(公元682年)原题唐孙思邈着。二卷。论眼科诸证甚为明晰,治疗也不偏于补泻寒温。2.原机启微(公元1370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3.审视瑶函(公元1644年)明付仁宇(允科)着。六卷,首一卷。先总论,次方论。论述108证及其治法方剂,并述眼科手术方法,附有医案、图说、歌括。口齿、喉科类:1.口齿类要(公元1528年)明薛己(立斋、新甫)着。一卷。先论口齿、喉舌之证,分为六门,次论骨骾、诸虫、体气的治法,也分六门,末附方药。2.喉科指掌(公元1757年)清张宗良(留仙)着。六卷。阐述喉证及患者的神气、肱理、声音、并辨患处的颜色,逐一解释,附以成方。3.疫痧草(公元1801年)清陈耕道着。一卷,专论喉痧治法。既不用辛温升散的伤寒治法,也不用甘润滋阴的内伤喉痛治法,对喉痧立疏达、清散、清化、下夺、救液诸法,作为施治准则。4.重楼玉钥(公元1838年)清郑梅涧(枢扶)撰。四卷。一、二卷论喉病的证冶方药,三、四卷论喉病的针法。5.百喉条辨(公元1897年)清陈葆善着。一卷。包括辨白喉的病源,辨经络、辨脉证、救误、善后、外治、禁忌等。针灸类:1.针灸甲乙经(公元282年)晋皇甫谧(士安)撰。十二卷。论述生理、病理、诊断、经络、俞穴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2.针灸资生经(公元1220年)宋王执中(叔权)着。七卷。有俞穴部位与主治、针灸法及对各种病症的取穴施治等,是在广泛引用前代针灸书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写成的。3.针灸聚英(公元1529年)明高武(梅孤)着。四卷。有针灸理论、经络俞穴、针灸方法和初学入门的一些歌赋,是一部综合性的针灸书。4.针灸大成(公元1601年)明杨继洲(济时)着。十卷。有针灸理论、治疗和经络俞穴等,对于明代以前的针灸学的主要成就作了初步总结。最后一卷为陈氏小儿按摩经。5.铜人俞穴针灸图经(公元1026年)宋王惟一着。三卷。上卷为十四经脉循行、主病及经穴、中、下卷分别按照头、颈、躯干、四肢的顺序详论经穴。是经脉学的专书。此后又有五卷本的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内容大致相同。6.十四经发挥(公元1341年)元滑寿(伯仁)着。三卷。上卷为经脉流注,中卷为十四经的循行和俞穴,下卷为奇经八脉,是一部专论经脉的书。综合性医书类: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公元1174年)宋陈言(无择)着。十八卷。依据金匮要略的病因分类,进一步明确病因的三因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分病证为180门,有论有方。2.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公元1186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着。七卷。或简称宣明论方。包结伤寒、杂病、妇女、小儿、痔廔、眼目诸症。多用凉剂,不可拘泥。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公元1186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着。三卷。分为32门,首为原道、原脉、摄生、阴阳诸论;次为论证、处方用药。4.儒门事亲(公元1228年?)金张从正(子和、戴人)。十五卷。主张治疗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于寒凉,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长处。5.卫生宝鉴(公元1343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6.丹溪心法(公元1347年)元朱震亨(彦修、丹溪)着。五卷。分100门,包括外感、内伤、外证、妇科、幼科等,前有十二证见证等六篇,后附“丹溪翁传”。7.金匮钩玄(公元1358年)元朱震亨(彦修,丹溪)着。三卷。为治疗杂病之书,末附“火宁君相,五志俱有论”等医论六篇,为戴原礼所加。8.医学正传(公元1515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9.明医杂着(公元1549年)明王纶(节斋)着。六卷。内容为医论、诸证、小儿证治等,此书也受朱震亨学说的影响。10.寿世保元(公元1615年)明龚廷贤(子才、云林)着。十卷,分为十集。首集为诊治诸论,次为诸病的辨证施治。11.医门法律(公元1658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论是总论病证,法是治疗法则,律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12.张氏医通(公元1695年)清张温(路玉、石顽)着。十六卷。采集历代名家方论,编次成书。门类依据王肯堂证治准绳,方药主治多依撩薛己医案、张介实景岳全书,并结合自己的体会予以参订。13.医学心悟(公元1732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医论、医话类:1.格致余论(公元1347年)元朱震亨(彦修、丹溪)着。一卷。主张人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阐明补阴疗法。2.医贯(公元1687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3.医学源流论(公元17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