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卷(提升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卷(提升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卷(提升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卷(提升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卷(提升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检测(提升版)(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18分)1.(xx浙江温州中考)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诗意的创造。根据要求,完成(1)(2)题。(7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夏至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花开,瓜豆满架,稻穗挂地沏茶熏香,听夏虫(yn)唱小巷(yu)深,院子里(fn)星点点凉荫下,或是藤椅或是竹席奶奶的大葵扇,缓缓摇起阵阵清风,助人(hn)眠宵漏夜短夏梦正长 (2)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关于冬至有很多俗语,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选项。(3分)冬至日后,白昼逐渐变长,古人认为这是天地间阳气恢复的体现,所以有“ ”的说法;我国民间对冬至很重视,大家围炉温酒,团聚闲话,把冬至当作一个重要节日,因此有“ ”的说法;冬至日,温州民间有“ ”的说法,在这一天给孩子吃汤圆,教导孩子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A.冬至大如年B.过了冬至大一岁C.冬至一阳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大型武术舞台剧太极秀融合声光电技术,场面极其壮观,令人叹为观止。B.元宵以后,节日的气氛渐渐淡了下来,周而复始,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C.湖南龙舟赛拉开了战幕,一只只疾驰的龙舟宛若蛟龙,在湘江水面上劈波斩浪,络绎不绝。D.有的国家或者派舰机到南海耀武扬威,或者在南海当事国之间挑拨离间,这才是推动南海军事化的最大因素。3.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1分)A.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删除“和培养”)B.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的技术人才。(将“要”改为“能否”)C.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在“50万朵”后面加“花”)D.曹先生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还是掩藏不住他这些年艰辛的生活。(删去“眼角的”)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A. B.C. D.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1分)A.12月17日,鲁南高铁临沂至曲阜段将全面开工,沿线设临沂北,费县北,蒙山,泗水南4个新建车站。B.因为雾霾严重,汽车在滨河大道上行驶时,只能看到两侧半米以内和前方一、二米范围内的地面。C.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D.“不知道。”他耸了耸肩膀:“这是动物学中,特别是有关动物行为的研究中一大难解之谜。”6.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1) ,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2)浮云游子意, 。(送友人)(3)可怜身上衣正单, 。(卖炭翁)(4) ,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5)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出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贫寒人士的温暖的名句是: , 。(6)呜呼!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二、名著阅读(2分)7.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重点塑造了两个与保尔柯察金有过密切交往的女性形象。其中冬妮娅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她爱憎分明,追寻自己的信仰,与保尔志同道合。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情况下写成的。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记录了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车站食堂当过杂工,在发电厂当过伙夫,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成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三、综合性学习(4分)8.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初二(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一则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2分)材料 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庭”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2分)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四、阅读理解(46分)(一)阅读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回答下列各题。(6分)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9.毛泽东在小序中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请说说两首词各有怎样的“意”。(2分) 10.毛泽东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赏析。(2分) 11.有人说,“俏”字用得极好,古往今来梅花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形象。请你谈谈这个字好在哪里。(2分)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12分)【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节选自庄子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节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大隗(wi):传说中的神名。具茨:山名。涂:同“途”,路。辞:谢绝。奚:何,什么。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秋水时至( )(2)河伯始旋其面目(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4)称天师而退( )1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河伯始旋其面目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B.望洋向若而叹曰若知具茨之山乎C.河伯欣然自喜曰:“然。”D.于是焉是进亦忧,退亦忧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15.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2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读书与快乐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想到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关于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考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有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他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然后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选自青年文摘xx年11期,有改动)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7.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从A和B中选出最适合第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3分)A.武亦姝平时就喜爱背诵古诗文,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她凭借着丰富的诗词积累和“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的心态,过关斩将,一举夺魁,尽显王者风范。B.邴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著名学者。他小小年纪便成了孤儿,家境清苦,没钱上学,蹲在学馆外的窗下哭泣,先生深受感动,破例让他免费就读。他矢志读书,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代名家。 19.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段的论证思路。(3分) 20.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还有哪种成功的读书方法。(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故 乡梁孟伟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的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从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乡音日益陌生。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一直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时间流逝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了我的精神家园。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故乡要修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种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地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回头凝望,这才发现,唯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我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更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有删改)21.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2.请结合全文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3分) 23.面对故乡即将修建水库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3分) 24.文章开始写“我”一次次诅咒故乡,后面又写“我”因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痛苦,这样安排却并不矛盾,为什么?(4分) 五、作文(50分)25.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沟坎,畏惧不前;明知犯错,不敢正视;心中有疑,害怕问询;面对丑恶,选择沉默其实,只要鼓起勇气,向前再迈一步,就可以突破自我,成为生活的强者。请以“别怕,向前再迈一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答案:期末检测(提升版)一、1.(1)吟 幽 繁 酣(2)C A B2.C【解析】C项中,“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用在赛龙舟的场面中不合适。3.D【解析】D项语序不当,应将“艰辛”与“生活”互换。修改错误。4.B【解析】此语段围绕“小说中如何运用想象”展开叙述,第句提出观点,放在首句;第句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解释,跟在第句后;根据句意及逻辑关系可知第句与第句衔接最紧密;句以“其实”为标志体现了语意的转折。综上分析,最恰当的排序为:。5.C【解析】A项中,四个地点之间要用顿号;B项中,“一、二”表示约数,中间的顿号应删除;D项中,冒号应改为逗号。6.(1)曲径通幽处 (2)落日故人情 (3)心忧炭贱愿天寒 (4)拣尽寒枝不肯栖(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6)其真无马邪二、7.A【解析】“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她爱憎分明,追寻自己的信仰,与保尔志同道合”,说的是丽达,不是冬妮娅。三、8.(1)我国家规文化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文化起源早)。(2)【示例一】我更喜欢第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交朋友时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示例二】我更喜欢第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四、9.毛泽东词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陆词以清新的笔调写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自己的坚贞不屈。10.“已是悬崖百丈冰”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反衬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也暗示了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11.一个“俏”字,不仅写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突显出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这与通常把梅花写成不畏严寒、孤傲清高的形象大为不同,令人耳目一新。12.(1)按时 (2)才 (3)拜见,拜访 (4)离开13.D 【解析】D项中,两个“是”都意为“这样”。14.(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或听到的道理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15.【甲】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乙】害群之马。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参考译文】【乙】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谢绝。黄帝再次询问。少年说:“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马群的劣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离去。16.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一般以四种形式出现:一是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推出中心论点。本文的标题给出了论题,再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中心论点即为: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17.引用论证。引用了陶渊明、孔子和董卿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名人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的观点,更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第段分别引用了陶渊明、孔子和董卿的话,应是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以不同名人的话语,来论证名人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18.选A。因为文章的第段,根据具体的事例得出读书使生活变得快乐的论点,材料A中的武亦姝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因为这种快乐而最终获得成功;材料B,着重表现邴原刻苦读书,成为一代名家,并没有突出读书的快乐。可见A能证明本段的中心论点。【解析】论点与论据之间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论据的内容,再根据论点来确定。文章第三段的论点是:生活因读书而快乐。材料A,“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可以看出武亦姝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因为这种快乐而最终获得成功;材料B,着重表现邴原刻苦读书成为一代名家,并没有突出读书的快乐。故选A。19.文章第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的观点,接着两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梳理。文章第段,主要举诸葛亮、苏轼、欧阳修等人读书的事例,论证了“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的观点;两段,则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的观点。由此整理出答案即可。20.【示例】略。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简要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即可。注意表述流畅,用词准确。21.内容上: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途径与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的日益陌生,与后文对故乡的留恋不舍形成对比。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诅咒故乡、发誓离开”的情节,引出下文“我重回故乡及心理变化”的叙写。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第段主要交代了“我”“逃离”故乡的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的日渐淡忘,与后文联系,很明显是为了与后文中“我”对故乡态度的转变形成对比,突出“我”对故乡的依恋与不舍。从结构上看,这段总结上文,并引出下文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亲们与家乡的联系比作脐带,生动形象地表明故乡对于乡亲们来说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不希望也不相信乡亲们会割断与故乡的联系,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与留恋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从句子内容来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比喻、反问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和此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来说即可。23.老人: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对搬离之后的未知生活心怀担忧,加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所以不希望离开。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可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二可借此机会,走出乡村,改变现状。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文中描述,面对故乡即将修建水库的现实,“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更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结合前文“我”对故乡的态度转变过程,“我”在年轻时也想着逃离故乡,后来对故乡有了难以割舍的依恋可知,这是因为年轻人对故乡的情感不深,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走出乡村,改变现状。而老人生于故乡,又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况且人老了更希望生活稳定,不希望离开。24.这样的安排,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体现出“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乡的认知与情感也发生了改变:诅咒故乡,是因为故乡的贫瘠,让儿时的“我”备尝艰辛;感到痛苦,是因为自己依恋的故乡(精神家园),即将变成一片泽国,以后只能梦回乡关。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文章的主旨是要表现对故乡的喜爱与依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