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休闲型自行车道骑乘空间对于骑乘者体验之研究以后丰自行车道为例张莉欣 陈冠璋*朝阳科技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朝阳科技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研究所研究生摘 要自行车从十九世纪初发明以,至今已从交通运输的角色,慢慢蜕变成休闲运动的角色。从公元1970年代以后环境保护与省能意识抬头,交通运输也开始思考绿色运具(Green Mode)的规划及实施。国外,尤其以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地,自行车除了当作通勤的交通工具外,在闲暇时刻,骑乘自行车赏景及健身亦逐渐成为休闲活动的主调。因此,在现今环境中,若能多利用自行车取代汽机车交通,除能避免塞车之不便外,并可提供人民另一种调剂身心,强化心肺机能之运动休闲方式,更可在政府推动周休二日后所带来的休闲风潮,创造新型态休闲风格。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安全而舒適的淇成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目前国内有关自行车的研究,大多注重于自行车本身的改良设计,或是自行车产业发展与营销的相关研究,针对自行车骑乘者的研究却是相当稀少。因此,本研究探讨分析休闲型自行车道骑乘空间对于骑乘者体验,从环境属性、环境体验及游憩体验的观点研究,利用问卷的方式了解骑乘者对于骑乘空间之环境兼容性、舒适性、趣味性及整体满意度为主要研究重点。因此本研究探讨重点分成(1)探讨游客骑乘时对于自行车道环境属性认知(2)探讨休闲型自行车道骑乘空间骑乘时环境体验(3)探讨休闲型自行车道骑乘空间骑乘时游憩体验。关键词:自行车道、环境属性、环境体验、游憩体验、满意度绪 论目前政府积极推动挑战2008年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建立E 世代终身学习运动,并在民国九十一年行政院体育委员会所提出的台湾地区自行车道系统规划与设置计划。因此,自道系统整体规划仅繁荣地方交通之建设,近也相继成为观光休闲及运动体健之新代名词。、研究背景与动机近,全世界愈愈讲求环保趋势,自这项无公害、多功能的交通休闲工具,势将成为现代人的新宠儿。国内积极推动发展自行车休闲运动,随着休闲运动意识抬头,使得自行车演变成休闲、健身、运动的休闲运动,国内现有的自行车道系统多属于地方层级之车道系统,如台东关山镇公所规划环镇自道,部分县市也陆续规划有较具规模的自行车道系统如台北市捷运淡水沿线自行车道等,足以显示出国内自行车休闲运动正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台湾自行车道系统,依据政院体委会台湾地区自道系统规划与设置计划及各县市政府重点法展计划,已分类为环岛性、区域性、地方性等的自行车道系统。在国内争相规划自专用道,发展地方观光产业之际,规划设计单位大多着重于硬件建设,而较少从环境与游憩的需求面来进行分析与评估,并也未从游客实际骑乘空间的整体满意度规划设计。且目前国内相关自行车研究,大多注重于自行车本身的改良设计、自行车产业发展与营销等相关研究,针对自行车系统对于骑乘者体验的研究却是相当稀少,目前尚在起步阶段,若能根据此方向深入加以研究,将对自行车活动的发展与推广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研究将从骑乘体验观点进研究,调查骑乘者对于自道的规划是否够安全?是否够舒适?是否够有趣?是否够满意?本研究期望研究所得之结,能对未有意规划自专用道,发展观光休闲的单位,提供有价值的考。二、研究目的目前发现台湾自行车道系统设置规划仍有很多的缺施,本研究针对台中县后丰自行车道系统做骑乘体验之研究。探讨何种自道系统规划之环境属性及游憩体验才能获得游客的青睐?试图从骑乘者体验感受,检验自道系统规划是否符合环境兼容性、骑乘时安全性、骑乘时舒适性、骑乘时有趣性等,最后达到骑乘之整体满意度。本研究探讨重点分成:1. 探讨骑乘者对于自行车道环境属性之认知。2. 探讨骑乘者对于骑乘空间环境体验。3. 探讨骑乘者对于骑乘空间游憩体验。4. 探讨骑乘者对于骑乘空间整体满意。三、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以台中县后丰自行车绿廊为主要研究范围。后丰自行车道是全国第一条利用隧道辟建,起点于国道四号线下方,延线有花梁钢桥382公尺、九号隧道1273公尺等,沿线有青翠田园景致并且通过雄伟壮观的大甲溪。因此,本研究将选择以台中县后丰自行车道为研究基地进行本研究。四、研究方法及流程首先针对于研究的背景以及动机进行说明,并定义研究的目的,接下来进行相关文献的探讨及研究,主要针对本研究的自行车道相关资料与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解分析探讨,而这两部份又个别分为数个方向来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如自行车道相关发展、环境及游憩相关理论等,并依据相关的研究研拟问卷形式及发放问卷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后将进行归纳统整分析结果,最后并撰写书面报告,提出研究成果以及后续的研究规划和建议。(一)文献回顾法藉由国内外相关文献之专著、研究报告及期刊论文等,进行相关文献内容分析,并对文献内容作一系统量化之客观统计分析。本研究主要针对自行车道相关资料、环境体验及游憩体验相关理论之相关资料文献加以搜集归。(二)归纳法归纳法系指从个别、特殊知识概括或推导出一般性知识之推理方法,推理前提是由观察或实验得出的关于个别事实的单称判断,其结论是把前提中单称判断推广到同一类事物全体上之描述性或规律性的全称判断。(三)问卷调查法透过问卷收集各种数据,并针对问卷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问卷是汇集资料的工具,是依据研究目的而设计一系列问题所构之而成。(四)统计分析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系统为工具,将所得之问卷调查数据输入,以次数分析、卡方检定、T检定等分析进行研究结果描述与研究假设之验证。研究计划流程图24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本研究将文献回顾分为四大类:自行车发展过程、自行车道规划设计准则、环境体验相关理及游憩体验相关理论。、自行车发展过程()自行车观光发展及定义(1)自行车观光发展自行车观光的定义是指:以自行车从事观光旅游活动,或在游程中扮演重要的运输工具,可提供自行车骑士良好的游憩体验。欧美各国积极发展自行车观光,并期以带动乡村游憩的发展。对于自行车观光已有几位学者给予定义:表2-1 自行车观光发展定义表学者定 义Ritchie1998自行车市场并成为很重要的休闲游憩运输工具,可是却很少有研究提到自行车的观光发展。从需求面检视自行车观光增加的现象,并界定自行车观光客与自行车观光。Cope1998针对1996-1997 年北英格兰第一条新建完成的长程自行车路线,进行研究计划。目的为描绘使用者的轮廓、监督整体使用者的数量、了解使用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以及量化经济冲击。Lumsdon2000运输不再只是工具,更是观光供给的元素,尤其是目的地的发展,并可供发展观光运输网络之参考,同时也建立永续运输发展模式。Mason& Leberman2000就地方层次而言,游憩与观光规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尤其当政策应包含不同利益团体的观点时,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很难反映规划的复杂性。参与游憩与观光规划的决策者,经常将地方上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活动独立思考,理由之一是缺乏资料。数据源:张馨文,2004;本研究汇整由于环境保护与省能意识抬头,交通运输也开始思考绿色运具(Green Mode)的规划,包括人行、大众运输与自行车道。从1980年代晚期,开始出现自行车道观光的文献。因此,自行车观光的特性包含了自主性、离家性、暂时性与综合性:表2-2 自行车观光发展特性表特 性说 明自主性(self)自由自在、依自主意识决定行为。离家性(away from home)此行为必须要离开家定距离与时间才成立。暂时性(temporary)短暂在外停留的体验,但仍必须回到出发点。综合性(comprehensive)观光是将一项产业、也是一种文化更是国家进步的象征。数据源:张馨文,2004;本研究汇整(二)国内外自行车环境发展自型车活动在各国都有不同的定义,并结合观光、游憩与休闲三大层面,而透过自行车从事观光、游憩与休闲等行为,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以下整理各国相关文献,期望能厘清自行车观光与自行车游憩的本质,进提供适当的发展定位。表2-3 国外有关自行车环境发展之研究表分类作者国别内容摘要Principles规划原则Rodney Tolley英国探讨步行与自行车在英国推动问题。John Roberts英国探讨绿色运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Barbara Preston德国探讨行人与自行车在都市运输中的安全性。Mayer Hillman英国从公共政策评估绿色运具的规划。John Whitelegg德国欧盟撰写交通政策白皮书的作者;探讨环境中的交通管理原则。Judith Hnna英国代表英国的第三团体;强调行人优先以人为本的规划。Otto Ullrich德国检讨行人徒步城替代汽车运输的可能性。Strategies发展策略Martin kroon荷兰介绍荷兰的交通与环境政策。Rolf Monheim德国检讨推动绿色运具的政策议题。Anthony Ramsay英国介绍规划都市行人路网系统性方法。Rich Untermann美国检讨行人徒步环境之改善策略。Dietrich Garbrecht德国专业的自由作家;检讨步行与公共运输:一个两难的问题。Practice实务推动Jan Hartman荷兰介绍Delft 的自行车路网。Hugh McClintock英国介绍英国都市地区的自行车规划。Wulf Hulsmann德国介绍自行车友善城市的推动计划。Jurgen Brunsing德国检讨西德公共运输与自行车整合模式。Rolf Monheim德国检讨行人徒步区的评估与冲击。Ole Helbore Nielsen丹麦介绍Odense 安全的通学路径。Alice Doldissen德国环境交通管理策略。数据源:Tolley,1990;张馨文,2003 各国自行车观光、自行车游憩与自行车骑士的定义整理:表2-5 各国自行车观光、游憩与自行车骑士定义表属性自行车观光客自行车骑士定义Bicycle TouristCyclistFHWA1998美国基本骑士(basic bicyclists)偶而骑乘或无经验;拥有基本但不深入的骑乘知识;视骑乘自行车为游憩性活动为主。进阶骑士(advanced bicyclists)拥有经验、知识、与技术;从事较长途的目的型旅次。SimonsenJorgenson 1996丹麦任何国家的游客,在假期中利用自行车为交通工具之一,而且自行车是该假期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括国内自行车旅游。骑乘动机以运动为主,而非渡假。Lumsdon 1996英国游憩型的自行车活动,从一天或半天的外出,到长距离的旅行假期皆可。基本要件是游客认为骑来自行车是构成此次郊游或渡假完整的一部份。Ritchie 1998 纽西兰偶而骑自行车,自行车是体验的方式之一,天气好才骑自行车,自行车是车走许多交通工具中的一种。游憩型自行车骑士(Recreational Cyclist);任何游憩性的自行车活动或郊游,不超过24小时或不超过一夜,骑乘自行车是利用休闲时间的积极活动。只骑自行车,游憩体验等于骑乘自行车,自行车是旅游过程中唯一的交通工具。纽西兰的自行车现光客特性:长时间停留,旅次中皆利用自行车,从家出发,有经验者。离家24小时以上或在外停留一夜者,其目的为渡假。使用自行车为假期中绝对必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行程安排可透过旅行社或者自行安排,包涵支持性的交通服务设施,以及正式或非正式的住宿投施。Jackson&Ruehr1998美国拥有一部或一部以上自行车的家户,有一位或一位以上的成人每年至少骑乘两次。数据源:张馨文,2004 ;本研究整理台湾的自行车市场,从便宜的自行车到讲究高质量、高科技的需求,造成美国、日本、台湾新兴工业的兴起。公元1970 晚期之前,亚洲制造者已经以质量打败欧洲及美国的老牌制造者,其中50%来自台湾巨大公司。巨大是全球产值最大的自行车公司,全球营收金额约150 亿台币,年产销480 万台自行车。台湾于民国69 年自行车外销量首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自行车输出量最大的国家,民国74 年自行车年产量再度超越日本,赢得世界自行车王国的美誉(廖淑玲,1998)。表2-6 国内自行车发展演进表年代说 明1945自行车于日治时期引进台湾当时称为自行车,战后出现脚踏车、铁马等名。1945-战后的自行车市场,从便宜到讲究高质量、高科技的需求,造成美国、日本、台湾新与工业的兴起。1970s台湾夹带工业技术及成本的优势,成为全球自行车轮出王国,但带领全球自行车关键技术却不是台湾。1970晚期亚洲制造者以质量打败欧洲及美国,其中50来自台湾巨大公司。巨大公司是全球产值最大的自行车公司。1980自行车外销量首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自行车轮出量最大的国家。1985自行车年产量再度超越日本,赢得世界自行车王国的美誉。1990s估计台湾每年生产自行车700万台,外销600万台,产值为500亿元(1990)。1997台湾输入欧洲的自行车为270万辆,产值为2.4亿美元。1999台湾自行车整体产业产值为602亿元,年平均成长率为3.3%2000自行车年产量约为700万台,整体产值为589亿元,其中95外销欧洲。数据源:本研究整理台湾地区由于机车普及,通勤或代步皆以汽机车为主,尤其在经济高度成长与生活水平提升后,要舍弃便利的汽机车,反朴归真于自行车,尚未成为风气。虽然以自行车通勤或代步在台湾地区仍未流行,却由于环境觉醒与永续发展的议题,使得自行车观光有机会成为新兴旅游的代名词。经济部对于台湾所生产的自行车种类,有初步分类,包括竞赛车、城市车、越野车、折迭车、童车、电动车及其它等七类。表2-7 自行车种类与特性表名 称英 译定 义公路竞赛车(跑车)Road bike专门设计用来在公路上运功竞速。一般通勤车(城市车且不含折迭车)City bike适合于城市交通与地型较为平缓地区。登山越野车Mountain bike为适应任何无铺设路面的骑乘需求而设计。折迭车Fold bicycle车体可折迭,便于携带之自行车。童车Child bicycle供儿童游玩及短程交通工具使用。其他自行车Other bicycle其他类型与特殊功能自行车;如场地越野车、双座型自行车、协斜躺式自行车竿。电动自行车Electric bicycle以电动马达为辅助动力之自行车。数据源:经济部经济信息统计网络,2004回顾过去,台湾发展自行车道的政策演进,从早期的交通功能,到满足休闲游憩的需求,目前更努力结合自行车与观光旅游的发展。台湾的自行车专用道发展始于台北市,以交通功能为主,于民国80 年建造敦化北路至民权东路至南京东路分隔岛两侧各一米,当时以试办为主,惟自行车骑士仍骑在慢车道或红砖道上;90 年代晚期淡水河-新店溪专用道之规划,为全台第一条以游憩功能为主的自行车专用道;1997 年关山镇环镇自行车专用道的成功,带动全台各乡镇以自行车发展乡村游憩的风潮,此一时期以营建署为主办单位,透过城乡新风貌建设补助,各县市亦积极进行自行车道之规划。表2-8 台湾发展自行车道的政策演变目 的地 点区位/计划特性备注通勤休闲敦化北路-民权东路-南京东路交通分隔岛北市第一条于1991 年试办游憩淡水河-新店溪河滨高滩地第一条游憩用观光游憩关山等城乡新风貌第一条专用道完成于1997 年通勤休闲淡水捷运线捷运沿线完成于2000 年观光游憩国家公园国家级阳明山、恳丁、金门,其它无观光游憩国家风景区国家级多已规划运动休闲环岛性、区域性国家重要体育建设2002 年提出数据源:张馨文,2004;本研究整理表2-9 国内自行车道系统表国家公园阳明山国家公园桃园县潭三坑自行车道玉山国家公园大溪慈湖自行车道太鲁阁国家公园大园段自行车道雪霸国家公园新竹县头前溪自道垦丁国家公园新竹市滨海自道国家级风景特定区金门国家公园凤山溪枋寮区自行车道东角海岸国家风景区新竹宝山水库自行车道东部海岸国家风景区苗栗县猫狸山自行车道澎湖国家风景区永和山水库自行车道大鹏湾国家风景区西湖乡自行车道花东纵谷国家风景区旗山溪沿岸自行车道山国家风景区 后龙溪自行车道马祖国家风景区 铜锣九华山自行车道日月潭国家风景区 三义龙腾断桥自行车道阿山国家风景区 南势山自行车道茂国家风景区 台中县高美湿地自行车道安平国家风景特定区东丰自行车道台北市捷运淡水沿线自行车道后丰自行道景美溪自行车道潭雅神自行车道新店溪自行车道梨山自行车道淡水河自行车道台中市台中市工业区自行车道社子岛自行车道台中大坑登山自行车道基隆河自行车道台中市东光自行车道关渡口自行车道南投县猫罗溪自行车道南港单车自行车道集集自行车道台北县金色水岸自行车道竹山自行车道八里左岸自行车道水里自行车道坪林金瓜寮自行车道草屯自行车道二重环状自行车道埔里自行车道大汉溪两岸自行车道国姓自行车道新店溪自行车道彰化县长青自行车道关渡渔人码头自行车道二水自行车道桃园县新屋绿色自行车道云林县离岛工业区潭大池环湖自行车道湖口滨海自行车道嘉义县蒜鳌自行车道台东县黑森林自行车道八掌溪河堤自行车道关山自行车道朴子溪堤边自行车道马亨亨自行车道东石至布袋自行车道鹿野乡自行车道嘉义市垂杨路至启明路池上自行车道台南县白河自行车道绿岛环岛自行车道四草自行车道中华大桥自行车道新化镇自道、竞技场花莲县花莲市自行车道玉井绿色自行车道花莲南北滨自行车道黄金海岸自行车道七星潭自行车专用道东丰至林森路自行车道七角川溪自行车道高雄县高屏溪岸河堤自行车道马太鞍自行车专用道美浓烟厂段自行车道鲤鱼潭自行车专用道三地门北向自行车道宜兰县宜兰礁溪环山自行车道高雄市爱河自行车道宜兰罗东自行车道旗津自行车道冬山河自行车道屏东县沿山公路自行车专用道宜兰河自行车道东港镇海公园自行道澎湖县环岛自行车道垦丁悠活自行车道金门县环岛自行车道数据源:各县市政府,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台湾地区自行车道系统规划与设置 2002;轮彦国际有限公司二、自行车道相关规范(一)自行车道规划设计原则自道除可达成环保及捷之交通往返,可提供民众满足体健、假日休闲游憩之适意生活需求。选线为自道规划成功与否之关键,合宜的选线除可地方交通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进民众的体能及休闲游憩机会。表2-10 自行车道系统选线原则表尊重环境避免破坏生态环境1.运用现有动线系统规划设置,避免过多新线之开发。 2.避免穿越地质稳定、重要动植物栖息等环境敏感区。 3.自道设置整体计划应符合法规及当习惯。 高安全性与适意性1.避免划设曲过大、宽幅过窄之径与线。 2.选择安全高、景观资源丰富地区划设线。 富趣味性与教育性1.自专用道尽可能选择可形成环之线,以避免原 返回的单调感。 2.选择具景观游憩潜线,或搭配现有观光游资源。 3.应整合多处游憩景点如公园地、风景区、古迹区、 文化区等。 数据源: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本研究整理表2-11 自行车道系统规划设计原则表理想自行车道条件1.链接众多起迄点,为一完整之网络系统。2.须具备安全性、舒适性、趣味性及教育性。3.完善之路线规划与服务设施。4.尽量避免与车道结合设置。5.具完善之标志、交通管制措施。6.必要交叉路口应具明显标明设施,以提升骑乘者安全性。7.路线应避免陡坡之设置。8.应具良好之行进自行车道铺面。9.应具完善之配合设施考虑,如休憩区、停车区等设置。10.应提升路线之独特性。11.避免穿越环境质量不佳之地区。12.应尊重环境,避免破坏生态环境。自行车道选线1.系统性串连已规划设计、或施工完成之自行车道。 2.安全性避免划设曲度过大、宽幅过窄之路径与路线。 避免穿越地质不稳定区。选择坡度平缓、安全度高、景观丰富地区划设路线。3.环境结合 应尽量配合地形、沿等高线规划配置,以减少地形地 貌之破坏为原则。 4.环境保全 保留现地原有乔木。自行车道空间配置1.一处完整之自行车动线,应包含入口广场空间、车道 空间、休憩停留空间、自行车停放空间等。 2.入口广场空间应配置有大众运输工具之转运停靠点、休 憩等候集合之广场空间、各式车辆停放空间、紧急联络 设施及必要之环境说明等。 3.自行车道之设置除道路本体之外,尚包括边坡、护栏、 排水、照明、道路植生、停车设备等相关设施,除提供 安全之骑乘环境,亦应考虑舒适、具景观美质行车空间。 4.自行车道沿线应设置指示、警告、禁止标志及标线。 5.灯具、电线杆及新植乔木应避免于视野景观优良之一侧 设置。 6.休憩停留空间应配置有休憩座椅、遮荫植栽必要时可设置简易之自行车停放架。环境生态考1.应尽配合地形、沿等高线规划配置,以减少地形地 貌之破坏为原则。 2.建与自然调和共存的自道,需驯服于地质、地 形及生态系。 3.保自道旁树形优美或原生树种。基本规划设计考1.应减低面质量、坡等障碍因子的影响,并提供大 众运输与自道间的整合设施。 2.自道设施设置应避免破坏当地环境并营造具吸引 之观光游憩特色。 3.应注重较荒野处的驶安全,自道与其停场应 有照明设备与紧急通报设施。 4.应用标线、分隔岛或护避免共享道上自 与机动之间冲突,进出匝道处也应有明确标示。 5.自道设施的设计与区位可透过槽化或号志设计将横 向交通冲突至最低。 6.自道设计应考安全视距,尤其在交通频繁区。 景观美质考1.在自然高之地区,自道应与环境融合,如设施 可选择近自然之色彩,以凸显环境之特色。 2.应注意设施设置之位置、大小,以免影响视觉景 观。3.善用地方环境语汇,提升线之独特性,并于自 道全线有统一风格之牌志或设施意象。 4.自道沿途可植栽形成空间美化或径方向引导。维护考1.自道设施设置应考成本与财务,尤以低维护成 本为佳。2.在交通大的线与桥梁,应定期检查与维修。数据源: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国家公园设施规划设计,规范及案例 编辑,2001;本研究整理(二)自行车道系统分类 其针对自道设置目的与使用机能等台湾自活动特性,所作的分系统有运动休闲型、生活通勤型与运动竞赛型三大型(台湾地区自道系统规划与设置,政院体育委员会,2002)。(1)运动休闲类型 此自道主要为假日或特殊节日安排休闲活动程使用,其范畴极为广泛,可海岸、高山、水岸、小区与邻空间,并可能扩大结至风景区、国家公园等地区。运动休闲型自道扮演整体观光游网络的一环,结合现有之景观道或步道系统,所呈现的形式可能有自专用道或用国家公园步道、景观道、道、园区主题步道、堤岸道、河滨步道、农、水圳或废弃铁道等,其环境特色与设施需求依所处环境条件而有同(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2)生活通勤类型 台湾各地区生活城镇的道系统大多建置完成。因此,生活通勤型自道设置必须在现有交通运输设施的基础下,重新规划自道系统与相关设施。自道形式依据使用的权又可区分为无自行车道设计(Shared Roadway)、自行车专用道路(Bike Path)、自行车专用车道(Bike Lane)与自行车共享车道(Bike Route),各有其空间需求与特色(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3)运动竞赛类型 目前台湾地区并未规划全面性完善的运动场馆供民众运动休闲使用,而既有之设施亦缺乏系统性之整合机制。其中,在综合性运动场或各县市体育馆的设施功能取向中也以球运动、游泳、体试能等为主,鲜少设置自竞赛或习场地,由此可以看出自专业竞赛场地的严重足。自行车道系统分类自行车依据路权与其他运具共享的程度,则可将自行车道分成一般道路(无特别自行车道划设)、游憩型自行车专用道、设置自行车共享汽车道及自行车与机车共享车道等四种(交通部运输研究所,1999)。整理相关文献适用于本研究自行车车道的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专用型自行车道完全与其他车辆、行人分开,专为自行车而使用之车道。本类专用车道通常提供游憩活动使用,其设计宽度为2.5-3.0公尺,一般设置在开放空间如公园、废弃铁道、河堤等,此类车道其单纯之行车空间,无车辆、行人穿越的干扰,增加了骑乘的安全性及舒适性,但其所需空间较大成本亦高。(2)利用现有车道加以分隔自行车车道若属游憩型,但附设于一般道路旁之自行车专用车道,通常其设计宽度为1.2-1.5公尺。若不属游憩行车道,也是利用现有车道加以分隔,也就是其车道与车辆行人平行,但有栏杆、分界砖或标线来划分区隔出来,这类的车道最适合都市交通状况,原则上有下列四种形式:1. 紧邻人行道的自行车道2. 介于停车空间及人行道间的自行车道3. 介于车道与停车空间的自行车道4. 介于车道中央(车道包括中央分隔岛、林荫大道、绿园道)(3)利用现有车道的自行车道自行车与机动车共享一道路,享有相同之道路先行权,但必须设置交通标志,提醒驾驶人与行人的注意,虽然本类自行车花费最低,但亦不够安全,因此其设置的路线必须审慎考虑,避免交通流量较高的地区。四种自行车道一般设置方式图藉由自行车道类型与设置模式,本研究探讨类型分为:(1)环市休闲自行车车道自行车作为休闲运动工具此种自行车类型之功能以服务休闲运动为主,亦即是提供居民休闲运动的空间,因此必然串联都市中的重要休闲场所、都市公园绿地以及近郊风景名胜,此类自行车之设置常常配合观光旅游为卖点,除了提供当地居民日常休闲之外,亦同时与观光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小镇街巷自行车道路网自行车作为日常交通之一种替选工具在欧美地区,自行车被视为一种日常交通的替选工具其重要性与步行、机动车相当,因此在整个城镇只要汽车及徒步可及之处都有自行车道之设置,亦即自行车道在城镇路网系统规划扮演相当重要之地位,此类的自行车道设置必须建立在自行车之使用为一种生活习惯、居民对于使用自行车有高度认同感之地区,当车道设置符合大众利益时才能带动公共资源之收益。(3)生态赏景自行车车道兼顾地方特色生态环境的保育与开发而设置自行车道针对不宜开放车辆进入之生态敏感区,设置自行车道,供居民进行休憩活动或生态导览,因自行车道规模需求较小,行驶所产生的噪音、震动、空气污染的干扰较小,是一种符合环境保育诉求之交通工具。(4)休闲游憩自行车道配合发展生态观光而设置之自行车车道具有特殊风景名胜古迹、景点之城市,会针对主要游憩观光据点规划自行车路网,提供一种更悠闲、容易亲近的游览动线。(三)自行车道规设计准则一、车道宽度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自道宽需考自本身与骑乘者之基本宽,以及驶时摆动所需之活动空间,当然同的环境空间及使用需求有同的划设标准。但无是单向或双向皆应符合最低之基本需求,提供适意性之骑乘径。1.为保持自行车道路之整体性,对于同一线之自由车道系统应采相同的宽度标准。 2.自行车骑乘宽度之最低标准为单人骑乘时1公尺宽,双人骑乘则为2公尺宽。 3.主要自行车道动线应以双线2.5公尺5公尺为宜,但在受地形限制之区域或为减轻对环境之影响时,可改为单线自行车道,宽度以2.5公尺3公尺为宜。 4.于曲线转弯处,则应考虑其曲率半径,于自行车道转弯之内侧予以加宽。 5.自行车道之回转半径至少应保持4公尺宽。 表2-11 各型自道适意宽一览表自道形式规范值(M)独之自专用道3.00运动休闲型沿农、圳之自道3.00沿堤之堤顶与人共享自道4.00沿堤侧高滩地、水用地或防汛道划设之自专用道3.00生活通勤型独式自与人共享道 4.00沿汽机道分隔式自道1. 单向 2.002. 双向(道边皆有)2.003. 双向(只有道一边有) 2.504. 双向(与一条自专用道 接,合并处希望维持个双向, 同时可供驶四部自) 4.00自高架穿越道 5.006.00自地下穿越道 4.00资源: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二、车道净宽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1.自道间的安全净宽至少0.4公尺。 2.与灯、植栽或建物之间的安全净宽至少0.25公尺。 3.在停位旁之安全净宽至少0.7公尺。 4.与汽道间之净宽依速驶速而。由于辆驶前会产生一股 侧向风,当速超过60kph时,所带的侧向风对自的影响 就为显著。表2-12 主线速与横向净宽关系表主线速 横向净宽(最小距) 主线速 横向净宽(最小距) 40km/h 1.2m 80km/h 1.5m 60km/h 1.2m 100km/h 2.0m 资源: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三、车道净高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1.骑乘自净高约为1.82公尺。2.骑驶时与灯、植栽或建物之间之缓冲高为0.25公尺 3.自专用道之垂直净空建议至少要有2.5公尺。 4.自道面上方3公尺高最好要有树枝,且面外侧最好有1尺左右的空间是最想的情形。四、车道坡度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1.路线之选择应尽量沿着地形等高线走向选定。 2.长斜坡自行车道必须尽量寻找适当腹地地点,设置休憩平台或水平车道以提供骑士休息。 3.坡度以小于5 为宜,最好不要超过8 ,其中超过坡度2 之路径不宜超过4公里,4 之路径不宜超过2公里,若有特殊高差必须克服,亦尽量不超过12 。 五、车道坡道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1.长斜坡道,就需要以等距间隔,设置休憩平台或是水平道,以提供骑士休息使用。 2,遇到过于陡斜坡道或阶梯时,应设计坡道及设置指示标志让骑士下并容推上坡。六、车道回转半径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1.回转半径:-R=1.25V+1.4,R=转弯半径(英呎)V=速(mph)。 2.自道之回转半径至少要有4公尺。3.道应避免尖锐角之转弯或距太短的斜曲线,而在速较大的地区回转半径可为10公尺,并且其逆转地区最好为倾斜地。七、车道铺面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1.以透水性铺设为优先考虑。2.透水不佳基地,于碎石层下增设过滤砂层,并增加碎石级配厚度达15公分以上。3.为避免车轮打滑,铺面铺设应避免于车行方向平行之勾缝,垂直方向之勾缝宽度不得大于12mm,且铺面之表面平整度上下不得大于20mm。4.以具耐久性、经济性及维护容易为主。5.材质选用可为当地现有或当地惯用材质。6.选取原则:以具耐久性、经济性及维护容易为主。 7.材质选用可为当地现有或当地惯用材质。 8.材料取得可为现地开发之回收材,如开挖碎石、拆除建物之回收砖再利用等。 9.材质表面之质感与原始色泽,应与环境结合,不突兀于自然环境中。八、排水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1.自道排水设计应尽采用自然排水。 2.为结合道一并设置之自道应配合道之排水方式,尤须特别注意自驶之安全性。 3.自道排水方式可采横向拱或单斜泄水,泄水坡至少1。 4.排水设施型式及设置位置同,会影响驶自之安全性,因此道的排水设施应设至于自进动线之外。 5.排水盖的型式应采用与自进方向平者,以避免使自陷入排水盖细缝九、护栏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1.自行车道之排水路设计应尽量采自然排水。 2.若为结合车道设置,应配合道路之排水方式。十、植栽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1.运用植栽配置可营造自行车道骑乘空间之安全性、趣味性与教育性。2.植栽考虑以引导性及遮荫性植栽为主,须注意避免遮挡住骑乘视线及景观视线。3.与车道间可运用植栽作为区隔。4.可利用乡土植栽或当地特有植栽塑造地方特色。九、解说设施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1.指示标志、标线之位置及内容皆应考虑骑乘者反应的时间,自行车车速约在16公里,见到牌志后之反应时间约需2.5秒,其位置与内容应让骑乘者容易阅读及反应。 2.指示牌以图标、文字应尽量减少且以黑体字为宜,并应标明地名、方向、里程等基本数据。 3.指针高度应设于骑乘者视觉平视或上方位置。十、停车设备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1.自行车道需较长时间停留之休憩点或重要景点,宜配置有自行车停放架。2.于道路衔接、路径交会节点可适度使用与环境色为对比调和之色彩,以对比色彩之材质,可提醒使用者,为警示之用。 3.自行车路径则以与环境色彩感受相近者较适合。 十一、夜间照明设计(自行车道设施设计准则汇编,2002)1.夜间使用率低则可不必设置照明系统。2.照明之高度应避免直射骑士之视线,干扰行车。3.可考虑采用太阳能、风力等发电之照明设施。三、环境及游憩体验相关理论()环境体验理论(1)环境属性定义人类对于邻近实质环境的认知,依各种环境的刺激而定。并对于地点的感受,可藉由改变刺激的模式而产生不同的环境认知及感受。环境提供静态及动态的游憩机会,让人们藉此得到满足感。因此,藉由满足个人游憩的需求,环境认知的质量便是个很重要的因素。环境属性是指产生游憩活动的地点中,游客可以辨认的各种环境基大性质或特征,也就是在游客心中定义的活动机会之特质。因此各游憩据点均有不同的环境特性提供不同的游憩体验,但环境属性亦会限制可。导入的活动种类与游憩机会。表3-1 环境属性定义表学 者定 义Rapoport(1977)第一类是知觉类型第二类是连想类型Schreyer和williams(1984)游憩地点可依个人认定的意义将属性分成固定的项目,基本上属性分类系统是由属性分类之水平与垂直向度所形成矩阵结构。McCool(1984)从游憩环境的层面来探讨,认为环境属性是游憩地点的自然特性和人为环境表现出来的象征或经营管理单位可以控制的环境特性Kapla(1989)将环境属性也大致分为知觉类型并属于结构式,这些属性与设计原则中的型态组织(formal organiz-an)以及空间结构(spallal configuretion)有直接关连Brunson和Shclby(l990)曾提出环境属性的层级性(hierarchical typology of attrlbuIes)论点,将环境属性分成三类,必需属性(necessary aItrlbutes)、经验属性(exp-erience attribues)、适意属性(amenityattr-ibutes)。Gabr(l993)认为连想类型的环境属性则强调由造型内容或空间中的活动所衍生的内涵意义Pierskalla and Lee(1998)从生态学的认知观点所提出休闲活动的认知模式受游憩环境活动类性以及从事该活动的技术所影响资源:本研究整理(2)影响环境属性偏好因素影响环境偏好的因素包含游客之社经背景、活动经验、游憩动机、同伴组成与心理状态。游客的社经背景基本上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职业及婚姻状况:两性在生、心理及社会角色的差别,可导致不同游憩活动的选择,而影响环境属性偏好;不同年龄阶层在体能、价值观、生活方式及人生体验均不同,而影响对游憩环境的需求;教育程度影响对游憩活动的知识及对环境的态度,进而影响偏好之倾向: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参与活动可支配的消费额度,也可能影响环境属性之偏好;职业和参与活动频率与活动型态的选择有密切关系,亦可能影响环境属性的偏好;不同的婚姻状况构成不同的家庭组成,而家庭份子间的牵制与影响,可能影响环境属性的偏好。(二)游憩属性理论(1)游憩动机表3-2 游憩动机定义表学 者定 义Maslow(1970)认为人有五种层次的需求(或七种需求),由低而高分别为:生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对于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有其先后顺序。Manning(1985)认为由能对同动机的游客群进分,作为游憩地区的规划与经营管的依据,将能直接满足各种同体验之满足的需要。Thomas(1964)最早提出游憩动机包括教育与文化、休息与娱、种族传统、其他等十八项游动机。Mcintosh(1977)将基本的游动机分为四种型:生动机、文化动机、人际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等。DellSiegenthaler(1998)研究休闲需求发现家庭结构是影响休闲与最大的因素。Kotler(2000)指出影响游憩需求的因子有地、人口、人格、游憩为等四项变。资源:本研究整理国内学者张春兴、杨国枢(1976)认为:动机(motive)是由内在心需求的诱引及外在环境的激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所形成的为移动因素;王伟哲(1997)游憩动机是指个体之需求引发动机之产生,动机反应游客本身对活动的需求的表现;陈昭明(1981)研究森游时,将影响游憩动机之因素概分为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二种。积极方面包含观赏自然景致、运动、学习、发展及显示技能;消极方面有亲和及社交上的满足、追求安静、休养等;胡淑云(1988 )在市民用公园的动机研究中,认为市民用公园的动机包括生上与心上的动机。生上的动机包括追求健康、减肥、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等;心上的动机包括自我满足、安全、教育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动机及其他等;铭辉(1995)指出影响个体游憩需求的因素指标有游憩据点相对吸引、个人外在因素及个人内在因素。(2)游憩体验(Recreation Experience) 游憩体验是指游客在从事游憩活动中,从环境中获得讯息经过分析后,对个别事项或整体得到判断及呈现之生理与心理状态而言。简言之,游憩体验是指在某一个环境下,从事某种游憩活动机会,获得某种特殊欲求之体验。因此,游憩体验被定义为游客参与游憩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心理状态,此种心理状态让游客感觉到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满足。表3-3 游憩体验定义表学 者定 义Clawson和Knetsch(1966)A.预期:旅游计划阶段。B.旅途中:旅行途中阶段。C.现地活动:到达目地的从事游憩活动阶段。D.回程:旅游回程阶段。E.回忆:前四个阶段记亿之回想。Driver 和 Tocher(1970)认为游憩是一种心理与生理的体验,而游憩体验乃为游憩者在无义务时间内,亲身参与游憩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与自我报偿。A.游憩系由游憩者参与所产生。B.游憩的体验来自于游憩者亲身从事活动。C.游憩活动为一种自我报偿,游憩者可由活动参与而获得喜悦感受。D.游憩参与系游憩者在个人自由选择下所从事之活动。E.游憩参与系发生于休闲时间内所从事的活动。Driver 和 Brown(1975)A.游客从事游憩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满意的游憩体验,游客在从事游憩前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动机,促使其选择游憩环境和活动以得到满意的体验。B.游憩的本质和工作并无太大差异,工作动机理论亦可用于解释游憩动机。C.游客从事游憩活动的决策过程是理性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中国铁建昆仑集团大学毕业生招聘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北京市文物局局属事业单位面向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招聘19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学好初中化学的方法和技巧
-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Ⅱ卷)
- 电网安全朗诵稿讲解
-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2026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普洱市2026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高级生命支持(ACLS)理论考核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假肢装配专业知识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新爆破安全员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2026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探究散文主旨意蕴
- 抵押过户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内蒙古分公司招聘31人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试卷带答案解析2套试卷
- 2025保安证考试试题及答案集合
- 律师的招聘简章文件
- 《公路设计》第九章-挡土墙设计(39P)课件
- 工程案例-金域华府住宅小区
- 肾病综合征护理查房课件-
-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规程》2017年1月18日
- (完整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及答案
- (完整版)仁爱版九年级下册英语单词默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