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解析】 从题目可知这首诗作于诗人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在这里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 要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含意。所谓的”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的”传神”,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态,表现出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甘草子 (宋)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请简要赏析一下”乱洒衰荷”句中”乱”字的妙处。 【解析】 要赏析”乱”的妙处,势必要从写景的角度和抒情的角度两个方面去分析。于景而言,”乱洒”是诉诸人的视觉,”真珠雨”是诉诸人的听觉,李商隐有”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真珠雨”也容易让人联想起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妙句。而第二层意思可能被忽略。于情而言,乱的形、乱的声正是主人公乱的心绪的外在体现。 【参考答案】 ”乱”字既写出了雨洒衰荷凌乱惊心的声响,又描绘出跳珠乱溅的景象,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心绪之乱。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南春 (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分析,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 (1)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一是心理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理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十万八千里。 (2)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解析】 寒山是唐朝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中描写寒岩附近高山深壑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意,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后两句才直接表现诗人情怀,让人联想起”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 【参考答案】 ”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百嘉村见梅花 (明)龚鼎孳注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解析】 回答本题应联系全诗主旨考虑,重在分析”为什么”。 【参考答案】 ”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过山村 (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指出来,并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解析】 此处为衬托手法,以”闲”衬”忙”,饶有情趣。 【参考答案】 ”闲”是本诗的诗眼。全诗描写山村静幽和谐而又繁忙和充满生气的农家景致。即使是雨天,妇和姑也相约去”浴蚕”,可以想见,男人们更是早就到田间耕作去了,全家没有闲人;可是作者偏要着一”闲”字,用”中庭栀子花”之”闲”来衬托农家之忙,饶有情趣。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古木苍藤图 (明)蓝仁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第三句中,哪个字是关键字?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 抓住动词”争”,分析其在全句中的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 ”争”。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其的揶揄、讽刺。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亁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做此诗。 试分析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的妙处。 【解析】 赏析诗句的语言特色,应从技法及表达的感情考虑作答。 【参考答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途中遇赦的喜悦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带去愁心,下句”山衔好月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解析】 首先回答出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结合具体诗句细加阐释。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如第二、三句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峰是静的,云是动的,而作者却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 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应抓住”绿”“红”二字,结合词意详细赏析。 【参考答案】 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大家网高考论坛第四讲 大家网,全球第一学习门户!www.TopS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斋雨后 (宋)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诗人为什么会有”宛如当日在山家”之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诗为作者熙宁七年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诗中的清幽之景和闲适的乐趣,自然勾起了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野兴”即山居生活的乐趣。”宛如”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仕宦生涯产生了一些厌倦情绪,同时也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 诗中所写的清幽环境和与友人观画、品茗的生活,勾起了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宛如”二字表达了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 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凄清”二字,衬托心境的凄凉。颔联写因见归雁、闻笛声而思乡里、怀远人。颈联写紫菊半开,红莲凋谢,移情于物,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尾联则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钟仪的事抒写胸怀,表达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参考答案】 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为与归隐之不宜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 (宋)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注】 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成底事:一事无成。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全用仄韵,抒其悲壮情怀。此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暮雨初收”几句写秋天雨后的萧瑟,表现词人的凄凉心境。”几许渔人飞短艇”写渔人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喜悦,反衬出在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使作者更加感到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回去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下片几句,写桐江的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江上环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引发了作者对于宦游生活的厌倦情绪,自然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一诗,用以代指作者对漂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陈)江总注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杂诗(其二) (唐)王维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江诗写诗人辞官南归,心逐南云,形随北雁,思归心切,溢于言表。又用陶诗典故,表达作者对归隐田园的向往。王诗以急切的询问的口吻,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牵挂之情。 【参考答案】 (1)前者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了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象征隐逸。(2)后者更侧重牵挂,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梅花家乡景物,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临安邸 (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注。 【注】 汴州:北宋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评析这首小诗的主旨。 【解析】 诗歌最后一句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全诗既有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又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 【参考答案】 本诗讽刺了统治阶级醉生梦死、苟且偷生的昏庸腐朽,表现出作者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 雪 (唐)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 【注】 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解析】 抓住关键词语,如”哭”“愁”“乱”“断”“空”理解即可。 【参考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夜啼 (宋)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从词中的”弄笔”“钩帘”“听新蝉”这些词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醒时弄笔写细草,表示闲适;醉眠时挂起帘钩,为了迎凉。最后一句使人很明晰地感受到一份闲暇。 【参考答案】 ”弄笔”表现词人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的感情;”钩帘”挂起帘钩,迎风纳凉;”听新蝉”以动衬静,凸显环境的清幽。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词人表面闲适而内心却不平静的生活,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的郁闷。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华清宫 (唐)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唐)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吴诗首句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给人一种凛冽感。次句写宫中之暖,通过写景状物,一寒一暖,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鞭挞。李诗则写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 【参考答案】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三种答法任选其一,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3)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 (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解析】 本诗通过”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表现了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惜春之情。 【参考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以及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大家网高考论坛专题三第一讲 大家网,全球第一学习门户!www.TopS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 (宋)吴文英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注。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注】 大白:酒名。 联系全词,说明首句中的”天涯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全词写的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面对秋风瑟瑟、秋雨潇潇、木叶凋零之景,于暮色苍茫时分独上高楼,满腹惆怅无处排遣,只好借酒浇愁。 【参考答案】 孤独惆怅、浪迹天涯的游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酒泉子 (清)纳兰性德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注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注】 篆香:犹盘香。唐宋时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 词上片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上片借景抒情,荼蘼凋零,月明如水,漫漫长夜,篆香已尽,早鸦乱啼,渲染出一派凄清冷寂的气氛。 【参考答案】 用夜月、啼鸦、篆香、凋零的荼蘼等意象,渲染环境的凄清冷寂。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梦中图景?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中间”梦游处”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参考答案】 词人抓住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描绘出一幅莽苍雄阔、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图。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欢:指酒。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析】 首句诗人以汲黯(淮阳,指西汉刚直敢言、数被外放的汲黯)自比,暗示自己是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偶求欢”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难解、抑郁难遣,只能借酒浇愁的心绪。第二句写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相吊,怜影自伤,更觉悲凉寂寞。”霜”在此蕴涵风寒、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宦游生涯,饱含了几多辛酸!”烛盘”则关合题目中的”夜饮”,真可谓字不虚设。 【参考答案】 第二句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等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 5.阅读下面这首唐代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 小山:晚唐五代眉妆的名目,为”十眉”(十种眉妆)中的一种样式。叠:”蹙”字义。金:唐时妇女眉际妆饰的”额黄”。新帖:新鲜的花样子,用纸剪成画样,贴于绫罗之上,作为刺绣的蓝本。罗襦:绫罗缝制的短袄。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形象? 【解析】 早该起床梳妆了,可是女主人公娇懒不起,眉山紧蹙,眉际的”额黄”似隐似现;鬓发如云,要飞度主人公雪白的粉面。一个”弄”字,写出她精细梳妆的动作;一个”迟”字与上文的”懒”照应,暗含几多心绪。梳妆完毕,以两面镜子前后对映,省视梳妆的效果。但她是为此而沾沾自喜呢,还是为只能自个儿顾影自怜而生愁怨呢?最后是绣在绫罗短袄上的金鹧鸪成双成对,勾起她多少说不出口的思念 【参考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深闺独处、多愁善感的美丽女性的形象。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解析】 从”寒灯”“独”“不眠”“凄然”“故乡”“思”“霜鬓”等词语可知这是一个游子的形象。 【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形象。他客居旅馆,思念家乡,倍感孤单凄凉。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 (宋)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注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 沈郎:沈约,南朝名相、诗人,多病。这里是词人自比。 阅读全词,简要赏析”沈郎”形象。 【解析】 应根据注释的提示,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沈郎”形象是词人的自我形象,苏轼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约自比,含有深意;面对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词人叹己”多病”甚至弱不胜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借鸿雁、鹧鸪的意象,在忧伤中表达了对故旧亲友的挂念;将落花比知己,暗示命运的沉沦,表达情怀的寂寞。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台 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试分析”台城柳”的形象作用。 【解析】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而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有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上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借,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 【参考答案】 ”柳”在诗中展示的是”无情”者的形象,突出烘托诗人的悲凉之情。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透露出诗人的无限伤痛。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注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 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片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参考答案】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瀑布联句注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 据庚溪诗话记载,此诗前两句为黄檗禅师所出,后两句为唐宣宗李忱所对。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的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予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第三句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瀑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全的表现。 【参考答案】 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第三讲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宋)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四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先写风涛迅疾,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气概。 【参考答案】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题岳阳楼 (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 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掌机密文字,做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十月,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经岳阳。 此词开头、结尾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任选一处试作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参考答案】 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开头呈现的是幅萧疏的景象: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洞庭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渺,茫茫无际。写出了词人失意惆怅的心情。结尾处作者回首远望,夕阳西下,天边一片残红。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眷恋。(开头或结尾选答一处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摸鱼儿 (宋)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 此词作于1179年,此时辛弃疾南归宋朝已17年了。长门:汉代宫殿名,汉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禁于此,据说陈皇后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重金,求解愁辞赋,得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 此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此词时要结合注,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当时作者南归17年,多任闲职,光复大志无以实现,故赋词以抒怀。词表面上写美人伤春,蛾眉见妒,实际上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由此可归纳出比兴的表现手法。结合注,可归纳出用典的手法。 【参考答案】 此词主要运用了比兴、用典等表现手法。比兴之法易于象征表意,如上片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还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作者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化用典故,借古讽今,如下片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巧妙地给那些小人以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宋)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这首词借物抒怀,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先要答出兰花的特点,然后回答作者借兰花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可以通过”寻芳侣”等去理解作者的情怀。 【参考答案】 词人通过写兰花与松竹梅为伍,以及它的”独自芳”和”香在无心处”,来表露自己寂寞无闻、知音难觅的惆怅,抒发自己坚贞高洁的情怀。(意思符合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出居庸关 (清)徐兰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必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诗人离开家乡出关戍边,此时怀有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留恋,这里”桃花”与”雪”均是借代手法,需结合诗人的情感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秧歌 (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 莳(sh)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 回答本题可分三步: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全诗”分析,所以分析表现手法需联系诗歌的主旨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考虑作答。 【参考答案】 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夕 (唐)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注】 五湖,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试从句法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解析】 句法是指句子的结构特征,此句为倒装句;分析表现手法必须结合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考虑作答。 【参考答案】 就句法的角度,是倒装(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是用典(暗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的典故,我能够回去,却不回去,要学范蠡归隐)。诗人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深刻反映自己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进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9.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昭君怨梅花 (宋)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的下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 【解析】 虚实相生,相互映衬,运用对比手法彰显梅花的高洁。 【参考答案】 对比。下片描写山野之中这户人家的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衬: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解析】 写景是抒情的基础与铺垫,抒情是写景的目的和升华。 【参考答案】 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第四句卒章显志,”断人肠”直抒别情。前三句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专项强化演练四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越山见梅 (宋)吴文英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注】 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 (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题时,关键要找出词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或句子。如”愁”字,体现了作者的愁苦;”难对风前语”,足见作者的孤寂之情。最后结合词中的意象”瘦梅”“寒天”“素春”“横笛声”“空山”“暮色”等,可体味出作者凄凉的心境。 【参考答案】 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表达了词人仕途坎坷,无人赏识,内心愁苦、凄凉、孤寂的情感。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了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词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首先应该理解题干中”清疏空灵”一词的含义。”清疏”是说作者大多选取一些清寒素淡的意象,以构成其特有的抒情色调,表达其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空灵”是说空静脱俗的境界。然后,重点分析结尾三句,这三句用”凋谢了的梅花”“悠扬的笛声”“空山”“暮色”等清寒素淡的意象,营造出了凄清悠远的意境。 【参考答案】 尾句写行人离去,梅花凋落,悠扬的笛声在山中回荡。营造了凄清、悠远的意境,给人以无限暇想,表现出”清疏空灵”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注,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 元亮井:东晋陶渊明字元亮,辞官归隐后赋诗”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诗歌的景物描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有关。就此诗而言,诗人写的是乐景,即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但抒发的却是愁绪,所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反衬。考生只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洋溢着暖洋洋的春意。人们乐在春天,就连花柳、蜂蝶也都在满怀喜悦地欣赏与享受着春天的美好。诗人把春天描写得如此美丽,是为了反衬后两联自己挥散不去的浓浓思乡之情。 (2)尾联中的”游人意”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根据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思想内容的能力。根据颈联中的”三年从事亚夫营”可知,”游人”指过着宦游生活的诗人自己,而”意”则要根据颈联中关于陶渊明的典故来理解,由陶渊明的典故可知诗人已厌倦宦游生活,希望归田隐居。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游人意”实际上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心意,即责怪那流水不但不解自己的思乡之苦,反而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旅之愁。因为诗人希望能早日结束宦游生活,像陶渊明一样回家隐居,可是思归不得,只能做天涯羁旅客。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铝材产业实施方案
- 民间借贷纠纷的谈案要点
- 海洋数字文旅体验提升战略规划
- 老舍《骆驼祥子》课件
- 2025年克拉玛依区公安系统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老年护理培训课件教学
- 房屋租赁押金催告函押金退还处理合同
- 野外勘探彩钢房搭建与维护协议
- 潮汕职院刘艳红教育软件参赛作品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柴油运输企业信用评价服务合同
- 新入职大学生培训方案
-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
- 电气安全专项隐患排查治理要点课件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7章思考题答案
- 学生床上用品采购投标方案
- 《社会网络分析法》课件
- 银行基础知识详解
- 散热器安装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 在线语言学习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第十四讲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山东工商学院金融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