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升降聚散是天地变化的基本规律,周易系辞曰: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于四时。四时的变化,给苍天划定了春夏秋冬;给大地奠定了东西南北;给人类界定了贵贱富贫;给疾病规定了寒热虚实。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数,大自然的变通是以“四”为基本法则的,这是万物生杀变化的基本定律。天有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脉,天人相应。天文家欲观天象,须分东、西、南、北四方。观察二十八宿所居方位;医学家欲识脉象,须辨寒、热、虚、实四性。以知二十八脉所属性质。四脉定证就是提纲挈领,率先给医者一个辨识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的入门方法。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不能并存二理,一理不可并存二用。认识真理的方法尽管千条万条,真理却只有一个。热性向上,其象如火,脉波只有越上腕横纹才是热证的真象;寒性向下,其象如水,脉波只有沉于尺脉以下,才是寒证的真谛;实性积聚,聚则成形,脉波聚结关部,才是实证的真实;虚证耗散,散则成气,只有脉波出现强弱、快慢、大小不等时,才是虚证的真脉。辨清寒热虚实,把握生命的脉搏,就从这里开始。分四方,而知二十八宿方位,辨四性而通二十八脉本质,由此方识,脉之长短与身材高矮相关;脉之盛衰与体质强弱相联;脉之滑涩与体力的盈亏相剥;脉之大小与体形的胖瘦相显;脉之浮沉与品行动静相同;脉之迟数与性格急缓相遂;脉之粗细与气质的勇怯相成。虽然数者多热,迟者多寒,盛者多实,衰者多虚,这只是生理的表象,病理脉象,只有脉位越界,脉形变形,脉势失势,脉数异常,才是真正的病理之脉的显现。从四脉的辨证开始,才能在脉象的研究领域登堂入室。中医协调疗法是中国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倡立的中医疗法之一,是其一生研读内经、易经、伤寒论、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的智慧结晶流淌,是顺乎自然之道,旨在唤起生命自然疗能的无为而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走了,留给后世的是一部治疗学的无字天书,不着一字,尽显风流。协调的道理中医是医道,是沿着天地的变化之道,阐释生命活动之理的学问,而不是教条式的说教,故素问有言:“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素问”传承着生命过程的问对,“灵枢”传承着生命之神的枢机。中医是过程之道,而不只是结构之学;是演化之道,而不是存在之学;是生命过程演化方式之道,而不单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之学。“道”是自然规律的变化,而不是表示知识的“学问”。协调疗法的实践目标就是促进人的生命过程的自主实现,自由发展与自行和谐。生命活动自身拥有调整一切失和、化解一切疾病的本能。协调的立意就是寒热互消、虚实互补、升降互动、收散互循,八法确立,四相调理。使生命活动趋于自然之道,使疾病自愈。通过协调就是调动这一生命本能,实现中医的治人之道,而不仅仅是治病之学,中医是关注生病的人,西医是关注人生的病,一念之别,差在天壤,人为本,病为标。病态过程与生命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对待生病之人像调教孩子一样,要善待,引导、教化他们,而不是杀死、战胜、消灭他们。协调疗法,体现的是生命之道、自然之道。也是文化艺术和社会之道,协调的立意体现着刘绍武先生毕生的经验和医疗艺术,通过对天地人、表中里、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的时空认知,使神、气、形顺势而为,以和缓、和气、和美的治疗手法,在治疗过程中化病于无形之中,最终实现人类心理的协调与精神的和谐,达到了天人和通的文化背景和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只有你的灵魂感知到刘老思想智慧的时候,你才会明白中医之道的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医道梯度,医道通于天道,亦通于人道,蕴含着自然、生命、社会大一统的妙法,是照亮你行医生涯的一线灵光。协调的法则协调首先是阴阳的协调,阴阳是两类相反的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是对称的,不是对立的,阴阳是过程与枢机领域的概念,是运动方式,是相互作用,变化属性的概念,而不是单纯具体的物质,阴阳的相互关系是同气相求,异气相害,同性相斥,异性相与,同象相类,异象相别。阴阳属性的变化是沿着自然变化规律,以相称的动态保持着严格的法度,维系着生命的正常活动,过犹不及,这个法度一旦偏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就开始了。协调疗法,重在于调和,本着同气相求、异气相害的法则,其协调之治重在奇正之法,以施趋同离异之治,故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又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于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用药如用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不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道,医道皆人道,一本化分万殊,万殊复归一本。安国全军,安身立命,同一理也。协调法则必合于自然法则,其组方选药,首先取正治法则,寒热共有,补泻兼备,病性之变,不越寒热虚实,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逆治也;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顺治也。阴阳互动,物极必反,寒热之间,寒以胜热,热以胜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药、热药互生共存,各负其责,各行其道;顺其势而胜其性,逆其势而灭其病,寒热决定命之生死。虚实兼备、虚实之间、虚以耗实,实以济虚,大实有羸象,大虚有盛候,虚以待补,实以当泻,是生命之能,决定体之强弱。协调正治是寒、热、补、泻四法俱备,伴随着生命活动的脚步,借生命之道将寒、热、虚、实过度之疾,化解于无形之中。其次是协调奇治法则,奇治是借天地之道而治,顺天地之道、借势而为。其法则是升、降、聚、散;春升、夏散、秋收、冬降;而有寒、热、温、凉四气之变,以应寒、热、虚、实之性。其疾亦顺势而消也。如冬日一块冰,寒用热消是正治,方法是用火烤,要耗费人力物力。如借用春日上升之温暖之气,冰自化也,那是奇治。正治依命,奇治依天,“智欲圆而行欲方”。借用天道,升以治寒,降以治热,聚以治虚,散以治实,有“以逸待劳”之妙,以热祛寒,以寒消热,以补治虚,以泻治实,顺命而治,有“李代桃僵”之虞。而以升治热,以降治寒,以散治实,以聚治虚应天而治。此为刘老识性命之理,知天地之道,尔后选用奇正之术作协调之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使疾病灭于无形,使生命顺于常态,实得医道真谛之妙也。协调方药人类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是生命运动方式的失和,而不是物质性致病因素。在生命的时空隧道中,应运而生,气得和则为正气,应极而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居中、和谐、通畅是生命运动的最佳态势,失中,失和,失通,就会出现病态过程,成为有病的人。协调的动机在于求因、求属、求势,而不在于固执地坚持定位、定性、定量,生命活动时时在变化着,是混沌的。协调的疗法之道在于把握病机、调理失和,促动生机,自我康复,而不在于抑制症状,替代功能,切除病灶。求其所因,安其所属,调其态势,以促其和,乃是协调疗法的根本原则。中医方药的协调是运用四季温、热、寒、凉之气,借助升、降、聚、散之性,对生命活动中的偏差进行协调,从本质上讲,中药之治是一种气治,且只是一种治法而已。药治三境界,上为神用无方,法无定法,以气化神,以神还虚;中为审病求机,随机变法,依法组方,运方促治;下为辨病求因,据因立法,专方专药,随证化裁。刘老临证,协调的基本理念是“四脉定证”,溢脉气亢,聚脉气郁,紊脉气乱,韧脉气凝,皆言“气变”,是因天下万物皆一气耳,运用中药之性,协调生命之气,如影随形,顺势而调。协调之方,依命之规,运用芩连苦寒以清热;姜附辛温以散寒;硝黄涌通以泻实;参芪甘缓以补虚。依天之道,选柴麻升提以化寒,苏夏沉降以消热;枳芍破消以疏实;牡味收敛以益虚。精选小柴胡汤为转枢之基,取其黄芩之寒,川椒之热,党参之补,甘草之泻,柴胡之升,苏子之降,大枣之收,柴胡之散。其理不可尽言,四相皆有,八法兼备。由此可见四相互动,八方协调是生命过程的问对,小柴胡汤守中衢之地,是生命之神的枢机。居中央以令四旁。中药协调讲药性而不用药理,实出于中药治人,以药之偏,调人之偏,微弱能量可以转动枢机,微小信息可以引发突变,药性信息是药之神,如果提取出中药的所谓有效化学成份,其药性所传递的自然和生命能量信息就会荡然无存。选药取性,顺气而施,是协调疗法的神来之笔。协调的感知在大自然的四季演化中,气升则温,春天至,万物萌生;气散则热,夏天到,万物化生;气聚则凉,秋天来,万物凋零;气降则寒,冬天归,万物蛰藏。温凉显聚散之变,寒热示生杀之权。万物的生长收藏尽在四气之中,大道无言,大希无声,随着时空的潜移默化,虚生空,空生通,通生灵,灵生动(散);热生化,化生显,显生象,象生成(聚);寒生集,集生结,结生沉,沉生潜(降);寒生凝,凝生固,固生本,本生育(升)。潜心内视,参悟生机,见微知著,出神入化方得协调疗法之机理。中医诊治之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诊神治,傅山煮石治气虚(聚),周潜川积气治厥寒,唐容川怒激治目盲(升),刘绍武惊思治呃逆(降),皆是神来之诊,神来之治的例证。要想深入协调疗法的殿堂,需要打开感、知、悟的大门,踏着刘老的足迹才能找到协调的本源。协调疗法是医道的一个高度,只有熟读内经、易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孙子兵法的医者,才能心领神会,用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人类的生命,使你的智慧与生命形成一种融合与相互提升,这不是对疾病的征服,而是自然对生命力的升华,“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人为峰”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人的高度,并不是对高山的征服。有幸看到协调疗法,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刘老的肩上,提升了诊疗方位。协调是医道至高的治疗标准,是治疗学上那最合适的“度”,协调的理想结果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生命活动在自然环境中各安其位,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一个健康的人生,就是合乎大道的追求,建立一个自循环系统,以一种淡定的心态应对外界的变化,庄子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一个知晓医道的医者,对用大小、急缓、奇偶不同特性方药,已经不重要了,顺手取之皆方药,非法非非法,居中守虚,空灵无限,病经他手,不治好也难。这就是孤独求败的境界。所有的医术都随着天地的变化融合贯通到内心里,疾病面对着蕴含大道之理的协调,已然不能与之对抗。协调已到了“无招”的境地,因为它的无招,故而难以破解。这就是刘老到了晚年运用协调之道,以不变应万变,发出了“有诊断之误,亦无治疗之误”的感叹。医道之识经过内心的陶冶与熔铸,达到了一个融会贯通、无为境界,刘老一生述而不作,就因为文字已经难以说清他对医道的心领神会,留下“四脉定证”与“协调疗法”给后人。如果你知道了他带着什么样的诊疗历程走完一生,也就是你的这个体系能够进入他的体系,这时,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读懂了刘老诊疗艺术的品格。“四脉定证”是中国著名老中医,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先生一生饱读经书,依据八十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的诊脉经验。“四脉定证”是在他的行医生涯中,顺从天地之道,感知自然变化规律,体察生命变化的渐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南针,是教化后人临证济世活人的经验结晶。一、四脉定证的原理脉象是生命活动之象,只有活人才有脉象的波动,决非解剖所见,生命活动的载体是气血,呼吸与心跳是气血的活动标志。气血维系着生命的变化,其生命活动的变化尽显在生命的窗口寸口脉,心有所思,气有所动,血有所化,心情显于表情,表情成于相貌,现于脉而成于象,故曰:“脉象”。脉象是社会变化,心理活动,病理转化的客观指征。在传统医学中,古人有“二十八脉”之称,是前人脉诊经验的总结,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指导辨证,如:浮脉,沉脉主表里;迟脉,数脉主寒热;虚脉,实脉主虚实;滑脉,涩脉主盈亏,果真如此吗?事实并非教科书所讲的那样,与实际脱节,照此所主,依脉定性就会出现误诊,误治,天长日久,经典教材又不便改动,只能装装样子,听之任之,渐渐地脉象诊断在“四诊”中就被淡化了。作为诊断参考,甚至被遗忘了。二十八脉中有许多脉象是生理的形象,如同身长有高矮,体形有胖瘦,体力有强弱,性格有急缓,实属生理之表现,探讨病理变化之脉,防止“睡入古人的棺材里”,创新与发现总是先于无形,在保持绵绵不断的变化中,审视有形状态,以体现造化的结果。病理之脉发于无形,成于有形,从病理信息的发生到脉形的变化,有一个生理、心理、病理潜移默化的过程。脉诊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一项独特的诊断技术,是一门指导辨证施治的艺术,古人有“舍证从脉”之说,刘老依据内经、伤寒论、易经、难经、脉经之说,潜心研究数十年,逐渐摸索出一条“以脉定证”的诊疗方法。开始以胃肠道疾病研究入手,发现肝阳上亢,导致肝胃不和的患者,脉象上于鱼际,脉搏波动在腕横纹以上,甚者波及大鱼际寸许,是气亢的典型表现,开始命名“上鱼际脉”。发现腹满寒疝,少腹冷痛的患者,脉在寸脉以下,依然弦劲有力,尤以右手为甚,是气凝的临床特征,开始命名“长弦脉”。发现肝气郁结,胸胁苦满的患者,脉象寸尺微弱,关脉独大,甚者关部如豆状,是气郁的病理显现,开始命名“聚关脉”。发现脾胃不和导致气血两虚的患者,脉象呈现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强弱不等,是气乱的集中表现,开始叫“三不等脉”,亦名“涩脉”。一九七一年,笔者随老师在门诊时,对4432例病者进行统计观察,发现病人尽管病情复杂,变化多端,皆不出“上鱼际脉”、“聚关脉”、“长弦脉”、“三不等脉”的变化范畴,临床呈现有两脉复合,三脉复合,甚至四脉复合,其脉象特征,尽在“四脉”之中。渐渐地在实践中悟出了,热则气亢,实则气郁,虚则气乱,寒则气凝的原理。二、四脉定证的机理达尔文说:“科学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整理,从中找出规律,作出结论。”刘老的医学生涯,从治疗里部胃肠道的疾病入手,发现病性变化的端倪,由里部六腑,延及到中部五脏,至表部五官的病性变化,皆与四脉的变化有关。“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在日后的诊疗过程中,在七一年那个动乱的年代,刘老每日门诊量在86127例之间,平均日诊治百人,病人排队等待他的治疗,刘老每日细听患者陈述,观察舌质舌苔,随即评脉定性,处方治疗。23分钟诊治一名患者,每诊必准,每治必效,刘老神速的诊断施治,令患者觉得神奇,令学者觉的不解,每每问及,他总是淡然一笑,说道:“四脉定证”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在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时作用不大,可作参考,而在波浪滔天,暗无天日之时,却能指示方向,学者如果能够通晓四脉,评出三不等脉时,就可以毕业了。刘老语重心长的话语,道出“四脉定证”的玄机,引人入胜。他常说:生命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气血的统一性,志为气之帅,气为血之帅,血为体之帅,机体的活动,是气血活动的集中表现,气血的循行由心发,沿着经脉,络脉,孙脉的不同分支层次,灌注着所有维系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人体组织的实质是血管网络与神经网络的集结,按着生理功能组成不同的系统,形成不同的形状,体现着不同的功能,血是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的合和之精气,为组织器官输送能量,和调五脏,洒陈六腑。而气则是天阳之气与先天之气的合和之元气,保证血循的动力和张力。在血脉中,气维系着脉道的张力(血压),如同皮球,皮球之所以能拍动,是因为内有气的张力,而不是压力,张力是反压力,始终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度”,过犹不及,高则头晕、低则目眩。在大自然的气化反应中,这个生命之气的张力,就是生命力,脉博是生命之波激荡的回声,通过脉形、脉位、脉势、脉数的变化,就可以把生命活动客观、规范、量化,给诊断一个判定的指标。每一个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自然与社会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变化。人的心理变化,多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为发愤激昂而怒,怒则气上,气上多亢也;为担心恐惧而惊,惊则气下,气下多凝也;为奉献耗散而悲,悲则气散,气散多乱也;为目标追求而思,思则气结,气结多郁也。疾病是人生的宣言书,也是人生的自白书,心灵的活动演化成表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固定成形象,细察之,气亢之人,脉形越上鱼际;气凝之人,脉形沉于尺下;气郁之人,脉形聚于关部;气乱之人,脉数、脉势、脉形现于不等。人者,观其面像,可定其名,脉者,见其形象可定其性,在总结刘绍武经验,研制“中医三部六病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过程中,就运用了这项原理进行了成功的设计,在经过国家的技术鉴定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士德教授,在审定设计原理时,作出了“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结论,并建议其弟子转告刘老,因“四脉”的独特定义,是一项发明,可将“四脉”名称规范命名,以示其独到的学术定义。后报请刘老,征得刘老的同意,最后将“上鱼际脉”定名为“溢脉”;“聚关脉”定名为“聚脉”;“三不等脉”定名“紊脉”;“长弦脉”定名为“韧脉”。从形成机理上确定了“四脉”的名称,使“四脉定证”的研究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学术探讨的舞台。三、“四脉定证”的道理“四定原则”是刘绍武学术理论的规范,“四”是大自然在变化中顺势而成的“定数”。首先,地球环绕太阳转,动静相因,而成四相,在时间上,有春、夏、秋、冬四季,而现温、热、凉、寒四气;而显升、降、聚、散四性。在空间上而定东、南、西、北四方。人立天地间,则生颅、胸、腹、盆四腔。颅腔多虚,胸腔多热,腹腔多实,盆腔多寒。演化着生命的过程,人为万物之一,踏着大自然的脚步,与万物和谐共舞。春温气升,天温好个春,升极则散;夏热气散,天热好个夏,散极则聚;秋凉气聚,天凉好个秋,聚极则降;冬季气降,天寒好个冬,降极则升,四气循行,各安其法,各系其度。应运而生,则为正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应极而生,则为邪气,旱涝失调,灾难频生。春日温暖是唤醒生发之机;夏日炎热是激化展示之能;秋日凄凉是悬起肃杀之剑,冬日寒冷是封藏孕育之本。人在天地间,冬日冻的瑟瑟发抖,夏日晒的汗流浃背,是对生命的净化,是生活的享受。当人类夏日有空调,享受秋天的凉爽;冬日有暖气,享受春天的温暖,日久天长,生命力就会大大下降,会如同温室的花草一样娇嫩,自杀乎!享受乎!人在现实生活中,当怒则怒,当悲则悲,当惊则惊,当思则思,“雁过寒潭,雁去而不留影;风来梳竹,风去而不留声。”刘老常讲:“宁让飞鸟头上过,不让飞鸟头上来搭窝。”在这里不仅体现了刘老博大的宽恕胸怀,更重要的是教给你了一个人生的“度”。无论是怒则气亢形成的溢脉,还是忧思气结形成的聚脉;或是奉献耗散形成的紊脉;甚是悲观沉默形成韧脉,都是因为越过了生理的那个“度”,而由心情化作的表情铸就了形象,万物与人生皆一气耳,气的顺逆正反,伴随着大自然的升降聚散,实出一理,皆道也。周易系辞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四是人成之定数,也是天地的化生。“四脉定证”是脉诊学的金标准,传统诊法,无论望、闻、问、切,所得病证信息,用“四脉定证”追溯其本源,“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是刘老临床辨证施治的神来之笔,深得辨证施治之真谛,沿着这个思路,在确定了四性之后,依据周易的变易定义,经过简易、交易、变易、互易的交互与演变,以应“河洛”之数,其医学之文和辨证之数皆可定也,在临床,随着简易的溢、聚、紊、韧之分;而有交易的盛、衰、固、执之变;经过变易的腾、坠、超、越之化;达到互易的决、离、复脉之别。十五脉的变数定性,涵盖了病理脉象的全部显现,通其变,明其理,识其数,知其性,由此衍生的“四脉定证,四证定性,四性定病”的系统理论,才是刘老留给后世“三部六病的思辨框架”的具体内容。四证定性是三部六病医学辨证的基石,是刘绍武先生从医八十载研究硕果,是他治病救人的智慧结晶之一,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系辞传曰:“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于四时”。法象是大自然向人类敞开的智慧之窗,从中可以探求到天地人变通的秘密,春夏秋冬是天之法,温热寒凉是天之象;东西南北是地之法,升降聚散是地之象;生老病死是人之法,寒热虚实是人之象。识得法象就打开了自然奥妙之窗。同时也就明白了辨证施治的真谛。只有顺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才能叩开真理的大门。一四证定性的原理寒、热、虚、实四证是辨证施治的原则,代表着病情的方向,决定着病性的本质,四证定性是对病情的肯定。地球绕着太阳的公转过程是地球的运行轨迹,也是地球的命运,太阳是天的载体,由于地球旋转的时空变化,天给予地的表象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四季是天的象征;人生活在地球上,随着地球的运动,地给予人的表象就是东、西、南、北四方,四方是地的象征;人体承载着灵魂的活动,人体给予生命的表象就是生、老、病、死四相,四相就是人体的象征;天之四季的温、热、凉、寒的变化是天于地的四性,地之四方的升、降、散、聚的变化是地给于人的四性;人体之四相的寒、热、虚、实的变化,是生命示于人体的四性。天之温热凉寒,地之升降聚散,人之寒热虚实都有一个法度,这个法度是非常严谨的,其变通是循序渐进的,天的变通是天衣无缝,地的变化是潜移默化,人的变易是环环相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天地是一个大系统,人是地的派生,地是天的派生,天是道的派生,道是自然的派生。”天之温热凉寒的法度变化,过犹不及,都会导致地的升降聚散发生程度变化,地之应极而生就会影响到生命寒、热、虚、实的程度变化。人体的生命活动本来是当热则热,当寒则寒,当虚则虚,当实则实是其生态,天地的变化超越了这个法度,应运而生可利生,应极而生则损命。顺从自然规律,寒热虚实是生命活动的过程,违背了自然规律,寒热虚实超出自身的度或不及自身的度,都是病态的变化,会有疾病产生。另一方面,当寒不寒,当热不热,当虚不虚,当实不实也同样是一种病态变化,合乎法度则生命和谐;失去法度则出现生理失衡,人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都在寒、热、虚、实之中。二四证定性的确立寒热虚实的本质辨识,是确立病证性质的基础,传统医学的“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都是以寒、热、虚、实作为辨证定性的核心内容,其它各类辨证方法,所不同处,大多与病位的确定有差异,所以无论是“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还是“营卫气血辨证”;都不会离开寒、热、虚、实的病性范围。因此,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就成了辨证定性的基本前提。“四证定性”的思路源自于1958年,那时刘老就开始了溃疡病的专病研究,1963年,太原市中医研究所成立了溃疡病研究小组,他和弟子胡连玺一起,对溃疡病的发病机理,病性分型和治疗规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与治疗。初始就对溃疡病进行了虚寒、肝旺、郁滞、湿盛四种类型的病型定性分析,认定气滞(寒)、血瘀(实)、肝旺(热)、中虚(虚)是溃疡病临床表现的四种病性本质,而分别选用黄芪建中汤,丹栀逍遥散,生姜泻心汤,归脾汤等多种方剂治疗,终因方剂定性不确,而疗效欠佳,最后重组“溃疡汤”以创方治疗,才从本质上解决了溃疡汤的疗效问题,其组方宗旨的理气(治寒)、理血(治实)、理脾生肌(治虚),止痛(治热)四大治则,尽含在寒热虚实四证定性之中。通过溃疡病的治疗与研究,为后来的“协调疗法”和定证、定方、定疗程的规范治疗,和“一证一方”;“一病一方”的规格证治奠定了基础。由溃疡病的研究开始,逐步扩展至整个消化系,在临床诊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过程中,发现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皆源自于肝阳上亢,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腹满寒疝四类证候,病情的变化多样,也不超出这四种不同的证候,通过脉证合参,依然不脱出寒热虚实的四证定性范畴,这为后来的诊治探索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到了七十年代,“三部六病医学”发展到“六病纲目辨证”阶段时,刘老在研究伤寒论的证治原则中,确立六病为六纲后,依然对目证作了寒热虚实“四证定性”的探索,如太阳病、在确立葛根麻黄汤为主方证以后,又分别列出表热的麻杏石甘汤证,表实的大青龙汤证,表虚的桂枝汤证,表寒的麻黄汤证,以作为表部病性的辨识目证,为辨证施治确立病性指明了方向,六病的纲目辨识,其本质在当时就运用了“四证定性”的原则。作为划分六病的定性依据。三四证定性的应用整体有四逆汤证、白虎汤证、大建中汤证、大柴胡汤证,彰显着整体的寒、热、虚、实;三部之中,表部有桂枝甘草汤证,葛根甘草汤证,当归甘草汤证,麻黄甘草汤证,展示着表部的寒、热、虚、实;中部有附子汤证、黄芩甘草汤证、人参汤证、柴胡甘草汤证,表示着中部的寒、热、虚、实;里部的干姜甘草汤证,大黄甘草汤证,苍术甘草汤证,芒硝甘草汤证,揭示着里部的寒、热、虚、实。寒热虚实是“三部六病医学”辨证的基石,从整体到三部,以病性为判定标准,才产生了三部六病的概念,照此推演,纵横思考,才形成了纵向的体证,仪证,部证、病证、单证思维和并病、合病、兼证、合证的横向融合,形成了宏观的“三部六病九治法”,用于临床。逐步完善,形成规范的三部六病诊疗体系。时间到了八十年代,刘老在1983年山西省经典著作学习班上,首次系统讲述三部六病时,对整体辨证则首次阐述了热证的白虎汤证,寒证的四逆汤证,虚证的大建中汤,实证的大柴胡汤证,对三部分别划了表热证、表寒证、表虚证、表实证、中热证、中寒证、中虚证、中实证、里热证、里寒证、里虚证、里实证十二单证,作为三部“四证定性”的辨证依据。实热为阳,虚寒为阴,构成“六病”的证治,形成了三部六病医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九十年代,随着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学院“三部六病学社”的兴起,一批年富力强的新生力量加入到三部六病医学的研究,探索行列。刘老针对自己的切身经验结合对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心得,提出“三纲六要”的基本概念,“三纲”就是整体的内涵八要素,三部六病思辨的框架,理论的规范四定原则。六要就是证有四性,病有四种,脉有四型,用有四化,治有四法,论有四诀,刘老在三纲六要的归结中,体现了他毕生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思辨的框架中始终贯穿“四证定性”原则,还确切的规定,理论的规范是四定原则,“四脉定证,四证定性,四性定病,四病定治”组成了三部六病医学的理论核心。这就为三部六病医学体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病性的寒热虚实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是疾病发生的本源,是生命内涵活动的显现,也是生命性格的宣言,人类疾病谱无论多么庞杂,寒热虚实是辨证的四条主线,这是准确诊断的关键。一四性定病的原由从某种意义上讲,波是人之基,脉是人之根,证是人之干,性是人之本,病是人之果。结果是人生秋收的季节,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生命源于波动,从量子力学的研究入手,大千世界变动的疏波、密波、行波、驻波是产生生命的“土壤”,也是疾病产生的本源;由于波动产生了心动,心动产生了脉动,脉搏是波的显现和集结,脉波构成的象,对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作了深刻的描述,脉象就成了病的根源;溢脉,聚脉,紊脉,韧脉的不同,象征着一组组不同的病理信息,形成寒、热、虚、实的证候集合群,这四组证候集合群就形成了中医辨证的依据,组成了诊断的四条主干线;病性的寒、热、虚、实决定着疾病的本质,是证候本性的定格,性格决定命运,本性决定病性;寒热虚实是因,随着时空的变化,最终结出各自的果实,散挂在自己的枝头。炎病、痰病、痿病,瘤病就在躯体的各组织脏器形成。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功能不同,产生的疾病也是千姿百态,形象各异。万变不离其宗,各类疾病无论怎样变化,都是由寒、热、虚、实四性所产生衍化出来的,这就是四性定病的原因与结果。二四性定病的原理寒热虚实四性是如何生成炎、痰、痿、瘤四病的呢?局部组织脏器形成的结构功能改变,与“四病”有着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是炎病,“发炎”是现代医学常用的名词,也是西医疾病谱中常见的疾病,炎病源于气亢,在中医认为整体机能亢奋为发热;局部机能亢奋为发炎,亦名火证(炎就是火上加火之意),刘老常言,热的变化指证就是机能兴奋,血管扩张,心跳血循加快,体温升高,局部长期高度充血,最终形成炎病,至于细菌感染之说,那是因为细菌的生长繁殖都需要特定的温度。如同夏天万物生长,万物生长是因为有了温暖,有了夏天,万物生长是天热的标志,细菌感染也是体热的标志,是因炎热生长了细菌,而不是细菌引起了炎热,夏天把万物杀光,形成荒漠,天气依然热着,所以人体的发热,最终必然导致炎病的发生。寒证是气凝,标志着整体的功能抑制,其表现为发冷,机能低下,血管收缩,体温下降,心跳缓慢,机体气血循环受阻,津液不得运化,热胀冷缩,遇寒则凝,津液凝结则化为痰,在何处凝结,就在何处为患,如同肉汁,热则为汤,冷则为冻,“肉冻”是痰病最好的客观解释和征象,寒证结于局部则成“痰核”,“囊肿”,“硬化”等寒性病变,寒是痰病的致病之源。寒如北极,冰雪沉积,如果有了温暖,北极的冰山就不存留。虚证是气衰,气衰则乱,亦称气乱,机体随着年轮的变化而逐步减损,或过度的劳累、悲愤而过度损耗,使生命之气透支。生命的变化主要是“气化”,气血的过度耗损主要表现在心脏上,“心无实证”其原因就在于此,气衰的结果在脉象上表现为“大小不等,快慢不等,强弱不等”的紊乱之象,故称紊脉;脉是心的旗帜,脉的“三不等”标志着气血的不足,各组织脏器受气血的濡养,供血一旦减少,机能则降低,久而久之,结构则萎缩,临床的胃萎缩,肝萎缩,子宫萎缩等,接踵而至,痿病就产生了。缺失了气血,就如大地缺少了风雨,最终导致生态退化,变成荒原。实证是气郁,郁闭则积聚,万物“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生命之气的郁结,使血流不畅,血液的瘀滞最终在组织脏器之中形成板结,实证产生的土壤就形成了,瘀滞的细胞得不到血气的濡养,发生异变。异变细胞在瘀滞的组织中成长,肿瘤、肉瘤、癌瘤就应极而生,气血的交互而激变化实,气郁血滞,气血最终淤在不同的脏器,就为该组织器官肿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随着时间推移,白血病,淋巴瘤,胶质瘤,肺癌,肝癌就发生了。积聚如同富人的担子,越挑越重。由此可见,人的生命活动是气化活动,气血是生命的载体,肺是气的载体,心是血的载体,所以,临床呼吸心跳停止,生命就结束了。由此可见,气亢是热的本源,热性是气亢的显现,炎病是热的结果;气凝是寒的本源,寒性是气凝的彰显,痰病是寒的结局;气衰是虚的本源,虚性是气乱的表现,痿病是虚的终结;气郁是实的本源,实性是气郁的昭示,瘤病是实的结果。气血的不同变化方向,对疾病的性质有决定作用。三四性定病的变易病证的寒热虚实四性,是各类疾病化生的本源,寒热虚实亦是生命的度,天的温热寒凉在变,地的升散聚降在变,人的寒热虚实也在变,故周易曰:“参伍以变,错综其变,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寒热虚实的变化之象。这种现象是本性的显示。寒热虚实的变易,遵从天地之道,有四种。即简变、传变、激变、互变。在周易而言就是简易、交易、变易、互易。现分述之。简易,就是寒热虚实自身的变化,只是大小的不同,本来性质未变,只是程度的变化,热性化炎病;寒性化痰病;虚性化痿病;实性化瘤病。单性变化的“四病”这是简易的发展结果。传变,就是寒热虚实之间的顺序传变,其病性发生了变化,具有病性的复合性,如虚向热传变,形成虚热的本性,化为痨病;热向实传变,形成实热本性,化为狂病;实向寒传变,形成实寒的本性,化为结病;寒向虚传变,形成虚寒的本性,化为逆病。顺势传变形成复性变化的“四病”,是传变的化生结局。激变,就是寒热虚实之间,矛盾的双方,因一定的条件,到达矛盾的终极,就会发生激变,改变原有的性质,如:寒热相格,发生激变,激化为实,则化生癌病;寒热相格,发生激变,激化为虚,则化生脱病;虚实相拒,发生激变,激化为热,则化生癫病;虚实相拒,发生激变,激化为寒,则化生闭病。癌病、脱病、闭病、癫病是寒热虚实之间激变的结果,是病性由本性到本质的变化。互变,就是寒热虚实之间产生互动,各自为对方提供条件,自性与异性各自成为对方生存变化的条件,如:寒热互变,当热则寒,当寒则热,则化生瘟病(传染病的流行都是因气候的应极而生所化)。虚实互变,当虚则实,当实则虚,则化生疳病(消化不良皆因饥饱不均造成)。寒热虚实四相互变,则形成似寒非寒,似热非热,似虚非虚,似实非实的紊乱局面,则产生癔病。紊乱的过程平复,则恢复正常,否则。病性的四种变易,产生了“十五种”病性,就是洛书所示的变化定数,也是河图的核心定数,万变不离其宗。四四性定病的应用四性的变易,在临床演化成炎病、痰病、痿病、瘤病(简变);狂病、逆病、结病、痨病(传变);癫病、闭病、癌病、脱病(激变);瘟病、疳病、癔病(互变),这十五种病证,各自标志不同的疾病性质,这就是“辨病施治”的基础,现代医学通过各种先进的检测手段,所得出的结论,都不会超出这“十五病”的变化结果,故周易所言“参伍以变”,三五一十五,十五是各种疾病的“定象之数”,故有“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十五病的成因,就是“统其变,遂成天下之文”的描述,这是对“辨病定性”的总结。“四性定病”的理念确定之后,无论病情多么复杂,其性质必在十五病之中。按着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变化规律,本着“依脉定证,依证定性,依性定病”的判定过程,在临床,以大脑这个局部为例,可根据现代医学的诊断,归类疾病的性质。如:病性属热的炎病化脓性脑膜炎;病性属寒的痰病脑梗塞;病性属虚的痿病脑萎缩;病性属实的瘤病脑肿瘤;病性实热的狂病狂躁性精神病;病性虚寒的逆病脑供血不足;病性实寒的结病脑血栓形成;病性虚热的痨病结核性脑膜炎;病性虚实化热的癫病癫痫发作;病性虚实化寒的闭病晕厥;病性寒热化实的癌病脑胶质瘤;病性寒热化虚的脱病脑缺血性休克;病性虚实互化的疳病脑动脉硬化;病性寒热互化的瘟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性寒热虚实互化的癔病神经官能症。“十五病”定性的诊断,对局部脏器组织的任何结构功能变化,都能各归其类,对局部病的“辨病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查寻病性的源头,表示出清晰的辨证思路,使三部六病医学的理论规范,辩证规范,治疗规范有了可行的“四定原则”,使医者有了辨证之道,使病者有了治病之方。脉、证、病、方形成一个完整的辨证施治体系,病性相应,辨证思路清晰,治疗就可做到针锋相对,就能准确地运用协调整体,突出局部的治疗法则,组出和谐的治疗方药。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保证,四病的性质决定之后,沿着这个基本思路,遵循着寒、热、虚、实的病性标准,针对不同科系的不同病种进行“辨病论治”,四病确立,按着简变、传变、激变、互变的变化规律,单纯与复合交互,形成十五种病性的诊治类型,以适应对每个脏器组织的个性化辨病定性,准确地进行施治,使病、证、方、药规范化,规律化,规格化,数量化。一四病定治的基础四病定治的基础,体现着刘老多年的治疗经验,热证演化成炎病;寒证演化成痰病;虚证演化成痿病;实证演化成瘤病。这都是从三部系统的功能变化作为原因,最后演化到局部组织脏器的结构变化,形成疾病。每个疾病结果,都是某一病性的凝结,从心理波动到生理变化,由生理变化到病理改变,是环环相扣的,所以说,疾病是人内心世界的宣言书。炎病是热的局部集中,选定泻心汤作基础,以大黄、黄芩、黄连的苦寒燥湿之功,化热解毒之效,担负起体内上下之间,表里之中的清热泻火;痰病是寒的局部凝结,选定三核二香汤(简称核香汤)作基础。以川楝子、荔枝核、桔核的化结之功,小茴香、广木香的温中之能,大黄荡涤寒结之效,共组痰病主方;痿病是虚的局部耗损,选定团鱼丸作基础,以团鱼、哈蚧血肉有情之品,人参补气,鸡内金健脾之功,使阴阳气血得补,共组痿病主方;瘤病是实的局部聚积,选定攻坚汤作基础,以王不留、生牡蛎、夏枯草、苏子的化瘀散结之功,使瘤的聚积消失在无声之中,四药为用,形成瘤病的主方。依“四病”治疗的法则为准绳,沿着四病的变易轨迹,分别对实热相交的狂病,选以白承汤;虚实相交的逆病,选以四逆汤;实寒相交的结病,选以四金汤;虚热相交的痨病,选以竹叶石膏汤。对虚实相拒激化为热的癫病,选以人参白虎汤;虚实相拒激化为寒的闭病,选以补阳还五汤;寒热相格激化为实的癌病,选以解郁汤;寒热相格激化为虚的脱病,选以生脉饮(散)。对寒热互化形成的瘟病,选以解毒散。虚实互化形成的疳病,选以润消汤。对寒热虚实互化形成的癔病,选以甘麦大枣汤。四病定治的十五个基础方,是对每一类病种的定性治疗。体现着局部病局部治的原则。二四病定治的范畴整体气血的波动变化为脉证,系统功能变化产生的信息为证候,局部组织结构变化产生的征象为疾病,病的改变,都有局部的结构功能变化为依据。因此,在临床疾病定位中,凡具有独立功能和特殊结构的组织器官,统称局部。在表部系统,有大脑、小脑、脊髓、咽喉、气管、肺脏、眼睛、耳朵、鼻子、手部、足部、皮肤十二局部。中部系有心脏、血脉、肾脏、膀胱、骨骼、筋腱、肌肉、脂肪、脾脏、睾丸、子宫、乳房十二局部。里部系有胃腑、肝脏、胆囊、胰腺、甲状腺、口唇、牙齿、舌头、食道、小肠、大肠、肛门十二局部。三十六局是圆满的定数,也是生命的系统环节,形成病理变化活动的范畴。局部是整体的局部,任何局部不能与整体割裂而存在。因此,局部的任何功能都是整体功能活动的一部分,所以说,局部是整体呈比例的缩小。“在整体是气血生命的活动变化,局部的一切活动都受气血活动的支配。”脑得血能思,目得血能视,手得血能握”任何局部变化结果,都会造成一个生病的人,人与病息息相关,生命相连,这就是中医治病用协调的原则,用化解的方法。而西医则不同,认定是人生的病,对病则采取对抗治疗,用消灭的方法。这就是东西方医学的分水岭。所以,对每个局部本身的治疗,必须遵循协调的原则,来立法、组方、施治。以协调为基础,突出局部个性特点,分别组成了调治的主方,表部大脑选用调神汤;小脑选用理脑汤;脊髓选用健髓汤;咽喉选用清喉汤;气管选用理气汤,肺脏选用调肺汤;眼睛选用理目汤;耳朵选用理耳汤;鼻子选用理鼻汤;手部选用理手汤;足部选用理足汤;皮肤选用理皮汤。中部,心脏选用调心汤;血脉选用理血汤;肾脏选用调肾汤;膀胱选用决读汤;骨骼选用理骨汤;筋腱选用调筋汤;肌肉选用解肌汤,脂肪选用理脂汤;脾脏选用理脾汤;睾丸选用调生汤,子宫选用调育汤,乳房选用理乳汤。里部,胃腑选用调胃汤;肝脏选用调肝汤,胆囊选用利胆汤;胰脏选用理胰汤,腺体选用调腺汤;口唇选用理唇汤;牙齿选用理齿汤;舌头选用润舌汤;食道选用旋代汤,小肠选用理肠汤;大肠选用调肠汤;肛门选用清肠汤。三部之中,三十六局的选择主方,是以协调为基本准则,依法实现了“局部病整体治”的原则。三四病定治的规格四病定治,使临床对病的治疗有了确定的性质,依据刘老的治疗思想,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协调整体,突出局部,运用双相调控原则,唤起人体的自然疗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刘老倡立的这一治疗法则,体现了他在治疗学方面的博大精深,开启了中医的治疗艺术。四病定治的治疗规格化,就是以“十五病”的选定主方,作为定性治疗的依据,以“三十六局”的协调主方作为协调基础,形成“针锋相对”的纠偏疗法与“协调整体”的和谐疗法相结合。组建了整体局部的“双观疗法”,如同火箭与导弹的关系,局部协调就是由病体方作基础把病性主方送达病所,形成有效治疗。又不使鲜明的对抗纠偏影响到局部脏器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生理机能,悄无声息地把身体恢复健康。以肾病为例,1、肾之炎病肾盂肾炎,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泻心汤组成清肾汤以治。2、肾之痰病多囊肾,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核香汤组成调肾散结汤。3、肾之痿病肾萎缩,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团鱼丸组成补肾益气汤。4、肾之瘤病肾肿瘤,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攻坚汤组成调肾攻坚汤。5、肾之狂病急性肾炎,以整体协调的小柴胡汤加诀读汤组成调肾汤。6、肾之逆病肾病综合症,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复以人参汤组成温肾汤。7、肾之结病肾结石,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四金汤组成调肾排石汤。8、肾之痨病肾结核,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竹叶石膏汤组成调肾化结汤。9、肾之癫病肾性高血压,以协调整体的调肾汤加之降压汤组成调肾降压汤。10、肾之闭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补阳还五汤组成疏肾汤,11、肾之癌病肾癌,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解郁汤,组成调肾解郁汤。12、肾之脱病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生脉散组成调肾益气汤。13、肾之疳病肾静脉血栓形成,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复以润消汤组成调肾化瘀汤;14、肾之瘟病肾性狼疮,以局部协调的调肾汤,加之消斑解毒汤组成调肾解毒汤,15、肾之癔病肾脑综合症,以局部的调神汤加之决读汤,组成调神理肾汤。协调有取整体局部之宜,具备定性施治的针对性,病性主方,可依法选药,定方定治,这样原则性明确,灵活性具足。使医者,依于方而不泥于方,在四病定治中体现了刘老局部病治疗的三原则,即局部病局部治;局部病整体治;局部病局部整体双观治。局部“十五病性”,“三十六局部”的思辨框架可见一斑,呈现着三部六病医学的系统格局。“四病定治”的思辨,从整体、系统到局部,皆依次遵循这一法则,四脉定证定治,四证定性定治,四病定法定治,整体,十五脉证方;三部系,四十五证方;局部三十六局的五百四十病性方。共计六百方证。准确刻化了三部六病医学治疗思辨框架,涵盖了整体医疗的不同层次的诊疗体系,将在实践中接受着客观临床的重复检验,使其规格更加准确,真实。最终实现刘老的宏愿,“回溯本源,传承命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每一个绍明医学者的责任。理论的四定原则是刘老规范他一生倡立的三部六病医学主题,遵从自然法则,苍天立法,大地成象,故“法象莫大于天地。”天地姻蕴,万物化生,春夏秋冬寓于四时的升降聚散之中。故“变通莫大于四时。”四时的变化给予地球万物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四定规范,“统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而定天下之象”一四治定法的原则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科技的创新是一场革命,是学术认识的一种升华。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征服疾病,赢得民心和患者之心的重要依据。所以历代医家以自己不同的学术层次,不同的道德理念,在临床展开了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正治法则,就是中医平素所遵循的“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基本方法。针锋相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阵地对抗战”,亦名纠偏疗法,这种法则写在教科书上,是知识层面的治疗原则,这是迈入医界者首先应该记取的初始法则。反治法则,就是针对病情,顺势而为,其本质就是“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就是借助大自然“物极必反”的规律,四两拨千斤。对寒证,施以寒药,“雪上加霜”使其“寒极一阳生;”对热证,施以热药,“火上浇油”使其“热极一阴长;”对虚证,施以泻药,“落井下石”使其“负负得正;”对实证,施以补药,“锦上添花”使其“正正得负”。用捧杀之术使病疾消灭于发展进程中。施以反治法,要有成熟的经验,属技术层面,涉医较深者可用此原则。奇治法则,就是面对复杂的病情,不进行正面治疗,而是借天地运转之势,出奇而制胜,奇治的原则就是“升以制寒,降以制热,聚以制虚,散以制实。”天地的法象就是升降聚散,这是大自然化能量为物质的法宝。升以制寒,如同冬月里的冰,正治之法是用火烤,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价值
- 医患关系论文精要2000字
- 青年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行动路径
- 劳模工匠讲新质生产力
- 2025年输血学ABO血型配型技术应用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耳鼻喉科常见耳疾诊治知识竞赛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眼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综合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康复医学评估工具运用考试答案及解析
- 乏燃料后处理新质生产力
- 关于感恩节的幼儿园主题活动方案
- 房屋归属权协议书范本(标准版)
- 鼻腔冲洗护理技术团体标准解读
- GB/T 41130-2021展览场馆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环境经济学(张)课件
- 人才管理-人才选用育留课件
- 成功八步课件
- 玉石床垫讲稿课件
- 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红岩魂走进歌乐山
- 栈桥修复方案(全文)
- 某五星级酒店单项工程经济指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