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 , 消逝的仙湖.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 , 消逝的仙湖.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 , 消逝的仙湖.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 , 消逝的仙湖.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 , 消逝的仙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设计 庆阳三中 剡青青【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学情分析】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 八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开始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但还是难以把保护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如何拨动学生心底的那根环保之弦成了我教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而且,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学生也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 和煦(x) 干涸(h) 吞噬(sh) 裸露(lu) 无垠(yn) 边缘(yun) 戈壁滩(g)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一、课前播放设置情景课前播放音乐月牙泉 屏幕展示歌词:我的心里藏著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师:歌声传递心声,说说歌者在歌声里传递出怎样的心声?生1:喜欢,想恋,还有一点担心,担心变化。师: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带来精彩,有些变化会让人很心痛。例如:有我国第二大内陆湖之称的罗布泊,它的变化就让人很心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二、情境导入:同学们,从课文题目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明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 逝的原因是什么?三、内容感知1、字词积累:多媒体展示:萧瑟(s) 和煦(x) 干涸(h) 吞噬(sh) 裸露(lu) 无垠(yn) 边缘(yun) 戈壁滩(g)2、默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师:带着刚才的疑问请大家默读课文,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1、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 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的?3、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明确:a、过去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板书“绿洲”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水充足而且清澈,引来了许多的水禽嬉戏玩耍,是美丽的仙湖。 板书“仙湖”b、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板书“荒漠 干湖 ” c、原因是:塔里木河两次人为改道,“四盲”(盲目: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本地区,不顾长远整体利益,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 深层原因:人们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没有可持续发展观。 师:文章通过罗布泊的今昔对比,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文字让我们触摸到罗布泊的美丽与恐怖,艺术家用独特视角也在展现着这一切。 学生上台展示课前搜集到的罗布泊今昔对比图片。给大家以视觉冲击。 师:读了课文,看着这些照片,你的心情如何? 生:难过 愤怒 沉重4、 情感体验师:作者吴刚在深入的调查和实地的考察中,他的感情一定比我们更深刻,也更复杂,他的这些情感隐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找一找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组内交流完成 明确:a.“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不愿”“挣扎与痛苦”“求救”词,用拟人的修辞,描绘出胡杨的痛苦,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b.“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句话,“裸露的胸膛和一道道肋骨” 也运用拟人的手法,在70度的高温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痛苦和无奈。我来读一读。c.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遗憾之情和强烈的谴责。d.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又”字,说明作者的谴责悲愤之情。师:一个副词“又”,说明相同的悲剧在重复,那么还知道有哪些悲剧在重复?明确:青海湖水面下降,月牙泉 ,大有干涸之势。(板书:青海湖、月牙泉)师:我看到一则有关青海湖的现状报道,青海湖,每年缩减一个杭州西湖的面积!课开始听到的“月牙泉”歌声中传递的担忧同样痛心的存在。而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还有哪些悲剧在上演? 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并由一名学生代表上台用多媒体展示e.“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排比的手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出强烈的求救声。 教师指导朗读师:其实文中每一个词句,包括最客观的数字,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面对已经发生的悲剧,和依然在发生着的悲剧,作者在深深的忧患。 明确报告文学的特点: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五、拓展延伸1、 悲剧在重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2、拟一则环保标语。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环保从自我做起)3、 课堂小练笔(每组任选一个完成创作)多媒体显示:1.假如你是千百年来生长在罗布泊边上的一棵胡杨,见证了这沧海桑田的变化, 你将向人类诉说些什么?2.假如你是罗布泊最后一滴水,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3.如果你是这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或伴 随你成长的罗布泊诉说些什么呢? 小组代表发言六、课堂小结师:行走在美丽罗布泊的消逝间,行走在美好环境的消逝间,我们因痛苦而觉醒,吴岗觉醒了并且在用文字大声呼吁,我们也觉醒了 1994年联合国出台了“联合国防止荒漠化公约”,现在已经有191个缔约方,相信人类的觉醒还不晚。相信:(多媒体展示)造成悲剧的是人,改变这一切的一定也是人!【板书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绿洲 荒漠 罗布泊 仙湖 干湖 青海湖 月牙泉【课后反思】1、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先由歌曲入境,再由课题入情。读文字,体验变化;看图片,感知变化。心灵受到震撼,自然地分析变化原因,激起对人类行为的谴责与痛恨。最后由课文联系生活,交流生活中的环境破坏实例,多形式自由表达对人类的呼吁与劝戒。直观的图片欣赏与感性的文本朗读相结合,多形式的朗读展示与开放的评价指导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整个过程自然、流畅、生动。2、营造氛围,提供情境,注重情感体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本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月牙泉忧郁的歌词与旋律,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忧伤的情感氛围。作者的生动形象的文字激起了他们的共鸣,他们已身临其境,如入其地,如观其境,在触目惊心的旅程中引发了对人类盲目行为的谴责与痛恨。他们对于“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中“又”字的重读,对于“救救月牙泉、救救青海湖”的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