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 - 广西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pdf_第1页
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 - 广西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pdf_第2页
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 - 广西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pdf_第3页
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 - 广西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pdf_第4页
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 - 广西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1 1 1 2 广西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学习资料之广西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学习资料之 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 年年 03 月月 28 日日 1 目录 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 2 1 桉树简介 2 2 桉树用途 2 3 桉树人工林概况 2 4 森林可持续经营 3 5 桉树的持续改良与优良桉树树种 无性系 4 6 桉树轻型基质育苗技术 5 7 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 8 8 桉树人工林林农复合经营技术模式设计与应用 16 桉树专用肥与生产桉树专用肥与生产 18 1 桉树专用肥概念 18 2 桉树的需肥特性 18 3 桉树施肥常见误区 19 桉树速生丰产林生产技术规程桉树速生丰产林生产技术规程 25 桉树速丰林配方施肥技术规程桉树速丰林配方施肥技术规程 33 2 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 陈健波 项东云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1 桉树简介桉树简介 在新的分类学上 桉树是指包括杯果木属 Angophora Cav 伞房属 Corymbia K D Hill L A S Johnson 桉树属 Eucalyptus L Herit 共 3 个属的植物 共有 800 多个种与 100 多个变种 其中绝 大部分桉树为桉树属树种 桉树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及华莱士线 Wallace s Line 以东 大洋洲大陆附近的太平洋岛屿 在北纬 7 0 南纬 43 39 之间 桉树的种类繁多 除剥桉和尾叶桉之外 绝大部分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 剥桉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菲律宾棉兰老岛等岛屿 尾叶桉分布在东帝汶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东部的一 些岛屿上 由于桉树分布范围广 因此其分布区包含了从热带到温带 从年降水量 250mm 到 4000mm 从海平面到高山 海拔 2000m 从滨海到内地等多种气候 地貌类型 适应华南地区生长的有夏雨型树种赤桉 园角桉 细叶桉 巨桉 柳桉 柠檬桉 大花序桉 尾 叶桉 粗皮桉 邓恩桉等 适应云贵高原生长的有冬雨型或均匀雨型树种蓝桉 亮果桉等 桉树多数为 乔木 但大小差别很大 王桉树高可达 100m 而灌木型的桉树 如高山上的雪桉树高仅为 50 150cm 2 桉树用途桉树用途 桉树中常用的重要用材树种约为 30 种 其中多数是世界著名的硬木资源和造纸优质材料 在建筑 家具 矿柱 电杆 铁轨 胶合板 纤维板和造纸等广泛利用 其木材加工性能良好 坚韧耐腐 是目 前世界上最常用的制浆造纸原料 桉树亦可作为防护林和道路 庭院绿化树种 3 桉树人工林概况桉树人工林概况 自从 1804 年以来 桉树在全世界逐步得到引种 栽培 范围遍及世界 5 大洲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分布在热带 亚热带地区 如今 桉树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可的三大人工林造林速生树种之一 据统计 全世界共有 58 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桉树并实施商业性桉树人工林栽培 另有 50 个国家和地区进 行了引种栽培试验 全世界引种栽培的桉树人工林面积约为 1800 万 hm2 约占世界人工林的 10 世界桉树人工林以 亚洲最多 面积达 1099 40 万 hm2 占世界桉树人工林面积的 61 76 其次是南美洲 约为 477 6 万 3 hm2 占 26 83 非洲 179 90 万 hm2 占 10 11 中北美洲 19 80 万 hm2 占 1 11 大洋洲最少 只有 3 30 万 hm2 占 0 19 就国家而言 印度是世界桉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为 480 万 hm2 其次是巴西 360 万 hm2 中国居第三位 为 260 万 hm2 泰国和越南的桉树人工林面积也比较大 分别为 48 0 万 hm2和 35 0 万 hm2 印度尼西亚 缅甸 斯里兰卡 孟加拉 老挝 巴基斯坦 菲律宾 马来西亚 尼泊尔等国的桉 树人工林面积都在 5 万 hm2以下 巴西 南非 智利 中国 印度等国是桉树引进 改良和人工林栽培较为成功的国家 桉树商业栽 培面积超过 50 万 hm2以上 泰国 缅甸 越南 西班牙 葡萄牙 马达加斯加 摩洛哥 乌拉圭 安 哥拉 美国等国为桉树人工林栽培较多的国家 桉树商业栽培面积超过 10 万 hm2以上 4 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在维持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 提供林产品和服务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 森林可持续经营 即是森林达到一个或多个明确的 特定的经营目标的经营过程 在不减少其内在 价值及未来生产力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有利影响的前提下 达到连续不断地生产森林产品和服 务的目标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是评价衡量通过森林经营使森林状况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 生态脆弱 森林资源量少 分布不均的特点 我国选择走森林多功能主导利用 的道路 把森林资源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 分类经营符合用较少的林地资源提供尽可能多 的森林产品与服务的要求 由于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非常低 为了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 选择分类 经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决策 生态公益林 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满足人类社会生态 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 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 主导 产品 是生态服 务功能 主体效益是综合生态效益 主要经营目标是培育最佳的生态效果 如森林结构的稳定性 生物 多样性保护 物种与环境的长期适应与协调等 评价生态公益林是否符合可持续经营的标准 必须把森 林生态效益放在首位 商品林 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向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集 约和规模经营的森林 经营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商品生产功能 追求资源生产效率和资 本投入产出的最佳效果 在经营技术上以低成本 高产出 生产流程简化为根本 在此基础上 兼顾森 林生态效益的发挥 评价商品林是否符合可持续经营的标准 应该把森林资源及其生产力 经济效益放 在首位 由于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的经营目的不同 主导利用方向不同 发挥的主体效益不同 对两类资源 的可持续经营不能用相同的标准去评价 为了使商品林能够兼顾生态效益 国家在政策措施上有各种各 样的限制 如用材林的限额采伐制度 商品林指标的计划制度 采伐更新的限制性技术要求等 目的是 使商品林在发挥其商品生产功能的同时 能兼顾发挥生态效益 而绝非要求商品林象生态公益林一样经 营 4 5 桉树的持续改良与优良桉树树种桉树的持续改良与优良桉树树种 无性系无性系 5 1 桉树的持续改良桉树的持续改良 桉树的可持续改良是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随着造林布局 面积的增加 以及 加工企业对桉树木材产量 质量要求的提高 加强桉树选择 遗传改良将是桉树人工林及其产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了纯种的持续改良 杂交育种和无性系选择利用 1 纯种的持续改良 树木纯种的持续改良是提高各个遗传育种环节 如杂交改良和无性系选育等 遗传增益的基础 需 要通过不断选择与配合来提高群体的遗传增益 以获得具有高产 优质 高效的遗传材料和具有某种抗 逆性能 如抗有害生物危害 抗风 抗旱 抗寒害等 的特殊材料 2 杂交改良 是以群体遗传改良为基础 利用改良选育出的纯优新品系 选择改良性状互补的优良单株进行种间 杂交育种 在 F1杂种家系中 筛选一批超亲优势强的优良杂种家系的优良单株 并通过无性繁殖方法 转化为无性系 在无性系区域测定基础上 选出适宜某区域 易扦插繁殖的优良杂种无性系推广应用 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5 2 优良桉树树种优良桉树树种 无性系无性系 良种是造林的重要种植材料 只有选用合适的良种 才能获得预期的造林效果 广西适于种植桉树 的范围较广 但不同的区域因自然条件的差异 在选择造林品种 无性系时 应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和 培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栽培品种 表 1 列出了各栽培区适宜种植的树种与无性系名称 表表 1 各栽培区适宜种植的树种与无性系各栽培区适宜种植的树种与无性系 序号 栽培区 培育目标 桉树种 无性系 1 桂南区 纸 浆 纤 维 材 等 尾叶桉及其杂交种 如巨尾桉 尾巨桉等 广林 GU 9 广林 GU 5 广林 广林 U 4 广 林UC 1 DH32 26 DH32 13 DH33 27 DH33 9 DH30 10 2 桂中区 纸浆纤维材 中大径材等 以尾叶桉为亲本的杂交种 如巨 尾桉 尾巨桉 尾赤桉 邓恩桉 巨桉 柳桉等 广林 GU 9 广林 GU 5 广林 广林 UC 1 DH32 26 DH32 13 DH33 27 DH33 9 DH30 10 3 桂西高海拔 区 纸浆纤维材 中大径材等 以尾叶桉为亲本的杂交种 如巨 尾桉 尾巨桉 邓恩桉 蓝桉 直干蓝桉等 广林 GU 9 广林 GU 5 广林 广林 UC 1 DH32 26 DH32 13 DH33 27 DH33 9 DH30 10 4 桂北区 中大径等 邓恩桉 柳桉 巨桉等 5 6 桉树轻型基质育苗技术桉树轻型基质育苗技术 6 1 轻型育苗基质轻型育苗基质 育苗基质的选择与配制是育苗关健技术之一 育苗基质随育苗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从黄心土到轻型 基质 并且轻型基质材料与配比多种多样 选用基质的原则是 基质材料宜就地材 价格低廉 且不会 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6 1 1 常用基质原料简介常用基质原料简介 1 泥炭 大部分的泥炭属于草本泥炭 草本泥炭是一种优良的基质改良剂 这已为许多试验所证实 草本泥 炭土质地松软 比重轻 密度小 空隙大 吸水性强 富含有机质和腐殖酸 通气 保肥水性能良好 生 产上通常和其它基质如砂 蛭石 炉渣灰等混合使用 是复合基质的上好原料之一 2 炭化稻壳 稻壳是水稻产区加工时的副产物 通过暗火闷烧将其炭化 通透性好 不易腐烂 容重 0 15g cm3 总孔隙度 82 5 大小孔隙比约 2 3 1 pH 值为 6 5 持水能力一般 可与其它基质材料配合使用 稻壳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炭化和沤堆 炭化的稻壳不仅去除了稻壳中原有的易分解的米粒 高温杀灭杂菌 而且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较高的无机营养成分 且不易分解 是良好的栽培基质 沤堆 的稻壳分解度没有炭化稻壳高 也消灭了病菌和米粒的萌发力 都可以作为良好的基质使用 炭化稻壳 还可以抑制害虫以及杂草 3 锯木屑 锯木屑来源丰富 容重轻 吸水保水性较好 但 C N 比过高 单独使用要补充大量 N 肥 否则易 造成植株缺 N 锯木屑基质较偏酸性 可与碱性基质 如灰 混合使用 锯木屑含有大量杂菌及致病微 生物 需经过适当处理和发酵腐熟才能应用 使用高温灭菌和杀菌剂 能杀死有害病菌 但使基质中的 有益微生物减少 且不能使这种高碳氮比锯木屑中的碳素得到有效降解 4 椰子纤维 椰子纤维为长纤维素 松泡多孔 保水和通气性能良好 椰子纤维基质容重约 0 08g cm3 总孔隙 度高达 94 pH 值为 8 1 左右 偏碱 阳离子交换量 CEC 为 32 95mmol 100g EC 值 0 4 6 0mS cm C N 比平均为 117 与泥炭相比 椰子纤维含有更多的木质素和纤维素 半纤维素含量却很低 其本身 所含可供植物利用的矿质元素含量很低 尤其是 N Ca Mg 但 P 和 K 的含量却很高 我国海南等地 具有丰富的椰子纤维资源 有待很好地开发利用 5 蔗渣 蔗渣是制糖业的副产品 100t 甘蔗可产糖 12t 甘蔗渣 23t 含 50 水 和干滤泥 0 7t 我国两广 一带资源丰富 如广东年产 180 108t 干甘蔗渣 除少量用于造纸和制造糠醛外 大部分作为燃料烧掉 甘蔗渣 C N 比高达 169 经过添加氮肥并堆沤处理后 可成为与泥炭种植效果相当的良好栽培基质 60 的甘蔗渣与 30 的煤灰 10 的煤渣混合 添加尿素 鸡粪等 可成为与泥炭相当的番茄育苗基质 6 6 1 2 轻型基质的加工轻型基质的加工 首先收集和处理基质 并测定各种单一基质物理化学性质 以此作为依据 综合考虑扦插苗在不同 季节对基质的不同理化性质的要求 按季节配制不同理化性能的混合基质 之后再测定混合基质的理化 性质 最后经过桉树苗的扦插实验筛选出适合桉树繁育的基质配比 轻型基质加工包括了原料的收集 粗大规格原料的粉碎 发酵处理 农林废弃物如椰糠 甘蔗渣等 筛分 干燥及包装等过程 1 原料粉碎 需要粉碎的是秸秆 树枝及采挖的泥炭等物料 粉碎后的物料粒度不小于 3mm 并对各种规格的 原料分级处理 而锯末 稻壳等原来为粒状的原料不需要粉碎 2 沤堆发酵 农林废弃物需要经过沤堆发酵 通过发酵使易腐败的糖类或其它分子结构简单的有机物分解 同时 也能够把虫 菌杀死 发酵时间 一般发酵时间 2 3 个月 每年发酵 2 批以上 发酵场地 发酵场地建在室外背风向阳处 水泥地面 地面有凹槽 槽里放置通空气的管道 管道 进口可安装鼓风机 控制发酵进度和发酵质量 将要发酵物料堆放在通气管道上面 发酵堆 一般以 6m 宽 3m 高为宜 长度自定 物料堆放后用水浇透 上盖透明塑料布 为了加快 发酵速度 可以添加尿素及某些菌肥或动物粪便 一般发酵时间 2 3 个月以上 注意当温度超过 70 时要通风 喷水防止自燃 常规为一个星期浇 1 次水 2 个星期翻 1 次 如果有条件可以安装温度 湿度 及氧分压传感器并与电子控制仪或计算机连接实现发酵自动控制 现代化发酵方法是修建发酵池或发酵塔 安装机械搅拌和蒸汽管等设备 需要较大的投资 3 主要基质原料的处理 甘蔗渣沤堆 刚刚运回来的蔗渣是糖厂榨糖后的产物 甘蔗直接压榨后剩下的条状纤维 离育苗基质所要求的大 小相差很远 所以必须经过粉碎处理 堆放一段时间后切成 8 20mm 大小 然后进行相应的沤堆处理 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直接堆放 6 12 个月 待蔗渣分解后检测其理化性质 并进行相应的 pH EC 值的 调整 检测后方能和其余基质混合成栽培基质 另一途径就是在蔗渣中加入农家肥 草木灰等 浸水腐 熟待其分解后经过检测 调整方可混合成为栽培基质 椰糠沤堆处理 椰糠要经过沤堆处理 这与稻壳沤堆过程相似 通过沤堆 一方面通过沤堆去除其高盐分含量 另 一方面沤堆产生的高温可以去除其中含有的病菌及杀死草籽 沤堆的方法是先将待沤堆的椰糠平铺在水 泥地上 最好不要超过 20cm 厚 然后均匀的洒水 调整至含水率 60 左右 然后按照椰糠 400 包 15m3 7 畜禽粪 50kg 尿素 20kg 磷酸二氢钾 40kg 溶于水 及三袋花生麸的比例 均匀的混合几次 然后堆 放起来 堆垛大小通常为基底宽 2 3m 上部宽 0 8m 高 1 5m 覆盖透明塑料薄膜 堆放约 10 天后温 度上升至 60 70 其后 10 天基本是恒定的 然后开始降低 当温度降低至 60 以下时 进行翻堆 并调整水分 然后重新升温 反复几次后 待温度停留在 50 不再上升时 发酵期终了 再堆放 2 3 个月 翻转 1 2 次 腐熟结束 泥炭处理 有些地方生产的细泥炭酸性通常太强 有时 PH 值可以达到 3 4 所以使用的时候经常要经过石灰 的处理才能使用 将 1L H 值 4 4 的泥炭调整到 6 2 需要 2g 石灰 稻壳的简易炭化方法 在地面用砖头围一个炉灶 炉灶内径 m 高 0 6m 砖之间可以有空隙不必用胶泥 取一根或两 根内径 5 10cm 长 2m 多的铁管斜放在炉灶里 铁管一端放在炉灶内的地面上 另一端伸出炉灶外搭 在最上面的砖沿上 再用木柴将炉灶装满 点燃炉灶里面木柴 当火势烧到最大时再将一块有很多小孔 的铁皮盖在炉灶上 立即将干燥的水稻壳倒在铁皮上面 并将炉灶全部盖上堆成圆锥形状 铁皮直径略 大于炉灶直径 铁皮上小孔的直径 10 15mm 孔与孔的间距 4 5cm 均匀排布 第一次堆放的稻壳数量应刚好将炉灶盖严见不到砖为止 然后观察稻壳炭化情况 当发现某处稻壳 颜色变黑后立即用适量稻壳将烧黑的地方盖上 如此反复 炉灶上己炭化的稻壳的体积越来越大 堆里 面的稻壳已全部炭化成黑色 堆的表面是一层末炭化的稻壳 如果结束炭化则将表面未炭化稻壳轻轻刮 去 然后立即用清洁水彻底将炉灶和已炭化的稻壳浇灭 并反复将炭化稻壳翻动浇水 这样也洗掉了炭 化后生成的碱性物质 使稻壳呈中性 4 筛分工艺 播种 扦插 以及嫩枝扦插育苗对基质粒度的要求不同 因此要对基质进行筛分 基质应有一定的 粒度 不能过细 选用专门制作的滚筒筛 也可以人工筛分 人工筛分 先用 8 15mm 孔径的筛网 筛 第一遍 目的是除去容易损坏网袋容器机的硬块 然后再用 3mm 筛网 筛第二遍 不同粒度的基质 要分别装袋 筛过的基质必须经过干燥后才可以装袋保存 一个原因是网袋容器机生产容器时基质必须 是干燥的 含水不能超过 35 另一原因水分多了容易发霉变质 6 2 桉树轻型基质工厂化育苗技术桉树轻型基质工厂化育苗技术 6 2 1 轻型基质配方轻型基质配方 通过试验 综合育苗效果和基质成本 较好的桉树扦插育苗轻型基质配方有下列几种 可根据原料 来源情况进行选配 1 泥炭 椰糠 炭化稻壳 1 8 1 2 泥炭 椰糠 腐熟稻壳 1 3 6 8 3 椰糠 炭化稻壳 7 3 顺便说明 无土基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无土基质指绝对不含有土壤的基质 当今世界应用 的主要有岩棉 泥炭 珍珠岩 蛭石树皮等无土基质原料单纯使用或以它们为主和其它基质混合使用 广义的无土基质指土壤在混合基质中含量不超过 25 主要是其它无土基质原料 轻型基质是指容重 在 0 2 0 8g L 之间 以无土基质原料为主的基质 可以看到 在以前的桉树扦插育苗的研究中 都不能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无土轻型基质育苗的要求 各种土壤的含量在基质中都明显高于要求 6 2 2 轻型基质育苗管理技术轻型基质育苗管理技术 1 光照调节 在插穗生根前要控制光照强度 要求 70 的遮光条件 生根后可增加光照强度 遮光率可降为 50 60 然后循序渐进进入全光照培育阶段 进入全光照培育阶段时 先在温室内逐渐掀开遮光网逐 步增加光照 同时逐渐降低空气湿度至与外界基本一致 2 水分控制 水分是苗木生长的一个重要因子 插穗生根前 要充分保持基质湿润 并保持叶面有雾珠 防止插 穗萎蔫 此阶段喷雾的原则是次数多而数量少 使扦插环境小气候的相对湿度保持在 85 左右 插穗 生根后 则可减少喷淋次数 适当延长喷淋时间 以保持基质湿润 在插穗根系较多情况下 适当控制 水分可增强苗木抗旱能力 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 3 养分管理 由于基质育苗的容器内的生长空间有限 而且选用的基质往往不能全面和充分满足植物的需求 因 而必须对苗木进行施肥以获得健壮的植株 当插穗叶片舒展 插穗挺拔时 可喷施叶面肥 如叶面宝 丰叶宝或 0 2 尿素 或 0 2 磷酸二氧钾 每周一次 当插穗生根后 可改施复合肥 浓度由 0 3 0 7 递增 根据天气状况和供苗时间酌情处理 4 病虫害防治 插穗枝叶幼嫩 容易感病 故当插穗扦插 2 3 天即要喷 1000 倍 50 的多菌灵或托布津 以后每周 喷一次 插穗生根后 枝梢生长快 苗床通透性不良 易发生霉菌等病害 所以要以防为主 定期喷 1 1 100 全量式波尔多液加以保护 也可间歇喷其他杀菌剂 浓度为 800 倍 对苗床已病死腐烂的植株 叶片应及时清除 堵绝病源 扦插场地也应及时喷药消毒杀菌 7 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桉树可持续营林新技术 7 1 造林地选择造林地选择 依照国家与地方法律法规 根据适地适树适产业化发展和生态优先原则 确定造林区域 再在此基 础上 选择适宜造林地 9 7 1 1 造林区域造林区域 桉树人工林作为人工用材林 主要是作纸浆 纤维用材等 其造林区域应在商品人工林规划范围之 内 这些规划上至国家 下至各个省 县等 有的地方还专门作了桉树人工林的发展规划 包括了发展 规模 进度 范围等 规划范围之外严禁种植桉树人工林 商品林 7 1 2 造林地选择因素造林地选择因素 1 从环保的角度考虑 优先选择造林地的顺序应是 具有裸露的地面或长有杂草的退化的林地 即荒山荒地 低产人工林林地 农民同意转用作造林 的农地 新近采伐过的人工林迹地 2 从生产经营角度考虑 造林地条件应满足 林地坡度小于35 酸性土壤 土层厚度80cm以上 石砾含量30 以下 土壤肥力不宜过低 最好 达中等肥力以上 林地相对集中连片 利于规模经营 3 法律和法规不允许用于营造人工林的区域 林地 拥有文化或遗产资源的地区 生长有天然林 不论是从未砍伐的还是可以恢复的 即以乡土树种为 主 其树冠郁闭度大于20 的林地 地区 全部或部分地区位于划定的自然保护区之内的地区 凡被认为是历史遗址或文化遗迹的地方都不能用于营造人工林 要注意保护潜在造林地的乡土树 种 以及被认为拥有珍稀或濒危植物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的地方不能用来发展人工林 5 需要特别考虑的其它生态保护问题 在转用作营造人工林的林地中可能产生较多问题的是当地的灌木群落和疏林地 中国本土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正处于危机状态 最 原始的 生态系统目前仅局限在山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第二 十四条 规定了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不得在从国家到市级各级政府的规划中将其转作它途 7 2 造林地整理造林地整理 林地整理是人工造林不可缺少的环节 但林地整理既要从林木生长方面考虑 也要从保护生态环境 方面考虑 要有可持续发展意识 保护了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了持续发展之路 7 2 1 林地清理林地清理 炼山是华南地区过去常用的一种林地清理方式 炼山虽然有利于造林施工 对当代树木生长也有一 定的促进作用 但燃烧时 会有大量营养物质以气态和飞灰形式损失 这些营养物质的损失必然引起下 10 一代林地的土壤肥力下降 同时由于林地裸露 土壤水土流失和速效养分的损失将增大 因此 林地清 理以不炼山为宜 可采取人工清理方式进行全面清理 带状清理或块状清理 山地造林不提倡全面清理 带状清理方法是 全面劈除林地杂草灌木后 把采伐迹地内的剩余物沿等高线方向按一定距离 行 距 自上而下水平堆放成带 然后在带内清理出 1m2的净地作挖穴之用 这种方式适用于采伐剩余 物较多的迹地 块状清理方法是 把采伐迹地内的剩余物平铺于林地上 然后按一定的株行距 如2m 3m 清理 出1m2的净地作挖穴之用 这种方式适用于采伐剩余物较少的迹地 杂灌清理后留存高度低于20cm 7 2 2 原生植被的保护原生植被的保护 在进行林地清理与整地时 要注意保留储如坡地的山顶 山脊 冲沟两边及与农田相邻地段等的原 有植被 一般情况下 冲沟两岸 10 20m 范围内的天然植被应予保留 在长度大于 200m 的坡面上 应 每隔 100m 保留一条宽度不低于 3m 的水平植被带 7 2 3 河岸地的保护河岸地的保护 河流两岸是保护河流安全的屏障 河岸地的安全也就是河流的安全 保护河岸地植被是保护河流安 全的重要措施 其做法是划定一个河流保护区 在造林期间不得对保护区进行林地清理或地表破坏 保 留乡土植被 不允许采伐森林 7 2 4 林地整地林地整地 整地是对林地土壤干扰的一种活动 包括挖穴 带状整地或者全垦等多种方式 不同方式对土壤流 失影响差异较大 全垦整地方式的水土流失量大于带垦 而带垦又大于穴垦 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风险 丘陵 山地沿等高线进行穴垦整地 穴的排列成品字形 以减少水土流失 穴的规格为60cm 面宽 40cm 深度 40cm 底宽 定植造林后 沿种植行进行带状松土抚育 7 3 造林品种造林品种 无性系选择与配置无性系选择与配置 造林品种 无性系的选择应根据其对造林地全面的适应性和对管理目标的适宜性来确定 就是应选 择那些适应性好 生产力高 符合人工林培育目标的造林材料 在配置造林品种 无性系时 除了考虑经营目标外 还要考虑人工林的生物 生态特征 要考虑人 工林的多样性 稳定性等 凡大于50hm2的人工林都必须由几个小班组成 其面积和数量视人工林的规 模而定 尽可能包括不同树龄的林木 以促进林分结构的多样性 各种乡土和外来树种 树种内不同 的遗传型 残留的乡土天然植被类型 应该推广使用萌芽的方法 特别是桉树人工林 以增加森林结构 11 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以及提高受益者长期或短期经济来源 任何单一树种地块的面积不应超过50hm2 并且最好应小于35hm2 凡是在可行的地方 考虑到人工林的规模 其设计和布局应通过利用野生动物 走廊 保留乡土树种 利用 河流保护走廊 采用 不同树龄和不同轮伐期的组合 采用伴生乡土 树种等方法模仿天然林景观格局 促进天然植物群落的保护 恢复和保留 不允许种植大面积的单一无性系人工林 每个县的桉树无性系个数不得少于10个 作为一般的原则 在一个县内 项目人工林林地的80 应平均种植5个无性系 其余的20 种植余下的5个无性系 7 4 造林密度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与品种特性 培育目标 立地条件 栽培措施有关 从近年的桉树密度试验与生产实践来 看 目前桉树速生丰产适宜的造林密度是 1 短周期纸浆材造林初植密度为 1250 1666 株 hm2 每亩 83 110 株 行株距为 3m 2m 或 4m 2m 2 中 大径材造林密度为 833 1250 株 hm2 行株距为 4m 2m 4m 3m 7 5 植苗技术植苗技术 桉树造林应争取好的季节及时机 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苗木的生长 实践证明 每年的 3 4 月份是植苗的好季节 最迟不应超过 6 月下旬 造林时争取晴好天气提前将苗木运抵造林地或附近 植 苗前将苗木淋透水 定植时先除去育苗容器 纸质容器例外 然后将苗木放入穴中 摆正 回土 压 实 再在表面回一层松土 种植深度比原根际深 2 3cm 定植后半个月之内进行第 1 次检查 1 个月 后进行第 2 次检查 发现空穴 死株要及时补植 以保证造林成活率 7 6 林分抚育技术林分抚育技术 7 6 1 控制杂草 灌丛控制杂草 灌丛 控制杂草 灌丛是桉树营林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 其目的是减少杂草 灌丛对林地养分 水分等的 竞争 确保桉树幼林的正常生长 控制的方式分全面控制和带状控制 分别在造林当年和第二 三年实 施 1 全面控制 在造林当年采用全面控制的方式 控制杂草和灌丛 即利用割灌机或刀具等全面割 砍去林地内的 所有杂草与灌丛 要求杂草留存高度小于 15cm 灌丛留存高度小于 20cm 作业时避免伤害林木 必要 时也可以采用除草剂对杂草与灌丛进行控制 但操作时要避免伤害林木 如果树高小于 150cm 时 先 用塑料薄膜袋套住树冠 然后再喷洒除草剂 如果在种植苗木前林地的杂草 灌丛就已较多 较高 有 可能将影响到准备种植的苗木 此时可提前全面喷洒一次除草剂进行除草 需要注意的是 该项作业要 12 严格遵守除草剂使用规范 避免伤害人畜或污染环境等 2 带状控制 从造林第二年起 则应采用带状控制的方式 控制杂草与灌丛 即利用割灌机或刀具等割 砍去种 植行内的所有杂草与灌丛 带宽 200cm 即以种植行为中心两边各 100cm 要求施工后 杂草留存高度 小于 15 cm 灌丛留存高度小于 20 cm 作业时避免伤害林木 7 6 2 林地松土林地松土 以种植行为中心两边各 100cm 翻垦带内土壤 这样带状整地的行内土壤得到进一步疏松 穴状整 地的行内土壤得到翻垦并将种植行连成带状 翻垦深度一般为 15 20cm 松土一般结合施肥进行 7 6 3 间伐间伐 间伐应根据经营需要进行 间伐前应按做好作业设计方案 但实际间伐次数应根据定期的调查结果 来定 合理间伐有利于树木的生长 有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 可提高林分抗风折与抗病虫害能力 但间 伐后应采取有效措施 促使间伐剩余物尽快腐烂以及控制火灾的发生 应对间伐作业进行认真的规划和 实施 避免损害保留的树木和破坏土壤 7 7 桉树施肥技术桉树施肥技术 7 7 1 桉树专用肥的配制桉树专用肥的配制 施肥是确保桉树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 施肥一般要根据林地养分状况 林木生长状态 生长期等因 素进行的 通常情况下 先根据桉树对各种养分元素的需求 配制桉树专用肥 桉树专用肥各种养分元 素的比例 应依据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供肥能力 以及树木养分的丰缺程度而定 常用的基肥配方 总养分 N P2O5 K2O 含量 25 28 适当添加微量元素 常用的追肥配方 总养分 N P2O5 K2O 含量 30 35 适当添加微量元素 注意在配制桉树专用肥时 要严把质量关 确保各项指标合格 7 7 2 专用肥施用技术专用肥施用技术 1 施肥量 基肥每穴0 50kg 追肥每次每株0 50 0 75kg 2 施肥次数 基肥1次 追肥每年1次 连续施3年 13 3 施肥时间 基肥于造林前30天施入 第1年追肥在造林后45 60天施入 第2 3年追肥于该年 的3 4月施入 施肥一般结合松土除草进行 4 施肥方法 第一次追肥在植株左右两侧25 30cm处开沟施肥 肥料入沟后覆土 第二次在株 间挖施肥沟追肥 第三次视树木冠幅大小在行间或株间追肥 施肥沟深度为15 20cm 7 8 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生态经营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生态经营 桉树生长快 需要的养分大 这是速生树种的普遍现象 因此 实施生态经营 维护林地土壤养分 是桉树速生丰产林持续经营的重要举措 在经营过程中注意采取合理方法 措施 尽可能减少林地养分 的损失 1 营造混交林 研究表明 混交林可增强生物多样性 能有效抑制水土流失 培肥地力 促进中下层灌木及草类的 生长 具有较强的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 在华南地区 桉树与大叶相思 马占相思 厚荚相思混交 具有较好效果 可采用块状或带状混交方式种植 混交比例为桉树1 相思1 桉树4 相思1等 2 保留枯枝落叶 保留枯枝落叶既是保留林地养分 也有利于林下植被的保护 有利于整个养分系统的循环 以及桉 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发育 是维护地力的重要措施 枯枝落叶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含有一定量的营养元 素 是林地有机质形成 维持营养循环和保护土壤性质及生态特性的主要物质 调查表明 桉树人工林 高生长时期 3年生 枯枝落叶量达3 5 4 0t hm2 约含N25 P1 0 K2 0kg hm2 枯枝落叶从林地移出 相当于每年从林地刮走N8 0 P0 3 K0 7kg hm2 因此 尽应可能保留林内枯落物 以减少这部分养分 的损失 保持地力 3 保留采伐剩余物 根据研究表明 给予充足的施肥量 只收获木材部分 不会降低桉树人工林林地中的S P K Mg Fe Mn Zn和Cu等养分的含量 但N Ca和B的含量有一定降低 可以通过施肥来补充 采伐过程中 如果只收获木材 林分正常的养分循环得以保持 如果全树利用 则由此而带走的大 量元素 比每年由枯枝落叶返回的要多 从而破坏了林分正常的养分循环 会导致地力衰退 剩余物指 树枝 叶 根及林内原有植被等 这些均是林地养分系统中养分循环的重要部分 只有让其保留在林地 内 养分才不会被移出这个系统之外 应予以保留 4 合理补充土壤养分 施肥是增加土壤养分 改善林分营养状况 加速林木生长 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造林设 计之前应进行土壤调查分析 应遵循 适地施肥 促进生长 保持地力 的原则 肥料的使用量 种类 施肥时间等根据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和林分生长状况确定 做到合理用肥 科学施肥 补充林木从林地所 消耗的养分 维持林地养分的平衡 另外 要重视有机肥料及微量元素的应用 改善土壤性质 保持林 地地力的良性循环 使用化肥应依据有关施肥科研成果 并结合土壤 植物养分测试结果进行施用 施 肥方法为穴施或条施 肥料入穴或沟后应覆盖土层 防止雨水将肥料冲走 14 7 9 病虫害生态环保防治技术病虫害生态环保防治技术 病虫害综合管理是人工林管理计划中的重要部分 它主要依靠预防和生物控制方法 而不是单纯使 用化学杀虫剂 使用化学杀虫剂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在全面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的框架内被证明是可使用的且属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二类和三类杀虫剂 只针对某一特定的害虫 对非目标生物是低毒的 在任何情况 下 项目中都不得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一类第1种和二类第1种杀虫剂 凡将要使用杀虫剂的工人和 林农在使用前都必须接受化学杀虫剂安全管理 储藏和使用的培训 二类化学杀虫剂应由林业局经过培 训并且装备齐全的治虫专家进行使用和管理 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1 营林和物理控制方法 以营林技术措施和物理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程度 包括 选用抗病虫害品种 无病虫害的苗木 适地 适树 营造混交林 及时间伐 清除被害株 封山育林等 物理控制包括诱杀 人工捕捉 人工清除病 虫枝 株 等 2 生物控制方法 喷洒微生物农药 营造适宜害虫天敌生存环境 增加害虫天敌数量 人工招引和保护食虫鸟类 扩 大控制效果 3 化学控制方法 化学控制方法应该采取以下的原则 采用成本效益高的非农药化学品 使用高效 低毒和低残 留的农药 WHO III 类 推广利用对人体 家畜和植物产生低毒和对环境产生较少污染的控制技 术 这些技术包括 使用低毒和低残留物农药 限于虫情密度较大的虫源地 发生中心区及害虫幼龄阶 段 及时使用高效低浓度的农药来控制不同的害虫 确保每次农药的施用都能达到最佳效果 严禁在害 虫猖獗后期天敌增多时使用对天敌有杀伤作用的农药 保证安全的农药使用间隔时间 不长期连续使用 单一农药防治害虫 经常变换农药种类 交替作用 用安全喷洒装置 例如背式喷洒器 最佳的喷嘴 尺寸 和方式来增加农药利用和病虫控制的效果 强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宣传教育 推广培训农药安全 使用方法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 注意安全 化学品的安全储存 例如远离儿童和食品等 废 弃化学品和使用过的化学容器施药器械不准在天然水域中清洗 应选择安全地点妥善处理 例如深埋 7 10 火灾预防与管理火灾预防与管理 森林防火工作必须纳入各级地方火灾管理体系中 每个造林单位都必须编制森林防火计划 建立火 灾管理机构 明确职责 制定防火 公众教育 巡逻 执法和火灾应急详细计划 凡面积超过100hm2的人工林地块都必须建立防火带 把地块分成几个小于80hm2的小班 防火带的 宽度应该为15 25m 尽可能利用河道和乡土天然防火植物作为防火带 15 7 11 人工林采伐人工林采伐 采伐技术和采伐量以及林道的建设和维护都不能造成长期的土壤退化 也不得对水质和流域的水文 状况带来严重的影响 采伐作业应遵循2005年颁布实施的 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LY T 1646 的6 1 1 条规定采用块状皆伐与带状皆伐 同时规定 坡度 5 时 伐区面积 30hm2 坡度6 15 时 伐区面积 20hm2 坡度16 25 时 伐区面积 10hm2 采伐块 带 与保留块 带 间隔排列 同一年相邻的采 伐面之间相距视林地坡度大小在50 100m 7 12 萌芽更新及萌芽林管理技术萌芽更新及萌芽林管理技术 7 12 1 萌芽更新条件萌芽更新条件 桉树具有很强的萌芽更新能力 可利用萌芽进行更新 但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成熟林 才适宜进行 萌芽更新 这些条件包括 原为植苗造林或第 1 次萌芽更新的林分 生长量达桉树丰产林标准以上 并 且林木分布均匀 无病虫危害 7 12 2 萌芽更新技术萌芽更新技术 1 采伐作业 采用锯伐方法采伐树木 伐桩高度不超过 10cm 采伐作业时要注意保护树桩树皮不被撕裂 以免 影响伐桩萌芽 2 林地清理 利用割灌机或刀具割 砍去林地内的所有杂草 灌丛 同时将砍下的杂草 灌丛和采伐剩余物 枝 叶 皮等 放在原种植行间 离伐桩距离至少 50cm 严禁火烧采伐迹地 3 更新季节 在有冬春低温阴雨连绵的地区 以及无台风影响的地区 宜在夏季采伐后萌芽更新 在春季阴雨连 绵的地区 以及有台风影响或冬季有寒潮袭击的地区 宜在秋末至冬季采伐后萌芽更新 7 12 3 萌芽林管理技术萌芽林管理技术 1 林地松土 采伐后 1 个月内松土 1 次 以种植行为中心两边各 100cm 翻垦带内土壤 这样带状整地的行内土 壤得到进一步疏松 穴状整地的行内土壤得到翻垦并将种植行连成带状 松土深度不小于 20cm 16 2 定株 定株的原则是保留伐桩迎风一侧的萌芽和伐桩最低处的萌芽 保留的萌芽条必须生长健壮 干形通 直 定株在萌芽条生长至 1 1 5m 时进行 在有台风危害的地区 第 1 次定株每桩保留萌芽条 2 3 个 在台风季节过后进行第 2 次定株 每桩保留萌芽条 1 个 在无台风危害的地区则定株 1 次即可 每桩保 留萌芽条 1 个 3 杂草 灌丛的控制 与植苗造林的做法相同 4 施肥技术 第 1 次施肥在第 1 次定株时进行 按桉树常用的追肥配方每伐桩施 0 5kg 复混肥 施肥方法为在伐 桩的两侧 100cm 处挖 15 20cm 沟 施入肥料后覆土 第 2 次施肥是在第 2 年的 3 月结合松土除草进行 每株施复混肥 0 5kg 施肥方法同上 8 桉树人工林林农复合经营技术模式设计与应用桉树人工林林农复合经营技术模式设计与应用 采用桉农间作模式旨在寻找一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长期保持桉树林地生产力 并能解决林农争地 问题的种植模式 8 1 间种模式设计原理间种模式设计原理 桉农间种模式是根据桉树树种生长特性和农作物生长特性 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 设计正东西走向 同时利用大宽行和超宽行栽培种植方式 结合大径材的培育 在保证木材生产的同时 行内间作物的产 量和质量也达到某种要求 以实现 林地农用 或 农地林用 达到桉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8 2 间种模式目标要求间种模式目标要求 1 正东西走向 大宽行间种模式的桉树种植行全部采用正东西走向 能够保证光照资源最大限 度的进入间作带 保证间作带上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能达到生产要求 2 超宽行加窄行 在宽行的基础上结合窄行进行双行制种植桉树 这充分利用了桉树窄树冠的 特征 保证单位面积林地种植株数 同时达到在宽行上进行农作物种植的目的 且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 量 宽行带又能为桉树生长创造出发挥边缘效应的条件 促进桉树生长 3 林木产量不降 一方面单位面积的桉树种植密度与传统种植密度相近 甚至超过传统种植模 式下的种植密度 宽行带的农业耕作及肥料投入有利于改善土壤性质 从而保证间种系统内桉树产量 4 土地利用率高 采用大宽窄行的桉树林农间种模式 将可提高 50 60 的土地利用率 5 系统稳定性高 采用桉农间种模式 由于提高了林地下层光照 促进了林带上草本植物的生 17 长 提高了桉树林地物种多样性 提高间种系统的稳定性 间种系统内桉树林病虫害明显低于纯林 并 为桉树无性系的混交创造了条件 8 3 桉农间种系统桉树株行距主要配置桉农间种系统桉树株行距主要配置 1 桉树种植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确定 坡度小于 10 土层深厚 地力好 可采用桉农间种模 式 宽行为 14m 和 16m 窄行宽度为 2 2 5m 株距以 1m 或 1 2m 为宜 14 16 m 2 2 5 m 1 1 2 m 桉树种植行带采用正东西走向 宽行带内种植农作物 间种带内的农作物与桉树间留出间隔带 间隔带宽度在一年生桉树时为 2m 二年生后将间隔带宽度扩大到 3m 以减少桉树遮阴对农作物生长 的影响 2 坡度小于 10 但地力差或土层较浅 采用 8m 2m 1 2m 双行制种植 桉树行带走向可根据 地形进行调整 走向与等高线平行为宜 宽行间可以种植柱花草等牧草品种 此种模式可以达到宽行间 的休耕培肥效果 并适当放牧 以促进桉树林地地力的可持续利用 3 坡度大于 10 以上 采用沿等高线修梯田进行桉树种植 双行制 山地类型的林地在种植桉 树时 可采用勾机沿等高线修建 3m 宽环山行 松土深度 50cm 梯田间的斜面距离可为 6 8m 梯田上 种植双行桉树 桉树窄行行距为 2m 株距为 1 2m 此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山地类型的高差优势 提高土 地利用率 减少不同等高线梯田上桉树生长对光资源的竞争 促进桉树的快速生长 采用梯田式整地 可最大限度减轻山体表面土壤层的干扰和破坏 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 使山地表层较为肥沃的土壤免遭 雨水冲刷 同时 采用梯田式种植桉树 可以达到带间土壤的休耕培肥的效果 可以适当放牧 并可适 当降低机耕的成本 8 4 间种作物品种选择原则间种作物品种选择原则 1 所选作物适合在间种系统内特定的光照及其他小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 能保证产量和质量 2 作物品种为间种地所在区域的主要作物品种 有利于规模化 产业化发展 3 优先选择生长周期为一年生夏季生长型的作物 牧草除外 这有利于根据作物各个生长阶段 的特性 调整种植时间 以增加作物营养生长期 保证作物产量 4 根据间种系统内桉树树龄的变化 适时调整间种物品种 对于 4 5 年生的间种系统可适宜选 择相对耐阴的作物品种 根据试验初步结果 已筛选出几种主要农作物包括甘蔗 木薯 牧草 菠萝 地瓜等品种 18 桉树专用肥与生产桉树专用肥与生产 唐芳玉 南宁力源农资有限公司 南宁 530001 林木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林木营养状况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 达到优质 高产 高效的营林 措施之一 同时也是维护地力 实现林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壤是林木生长的重要载体 土 壤养分供给是林木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 有些林地土壤贫瘠需要补充养分 另一些林地 由于长期连续 栽培 土壤养分递减 需要将亏损的养分归还土壤 随着人工林的持续经营 许多连载人工林出现了产 量下降 土壤肥力退化 生理性缺素病症的暴发等现象 特别在短周期工业原料林这一现象更加突出 因此 林木施肥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 不但可以促进其速生丰产 最大化地减少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而且可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桉树作为工业用材林 在广西已规模营造 对 桉树人工林进行合理施肥 显得尤为重要 1 桉树专用肥概念桉树专用肥概念 桉树专用肥是根据桉树速生快长和持续需肥量大的特性 由氮 磷 钾大量元素 钙 镁 硫中量 元素 硼 锌等微量元素进行合理组合 添加有机质和有机态长效保护剂 使其功能达到 既高效又长 效 的专用型肥料 桉树专用肥分为基肥和追肥 2 桉树的需肥特性桉树的需肥特性 桉树的需肥特性 研究表明 桉树在生长过程中 平均每株每年从土壤中吸收氮 36g 磷 2 8g 钾 20g 钙 31g 镁 8 5g 硫 4g 其吸收不同养分的比例依次为氮 钾 磷 钙 镁 硫 桉树生长除需要氮 磷 钾等三大元素外 还需补充吸收多种必需的中微量矿质元素 其中钙 镁需求量较多 硼 锌 铁 铜 锰等元素需要量较少 尽管桉树对微量元素的总量需要量极少 但在其体内所起的生理作用却很大 如果在种植桉树时 这些微量元素特别是硼 锌等元素得不到适量补充 树木的幼嫩部分如根尖 茎尖 首先受害 严重时生长点坏死 而且是不可逆的 木质素形成受阻 不能成材 降低产量 相反过量施 加 同样影响产量和质量 19 3 桉树施肥常见误区桉树施肥常见误区 3 1 单施或偏施磷肥单施或偏施磷肥 很多种植户只用磷肥作基肥 以为多施磷肥或施高磷的肥料 就可以满足桉树生长对磷的需求 而 没有综合考虑磷的利用率 磷特点 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小 易被土壤固定 利用率很低 要提高磷的利 用率须考虑水溶性磷与枸溶性磷的合理配比及减少所施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而非多施磷肥或施高磷 的肥料后 就能全部吸收满足桉树生长需要 相反 因其并没有真正全部吸收 造成磷肥的浪费和养分 失衡 3 2 自配肥料自配肥料 有些种植户或造林单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