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文理基学案.doc_第1页
文化生活文理基学案.doc_第2页
文化生活文理基学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生活文理基学案 广州市东圃中学 石文生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知识结构重要见证: 和 的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 和 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基本内涵是 、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 。核心是 提高全民族 我们的民族精神意义不断增强我国 坚持 道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挥“ ”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 途径正确对待 的影响与弘扬 相结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本课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考点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分析: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的传载、史书典籍的传承、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3)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包容性是指既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求同存异),又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兼收并蓄)。例题: (该题选自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编2008高考备考指南文理基78页第1题)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原因是( )汉字的演变和使用 史书典籍传承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没有像其他文明那样中断、湮灭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再认能力。虽然本身正确,但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与题干的意思是同意反复。正确答案为B习题:1、文字的使用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民族众多,形成了许多方言区。尽管汉字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但方块汉字仍然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民族记录历史的工具,各个朝代也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这充分说明( )A文字的发展需要创新 B文字太多不利于国家的统一C汉字在记录文化方面比其他文字优越D汉字在书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对文化包容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一种文化中包含着另一种文化 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各类文化都相互交融 A B C D 考点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分析:1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尤其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2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3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多种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又相互交融。各民族文化有各自民族的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例题: (该题选自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编2008高考备考指南文理基79页第8题)我国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藏族山歌、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傣族孔雀舞、苗族芦笙舞、蒙古族盅碗舞等都极具特色.由此可以看见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讲的是区域性,不符合题意. 讲的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D习题:1、(该题选自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编2008高考备考指南文理基79页第9题)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桥山之颠的黄帝陵,一直是炎黄子孙五千年血脉相承的象征.作为大陆访问行程的第一站,宋楚瑜在西安停留期间拜祭了黄帝陵.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C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存在的古老文明.2、(该题选自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编2008高考备考指南文理基79页第10题)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影响因素有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 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 历史地理等因素A B C D3. (该题选自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编2008高考备考指南文理基78页第5题)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 )A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中华文化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4、(该题选自广东高考命题研究组编的点题金手指2008广东高考一轮复习102页例题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