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点1地球的公转1 公转概况 第4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形成黄道平面 地球自转形成赤道平面 两者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目前交角为 如下图 23 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的存在 加之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 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如下图 知识点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长夜短 极昼 昼夜 昼短夜长 极夜 长 短 短 长 北极点极夜天数比极昼天数略少的原因北极点发生极夜时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所需时间短 而北极点发生极昼时 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所需时间长 关于黄赤交角的几种等量关系 如图 1 黄赤交角 回归线的度数 2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 黄赤交角 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图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图解昼长的纬度变化 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考点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图说考点1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1 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叫做太阳高度角 如图所示 简称太阳高度 2 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如图所示 正午太阳高度图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 纬度变化规律 由图可知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 离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远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近大远小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 季节变化规律 图中a代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b代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c代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规律 以北半球地区为例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冬至日最小 且太阳光线都来自南方 如下图中甲图 北回归线上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冬至日最小 冬至日太阳光线来自南方 夏至日来自天顶 如下图中乙图 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冬至日最小 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光线来自不同方向 如下图中丙图 赤道上 春 秋分直射时最大 冬 夏至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太阳光线来自不同方向 如下图中丁图 北半球不同地区二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图 3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某地某日正午太阳高度h 90 纬度差 纬度差指该地所在纬线与该日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跨越的纬度数 若两点在同一半球 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减 若两点分别在南 北半球 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加 4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1 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 此时日影最短 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 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位于南方 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正午太阳位于北方 房屋朝北 3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日影越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日影越长 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大于冬至日太阳高度的位于北半球 反之位于南半球 年内有两次90 的地区 位于回归线之间 一年内有一次90 的是回归线 一年内有一天太阳高度为0 的位于极圈 一年内只有半年太阳高度的是极点 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6 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 h 90 如下图 1 图1为甲 乙 丙三地等高旗杆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 图2为 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 题 1 对图1中甲 乙 丙三地地理现象的判断 正确的是 a 甲 乙两地有阳光直射现象b 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c 自转线速度甲地 丙地 乙地d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 2 图2中能够反映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 解析第 1 题 甲地影子始终朝北 说明甲地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乙地影子既有朝北也有朝南 说明乙地在热带地区 丙地影子最小值为0且只有一天 说明丙地在回归线上 第 2 题 乙地影子既有朝北也有朝南 但朝北的时间较长 说明乙地位于北半球热带地区 夏半年 春分至秋分 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 1 c 2 c 日影的变化规律一天中 日影的长短变化由太阳高度决定 其规律大致是 日出 正午 日落对应的影长变化为最长 最短 最长 日影朝向也有一定的规律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向正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日影朝向正南 南 北回归线之间正午日影可能朝南 朝北或无日影 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图说考点1 昼夜长短状况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 且该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 由此可见 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 2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 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由此可见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与直射点位置无关 3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 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 夜 长时数 昼 夜 弧度数 15 2 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如下图所示 昼长时数 12 日出时间 2 日落时间 12 2夜长时数 日出时间 0 2 24 日落时间 2 3 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 夜长相等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 夜长 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昼长 相等 例如 40 n的昼长等于40 s的夜长 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 除二至日外 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2 读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 乙两处的昼夜分布放大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甲处放大图上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2 地球公转到甲处时 写出 摩尔曼斯克港 开普敦 开罗 北京四城市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序 并说明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 两城市昼夜长短的变化 3 地球公转到乙处时 写出d点的日出 日落时刻 4 地球公转到甲处时 a b两点的昼长分别约是多少 解析第 1 题 结合甲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及其放大图知该放大图为北半球 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第 2 题 该四地由北向南昼逐渐变短 由甲处到乙处 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变短 南半球各地昼逐渐变长 第 3 题 根据图示看出d点向东30 为18时经线 即日落时间为16时 并由此可求得日出时间为8点 第 4 题 结合a b两点昼弧长度求得昼长 答案 1 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2 昼变长夜变短 昼变短夜变长 3 8 00 16 00 4 14小时 12小时 图示法记忆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点三光照图的判读图说考点1 常见光照图的类型 1 极地侧视图一般北极在上 南极在下 赤道为一直线居中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并平分赤道 二分日时 晨昏线起止于南 北两极点 二至日时 晨昏线起止于与南 北极圈相切的两切点 以上三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平分 下面的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不等分 2 极地俯视图中心为极点 外圆为赤道 虚线为南 北回归线和南 北极圈 3 斜侧 俯 视图观测点既不在赤道上空 也不在极点上空 观测到的光照情况即为斜侧 俯 视图 4 矩形投影图矩形投影图是将南北极点 南北极圈 南北回归线放大到与赤道一样长 它与实际图相比有很大的变形 离赤道越远 变形越大 判读此类图的关键是晨昏线 极昼极夜和赤道上的日出 6时 日落 18时 时间等 5 局部图解题时把图像补充完整 可降低解题难度 6 地球公转轨道图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 完整展现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 一般结合地轴方向 近日点 远日点进行判读 7 公转轨道局部图结合公转方向和昼夜分布判读 图中阴影为夜半球 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可确定为秋分日前后的光照图 2 光照图判读的关键信息 晨昏线光照图多以晨昏线为主要信息载体来考查相关知识 因此同学们要掌握晨昏线的一些规律 概括地说要掌握三大关系和三个点 1 三大关系 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 二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其他时间存在一定的夹角 0 23 26 该夹角随季节发生变化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等 在二至日时最大 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 二分日时晨昏线与所有纬线垂直相交 其他时间都会与地球上纬度度数相同的两条纬线相切 相切的纬线圈上正好出现极昼 极夜现象 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晨昏线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2 三个点 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由于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 晨线和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 昏线和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 可以利用该点求得直射点的经度和其他经线的地方时 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 即晨昏线和极昼 夜 区的切点 切点所在纬度是出现极昼 夜 现象的最低纬度 晨昏线和极昼圈 极夜圈 的切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 如下图中 90 晨昏线和极昼圈的切点 如下图中c 地方时为24时 0时 晨昏线和极夜圈的切点 如下图中d 地方时为12时 晨昏线与纬线的交点 晨昏线把所在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 利用该点可以求出该纬线各地的昼长或夜长 只要求出昼弧或夜弧的长度 根据经度相差15 时间相差1小时就可以计算出昼长或夜长 还可以计算出该纬线各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3 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 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据图判断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甲 乙 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 2 比较甲 乙 丙三地 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地 3 一年中甲 乙 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 a 甲地最大b 乙地最大c 丙地最大d 三地相同 4 甲 乙 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 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 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 日 点 5 丙地所属气候类型是 该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是 解析第 1 题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出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 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 可判断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为12月22日 甲所在经线为白昼的中间线 故太阳直射点为 23 26 s 180 第 2 题 赤道上昼夜等长即昼夜长短变化为0 极圈及其以内地区能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昼夜长短变化最大 由极圈到赤道昼夜长短变化逐渐变小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最靠近赤道 昼夜长短变化最小 第 3 题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即回归线到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一致 都为46 52 故选项d正确 第 4 题 甲 乙 丙三地相比 丙时间最晚为6月22日8时 要想进入新的一天应再过16小时 即6月23日0时 此时甲地时间为6月23日4时 第 5 题 该图是以北半球为中心的投影图 根据经纬度分布规律可读出丙的地理位置即 30 n 120 e 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冬季寒冷干燥 低温少雨 答案 1 23 26 s 180 12月22日 2 乙 3 d 4 16234 5 亚热带季风气候寒冷干燥 光照图的综合运用总结 1 与地方时相关的运用 计算地方时 区时 昼夜长短 日出日落时间 确定日界线和日期 2 与季节相关的运用 地球的公转速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变化 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 气压分布 某地的气候特征 天气现象 季风洋流流向 河流汛期 河流入海口的盐度 植被的生长状况 动物迁徙 农业的生产过程 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极地科考时间等 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命题规律 地球公转规律是自然地理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高考仍非常关注这部分知识的考查 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光照图的判读及应用 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在高考中有弱化的趋势 复习中以日照图为载体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典例1 2011 安徽文综卷 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 完成 1 2 题 1 该地可能是 a 刚果盆地b 撒哈拉沙漠南缘c 巴西高原d 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2 仅考虑地球运动 图示窗户 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利于夏季遮阳 冬季采光 冬至到春分 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 春分到夏至 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 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a b c d 答案 1 d 2 c 典例2 2011 江苏地理 3 4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 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 1 2 题 1 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 2 若 地为北京 则此时 a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b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c 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d 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答案 1 b 2 c 典例3 2011 浙江文综卷 9 10 右图中 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 北半球任一纬线l2上两点q1 q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 西两侧 完成 1 2 题 1 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 q1和m o2 且q1 q2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 则 a q1 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b m 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c m q1 q2三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d q1 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 朝东 2 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 q1和m q2 且q1 q2与l1之间地方时差不等 则q1 q2 a 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b 可能都位于东半球c 不可能在同一时区d 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解析q1是晨线与北半球纬线l2的交点 说明北半球昼短夜长 并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q1 q2之间的经度差达到最大值 说明这一天恰好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如下图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纬线圈l2纬度越高 即越接近北极点 q1和q2两点的经度差越大 题干中 q1 q2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 说明l2无限接近于90 n q1q2之间的经度差理论上无限接近180 即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二者的最短距离经过北极点 m q1 q2三点显然不位于同一经线圈 q1位于晨线上 日出的方位位于东南方向 日影则位于西北方向 同样的道理q2日影的方向是东北方 mq1的连线远离地轴的方向 不可能与地轴相交 2 若q1 q2是不同日期晨线与纬线的交点 晨线过mq1 说明此时为冬半年 过mq2时 为夏半年 故排除d项 q1 q2与l1的地方时差不等 说明q1 q2不可能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若是晨昏线与同一纬线的切点 两点必然两侧对称 晨线在一年中摆动的角度范围是0 46 52 q1 q2之间的角度完全有可能介于15 之内 即位于同一时区 也有可能同位于东半球 答案 1 a 2 b 光照图的绘制技巧1 先在太阳直射点处画一个垂直于球面的箭头 表示直射光线 以夏至日图为例说明直射光线的画法 用直尺对好圆心与北回归线的一个端点 垂直于晨昏线 在圆的外侧画一条线段 即直射光线 2 用若干个彼此平行 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太阳光线 3 任何节气的日照图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都是垂直的 4 冬 夏至日的日照图上 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 5 在冬 夏至日图上画黄道面 要用一条直线表示 不必用平行四边形表示 将太阳光线延长即可 黄道面要经过的三个重要的点是 北回归线的一个端点 圆心 南回归线的另一个端点 6 地球的地轴和黄道面可以延长到圆的外边 其他的线 经纬线 晨昏线 都不要画出圆外 7 画冬 夏至日日照图时 如果地轴是倾斜的 太阳光线应画水平线 如下图所示 典例4 广东省实验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小组 对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时遇到了一些问题 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予以解答 解析本题以研究性内容的形式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第 1 题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只有在北回归线以北至北极圈的地区才符合要求 而广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第 2 题 冬至日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西南方向落下 影子朝向相反 图中绘制正确 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 旗杆影子指向正北 且影子应是一天中最短时 第 3 题 绘制时应是北极圈以内极昼 且20 w位于昼半球最中间 答案 1 不正确 广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夏至日前后 阳光不能进入房内 2 不正确 正午旗杆影长短于日出与日落时旗杆影长 3 见右图 下面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据图 完成1 3题 1 观测者从甲 乙 丙 丁四个角度能够观察到上面右图所示昼夜状况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 2 从a到b的方向是 a 向东b 先西南后西北c 向西d 先东南后东北3 关于对图示信息的判断 正确的是 a 此时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b 东北平原正播种春小麦c 北京时间是11点d 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解析第1题 根据右图可知 这是一幅从极点上空观察的俯视图 可能是从丙或丁角度观察到的 再根据此时极圈内发生的极昼现象可知 这必定是从丁角度观察到的 第2题 由于图中的极点为南极点 故从a到b先向西南后向西北 第3题 结合上题条件可判断135 e为12点 从而可求得北京时间为11点 答案1 d2 b3 c 右图中 为0 66 34 n之间不同日期的昼长分布曲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4 5题 4 曲线由 变化的时段内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 a 从北回归线到赤道b 从赤道到南回归线c 从南回归线到赤道d 从赤道到北回归线 5 曲线由 变化的时段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北半球昼长夜短 且昼逐渐缩短b 北半球昼短夜长 且昼逐渐增长c 南半球昼长夜短 且夜逐渐缩短d 南半球昼短夜长 且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培训教务工作素材内容课件
- 2025春季上海建工集团校园招聘正式启动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北京市延庆区教育委员会第二批招聘教师8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福建亿力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单位生招聘98人第三批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茶田茶叶的订购合同5篇
- H3R-antagonist-6-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德雅高级中学春季教师招聘19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广度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合肥高新美城物业有限公司招聘2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工程验收合同示例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国资委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铝合金门窗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与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粉刷石膏合同协议
- 电力工程项目中八大员的具体职责
- 学员游泳培训合同协议
- 纪念九·一八:致敬那场永不妥协的抗争-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周年热点大事件复习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
- 【道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老年人高血压健康知识
- 水泥电杆行业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