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习题4.doc_第1页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习题4.doc_第2页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习题4.doc_第3页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习题4.doc_第4页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习题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习题一、夯基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晚望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两个动词“收”“出”的赏析,两个动词意思相对,并且一般情况下动词的使用往往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组织答案时,首先解释这两个词在诗中的具体含义,然后结合写作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和作用。参考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诗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解析:本题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是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乐景写哀情而愈见其哀。参考答案: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情,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劳苦和内心的沉重。诗人运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加鲜明。(如同意第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亦可).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临江仙朱敦儒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直自凤凰城破:指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擘钗破镜分飞:指夫妻离散。()请赏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中“还”字的表达效果。解析:“今春还听杜鹃啼”包含着词人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又对以后的状况作了一定的暗示。参考答案:一个“还”字,不仅体现了词人年年盼望与妻子重逢的殷切之情以及盼望落空后的失望之情,还暗示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确本词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以个人之情写兴亡之恨,即以小见大,要明确个人为“小”,国家兴亡为“大”。参考答案:以小见大。词的上片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词人与妻子失散、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写自己对夫妻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此词明写夫妻离散的痛苦,实则描写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既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亦抒发了对故土的一片热爱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双调大德歌秋关汉卿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飘飘”“潇潇”两个叠音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叠音词在音律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然后联系具体语句概括运用叠音词所营造的氛围,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极其营造氛围的意图。参考答案:这两个叠音词音韵悠长,倍增空寂之感,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这首曲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曲子首尾特点及采用这种结构的好处,然后结合曲子的内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参考答案: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武威暮春,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岑参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注:武威:即凉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晋昌:即瓜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加以赏析。解析: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步骤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先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该句所在诗句写出了什么形象,再分析该字对表现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由于本题没有指出所要鉴赏的字,需要自己找出,所以还要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数词为常见的妙用字。参考答案:“飘”“挂”用得好。“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描绘了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含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绘了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生动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请结合全诗,说说“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歌内容明确诗歌中的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诗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本诗中的形象是一个游子,但本诗又不同于常见的思乡诗,而是结合好友返乡来写自己的思乡之情,从此角度分析,便能够准确把握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后顺利返回并已到瓜州而高兴,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武威)不能还乡而伤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碧湘门陶弼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注:碧湘门:长沙(今属湖南)城门。行():行列。()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解析:“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默。“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看其所在的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看该字的运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江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解析:对于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对于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参考答案:本诗第一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像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时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 , , , ,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解析:从开头句和结尾句来看,全段中心话题是“食品安全”,紧承开头句,提出了保障食品安全的两个条件,即“诚信自律”“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紧承前句提出观点,是对前文观点提出的具体办法、措施等。答案.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随着各种高效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电网的兴起,太阳能携手海浪和海风,向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全球性头号环境问题。说不定人们会用墙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我们的住宅和办公楼会更为节能、舒适。而新能源在不远的未来会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工业化国家通过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实是在加速消耗中。解析:题目中提供的五个语句介绍了当今社会化石能源的使用状况和未来的新能源。其中为一组,谈的是当今社会化石能源的使用状况及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为一组,谈的是未来的新能源问题。是对新能源的总体概括,是具体的新能源,是对未来世界的展望。因此五个语句的正确语序是:。答案:.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 , , , , , ,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建立模式,利用保护,是手段措施;结果是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是评价突破口,“也是”重要举措。答案.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文以为常,白以应变。.文白相济,见真求新。.白以为常,文以应变。.白话为本,力求立体。解析:文段在讲文白相济,并且两次提到白话中加入文言会产生好的效果,余光中的意思就是白话文为根本,文言文做辅助。项背离文段主旨,项“见真求新”缺乏依据,项缺乏对文言作用的概括。答案二、文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题。诗歌创作经过盛唐的高潮,进入中唐以后,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此后,诗人们便各自探索自己的路。元稹、白居易的通俗,韩愈、孟郊的拗拙,韦应物、柳宗元的恬静,都各有特色。李贺也在苦闷的探索中走出了自己的路,他的方向就是转向内心世界,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分解开来,经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元白、韩孟、韦柳都不过是从风格上作了局部的调整,李贺则进行了全新的创造,杜牧曾认为李贺的诗歌风格“虚荒诞幻”。李贺的虚荒诞幻表现在哪里呢?首先表现在他所捕捉的意象上。韩愈曾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借用这几句诗说明李贺捕捉诗歌意象的过程是很恰当的。李贺曾称赞韩愈的创作“笔补造化天无功”,笔补造化也就是他自己的创作准则。他不甘心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式加以模仿和描写,而是要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所以他的诗歌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他的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的声音(“羲和敲日玻瓈声”),马骨会发出铜声(“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其次,李贺的虚荒诞幻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贺诗歌的意象之间很少用虚词连接,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自由跳跃,不受拘束,不拘常法。如长歌续短歌: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古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等,大多感叹人生不常。李贺这首诗歌也是感叹人生不常,却又寄寓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前四句是说英主不可见,中间四句说青春不可驻,后四句说明月不可寻。三组意象跳跃很大,忽此忽彼,迷离惝恍。意象之间的跳跃,恰好表现了诗人那不能平静的灵魂和种种复杂的感情。因为李贺的诗歌往往连缀着印象和感觉的片段,所以局部可以达到细致入微的真实,而整体则是不可思议的荒诞。李贺仿佛是透过显微镜看世界,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却看不到一般人都能看到的。“鬼灯如漆点松花” “忆君清泪如铅水”等诗句就是典型的例子。再次,李贺的虚荒诞幻还表现在用词上。他极力地避免平淡,追求峭奇,好像是用韩愈写古文的方法来写诗,即所谓“词必己出”。王思任说他喜用“鬼、泣、死、血”等字,用这些字可以造成刺激性的效果,好像菜肴之辣椒粉一样。为了传达细腻的感觉,李贺极力渲染对象的色彩和情态。写绿,有“寒绿”“颓绿”“静绿”;写红,有“笑红”“冷红”“愁红”“老红”。风有“酸风”,雨有“香雨”,泪有“红泪”,春有“古春”。李贺的诗歌就是这样超越了生活的真实而达到了艺术的真实。他的语言乍看似乎是不可理解的,细细琢磨却又是可理解的。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苦心孤诣地追求着,探索着,终于走出了一条不凡之路。李贺的确写了许多别开生面的好诗,但他在艺术上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有的诗缺乏完整的构思,有的诗流于晦涩。(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下列关于李贺“虚荒诞幻”的诗歌风格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虚荒诞幻是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形成的不同于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独特的创作风格。.虚荒诞幻这种创作风格是李贺把自己的感觉分解开来、通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李贺虚荒诞幻的风格体现在捕捉的意象、意象的组合、用词三个方面,长歌续短歌最能体现李贺的这种创作风格。.虚荒诞幻的诗歌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