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127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导与练】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127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导与练】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127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导与练】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127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导与练】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127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7课时从 百家争鸣 到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背景 表现 性质及影响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正统的表现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 先秦诸子思想 以德治民 民本 性本善 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 性恶论 相对 精神 续表 法治 大一统 学法点睛本知识点概括为 一 二 三 四 史观史论儒家思想是保守的 认为社会是退化的 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 而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不如过去 未来不如现在 所以必须事事以古为法 至少也要保持现状 柏杨 中国人史纲 实录一孔孟儒家思想中的 民本 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 以人为本 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 民本 思想是以维护 君 为中心的 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实录二 百家争鸣 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 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 实录三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期 表现在 政治上分封制崩溃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文化上学术发展 百家争鸣 1 背景 1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 的思想 与民休息 2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 内容 1 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2 加强君权 宣扬 提出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 3 维护统治秩序 提出 的道德标准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新儒学 无为而治 积极有为 春秋大一统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3 措施 1 政治上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 教育上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兴办太学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 结果 1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 2 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 传统文化 正统 学法点睛本知识点归纳为 一统 一独 一目的 巧记速记 实录早期儒家思想以 仁 为核心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不适应 因此不能被统治者重用 后来由于儒家思想吸收了其他思想的合理成分 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 被统治者重用 由此可以看出 思想为政治服务 从百家争鸣至儒家一家独尊的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大动荡大发展 各阶级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 形成了儒 墨 道 法等各学派相互诘难 学习的 百家争鸣 局面 孔子创立了以 仁 礼 为核心的儒家学派 此后 孟子 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 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角度1儒 道 法思想在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提示 1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角度2 百家争鸣 形成的重要意义提示 1 在 百家争鸣 的过程中 各家学派互相诘难 批驳 又彼此吸收 融合 终于形成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 2 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发展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角度儒家思想的影响 2011 安徽文综 12 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 人文景观众多 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 b c d 点拨本题设问的角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体现 是儒家贞节观的体现 是儒家尊祖敬宗观念的体现 均属于儒家的伦理思想 是佛教寺院 是道教圣地 均不符合题目设问的角度 答案b 1 读图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 思想界非常活跃 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募人才 孔子兴办私学 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封建政府的大力提倡 a b c 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导致教育和思想界的巨大变化 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思想家异常活跃 各国统治者为强大自身而极力招募人才 因而形成 百家争鸣 的局面 故 皆正确 不符合史实 因而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在汉朝建立以前的300多年里 儒学因不符合最高统治者的要求而不受重视 汉代董仲舒在借鉴道 法 阴阳五行等各派学说基础上 提出的 大一统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等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的时代要求 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角度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提示 1 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2 董仲舒兼采道家 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 使其具有综合性 时代性和实用性 3 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角度2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提示 1 从思想内涵看 融儒学 阴阳家 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兼采百家 2 其核心是 天人感应 说 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 以神权限制王权 4 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 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2011 课标 24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 春秋 的目的是尊天子 抑诸侯 崇周制而 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点拨董仲舒宣扬孔子撰 春秋 的目的是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实现 大一统 局面而服务的 是实现 大一统 局面的历史依据 故c项为正确答案 a b两项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排除 d项仅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排除 答案c 2 阅读材料 请回答 1 观察上图 推断一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内容的核心是什么 民间授经讲学最早出现于何时 2 这一局面的出现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 儒家思想 春秋时期 2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5年14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的世界意义 示范1 原创题 2011年1月21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走进芝加哥全美唯一一所面向中小学生的佩顿孔子学院 受到师生热烈欢迎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软实力 理论首倡者约瑟夫 奈评论说 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工具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和而不同 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b 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c 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 构建和谐世界d 是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有效冲击和抵制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明走向世界不仅体现了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普遍性 也有利于中国的复兴和融入世界 儒家文明是一种和谐文化 整体上不存在对西方文明的抵制问题 故d项理解错误 答案d 示范2 原创题 下图是于丹教授及其著作 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讲座在国内引发了一阵学习 论语 的热潮 在国外 论语 也很受欢迎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 这主要表明 a 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b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c 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d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答案a 5年10考 百家争鸣 第一层级 百家争鸣各派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示范3 改编题 读图 上图三家的观点按顺序排列应是 a 儒 道 法b 儒 墨 法c 儒 墨 道d 儒 道 墨答案a 示范4 右图为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 为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供了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其重要意义不包括 a 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 推动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到来c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d 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解析b选项 社会大变革局面 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条件 不是其意义 故选b 答案b 5年8考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涵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 示范5 南阳月考 如图所示图书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永祥的名著 书中不可能出现的观点是 a 董仲舒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 新儒学的基础是 天人感应 学说c 主张君主必须按民意施政d 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答案c 示范6 原创题 2011年6月16日凌晨 我国大部分天空逐渐出现一轮红月亮 成为11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和食分最大的月全食 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 a 皇天见异 天灾将至 各级官吏谨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