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功能与结构.doc_第1页
穴位的功能与结构.doc_第2页
穴位的功能与结构.doc_第3页
穴位的功能与结构.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穴位的功能与结构 习题 一、 填空题1. 穴位的功能表现为两方面,即 和 .2.参与针灸作用的外周传入神经纤维主要是 类纤维,但不完全排除 类纤维参与.3.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针感、手下感和针刺部位肌电活动之间的关系是:手下感松空时肌电发放 ;手下感强烈时,肌电发放 、幅度 ;手下感减弱时,肌电发放 。4. 针刺不同组织所引起的感觉不一样,刺激神经干支,多引起 感;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 感;刺激血管多引起 感.5. 穴位感受刺激的特点是:穴位可感受多种 ;穴位对刺激具有 现象;穴位对刺激的感受有一定的 .6.穴位病理反应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 ; .7. 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成为传入神经上 ,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 .二 、选择题(一)A1型题1. 在腰麻或完全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患者的脊髓麻醉或横断水平以下穴位扎针可出现下列哪种情况:A 可获得针感,但不能获得手下感B 可获得手下感,俣不能获得针感C 可获得针感和手下感D 一般不能获得针感和手下感E 可获得酸胀感2. 针刺得气时手下感主要出现在何部位:A 肌肉菲薄处的穴位B 关节附近穴位C 肌肉丰厚处穴位D肌腱处穴位E结缔组织处穴位3. 刺激不同组织,可引起不同性质感觉,如毫针刺到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A痛感 B麻感 C 酸胀感 D手下感 E无感觉 4. 对产生针感的部位进行组织结构观察,发现穴位针感点主要分布于:A 结缔组织 B肌肉组织 C深部组织 D腱和腱周围组织 E皮下组织5. 易出现手下感的一组穴位是:A阳白、攒竹、承泣、地仓B足三里、合谷、上巨虚C百会、印堂、大椎D下关、睛明、风池E天枢、期门、太冲(二)A2型题1 穴位针感信号在脊髓内的上行通路不包括:A背索通路B脊髓丘脑侧索通路C 脊髓腹外侧索D浅感觉传导通路2. 穴位下组织中可除外A肥大细胞B肌细胞C星状细胞D植物神经末梢E游离神经末梢3. 穴位不能感受的刺激形式是:A毫针机械刺激B温热刺激C电流刺激D光刺激E磁场刺激4. 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不包括:A交感神经传入纤维B躯体感觉神经纤维C躯体运动纤维D类纤维E 类纤维5. 穴位肌电特点不包括下列何项:A穴位肌电呈干扰型发放B穴位肌电持续时间最短为10秒C腰麻后针刺可引起穴位肌电活动D 穴位肌电呈单位型发放 (三) B1型题A 麻感B 痛感C 酸感D 酸胀感E手下感1.针刺到神经时多引起 2.针刺到血管时多引起3.针刺到肌腱、骨膜时多引起4.针刺到肌肉时多引起A 肌梭分布密集B 以腱器官为主C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和包囊感受器D以露菲尼小体为主E以环层小体最多5.肌肉丰富处穴位是6.肌腱附近穴位是7.肌与肌腱接头部穴位是8.关节囊处穴位是(四) B2型题A 交感神经、皮脂腺、汗腺活动增强B 皮下小动脉血管运动障碍C角化层变薄或消失D小血管梗塞及红细胞潴留E 游离神经末梢缺氧所至病理变化F 肌肉组织局部变化1.穴位低电阻形成与_有关2.穴位压痛点形成与_有关.穴位皮下硬结形成与_有关A 脊髓背索通路B脊髓丘脑通路C神经体液通路D脊髓-通路E脊髓腹外侧索F躯体感觉神经4.针刺信号的传入通路包括5.针刺信号的传出通路包括(五) C型题A梭内肌B肥大细胞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穴位的形态结构中包含2.手下感的产生包括3.穴位的病理反应包括A丘脑B脊髓C二者均有D二者均无4.针感的传导通路中包括5.针刺引起的肌电活动有_参与6.穴位感受器换能(六) K型题1.穴位感受刺激的特点有 2.穴位的功能包括哪几项:穴位的感觉阈穴位的适宜刺激穴位的适应现象感受刺激3.针刺信号传入通路包括下面的哪几项。 4.以下何项包括在针刺信号的传入和传出通路中。 脊髓腹外侧索脊髓背外侧索类纤维丘脑(七) X型题1. 针感性质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 被兴奋的感受器结构的种类B受针对象C刺激手法D针刺部位E针刺时期2. 为了探寻穴位中产生得气感的确切部位,常用哪些方法来标记得气部位。A 美兰法B碘化银显示法C钨丝微电极法D铁离子普鲁士兰法E墨汁法三、 改错题1.针感的形成中,穴位针感点下是某种神经结构特殊反应的结果.2. 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组织学观察发现,穴位与非穴位的主要差别在于穴位下聚集了大量的肥大细胞.3. 不同针刺方式或刺激量产生不同性质的针感,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针感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的大小和波形不同,它们传到高级中枢后就会产生复杂针感.4. 产生针刺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是支配穴位的躯体感觉神经.5. 穴位针感信号在脊髓内是沿背索通路和脊髓丘脑通路上行入脑的.6. 因为针感、手下感和穴位肌电的出现呈平行关系,故穴位肌电可作为判断手下感的可靠指标。四 、简答题1.适宜刺激2.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3.穴位病理反应 4.铁离子普鲁士兰反应法 5.感受器电位 6.穴位肌电 五 、问答题1. 什么是穴位的病理反应,其反应种类和特征有哪些?2. 根椐现有研究资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