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传统节日_以清明节民俗中的生态审美观为例.pdf_第1页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传统节日_以清明节民俗中的生态审美观为例.pdf_第2页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传统节日_以清明节民俗中的生态审美观为例.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4月刊 改革与开放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传统节日 王 剑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 100081 摘要 本文以美学 哲学和生态学为理论源头 在分析传统节日民俗事象的基础之上 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在民 俗审美活动中的体验阶段进行横向的整合研究 以期在开拓生态美学新的对象领域 民俗生活的同时 为民俗审美文化 的生态美学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论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esthetics philosophy and ec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he analysis as the basis of folk thing wi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folk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stage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with a view to developing eco The new field of aesthetic objects folk life the same time folk aesthetic culture of eco aesthetic basis for further concrete proof 关键词 生态美学 清明民俗 人与自然 审美体验 民俗审美 Key words Ecological aesthetics Ching Ming Festival Folk mankind and natureaesthetic experience Folk Aesthetic 作者简介 王剑 1981 男 土家族 湖北省恩施人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南方少数民族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7069 2010 04 0170 03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 由鲁枢元 曾繁仁等中国学者提 出并一手创立的美学分支 它与以往的美学区别在于 整生研究的 学术范式 消除审美距离 突破审美时空局限 化解审美疲劳所形 成的审美自由 以生态审美场为元范畴生发的话语体系等 1 经过 近二十年的发展 生态美学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文艺生态审美 生态 批评 生态艺术哲学 生态环境美学等领域为基本内容 整合后实 践美学 生命美学 审美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 大众文 化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一门显学 当生态美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不断扩大 渐渐将所有人类参与的文化活动都列为对象的时候 不 可避免的遇到了民俗文化学 于是在生态美学与民俗文化学的交 叉地带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成果 对加深对这两门同是新兴 又古老的学科的理解产生了积极作用 生态美学与民俗学的契合点 生态美学的核心是研究人与自然生态间的审美关系 如果仅 仅将生态美学的对象范畴限定在自然生态范围之内 无疑对生态 美学的广度 深度 进而对未来的发展都有极大的限制 可喜的是 生态美学的最初建立者们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有学者明确指出 从目前看 关于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生态美 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 而广义的生态美学 则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 态 我个人的意见更倾向于广义的生态美学 但将人与自然的生态 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到基础的位置 因为 所谓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 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 许多基本原理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 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层面 具有了普遍性 也就 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由此可见 生态 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 这是基础性的 然后 才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2 这种以当代生态 存在论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思想 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 世界观 提出了系统整体性的世界观 反对 人类中心主义 张扬 了 人 自然 社会 的协调统一 反对自然无价值理论 主张重视 自然的独立价值 总之 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 就是一种包括人 与自然 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 在论美学 另一方面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 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 联系传统与现实 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 愿 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 化现象 在民俗文化中人类通过审美文化 认知文化和价值文化的 方式把握世界 在民俗文化学中 强调的是以 人 为主体来建立民 俗学系统 在这种学科交互式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民俗学和美学就 相遇于文化这一人类主观作用于客观的过程之中 正是由于民俗 与审美都具有共同的文化本质 使得两者具备了一些共同的特性 首先 民俗与审美都具有超自然性 两者的主体都不是单纯的自然 环境 而必须有人和人的活动参与其中 换言之 两者的出发点和 边界都是人以及人化的自然 自然的不经过人为参与生成的民俗 和审美都是不存在的 其次 民俗与审美都具有超个体性 所代表 的都是整体的人类活动 个体的人可能会对民俗和审美产生一定 的影响 但只有全面集中地体现广大的民众所创造的文化内涵的 人类共同主客观过程才是民俗和审美的研究范畴 最后 民俗和审 美都具有系统性 都是由诸多结构和功能组合而成的整体 正是基 于上述民俗与审美的共同特征 使生态美学与民俗学在人与人和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 为进一步讨 论传统节日民俗最能够的生态审美观提供了可能 人与自然 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民俗审美中的映射 所谓生态美学实际上也就是人与自然达到中和协调的一种审 美的存在观 因此 生态美学的提出 促进了由实践美学向实践基础 上的存在论美学的转移 而我们觉得这种转移更能贴近审美的实 际 3 生态美学来自生命美学和生活美学而又高于它们 是目前 对人与自然 社会关系的最好体现 它主张与追求审美化生存 强 调与凸现生态和谐 趋向与发展生态审美文明 是站在 当代美学 高原上的美学 4 以生命美学 生活美学和生态美学为代表的不同阶段的美学 形态 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 社会的相互关系 而当这些 理论和观点投射到民俗审美领域时 产生了人的民俗 美的民俗和 自然的民俗三个层次的审美心理体验类型 在第一层次中 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神化的自然审美 而 在民俗审美的心理体验中的 人 首先指人文 人的民俗即体现以 人为本精神的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 这里的 人 的范围是随着历 史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 在民俗审美的观念中 实现审美价值主 体性的基本途径是人的体验与实践 在人的体验与实践中 民俗审 美的价值得以揭示民俗审美的内在运动过程 把握民俗审美精神 世界的复杂和神秘 第一层次人的民俗比较单纯和朴素 表达的是 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本能 距今年代相对久远的习俗人的美学 意味更为浓烈 上巳节的高禖祭祀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高禖祭祀 最初来自玄鸟神话 史记 殷本纪 载 殷契 母曰简狄 有娀氏之 女 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 见玄鸟堕其卵 简狄取吞之 因孕生 以清明节民俗中的生态审美观为例 170 上接第173页 契 5 后世的帝王据此把简狄立为掌管生育的禖神 称为高禖 又 由于远古祭祀高禖的活动往往在野外进行 祭祀的主要活动是男 女杂交野合 所以高禖又称郊禖 人们发现 在高禖祭祀活动之后 一段时间 很多女性都会怀孕生子 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 这不是 祭祀时性交活动的结果 而是高禖神的恩赐 于是高禖祭祀逐渐被 赋予了求子的内涵 汉书 枚皋传 载 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 子 群臣喜 故皋与东方朔作 皇太子生赋 及 立皇子禖祝 颜师 古注曰 礼 月令 祀于高禖 高禖 求子之神也 武帝晚得太 子 喜而立此禖祠 而令皋作祭祀之文也 6 自汉以降 祭高禖求 子的活动一直盛行不衰 后汉书 礼仪志 曰 仲春之月 立高禖 祠于城南 祀以特牲 7 魏晋时期又进一步增加了高禖坛石一类 的祭祀祠庙建设 晋书 礼志 载 元康时 洛阳犹有高禖坛 百姓 祠其旁 或谓之落星 8 隋书 礼仪志 载 后齐高禖 为坛于南 郊傍 广轮二十六尺 高九尺 四陛三壝 每岁春分玄鸟至之日 皇 帝亲帅六宫 祀青帝于坛 以太昊配 而祀高禖之神以祈子 又载 隋制亦以玄鸟至之日 祀高禖于南郊坛 牲用太牢一 9 高禖祭 祀的审美文化内涵是以男女自由恋爱为形式的人文美 也是以人 类自身的生产为目的的人性美 人的民俗的审美内涵在高禖祭祀 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人的民俗始终体现着一种自省 意识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在寻求不断反省人的缺陷时 理性地引 入非理性 在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自身发展不利时 人类更加强调的 是自身的生产和后代的繁衍 通过对自己所在种群的理性改造增 强在严酷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第二 人的民俗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 想 强调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本体地位 强调人性是总体的价值标 准 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基于最原始动物性的阴阳交合和种的繁 衍的人性 在高禖祭祀的过程中得到了张扬 也是以人性为本位的 意愿的体现 第三 人的民俗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 每个人都有 其独特的生命价值 使主体意识得以高扬 使个体的能力能在良好 的人际关系中得到释放 倡导个性合理化发展 高禖祭祀这种带有 极强巫术性质的民俗活动本身就是主体生命价值直接诉求的表 现 它使用较能为原始民众观念接受的巫术仪式向所谓的自然神 或祖先神要求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实现 而仪式本身也是一场盛大 的社交活动 在活动中释放能力强大个体的全部体能 智能和潜能 以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具体到原始社会即获得更多更好的性交 的对象 第四 人的民俗强调一种超越的意识 推动人最大限度的 实现自身价值 发挥自身潜力向自身的生命极限和精神极限挑战 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 实现人性的完满和提升 在原始社会 中 最能够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和自身意识超越的是繁衍高质量 后代的能力 只有充分发挥了个体的全部潜能 在对本种群的延续 和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才是对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才 是人性最完满的提升 第二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初步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 造自然的能力 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处于一种对立中的平衡 状态 虽然在大多数时候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 但也有不能为 人类认识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人对自然的巨大威力尚存敬畏 在这 种客观条件下 人性的追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主体开始进入审美心 理的第二个层次 开始追求美的民俗 美的民俗是人的民俗实现之 后审美内涵的全面升级状态 具体到清明节日系统之中 比较有代 表性的美的民俗是寒食 清明的秋千习俗 关于秋千的起源有以下 几种观点 第一 认为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山戎 荆楚岁时 记 隋代杜公瞻注引 古今艺术图 云 鞦韆 本北方山戎之戏 以 习轻趫者 后中国女子学之 乃以彩绳悬木立架 士女炫服坐立其 上 推引之 名口 鞦韆 楚俗亦谓之施钩 涅槃经 谓之罥索 10 唐 艺文类聚 卷四引 古今艺术图 云 北方山戎 寒食日用鞦 韆为戏 以习轻趫者 11 第二 认为秋千之戏起源于汉武帝 唐 高无际 汉武帝后庭鞦韆赋序 云 鞦韆者 千秋也 汉武祈千秋之 寿 故后宫多鞦韆之乐 12 说文解字 卷十五下宋徐铉注曰 秋 千 按词人高无际作 鞦韆赋 序云 汉武帝后庭之戏也 本云千秋 祝寿之词 也语讹转为秋千 后人不本其意 乃造此字非皮革所为 非车马之用 不合从革 13 第三种观点认为前两种关于秋千起 源的说法都不是秋千诞生的本源 最初原始人类荡秋千只是为了 取得高处的食物 秋千 也写作 鞦韆 两字均有 革 字旁 千字 还从走旁 有揪着皮绳而迁移之意 秋千之戏的流传和发展 充分 体现了民俗从满足人性向追求美的进化过程 从秋千的起源上看 无论是为了获得食物还是锻炼身手 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 打败敌人以占有更充足的资源 都是从满足人的欲望角度出发 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的生理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以 后 开始追求精神上美的实现 反映在秋千上就是其功利性迅速退 去 变成一种单纯的娱乐游戏 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 卷下 半仙之戏 记载 天宝宫中 至寒食节 竞竖秋千 令宫嫔辈戏笑 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 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14 唐代王建 秋 千词 细致描写了唐时少年荡秋千的热闹情境 长长丝绳紫复碧 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 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 生力 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定重系衣 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 上那足贵 终赌鸣珰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 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 前争胜难为休 足踏平地看始愁 15 宋代秋千之戏更盛 并出现 了小秋千 水秋千等次生形态 欧阳修 越溪春 词写到 三月十三 寒食日 春色遍天涯 越溪阆苑繁华地 傍禁垣珠翠烟霞 红粉墙 头 鞦韆影里 临水人家 16 岁时广记 卷十六 蒲博戏条 载 寒食 民间又卖小秋千 以悦儿童 团沙为女儿立于上 亦可举之 往来上下 又以木为之 而加彩画者甚精 17 宋时水秋千非常盛 行 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 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 钱塘江都举 行过水秋千的表演 每逢夏季举行水秋表演时 上自皇帝妃子 王 公大臣 下至庶民百姓 竞相观看 18 秋千直至元明清时期依旧盛 行不衰 元朝末年熊梦祥修撰的 析津志 记载 清明寒食 宫廷于 是节最为富丽 上至内苑 中至宰执 下至士庶 俱立秋千架 日 以嬉游为乐 19 元代白朴的散曲 天净沙 春 描写了杨柳秋千的 春日景象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 燕 小桥流水飞红 20 明代诗人王问的 秋千行 写了江南的秋千 游戏 此戏曾看北地多 三三五五聚村娥 笑声还出垂杨里 倦游 归客意如何 今日江南初见此 丽人如花映瑶水 21 清代 新河县 志 载 清明日男女皆插柳枝各祭先垄 是月家置秋千为戏 谓之 释闺闷 22 第三层次自然的民俗是审美心理的最高状态 也是最完美的 状态 这里的 自然 不是单指客观的自然世界 而是主体和客体 以审美为唯一标准 完全和谐的融合在一起的抽象自然 自 自己 非他因而自有 然 这样 这样的状态 自然指相对于人主观意识的 客观存在 马克思说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 而诞生的过程 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23 这 过程 并 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披着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多少有点诗意 文化的每 次取得 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同着淋漓的鲜血 伴同 着自然界的一点点丧失 这一过程实际上从某一方面来讲就是 自 然的人化 过程 人类的有意识行为和能动性实践活动将自然界不 断地化为人的世界 与此同时 人类主体自身也逐渐在 人化 自然 界的过程中不断地继续 人化 人类的体力 智力 行为能力也在 日趋走向所谓 成熟 的同时而 文化 了 于是 人类开始把自然界 作为观赏的对象 去自觉地把审美视野伸向广阔的自然界 不断促 使人与自然界之间新的文化关系状态的建立 从远古至今 从寒食 到清明 上墓习俗能够绵延数千年不绝不是偶然的现象 在人和自 然不断互化的长期严酷的过程之中 祖先成了我们最后最可靠的 精神家园 上墓习俗在某种层面上与其说是人向祖先的崇拜和祭 祀 不如说是祖先对后人鞭策激励和安慰 也是人类最终寻求到的 精神慰藉和归宿 结 论 20世纪中期以来 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人 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 生态美学就是在此 背景下产生的 生态美学是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 它以马克思 文化空间文化 171 下转第171页 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 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 也 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 从本质上看 生态美学是人与自然 社会 达到动态平衡 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 是一种理 想的审美的人生 它是机械论哲学向存在论哲学演进的表现 是由 实践美学到存在论美学的转移 它的出现将推动中国与西方的平 等对话 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 人类中心主义 的生 态整体主义 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从生命美学 生活 美学再到生态美学 美学在当代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与民俗文化发 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民俗和民俗生活作为生态美学最重要的 研究对象之一的同时 民俗审美文化学业自觉不自觉的把生态民 俗审美纳入自身的理论范畴之内 这种在交叉学科的交叉地带再 进行互相交叉研究的现象 是新世纪人文学科 甚至是整个学科领 域研究的最主要特点之一 注释 1 袁鼎生著 生态艺术哲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年12 月 第1页 2 曾繁仁 试论生态美学 载 文艺研究 2002年第5期 第 11页 3 曾繁仁 试论生态美学 载 文艺研究 2002年第5期 第 13页 4 袁鼎生著 生态艺术哲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年12 月 第11页 5 汉 司马迁撰 史记 卷3 中华书局1973年 第91页 6 汉 班固撰 汉书 卷51 中华书局1975年 第2366页 7 宋 范哗撰 后汉书 卷94 中华书局1973年 第3107页 8 唐 房玄龄等撰 晋书 卷19 中华书局1974年 第597页 9 唐 魏征等撰 隋书 卷7 礼仪二 中华书局2000年 第 146 147页 10 梁 宗懔著 荆楚岁时记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第22 页 11 唐 欧阳询撰 艺文类聚 卷4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第62页 12 清 董诰等编 全唐文 卷950 中华书局1983年 第5863 页 13 汉 许慎撰 宋 徐铉注 说文解字注 卷15 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 第223册 第381页 14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第88页 15 全唐诗 卷298 中华书局1960年 第3376页 16 唐圭璋等编 全宋词 中华书局1965年 第145页 17 南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 卷16 续修四库全书本 第885 册 第268页 18 南宋 吴自牧撰 梦粱录 卷2 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 19 元 熊梦样著 析津志辑佚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第 203页 20 隋树森编 全元散曲 中华书局1981年 第196页 21 御选明诗 卷10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442册 第320 页 22 清 陈梦雷 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岁功典 卷39 中华 书局1985年 第2122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第31页 有利于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 他们一旦被社会接受 即约定俗成 使这些该民族根本就不存在的新兴语言加入到传统语言文化中成 为新的成员 其结果必然丰富表达方式 促进语言的接近和交流 增强民族语言的生命力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外来词 如 干部 啤 酒 沙发 基因 等 也有一些流行语如 英特网 VCD 镭 射 派对 等 而英文中Qi gong 气功 Paper tiger 纸老 Kongfu 功夫 Taiji 太极拳 Yin yang 阴阳 等 这些词汇原本并不存在 于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体系中 译者通过异化翻译的方式 使一大批 带有异国文化风情的词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并在大众文化中得 以广泛传播和运用 由此可见 当今各种语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 丰富 而 异化 翻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4 促进文化交流 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形式 不同的文化形式必然 产生文化差异或 隔膜 因此阻塞信息的交流 随着各国家地区之 间交流增加 人们也渴望加深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阅读各类介绍外 来文化的作品便是人们了解外来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文化交 流的角度看 异化的翻译可以为读者了解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机会 这也是翻译的目的之一 没有异化的翻译 往往就使人看不到异域 文化的真面目 也就谈不到文化交流中的融合 吸收和加强文化交 流就会受挫同时 人类的历史也证明 多元文化是有其优越性的 5 因此 在文化翻译过程中 我们应考虑适度的异化 适度的异化 可以拓宽本族的文化 使各族文化互溶 使文化冲突转变为平行 使之共同进步 在翻译中 运用异化译法 可以把原语文化直接移 植到译语文化中 采取直译 直译加注或解释性翻译的方式 使读 者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 5 缓和文化冲突 在语言上 人们由于生活习惯 生活环境 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 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赋予语言以不同的含义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 间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由于文化个性造成的文化差异 人们在 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