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半小时 20131023 我的养老床位在哪里?今天的经济半小时,我们继续关注养老。养老,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养。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关于养老床位的矛盾与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前关于养老的系列报道中,曾多次涉及。那么,到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情况现况如何?究竟找张养老床位会有多难呢?经济半小时记者进行了调查。二空巢老人生活无保障养老院一床难求经济半小时记者:您自己中午一般做什么菜?空巢老人 申敬华:自己有的时候做胡萝卜、圆白菜,各式各样的,我都搁一块儿炒,一大盘,先搁什么,后搁什么。吃两天,要不得每天弄菜。10月13号,重阳节,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住在北京朝阳区永安里社区的申敬华老人家里时,老人正在做中午饭,虽然是重阳节,但对于申敬华老人来说,这一天和过去的几十年一两万天没什么区别,自己炒个菜一吃就是几天,这就是老人的生活。申敬华:每个月要是算上低保跟300多块钱,都算一块儿,也有1200。可是国家,油、米、面到时候都给我,也不用我花钱。申敬华老人今年90岁,是地道的老北京,没有子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老伴去世起,老人就独自一人生活,住在只有十几平米方的小房里,老人视力不好,电视机常年不开,只有桌上的这台收音机陪伴着她度过大部分时光。原来眼睛还好时老人还靠缝纫机做活赚一些生活费。如今年纪大了,完全靠低保来维持生活。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申敬华的腿脚也越来越不方便,家里的两层楼梯越走越慢,出门买菜拿药也日益成为了一个负担。申敬华:平时我下楼,两个手弄着墙,两边的墙,慢慢的,跟小孩似的,一栋一栋下。申敬华:岁数大了,买菜、做饭麻烦,有时候米、面都有,有时不爱动了,就不想动,凑合凑合就吃一顿。我想岁数大了以后,再买菜,腿脚都不利落了,我也是怕摔。尽管已经加倍的小心,申敬华今年还是在家里摔过一跤,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申敬华:摔的不厉害,腿窝了一下,赶紧扶着凳子什么的。由于腿脚不便,申敬华每隔两三天才下楼一次,购买生活必需品,到医院开药,顺便在小区附近散散步。看到周围的老人有儿女照顾,申敬华的心里也很羡慕。在与朋友们聊天时,申敬华得知,最近有一个邻居在儿女的安排下住进了养老院。申敬华:十一楼有一个,有六个儿子,一个人拿一千多块钱,老太太可能会抽烟,人家别人都不行,嫌烟味,后来老太太就住单间,现在说六七千呢,挺多的。经济半小时记者:六七千对于您来说。申敬华:我挺羡慕她的,我把电话记下来了,将来要是拆迁,我让社区里的给问一问,扫听扫听,连换房子的街坊,他们年轻,给扫听扫听,我也想去。经济半小时记者:您现在为什么不去呢?申敬华:现在没钱,现在什么也没有。其实申敬华也曾动过心思,但她打听了一圈后发现,按照她目前每月1200元的收入,根本无法支付北京养老院的费用,因此她从来没有去看过一家养老院。每当周围有人提到养老院时,她也只是默默地记在心里。申敬华悄悄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其实她还有一个希望,那就是盼望着自己居住的地方拆迁。申敬华:我希望,特别希望拆迁。经济半小时记者:为什么?申敬华:我要拿搬家费,可以上敬老院去。要是钱多,旧社会受苦,新社会享福,钱多就上老年公寓去,我也想这一点。对于90岁的申敬华老人来说,如果这里拆迁,她还有可能有钱去挑选一家养老院,安享晚年。但对于85岁的王博文老人来说,希望却是更加渺茫了。王博文老人住在朝阳区团结湖社区,有一个女儿,但患有严重疾病,根本无力照顾老人,这些年来,王博文老人也只能靠当地社区的补助和外孙女给的一点钱,总共每月一千元左右维持生活。2012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曾经对老人的生活进行过报道,这是2012年8月,经济半小时记者第一次见到老人时,她希望能够找到一家合适的养老院。经济半小时记者曾带着王博文老人来到了一家离她家不远的养老院。空巢老人 王奶奶:每个月得收多少钱?院长:我们老年公寓的费用一个老人平均在四千块钱左右。在院长的劝说下,老人答应坐着轮椅,仔细参观一下。一进入养老院的这个康复大厅,看到这里有好多康复师可以给老人做康复训练,老人的表情一下子舒展了。王奶奶:做康复收费高点吧。院长:康复百分之百都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所以医疗保险都能报销。王奶奶:挺好。一听说可以报销,王博文老人客气的说“很好很好”,就不再说话了,因为她以前没有工作,享受不到医保报销。在老人住宿区,我们发现这个养老院没有一个空床位,还有许多正在排队的老人。院长:40张床位百分之百的占满,就是现在排队,至少是有40、50个人。在养老院的这个多功能厅,王博文和老人们有说有笑,看起来很开心。但她并没有让我们帮他办理登记手续,从养老院回来之后,一向健谈的老人变得话很少。在王博文老人的桌子上我们无意间看了这样一个纸片,“我没工资,八十四岁,残、痴、老,空巢”,纸片上寥寥13个字,是她对自己的概括,我们无法想象王博文老人是在多么无助、无望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写下这些字。今年10月份,当经济半小时记者再一次见到王博文老人时,她依然独自生活在这里。老人说,后来她又曾托人打听过几家养老院,不过价钱低的环境不好,环境不错的价钱又无法承受,不得不放弃。王奶奶:离这近那个朝阳公园,离这很近,这儿的这个我听说一个月五千,吓我一跳,五千块钱,我哪住得起啊。老人说,自己现在每个月1000元左右的生活费,其中药费就得五六百元,根本不可能去想这样价位的养老院。和去年相比,老人变得明显虚弱了,虽然能够自理,但是行动已经日益不便。这间十来平米的卧室打扫一会,老人就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一下。王奶奶:生活是够呛吧,手啊,脚啊都不听使唤了,摔跟头,那会儿摔到厕所里头了,起早来着,你明知道你的腿脚不好,还拌起脚丫子了,那还不摔倒了,摔倒了后悔了,但我是好人了,但我是好人啊,一走,摔到那了,就仗着厕所小,不是平摔,一摔架在那儿了,后头还有靠头,坐在那儿了,没出大事。老人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将来如果住进养老院,只能将这个房子租出去,用租金来支付养老院的费用。一年来她已经不止一次地计算过这间房子的租金。王奶奶:一个月像这个房,到不了3500,要装修装修就能到,简单装修一下,到不了,我这是跟人家那租房的那个房价比下来,楼上面那个3800,人家装修得漂亮,3800。按照目前北京养老院的收费水平,3000多元的租金也只能在郊区寻找一家养老院。老人眼下已经托人在北京大兴寻找养老院,不过内心深处,她依然希望能够在这个家多住几年,养老院的事也就迟迟没有定下来。王奶奶:因为自己过生活一辈子,这个家要扔下也挺难的,耗了一天说一天,在自个家里头横着也有理,竖着也有理,多舒服。除了舍不得离开这个家,老人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她也听说过居家养老的政策,老人的要求不高,她只是希望社区里能有一个老年人的食堂。王奶奶:我就盼着这个社区办这个居家养老,我可以在家里我就能吃上饭。然而让老人失望的是,目前她所住的小区还没有提供这样的服务,居家养老只能依靠自己来买菜、做饭,对于老人来说,这已经日益成为一种负担。说实话,节目中两位老人的情况挺让人忧心的。特别是王博文老人,很多观众已经很熟悉她了。希望她们以及更多与她境况类似的老人,能够在社会的关心关注下,得到更周全的生活和健康保障。对于养老机构床位短缺的问题,全社会的关注度一直很高。近期还有报道说,在北京的一些养老院,等床位排的队已经够等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了。情况真的有这么夸张吗?继续来看经济半小时记者的调查。三 养老院护理费用高昂床位一等就是好几年经济半小时记者:你这是要给母亲带着吃的是吧。宋戈:对,带着吃的,她在医院吃,虽然伙食还可以,但是胃口有点差。托的时间长了,胃口就不太好了,给她带点肉。她最近有点上火给她拌点萝卜。这位正在张罗着给母亲送饭的中年人名叫宋戈,北京人,这段时间,他一直是焦头烂额,除了要照顾住院中的母亲,他还要惦记着给母亲找合适的养老院。随着宋戈,在医院的病房里,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了宋戈的母亲于奶奶。于奶奶今年73岁,提起入住养老院,老人虽然还在病中,却还是有一肚子话说,2011年,她还曾经亲自为老伴跑过多家养老院。于奶奶:我的身体不好,心脏又不好,哎呀,自己挣扎着给他找养老院,绝对找不到一个养老院能够护理他的,所以你要是要找就要找五环、六环以外。经济半小时记者:六环以内是价格高还是什么?于奶奶:价格高不说,他没护理,你不想得找个有护工的。最终于奶奶在6环外给老伴找了一家民营养老院,然而条件却差强人意。于奶奶:院落比较整齐,但是它的护理人员还是差。现在咱们国家硬件还跟不上,软件就跟不上,这个护工没有经过培训,而且护工她是农村来的,她跟我们城市里的生活习惯相差太大。于奶奶:他自己说他那里有医生,我们就送了,但是过去了,却没有医生。说的好,到实际上真正急的时候,什么也解决不了,事先没有一个懂得这个医治,就是医务人员什么的也都没有,所以人很快就没有了,80岁早了点。在找养老院的过程中,于奶奶一直希望能够住进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这也是北京知名度最高的一家养老院。她2011年起,自己在那也排了号,但老伴已经去世了,自己又住进了医院,床位却迟迟没有空出来。于奶奶:登记的时候,他们说有5年的样子,你可以入住,现在正好70岁,我今年73,正好是个坎儿,我觉得也不着急,可能现在我儿子一去问,说现在刚进入07年登记的人,我这10年,11年又等好久,所以我觉得就发愁,我这出院都属于偏瘫的,我这手动不了,我法自理啊,我吃饭拿不了碗,我穿衣服也穿不了,但是老在这住也不是一个常事,好了也得出院。2011年在第一福利院登记时,于奶奶还没有患病,还能照顾自己。她本打算在家里慢慢等候床位,等到真正需要入住时床位可能就下来了。没想到今年夏天突发的脑梗让她左手无法正常活动。家在6楼,没有电梯。40平米的屋子又无法给护工腾出住处。出院后将面临着护理的难题。于奶奶:我当然愿意居家养老了,你自己的家,平时生活了几十年了。宋戈:而且你也看我们这么小的地,六楼。宋戈:找个保姆什么的,都没地住下。于奶奶:我是六楼,我这出了院,我回不了家。现在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困一个是身体的困难,一个是养老的困难。于奶奶退休前是高级教师,每月退休工资有5000元。然而一旦算起帐来,于奶奶却发现自己的退休工资不够用了。于奶奶:民办养老院肯定很贵啊,太贵啊。我一个月的退休金5000,说起来不是太少,我们这住在这大部分也是3000,或者2700、2800,可是我这护工费一教的话我一个月的钱就没了,护工费一天130啊,一天130我这一个月加上,国庆节、中秋节是双工资还,我这一个月吃饭钱都不够,要见民办养老院,价格总得在四五千吧,我怎么生活啊。所以说养老这一块,没有老的人,没有体会。眼看着公办养老院不知道要排到哪一年,于奶奶也曾打算把6楼的房子卖掉换成一楼的,但由于家里只有一套房子,她也担心一旦卖了是否能买到合适的房子。于奶奶:现在咱们换房不像咱们过去咱们可以换,现在你必须要先买现房,你买了现房以后,要好了,你才能倒腾过去,没有房,我现在把楼卖了,我住哪儿去啊,房价又那么贵。于奶奶:其实咱们国家挺富的,GDP那么高,你多办一点像第一福利院那样的养老院,你让我们老年人活的也有尊严,是不是。陪同母亲吃过午饭,宋戈又返回了家中。母亲的这场病也让寻找合适的养老院变得更为艰难。 由于一直没有接到北京市第一福利院的通知,宋戈决定去第一福利院看看,询问母亲何时才能排上床位。工作人员:什么时候种的呀?哪年种的呀?宋戈:有两三年了吧。工作人员:两三年,种不下来,现在通知到2006年的。这位接待人员告诉宋戈,目前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床位刚排到2006年登记的老人,而宋戈的母亲是在2011年才登记。工作人员:您最好是看看其它养老院。宋戈:您的意思是没希望了是不是?工作人员:反正平常短时间就是不可能的。宋戈:短时间,那一两年了。工作人员:不知道,这哪好说呀,说不出来。宋戈:他们来登的时候,你就说等五年吧?工作人员:登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说的,但是现在已经说不起来。宋戈:那你估计,估计就两年之内呢?工作人员:估计不出来,因为咱们的老人什么时候出院就不能预测的?宋戈:嗯,大范围估计。工作人员:估计不出来。宋戈:这还排了多少人?工作人员:这也查不出来。最后这位工作人员干脆直接建议宋戈寻找一家别的养老院。工作人员:您问问其它养老院吧,看哪能收,先住进去。宋戈:像您这样的养老院?工作人员:跟我们的一样的,我们不知道哪儿有,但是北京养老院也挺多的。咨询了关天,最终宋戈带着失望的心情离开了第一福利院。犹豫了半天,他决定还是按照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建议,多跑几家。宋戈希望能够在家附近给母亲先找一个民营养老院住下来,一方面可以照顾母亲,同时又能够等候第一福利院的床位。抱着这一目的,他来到了离家不远的这家名为寸草春晖的民办养老院。负责人带着宋戈参观了这里的房间。寸草春晖主要接收半自理和失能老人,床位费在2200元到2500元之间,伙食费每月900元,如果是半自理老人加上护理费每个月一共需要五六千元。宋戈:那在社区医院能取药吗?负责人:社区医院,她要是有医保的话,可以转过来。看完后,宋戈对于这里的条件很满意,价格也在接受的范围内。然而一问床位却发现这里的100来张床位也已经注满了。宋戈:您能给她看看前头有多少人排着吗?我们心里有个数。负责人:前面有50、60人了吧。宋戈:这么多啊。负责人:但是这个期间,这五六十人,他也有可能其他的原因,有不住的,或者是等不及了这种情况,像具体你要让我预测老人家什么多会能进来,我还真不好说。在这里登记了于奶奶的信息之后,宋戈打算一边等候床位,一边继续寻找合适的养老院。宋戈:这也排着,其他的我也肯定是再继续的找一找。经济半小时记者:那下一步准备是在的哪边儿去找,是扩大一下范围,到郊区,还是继续在市区找?宋戈:好像在城里面,差不多能联系的,我差不多都联系过了,只能在远一点了吧。虽然不肯透露具体情况,但从北京第一福利院工作人员建议于奶奶去别的养老院试试来看,于奶奶住进这的可能性确实不大。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约22.3张养老床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至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0至30的水平,老人们如何摆脱一床难求的窘境?四公办养老机构没有发挥作用 政府需真正落实养老政策前面我们认识的三位老人,虽然各人有着不同的情况,但都找不到合适的养老床位。然而数据却显示,一方面是养老机构特别是公办养老一床难求,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民办养老床位空置,如何解决这一冷一热的矛盾?就在经济半小时记者采访期间,北京市民政部门传出消息,北京市正在对养老机构的定价问题开展调研,并有望推出收费指导价格,规范养老市场。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张恺悌认为,作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北京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20.3。截至2013年1月,北京市各类养老机构共有床位9万张,预计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16万张养老床位。一方面床位紧缺,而另一方面,目前北京市养老床位平均使用率却只有60,养老机构床位也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双轨制。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 张恺悌:之所以公办养老机构这么挤,其实呢这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反而呢会造成了一种形式就是说我们的公共资源这方面的配置上不是特别合理不是特别科学。当然不排除老年人对于我们公办养老机构里边他们的心里当中的一种信任感,他们觉得政府办心理托底,那民营这块相对来讲不太放心。张恺悌认为,与盲目地扩张床位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地配置现有的资源。以北京为例,失能、半失能等急需机构养老服务的老人反到被一些公办养老院拒之门外。今后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不应该再按照“公办”、“民营”这种体制划分,而是看谁对社会作的贡献大,谁的服务好,谁接纳的老人数量多,就给谁更多支持。如果养老机构能争取更多的补贴,就可以将成本降低,调控价格。张恺悌:作为公办养老机构里面他的这种我用个词它的生存性或者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IPv6技术升级下的设备互联互通报告
- 新能源技术创新助力2025年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建设报告
- 2025年国际贸易买卖合同样本
- 木马病毒的特点
- 会展服务的特点
- 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2025年技术难题与跨境支付技术安全与合规性报告
- 5g网络特点是什么
- 高端住宅区空场地租赁与物业管理合作协议
- 精准婚前购房合伙房屋租赁合同续签及租金调整协议
- 生物研发企业内部员工股权激励与转让合同
- 2022-2023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拓展卷(含答案)
- 农村妇女礼貌礼仪课件
- 血站服务礼仪培训课件
- 检验科科室管理制度
- 产品报价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女性围绝经期营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 电池(组)装配工职业技能鉴定经典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国企党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网络知识竞赛题库及参考答案
- 质量策划与质量控制培训
- 个体诊所药品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