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像技巧】.doc_第1页
数码摄像技巧】.doc_第2页
数码摄像技巧】.doc_第3页
数码摄像技巧】.doc_第4页
数码摄像技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随着数码摄像机逐渐的走入千家万户,数码摄像机的拍摄技巧也不断的得到普及,现在对于普通人来说,针对操作相对越来越简单的数码摄像机仍然有很多很实用但却被许多人忽视的拍摄技巧,但是如果你能很好的掌握这些小技巧或者说是一些操作窍门和注意事项,我相信您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出更多更美好的图像。 变焦拍摄: 使用DV拍摄变焦是无法避免的,同时许多精彩的画面都是通过及时与恰当的变焦拍摄来获得的。我们无法以一个专业摄像人员的标准来要求大家,但是一旦我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变焦操作方法,会迅速提高我们的拍摄水平的。 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相机一样具有变焦镜头,都具有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光学变焦是由光学镜头结构来实现变焦,而什么时候在拍摄的同时做变焦的动作就是变焦拍摄的关键了。比如拍摄一朵花,在对这单独一朵花拍摄一段时间后慢慢将镜头拉远,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充满鲜花的花坛,然后是整个充满春意的公园一景,这就是我们拍摄这要表达的东西。 在拍摄时千万不要一个镜头变焦拍到底,而是要经常变换镜头。当拍摄完一个镜头之后,如果需要换一个角度继续拍摄,切忌一边按着REC拍摄,一边走动和变换角度。同时要注意在变焦的过程中要突出你拍摄的重点,同时拍摄者要对整个拍摄的背景有个预见,并且要变化运用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由远及近适合于拍摄场景相对广阔同时可以突出近处的拍摄主体,而由近及远更能很好的给人以个体和整体的融合之感,切记一定不要漫无目标的像一只无头苍蝇,镜头到处乱飞,这是许多DV拍摄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手法。大家掌握住基本变焦拍摄动作,记住无论是拉近还是推远的变焦拍摄,每做完一次后就暂停,换另外一个角度或画面后,再开机拍摄,养成好的拍摄技巧,一定能拍摄出不错的作品。 拍摄光线: 光是数码摄像最重要的构成要件,对光线的处理往往要比其它要件重要且难得多。光不仅仅是使目标在摄像机的CCD上成像,好的摄像师还可以利用不同性质的光线表达出不同的意境来。在拍摄中首先要注意光的强度,对于摄像的照明,强光源常常要作为主光来使用,是拍摄照明的主要来源。而弱光源要作为辅助光来使用,它可以减弱主光所造成的强烈阴影,同时不至于投射出多余的影子。但是光线过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强光下形成的阴影会过于夸张,光影效果不自然。拍摄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通过加装漫射屏或反射板等方法,来削弱光线的强度。和强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较为柔和自然。可以使主体受光面均匀,反差适中。受光源的方向性局限小,是较为理想的光源。 其次还要注意光的方向,而最主要使用的光向就是侧顺光。侧顺光就是光线从摄像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在进行摄像时,侧顺光是使用单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多数情况下我们一般用2545侧顺光来进行照明,即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和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45。此时面对摄像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光,出现了部分投影。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了立体感。而其他不同方向的光线;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我建议初学者还要慢慢体会慢慢掌握为好。 最后还要注意光的色调,和万物一样,光同样具有色彩,不同的光线其色调不同。通常我们用色温来描述光的色调,色温越高,蓝光的成份就越多;色温越低,橘黄光的成份就越多。而在不同色温的光线照射下,被摄主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白色物体表现得最为明显:在60W灯泡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色色彩,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摄像机是靠调节白平衡来还原被摄主体本来的色彩的。选择拍摄角度: 人类的视觉会因眼前的景物不同,而产生心理上不同的感受,因此当你所拍摄的画面呈现出来的景物,也会让观赏者因某种不同程度的视觉所影响。例如:将人物或物体用全景画面及特写画面这两种不同的画面大小来拍摄,给人的感受绝对截然不同,同样的以不同角度的拍摄,也会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 在平常的拍摄中,一般还是以平视的角度拍摄居多,不过在画面上过于缺乏角度的变化,所以看多了就会感觉平淡乏味,如果再拍摄中适时的变换一下拍摄的角度,这样会让整个影片更有变化及可看性,虽然只是一些很平常的家庭纪录片,但由于拍摄者的取景变化丰富,同样也能让观看者不会感到乏味。当我们用一个低角度以仰拍方式来拍摄一个人物,让原本矮小的人看起来挺拔许多,如果换成以高角度用俯拍的方式来拍摄,便觉得其渺小可怜。虽然主角是同一个人,但是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却呈现出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拍摄角度应用的奥妙之处。 一般我们在拍摄体型较胖的人,就尽量避免镜头靠太近以仰拍的方式来拍摄,因为这会让他显得更胖,尤其对于在拍摄女孩子的时候更是要注意,因为女孩子最怕让别人感觉她胖。如果让镜头远一点用仰拍来拍摄全身景时,反而会让人物感觉高挑及修长,虽然同样是用仰拍来拍摄但结果却不相同,如果改用较高的角度俯视来拍摄女孩子,例如;人物坐着而你是站着拍摄,其画面效果又截然不同,如果我们用这种角度来拍摄特写或胸上景,如此可以让被拍者的脸部下八的轮廓看起来较修长,对于拍摄女孩子的效果会比较讨好一点。当我们要表现女孩子楚楚动人、惹人怜爱的感觉,以全身景俯拍来拍摄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这就是拍摄的位置与角度的变化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感受。 拍摄角度的差异会带给我们视觉不同的感受,至于如何运用就要取决于你对眼前事物的看法如何了,当我们在平时的拍摄中只要稍加留意,多尝试一下各种不同角度的拍摄,你会发觉画面活泼了许多视野也跟着宽广起来,这就是动态摄影的魅力所在。 白平衡调整: 对于一些非高档的DV很多使用者都会发现有时在光线很好的条件下,拍摄出来的画面有时会在颜色上有一定失真,比如如果是在白炽灯下,拍出图像的色彩就会明显偏红,同样在荧光灯下拍摄会有些偏绿,这些都是由于CCD感光元件没有人眼那样的自动调节功能,因此就有必要对它输出的信号进行一定的修正,这种修正就叫做白平衡。 DV都有白平衡感测器,一般位于镜头的下面。它会试图把白色制成纯白色。如果这个最亮的部分是黄色,它会加强蓝色来减少画面中的黄色色彩,以求得更为自然的色彩。DV只要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正确还原物体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样的照明条件下正确还原物体的其他色彩。如果你在阳光明媚的室外拍摄,你可以选择自动、室外、晴天模式,DV的白平衡功能会加强图像的黄色,以此来校正颜色的偏差如果在这种环境下非要设定为室内模式,白色物体则会出现偏蓝色彩。 如果你在阴雨天或者在室内拍摄,你可以选择室内、阴天、灯光模式,DV的白平衡功能则会加强图像的蓝色,以此来校正颜色的偏差。如果在这种环境下非要设定为室外模式,白色物体则会出现偏黄色彩。另外,在室内钨丝灯的光线拍摄时,可以设定为室内模式或者灯光模式。 自动模式是由DV的白平衡感测器进行侦测以后自动进行白平衡设置,这种模式只有在室外使用时,色彩还原比较准确,其他拍摄环境下自动模式色彩还原不够准确,请大家在以后拍摄时注意。当外界条件超出白平衡自动调节功能以外时,图像会略带红色或蓝色;即使在白平衡自动调节功能范围内,如果有1个以上的光源,自动白平衡调节仍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手动模式来调节白平衡。进行手动调节前需要找一个白色参照物,如白纸一类的东西,有些DV备有白色镜头盖,这样只要盖上白色镜头盖就可以进行白平衡的调整了。 操作过程大致如下:把摄像机变焦镜头调到广角端,将白色镜头盖(或白纸)盖在镜头上,盖严;白平衡调到手动位置,把镜头对准晴朗的天空,注意不要直接对着太阳,拉近镜头直到整个屏幕变成白色;按一下白平衡调整按钮直到寻像器中手动白平衡标志停止闪烁(不同的机器,其表示方法有所不同),这时白平衡手动调整完成。 在稳定中拍摄: 对于DV的初级使用者来说稳定往往是造成图像质量差的最主要原因,恰当的使用三脚架是摄影拍摄中重要的稳定DV的手段,从而使你拍摄出清晰的画面。如果是手持数码摄像机,会由于手持的不平稳而引起画面的抖动。尤其是在光线昏暗的和拍夜景的情况下,三脚架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同时不要以为光学稳定功能能够补尝摄像机的抖动,因为内置的防抖动传感器能够觉察到轻微的震动,并且在保持最佳分辨和聚焦的情况下,由摄像机的电机驱动系统自动补偿不稳定的部分。 但是对于抖动比较严重的情况就不能很好的满足我们的要求了,这就让我们在使用大变焦而且是在手持拍摄的情况下,如果镜头移动拍摄的长度较短,不妨屏气,一口气将它拍完。如果移动拍摄的场景比较长较长,就均匀呼吸,并让自己的持机的手、臂放松。实际的经验表明愈是抱紧就愈抖动。如果是在移动中拍摄镜头,比如在边走边拍的情况下,建议装在三脚架上,用手举起三脚架拍摄,这样会比用手直接拿着机器要稳得多。同时,可以利用手臂加脚架的高度拍摄出特殊角度的镜头,还可以运动起来。笔者有一次将机器举过房檐,然后慢慢降下来后来看过镜头的朋友竟以为是小摇臂拍的,啧啧称奇,但是拍这种镜头是比较累的,很容易胳膊酸。 主眼和视觉调整: 有些时候拍摄者会发现自己拍摄出的画面,即使很清晰但是也总会感觉很不舒服,这里可能就是你拍摄的时候没有用主眼去拍摄,这个状况主要发生在用取景器拍摄中,而对于用液晶屏来取景就不太容易发生,面对目前DV电池的容量利用取景器拍摄是很普遍的事情,所以在拍摄前记得测试一下自己的主眼是右眼还是左眼。 首先用两手摆成一个小圈,通过小圈用双眼望向几米以外的景物,确定看到的景物形态之後,眯起其中一只眼看,看完之後保持手臂的姿势,再眯起另外一只眼看。您会发觉两眼所看到的景物会有所分别的,某一只眼睛看到的景物会偏离于小圈(即第一次用双眼看的景物);至于另一只眼看到的景物则不会偏离于小圈,这只眼睛就是您的“有效眼睛”。所以如果是使用取景器拍摄的话,便要倚靠这只主眼对焦,否则拍摄出来的影像跟您原先所看到的会出现差别。 另外,长时间用主眼瞄准镜框拍摄的话,会很容易疲劳。所以除了在光线强的地方或长时间拍摄过程中想节约电池时,才使用主眼进行拍摄,否则建议您运用液晶显示屏幕进行摄影。 注意选择SP和LP模式: DV通常有两种模式:SP和LP。SP(standardplay)是指标准播放,LP(longplay)是指长时间播放。在LP模式下,可延长拍摄时间、播放时间、电池寿命和给录音加注标题等等。延长倍数依不同的摄像机而有所区别。流行的有1.5倍和2倍。拿1.5倍来说,使用LP模式可在80分钟的录影带上摄录120分钟的影像。LP模式的工作原理是使用较少的录影带存储相同数量的影像。摄像机的存储速度是一定的。比如在SP模式下,数据以每秒3/4英寸录影带的速度存储进来。在LP模式下,数据存储速度为每秒1/2英寸录影带。同样的数据就会占用更小的空间。LP模式是以降低影像质量为代价的,特别是当你使用旧录影带时,在LP模式下噪声会明显增大。如果你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可以看看索尼及松下的新款摄像机。在SP模式下,有的录影能力超过了两小时。当然,价格会高一点。 技巧是要在运用中不断体会不断掌握的,根据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DV你可能自己已经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技巧,我相信在不断吸取他人经验与技巧的同时我们的拍摄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的,那时离成为一个业余拍摄高手就不远了。一、作为摄影师首先要掌握婚礼摄像的一般流程,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一般拍摄流程:从新郎家开始拍摄,然后跟着车队向新娘家前进(拍摄车队出发、途中、到达的镜头),然后在新娘家拍摄迎娶的过程,接着是婚礼和婚宴然后补充新房内的内容。二、拍摄技巧1、拍摄车队的技巧: 花车是车队中最为关键的,静止时的花车要有中景、近景的结合,近景一般选择特写镜头,对此我个人偏好长焦大光圈的镜头拍摄车上花朵,要合理运用景深,突出花的艳丽。当然正在扎花车的时候拍摄一只巧手将鲜花吸在空白的车身上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花车车头部位要作为重点来拍摄,我个人用过广角镜来拍摄车头徽标摇到俯拍车上的盘花,效果还可以。 摇拍整个花需要一些技巧,要力求画面的稳定,要让镜头保持在一个相同的水平上,且速度和角度尽量保持不变。一般都不会准备轨道车,根据经验这样摇拍可以采用两腿弯曲,两脚并步的方法来拍摄,这样弯曲的膝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拍摄整个车队需要提前将车排队整齐,我感觉在头车前侧一点拍摄整个车队是第一选择,而且运用焦点变化要比推拉更有韵味。迎亲车队要出发了,要牢记重要人物上车的镜头,车队启动我的经验是低机位仰拍,固定镜头。行进的车队拍摄时要千万避免“跳轴”。2、婚礼的拍摄:在婚礼摄像中,远景运用的不多,主要还是以中近景拍摄为主。大体上画面取在人物的腰腹部位以上,要充分地考虑对人物神态的表现,新人上场可以拍摄跨上红地毯的第一步等关键环节,当然可以适当的拍摄一些特写镜头,例如新人和嘉宾的表情、现场布置和新娘的捧花、信物以及交换信物的表情、跳动的火焰、正在流淌的香槟以及杯中的气泡等。新娘手捧的鲜花、两人互换信物时认真的表情等等。婚礼拍摄好的关键是需要交流,与司仪的沟通可以让您拍摄起来更得心应手。3、新人的拍摄:婚礼上和婚礼前后都需要对新人跟拍,这里在摄像时需要运用一些跟摄镜头,这样可以真实地记录新娘的一些行动情况及事件发生的经过,能给人一种真实感。在进行跟摄拍摄时可以采用前跟、后跟、侧跟这三种方式。?跟摄时要使观众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视点相对稳定,形成一种对动态人物或物体的静态表现方式,使动体的运动连贯而清晰。利用跟摄方法进行摄像,要尽量使用数码摄像机的自动功能,如光圈调节、快门速度调整、自动调整白平衡以及自动对焦等等,以拍摄出清晰的画面。在跟摄时跟上、追准被摄对象是跟镜头拍摄的基本要求。不管画面中人物运动如何上下起伏、跳跃变化,跟镜头画面应基本上是或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性运动。另外,跟镜头是通过机位运动完成的一种拍摄方式,镜头运动起来所带来的一系列拍摄上的问题,如焦点的变化、拍摄角度的变化、光线入射角的变化,也是跟镜头拍摄时应考虑和注意到的问题。4、推拉摇移的运用婚礼摄像中合理运用推镜头可以突出婚礼进行中新新郎、新娘等主体人物,突出一些具体细节。比如,为了突出婚礼上的喜庆气氛,您可以用推镜头来拍摄新人,从人丛中逐渐注视新人,看他们的表情和细节。拉开是将镜头从长焦端拉开到广角端,从细节到大的场景,展现主体所处的环境,展现特定的事物特征,拉开可以从路引上的一朵花拉开到全部的路引、可以从“喜”字拉开到整个新房和新房里的人。推拉都是要从最有代表性的镜头开始到最有代表性的镜头结束。“摇”和“移”前面讲花车拍摄时讲过,是利用镜头的移动表现在一个视觉线上的事物,譬如从一束花的枝叶茂盛处摇到最外侧的一支或一朵,推拉摇移要注意有“起幅”和“落幅”,就是要流出开始和结束的静止时间。我曾经拍摄过一个从蝴蝶兰的花束到最外的一支,然后把焦点逐渐从花丛后面的“喜”字上,后面在推上去用整个“喜”字满屏,后期剪辑中作为固定画面作30%的遮罩,整个效果还算不错5、器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设备是拍摄好录像的关键,从经验来看,变焦倍率大的镜头要优于变焦倍率小的镜头。光学稳定要优于数字防抖,高指向性麦克风要优于机器上的大范围立体声麦克风,外接广角镜头能产生气势恢宏的效果。6、关键的关键:稳定高于一切!摇晃和抖动的影片会影响观赏者的兴趣,甚至让人头晕目眩,所以:稳定高于一切!婚礼场面不可能始终用三脚架进行固定拍摄,所以一定要拿稳或抗稳摄像机,右臂一定要有力量并紧贴右肋,左手轻轻地扶住镜头或者寻象器以减少抖动,并要开启防抖功能,当然如果你得摄像机具有光学防抖功能就再好不过了!三、以下是学来的: 在拍摄歌舞场面时,把燃着的香烟放到镜头前,可产生一定的烟雾效果。 拍摄项链、钻戒等首饰时,可以让灯光师划圈,不要太大,以能让首饰发出闪光为宜。俗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两个人的爱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温,亲吻的镜头若表现的过于真实便缺乏美感。可以采用新娘薄薄的头纱将部分遮掩,或者使用“剪影”的拍摄手法。缩小光圈,并在较亮的背景下,只能看见两个人的影子逐渐合拢。 由恋爱走向结婚,就好象辛勤栽培的小树结出了硕果。他们此时此刻喜悦的心情可以用一曲轻快的音乐配上一段动感十足的画面来表达。动感画面怎样拍?人物静镜头动;人物动镜头静;人物动镜头动。怎样动感才最强烈?那就是人物动正镜头动反,比如拍摄新娘左手扶着树绕树逆时针转圈,摄像师就要顺时针绕树拍摄。(注美丽的大脚中有一个羊群、白云、人和镜头反向运动的镜头,可以看一下)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道具营造温馨浪漫的气氛。比如向下洒落的玫瑰花瓣,向上飘浮的肥皂泡。出去拍外景,也许遇到下雨的天气。最理想的状态,是下毛毛雨。朦胧而浪漫,新郎新娘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尽量选择暗一些的背景。用间接的手法,例如拍摄沿着树叶滴落的水珠,来表达雨的效果。如果下小雨:首先选择不会被雨点打湿镜头的机位,再选择浅色或透明的雨伞(当然是给新郎和新娘准备的)。看着雨点落在水面激起的一圈圈涟漪,听着雨点拂上绿叶那美妙的声音,感觉时间都好象凝固了。碰上下大雨也不错,找最适合欣赏雨景的所在,你能拍到平时拍不到的镜头。比如拍摄新娘推开窗户,望向窗外,因为大雨的清洗,环境非常洁净。树木的绿意更浓,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新郎端来一杯茶,飘着热气,新娘接过水,心中充满暖意。我曾用过一种通过回忆转场拍摄两人从穿喇叭裤手提录音机的年代花前月下的一组镜头,是他们恋爱时的真实写照。摄像时为新人导演一些剧情,让恋爱时的浪漫再现,我把它叫做“婚前爱情故事”。例如:拍摄中可采用八十年代最常用的女跑男追的镜头。用“ADOBE PREMIERE”拉成慢动作,效果挺不错。又如两个人看到一片艳丽的花朵,新娘喜形于色,伸手采摘,却不料被花刺扎到手指,新郎心疼的抓住新娘的手,张口吮吸,新娘娇羞的缩回手指,把脸转向一旁。观众看到前面的片断,有时能够猜测出后面的。摄像机拍摄技巧入门一、拿稳摄影机1、最好是用两手来握摄影机,不在特殊情况不单手要稳。2、利用可支撑或依靠的物体或者是三角脚架。(如在室外可以靠树、电线杆以及固定物体,在室内可利用桌面、门框等)3、尽量减轻画面的晃动,最好是在开机和停机时丙住呼吸。4、禁忌走动拍摄,如需要跟拍,后脚根也要尽量不离地面。5、在手持拍摄摇镜方式时,针对特殊情况下可以运用手持,但千万记双脚为丁字步偏向画面的稳定方向。 二、固定镜头1、简单的说就是镜头对准目标后,做固定点的拍摄,而不做镜头的推近拉远动作或上下左右的扫摄,设定好画面的大小后开机录像。2. 平常拍摄时以固定镜头为主,不需要做太多变焦动作,以免影响画面稳定,画面的变化,也就是利用取景大小的不同或角度及位置的不同,对景物的大小及景深做变化。3、如拍摄全景时摄影机靠后一点,想拍其中某一部份时,摄影机就往前靠一点。4、位置的变换如侧面,高处,低处等不同的位置,其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画面也会更丰富。5、如条件因素无法靠近,当然也可以用变焦镜头将画面调整到你想要的大小。6、大家切记不要一个机位上,利用变焦镜头推近拉远的不停拍摄,这是许多出学者常犯的毛病。7、拍摄时多用固定镜头,可增加画面的稳定,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拍摄,以大小不同的景别爱衔接,长距离的推近拉远时要用脚架。 总而言之。如果能掌握以上几个原则,保证你的作品会更具可看。要想画面有艺术有艺术感觉,那是要准确的运用视觉语言来衔接镜头。变焦镜头只是运用的技巧及时机是一种手法。拿稳摄影机 最好是用两只手来把持摄影机,这绝对比单手要稳,或利用身边可支撑的物品或准备摄影机脚架,无论如何就是尽量减轻画面的晃动,最忌讳边走边拍的方式,这也是最多人犯的毛病。这种拍摄方式是针对特殊情况下才运用的,千万记住画面的稳定是动态摄影的第一要件。 二、固定镜头 简单的说就是镜头对准目标后,做固定点的拍摄,而不做镜头的推近拉远动作或上下左右的扫摄,设定好画面的大小后开机录像。平常拍摄时以固定镜头为主,不需要做太多变焦动作,以免影响画面稳定性,画面的变化,也就是利用取景大小的不同或角度及位置的不同,对景物的大小及景深做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拍摄全景时摄影机靠后一点,想拍其中某一部份时,摄影机就往前靠一点,位置的变换如侧面,高处,低处等不同的位置,其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画面也会更丰富,如果因为场地的因素无法靠近,当然也可以用变焦镜头将画面调整到你想要的大小。但是切记不要固定站在一个定点上,利用变焦镜头推近拉远的不停拍摄,这是许多V8族常犯的毛病。拍摄时多用固定镜头,可增加画面的稳定性,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拍摄,以大小不同的画面衔接,少用让画面忽大忽小的变焦拍摄,除非你用三角架固定,否则长距离的推近拉远,一定会造成画面的抖动。如果能掌握以上几个原则,保证你的作品会更具可看性。那么变焦镜头在拍摄时不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吗?这倒也不是,只是运用的技巧及时机是否恰当。三、手动功能的运用 由于各机种设计不同,因此可手动的项目及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仅就常用的亮度及焦距使用的技巧说明一下。(一)手动亮度调整功能 首先就手动亮度调整功能说明,拍摄逆光及夜景时,如果以全自动模式拍摄,前者必定是主体或人物全黑则背景光亮,后者却是黑暗中灯光一片模糊,在此不探讨原理,针对以上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逆光时按下逆光补正功能键,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那就将全自动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找到亮度调整键进行画面亮度的调整,逆光时将亮度调亮,夜景时则调暗,一般都会将数据以数字或图型显示在观景器上或是液晶萤幕上,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看着观景器或是液晶屏幕上的画面调整到适当的亮度。所以当你在购买摄录像机时,一定要请店家指导你如何使用这项功能。(二)手动焦距调整功能 平常一般的拍摄情况,大都是采用自动对焦,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隔着铁丝网,玻璃,与目标之间有人物移动等。往往会让画面焦距一下清楚一下模糊,因为自动对焦的情形下摄影机依据前方物体反射回来的讯号判断距离然后调整焦距,所以才会发生上述的情形,所以只要将自动对焦切到手动,将焦距锁定在固定位置(由于各厂牌显示及调整的方式有所不同,请参照说明书),焦距就不会变来变去了。四、如何运用变焦镜头 摄录像机和照相机同样具有变焦镜头,但是最大不同点就是,摄影机可以在拍摄的同时做变焦的动作,改变画面大小的取景。例如想拍摄远处某个目标,你可以利用变焦镜头推近来取景,当推到你想要的画面大小时,才按下录像键,摄取你想要的画面。就像固定镜头拍摄的方式一样。那么拍摄的同时做变焦的动作什么时机来运用才恰当呢?当你要表达某件物品或人物的位置时,例如: 特写一个烛光约3秒,然后慢慢的将镜头拉远,画面渐渐出现原来是一个插满蜡烛的蛋糕。这个动作让画面更为生动有趣。不需要旁白及说明,你可由画面的变化看出,拍摄者所要表答的内容及含意,这就是所谓的“镜头语言”。如果反之以推近的变焦拍摄,用意在说明特定的目标或人物,例如: 画面开始是一群小孩在表演舞蹈的全景,几秒钟后画面渐渐推近到其中一个小孩的半身景,然后镜头就跟着他。这种拍法就像在告诉你,这个小孩就是我儿子,用意在引导观看者你在拍什么。以上这两种常用的拍法各有意义,运用的恰当,则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反之则不知所云,漫无目标的像一只无头苍蝇,镜头到处乱飞。滥用变焦镜头,画面忽近忽远重复的拍摄,这是目前许多V8族常犯的禁忌,记得推近或拉远的拍摄动作,每做一次后就暂停,换另外一个角度或画面后,再开机拍摄。从现在开始改变拍摄方式试试看,享受拍摄的乐趣,欣赏拍摄的成果。 五、摄影机动态拍摄的技巧 相信各位常常会碰到一个画面无法将景物的全景拍摄进来,这时候大家一定是将摄影机由右到左或是左到右的扫摄,这也是摄影机的优点之一,但是有许多人在做这个动作时,画面常常摇来摇去或是忽快忽慢,总之看起来非常不顺畅。这些问题主要发生在身体转动方式不对,或是转动角度太大,还有就是犹豫不决,没有一气呵成。 正确的做法是以腰部为分界点,下半身不动上半身移动。就像你要过马路时左右观望是否有来车,只有头在左右转动肩膀以下是不动的道理。例如你要拍的景物,需要从甲点扫摄到乙点,首先将身体面向乙点后下半身不动,然后转动上半身面向甲点,此时摄影机是对着甲点的方向,接着按下录像键先原地不动录5秒钟,然后慢慢扫摄回到乙点,到了定位时不动继续录5秒后关机。 许多人会问到,扫摄的速度到底要多快呢?其实并无一定的准则,配合你所要扫摄的范围内景物的丰富程度而定。如果拍摄的是静态的景物,则速度可稍快一点,但要以看得清楚内容为原则。如果是取景内容是动态的物体及内容相当丰富,则速度可稍慢一点。 以上提供这些方式仅仅是拍摄时的参考,最重要是要实际的练习及体会。另外记住先决定要拍摄什么才开机拍摄,而不是开着摄影机到处找目标。第二章 摄像的第一要素 画面的稳定是摄像机摄像的第一要素。保持画面的稳定是摄像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不管是推、拉、摇、移、俯、仰、变焦等拍摄,总是要围绕着怎样维持画面的稳定展开工作。而影响画面稳定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拍摄者的持机稳定。掌握正确的持机方法是每个摄像者必备的基本功,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在拍摄时操作的得心应手,拍摄出高水平的影像作品来。六、手持摄像机拍摄对姿势的要求 影响画面稳定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拍摄者的持机稳定。掌握正确的持机方法是每个摄像者必备的基本功,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在摄录时操作的得心应手,拍摄出高水平的影像作品来。 在站立拍摄时,用双手紧紧地托住摄像机,肩膀要放松,右肘紧靠体侧,将摄像机抬到比胸部稍微高一点的位置。左手托住摄录像机,帮助稳住摄录机,采用舒适又稳定的姿势,确保摄录机稳定不动。双腿要自然分立,约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分开,站稳,保持身体平衡。 采用跪姿拍摄时,左膝着地,右肘顶在右腿膝盖部位,左手同样要扶住摄录机,可以获得最佳的稳定性。在拍摄现场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桌子、椅子、树干、墙壁等等固定物来支撑、稳定身体和机器。姿势正确不但有利于操纵机器,也可避免因长时间拍摄而过累。 持机的稳定性与机器的重量成正比。现在的DV机日趋小型化,巴掌大小的机器比比皆是,用一只手就能轻松托起。就是因为它的小巧就有很多人简化了持机的要领。殊不知机器越小就越不利于持机稳定,越是“掌中宝”受摄影者的影响越大,稳定性更为突出。在使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即使在操作这样巴掌大的小型摄录像机时也一定要用双手支持,要知道机器越小越不利于稳定,越是这样娇小的机器越容易震动。 依靠身体的支撑保持机器稳定,对多数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正确掌握持机要领,多多练习。七、脚架的使用 保持持机的稳定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摄录像机三脚架,用带云台的三脚架来支撑摄像机效果最好,不但会有效的防止机器的抖动,保持画面的清晰稳定、无重影,而且在上下移摄与左右摇摄时也会运行平滑、过度自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利用控制摄像机的遥控器和控制云台的遥控器来完成拍摄的全部过程。 在固定场合长时间拍摄一定要使用三脚架,比如拍摄婚礼仪式、生日party、广场音乐会等,不然那将是个苦差事,把你累趴了也不会拍出好的带子来。三脚架一定要选用坚固的,把它放在稳固、平坦的表面上,尽量远离地震源(如有汽车跑的公路、振动的机械)。如果有风,可以在三角架上加佩重物以加大三脚架的稳定性,比如背包、石块等。 支撑摄像机的常用设备还有独脚架、胸架等,它们更简单、轻巧、携带方便,山上、石上都可以用,对那些经常出去拍摄的人士来说那可是一个好东东。八、眼睛的取景方式 许多人受摄影的影响,在拍摄时只睁右眼以取景,这样的取景方式有很大的弊端。摄影与摄像不同,摄影抓住的只是瞬间,而摄像我们应采用双眼扫描的方式,用右眼紧贴在寻像器的目镜护眼罩上取景的同时,左眼负责纵观全局,留意拍摄目标的动向及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随时调整拍摄方式,避免因为一些小小的意外而毁了自己的作品,譬如结婚摄像时乱窜的小孩往你身上撞啦,马路摄像时要躲避车辆啦;也避免因为自己的“专一”而漏掉了周围其他精彩的镜头,一切变化尽在掌握中。 现在的摄像机都带有液晶显示屏,因为它的屏幕大取景方便并且色彩好,使得许多人抛弃了取景器喜欢上了液晶屏。因为现在的摄像机液晶屏反光率普遍很高,用液晶屏取景晚上和室内还可以,可是到了白天的室外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解决方法是:右手持机,左手掌五指并拢,成圆弧状扶住液晶屏的左边沿并罩在其上方,挡住左方和上方射进来的光线,这样看起了就好多了。但是还是要提醒您一句,一定是要用双眼取景,可不要遗漏精彩镜头的哟!用手遮挡光线,如果再戴上一顶长檐帽,效果会更好。 九、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你的摄像机具有图像稳定功能,在手持机器拍摄时打开此功能,这样会有助于改善其图像的不稳定。但是你要知道这种抑制作用使有限度的,并非万能。轻微的抖动还能奏效,幅度稍微一大,他就无能为力了。而且对色彩平淡、亮度暗弱的主体或主体在快速移动的情况下,画面稳定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是以电子式补偿,还会牺牲一些画质。如果在上下移摄与左右摇摄时请务必解除此功能。 在拍摄时要多多运用广角镜头,将变焦镜头调到广角()的位置进行拍摄。如果将镜头调到最大倍数的变焦位置()时,只要稍微有一点颤抖都会使镜头产生相当大的晃动,为此需要特别留意。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按动某些功能键或手动变焦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牵动镜头引起晃动。 有些人喜欢单手持机边走边拍,看上去蛮潇洒。哎,真不知这位朋友拿回去欣赏自己的大作时会不会看得脑袋痛!拍摄时应尽量避免边走边拍,除非实在需要。大多数非专业摄像者在采这种方式往往拍摄不到好处:放像时画面抖动很厉害,让人看得头昏眼花。 要知道,观看者对抖动的画面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谁也不愿享受晕船般的感觉,即使您讲述的故事有多么精彩,画面多么绚丽,而镜头却总是摇摇晃晃像醉八仙,视频的可视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画面要尽可能拍得稳,除非你有这样做的正当理由,否则就不要去尝试这种所谓的“另类”表现手法。 当然有时候也需要这样的效果,譬如要表现出车的颠簸、船的摇晃、行人的拥挤表现好了会有很强的临场感。但一定要注意做的有板有眼有分寸,不要过量,不要让人看出破绽。总之一句话,稳定高于一切,凡是有利于图像稳定的东西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持机方式就是好的摄像作品的开始。 第三章 拍摄画面的构图十、保持画面的构图平衡 在每次按下录像键之前,我们都要环视四周的环境,看看取景器中被拍摄的画面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这就是在构图。摄像的构图规则跟静态摄影的构图规则十分类似,不但要注意主角的位置,而且还要研究整个画面的配置,保持画面的平衡性和画面中各物体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调整构图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大小,并确定各自在画面中的布局地位。一幅完美的构图,起码应该做到下面几点:1、画面整洁、流畅,避免杂乱的背景。杂乱的背景会分散观看这的注意力,降低可视度,弱化主体的地位。拍摄前应该剔除画面中碍眼的杂物,或者换一个角度去拍摄,避免不相干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如穿黑色衣服的人不要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十一、摄像构图的一般规则 在拍摄前保持摄录机处于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 要尽可能接近目标,这样才会保证不会有不相关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但你也必须在主角四周预留一些空间以防主角突然移动。要保证摄录像机与被拍摄的主角人物之间不会有人或有其他物体在移动。不要让一些不相干的人物一半在画面中,一半在画面外。如果你拍摄的是你无法控制的活动,那么,你不可能确保所有构图都很完美:但是你可以把你的拍摄主角安排在画面中的正确位置。同时把整个场景扫描一遍,把不要的景物排除在外。 构图时还要注意:运动中的物体不管多小都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吸引眼睛的注意力,因此,注意不要让不必要的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的运动中的物体出现在画面背景上。此外,一些抢眼的色彩也要注意,特别是红色、鲜黄色和深蓝色尤其会吸引眼睛的注意,画面中要避免出现跟主角没有关系但却会抢眼的色彩。 左图:不平衡的构图。拍摄距离太远,背景太杂、太多、太乱,主要人物不能很好的突现出来。 很多专家推行“三分之一”的构图原则。摄像实践表明,让重要的景物或人物正好位于画面1/3处而不是在正中央,这样的画面比较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习惯,甚至比主角在正中央的画面要有美感得多。一个完整画面被两根垂直和两根水平方向上的线都分成九等份,其中垂直线与水平线交会的4个点,这就是画面中最能讨好视觉的部分,可以把这个位置作为主体最重要的部分的中心。人物位于画面中的三分之一处,面部正好处在左上角的两线的交点上,是符合“三分之一”构图原则的。并且背景也不杂乱,人物形象被很好的突出出来。十二、人物的摄像构图 当主角看的方向或行走的方向不与画面垂直时,他们面对或前进方向的前面要留下的空间“前视空间”,多过他们后面的空间“多余空间” ,应该将“多余空间”减少到最低程度。比较左面两幅图像,第一幅为不平衡的构图。图中小姐身后多余的空间多于前进方向的空间,看起来不舒服。第二幅为平衡的构图,是合理的。 拍摄人物时,不要给所拍的人物头顶留太多的空间。否则就会造成构图不平衡缺乏美感。如果画面中人物身高不及画面的三分之一,观众就得集中目力仔细辨认,时间稍长就会感到乏味。记得应该把人物眼睛维持在画面上方1/3的高度,如果面孔在这个高度以下,这个人看起来好像掉落在电视屏幕里。 比较左面两幅图像,第一幅为不平衡的画面,头顶的空间过大。第二副为平衡的构图,看起来舒服多了。 进行人物的构图时还要注意不要去犯一些低级的构图错误:譬如电线杆突出在画面人物的头顶上、建筑物的水平面与画面人物的脖子等高、电线横在脖子上等等。 关于裁身点。拍摄画面一般有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表现手法。如果你以远景拍摄,人的全身都会出现在画面上。如果你以中景、近景、特写手法去拍摄,这样就需要把被拍摄者的身体从下往上依次递增的从画面上裁掉一部分。那么请注意不要把人的膝盖、腰部和颈部作为裁身点,在这三点上裁出来的画面让人看起来是很别扭的。除非你进行的是脸部或身体某部位的特写,最好的裁身点应是腋下、腰部下面一点,膝盖上去一点。十三、摄像构图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忌面面俱到、淡化主题。新手在摄像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喜欢用远景,将过多的背景放在画面中,导致主次不分。看到眼里的花花草草就爱不释手,恨不得都拍摄进来,生怕有漏掉的地方,主体人物倒成了花草的点缀,看上去像一个风景片。拍摄录像片应该多采用近景乃至特写镜头,把主角突出出来,人物丰富的表情才会清晰可见。(二)忌死搬硬套、教条主义。我们应当熟悉规则、学会运用规则,活学活用,顺势而为,切不可盲目听从一般的陈规旧套。如果我们只知道刻板地去运用“规则”,那么我们的作品就会显得呆板生硬,失去美感。摄像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而艺术是有规则但更无规则的。所谓的构图规则,只是摄像创作的基础套餐,并不能代表一切。就像画画一样,好的作品是脱胎于规则但不拘泥于规则的。摄像构图的最后一条规则就是要打破一切常规、打破一切束缚、反对一切戒条,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第四章 拍摄角度技巧十四、不同的角度拍摄出不同的内涵 在大多数情况下,拍摄录影带要以平摄为主。但是一部片子全篇一律地使用平摄,就会使观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偶尔变换一下拍摄的角度,就会使影片增色不少。 拍摄角度大致分为三种:平摄(水平方向拍摄)、仰摄(由下往上拍摄)、俯摄(由上往下拍摄)。(一) 平方向拍摄 大多数画面应该在摄像机保持水平方向时拍摄,这样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画面效果显得比较平和稳定。 如果被拍摄的主角的高度根摄像者的身高相当,那么摄像者的身体站直,把摄录像机放在胸部到头部之间的高度拍摄,是最正确的做法,也是握着录像机最舒适的位置。 如果拍摄高于或低于这个高度的人或物,那么,摄像者就应该根据人或物的高度随时调整摄像机高度和身体姿势。譬如拍摄坐在沙发上的主角或在地板上玩耍的小孩时,就应该采用跪姿甚至趴在地上拍摄,使摄像机与被摄者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二) 由下往上拍摄 不同的角度拍摄的画面传达的信息不同。同一种事物,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仰望一个目标,观看者会觉得这个目标好象显得特别高大,不管这个目标是人还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摄者的形象显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倾斜向上去拍摄。用这种方法去拍摄,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被摄者显得更雄伟高大。 拍摄人物的近距离特写画面时,拍摄角度的不同,可以替这些人物的神情带来重大的变化。如果用低方位向上拍摄,可以提高此人威武、高大的形象。会使主角的地位更好地突现出来。如果把摄像机架得够低,镜头更为朝上,会使此人更具威慑力,甚至主角人物说的话也会增加分量。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有压迫感,特别是近距离镜头,表现地尤为强烈,人物再稍微低头,甚至有些威胁感。 在采用由下往上拍摄时要注意,这种角度所拍出来的效果通常并不理想,因为面部表情会太过于夸张,时常会出现明显的变形,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这种视角可能会扭曲丑化主体。这种效果切记不要滥用,偶尔的运用,可以渲染气氛,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如果运用过多过滥,效果会适得其反。但有时拍摄者就是利用这种变形夸张手法,从而达到不凡的视觉效果。(三) 从上往下拍摄 摄像机所处的位置高于被摄体,镜头偏向下方拍摄。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远画面,用来显示某个场景。可以用于拍摄大场面,如街景、球赛等。以全景和中镜头拍摄,容易表现画面的层次感、纵深感。 如果从较高的地方向下俯摄,就可以完整地展现从近景到远景的所有画面,给人以辽阔宽广的感觉。采用高机位,大俯视角度拍摄就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有时可以使画面中的主体具有戏剧化。 同仰摄的效果相反,从高角度拍摄人物特写,会削弱人物的气势,使观众对画面中的人物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会显得矮一点,也会看起来比实际更胖。 如果从比被摄人物的视线略高一点上方拍摄进行近距离特写,有时会带点藐视的味道,这一点要注意;如果你从上方角度拍摄,并在画面人物的四周留下很多空间,这个人物就会显得孤单。(四) 物视角的拍摄 视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习惯。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表现出拍摄主体的视角,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拍摄的高度是高是低,都应该从主体眼睛高度去拍摄。如:一个站着的大人观看小孩,就应把摄像机架在头部的高度对准小孩俯摄,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样,小孩仰视大人就要降低摄像机高度去仰摄。 再如,一个正蹲在地上干活的人,要表现他看来到他面前的人的情景是:首先应降低高度(与蹲着的人眼睛的位置同高)去俯摄来人的脚部,然后再慢慢向上移动镜头进行仰摄,最后到达脸部,而不能去直接平摄,这样才符合常理。 直接向下俯视的画面通常被用来显示某人向下看的视角。用远摄或广角的拍摄方式从高处以高角度进行拍摄,可以增加片中观看者与下面场景的距离。第五章 摇摆的技巧十五、上下摇摄与左右摇摄 拍摄工作中,摇镜头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当拍摄的场景过于宏大,如果用广角镜头不能把整个画面完全拍摄下来,那么就应该使用“摇摄”的拍摄方式。 摇摄分上下摇摄和左右摇摄,就是摄像机的位置不变,依靠变动摄像的角度去拍摄。摇摄的拍摄方法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常被用到:第一种情况就是当拍摄一个大场面或一幅风景画时,这种情况往往用在你所拍摄的故事片段的开始,就像一段开场白,以次来介绍事件所发生的地点以及主角人物所处的位置和环境;第二种情况就是用来追踪一个移动中的目标,比如,一个正在高台跳水的运动员、楼上掉下来的东西或者是一辆奔跑的汽车等。(一)上下摇摄 用这种拍摄方法可以追踪拍摄上下移动的目标。如运动员的跳水动作,从运动员站在高台准备跳时作为起幅,把镜头推近,锁定目标,从起跳到入水,镜头随运动员的下落而同步下移。这样的场面最好使用近镜头去拍摄,如果运镜恰当,短短几秒,一气呵成,视觉冲击力很强。但是拍摄这样的目标是有难度的,关键是摇拍的速度不好掌握,移动构图有难度。拍摄一定要多演习几遍,除非你是“老鸟”,一般不要采用太近的镜头去拍摄。 用上下摇摄的方法还常常用来显示一些高得无法用一个整画面完整表现的景物,或是要表现某一景物的高大雄伟。高纵的建筑物是上下摇摄的最好目标。站在一座高楼大厦前,先用平摄的方法拍摄楼的底座,再由下往上慢慢移动镜头直至高楼的顶端小小的一组镜头把整座楼的景观纳入视线,使得高楼更显雄伟壮观。(二)左右摇摄 以横向圆弧路线摇动摄像机,可以很好的拍摄宽广的全景或者是左右移动中的目标。 左右摇摄的方法是:首先将身体面对摇镜头的终止方向上,使摄像机稳定,朝向摇摄的最后一点,然后身体转向摇镜头的开始方向并开始拍摄。身体慢慢地、均匀地向终止方向转动,直到完成整个摇摄过程。 以手持机摇摄时,身体一般不需要转动90,如超过90,人就会觉得不舒服,会对画面稳定不利。跟上下摇摄一样,用这种摇摄的方法来追踪拍摄左右移动的目标的关键是要掌握好摇镜头的速度,要跟拍摄目标的移动速度保持同步。 例如,我们拍摄一辆自左至右行使的汽车。首先我们要规划好汽车行驶的路线以及摇摄的起始和终止点;然后拿好摄像机身体朝向终止点站稳,逆时针转动上身至起始点等待目标的出现;目标一旦进入画面就开始拍摄,并随着汽车的移动而向右匀速转动上身。镜头始终对准行驶的汽车直到摇摄终止点,中间不能停顿。摇摄时要注意构图平衡,目标的行走空间要大于其多余空间。要想结束拍摄,可停止摇动追踪目标,镜头不动停止两三秒钟,让目标慢慢从画面上消失。 拍摄这样一组镜头要提前策划,在拍摄前要有一个准备的过程。要准备好姿势,等目标出现,而不能等目标进入要摇摄起始点了才抓起机器就拍,这样匆忙拉拴,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说必须打一个提前量。(三)运镜要平稳 进行摇摄时,一定要平稳的移动摄像机的镜头。最好使用三脚架,这样有利于拍摄出稳定的画面。如果用手持机,其基本姿势是:首先将两脚分开约50公分站立,脚尖稍微朝外成八字型,再摇动腰部(注意不是头部,更不是膝部)。这样可以使得摇摄的动作进行的更为平稳。 不管是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