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doc_第1页
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doc_第2页
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doc_第3页
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doc_第4页
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行万里黄河全长5,494公里,发源于青海省,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注入渤海。其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在全国河流中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居第二位,仅次于长江。 按照现代地名的构成规则,黄河这一地名中河是通名,即一类地理事象的共同名称。然而在古代汉语中,河本来是黄河的专称。汉语中的辞汇起先大多是单音节词,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通名系统。当河流这一地理事象需要通名的时候,汉语中用来满足这一需求的词是水。古汉语中长期以某水指称现代汉语所谓的某河或某江,如淮水、济水之类。 由于黄河在华北水系中的特有地位,它在古代曾长期被称作大河。史记、汉书中便有不少称之为大河的记载。此外,也有人称之为长河,如唐玄宗轩游宫十五夜诗有句称: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这都是以形状作为它的专称。又由于它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故在战国时代就有浊河之称。西汉初出现了黄河这一称呼,但还是偶然的称谓,正式名称还是河水或大河。直到唐代中叶以后,黄河才成为这条河流的固定名称,简称为河。不过在文人的诗文中,则仍常以河、大河作为黄河的代称。河源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在青海省境的上源共有三条,其正源为巴颜喀拉山西段北麓曲麻莱县的卡日曲,即南源;往东流至星宿海湖沼区后与中源约古宗列曲及北源扎曲汇合,再流经扎陵湖、鄂陵湖这两个全流域规模最大的湖泊,绕行一个巨大的曲折,然后到达龙羊峡。 对河源的认识,人们探索了两千多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早两部地理著作:禹贡和山海经,前者认为黄河源出积石山,后者则认为黄河出自昆仑山;这两座山的位置今已难以确指,大致在今青海省东部。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得知西域人普遍认为塔里木河从沙漠中潜流到了东方,于是汉武帝将昆仑山指为塔里木河南面的山脉。 西晋时的博物志,已经记述黄河发源于星宿海。唐初的将领侯君集征讨吐谷浑时,曾过星宿川,观河源之所出。元世祖时,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河源考察,考察者都曾到达星宿海;当时地理学家朱思本将一部梵文著作译成汉文,其中将河源溯至星宿海西南百余里。从传世史籍来看,唐、元人所指河源,均为今黄河正源卡日曲。 清朝人对河源的认识却严重倒退,错将约古宗列曲作为正源。1952年黄河河源查勘队的科学考察仍重复了这一错误;直到1978年才由青海省组织另一次科学考察将错误纠正过来,并得到国家的正式确认。 黄河第一曲黄河从鄂陵湖以下顺着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之间的谷地东流,遇上岷山的阻挡,折而西北向,在阿尼玛卿山的南北两麓间形成一个几乎180度的大弯,这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九曲黄河的第一曲。 在这黄河第一曲的弯头,即岷山与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之间,是由草甸、沼泽构成的松潘高原,亦称松潘草地、若尔盖高原。其海拔在3,000米以上,沼泽面积达30万公顷,为中国最大的一片泥炭沼泽。在行政上隶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四川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红军长征时曾经过此地,通常所称红军长征过草地,即指此。峡谷地带由于岩性不同,黄河在龙羊峡到青铜峡之间,形成峡谷与宽谷相间的河谷地貌。坚硬的花岗岩、片麻岩地段形成峡谷,较疏松的砂叶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此处著名的峡谷,除龙羊峡、青铜峡外,还有松巴峡、积石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红山峡、黑山峡等,共20余个。 峡谷是修筑水利工程的有利地段。目前这一河段已建成刘家峡、青铜峡、龙羊峡等大型水电水利枢纽工程。其中刘家峡工程兴建于19581975年间,总库容量为57亿立方米,年发电量达55.8亿度,比1949年全国一年的发电量还多。当上游发生洪水时,可拦御兰州市50年一遇的洪水,并使宁、蒙灌区的灌溉保证率,由65%提高到80%。宁夏平原宁夏平原又名银川平原,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黄河两岸;东邻鄂尔多斯高原,西界贺兰山,南接黄土高原,北止石咀山。南北长约280公里,东西宽1050公里,面积约7,800平方公里。 宁夏平原是由黄河冲积而成,土壤疏松肥沃,开发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西汉时期,人们便在这片平原上发展灌溉农业,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有秦渠、汉渠、唐徕渠、惠农渠等古渠;物产丰饶,唐代以后有塞上江南之号。 自1960年代初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之后,灌溉面积有所扩大,土壤的盐碱性也有所改良。 泾渭分明在今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迄潼关,南接秦岭,北邻陕北高原,有一个东西长300公里的河谷平原,这便是号称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通称关中平原。它是由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冲积而成的。 有一个反映此地自然现象的成语泾渭分明,它出自诗经:泾以渭浊(邶风谷风篇);说的是泾、渭两河的含沙量不同,因而其水流有渭清泾浊之别,由此用以比喻人品的不同。诗经时代的河流清浊情况今日已难以知悉,就现代状况而论,渭、泾、洛河流域都是黄河中游主要的暴雨区,因而也是地面切割最破碎、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由此成为黄河主要的产沙区。只有当各流域不是同时遇上暴雨,其水流才会有明显的清浊之别。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介于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青海湖以东,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黄土实际覆盖面积达276,000平方公里,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其厚度很大,大部分地区为80120米,陇(甘肃)东、陕北可达150米以上。 由于土质疏松,气候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黄土高原的地面侵蚀非常强烈,形成原(宽而平广)、梁(长条形高地)、(孤立丘陵)、涧(侵蚀沟谷)等一系列极富特征的黄土地貌。其垂直节理较为发达,不易坍塌,因而该地窑洞的民居形式较为发达。 黄土是由风力堆积而成的,其发育经历了早更新世(距今60万年前)、中更新世(距今1060万年前)、晚更新世(距今1.210万年前)三个时期。此后气候转为暖湿,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流失的黄土构成了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中流砥柱中流砥柱这四个字,当其用作成语的时候,相信在很多人心中都会唤起一种崇敬的情愫;然而对于千百年来在黄河中旅行运输的人们来说,它却意味着那么多的艰险和无奈。 在中条山与崤山之间,黄河流经了一段类似于长江三峡的河道,特别是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和山西平陆县之间,河床中耸立的峭石将水流分为三股,这些峭石被称为砥柱。砥柱之间有如洞开的门,根据其水流的湍急程度,人们称中间为神门、南边为鬼门、北边为人门,三门峡即由此而得名。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时,将阻档河道的山陵凿开,因而形成的。 砥柱自古便是黄河交通运输的大害,汉唐之间曾多次对此进行整治,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1960年代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后,号称中流砥柱的峭石仍矗立在水库的大坝前。晋陕峡谷黄河自河口镇以下受吕梁山阻挡,转向南流,进入长达700余里、两岸高出水面数十至百米的晋陕峡谷。其左岸有偏关河、岚漪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右岸有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云岩河,成为黄河接受支流最多的河段。 这一河段引人注目的自然景观是壶口瀑布。壶口以上,河水在250300米的宽槽中流;至壶口,急速的水流在平整的槽底切出一道长5公里、宽3050米、深30米的深沟,呈现出一种谷中谷的形态;谷中三面之水倾泻而下,形成落差达17米的瀑布。这是由于基岩岩性不一,河床在地质时期溯源侵蚀而成的。 在进入汾渭谷地之际,黄河河床被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号为龙门。这是河流将山岭切穿所致。洛阳九朝古都洛阳位于洛河北岸,北依邙山,南对伊阙,形势险要,自古号称天下之中。自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唐、后晋九个朝代建都于此,历时934年。 洛阳之所以能够成为九朝故都,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洛阳地处东西部要冲,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它取代长安(今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最根本的原因是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近。随着东部经济文化的发展,全国的政治中心再进一步东移,因而宋代以后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再未重现。 作为历史最悠久、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之一,洛阳的极盛在汉唐时期,至今仍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建于东汉的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寺。开凿于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是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齐名的佛教艺术瑰宝。被视为风水宝地的邙山留下了大量的历代名人墓葬;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故城至今仍有遗址可考。 自武则天时候开始,洛阳牡丹大盛,有甲天下之誉,如今已被定为市花。地上悬河悬河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时水流却变得缓慢,以致无法将泥沙携带入海,不得不在下游河道中淤积下来。此外,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即必须有人工堤防约束,造成相对狭长的堆积面;否则也不可能形成地上河,只会是河道汗漫无归而已。 目前黄河自京广线铁桥(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以下直至河口,均为悬河,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平地约3米,最高处约8米;滩面高出两岸平地约4米,最高可达10余米。并且随着洪水的泛滥淤积而不断抬高。 其北岸大堤西起孟县曹坡,向下游至河口共分数段,相互重叠交错;南岸始于郑州保合寨的邙山脚下,延伸至河口。堤距上宽下窄,堤线极不规则,最宽处可达10余公里,最窄处仅约1公里。这是历史上修筑河道时顺应河势,并照顾民情所致。郑州和开封当洛阳失去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之后,继之而起的是其东面的开封。此地古称大梁,为战国时魏惠王(即梁惠王)都。魏惠王派人开挖了著名的鸿沟,沟通黄、淮之间的主要水道,大梁成为当时的交通枢纽。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开封为水陆交通要冲。唐后期为了保证运河畅通,将其升为军事重镇。五代时后梁在此建都,开封实至名归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随之后晋、后汉、后周均建都于此。北宋亦因之,称汴京,又称东京开封府,极一时之盛,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的情形。金灭北宋后,此地遭受极大破坏,虽一度改称之为南京,但因汴河已经湮塞,开封的生命线被切断,从此盛况不再。 郑州位于洛阳、开封之间,背负嵩山山地,面向华北平原。此地在春秋时为郑国公子子产的封地,北周时设郑州,但发展速度一直较为有限。自1905年京汉铁路启用以后,此地地位迅速提升;到1952年陇海铁路全线贯通后,它迅即成为河南省省会。目前它作为南北、东西两个方向交通大动脉的交会点,堪称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开封名胜古迹有相国寺、北宋东京城遗址,郑州有商代古城遗址。东平湖昔日的梁山泊熟悉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人,对八百里水泊梁山一定难以忘怀。它就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南平原,其形成和演变,都与黄河密切相关。 古时候在其西南面有巨野泽,一名大野泽,为黄河分流济、濮 二水所汇。汉武帝时河决瓠 子(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东南流注于此,成为一巨浸;唐后期其东西达百里,南北达三百里。10世纪以后其西南部受黄河泥沙淤积垫高,湖区向相对低洼的东北部推移。公元944年黄河在滑州决口,洪水将原为巨野泽东北岸陆地、此时已显得相对低洼的梁山周围大量潴 为汪洋,形成大名鼎鼎的梁山泊。 梁山泊在11世纪的时候也曾绵亘数百里,但湮塞十分迅速。金代黄河逐渐南摆,其周围曾被开垦屯田。元代黄河又多次决入(冲破堤岸),水面有所扩张;元末水势北侵。明代前期,梁山泊还有一大片浅水洼地,清康熙时已全部成为陆地。 元末梁山泊水体下移至安山以东洼地,将其淹为湖沼;明初围湖筑堤,以为大运河水闸,这便是遗留至今的东平湖。济南名士多黄河在入海前所经的齐鲁大地,是一片美丽富饶的文献之邦,杜甫曾在位于今济南的历下亭吟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山东为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所经,又曾出产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刘鹗等无数文化名人,故此诗圣的名句可说是历久而常新。 泉城济南以多泉而著称,旧说城内外有72泉,其实远不止此数,1949年后统计,仅城内即有108泉。众多的泉眼聚集成趵突、黑虎、珍珠、五龙潭四大泉群,都从南面的山岭地带获得补给,而以北面的低洼地带作为归宿。大明湖便是这些泉水的杰作。 大明湖周长4公里有余,面积46.5公顷,约占济南旧城的1/4。实际上它已经历过漫长的沧桑,今非昔比。大明湖在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北宋时改称四望湖,后渐湮塞;金代起以原在其东面的历水陂西部承袭大明湖之名,沿用至今。 以前济南名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入大明湖。有一幅著名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描写的便是这一壮观景象。现在多数泉水已不再与湖相通了。黄河入海流黄河在入海处形成明显的河口三角洲,其顶点在山东垦利县宁海,位于渤海的西南部,是1855年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形成的。三角洲长70多公里,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海拔210米左右。 三角洲上河宽400500米,水深一般2米。每年大约有67吨泥沙在河口区堆积,有4亿吨泥沙带至渤海沉积,因而河口向渤海延伸很快。其中,18551926年为21公里,19261935年为16公里,1953年以后为24公里。入海通道很不稳定,经常改变,废弃河道高23米,使得三角洲平原呈波状起伏黄河文明 尽管考古资料可以证明,黄河流域并不是中华文明唯一的起源地,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它是中华文明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摇篮。尤其当我们将目光下移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黄河流域在中国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便更为突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具有很特殊的意味。五色的分布,东方为青,南方为红,西方为白,北方为黑,而居中的是黄色。因而黄色象征着尊贵。过去黄色的龙袍只有皇帝才能穿,别人不得僭越。 黄土地染黄了黄河,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正巧在我们身上,每个炎黄子孙都有一张黄色的脸。 农业文明曙光黄河流域是中国新石器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此时人类已发明农业,开始定居生活。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在中原、下游、上游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区系。 其中,裴李岗文化是中原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1977年发现于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村,其年代约为公元前5600前4900年,主要分布于河南境内;出土有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谷物加工工具,磨制很精细。 分布最广的是仰韶文化,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其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布以渭河流域和豫西、晋南为中心,并及于河北、内蒙南部地区。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有半坡、史家、庙底沟、西王村四个主要类型,由于遗物中常有彩陶,故曾被称作彩陶文化。当时渔猎经济还占有相当的比重,社会结构为母系氏族公社制。 龙山文化是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前23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历城县(现属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其分布主要为黄河中下游,在长江中下游也有时代相当的文化遗存。其陶器以灰陶和黑陶为主要特征,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亦有较发达的畜牧业。 走上历史舞台在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中国古史经历了一个异说纷纭的传说时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所指莫衷一是,但活动范围大多与黄河流域有关。 传说在商代之前的朝代是夏,持续约400年;其开国君主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其后转徙于今山西、河南一带。禹之前天下为公,实行的是禅让制。禹所承袭的君主为舜,国号虞,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舜所继承的君主为尧,国号唐,都平阳(今山西临汾)。 唐虞是孔子删定的古史的上限,在其之前,传说中的人物还有包牺(或作伏羲)氏,风姓,都陈(今河南淮阳);神农氏,即炎帝,姜姓,都陈;黄帝,姬姓,名轩辕,活动于阪泉、涿鹿(均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 商代在其最后的273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此前曾作过多次迁徙,但基本上不出黄河下游。周兴起于渭水流域,初期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后期迁都洛阳。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华夏文明的历史舞台一直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自古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径流量小而变率大。黄河流域地处半湿润、半干燥和干燥地带,年降水量由东南部的700800毫米向西北部递降到100200毫米,平均为400600毫米,由此决定其径流量很小。受季候风影响,黄河中游降水量多集中在68月,且往往表现为暴雨形式,因而变率很大。其二,含沙量极高。在径流量很小的条件下,占总量1/4的大量泥沙不得不在下游河道淤积下来,河床垫高极为迅速,必须依靠堤防加以约束,最终形成悬河。一旦洪水来临,防守不力,便不免泛滥、决口以至改道。 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年前约3,000年的历史中,黄河下游的决溢泛滥近1,6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有26次。洪水所及范围,北达海河,南达淮河,有时还逾淮而南,波及苏北里下河地区,纵横25万平方公里。中国东部海河以南的黄淮海平原,到处都受过黄河水沙的灌注和淤淀。 而且,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总趋势是决溢改道愈来愈频繁,尽管其间也曾有过一些相对稳定的时期。 六次大改道历史上,黄河下游较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最大的改道有6次: (1)在战国以前,黄河呈漫流状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到战国中叶,下游河道绵延数百里的长堤全面筑成,河道固定。公元前132年(西汉时期),黄河在东郡濮阳县瓠子(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夺泗水经淮水入黄海,历时23年。 (2)公元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