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落钟离山应是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的三里城.doc_第1页
武落钟离山应是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的三里城.doc_第2页
武落钟离山应是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的三里城.doc_第3页
武落钟离山应是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的三里城.doc_第4页
武落钟离山应是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的三里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软用户武落钟离山应是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的三里城郑国晋*作者简介:郑国晋(1959),男,湖北巴东人,巴东县水布垭镇中心学校校长;邮编:444329(巴东县水布垭镇中心学校,湖北 巴东 444329)摘 要 武落钟离山是巴人始祖廪君的故里。是巴文化的发祥地。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廪君出山后带领巴民族是东征(东下)还是西征(西上)一直争论不休,这种认识上的差异,缘与对廪君经过的难留城、盐阳、盐水、夷城等所处的地理方位的不同理解。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善才教授通过清江考古。才科考确认了夷城、盐阳、盐水的确切位置。揭开了巴人发展之谜。原来廪君并非溯水由东而西的上行,而是顺水自西向东的下行。对于武落钟离山,却没有发现并确认。”导致整个科考研究不尽完美,因而考证武落钟离山的准确位置,对于揭开巴人发祥之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增强土家族的民族凝聚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王教授指出:“武落钟离山应是现今长阳盐水温泉(即盐阳)以西的某座山,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笔者在其启发下,凭借对当地地理环境熟悉的优势,通过阅读史志,研究考证,发现武落钟离山应是长阳温泉以西地处巴东县水布垭镇的三里城。关键词武落钟离山;廪君;难留城;三里城.中图分类号 K928.3武落钟离山是巴人始祖廪君的故里,是巴文化的发祥地,是现代土家人心中的圣地神山,对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随着我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实施,武落钟离山对清江流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无可估量的品牌价值。一九八一年三月,长阳将其治下都镇湾境内的佷山定为武落钟离山,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旅游商业炒作,但遭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质疑。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先后著文明确否定长阳佷山即武落钟离山。武落钟离山在哪里?土家人寻根祭祖的神山、圣山究竟在何方?近年来,笔者通过研读清江考古总领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善才教授有关香炉石文化的著述,查阅宜昌府志、长阳县志、水经注等史志资料,并深入实地考察,考证认为长阳县都镇湾境内的佷山确非史志所载的武落钟离山。史志所载真正的武落钟离山不在今长阳县境内,应是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的三里城。 一、王善才教授的考古文章提示了考证武落钟离山方向。王善才教授在香炉石一书中,以大量的考古证据,科考确认了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的巴人始祖廪君所经过的盐阳、盐水以及所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夷城”的确切位置。“盐阳”即“盐水”,在今长阳最西端与巴东县交界处清江北岸的盐池温泉一带,距离巴东县界仅1公里。“夷城”在今长阳渔峡口的香炉石一带,在长阳温泉下游20公里处。这一观点获得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同。但武落钟离山在何处?王教授在1996年、1999年、2001到2004年、2006年先后发表了不同的观点:1996年6月,在精彩世界报上发表的香炉石遗址:我国早期巴人故里一文中,提出“廪君旧居武落钟离山就在清江流域长阳境内”。这一观点排除了武落钟离山在现今长阳县境外的可能性。11999年,在山海经与中华文化上发表的从考古发现看 中有关早期巴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中,明确指出“武落钟离山应是现今长阳温泉(即盐阳)以西的某座山,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全面修正了他在1996年所持的观点,排除了武落钟离山在现长阳县境内的可能性,明确了考证武落钟离山的方向应在现今长阳温泉(即盐阳)以西。12001年,在四川文物第二期上发表的香炉石遗址与香炉石文化一文中,提出“夷水即今鄂西清江,武落钟离山即在今长阳境内或其附近地区。”12002年,在土家学刊第一期上发表的的鄂西清江长阳,远古巴人的故乡一文中,提出 :“学术界一般都知道,夷水即今鄂西清江,武落钟离山即在今长阳境内或其附近地区,这是没有疑义的。”12004年,在三峡大学学报第一期上发表的长江三峡地区上古时期的早期巴文化一文中,提出“我国早期巴人的发祥地武落钟离山就在清江长阳或其附近地区。早期巴人最初定居的第一座都城夷城,也在长阳渔峡口的香炉石一带。”12006年,在文物考古与研究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我国古代巴人之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通过大量的考古证据并结合史志,充分论证了巴人起源于鄂西古夷水(即今清江)旁的武落钟离山。指出“巴人起源的地点虽有多种说法,但真正符合或接近历史实际非鄂西清江地区莫属。”在这篇文章中否定了廪君逆水西上的说法,并指出“巴务相出山后都是沿清江顺水东下的。”对于武落钟离山,指出“只能说(武落钟离山)在现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附近地区或不远处。即要超出长阳的区界但在古时候有可能是同属于一个区域内。”1可以看出,治学严谨的王善才教授,随着对清江考古论证的不断深入,对武落钟离山由1996年的“就在清江流域长阳境内”,到1999年的“应是现今长阳温泉(即盐阳)以西的某座山”,再到2001-2004年间的“就在清江长阳或其附近地区”,最后到2006年的“在现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附近地区或不远处。即要超出长阳的区界但在古时候有可能是同属于一个区域内”。最终将考证武落钟离山的视野锁定在现今长阳附近但在古时候是同属于一个区域内的范围内。我们无疑可以将考察视野扩展到与现长阳毗邻、在史上与长阳有行政管辖历史渊源的巴东县水布垭镇清江区域。长阳温泉(即盐阳)以西1公里就是巴东县水布垭镇,其镇域清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与现长阳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为同一辖区,都是现代土家族的聚居地。考证武落钟离山 ,这一地区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区域。 二、根据史志记载:武落钟离山的确应是长阳温泉以西的某座山。现列出三段史志资料,便于我们在比较阅读中准确地把握相关信息:后汉书南蛮西蛮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出于赤穴,四姓之子皆出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之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众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朗。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2二十五史晋书(李特载记)廪君射杀盐神之后,“复乘土船,下及夷城,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望之如穴状,叹曰:我新从穴出,今又如此,奈何?岸即为崩,广三丈余,而阶陛相乘,廪君登之。岸上有石坪,方一丈长五尺,廪君休其上,投策计算,皆著石焉。因立城其旁而居之。其后种类遂繁。”3水经注载:“廪君乘土舟,从夸水下至盐阳,盐水有神女,愿留共居,廪君不许,因伺便射杀之廪君复乘土舟下及夷城。”4根据上述史志记载,我们可以获取以下时空信息:一)、武落钟离山的地理环境、巴氏之子务相的来历、出生地点。二)、巴氏之子务相在武落钟离山取得廪君称号、战胜盐水神女、夷城称君的全过程。三)、一条清晰而完整的廪君东征路线图,即廪君通过掷剑比武和划船比赛在武落钟离山“共立为君”后从武落钟离山出发 乘土船 下及盐阳(盐阳之战射杀盐水神女)复乘土船下及夷城(建城称君)。通过这条东征路线图,我们可以准确地判断武落钟离山的方位:在盐水之上而不在夷城之下。这条线路图与王善才教授关于“武落钟离山应是今天长阳温泉(盐阳)以西的某座山,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的结论是完全相吻合的。 三、廪君“君乎夷城“之前,绝无西征。长阳确定佷山为武落钟离山,其依据是廪君西征。据此,可以推出两条西征线路:线路一:廪君从佷山出发,从夷水乘土船上及夷城(建城称君)复乘土船上及盐阳(盐阳之战射杀盐水神女)复乘土船折回夷城。这是一条与史志记载截然相反的线路图,不仅前文所载的历史事实不符,而且于情于理也不符:因为,从前文廪君“复乘土船,下及夷城,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望之如穴状,叹曰:我新从穴出,今又如此,奈何?”3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廪君是从佷山出发,那么廪君在战胜盐阳神女之前就早已到达夷城并已建都,不可能在战胜盐阳神女之后再返回夷城,才发现“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如穴状”而发出“我新从穴出,今又如此,奈何?”这样的感叹。同时,根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廪君因立城其傍居之,四姓臣之,后死,精魂化为白虎。”5表明廪君到夷城建城称君后,再没有进行大的迁徙,后来就死于夷城。也就是说,这条路线既不符合史志,又不符合情理,是不成立的。线路二:廪君从佷山出发,从夷水越过夷城乘土船上及盐阳(盐阳之战射杀盐水神女)复乘土船折回夷城(建城称君)。但王善才教授根据香炉石的位置订正了原来廪君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再到夷城的方向路线,“并非溯水自东而西的上行,而是顺水由西而东的下行。”1即清江考古的结果也不支持廪君溯水上行的路线。相反,顺水而下的东征路线,却与晋书、水经注 “廪君乘土舟,从夸水下至盐阳复乘土舟下及夷城。”4的记载完全吻合。显然,线路二也不成立。因此,长阳确定佷山为武落钟离山所依据的“廪君西征说”既无史志记载,又无考古证据支持,缺乏原始依据,是不成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廪君时代应无西迁或西征,至少在廪君于武落钟离山被共立为君到“射杀盐水神女,君乎夷城”这段时空范围内绝无西征之事。至于“巴楚相攻伐”、“巴人西迁”那是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事了,应是廪君巴人所为,而非廪君所为。因为香炉石文化为早期巴文化,廪君时代应距今40003000年,春秋战国时,廪君早已“精魂化为白虎”了。因此,千万不要因廪君西征之说来模糊廪君“君乎夷城”之前的时间界限,进而颠倒武落钟离山的位置。四、佷山不是武落钟离山。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七“长阳”条载:“武落钟离山一名难留城山,距县西北七十八里,本廪君所出处也”5这大概是长阳确定都镇湾佷山就是武落钟离山的依据,但,宜昌府志载“州衡坪,古佷山旧治,隋唐置江州于此,其下五里有龙角山。通志谓即武落钟离山。”6那么,佷山、龙角山到底哪一座山是武落钟离山呢?其实都不是。第一,它与廪君东征线路图所决定的武落钟离山的方位不符,都不是“盐水温泉以西的某座山”。第二,佷山不是难留城。它位于长阳县清江南岸,江水由山的北面流过,这与水经注“夷水东迳难留城南”4所记载的流经方位完全不符。第三,据清史稿志四十二地理十四有关清江在长阳的流经情况记载来看,两山的各自方位就不同:“清江自巴东入,迳武落钟离山,合招徕河,又东迳金紫山,合平乐河、丹水,迳城南,又东入宜都。”7佷山在夷城(渔峡口镇)以东的都镇湾,位于招徕河的下游,距离招徕河约70公里,中间还隔着桃山、鸭子口两个乡镇,而武落钟离山在招徕河以西的上游,佷山、武落钟离山两座山处于东西不同的方向,这是怎么也扯不到一块的。第四,太平寰宇记是北宋之书,其中大部分内容是转引世本的,世本是战国或者西汉时代的作品。根据长阳的建置沿革,西汉时代长阳的县治不是现在的龙舟坪,而是与佷山隔河相望的州衙坪。宜昌府志载“长阳,古佷山县,名屡更,县治未移,盖在今州衙坪。”6也可以证明这一点。由此可见,与州衙坪隔河相望的佷山显然不是西北七十八里的“武落钟离山”。长阳县的作者在武落钟离山概述一文中说:“考察佷山到长阳县城龙舟坪的距离,陆地相距六十多里,水路相距七十八里,与太平寰宇记记载完全吻合”,8纯属不谙历史的知识性错误。第五,无论是宜昌府志还是长阳县志都明确地将难留城跟佷山作了单列记载,前者在县治州衙坪西二百余里交施南建始界,后者在都镇湾下二里,并未将两座山混为一谈。所以说,长阳县境内的武落钟离山是假的。它完全是个赝品!同时,即使佷山具有“独立峻绝”的特点,但绝不具备“城即山”的特征。导致上述两书误判的原因大概是时间太久远了吧,当时又没有考古,对廪君所经过的盐水、夷城所处的地理方位的不同理解。如今,通过清江考古,我们就相当明白了。不过这些书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条可取的信息,那就是武落钟离山与难留城山的关系。五、难留城山才是武落钟离山通志系公元1161年南宋郑樵晚年所著,该书对武落钟离山提出了两种说法:一是龙角山即武落钟离山;一是“难留城山在县(长阳)西北二百余里,交施南建始界。一名武落钟离山。”9。在后汉书里面也有记载。这和太平寰宇记所载“武落钟离山一名难留山,距县(长阳)西北七十八里,本廪君所出处也”5在距离上差别很大。(前文已作专门论述)佷山、龙角山都不是武落钟离山,应不予采信。那么,我们再综合通志和太平寰宇记关于难留城山的记载作筛选辨识,可以得出下列结论:难留城山就是武落钟离山,距古长阳县治州衙坪西北二百余里,交施南建始界。这个结论既能满足上述两本史志给我们提供的基本信息,又符合廪君东征线路图中武落钟离山在盐水之上的方位,即它就是“盐水以西的某座山”。六、三里城应是难留城难留城山在哪里?在史志记载中难留城山通常称之为“难留城”或“难留山”。它就是今天巴东县水布垭镇境内的三里城。三里城,地处巴东县水布垭镇三里城村,方圆2.5平方公里,辖九个村民小组,位于水布垭镇治西北,距清江水布垭大坝约20公里,距离长阳渔峡口镇盐阳温泉约25公里。其山三面环水,三面绝壁,高达千米,仅北面可通,山中多溶洞,以大洞湾最为幽深,山上有一长约三华里的地段,两面绝壁,只有东西可以出入,东西两端两山对峙,山口如门。东面山口有延伸至南北两端绝壁的古城墙,此为人工城墙,相传早先为务相氏垒筑10,被称之为东城口;西面山口有延伸至南面绝壁形似古城墙的天然岩石,此为自然城墙,俗称为西城口。 清江(这一段叫南潭河)环绕山脚从南面缓缓流过,站在三里城俯瞰清江,视野极为开阔,有羽化登仙之感,脚下是浩淼的江流和翠绿的田畴,远处长阳、五峰、鹤峰、建始尽收眼底,享有“一山望五县”的盛名,因其周围有九座大小不一的山峰簇拥,桥河从其西面由北向南注入清江,被人称作“二龙相会,九峰朝圣”之地。1、山中有由天然岩石生成的自然城墙,因而山形似城,山中无城市,城就是一座山,所以给山冠以城名,在整个清江流域,古只有“难留城”今只有“三里城”,无出其二。2、宜都记载“自盐水西北行五十余里,有一山独立峻绝,名为难留城。”11长阳县志卷三异物载“盐水西北行五十余里,有一山,独立峻绝,名为难留城”12在盐水西北面五十余里的距离今天只有一座三里城山,再无第二座,也就是说,三里城与宜都记和长阳县志所记载的难留城较盐水所处的方位相同、距离相等、特征相符都具有“独立峻绝”的特征。它与史志所载难留城的地望完全吻合。 3、它跟“清江迳武落钟离山合招徕河”的流经方位也相符。同时也与通志中难留城山距古长阳县治西北二百余里的方位、距离以及所处的交界位置“建始”完全吻合渔峡口东距州衙坪约58公里,西距盐池温泉约20公里,盐池温泉西北距三里城约25公里,加起来约103公里。4、细读水经注夷水,如果删除中间的插叙内容,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是按照由西到东的顺序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的。如写“东南过佷山县南”一节时,先写“夷水东迳难留城南,城即山也,独立峻绝因名难留城也。”4后写“夷水又东迳石室,在岩层之上,石室向南,水出其下,悬崖千仞,自水上径望见”再写“夷水又东与温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4最后写“夷水又东迳佷山县故城南,县即山名也。”4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锁定:、出水石室应在盐水之上;、出水石室以西的第一座山就是难留城。笔者经实地考察,盐水温泉以西至难留城、洞口向南的出水石室只有一个,就是距水布垭大坝以西约二公里处于围龙坝下的白水溪,位于清江北岸约700米高的悬崖中间,水流常年不枯不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政府还在此修建了一个总装机容量二百五十千瓦的水电站。白水溪西边的第一座山就是三里城。由此可见三里城不是难留城还是什么?5、根据水经注载:“夷水东迳难留城南,城即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上里余,得石穴,把火行百步许,得 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水旱不调,居民作威仪服饰,往入穴中,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说,往往有效,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每乱,民入室避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4满足三里城是否就是武落钟离山,除上述五点理由之外,笔者认为还要看它是否满足水经注中有关难留城的要件:一是清江在这一段的流经位置是否“东经城南”;二是山的特征,是否“城即山,独立峻绝”;三是从“西面上里余,得石穴”、“东北面又有石室”,表明这一带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应有两个山洞,一个在江水的西面,一个在江水的东北面,且西面的山洞中还要有“阴阳石”。清江流经三里城一带今叫南潭河,它在这一段的流经位置与难留城相符,即江水向东从“城”的南面经过;三里城的特点也与难留城相符,即城就是一座山,山中无城,并且是一座独立的孤山,山势险峻、悬崖绝壁;三是在南潭河的西面和东北面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确实有两个山洞,西面位于水布垭大坝360米水位线上,有一个叫燕子洞的,据当地人讲洞里确实有如水经注所描述的阴阳石。但由于“捉鞭者不寿,人颇恶之,故不为也”4 已长久地被人们遗忘。在南潭河的东北面有一个名叫小溪沟的地方,笔者于2009年3月31 日亲探小溪沟源头,目睹了郦道元水经注里所载“乱民避难的石室”,洞口上残留着前人所书“良民避难”的四个大字,它有力地证实了水经注所言不虚。二者之间何其相似惊人,其地貌甚至可以完全重合。6、山上遗址可以应证三里城就是难留城。三里城山下的地貌特征与史志记载完全吻合。但笔者认为,仅凭“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每乱,民入室避贼,无可攻理”4就“因名难留城”,不足以让人信服,充其量只能叫“避难石室”为“难留洞”,而不能因名曰难留城山。只有山上同样具有与之相应证的可供乱民避难滞留的场所,特别是与“城”相关联的事物,才可能给山冠以城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难留城”中的“难”根据史志应为“灾难(nn)”之意,并非“难(nn)易”之意。前文已述,在三里城上有一长约三华里的地段,两面绝壁,只有东西可通,东西两端两山对峙,山口如门,东面山口有延伸至南北两端绝壁的人工城墙,西面山口有延伸至南面绝壁形似古城墙的自然城墙,俗称为东城口、西城口,城口之内并无城邑。站在东西城口凭借城墙据险扼守,确有万夫莫开之势。这应是给山冠以城名的最原始依据,内无城邑,符合“城即山也”的特点,城墙的功能当是供乱民据险避难滞留,因而给山冠名为“难留城”是很符合特征的。经笔者实地考察,三里城现存墙垣未见任何铁器打凿的痕迹,足见墙垣成于铁器广泛使用的春秋战国之前,与廪君生活的时代大致相符。所以,巴东民族志关于务相氏在此垒石筑城的记载是可信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毁灭,唯有海枯而石不烂,如今古城墙遗迹犹存,当是“三里城”就是“难留城”的最好佐证。七、从难留城到三里城的演变三里城为什么叫三里城?在水布垭镇几乎远近都能回答:是因为元末农民起义首领陈友谅在这里屯兵修城,城长三里,所以叫三里城。如果问:“陈友谅没来三里城建城之前,这里叫什么名字呢?”谁也不知道了。由此看来,从难留城到三里城的演变似乎出现了一个断层,这大概是历史太久远了的缘故吧。其实类似这样的断层现象是很普遍的,正是因为太多的断层文化缺少历史资料的佐证,才逼着我们进行考证、研究,否则,很多的疑团将不能解开,考古研究将失去它应用的意义和价值。笔者以为:从“难留城”到“三里城”的演变,无外乎下列两种可能:一是土家人对“难”字比较忌讳,特别是在对人为的或自然的灾难感到无助的时候,往往会以为是由某个不吉利的地名导致。又因为三里城从东城口到西城口恰好是三里路的距离,于是大家约定俗成将“难留城”改为“三里城”,以图吉利。二是真如老百姓所言,陈友谅曾在此屯兵建城。对此当地人知之甚多,且影响极为深广,但未见任何史料记载。也有人说陈友谅所建之城是在山下东北面一个现叫石趴子的地方,其时极具繁华,清康雍年间发生岩崩,三里古城全被吞没。一提到三里城这个名字,好像很难回避与陈友谅的关系,笔者认为,三里城因无任何铁器打凿的墙垣痕迹,当是铁器时代之前所为,应与陈友谅无关联。即使陈友谅果真在山下建有三里古城,也混淆不了三里城“城即山也”的自然特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只是说明后一种演变的可能性更大。总之,从“难留城”到“三里城”这二者之间的演变原因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事,笔者不敢妄下结论,还有待我们去继续研究和考证。八、阴阳石、赤穴黑穴及其它。据当地居民讲,现处于南潭河西面清江360米水位线上一个叫燕子洞的,里面确实有如水经注所记的阴阳石。但笔者认为燕子洞里是否有阴阳石,抑或有是否有如史志记载的求雨功效不必苛刻考证,因为连北魏郦道元就觉得“事既鸿古,难为明征。”4更遑论今人。所以,试论古代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佷山的作者说佷山的“阴阳石为一块长约三十米、宽约二十七米、高约七八米的天然巨石。”13让人觉得太过于牵强。水经注“把火行百许步,得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4中的“碛”,在辞海中注为“浅水中的沙石。”随着造山运动,远古时候的海洋变成山,而在山的溶洞中残留着原海洋中的沙石,这不足为奇,同时据史志记载,也不仅只有难留城才有阴阳石,别的地方也有,像舆地纪胜载“龙角山在清江北,穴有阴阳石”14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水经注所言,夷水“傍多茂木空岫”4,整个清江流域多溶洞,单盐水温泉至三里城一带,大的溶洞不下于十,仅三里城就有五个大的溶洞,加之这一带的岩石大多呈红褐色。究竟哪是赤穴,那是黑穴,谁都不敢妄下结论,所以,我们只要证明山中多洞穴,能供早期巴人居住就行了。但上文作者把那么大的巨石说成阴阳石,把佷山仅能住一两个人的山洞说成赤穴或黑穴,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尽管也有学者否定了“武落钟离山即佷山”的论断,像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在廪君巴人起源地武落钟离山新考15一文和在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的长阳佷山非武落钟离山16一文中,就全面否定了佷山即武落钟离山,但他所提出的“柳山说”,认为长阳县渔峡口镇龙池村的柳山就是武落钟离山,却因“与史料全貌不符”17而被长阳自身否定。笔者认为,我们在探寻巴人始祖廪君故里、巴文化发祥地武落钟离山的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着眼于整个清江流域来考量,不应局限于现有的行政区域。根据史志记载推断,三里城所在区域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与古长阳县应为同一行政区域,同属廪君“君乎夷城”后的巴国疆域。周时置资田郡,上接盐水数十里,下连巴山十余里。唐武德初置盐水县“其地或云即盐井寺”(今巴东县水布垭镇距离盐井寺仅一公里)清初鼎盛时期的容美土司,辖今鹤峰、五峰及长阳的大部分地区和巴东野三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清江以南的恩施、建始部分地区。昔年盐阳兴义渡,就是巴东人所为,就连盐井寺的义渡亭就是巴东人出资修的。直到今天,在水布垭镇西北巴鹤公路67公里处还有一个名叫“长阳头”的地名。现属巴东县水布垭镇治所在的三友坪在长阳县志里还有“宜稻麦”的记载。12(见长阳县志地理考四.山水)造成上述学者误判的原因,是忽略了古佷山县的疆域以及长阳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仅仅依据荆州记“佷山县有一山,独立峻绝,西北有石穴,以烛行百许步,有二大石,俗名阴阳石”18的记载和清彭秋潭“佷山自有阴阳石,不理阴阳底不鞭”的竹枝词12误将古佷山县和今天的长阳县完全等同起来,未能让思维穿越盐阳思考古佷山县的辖地。所以还是王善才教授说得好:“要超出长阳的区界但在古时候有可能是同属一个区域内”。1根据水经注“夷水又东迳佷山县故城南,县即山名也”,4显然彭秋潭笔下的“佷山”不是指佷山这座山本身,而是指佷山县。明代隶属荆州府的长阳县(佷山县)与今天的长阳在疆域上是不对等的。如:原属长阳县的梅子八关在乾隆元年就割江南四关置长乐(五峰)县了。再比较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和黄宗羲今水经中关于清江的流经记载,我们就会更进一步明确佷山(古长阳)县在西北的疆域范围:水经注:“夷水自沙渠县恩施,古沙渠县,三国吴及晋属建平郡。入(佷山县),水流浅狭,裁得通船,东迳难留城南,城即山也。”4读史方舆纪要:“清江在县东南十三里。源出贵州思州界,经四川黔彭间而入施州开蛮界。又流经建始县入县境。又东北经宜都县流入大江。”19今水经:“夷水自绍庆发源,绕施南卫城,东流入荆州府界,迳建始县境流入长阳县南,至宜都县入大江。”20由此可见,现巴东县域水布垭镇的大部分地区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不属巴东而隶属长阳。这也是对通志中“难留城山,距县西二百余里,交施南建始界”的最好解读。如果,我们再依据古长阳县的疆域在其西北考证难留城山不就好找多了吗?如果我们把原本一体的东西硬是以现有的行政区划割裂开来,去寻找武落钟离山,恐怕武落钟离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综上所述,通过史料、事实分析,三里城既能满足难留城的必要条件,又能满足其充分条件,这是周边其它所有山无以类比的。因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即因为难留城是武落钟离山,又因为三里城就是难留城,所以,三里城应该就是武落钟离山。参考文献1 王善才.香炉石我国早期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00.(20-75页).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840页).3二十五史晋书李特李流载记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4页).4王国维校.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160-1165页).5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147页).6宜昌府志7 赵尔巽.清史稿志四十二地理十四EB/OL.http:/ www.FumUQincom/InfoFiles/002016028/8751-9255.html.8武落钟离山概述9郑樵.通志M.吉林:吉林出版社,2005.10巴东民族志.(20页).11袁山松.宜都记.12长阳县志13 张希周.试论古代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佷山J.四川大学学报,1982,(1).14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15宫哲兵.廪君巴人发源地“武落钟离山”新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6宫哲兵.长阳佷山非“武落钟离山”EB/OL./xb/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02.17盛宏之.荆州记EB/OL./wave99/msgview-950484-20760.html.18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湖广四EB/OL./showbook/101062/1032219.html.19黄宗羲.今水经.Wuluo Zhongli Mountain should be the Sanli City in the Shuibuya Town Badong CountyZheng Guojin(Shuibuya town center school; Badong County Hubei Province; 444329)abstract Wuluo Zhongli Mountain is the ancestor of the Ba peoples hometown Linjun and the birthplace of the Ba peoples cultur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academia is argue about linjun lead the Ba National crusade in the east (E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