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评述.doc_第1页
批评话语分析评述.doc_第2页
批评话语分析评述.doc_第3页
批评话语分析评述.doc_第4页
批评话语分析评述.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AOJIAOLUNTAN 高 教 论 坛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常丽娟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31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作者简介:常丽娟,女,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组成部分都是某种权力的反映。罗杰佛勒和甘瑟克里斯还受到了米歇尔福科的影响。福科的“知识是纯粹的”的传统观念,揭示了知识和权力的不可分割性。一方面,所有知识都是一种特殊权力体制的结果。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知识构成了他们所描述和分析的社会现实:“权力与知识直接地相互包含不存在任何没有相关知识领域之构成的权力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没有同时包含和构成权力关系的知识。”通过各种不同的话语,权力知识复合体的效果得到了重新安置:“正是在话语中,权力与知识结合在一起。”佛勒和克里斯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萨皮尔沃尔夫(Sapir-Whorf)的语言决定论( linguistic determinism)和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学说以及韩里德(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中的“语言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种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分析基础主要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上,尤其是以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语法。Halliday吸收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观点、伦敦学派J.R.Firth的系统思想、人类学家B.Mali-nowiski的语境思想、社会学家B.Bernstein的语码思想,不把语言看做是由规则组成的系统去描述,而是当做意义的一个来源,是一套与语言应用的环境相联系,供人们选择的意义潜势系统,它强调的是语言与社会的联系。而当代批评语篇分析更多的是从批评科学而不是语言学汲取营养,虽然它也需要语言和符号分析理论的支撑。当代批评语篇分析家认为话语是构成社会实践活动的符号成分(semiotic elements of social prac-tice),对话语的再思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研究话语奠定了基础。三、主要原则 批评性话语分析为了履行自身的首要任务,即探索语篇与其过程、语言形式与社会以及符号过程等的辩证,要求能对语言形式作更为有力的描述。费尔克拉夫和沃戴克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原则概括为:(1)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社会问题,它以社会的、文化的实践和结构为出发点把焦点对准语言,不是为语言而语言。(2)权利关系是“话语的”,即话语是社会权利关系生成和再现的场所。(3)话语构成社会和文化,话语是社会和文化再现和变化的场所。(4)话语从事意识形态的工作,话语结构展现、加强、再生社会中的权力和支配关系,并使其合理化或对其进行置疑。(5)话语是历史的,它应被置于语境中加以考察。(6)文本与社会的关系是经由中介产生的。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话语构造社会结构,也被社会所构造。(7)批评性话语分析对话语结构不仅仅是描述性的,它更是解释性的。它试图根据社会互动的特征,尤其是根据社会结构特征对话语结构进行解释。(8)话语是社会行动的形式,它揭示权力关系的隐晦性。四、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和新动态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是1979年由n.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的,20世纪末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潮。目前,批评话语分析发展迅速,形成了一种新趋势,从而产生包括批评语言学、批评教育学、批评社会学、批评话语意识、批评社会语言学与批评写作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批评应用语言学(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如在荷兰有VanDijk教授建立的批评语篇研究中心和出版的学术期刊Discourse&S,ciety,在英国有N.Fairclough教授建立的研究中心和PaulChilton教授主编的学术期刊Languageandpolities;国内语言学界过去10年里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展开,或者说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可喜的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语言学界兴起一股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热潮,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天津商业大学等外语院系的研究较为突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戴伟栋、北京师范大学的叶起昌和天津商业大学的田海龙等多位教授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频频发表文章,介绍西方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动态,阐述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阐释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英、汉语篇的批评性对比分析日益得到重视;在重视英语语料的同时,汉语语料的本土化研究初步得到加强。辛斌等学者正在从事的英汉语篇批评性对比研究反映了CDA研究在国内的这一新特点、新趋势。一些学者(如张迈曾、徐涛、项蕴华、田海龙等)不满足对英语语料的分析利用,正开展对现代汉语篇章的批评性分析研究。有些专家从文化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英汉语篇进行了对比批评分析研究,对翻译研究很有启发和帮助。相信这些学者的研究将带动和激励其他人一起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国内的PDA研究已经起步,CDA和PDA的比较研究已有人关注,并努力与国际接轨。国内PDA研究和机构话语分析的研究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拓展。它会促动CDA理论的纵深研究与发展。根据国内最近的几次(批评)话语分析研讨会和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的介绍情况来看,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积极话语分析(PDA)的研究,甚至CDA与PDA的对比研究。(朱永生,2006等) 批评应用语言学理论的介绍与应用将在我国逐渐推广。因为这在我国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它将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另外,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得到运用。一些学者已尝试将他们的一些新成果应用于CDA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功能语法分析软件和语料库建设将被用于批评话语分析。(李战子,200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机构语言批评研究、组织语篇批评分析、政治语篇批评分析、媒体语篇批评研究等必将像国外一样得到蓬勃发展。五、结语 笔者认为,批评话语分析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批评话语分析将与语言学、认知、社会紧密联系。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建构。它实际上凸显了语言中人们熟视无睹的权势关系与意识形态过程。相对于主流语言学和主流语篇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更注重从社会制度和社会构成这一更深的层次来寻求解释语篇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在强调社会对语篇的影响的同时,还注重研究语篇对社会的反作用力,充分认识到语篇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中对社会文化变化和再生产所起的重大作用。目前,我国的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研究专著和硕士、博士论文还很少而国外却很常见,内容也涉及诸多方面。其次,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成果多为综述性论文,纵深的研究成果不够多。此外,研究内容不够丰富。国内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研究,对批评语用学、批评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批评话语分析尽管还称不上是一种语言研究的新流派,尽管还存在着许多缺陷甚至矛盾之处,但它却代表着一种语言研究的新视角,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也在不断地对这些理论加以修改和完善,以期更好地为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提供更完整的理论框架。参考文献:1Fairclough,N.L.Language and PowerM.Longman Group Limited,1988.2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3戴炜华陈宇韵.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 2004(4):12-16.4田海龙.后现代社会中的话语: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318-320.5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 (1).6王占斌, 苑春鸣.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梳理和评述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7 (5).7支永碧,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动态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3).(上接28页)创作了暴风骤雨,使用了东北农村方言;赵树理的三里湾,有较多的山西口语。语言的趋雅或趋俗,有时与政治联系。语言文字从理论上考察,本没有阶级属性,也没有政治的分界。但是,一个政权,一种政治制度,可以制订适合自己的语言文字政策。有的提倡改革,有的固守传统;有的提倡通俗,有的倾向典雅。不同政体的成员自然有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