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关税收入的Laffer曲线存在吗?-中国关税税率下降对关税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吴家煌1 作者吴家煌,现任WTO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海关总署关税司司长。多次参加中国加入WTO关税减让谈判,是WTO问题专家。宋君涛2 作者宋君涛,现工作于海关总署关税司,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多年以来,一直从事关税收入分析和关税政策研究。关税作为在进出境环节征收的税种,具有保护国内产业、调节经济活动和增加财政收入等作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综合运用关税的各种职能,采用的不同的关税策略。同国内税种相比,关税由于其征收时间和空间相对狭小,因此往往视为增加国家财力的重要手段,甚至是主要手段,许多国家在关税政策制定过程中或多或少要认真考量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关税一直是中央财政的重要来源,如何设计中国的关税政策一度成为上世纪末许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都在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寻求加入世界贸易也曾引起部分人对中国关税收入趋向的担忧。而事实表明,中国入世前的大规模自主降税和入世后的关税减让,并没有造成关税收入的减收,相反关税收入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随着国内税制改革和征管体制的完善,关税收入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下降,关税的财政职能作用大大削弱。考虑到目前我国财力仍然紧张,且关税收入占中央财政的比重同发达国家相比,作用依然重要,因此在中国入世三年后的今天,研究降税对关税收入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本文将在简单回顾Laffer假设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影响中国关税收入的各种因素,深度利用计量方法,验证中国关税收入Laffer曲线的真实性,并给出预测中国关税收入的基本模型。一、Laffer假设目前全球对关税税率调整主要是关注于其对全球或一国或某一区域经济、贸易的影响分析,而对关税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很少。这主要是由于关税收入在各国财政中的地位下降有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关税收入几乎被忽略,关税收入已很难成为政府和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事实上,就关税税率变化对关税收入影响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而且关税收入理论基本上是源自于个人所得税率对就业人数或劳动时间的影响分析。上世纪初,美国供应学派经济学家Laffer根据猜想提出了所得税率与所得税收入关系的基本假设:如果所得税起始税率很高,降低税率可以使所得税收入增加,但在税率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再降低税率将导致收入减少。这个理论也被直观的描述为的Laffer曲线(如下)。Laffer理论的核心是劳动就业或供给的价格弹性问题,在所得税率很高时,如果下调税率,将刺激更多的人就业,或者原有的就业者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时间,此时劳动供给的弹性往往大于1,就业的增加可以弥补税率下调的对税收减收影响。随着税率下降,劳动供给弹性随之降低,当劳动供给的弹性系数降至1时,再降低所得税率将减少税收收入。如图所示,曲线上的A点代表着税收收入最大化的税率与收入组合。如果不考虑税率带来的经济效率损失,A点是许多国家税制改革所追求的最优政策选择。对关税收入而言,人们也想当然的认为关税税率与关税收入间也存在着类似Laffer曲线的关系,通过合理选择关税税率,一国可以实现关税收入的最大化。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对关税收入Laffer曲线的严格实证分析,这项假设的正确与否似乎还是一个谜。然而,对所得税收入的实证分析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Pencavel(1986)等对美国20世纪末所得税率调整对收入的影响分析表明,所得税率调整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并没有能验证Laffer假设,相反,80年代美国政府降低所得税率给美国财政带来了高额赤字,而90年代美国政府提高所得税率后却有效削减了财政赤字。许多实征研究也表明,边际税率的变化对就业似乎没有多大影响。这是不是意味着Laffer假设是错误的呢?然而,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并没有放弃Laffer基本假设,基于Laffer假设,公共财政学领域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新税收响应理论(NTR理论)。根据Lindsey(1987)和Feldstein(1995)等的研究,NTR理论的主要假设是:高边际(所得)税率不仅可以导致巨大的效率损失,而且也难以增加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换言之,高税率不一定导致就业或劳动时间的减少,相反只会导致人们将收入在应税和非应税收入之间的转移。Lindsey和Feldstein等经济学家也证明了,即使劳动供给的弹性为0,税率变化同样可以产生类似Laffer曲线的税收收入效应。尽管NTR理论也是针对所得税率与所得税收入间的学说,但由于这种理论的许多假设同样适用于关税收入分析。在进口需求中,同样存在着应税和非应税货物(包括走私货物),在进口需求弹性为0的情况下,关税税率变化可以引起进口货物在应税和非应税间的分配,如关税税率提高,不仅可能使进口需求减少,而且有可能导致部分本应应税进口的货物向保税、减免税甚至于走私货物转移,从而导致关税收入大幅降低。因此,在研究关税税率变化对关税收入的影响分析中,进口需求和应税进口是有很大区别的,应税进口弹性一般要大于进口需求弹性。基于上述原因,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必须关注税率变化引起的应税和非应税货物间转移的可能性。如果进口应税和非应税货物间转移成本很低,关税税率变化对关税收入的影响就很大,如果转移成本极高,税率变化对关税收入影响可能相对较低。正如亚当史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对进口货物设置的高额关税税率,其本意虽是不鼓励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消费,但是多数情况下,它却仅起到了鼓励走私的作用,而且在所有情况下,它使关税收入都低于正常水平,任何较低的关税税率都可能带来更多的税收”。例如,如果货物走私风险(成本)为0,只要关税税率高于0,所有的进口货物都会通过走私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由于关税收入始终为0,因此Laffer假设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成立的。如果走私进口货物每单位成本为10元,那么所有应纳税款高于 10元的高税率商品都有可能被走私进口,当税率降到每单位低于10元时,所有货物都可能应税进口,带来税收激增。因此,传统的Laffer假设是完全忽视了关税税率变化可能引发的货物间转移问题,换言之,只有在转移成本很高的环境下,验证Laffer曲线才是可能的。尽管关税收入对我国财政有重要意义,但是有关关税税率水平与关税收入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1994年以后,有关中国关税政策走向的争论很多,有人认为削减关税水平将使国家财政雪上加霜,也有人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关税总水平下降并不一定会减少关税收入”(宋永明,2001年)。1997年,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发展中心在中国:转轨中的关税政策中研究认为,由于关税收入(R)对税率()的偏导数小于0,即,因此“降低关税税率不会降低关税收入。由于各种原因,上述研究多是停留在定性分析,或直接套用Laffer假设的基础上,而并没有进行科学定量分析,因此很难具有说服力。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加入WTO至今已有近4年,关税税率多次下调,中国关税收入却增长很快,因此上述判断是正确的,说明中国关税收入目前正处于Laffer曲线的上升阶段。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它却忽视了其他多种因素对关税收入的影响,如国内购买力的变化、制度变革等,将这些因素对关税收入的影响完全归结为关税税率的调整,无疑会夸大或缩小关税税率的作用。下面我们将全面分析中国关税收入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二、我国关税收入的基本状况2000年到2004年,全国海关共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1.6万亿元,是改革开放头20年进口税收总和的2.5倍。其中,2004年海关税收4744.2亿元,相当于1998年所征税款(879亿)的5倍多 所有涉及海关税收数据均来源于海关总署财务统计数字,海关税收占中央本级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海关税收的持续大幅增长,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保障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科技进步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海关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税收入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5年间我国进口关税总收入为4263.0亿元,占海关税收的27.0%。从增长情况看,关税收入在入世以后有很大增长,甚至超过入世前的增长速度。1994年至2004年间,关税收入年平均增长13.9%,如果只考虑2001年中国入世后的3年时间,关税收入年均增长高达21.7%,远远超过了入世前几年关税收入的增长。尽管海关关税收入增长较快,但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关税收入占中央财政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1994年税体制改革当年,关税收入的比重由改革前的27%多突然下降至10%左右(详见图二)。这说明国内税税种设置和征管机制改革有利于增加税收,有效减少了国家财政对进口税收的依赖。从1994年起,关税收入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直至1998年达到低谷为6.6%,之后又有急剧回升,1999年2000年回升到10%左右。1998年前后出现的波动,主要是走私和反走动斗争形势变化引起的。1996年开始,进口环节走私猖獗,海关税收流失严重,关税收入停滞不前,1998年全国严打走私以后,大规模走私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导致1999年和2000年进口税收大幅增长,从而引起比重的大幅变化。至2004年关税收入比重重新下降至6.9%,略高于1998年。表1:关税收入占中央(联邦)财政收入的比重之间比较单位:%年度中国美国英国印度199120.1 1.5 /199221.9 1.6 /199327.2 1.6 /19949.8 1.6 /19959.2 1.4 /21.2 19968.8 1.3 /22.8 19977.8 1.1 /17.3 19986.6 1.1 0.63 14.5 19999.8 1.0 0.56 16.3 200010.7 1.0 0.55 14.5 20019.8 1.0 0.51 11.1 20026.8 1.0 0.48 11.3 20037.4 1.1 0.45 11.3 20046.9 1.3 0.42 10.3 资料来源:分别来自于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海关总署财务统计、美国财政部网站、英国财政部网站和印度财政部网站。1994年以后,中国关税收入占中央财政收入的平均比重为 8.2%,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详见表1)。自上世纪40年代实行比较自由的贸易政策以后,美国关税收入占联邦政府的比重就由1940年的5%下降至2%以下,自1997年以后基本维持在1%左右。英国政府的关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更低,近几年基本保持在0.5%左右,而且继续呈下降趋势。印度政府也曾经严重依赖于进口税收,自1998年起这种状况逐渐改善,目前关税收入比重已由1996年22.8%的高点降到2004年的10.3%,但总体水平仍然高于中国。事实上,如果追溯英美等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历史,这些国家对关税收入的依赖较目前的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一度有过之而无不及。1805年美国关税收入占到联邦政府收入的90%以上。1861年美国政府为了筹集内战所需资金,通过了MORILL法案,提高了关税水平,导致关税收入激增,至1890年左右,关税收入带来的财政盈余甚至成为美国政府的负担,由此引发了共和民主两党对关税政策调整的激烈争斗。英国也存在类似情况,1840年英国关税收入就占到其税收收入的46% 参见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关税。因此,从当前中国关税收入状况及与国际的对比情况看,关税收入对中国财政的影响明显减弱,但地位仍然比较重要。三、影响关税收入的因素分析关税收入直接由税基和税率水平两个因素决定。我国出口关税和进口行邮物品关税收入与进口货物关税收入相比,几乎微不足道,因此我国的关税收入主要是取决进口税源和关税税率水平。而进口税源的影响因素则有很多,如:国内需求状况、减免税政策变化等。从我国近几年的情况看,关税收收入增长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研究:(一)国内经济增长对进口需求的拉动。尽管有关国际贸易产生的经济学理论有很多,但根源都在于需求的存在。一国GDP经常被视为衡量本国居民对外来产品需求程度的重要标准,国内GDP的增长往往会带动国内对进口产品需求的增加,而且经验数据表明:进口增长一般要超过GDP增长,且如果GDP增长回落或负增长,进出口增长回落和负增长幅度会很大。当然GDP构成不同,对进口货物需求的影响也不同,但是本文将忽略GDP结构的变化对进口需求的影响。从世界总体贸易情况看,按可比价格计算,1990至2000年,全球出口贸易总值平均增长了 6.4%,而全球GDP(按市场汇率计)平均增长2.3%,即使按PPP计算GDP增长3.4%进行比较,全球贸易增长仍然是GDP增长的2倍左右 World Trade Report 2004, WTO。即使将全球经济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含新兴市场国家)两大类,两大经济体都表现出了相同规律,即货物进口增长远远高于GDP增长。详见下表:表2:全球GDP和进口年均增长情况对比 单位:%区域或国家1986-1995年1996-2005年GDP GDP增长是将各国实际GDP按PPP折算后计算所得。进口GDP进口全球3.36.43.86.6 发达国家3.06.92.86.2 其他国家3.74.95.18.8 中国9.913.38.318.9数据来源:World Economic Outlook 2004,IMF。从年度数据看,从过去近30年时间里,国际间贸易的增长变化情况与全球GDP的增长变化趋势基本同步,但是不同的是,国际贸易的增幅或降幅要明显高于GDP的增幅或降幅(详见图2)。资料来源:World Trade Report 2004,WTO2004年WTO利用对全球114个国家的数据,对1980年至2000年20年间的进口货值平均增长幅度,与GDP增长幅度及波动幅度、关税水平等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模拟。模拟结果显示,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进口贸易就可能增长1.14个百分点,而且GDP增速波动幅度越大,则进口增速越低 WTO Tarde Report 2004,WTO。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种关系称为GDP增长对贸易增长的“乘数效应”。事实上,我国也存在类似状况,从1978年至2002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4%,而进口贸易增长14.7%,是GDP增长的 1.6倍,其中1992年以后至2004年,GDP年均增长 9.3%,进口货值年均增长 17.6% 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统计和中国统计年鉴等。从名义GDP增长与进口贸易值现值增长的比较来看,名义GDP增长幅度与进口增长更接近一些(详见图3)事实上,也可以将进口贸易值按可比价格折算后,与实际GDP的增长进行比较,但由于采用可比价格口径不一样,因此。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年鉴,海关统计年鉴等。因此,研究中国关税收入的走向,首先就要认真分析GDP增长变化对进口税源的影响。在过去几年间,中国关税收入的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进口税基的扩大。 (二)制度因素对进口的制约。国内需求的存在是贸易存在的根本原因,然而能否进口或进口多少还受到制度因素的制约。在自由的国际贸易环境下,进口量或货值忠实地反映了一国需求的大小,但是现实世界中完全的自由贸易并不存在,各国或多或少会都从制度上限制国际贸易,制度限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制,或货物进出口中的垄断经营,另外一种就是进出口的许可管理。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特别是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健全,使中国逐渐融入国际市场,自由宽松的贸易环境为进出口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体制基本上被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统制贸易1978年之前,中国建立了集外贸经营与管理为一体、政企不分、统负盈亏的外贸管理体制,中央以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少数的专业性贸易公司进行进出口贸易(1978年底外贸公司有130多家)。贸易目标主要是进出口贸易在总体上达到平衡。这一时期,国家对外贸易完全是指令性的和垄断经营,国家关税收入与企业利润界限不清,从1967年7月7日直至1979年,国家对多数进口商品实行统一作价办法,同时停止征收关税和代征进口环节国内税。第二阶段(1979-1991年):作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一部分的贸易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外贸体制的改革。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包括对外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自主化改革。通过对外贸企业的改革,外贸体制开始摆脱过去不合理状况,朝着适应对外开放和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方向发展。第三阶段(1992年-2001):符合国际规范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和外贸企业等内容,伴随着1986年中国要求“复关”开始,贸易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以符合国际规则为导向。1994年,中国颁布第一部对外贸易法。在进出口管理上,1992年中国取消进口调节税;1994年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此后中国进行了多次的关税降低,整体关税已经与国际平均水平大为接近,与世界市场更加接近。此外,进口配额及非关税措施数量也在逐年减少。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从2001年12月加入WTO至今,中国在市场准入、国内措施、外资待遇、服务贸易等各个领域,认真履行自身的承诺和义务。应该说,在外力的推动下,对外贸易政策体系改革已经与国际贸易体制基本接轨,相对自由的、依法管理的对外贸易环境基本形成,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也由单纯的内生或者外生转变为内外协调。至2005年,我国已经取消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个人履行法定程序后也可从事经营。除部分重要商品由国家指定公司实行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外,其他商品完全放开。对外贸易管理商品中,除濒危物种、易制毒化学品、二手设备等涉及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的商品外,其他商品基本上不再实行许可管理。从以上四个阶段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体制逐渐走向开放和自由,正如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会由于“压抑的购买力”(Depressed Purchasing Power)释放而导致物价大幅上涨,对外贸易制度的革新往往会使原来受到“压抑的进口需求”得到释放,一定程度上带来进口或出口的过快增长。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转型中的国家对外贸易和GDP增长往往高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关税税率的持续大幅下调,是进口增加的又一刺激因素。如果将上述制度因素归结为非关税壁垒措施,那么关税壁垒无疑是影响进出口的又一重要因素。我国关税水平的设置很长时期内是以保护和限制为主,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自主大幅下调关税水平,2001年中国入世后,约束性关税减让取代自主降税,关税的保护和限制作用大大削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1951年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税则,由于当时国内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因此这部税首先体现了关税的保护功能,关税算术平均水平高达52.9%,其中农业的算术平均关税92.3;工业品的算术平均关税为47.7。1950年1月政务院通过的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中明确强调:“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海关一直沿用该部税则。直至1985年我国根据布鲁塞尔税则目录,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二部税则,关税算术平均水平较第一部税则有较大幅度下调,为38%。1992年以后,我国关税税率调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1992年至1996年间,关税政策仍以保护为主: 1992年我国刚刚开始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如何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包括关税政策的定位上,应该说相对比较保守,沿用传统的关税政策思路成为“摸着石头过河”思想的体现。1993年中国关税税则分类改革迈出第一步,即根据HS协调制度制定了我国第三部税则,由于税目变化较大,关税算术平均水平上升至43.2%。之后几年,每年均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降税基本没有实质性意义。 (二) 1996年至2001年,自主大幅降税阶段: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合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国内产业生产效率,同时也为我国加入GATT(以后的WTO)作好准备,1995年12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其主题是研究部署1996年的经济工作。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同志分别在会上讲话。朱镕基宣布1996年关于涉外税制的三项重要改革,一是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同时取消进口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二是进一步调低出口货物退税率;三是对加工贸易实行进口料件保证金台帐监管制度。此次会议的召开拉开了中国大规模自主降税的序幕。从1996年起至2001年年底我国入世以前,国家共先后三次大规模地自主降低关税水平,同以往降税相比,此后的降税均属实质性降低关税,实现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第四次亚太经合论坛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的“中国将在2000年把关税总水平降低到15%左右”的承诺。期中,1996年4月,一次降低4900多个税目进口商品关税税率,关税技术平均税率降至23%;1997年10月,再次大幅度降低6633个税目进口关税税率,使关税技术平均税率降至17%,同1992年12月前相比,关税税率降幅超过60。(三)2002年以后至今,约束降税阶段:入世后,中国必须根据入世时承诺的关税减让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降税动作。至2005年,我国已根据承诺先后4次调低了关税水平,至2005年1月1日,关税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了9.9%,接近了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情况,甚至要低一些。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关税水平仍属偏高,基本上是国家算术平均水平的2倍。从具体商品分类情况看, 2005年我国工业品的关税算术平均水平为 9.0%,但农产品关税水平为 15.3%(详见表3)。从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看,农产品的关税水平基本上要高于工业品,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则情况相反,我国情况与发达国家类似,这说明我们当前对农业仍然是以保护为主。表3:各国关税水平税率情况比较 %国别关税水平农产品关税工业品关税零税进口比重美国3.9 5.1 3.7 43.4 欧盟4.2 5.9 4.0 46.5 日本3.2 7.3 2.7 57.9 加拿大4.1 3.1 4.2 52.0 印度29.0 36.9 27.7 2.1 巴西13.8 11.7 14.1 22.4 阿根廷14.2 10.3 14.8 4.8 注:数据来源于WTO网站数据库,其中:欧盟数据为2003年,印度数据为2002年; 阿根廷关税水平数据为2003年,免税进口数据源于2001年; 其他为2004年。从实施零关税的情况看,发达国家已经对多数产品采取零关税策,基本上50%左右的产品是免税进口。我国进口应税货物中零税进口比重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05年零关税商品占应税货物总值的42.6%,如果考虑加工贸易保税货物和减免税货物,我国进口总值中74.1%货物属于零税进口。关税水平的降低对进口进而对关税收入的影响,是本篇文章分析的分析重点。尽管这几年关税税率下降和进口增长较快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很难判定降税本身对进口增长起到刺激作用。原因是影响进口增长的因素很多,如前面所述国内经济增长和购买力增加,制度开放和贸易管制减少,以及再后面我们即将讲到的减免税政策调整等因素,都是近几年进口增长的推动因素,关税降低能否对进口增长起到实质性作用还要需要进行科学量化分析。 (四) 进口税收减免政策的调整,不断扩大进口税基,是关税收入增长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国的进口减免税政策,可以分为对加工贸易、保税仓储等进口货物的保税政策和国家对一般贸易进口的其他货物实行的减免税政策。自1978年以后海关恢复征收进口关税以来,这种两种政策都一直存在。其中,加工加工贸易等保税政策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加工贸易项下免税进口货物的规模不断扩大,至90年代以后我国加工贸易等保税货物规模已经很大,至今已经是我国主要进口贸易方式之一,但是其占进口比重的却基本稳定,因此其关税收入波动并没有太大影响。相反,一般贸易进口的减免税政策则是几经反复。从1978年至1996年减免税进口货物增长很快,减免额度很大,占进口比重也不断增加。从1995年国家先后三次清理减免税政策,逐步取消了一大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减免税政策,进口减免税货物大减少,占进口比重也不断降低。然而2004年国家内外资投资体制实行改革以后,减免税货物进口又有抬升趋势,占进口比重开始再次增加。当前海关税收减免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货物:1、 国家鼓励的外商投资进口的设备;2、 国家鼓励的内资项目进口设备;3、 海关管理的特殊区域内进口的机器、设备和材料等;4、 国家批准的临时减免的部分进口物资或部门、企业、行业进口货物。国家大量的进口减免税政策导致了关税税源的减少,表现在关税实际征收率(水平) 实际征收(率)水平一般为进口税收与进口总值之间的比值远低于关税算术平均水平(详见图5)。从1992年以来,关税实际征收水平略有波动,1992年实际征收水平接近5%,逐年下降,至1998年达到低谷2.8%左右。从1999年开始,关税实际征收水平立即回升至4% 以上,直至2001年,但从2002年开始,征收水平又重新下降至2.8%左右的水平。2004年实际征收率为2.2%,为10年来最低。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关税水平大幅下调的过程中,实际征收率并没有完全随着关税算术平均水平的下降而下降,这主要是进口货物减免税政策有所调整。另外,1999年前后关税征收水平的波动,很大原因是由走私和反走私形势决定的。实际上,应税货物比重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除加工贸易等保税货物以外的进口减免税政策的收缩、进口减免减少所致。受国家几次调整进口减免税政策影响,从1998年以后,减免税规模总体呈萎缩趋势,至2004年达到最低11%。然而受当年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影响,特别是国家内外资投资审批权的下放,各地为吸引投资,加速地方经济发展,对鼓励投资项目的审批把关有所放松,大量的鼓励投资项目使着进口设备享受减免税的比例有所扩大,直至导致了近几年进口减免税规模回升,增长加快,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减免税货物增长幅度首次越过了应税货物的增幅,对进口税收税基十分不利。从国际上看,当前我国的实际征收水平适中。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征收水平偏高,根据WTO统计数据,美国在2001至2003年进口税收与进口总值的比平均为1.6%,加拿大在2000至2002年间则为0.8%,而澳大利亚2000年至2002年间平均为3.6%,略高于我国。但同发展中国家相比则明显偏低,如印度2000年至2002年年间的征收水平平均为18.2%,阿根廷在1999至2001年间平均为7.8%,巴西在1997至1998年间平均为8.4%。(五) 海关税收征管水平是决定进口税收的又一重要因素。四个以上四种因素是影响进口税收的客观因素,那么税收能否应收尽收则是主观因素。事实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征收进出口税收和国内税收的过程中,都面临逃漏税和避税行为的挑战,各国在建立和改革税收体制时,往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税收征收的管理体制应如何建立,或者说如何设计税收体制以减少税款流失。就国内税而言,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增值税体系,就是从有利于征收的角度出发的。理论上,进口税收由于征收时空的狭小,往往被认为比国内税要易于征收,征收成本相对较低。但尽管如此,受海关管理状况影响,进口税收的应收尽收率也不一定很高,因此在经济状况、税率水平、税收政策等各种客观因素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如果税收管理水平差异很大,进口税收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进口税收应收尽收水平一般相对较低。我国进口环节税收曾经也存在较严重的问题。1996至1998年几年间,我国进口环节走私就十分猖狂,并在1998年上半年达到极点。尽管对其走私程度没有进行过全面的估计,但是从已经查获的湛江、厦门等特大走私案件货值情况看,海关税收应收尽收水平相当低。由于关税收入对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不大,因此当今对关税税率的高低与走私规模间关系的研究很少。但是,各国对国内税种的研究论文却有很多,虽然进口税收相对于国内税收要易于征收,但是对国内税的研究同样有助于加深对进口税收的理解。以增值税为例,1994年哈佛大学教授Jonathan Haughton等对87年17个OPEC国家的增值税税收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税率越高,应收尽收率就越低,如增值税税率平均从15.8%增加到16.8%时,应收尽收率将下降2.8个百分点。由于进口环节和国内执法环境的相似性,我们相信对进口税收而言,关税税率与关税税收的应收尽收率间应存在类似关系。据估计,1988年国内销售税征收率相当低,如浙江省仅有25%被征收上来,山东省相对较高有50%左右(Chen,1992),按此估计,进口环节关税收入的应收尽收率也会太高。根据1992年Cheng的推算,中国台湾省1991年进口税收的应收尽收率在57%左右。前不久,国内有些机构预计,目前国内税收的应收尽收水平在70%-80%之间,如果这个估计准确的话,海关进口税收应收尽收水平应在80%左右或以上,但这与美国海关近99% 的应收尽收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四、关税税率变化对进口税收的影响分析关税收入是直接取决于税基和关税税率水平的,因此要考虑关税税率变化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必须从分析税基和税率两个方面评估。根据Irwin(1998),关税收入的基本公式为:R=pM (1)其中,R为关税收入,为关税税率,p为进口价格(不含税),M为进口数量。对(1)两边对求导: (2)(2)中左边的第一项可以被视为税率变化对关税收入的总影响,它由三部分组成:右边第一项表示在M和不变时,税收收入的变化;右边第二项为进口量的变化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第三项为进口价格变化对税收收入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M除了受关税税率影响外,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GDP、汇率等,因此在评估关税税率变化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时,要始终牢记M=M(GDP,(1+),),(2)中的又可以表示成: (3)根据公式(2),假设0,那么当时,关税收入最大化,从而可以计算收入最大化的关税税率,找到了,也就证明了Laffer曲线的存在或Laffer假设的正确。进一步地(2)可以表示成下列公式: (4)根据(3),我们可以计算出关税收入弹性:(5)其中为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进口价格弹性(关税税率变化对进口价格的影响),实际上也是国外供给弹性的反映,或本国需求对国际供给的影响。如果本国需求变动对国际市场供给情况影响很少,那么提高进口税率对国际市场供给影响微弱,关税负担将完全转稼给本国居民,此时0;相反,如果本国进口需求占国外供给比重很大,关税税率增加必将对国际供求关系产生很大影响,在国外供给是刚性的情况下,那么关税负担将完全转稼给国外供应商或生产者,此时1。因此,正常情况下,01,当然在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排除1的可能性。很显然,在实证分析时,或的数据很难直接获得。许多经济学家往往通过计量方法间接获取对的估计结果,值得的庆幸的是对进口价格与关税税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假设解决。在国际贸易中,为方便研究,通常将国家分为大国和小国,大国即是可以左右世界市场价格的国家,而小国则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贸易量不大,应该说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对世界市场交易价格影响力不大,即便是在2004年中国贸易总量排名世界第3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被认为是世界价格的接受者。这主要是由中国进出口的贸易结构决定的,目前在我国进口中,有近一半的贸易产生于加工贸易,剩余贸易中又有近10%是减免税货物,因此在进口贸易总量中,应税进口货物仅占到总值的45%,进口关税税率的变化很难对国际市场价格起到改变作用。因此,对中国而言,认为=0或0是完全合理的假设。由此,=(6)其中为进口需求价格弹性。当-1时,存在,否则0,即Laffer曲线不可能存在。因此,计量分析的任务就是找出某一特定时期一国进口需求的弹性系数的值。根据(3),现实中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除价格因素外,最基本的还有收入等,在估计价格对进口需求的影响时,必须剔除非价格因素对进口需求的影响。在下述计量分析时,模型充分考虑了收入、国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汇率、税率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通过GDP指标反映,国内、外市场价格对比以及汇率、税率等因素最终通过实际汇率(Real Exchange Rate 或RER)形式体现,原因是:(其中是国内市场价格,是国际市场价格,是名义汇率(Nominal Exchange Rate), 为进口关税水平),而恰恰是国内外相对市场价格水平。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在实际估计中,采用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零售价格指数,而为WTO公布的国际市场进口货物的价格水平,ER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平均名义汇率,为我国一般贸易进口货物加权关税水平。由于所采用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根据经验,GDP等指标一般都是非稳定的,因此传统的简单回归模型不适于时间序列分析。通过扩展的Dickey-Fuller(ADF) 检验(详见表四),发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一般贸易进口值(OIM)等也表现出了非稳定性,且具有一阶特征(1 Unit Root)。表四:对一般贸易进口值、GDP、RER对数值的ADF检验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D(Y) (Y=LnOIM)Method: Least SquaresIncluded observations: 23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Y(-1)-0.1659460.150335-1.1038410.2834D(Y1(-1)0.2246090.2436770.9217480.3682C0.8245960.7766361.0617540.3017TREND(1980)0.0186710.0114091.6365760.1182R-squared0.155815 Mean dependent var0.091739Adjusted R-squared0.022522 S.D. dependent var0.205037S.E. of regression0.202715 Akaike info criterion-0.197263Sum squared resid0.780772 Schwarz criterion0.000214Log likelihood6.268525 F-statistic1.168969Durbin-Watson stat1.806989 Prob(F-statistic)0.347647Dependent Variable: D(X1) (X1=LnGDP)Method: Least SquaresIncluded observations: 23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X1(-1)-0.3658430.099508-3.6765170.0016D(X1(-1)0.6786400.1522284.4580540.0003C3.0880320.8229593.7523540.0013TREND(1980)0.0332560.0093063.5736430.0020R-squared0.603357 Mean dependent var0.092522Adjusted R-squared0.540729 S.D. dependent var0.026430S.E. of regression0.017911 Akaike info criterion-5.049994Sum squared resid0.006096 Schwarz criterion-4.852517Log likelihood62.07493 F-statistic9.633996Durbin-Watson stat1.817641 Prob(F-statistic)0.000443Dependent Variable: D(X2) (X2=LnRER)Method: Least SquaresIncluded observations: 23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X2(-1)-0.3955340.162107-2.4399500.0247D(X2(-1)0.2145780.2106541.0186310.3212C0.3089710.1163782.6548870.0156TREND(1980)0.0068410.0049061.3944610.1793R-squared0.251690 Mean dependent var0.030870Adjusted R-squared0.133536 S.D. dependent var0.113835S.E. of regression0.105963 Akaike info criterion-1.494692Sum squared resid0.213333 Schwarz criterion-1.297214Log likelihood21.18895 F-statistic2.130184Durbin-Watson stat1.891222 Prob(F-statistic)0.130094 鉴于时间序列的非稳定性,为准确估计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以下将采用残值纠偏(Error-Correction)方法,对一般贸易进口值与GDP、相对价格间的关系进行模拟。为能把握制度因素对进口扩张的影响,模拟过程中将考虑时间变量因素,模拟结果详见下表:表五:利用残值纠偏法进行模拟的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DYSample(adjusted): 1981 2004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2.2026280.753333-2.9238420.0091DX13.3307361.4210192.3439070.0308DX2-0.7013990.383110-1.8308020.0837Y_1-0.0485670.122038-0.3979630.6953X1_10.3200570.1325232.4150990.0266X2_1-0.7901880.285900-2.7638580.0128R-squared0.423236 Mean dependent var0.094083Adjusted R-squared0.263024 S.D. dependent var0.200762S.E. of regression0.172349 Akaike info criterion-0.466274Sum squared resid0.534675 Schwarz criterion-0.171760Log likelihood11.59528 F-statistic2.641726Durbin-Watson stat1.995962 Prob(F-statistic)0.058355同简单回归方法相比,残值纠偏法得出的结果很令人吃惊。模拟表明,在中国GDP和价格对进口需求(指一般贸易进口需求)的影响巨大,就长期而言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最终可引起进口增长6.6个百分点,而相对价格或实际汇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最终可能引起进口下降16.3个百分点,即价格弹性系数为16.3。这表明中国的进口需求对收入和价格都十分敏感,受国内、外经济影响比较大。另外,根据我们文章开始提出的,高税率可能导致纳税人转移税源以逃避税收,其中最为常见的手法就是走私。随着税率的下调,企业逃避税负的动机减弱,原本通过走私方式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与集成服务合同
- 2025年创新中英文金融期货交易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工程工伤责任承担协议书修订版
- 网络营销合同书范本
- 通风炮烟中毒知识培训课件
- 2025企业管理资料范本企业劳动合同(范本)
- 2025年校园安全智慧化与校园安全标准制定报告
- 2025年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在陶瓷行业的应用优化报告
- 2025年政府采购打印机合同
- 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辆市场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市场需求与应用场景分析
-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Office和WPS Office通-用)》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工作手册2023版》知识培训
- 疼痛评估表课件
- 四年级下册青岛版数学计算题天天练习带答案(共15天)
- 2025年业务接替交接协议书
- 2025年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患者照护用品的应用护理员培训
- DB32-T 4334-2022 薄壳山核桃郁闭园改造技术规程
- 规则之下方有自由课件-高一上学期行为常规主题班会
- 云南省第二十一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DB S63-0011-2021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黑果枸杞中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