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减速下的城市发展:走向生态优化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14ZDB139)研究成果之一。高小康论文提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城市发展的要求,但对于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还需要有科学的认识。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方向不应是消极的生态平衡,而是积极的生态优化平衡,在经济减速背景下城市生态优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发展模式垂直聚合与水平聚合的平衡,环境保护模式景观化与公平化的平衡,空间规划从机器句法转向人本句法,实现建设尺度与职住关系平衡,社区治理模式是封闭的管道化管理与活力开放的海绵化管理的平衡。关键词:生态优化 景观化 人本句法 管道化管理 海绵化管理一、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方向:从生态平衡到生态优化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即“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关于生态文明,通常都理解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文明发展方式,具体地说就是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实现自然生态平衡的发展方式。因为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中心,因此也常常被称为绿色文明。这种绿色文明观念是基于生态破坏的现实而提出的环境生态补偿观念,也是自1971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发表以来关于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主流看法。但如果把生态文明的内涵限制为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环境保护理念或者说生态中心主义,就会产生一个根本性的观念误区:对生态文明人本意义的忽视。生态中心主义观念的误区在于关于生态的理念脱离了人本和社会发展观念,由此而产生的自然中心生态文明理念剥离了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关系,成为一种脱离人类文明基本需要和发展逻辑的绿色乌托邦。人类文明本质上是在对抗和超越自身以及环境的限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的人化”过程。这种文明在近代的盲目扩张中造成了生态危机,但生态危机不应该也不可能以文明倒退的形式实现对自然的补偿而解决。离开人的发展和人类的根本需要,生态和生态危机都是没有意义的观念。当代社会发展中应对生态危机而倡导的生态文明不应理解为以自然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文明,而应当是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文明形态。这种以人为本的生态关系是自然生态体系与文化生态协调、整合、共生的关系,这种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不是消极补偿意义上的自然生态平衡,而是人类社会在生态危机反思基础上对人类发展模式的调适,是以积极介入和建设性的生态意识重构的以人为本的生态优化发展观。“生态”这个概念来自海克尔的“生态学”(ecology)概念。这个词的词根eco源自希腊文,意思是住所,类似于英语的home,可以说意指的是生物藉以生存繁衍的“家园”。一个具体的生态圈或生态壁龛,可以说是与某些或某个特定生物种群相关的联系或家园;而当我们谈论整个地球的生态保护时问题就来了:如果不可能一视同仁地保护所有的生物,那么保护的目的是什么?保护的是谁的家园?当我们用“乡愁”来表达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就凸现出了人本的家园意向,生态问题就不再是单纯的生物链问题,而是人的生存与归属需要从身体到心灵的整个生存状态的需要。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关于个人与乡土空间之间的情感联系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概念topophilia,这个词语通常被译为“恋地情结”,实际上也可以直接译为“乡愁”。他注意到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所有感知功能获得了对自己周围空间的感知经验,这种早期获得的经验积淀成记忆,成为心灵深处对家园的依恋情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用了一个对后来影响至巨的观念“自然的人化”。他指的是自然在实践中不断地变为属人的存在、为人的存在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一个科学理性和历史主义时代的观念,在进化论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潮背景下自然而然地成为与生态保护对立的观念。但从段义孚理论的角度来看,“自然的人化”可以被理解为人与自然情感关系的生成和成长。他把环境与人直接联系的空间定义为场所(place),正巧与“生态”(eco)的希腊语本义相合。这是环境与身体联系之处,也就是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连接的纽点。人从自己的生存环境中成长过程所留下的体验和情感记忆就是“乡愁”即家园意向的心理根据。当我们分析生态环境的良性或恶化时,归根到底是在谈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保护的目的是保护人类的家园;因此生态文明当然不是所有生物平等的生态圈平衡,而是广义的文化生态保护,即对人类家园的保护。这种保护不是对自然生态圈本身的补偿和再平衡,而是在重重危机态势下,围绕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自然和文化环境进行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化,使整个生态关系能够与人的共同生存、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匹配,成为人类可以继续从心灵和肉身方面寻求归属的家园。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从福特式大都市化到新型城镇化乃至城乡一体化,这种转向的现实目标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和可持续性;而从宏观文化形态来看,这种转向发展的意义在于构建生态优化的新型生态文明模式。二、经济减速与生态赤字:城市资产负债表中国过去30多年的城市发展是以经济持续增长为基础和观念背景的发展,而现在对中国城市发展方向和趋势的认识需要转向经济持续减速下行的背景下考虑。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节能减排、排污绿化等具体措施的制定,而是需要确定发展的前提,即由经济减速与生态赤字两方面压力形成的城市生态资产负债表再平衡问题。多年来城市发展中财政收入增长与城市建设支出形成的资产负债平衡是规划决策的经济基础,财政收入增长作为城市资产的同时却又形成了环境破坏的生态负债,二者处于虚假平衡状态:环境恶化被集体消费的增长所掩盖,成为芒福德所说的幻影化生存。当经济减速财政收入减少时,这种虚假平衡被打破,生态赤字暴露出来,直接写入政府负债栏。然后面临的困境是城市发展的支出需要收入平衡,而生态负债的追偿却在挤压下降中的经济增速。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就是这种资产负债表两头不平衡的悖论困境。传统的资产负债平衡方式失效了,城市不得不寻找新的的解决思路。生态优化的建设理念是把增长与支出的平衡转换为资源投入与生态收益的平衡。这里所说的生态收益就是指以人为本的生态优化建设成果。这种生态优化平衡的发展观在具体实施中会涉及产业、服务、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关系的平衡:一、产业发展模式:垂直聚合与水平聚合的平衡。意大利图灵大学文化产业教授桑塔盖塔(Walter Santagata)在研究各国文化产业发展形态时,提出了一对二元对立的发展模式:垂直聚合模式与水平聚合模式。当具有高技术水平时就可以形成垂直聚合的产业链,例如好莱坞就是这样由大规模资金和高科技支持而形成的垂直向上集中发展的产业集群;而大量低技术形态的同质小微企业群聚合在一起则是水平聚合集群,如小镇的家庭作坊产业群。Walter Santagata, Cultural Districts and Creative Atmosphere, www.cssebla.it两种产业集群模式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垂直聚合的产业群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边际收益的特点,常常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龙头,但问题是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高失败率。相对而言,水平聚合产业群有自己的特殊价值,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推进社区生活繁荣发展。从整个社会的产业来看,良性的产业生态需要两种发展模式的平衡互补。二、环境保护模式:景观化与公平化的平衡。城市环境保护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发展的趋势通常是景观化,即注重景观效果:绿道、草坪、景观植物和水面等等,营造出美丽的城市意象景观。美丽的景观令人赏心悦目当然是好事,但这种好事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好的影响。比如美国城市学家雅各布斯在调查一处贫民窟改造中的景观草坪建设时听到的回答:“这有什么用?谁要它?他们建这个地方的时候,没有人关心我们需要什么在这儿我们没有一个喝咖啡或看报纸或借五美分的地方。没有人关心我们需要什么。但是那些大人物跑来看着这些绿草说,岂不太美妙了!现在穷人也有这一切了!”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这种抵触来自景观化建设与居民的实际需要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事实上,环境景观化建设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之一是破坏植被、水体的自然生态;同时更重要的问题是视觉景观的营造带来环保的附加成本,从而推高地价,扩大城市居住条件级差,加剧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在享受环保服务方面的不平等。景观化对于市民的城市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是有意义的,但需要在景观化与环保利益的公平分享之间寻求平衡。三、空间规划模式:建设尺度平衡与职住平衡。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在当时看来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个“大势”不仅是从政府、精英的角度讲,而且是每个平民所期待的。作家刘心武在1981年所写的小说立体交叉桥就描绘出生活在拥挤逼仄的大杂院中的北京市民是如何翘首以盼立体交叉桥和随之将来的大拆大建。但今天再看,这种过于急迫过于激进的大规模拆建规划严重地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尺度,一方面是大尺度街区使人居的城市变成了车霸的城市,另一方面是空间功能简单化,因而造成了城市生活形态紊乱、职住分离交通拥堵等种种疾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规划尺度当然要从人与空间的有机联系尺度去考虑。但已经大尺度化的城市环境不可能推倒分散重建,生态优化的空间规划应当是在现有空间中形成多种尺度的平衡,以构造相对人性化的职住平衡环境。四、社区治理模式:封闭管理与活力开放的平衡。所谓“特大城市象皮病”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人口密集和身份差异带来的社会冲突问题。现在解决这类问题的主导思路是加强安全防护管理,在智能化安保体系尚待完善的时代,最典型的管理方式就是封闭化空间管理:从单体建筑到小区、社区乃至街区日益封闭。一片片封闭的社区阻断了大量街坊尺度的道路,使得街道更加拥堵。由于空间封闭,人的流动和行为趋向管道化,人际交往的分层现象日益固化,社区活力和认同感下降,封闭空间正在成为反生态的“全景监狱”。尽管全封闭管理对于社区安全来说是最经济快捷的手段,但过分采用这种治理方式对于城市生态来说后患无穷。在智慧管理还未达到理想水平和普及程度的时候,封闭管理或许是不得已的一种选择,但也需要与更加具有活力的开放式管理形成平衡。从宏观来看,经济发展的内卷化、城市结构的分形化和公共服务的人本化是实现上述平衡的基础。意义在于以经济减速为契机,转变因集中建设、集体消费的盲目增长而造成的生态赤字加速度膨胀的恶性循环。三、城市空间的规划逻辑:机器句法与人本句法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模式基本上是“福特式”集中发展,城市规划的逻辑是自柯布西耶以来形成的理性、技术、功能性的空间句法,实质是与“居住机器”理念相适应的集体人机器人句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宏大空间尺度,如亚历山大所说的那样人为地“切断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生活本身会变得支离破碎”而形成的“树形模式”亚历山大城市不是树,国外城市规划 200 4 Vol 19,No. 4, p. 81空间句法,以及混淆“行政城市”与“实体城市”观念的行政自由决策等规划模式的底层句法都属于“居住机器”理念生成的机器句法。生态优化的规划逻辑是转向职住平衡、社会公平、人性化的人本句法。职住平衡的规划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思想。针对当时英国最大城市伦敦人口过分拥挤、贫民窟大量出现、城市交通混乱等问题,霍华德认为当城市发展超过一定规模后,就应在它附近发展新的城市,而不是将原来的城市进行扩展。新城市内部要配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就业和居住平衡分布,使居民的“工作就在住宅的步行距离内”。这就是职住平衡理念的最初萌芽。20世纪之后,随着工业革命向世界更大范围的扩散,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中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城市建设领域的先驱者对田园城市的思想给予了发展与完善。美国学者芒福德则把霍华德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明晰化,提出了“平衡”的概念,即城市和乡村要在范围更大的生物环境中取得平衡,以及城市内部各种各样的功能之间要取得平衡,而且平衡可以通过限制城市的面积、人口数量、居住密度等积极措施来实现。探讨不同尺度下的职住平衡问题,中国城市规划网,/news/view?id=2535&page=1在大都市建设的宏大尺度规划中,霍华德式的“田园城市”梦早已破碎。巨大体量的建筑群、大开大合的功能空间组合形成大规模集中的功能群,应对的是关于大都市中人流、车流活动的宏观逻辑。经过多年这样的大规模建设之后,整个都市格局都已居住机器化,田园城市式鸡犬之声相闻的职住平衡条件不复存在。当那种一厢情愿地设计出来的大尺度、总体化规划形成的空间关系被近乎瘫痪的交通状态证明失败后,人们甚至无法想象可以回到职住平衡的田园城市形态中。已成现实的的“特大城市象皮病”有无可医的办法?问题的症结不在于一个高度资本化、密集化和过度污染的大都市能否“退耕还林”变回田园,而在于“居住机器”式规划的空间句法能否转换为人本的空间句法,即从城市中的具体生活着的自然人的生活尺度和活动逻辑出发更新城市规划的句法逻辑;简单地说就是让大都市空间回归人性化。这不是回到老一套大拆大建、除旧布新的做法,而是从人性化街区生态尺度出发进行梳理更新、保育和智能化重构。如澳门风顺堂街区、上海徐汇区的老街区更新都是比较有特色的例子:这两个案例的特点在于都是处于繁华的商业都会中心地带,却能够在更新中保留了传统街区的街坊尺度,从而保护了传统文化记忆的场所性和生态活性。至于宏大尺度建设造成的大都市痼疾交通拥堵,看来很难设想采用瑞吉斯特式的“生态城市”模式把汽车交通都废掉,但正在发展中的智能一体化联运交通已提供了一种相对优化的交通生态环境:根据个人的需要,利用综合实时数据信息,将旅行时间,预算限制,环境影响,工作时间,交通方式的偏好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评级等大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人工智能进行优化为交通和运输提供强有力的终端用户支持。它与交通管理系统的道路,铁路和空运等共享界面,确保可以获得最新的交通信息和预测。任何交通计划的改变或中断,例如计划延迟,拥堵或天气问题等,都将迅速被发现,在相应的交通要求和限制下,一体化联运交通系统,对替代性交通方式或者实时路线调整,重新预订或重新订票给出建议,所有这些都将由一个单独的,无缝界面来提供,包括联运出行客票。目前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并没有将传统交通方式-汽车、公共交通、火车和飞机的使用与连接进行实时数据结合,构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连接。智慧交通2025:一体化联运交通与基于现场的城市交通管理,国际城市观察2015-04-21,/s?_biz=MzAxNTIxNzE1NQ=&mid=204986131&idx=1&sn=c1a0220fe03104d1ab2c52a59504cd9d&scene=1&key=1936e2bc22c2ceb5a4783974c0b88cf4af8805add536480b3cf9f06b1b4061746d27f10189917a5fb23c9dbbe8ceac10&ascene=1&uin=MTgwMDE3MTk4MA%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70000001&pass_ticket=r6k5FJTvaFV5aV6MZKutHD6w%2BXX3ur8cfNZ6pKftpQpvzqjK8t2YO83FFZWqrB17总之,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和人性化的交通生态意味着把城市规划的机器句法转换成人本句法,这种句法转换是建设真正优化的城市生态所需要的规划与建设理念更新。四、城市竞争力重估:作为质化要素的生态优化城市发展中空间资本化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量化要素。城市土地开发、社区改造的投入创造出高速增长的集体消费,形成了边际效益递增的资本收益,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加速了城市空间的资本化。但空间资本化也带来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社会公平和空间正义危机乃至整个城市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出作为质化要素的生态优化来制约和平衡空间资本化造成的文化生态危机。城市生态优化的内核是以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征的文化生态优化建设,其中包含着几方面基本内容:一、文化生态优化的基础是优化人居与环境的关系,即低碳建设的长效、公平和可持续性。从字面上看,这三方面要求似乎是生态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事实上真正做到却很难。环境保护需要有长效意识似乎应当是常识,但事实上大多数重要的环境问题应对策略都是杠杆式的速效、显效策略。如整治雾霾时出现的“APEC蓝”、“阅兵蓝”和某官员“提头来见”的所谓“玩笑话”,孤立地看可以认为都只是局部应急措施和“玩笑话”,但从传播的集中度和持续的影响力来看,显然形成了对污染治理的速效显效期待,希望通过直接显效的措施产生杠杆效应解决问题。对杠杆效应的期待表面上提高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参与,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优化治理理念的模糊化甚至误导。由杠杆效应期待而产生的环境治理效果目标往往表现为景观化和时尚化。景观化是把环境治理效果表现为形象效果,如漂亮的草坪、水面、绿道、景观植被等等。景观化有时是在漂亮的绿色景观制造的环保表象背后隐藏着对环境的深度破坏,如许多草皮等景观植被的反生态性,景观水面维护对水体资源的掠夺和破坏,绿道的奢侈消费化等等。当把环境治理解释为景观化时,也可能产生反人本生态观念,如某大学对校园内大草坪进行清场治理,不再如传统那样允许公众在不影响草坪维护的情况下进入草坪休闲。这种治理的目的是制造一种“高雅化”环境氛围,实际上却破坏了环境的人本生态条件。这种景观化就成为反人本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尚化是景观化的一种特征,即生产趋鹜时尚的景观形象,使得环境建设缺乏历史和空间的连续性,缺乏生态持续保育的意识,把环保变成时尚形象消费。这种形象消费式环境治理还隐含着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景观化、时尚化环境建设的高成本投入制造出区域性地价级差,因而加剧了都市集体消费的等级化,即因为空间消费的不公平而形成新的社会正义问题。因此,真正实现长效、公平和可持续性的环境生态优化建设的观念前提是对杠杆化速效策略、景观化和时尚化追求等环境治理观念的误区有等深刻的认识和反省。二、文化生态优化的人本目标是提高社区、群体的城市认同。城市认同是城市文化生态的人文关怀底色。城市认同的社会心理内涵不是简单地觉得这个城市好不好,而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是否能够得到他所期待的承认和尊严。前文所引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关于社区草坪的那段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这儿我们没有一个喝咖啡或看报纸或借五美分的地方。没有人关心我们需要什么。但是那些大人物跑来看着这些绿草说,岂不太美妙了!现在穷人也有这一切了!”在这里,尽管为平民做了社区改造,但并没有真正关注他们的需要,没有使他们感到自己被承认,因此也就没有他们的城市认同。另一个案例是巴西里约最大的贫民窟阿莱芒社区为申办奥运而进行的两项改造工程电影院和空中缆车。巴西一位自由撰稿人Julie Ruvolo调查这两项工程后这样写道:这两个项目都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2011年,空中缆车落成典礼上,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称,该项目体现了对阿莱芒居民的尊重,其他所有人都“艳羡不已”。同年的电影院落成典礼上,里约市长爱德华多派西也发表了类似的论调。“人们有必要认识到,贫困地区也需要高质量的服务这是我们将要一直提供的。面向每个人的高质量服务。”/story/2015/rios-biggest-favela-one-flashy-project-thrives-while-another-fails。徐东东译,冯婧校译。然而这两个工程一个成功另一个却失败了。失败的是空中缆车。Ruvolo说“这家私营交通公司管理着里约的交通轨道,当年在没有竞标的情况下,被授予运营空中缆车的权利。尽管免费乘坐,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当地居民登记使用过缆车。车票收入主要来自观光客只抵得上空中缆车运营成本的十分之一在当地人需求十分明确的前提下,却不与他们协商,这充分揭示了造缆车的真实目的。”这个打着“为人民服务”旗号的工程却与当地人的需要没有关系,实际上成了企业敛财的手段。另一个是3D豪华电影院,看上去也不像是与贫民窟最急迫的环境改造需要直接相关,但却成功了。影院经理加图索说:在四年的运营中,里约影院售出了28万张电影票。即便票价打折,影院也能赚到钱。四年中,里约影院的票价没有上涨过,影院还为当地学校每日安排两个免费场次,让孩子免费看电影。“电影给你带来梦想,”加图索说,“想象下,全巴西有多少人能通过接触文化受益?”同上。电影为平民窟中的孩子们带来梦想,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却是城市下层民众与都市文化发生联系和认同的一种途径。三、文化生态优化包括财富分配机制的优化,即调控资本共享与文化消费分享水平。都市发展是通过空间资本化实现的。在都市经济和规模都在迅速扩张的时期,公共财政和地产商的资本边际收益都在递增,不仅有资本和地产的规模边际收益,而且有因为增长预期而形成的资产价格逆时效递增的边际收益。这种边际收益来自空间投资产生的都市生活的吸引力,以及随之而来的集体消费的高速增长。在空间资本边际收益递增期待影响下,都市开发与集体消费增长的基本模式就是高消费推动高地价、反过来高地价又助推集体消费价格增长这样一种循环模式。这种循环增长的模式固然带来了城市的繁荣,但也造成了收入差距扩大和社会公平方面的问题:公共服务、生活空间、环境景观建设等种种现代都市生活条件因地价差异而形成等级化分布和剪刀差式增长,从而拉大了收入差距对社会公平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会导致城市文化生态恶化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作为城市意象表演空间的“前台”和处于公众感知意象之外的“后台”之间的分裂城市前台因为过度投资而导致意象的泡沫化和幻象化,而后台则因为剪刀差而趋向隐形化。许多处于城市收入底层和缺少固定资产保证的底层社会群体因为越来越无法承受集体消费成本的增长,日渐脱离公共服务空间场景而沉入隐形化的后台,因此导致城市认同危机的加剧。经济增长减速下边际收益期待的弱化意味着城市空间资本化趋势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这对城市为资本分配的调控和公共服务分享水平的提高是个新的机遇:大都市的发展面临着从量化扩张到质化重构的转向要求。总的趋势是资本收益的内卷化与共享化:即从高投入高收益转向低成本、低收益、弱景观化的生态优化建设模式,使城市集体消费模式从高集中度高消费转向分形化和低成本化,在此基础上推进公共服务的平等化和文化消费的多样化、分享化。公共服务建设的分形和多样化有助于集体消费中地价成本占比的递减,这样将给予城市“后台”生活空间中的民众更多分享服务与文化消费的机会,因而形成更加优化的城市文化生态环境。五、社区发展模式:管道化与海绵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发展模式面临着的转向需要是从效率优先的发展模式转向生态优化的模式。城市社区文化生态的优化从建设尺度来讲是从宏大尺度转向街坊尺度。街坊尺度不仅仅是街区道路宽度等物理空间尺度,而且需要社区管理的人性化。近年来的大都市社区建设注重整洁、安全、美观和易于管理,因此大多建成封闭式管理的小区。封闭式管理的小区与传统的开放式街区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管理的方便与否。在社区卫生、治安和社会秩序管理方面,封闭式管理小区的优势很明显。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封闭式管理的小区全封闭和规范化管理的秩序形成了这类社区空间特有的句法:形成了固定、简约而美观的通道结构和人员流动逻辑,简单地说就是管道化的活动空间。与这种管道化相对的传统街区开放空间由于活动通道的多层次毛细化分布和人流方向的杂乱随机性,可以称之为海绵式空间。大都市化的社区规划建设在迅速消灭着海绵式空间而代之以越来越多的管道化空间,这种趋势在简化管理、提高社区秩序化、景观化水平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清洁、秩序和安全的满足感;但同时也在破坏着城市文化生态的人文基础个人与空间、社会之间最基本的接触、联系和互动:与邻居、街坊、陌生人的路上相遇,在周边随意行走、体验的可能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孕育起来的个人与城市的情感认同,都在管道化的封闭空间中不知不觉地消亡,社区真的变成了居住机器的标准化部件。为了避免城市文化生态的持续恶化趋势,需要重新审视现在的社区建设模式,需要重新认识开放空间的人文生态意义,在社区建设中重构管道化封闭式社区与海绵化开放空间的互补关系。对海绵化开放空间的建设当然不是维持“脏乱差”的现状,而是以文化生态优化为目的的生态环境保育和更新。从城市人文生态优化的立场出发,环境保护就不能仅仅是景观化,而需要转向更加人文化。近几年来,许多城市一遇大雨便成为“海”。这种情况并非仅仅是公共设施建设缺乏预见性,更重要的是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出了问题:地面的硬质化和排水沟渠的封闭使城市地面失去了自然的渗水和保水功能。现在需要做到不是无限制扩大排水设施,而是通过“海绵化”建设使地表水循环生态得以复苏。“海绵化”环境建设包括打开排水沟渠、扩大软质渗水地面、营造季节性储水池和开放封闭空间障碍等等,总之是面向整个城市空间生态环境的建设。这种海绵化环境保护不同于景观化的意义在于是面向整个城市的普惠建设,有助于压低空间等级差而形成更加公平的环境。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在经过了过去“破四旧”到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建设之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危机,这逐渐成为城市管理和规划建设中受到重视的问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传统保护意识基本上是符号化的:根据历史和文化重要性确定价值等级,进行封闭性物理形态保护和文化内涵宣传。这样的封闭性保护把历史文物作为纪念意义符号从日常生活生态中剥离了出来,对城市文化传承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真正能够唤起普通人对传统的集体记忆和传承需要的是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以特定社区环境为生态壁龛的平民记忆场所。对这类记忆场所的保护是使城市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活化的生态基础。换句话说,就是使文化传统的记忆通过价值的再发现与传播而进入当代空间,使传统重新生活化。社区发展模式从管道化到海绵化,不仅是空间句法转换的问题,而且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更新。与管道化社区管理模式相对应的是宏大尺度、高效率、居住机器化的福特式大都市的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文化生态优化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人居化街区尺度、内卷化平衡发展、细节化、审美化的生活方式。体现这种城市生活生态转向的一个重要观念和行为是所谓“慢城运动”(slowcity)概念。这项运动由意大利的慢餐(slow food)运动发展而来。1986年,因著名的西班牙广场纪念碑台阶上建立快餐店而导致了意大利民众抗议,提出了“慢餐运动”。1999年,第一届“慢城市”大会在意大利奥维多召开,基安蒂地区的格里韦、奥维托、布拉和波西塔诺四个小城的市长联合发起“慢城运动”,在“慢食运动”基础上提出“慢城”这一新的城市模式一种放慢生活脚步的城市形态。同年,国际慢城组织正式成立,并形成慢城国际宪章。林兰慢城运动:起源、内涵与国际经验,国际城市观察2015-07-31。/s?_biz=MzAxNTIxNzE1NQ=&mid=208365540&idx=1&sn=976ebc796b7a56d34663dfa6e1e0f009&scene=1&key=0acd51d81cb052bcd3643cac676336dc697105e8a78b0a4a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特殊教育班级个别化计划
- 零售行业人力资源年度工作总结与培训计划
- 翻译管理中的敏捷估算扑克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梯维修应急响应措施
- 2025年小学教科室教学安全保障计划
- 智能健身指导与记录APP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动物大数据精准营销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影视欣赏考试题及答案
- 兰花智能温室保险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产品跨境电商物流仓储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治安防范培训课件
- 带状疱疹护理业务查房
- 2025年人教PEP版(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转租养殖场地合同范本
- 施工工艺标准化做法实施图集汇编
- 二年级上学期收心教育
- 2025年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并购协议样本3篇
- 2025年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 2025年中国淄博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 钢结构工程数字化交付标准制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