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极宗师杨振基语录 一切动作都用你的意想着去练,不能够单去做做。再一方面,不要抬肩起肘。你要气要往上提,不能气下沉。所以不要抬肩起肘。而且运转不灵。再一个,就是要气沉丹田。咱们不单做这个东西。不往上提气,就等于气沉丹田。 这几方面做好了以后呢,在做动作当中,注意一切都靠腰来带领的。腰为第一主宰,行于手指,这是在拳论上说的。在练习当中,一切动作先得看腰开始。说腰拉、腰转,都是在腰上做动作。手的动作,他少一些,腰的动作多一些。就是腰把这手脚都带动了。 我们做动作前,要分虚实。分虚实就是就步法上来说的。就是动的脚,是虚的,不动的是实腿。什么都是转换过程当中是先实后虚。站好了以后,才能定位。在定位的时候,怎么说你定好了呢?就是,第一个是前脚尖向前,正前。后脚尖在你的外边,就是往外撇脚。这个前脚尖跟这个后撇脚当中有一个裆的距离,就是你的自然裆的距离。这个没有尺寸,根据个人的情况,保持自然裆的距离。但要注意,站好这位以后,需要注意,前膝盖不能过脚尖。过脚尖以后,你这个前力就往前倾了,力就散了。要能考出来你这个步法站得对不对,有没有力,下盘巩固不巩固,就看你这个前脚,能不能踩住,后脚能不能蹬住。前脚、后蹬,这个说明你这个步法对了。 在运转当中呢,要分虚实。动的腿,就是虚的,不动腿,都是实的。然后互相转换。前脚变后脚,后脚变前脚,然后根据动作的要求,来回转换。这是从步法来说。就是要分虚实,不要实腿转。实转以后伤膝盖。希望大家特别注意,不要实腿转。就是要做动作就分虚分实。 我们做动作需要注意打哪儿看哪儿。 要注意我们的手势。这个动作出来,是在上边的,是在下边的?把这个分清楚。是左边,是右边,都要把他做够。不要又不象左边,又不象右边。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认真地找你的位置。咱们手有手的位置,脚有脚的位置。动作出来怎么转,怎么上,都有一定要求。这个方面要严格地要求。绝不是随便出一个手,随便上一个步,随便出个拳,这个不行。应该按规定,你手应该走到哪儿,你就要走到哪儿,用哪儿你就用哪儿。 我们千万注意,杨式太极拳,不是没有呼吸。不单独做呼吸。就是自然呼吸。舌舔上颚,你自由呼吸。你这不是舌舔上颚,你就有唾沫嘛,就要“咽液”,你要咽下去,不要吐了它。这样就是进行自由呼吸。它并不配合你的所有的动作,也不配合你掌,也不配合你的拳,也不配合你收,也不配合你出手。我们这个拳,没有爆发力。蹬脚、分脚、摆莲,这个腿呀,都没有爆发力,就平稳踢出。就是,一蹬腿,一踢腿,就使劲儿。那使劲儿就跟这个,咱们书上我刚给你们讲的“用意不用力”,这个就相违背了。所以教你呢,就是平稳踢出。打摆莲腿,跟那个蹬脚、分脚,千万不要使劲蹬。而且这个踢的时候呢,有个标准,不是说随便踢的。就是把膝盖提起来,跟胯平,平出。就是整个的脚掌啊,打到对方。这个膝盖呀,提的特别高,而且脚啊,都能够超过头。这个不合乎杨式太极拳练法。练这个动作当中,不要踢那么高。 没有打的力量,没有推的力量。象按手,就平推出去,按着出去就行。你捶,打出去就行,没有打的意识,搬拦捶也没有压的意识。都没有单做的。就像所有的动作没有单去做的。 练太极拳,不是很容易的。就是按规则,按照教你的方法,一式一式地去找。哪个转腰,哪个左转、右转、前转、后转。第一式,太极起势。里边这个动作要领是什么,你手怎么出,脚怎么动。然后再分了虚实以后呢,转向第二个,揽雀尾了,那又该怎么做。这个腰上都给你讲明了,而且力怎么做,也给你说明白了。就是你按着一式一式去找。你有很长时间,你一个礼拜磨一个动作,一共才几十个动作。不到一年的时间,你有很大的收获。这就是,我告诉你,我体验的练拳的。 要持之以恒,不能高兴就练,不高兴就不练。 无一虚招:习拳时手的动作少些,腰的动作多些,腰带手,腰拉手,腰脚手。行拳时,攻防意识强烈,做到手出有名、腿出有名。 位置对了,才能出劲,在某种意义上说,位置就是劲。练拳时一出手,一抬脚就要运动到一定的位置上,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要无过、无不及、适中。要练到一定的位置上,就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而这个尺度也要通过练才能掌握。练到位置一搁就对,需要若干年的认真苦练,同时还要认真体会和思考,逐渐找出准确的位置,不苦练,不去找,永远不会做到。光练不去思索,不用心去找、去悟,也不易做到。当练到一搁就达到正确的位置时,也就为练推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练一套杨式太极拳,是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 杨式太极拳练法的一个要求是统一行动,集中一点,全身形成一个劲。具体来说是用意念来指挥你的动作,意念与身脚手统一向一个方向,走同一条路线,集中到一个打击点上,使全身的劲力在一点上发出。 练拳是从无知到有知,由知到明,由明到精,今天找出了一个劲,明天又悟出另一个劲,慢慢地,拳越打越好。 不会练拳架,不能推手:推手不能长功夫,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不是推手推出来的。 推手的作用:推手是锻链运转进退灵活以及掌握各种发放擒拿要领的,是练懂劲的功夫。但是即使掌握了一些要领,如果缺乏功力,也用不上,与别人一接手,别人一按,没有功力就运化不了。 杨振基推手特色:我不动,跟你走;你不动,引你动。 架子和推手本来是一致的,怎么练拳,就怎么推手,从架子上出不了功夫,推手就无从说起。杨振基宗师通俗拳论浅释(一)周英南 杨振基先生是杨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次子,为杨家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宗师五岁从父学拳,后又跟随其兄守中(振铭)一起练拳传拳。解放后,回老家河北邯郸。五十年代末,被调入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太极拳专职教练,开始了他的教拳生涯。杨振基先生幼承庭训,矢志太极,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习练拳术技艺,扎根传统,较为完整地继承了杨氏家传太极拳的精要。在教拳中,深入浅出,谆谆教导,教法和练法独具特色。杨振基先生十分注重拳理拳法的讲解,道理明白显浅,语言通俗易懂。1992年,由杨振基老师演述、严翰秀先生整理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问世,宗师独具特色的教法练法及通俗拳论才始为世人所知,并受到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好评。3月27日是宗师逝世纪念日。笔者选录了宗师部份通俗拳论试加浅释,作为对恩师的深切怀念。拳论大部分选自恩师演述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6月版,以下简称拳书),小部分选自该书整理者、宗师弟子严翰秀先生的文章及笔者1992年6月随恩师学拳时的日志。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对恩师拳论的浅释难免有不够准确之处,请方家和同道们批评指正。一、腰的运用一切动作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1页)这是对如何用腰的论述。杨式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招式均由腰带动。特别是手和脚,不能自动,全靠腰带,不能脱离腰的动作。腰脚手,即腰带脚手转动之意。杨式太极拳讲求松柔沉稳,讲求整劲。拳论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十三势行功心解)。如果不靠腰带,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宗师常说:我教人先教腰的动作,练太极拳不从腰去练,永远也练不成(严翰秀文,拳书第201页、225页)。关于转腰,乃父澄甫公曰:“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作车轴,四肢不能转动”(太极拳使用法)。腰带脚、手、身、头等。腰一动则全身皆动,腰一转全身皆转(身法说明,拳书第10页)腰带动全身各个部位,除脚、手外,还须带动头、肩、胯、眼等。如机械中的转轮,轴心转动,转轮及其他部件均随其而动。澄甫公说:“自己要想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用意细细体会自得之”(太极拳使用法)。杨式太极拳要求一般没有独立的四肢动作,都是腰带四肢运转的要求腰的动作多些,手的动作少些,手常常保持一定的型,随腰而动。(单鞭“注意事项”)此论也是强调行拳时以腰带动全身,手少动甚至不动。手靠腰带,运动到一定的位置。澄甫公曾说:“练太极拳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恩师以上论述指的是一般情况,不是绝对。他说,“个别动作腰带主手转动,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转动”(身法说明,拳书第10页),个别动作不用腰带动,如进步栽捶和指裆捶的出拳、转身蹬脚的转身就不用腰带(严翰秀随杨振基老师写书散记,拳书第226页)。但这种情况不多。先坐实,后转腰。(笔者学拳日志)这是杨老师教拳时常说的一句话。在动作转换方向时,都要先往后坐实,使前脚变虚,然后腰带手和虚脚转动到正确的位置。如单鞭的左右转动式,搂膝拗步等,均应先向后坐实,然后腰带两手和虚脚转动。这种虚腿转向的练法,使动作既轻灵圆活,又松沉自如。据说,杨兆鹏先师(班侯之子)三十年代在广西传拳时也常说:“先虚实,后左右”(严翰秀广西发现杨兆鹏传人)。这与杨老师的“先坐实,后转腰”有异曲同工之妙,应是杨家的家传练法。杨式太极拳在动作转换方向时,不是以实腿扭转的。要求实腿变虚后腰带虚脚转这种虚实转换法对减轻膝关节磨转的负担有良好的效果。(单鞭“注意事项”)这是对“先坐实,后转腰”的进一步阐述。时下,一些拳家主张实脚转换方向。杨老师认为不妥,实腿磨转法练久了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腰带动手脚,前脚掌虚悬,腰易带转,能更好地体现出腰的主宰作用”(左搂膝拗步动作说明)。前进后退,左转右旋均靠腰身带转,眼的左顾右盼需随腰身的转动而转动。(眼法说明,拳书第9页)此论主要阐述腰身和眼的关系。眼的左顾右盼也随腰身转动。他说:“眼转动的原则随身法。身动眼随,身向哪个方向,眼向哪个方向望去”(眼法说明,拳书第9页)。澄甫公也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太极拳之练习谈)。杨式太极拳腰的动作,除转腰外,还有闪腰、拉腰和摆腰等。(笔者学拳日志;严翰秀随杨振基老师写书散记,拳书第226页)。这是杨老师对腰部动作独具特色的阐述。其他拳家和拳书未见类似观点。教拳时杨老师常说,这几种腰的动作有区别,一定要牢记。关于“闪腰”,杨老师没说“闪”多大角度,只说角度较小,是闪开、避让的意思。如肘底捶、金鸡独立之后的倒撵猴,手挥琵琶后的搂膝拗步等。“转腰”角度略大,一般为4590,在拳架中运用最多。“摆腰”是腰带虚腿向另一方向摆动,角度较大,一般超过90,如单鞭、斜飞式、野马分鬃、抱虎归山等。“拉腰”是后坐时腰略转并后拉,如揽雀尾捋势、手挥琵琶、下势等。二、步法弓蹬步: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动限度为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弓步说明,拳书第12页)这是对弓步前弓脚定型动作和活动时膝部准确位置的论述。毋庸讳言,社会上不少练太极拳甚至教太极拳的人对弓步定型的规范动作不甚了解,认识糊涂。他们认为弓步定型为前弓脚“膝盖不能超过脚尖”,一些拳家及拳书(尤其是国家套路的拳书)也是这样说。所以练拳者认为,只要膝盖不超过脚尖就行了。关于弓步,一代宗师澄甫公早就说过:“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仆,即失中正姿势”(太极拳之练习谈)。因为,前弓脚的膝部只要超过小腿与地面的垂直线,腿部就无法前撑。同时,因小腿斜出,重心前移,加重了膝关节的负担,时间长了,会导致膝关节的损伤。弓步向前活动时,由于身体前移,膝部可随身前移,但不能超过脚尖,否则会使身体失重前倾。脚跟着地的虚步,脚掌不能翘高,一高三个紧,脚腕紧、膝紧、胯紧。三个紧了,全身就不能做到松、静、自然。(提手上式“注意事项”)。此论不难理解。脚掌翘高,势必引起小腿肌肉及腕、膝、胯的紧缩,全身不松静、不自然,甚至会使腰身后仰。应抬多高?杨老师说:“与地面约成30角”(手挥琵琶“注意事项”)。(虚步)要求后腿坐实,前脚不全虚,也具有支撑的力量。(虚步说明,拳书第12页)此为虚步要领。杨式太极拳步法要求虚实分明,但“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所以虚步要求后腿坐实,但“前脚都不是空的,都要分担身体的重量。实腿分担的重量多些,虚腿分担的重量少些”(虚步说明,拳书第12页)。(我不作如是观。“虚者非空”,即不可把虚者抛至九霄云外,要随时留意于它,根据情况它随时可变为实。)至于脚的位置,一般弓蹬步是前脚在前,后脚在前脚的外面,两脚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是练拳者自然裆的距离,前弓和后坐是膝与膝位置的移动。(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0页)。这里的“距离”,当是指两脚的横向距离(即步宽)。若两脚的横向距离与自然裆同宽,两腿既能放松,又能自然下沉,符合拳理拳法要求。过宽不利于放松,过窄或两脚在一条直线上,则不利于下沉,甚至会出现步法不稳、腰身摇晃等现象。一些拳家强调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与肩同宽也是这个道理。前弓和后坐不影响自然裆的距离,只是膝与膝位置的前后移动。左脚在左边,右脚在右边,杨式太极拳没有交叉步。(笔者学拳日志)此论适用于杨式太极拳所有步法。不管哪一种步法,练拳时均要做到左脚置于身体的左边,右脚置于右边。这话似乎谁都懂,可打起拳来就乱套了。特别是弓步和虚步,不少人两脚走同一条直线(俗称迭步),甚至左脚往右走,右脚往左迈,成了交叉步。一些人虽然不交叉,但步宽太窄,不利于松静沉稳。杨式太极拳的步法中没有实腿分担占身体重量百分之七十,虚腿分担百分之三十这一类的说法。(步法说明,拳书第12页)一些拳家在谈到弓步和虚步时,认为实腿应负担身体百分之六十或七十的重量,虚腿负担百分之四十或三十。杨振基老师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虚实腿分担重量多与少,要看架子的高低以及以自己尾闾中正、转动自然为合适(步法说明,拳书第12页)。三、手法、招式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手法说明,拳书第7页)关于杨式太极拳的掌,拳家们的要求不尽相同。一些说:手指自然张开,微曲;一些说:手指向掌心侧微曲,不伸直等等。拳论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经),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使手指和掌有机地连在一起,既有张力,又饱含掤意。杨老师说:这样的手型,易于“分清劲点所在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无论是练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手法说明,拳书第8页)。杨式太极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要讲究用意,不要随意出手(手法说明,拳书第8页)。打拳,必须明确手的攻防意识,为什么这样出手?为什么打这个方向和位置?都必须明了其含义。杨老师说:每个招式都有其攻防含意,一定要按照这个意识去打。时下,一些人打太极拳不懂技击含意,手脚不到位,随意出手。这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若无攻防意识,架子打得再好看,也是太极操。前不露手,后不露肘。(笔者学拳日志)这是杨老师教拳时常说的一句话。这里的“手”指练拳者的拳和掌,“肘”指肘部。意为凡是向腰际收回拳或掌,小臂均应平置于腰胯之间,不能过前,也不能过后。过前,小臂不到位,出拳无力,过后,肘部后露,收放不自如。小臂置于腰际中间,则能伺机应变,灵活运用,进攻时也利于放劲发劲。走手不走肘,管活不管死。(起势、十字手“注意事项”,揽雀尾“技击意义分析”;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0页)杨老师说:“杨式太极拳的练法也是打法,练时走手不走肘,是与使用一致的。与人交手,一般出手相搭,搭手不叫搭肘”(十字手“注意事项”)。又说:杨式太极拳在推手中有一条重要原则是管活的,不管死的。管住对方身上活动的关节,使对方转动不灵,不易走化。如捋势,两手必须要捋住对方的腕和肘,顺对方来力转腰引进,使对方落空。又如按势,两手要分别按住对方的腕和肘,使对方不易转化而受制。先搂后推(打),先分后踢(蹬),先拉后打和先挡后推(搂膝拗步、左右分脚、玉女穿梭等“注意事项”)这是杨振基老师独具特色的教法练法。目前,几乎绝大多数拳家对部分拳式中两手或手、脚之间的动作,主张同步进行,同时到位。杨老师不是这样认为。他说,应分先后,不能同时。如搂膝拗步是先搂后推,进步栽捶和指裆捶是先搂后打,高探马是先拉后打,左右分(蹬)脚是先分手后分(蹬)脚,玉女穿梭是先挡后推等等。他认为,练拳应带技击性。不先搂开对方的手或脚,不能推人打人;两手不先防住对方的手或脚,不能起脚踢人或蹬人。站在技击角度,这不难理解。当然,这个先后,不是等很久,而是有一个时间差(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204页)。手出有名,腿出有名,无一虚招。(严翰秀杨振基的传奇生涯,拳书第191页)此论指习练拳架必须结合技击,技击怎么打,拳、腿就怎么出。如搬拦捶,最后出拳是打对方贲门,打斜了不得力,打高了位置不对。分脚是用脚面踢人,而蹬脚是用全脚掌蹬人。只有位置准确,才能无一虚招。手脚转换时,两手不交叉,两脚不交错,左手走左边,右手走右边,左脚走左边,右脚走右边。(倒撵猴“注意事项”)。这是对倒撵猴的说明。语言既通俗又明白。此要求同样适用于一些手脚转换的拳式,如搂膝拗步等。杨式太极拳大都以左手左脚管左,右手右脚管右为原则。尤其是推手,要求两脚两手不交错,攻防时两手位置一般不超过二人身体的中心线。掤手要圆撑,松肩垂肘,前后臂不能伸直,不能成三角,不能贴身。(揽雀尾左掤“注意事项”)。这是对掤手的要求。在杨式太极拳中,掤手出现较多。不但揽雀尾中有左掤右掤,其他拳式中也有掤手,如单鞭、肘底看捶的左掤手,十字手、云手的左右掤手、玉女穿梭中的上掤手等。掤是太极八法之首。按字义解释,掤是承受、捧托、载负之意。所以掤手应圆撑、松肩沉肘,略向外张。掤手如成三角,必有凸凹,若贴腰身,易丢易扁。故拳论曰:“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太极拳经);“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十三字行动诀);“拥臂要圆撑,搂进圆活力”五字诀)。四、论劲位置对了,才能出劲,在某种意义上说,位置就是劲。(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0页)。杨振基老师教拳注重手和脚的位置,要求举手投足,位置必须准确。手如何打,打对方什么地方,脚怎么踢(蹬),踢(蹬)对方哪个部位,都必须明确。如捋势和按势,双手应控制对方的腕、肘位置,这样才能出劲。所以说位置就是劲。一个方向,一个劲,所有动作的过程都是为这个劲服务的。(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3页)杨老师说,拳架中的每招每式都有它的技击意义,必须了解拳的本意。又说:要统一行动,集中一点,形成一个劲。意念指挥动作,与身脚手统一向一个方向,走同一条路线,集中到一个打击点上。如搂膝拗步,如果前弓脚尖稍微向左或向右撇了一点,全身的劲就会分散,击出的力量就会减弱。所以,招式中的所有动作过程都要为这一个劲服务。杨式太极拳在拳理拳法上要求劲整,脚、身、手、眼的方向必须一致,打哪眼要看哪,不能打这看那。(揽雀尾左掤“注意事项”)这是对太极拳劲整的要求。脚、身、手、眼方向一致,劲路才能完整。本来,打哪看哪的道理不难理解,可有些人却打这看那。如揽雀尾的左掤,脚、手、腰身均向南打出,眼也应向南看去,可一些人却向西或西南看去。又如打虎式,腰身手脚向西北隅(左式)或东南隅(右式)打出,可他们的眼却向东北方向看去,宛如戏剧中的“亮相”。由于眼、身、手、脚方向不一致,意、气、招式就会散乱,影响劲整。杨式太极拳发放时“曲中求直”,看准对方的焦点,重心线,得机得势直线发劲,不走弧形。(揽雀尾挤势“技击意义分析”)这是对直线发劲要领的说明二直线发劲的招式很多,除揽雀尾、抱虎归山的挤、按外,还有搬拦捶、栽捶、指裆捶、倒撵猴和搂膝拗步等招式的拳和掌。这些拳和掌在得机得势时就应直线打出,不走弧形。这与拳论“曲中求直”相一致。(严翰秀随杨振基老师写书散记,拳书第229页)。要力求自然,切不可故意做作。(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拳书第204页)杨式太极拳要求动作缓慢,轻松自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太极拳属武当道家功法(动功)。拳法如道法。道法崇尚自然,强调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太极拳也然。故拳法也要力求松静自然,意气兼备,不能故意做作。杨振墓老师在教拳时,很少讲这个动作怎么做,那个动作怎么做之类的话。一般只说左手往这搁,右手往那里搁。一个“搁”字,轻松自然多了。故拳论曰:“自然无处不轻灵”周身大用论)动作与呼吸没有关系,呼可放人,吸也可放人。(身法说明,拳书第11页)动作与呼吸是否配合?不同的拳家有不同的认识,一些拳家认为动作应配合呼吸。杨老师说:打拳时,只要气的出入自然即可。因为杨式太极拳讲求的是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所以动作不必配合呼吸。拳论曰:“吸则自然提得起,也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李亦畬五字诀)。我不动,跟你走;你不动,引你动。(严翰秀杨振基谈太极拳推手,拳书第193页)这是一句十分通俗的话,也是推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医院节日活动策划合同
- 合成膜电位器工岗前基础能力考核试卷含答案
- 蒸吸工岗前工作规范考核试卷含答案
- 制鞋工创新思维考核试卷含答案
- 裁布袋子加工合同范本
- 解除承包加油合同协议
- 设备进口三方协议合同
- 货梯维修安装合同范本
- 赠予商铺出售合同范本
- 转让品牌衣柜合同范本
- 车间生产主任年终工作总结
- 职工放弃社会保险协议书标准版
- 危重患者的管道护理管理
- 反循环钻机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市场分析报告2025年
- 期末综合测试卷(试卷)2025-2026上学期五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 学校食堂员工消防培训
- 2025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区为乡镇街道和区直单位选调全额事业人员68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策略
- 015《煤矿安全规程》修改条款学习辅导:第十五讲 电气
- 水电站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