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 64年 皇上梦见有金人飞入宫殿 经博士解梦 便派出12人的使团到西域拜佛求法 三年后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带着佛经 佛像随汉朝使团来到中土 于是有了汉译第一本佛经 四十二章经 以及为这两位西域僧人居处建的中土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这就是佛教进入中国的缘起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而佛教真正开始与中国社会 文化接触 碰撞 交流 交融是在魏晋玄学兴起之时 真正中国佛教的出现 则是以唐朝慧能禅宗风靡全国为标志 中国佛教有三系 汉地佛教 藏传佛教 始于唐朝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入藏后而到元蒙时期昌盛 上座部佛教 云贵一带使用巴利语经典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一 佛教的产生及其基本主张1 佛教的产生 公元前3000年印度被南下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所征服 社会长期处于等级森严的种姓制统治下 第一等级婆罗门 就是征服者的宗教婆罗门教的僧侣 精神贵族 地位最高 垄断知识 专司祭祀 由人供养 印度和尚不劳动 中国和尚不纳税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第二等级刹帝利军事贵族 掌握军政大权 维持社会秩序 但受僧侣贵族监督 并将收入的一半分给婆罗门 第三等级吠舍自由人 主要是农民 手工业者和商人 他们虽然有人身自由 但僧侣贵族经常夺占他们的财产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第四等级首陀罗奴隶 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 被剥削 被奴役 毫无人身自由 受尽了征服者的凌辱 这种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 宗教生活以及职业与婚姻都有严格的规定 违者犯法 必受严惩 整个社会除了婆罗门 其余等级都处于不同程度的不满与郁愤之中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所以当时的印度 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 同时也流行 沙门 所谓苦行 沙门 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在不满于痛苦中的人们通过自虐受苦的修行以求摆脱人生苦难的历练 一种以肉体折磨之苦去减免精神心理之苦的怪方法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作为一个小邦国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 悉达多同样感受着被征服者婆罗门的压抑 所以他感受不到阳光下富丽堂皇的宫廷美满与作为王子的尊荣高贵 而社会不平等 贫穷 灾难以及人们生 老 病 死的痛苦阴影总是在他脑海浮现 为了排解这些无穷的烦恼与痛苦 29岁的悉达多毅然抛娇妻舍爱子 远离富贵 走上沙门苦行的道路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六年的痛苦修炼 虽然在形体方面改变了昔日的容貌 但在精神领域并没有减轻他心中的苦恼 于是他跳进了尼连禅河 洗掉了六年的积垢 放弃了苦行 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 调理好身体 渡河来到迦耶城外的荜苯罗树 菩提树 下东向结痂跌坐 发下宏愿 悟不到正觉 绝不起身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据说是不分昼夜 久坐七周 凝神静气 专心一志 细缕思绪 悉究天人 悉达多终于变成了释迦摩尼 因为他 天眼开 洞察到了人生痛苦的本源 知道了断除生老病死等苦难的渠径 使心头再没有爱欲 贪婪 瞋恨 愚痴等烦恼 他终于大彻大悟 获得了解脱 这就是觉悟 也就是 佛 之本意 他整理好自己的思绪 开始鹿野苑传教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2 佛教的基本主张 佛教认为 不仅地水风火四大皆空 一切皆空 包括主体自身 悟得空 便心无执 心无执 则诸欲灭 这就是摆脱痛苦 跳出轮回 进入涅槃的唯一路径 所谓 三法印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概括讲 这些内容包括 四谛 六轮回 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是苦 集 灭 道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苦谛 一切生命认识到其存在中的痛苦 具体有八苦 生理过程中的生 老 病与死之苦 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怨憎会 爱离别 求不得与五蕴取 意指身 心众苦之汇聚 五蕴指的是色 受 想 行 识 色指肉体 受指悲乐喜忧等感情 想就是理性活动 包括使用概念作出判断 行指意志活动之苦 识是对前四种的综合意识 因而产生种种爱欲和贪婪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佛祖认为 求不得苦是前六种苦的总原因 而此苦之所以成为痛苦 又源于五蕴取 故五蕴取是前七苦的根源 又是一切苦的聚集 集谛 所有痛苦的原因是爱欲 嗔恨和贪婪 因为伴随生命诞生的就是欲望与冲动 就是 执有 他们使生命从开始就处于心智迷惑 蒙昧无知的 无明 痴 状态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这些爱 恨 贪的 无明 之 痴 驱使着众生沉溺于无止境地追求欲望的满足 而实际上欲壑无底 所以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于是痛苦与烦恼就不停地撕咬着人们的心灵 生命也就摆脱不掉轮回 六道轮回 地狱 饿鬼 畜生 阿修罗 多怒好斗之妖魔 人 天神 境遇是次第渐好 但最佳是摆脱轮回 的劫数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灭谛 摆脱痛苦 跳出轮回的根本方法是断绝尘缘 消弭情缘 根除贪欲 要认清基于尘世情缘的爱欲 嗔恨 贪婪是一切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只有斩断这些 执有 破除 我执 内心寂静 才能步入 涅槃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道谛 如何灭除苦恼 摆脱轮回 进入涅槃理想境地的手段与方法 这里提出了八正道 正确道路 正见 正确理解佛理 正思维 对佛理正确思维 思考 正语 用语正确 正业 行为正确 正命 依佛理谋生 正精进 勤修佛典 奔向目标 正念 准确忆念佛法佛典 和正定 专心一志修持禅定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这八正道又被归结为戒 定 慧三法门 正语 正业 正命属于 戒 正念 正定属于 定 正见 正思维 正精进属于 慧 成语 胡说八道 与之有关 还有 想入非非 佛有 四禅定 第三是 非想 第四是 非非想 四谛之中 苦谛是基础 集 是苦集 灭 是灭苦 道 是灭苦之道 如果用佛教的染净两界讲 苦谛 集谛属 染界 灭谛 道谛属 净界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佛教认为 世界的存在 世界的幻化 世界的虚空就是因为 缘 就是因果不断而又互为因果的链条 因缘和合 是万物存在的根本 正是基于在宇宙本体方面没有神造世界的观点 当然在个人解脱或灵魂拯救方面也不依赖救世主或上帝 而完全是靠自己的觉悟 修持 因此有学者说佛教是真正无神论宗教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佛祖就生命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十二因缘说 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处 触 受 爱 取 有 生和老死 无明 指迷暗无知 不明事理 因此生 行 内心动向 进入生 识 意识 由识生 名色 精神要素与存在现象的结合 独立的个体 进而生 六处 眼耳鼻舌身意感觉器官 有六处便会 触 感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触而生 受 悲乐喜忧等感受 由受生 爱 因感受而对外界有渴望 由爱生 取 因渴望而产生对外物的追求与执着 由取生 有 因执着于追求产生的后世果报或生存环境 因有而生 生 指来世之再生 有生则必有 老死 前两个环节无明与行是 过去因 接着的识 名色 六处 触 受五个环节是 现在果 而爱 取 有三个环节是 现在因 最后两个环节生与老死则是 未来果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佛教认为 生命个体在未获得解脱前都遵循因果律而在轮回中 而 业力 言行与意志 既是众生所受果报的前因 又是他们生死流转的动力 业力分善恶 果报有不同 六道轮回 故有次第好坏之别 善恶有别 果报不爽 这里有责任自负 咎由自取 自作自受的劝诫与约束作用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但把受苦的根源归结于个人的主观行为 把现世的状况归结为前世言行的结果 过分夸大封闭轮回的无条件性 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力 掩盖了社会矛盾与压迫带给人们的苦难 而且奉劝忍受 放弃反抗 追求虚渺的涅槃境界 这里面就有严重问题了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通过上述关于佛教主张的基本介绍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非神宗教的智慧与思辨 它对世界与人生的观察与体验 确实与我们中华传统有别 梁启超在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中讲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 是兼善而非独善 乃入世而非出世 乃无量而非有限 乃平等而非差别 乃自力而非他力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当然这一评论已经不仅仅是对印度佛教而言 有对中国化佛教的评判 但至少让我们感觉到作为宗教的佛教的特别之处 三宝 佛 法 僧 三藏 经 律 论 三界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唯有心识 三世 往世 今世 未来世 空间三世佛 中释迦 东药师 西弥陀佛 时间三世佛 昔燃灯 今释迦 未来弥勒佛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二 佛教的中国化 以 四十二章经 和白马寺作为符号 象征着佛教在东汉明帝时来到了中国 据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 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 浮屠经 给卢景 但当时佛教主要是深居于王公贵族的高墙大院之内 享受贵族们给予的 浮屠 老子 一起拜的待遇 人们还分不清佛教与道家 道教的差异 认为他们 修慈悲为主 不杀生 专务清静 慈可生乐 悲可止苦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觉得都是反对贪欲 倡导清静 斥责作恶 赞美慈悲 后来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入 出现了经西域陆路传入的大乘佛教 和经海上走水路传入的小乘佛教 实际上 大乘派是佛教中的新派 大小乘之间的区别 一是怎样看释迦摩尼 小乘认为只是教主和传教师 大乘则视为大慈大悲 无所不能的神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二是修持方法 小乘主张用 三法门 修 八正道 大乘则主张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和智慧等 六度 与布施 爱语 利行 同事等联合众生的 四摄 三是修行目标 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 成阿罗汉正果为最高目标 大乘则以普度众生 一起成佛 共建佛国净土为最高目标 大慈大悲 怜悯一切众生 为解救苦难大众而甘愿下地狱的 菩萨 说就是大乘派的精神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南北朝时期 除了佛教继续传入 还出现了西赴印度取经证法的壮举 这样佛教的传入就进入了双向交流的时代 据说朱士行等西去求法是第一代 但是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 法显 历15年 留下 历游天竺记载 玄奘 历17年 留下 大唐西域记 和马欢 三次随郑和下西洋 留世 瀛涯胜览 这些去过印度并留下了关于自己在那里见闻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的记录 竟然成为后来印度人续接自己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人在我们华夏历史学界根本就不能入流 但是华夏文化素有久远 厚实的历史意识 历史传统 所以个个文人都有历史学的素养 时间前后与事件有序 这一点不是吹牛 在这里已经得到证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第二次陷入长期动荡不安 不仅普通百姓生计无着 朝不保夕 门阀士族也深感世事多变 岁月无常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这样 魏晋时期的思想界先出现了 玄学 正始之音 何晏 王弼 有生于无 言不尽意 本末体用 名教出于自然 竹林贤士 阮籍 嵇康 非汤武薄周孔 越名教任自然 清虚泰静 少私寡欲 迈越世俗 追求境界 中朝名士 向秀 郭象 自生独化 名教即自然 庄子通天地之统 序万物之性 达生死之变 而明内圣外王之道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三玄 老 庄 易 思想界玄学的兴盛与社会生活动荡不安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佛门僧人借玄释佛 以无说空 很快出现了南方以道安 慧远为首的 般若 学 北方出现了以鸠摩罗什 僧肇为代表的 中观 学 南义 北禅 六家七宗 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所谓 六家 本无宗 道安创 无在元化之前 空为众形之始 故称本无宗 无所有者法之真 一切诸法本性空寂 即色宗 支遁创 夫色之性 不自有色 色不自有 虽色而空 所见之物是思维的构建 而概念的事物非物自身 心无宗 竺法温 支愍度创 心无者 无心于万物 万物未尝无 有为实有 色为真色 经所谓色为空者 但内止其心 不滞外色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一是色不空 二是心无执 识含宗 于法开创 三界为长夜之宅 心识为大梦之主 今之所见群有 皆于梦中所见 其于大梦既觉 长夜获晓 即倒惑识灭 三界都空 三界本空 惑识群有 惑时赌为俗 觉时空为真 幻化宗 道壹创 一切诸法皆同幻化 同幻化故名为世谛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心神犹真 不空 是第一义 若神复空 教何所施 谁修道 诸法皆空 心神不空 缘会宗 于道邃创 明缘会故有 名为世谛 缘散故即无 称第一义谛 再加上本无异宗 竺法琛创 本无者 未有色法 先有于无 故从无出有 即无在有先 有在无后 故称本无 为 七宗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从 六家七宗 的主张中可以感觉到 佛教已经跨越了 格义 合本 时期用汉语比附 参照汉文去浅显理解佛教经典的时代 而进入了运用中国思想界的概念 范畴 甚至判断来阐释佛典教义的新时代 而仅仅活了30岁的鸠摩罗什的高足僧肇从哲学深度阐释了中国化的佛理 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第一阶段的结束 这就是 肈论 包含 物不迁论 不真空论 般若无知论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物不迁 昔物自在昔 不从今至昔 今物自在今 不从昔至今 常说 物有流动 是因物质本质不变而幻象多变 僧肇认为 本质与幻象统一 个体总在生灭中 连续的只是因果链 昔我不是今我 今我绝非昔我 故物无来往 不真空 论 在 六家 时代 本无宗 认为元化前是无 众形始于空 即色宗 认为色无自性 诸色皆空 心无宗 则认为第一色不空 第二心无执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而僧肇进一步提出 诸法缘生缘灭 故非有非无 亦有亦无 若真有真无 则超越缘聚缘散之制约 万物自虚 本性是空 空不在色外 色不在空外 为不真空论 般若无知 论 般若是智不是知 世俗之知只是惑 世俗惑知只能延长你在轮回中的痛苦 般若之智才是你直达涅槃彼岸的轻舟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实际上这个观点在先秦老子那里可以找到渊源 老子是反对通过感觉渠道去获得经验知识进而晓通自然之道的 不出门 不窥牖 闭其户 塞其兑 知不知 上 不知知 病 所以从宗教哲学的角度讲 僧肇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 地位犹玄学之王弼 这一时期伴随教义教理方面的迅速张扬与渗透 佛教不仅在士林和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发展 而且受到了统治者的特别青睐 如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石勒以 佛是戎神 正当宜奉 立佛教为国教 南朝梁武帝觉得以佛教为国教还不尽意 则干脆放弃帝位入寺为僧 而且还不止一次这样干 可见当时佛教势力迅速炽热之势 寺庙林立 僧尼遍地这已是过去的烟云 但今存的四大石窟 云冈 龙门 敦煌和麦积山石窟都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凿建的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隋唐时期 中国佛教进入全盛时期 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从而也就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其标志便是禅宗的形成 隋朝是个短暂的过度 唐朝统治者执行儒 释 道三教并重的政策 充分发挥以儒学治国 以佛学治心 以道教养身的不同作用 20个皇帝中唯武宗灭佛 余则均笃信佛教 中国佛教进入了就人性论佛性 把语录与偈语相结合 既坚持出家又不否定经世的时代 这样以经济为基础 以教义为宗旨 以师承传法为形式的宗派林立的时代出现 先后出现了 天台宗 智岂 页重 妙法莲华经 综合南义北禅 倡导 止观并重 定慧双修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止是禅定之胜因 观是智慧之由籍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一心三观 三谛圆融 万物因缘而聚散 无真体故 空 空观 虽无真体而有虚相故 假 假观 这种又空又假而非空非假就是 中 中观 一切法相都是空假中的统一 对应三观便有 真谛 俗谛 和 中谛 一切事物皆虚幻不实而无自性 此乃空观 真谛 但诸法虽空 却又因缘和合显现为假有 此乃假观 俗谛 若只见俗有而不懂真空 则易被法相假象所迷惑 若只见真空而不关照俗 有 则面对大千法相不能解释 故真俗不可偏废 空即假 假即空 不执空假而不离空假 本体与现象合一 这就是中道 中谛 一念三千 夫一心具十法界 一法界又具十法界 百法界 一界具三十种世间 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 此三千载一念心 摩诃止观 卷五上 大千世界存于一念之中 世界是意念的产物 这让我们想起孟子的尽心 知性 知天和 万物皆备于我 的主体学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唯识宗 玄奘 窥基创 瑜伽师地论 法相宗 瑜伽宗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末那和阿赖耶八识 万法唯识 唯识无境 律宗 道宣创南山律宗 南山宗 四分律宗 以研习与传持戒律为主 归纳戒律为 止持 与 作持 两种 前者讲内心要常有所执持以便防非止恶 后者讲在前者基础上鼓励积极修学而日趋于善 四分律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密宗 印度僧人善无畏 金刚智 不空创 大日经 金刚顶经 地 水 火 风 空 空隙 和识 意念 创造一切 身结手印 口诵密咒 观想佛相 三业 清净 即可成佛 华严宗 法藏创又法界宗 贤首宗 武则天赐法藏 贤首 号 华严经 总别 同异 成坏 六相圆融 事事无碍 理事无碍 重重无尽 三论宗 吉藏创 中论 百论 十二门论 真俗二谛 八不中道 不生不灭 不常不断 不一不异 不来不出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净土宗 慧远时就倡念佛求生于七宝莲花池中再转西方净土 莲社 唐善导是实际创始人 著 无量寿经疏 众僧念佛行业是内因 佛祖普度的愿力是外缘 内外相应得生西方净土 和 禅宗 等 净土宗在民间信众最多 世俗化极广 禅宗在士林与社会上层很有势力而中国化明显 我们重点介绍禅宗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 也是中国佛教流传最长 影响最大的宗派 禅 是梵语 禅那 的简称 静息欲念 思悟佛理 即 静虑 禅定 但禅宗之 禅 是 不立文字 直指本心 顿悟心性 见性成佛 识心见性 自成佛道 放弃念经 坐禅 无论行 住 坐 卧 不起念便是坐 见佛性就是禅 等传统繁琐的修持方式 据说佛祖在灵山法会上曾 拈花示众 唯大弟子摩可迦叶会心一笑 佛祖当众宣布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实相无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相 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付嘱摩可迦叶 这就是印度禅宗的开始 摩可迦叶便成了禅宗始祖 到中国南北朝时印度禅宗已经传到了第28代达摩从广州登陆 一路北上 还拜见了笃信佛教并四次舍身同泰寺的梁武帝萧衍 据说是萧何25代孙 但觉得他慧根不深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最后落脚嵩山少林寺 面壁九年 不仅留下了一个达摩洞 他还成为了中国禅宗的始祖 他调整北禅 提出以 理入 与 行入 为特点的重在锻炼思想意识的新禅定 理入 凝住壁观 无自无他 舍伪归真 借教悟宗 与道冥符 行入 报怨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和称法行 而后是慧可 僧璨 道信 弘忍 一脉单传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其实中国禅宗真正的创始人是弘忍的弟子六祖惠能 卢姓 祖籍范阳 出生广东新州638 713 3岁丧父 24岁出家 慧能到弘忍门下不过八个月 而且只是个舂米烧饭的 行者 但是他竟然击败了跟随弘忍几十年 并位居700多弟子之首的 上座师 神秀 凭借的仅仅是一首偈诗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或佛性本清静 何处染尘埃 而且是看完神秀的偈诗后 应该是受到了启发 当然也确实有突破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弘忍虽然评价神秀的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染尘埃 后代以此修行 亦得胜果 但还是感叹慧能彻悟空了 慧根更高 只得秘传袈裟 南下逃命 自古传法 气如悬丝 若住此间 忧人害汝 岭南隐居15年后 慧能坐场曹溪 宣讲 顿悟 禅学 这就是南禅宗 神秀虽没有袈裟法器 但是他的地位大家是承认的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所以弘忍圆寂之后 他还是禅宗的继承人 而且享受 两京法主 三帝国师 的待遇 享年过100余 但尽管如此 慧能的智慧与活力是挡不住的 万法尽在自性 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次修行 西方只在眼前 追求 自性清静 强调 心生 种种法生 心灭 种种法灭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 自性能含万法是大 万法在诸人性中 坛经 般若品 所以有广州法性寺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同上 之高论 自性迷 佛即众僧 自性悟 众僧即佛 他反对坐禅念佛 不求累世修行 不要布施修庙 佛祖不用拜 真佛自己成 不立文字 直指本心 明心见性 顿悟成佛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副臭骨头 何为立功课 南禅认为 老师主要是点拨 启发 可以机锋棒喝 乃至呵佛骂祖 但最终还是学生自悟自得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如慧能弟子怀让与他的学生马祖之间的 磨砖成镜 与 坐禅成佛 的禅机锋对 慧能禅以心外无佛为宗旨 以自修自悟为教门 以直接简易为方法 掀起了一场禅宗革命 也是对传统佛教理论的革新 实质上是把中国传统中诸如孟子性善论 人可为尧舜的思想 庄子的不要迷失自性 追求自然适宜的思想纳入佛教 摆脱繁琐的修持念诵 由思辨推理转入神秘直觉 把宗教进一步哲学化 精练化 简洁化和世俗化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佛门经典汗牛充栋 但以我们中土人命名的佛经只有一部 六祖坛经 而慧能南禅宗最后取代神秀北禅宗 而成为中国佛教的正宗并传向海外 其功劳应归大弟子神会 唐德宗封为七祖 神会之后南禅宗取代北禅宗而风靡全国 中国只有禅宗再无南北之说 不久禅宗内又分化出临济 法眼 曹洞 沩仰和云门五宗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三 带给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历时600余年完成了中国化过程 禅宗出现以后 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因此有学者讲 儒释道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 我们从研究的角度做一个梳理分辨 可以看到佛教传入中国 至少在以下几方面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影响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1 在世界本原方面至少从春秋以来 中国文化在世界本原方面的主流观点是道生万物 阴阳气化的观点 无论道家的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包阳 冲气以为和 还是儒家易学的 太极生两仪 一阴一阳之谓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都不过如此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但佛教在世界本原方面虽然没有讲神造万物 却提出了一个新解释 因缘和合 说 而且有系统的论证 仔细琢磨这些思想似与庄子 物物者与物无际 道未始有封 的命题相近 但整个的知识谱系与思想背景不同 所以给我们民族带来了看问题的新角度 思考问题的新方法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因缘说 实际就是突出世界充满了因果律 这一思想到宋代被理学接受 比如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就是用佛教的 月印万川 来阐释理学的本体命题 理一分殊 而与传统儒学比 理学大讲 天理性命 本体之学则完全是受佛教影响 并欲与佛教一争高低而为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2 在世界变化过程方面在佛教传入以前 中国人从来没有想过现实的世界是虚幻的 空假的 甚至一切都是空的 包括主体 中国人承认世界是变化的 事物是发展的 世界万物有体用之别 有道器之差 有源流之异 甚至如道家与玄学家主张 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但这个 无 本质上是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的 无状之状 的特殊存在 绝不是虚幻或空假 而且一旦 有生于无 之后 就是真实的存在 绝非虚幻或空假 所以佛教的传入 使我们传统文化在探讨万物的表面与本质 现象与实质的关系方面增加了思考 但佛教关于世界的虚幻与空假理论 在禅宗之后最终被淡化 而走向了 我心即佛 见性成佛的 心性觉悟 的境域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3 在人生观方面因为在宇宙观方面因缘和合 虚幻空假与道生万物 阴阳生化的巨大差异 必然在人生观方面形成明显的对抗 道家是有愤世 厌世 避世的作为 但他们不会停留于此 接下来是玩世和顺世 那就是绕了一圈 还是入世 印度佛教那是彻底出世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所以 佛教刚到中国高唱 沙门不敬王者论 出家人看破红尘 了断尘缘 六亲不认 无论是 中观 的 禅定 还是 般若 的 启慧 都是教导僧众 面对谁都逃不掉的 四谛 十二因缘 如何通过 八正道 的修持 而尽早摆脱 六道轮回 的苦难 到达彼岸涅槃寂静境界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这种人生观 一不忠君 二不孝祖 三不入世营生 既不能安生立命 光宗耀祖 又不讲格致诚正 内圣外王 所以这种大相径庭必然引发猛烈的冲撞 这种对抗在民间与学界由来已久 不胜枚举 在政治领域最典型的就是 三武灭佛 但是佛教关于世事多变 人生无常的理论有很深刻的思考 这些方面对我们的传统有裨益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但无论如何 中国化的佛教 必须不能与中国文化的入世进取 刚健作为 亲亲忠君 修身利民等等的价值观相对抗 所以 目连救母 盂兰盆会 都是中国僧人精熟的佛典 弥勒佛不再是神秘 肃穆 遥远的未来佛 在中国人心目中那是 笑口常开 笑天下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 容天下可容之事 是普通百姓都喜欢的宽厚慈祥 善良可爱的世俗佛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菩萨则是极具慈悲怜悯 大有献身救世精神的慈悲佛 这些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佛尚且不出世 那僧众出世还能到何种地步 所以唐朝以来 高僧用 国师 或 法主 的紫绶与王权缠绕在一起 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化过程中 佛家的 众生平等 跨越了我们传统的以人为本 人为最贵的观念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和宽容博爱 不单单是儒家的爱有等差 墨家的人人兼爱 升华了我们传统的爱心 故有 劝君莫打三春鸟 儿在巢中盼母归 超越僧界 为全社会所传唱 4 在认识论方面佛教对世界的观察有独特的视觉 本体上的 因缘和合 说 逻辑上的 因明 说 以及对万物变化的深刻探讨等 都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七讲 佛教与古代思想文化 马克思说 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恩格斯也说 人类到释迦牟尼时代 辩证法才成熟 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到目前为止 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讲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肠钡餐造影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
- 设计公司品牌对比体系构建
- 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标准
- 体检中心护理讲课
- 《爱的教育》简介及主要内容
-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 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别来烦我》活动设计与反思
- 房地产6S管理实施指南
- 淘宝店铺初步诊断
- 脂肪瘤的超声诊断
- 燃料油相关知识培训课件
- 在施工程以及近年已竣工工程合同履行情况
- 2025年高考数学必刷题分类:第2讲、常用逻辑用语(教师版)
- 《PPP模式下的老旧小区博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
- 2025重庆市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Invitation letter - USA 外国人来华邀请函-美国
- VMware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虚拟化与运维管理解决方案
- 2025年四川省凉山雷波县事业单位考试招聘32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合唱排练劳务合同范例
- 妇科医疗风险防范
- 新《医用X射线诊断与介入放射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