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楼勘察文字.doc_第1页
综合楼勘察文字.doc_第2页
综合楼勘察文字.doc_第3页
综合楼勘察文字.doc_第4页
综合楼勘察文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连云港市公共卫生中心综合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目 录 1、概况 2、勘察目的、勘察依据、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1 2.1 勘察目的与任务 1 2.2 勘察依据 1 2.3 勘察方法 1 2.4 完成的工作量 2 3、自然地理概况2 3.1 地理位置 2 3.2 气象与水文 2 3.3 区域地质构造 3 3.4 地史 3 4、场地岩土工程条件3 4.1 岩土体单元结构与类型 3 4.2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4 4.3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及对砼的腐蚀性 44.4 地震、场地土类别及地基土的地震效应 5 5、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6 6、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评价和地基基础方案选择 7 6.1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评价 7 6. 2 地基基础方案选择 8 6.3 桩基设计参数 8 6.4 基坑工程 86.4.1基坑工程概况及周边条件 86.4.2基坑工程评价 86.4.3基坑设计参数 96.4.4地下室抗浮评价 96.4.5基坑各侧壁地质模型的建议 107、结论与建议 10附录:附录1 图例 (1张)附录2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2张)附录3 岩芯样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表 (1张)附录4 勘探点平面位置布置图(1张)附录5 工程地质剖面图 (8张)附录6 静力触探柱状图 (7张)附录7 钻孔柱状图 (8张)附录8 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2张)附录9 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2张)附录10 三轴试验成果表 (2张)附录11 场地土波速测试报告 (1张)附录12 水质分析测试结果报告(1张)连云港市公共卫生中心综合楼详 细 岩 土 工 程 勘 察1、概况受连云港市卫生局的委托,我公司对其拟建的连云港市公共卫生中心综合楼进行了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拟建的连云港市公共卫生中心综合楼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0185;本项目勘察范围内拟建建筑物主要为:一栋20层综合楼,综合楼设一层地下停车场(详见平面图)。其结构形式采用框架结构;基础型式拟采用桩基础。 2、勘察目的、勘察依据、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2.1 勘察目的与任务通过勘察,准确地评价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提供满足建筑物基础和结构设计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及有关参数,满足建筑施工图设计要求。查明场地内及其附近地段有无影响本场地及拟建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评价对拟建场地及工程有无危害,并提出处理措施,分析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查明拟建场地岩土层的类型、埋深,分布工程性质及均匀性等,详细分析评价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及承载力。查明拟建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评价其对基础施工、基坑开挖的影响,判明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确定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评价场地的地震效应,提供抗震设计所需参数。综合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对基础形式、持力层选择、上部结构设计及施工应注意的问题等提出经济合理的建议。对可能采用的基础型式进行论证,为其设计提供所需的设计参数。2.2 勘察依据本次勘察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规程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3 勘察方法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勘探点布置本次岩土工程勘察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并结合设计要求布置勘探点。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勘探点应按建筑物的周边线进行布置,勘探点间距1530米,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若为桩基础则应控制在桩的持力层以下35米。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取样和双桥静力触探相结合的方法,共布勘探点22个,其中8个钻探取样孔及标贯孔,7个鉴别孔、;7个双桥静力触探孔。勘探点测放依据甲方单位提供的坐标点采用TOPCON311S型全站仪测放,精度符合规范要求。各勘探点具体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本次勘察手段采用钻探取样和原位测试相配合,原位测试主要为标准贯入试验和双桥静力触探实验,并在场地及其附近作了一定范围内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钻探和取样钻探使用北探产XY-100型钻机,钻探工艺采用回转钻进,泥浆护壁;软土中采用薄壁取土器进行取样,一般土层采用厚壁敞口取土器,砂层中除部分原状样外,主要以标贯中的扰动样为主,取样质等级为-级,取土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采用42mm钻杆,锤重63.5Kg(自由下落,落距76cm),器具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表10.5.2要求,试验方法符合该规范第五节要求。双桥静力触探分别采用20吨静力触探车和15吨静力触探机施工,LMC-310静探微机直接读取数据,每10cm同时采集锥尖阻力及侧壁摩阻力各一次,探头在有效使用期内。勘探点测放及高程测量勘探点测放依据业主提供的坐标点及高程参照点,采用TOPCON311S型全站仪测放,精度符合规范要求,坐标为连云港市城建坐标系统,高程系统采用85黄海高程系。2.4 完成的工作量本次勘察的野外工作从2011年7月13日开始,到2011年7月16日完成;具体工作量详见下表。类别孔数(个)深度范围(m)总进尺(m)试样采取(件)标贯次数原状土样扰动样水样取土孔820.0-21.0164.5442组8静力触探孔710.5-12.580.7鉴别孔720.0-21.0144.0波速孔2测量孔位223、自然地理概况3.1 地理位置连云港市位于北纬34.5,东经119,北临山东省,东北面临黄海海州湾,为陇海铁路的东端终点。3.2 气象与水文 连云港市位于北暖温带南部,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大陆近海过渡性气候类型,受季风的影响比较显著。据有关气象资料:连云港市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左右,2-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3%左右,最高降水量(1974年)1241mm,最低降水量(1975年)505.3mm,降水集中于7、8、9三个月;降雪集中于12月至次年2月,最大积雪厚度280mm,冻土深度22c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次导风向为北北东风,平均风速为3.1m/s,6-9月份受台风影响,台风时最大风速为29.3m/s,极大风速达40m/s。 全年无霜期220天,年平均气温14.0,极端最低气温-18.1,极端最高气温为40。本区河流属于淮河下游水系。3.3 区域地质构造整个连云港市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中朝地台、鲁东古隆起地块。云台山原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起组成中国东部胶辽古陆,后经断裂作用,云台山与山东丘陵分开,形成一个被断裂所包围的上升地垒山块,在很长的地质历史中,仍然是黄海中的一列孤岛,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主要是第四纪以来,由于黄河泥沙的冲积,逐渐形成黄、淮、海三大平原,使山东半岛与大陆相连,同时山东丘陵南麓的沂、沭、泗河流冲积形成的三角洲不断南伸,逐步向海州湾逼近。1191-1855年间黄河夺淮入海的大量泥砂淤积,造成了云台山与大陆相连,并形成了现在的苏北平原。工作区属海积平原,场地原为农田地,现以山场碎石回填,地面高程约为3.30至3.70米,地表相对高差0.40米,场地较为平整。 3.4 地史整个连云港市的基底是一套古老的中深变质岩系,基底之上缺失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直至中白垩世才以小盆地的形式,接受了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沉积。拟建区震旦纪以前为沉降带,沉降了大量的海洋化学、碎屑沉积物,海洋运动以来形成了一系列化学沉积变质岩系和复合倒转褶皱至新华夏运动形成构造体系复合现象。早、中更新世受地壳下降影响,交错堆积了大量的洪、坡积层,致使该期岩性和地层结构变化较大,沉积韵律显得紊乱并形成了沉积厚度较大的堆积台地,上更新统在氧化环境下产生了较多的铁锰氧化物结核及钙质结核,全新统地壳下降幅度增加较大,发生大规模海侵,在各海峡海湾地带沉积了厚度很大的海湾-泻湖相淤泥及淤泥质粘土层,同时受陆源碎屑物质的影响,生成了含砂淤泥或淤泥质砂土。以后再度上升为陆地,演变成现在的各种地貌,并沉积了各种应力作用下覆盖于海相沉积层上的陆相堆积。4、场地岩土工程条件4.1 岩土体单元结构与类型根据本次钻探取样显示,拟建场地的地层自上而下分为7层(参见钻孔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现分别描述如下:本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7个主要工程地质层。杂填土:杂色,松散,稍湿,主要由碎石、砂及少量粘性土组成,场地回填时间较短,场地原为农田,地层厚度:0.601.10m,平均0.85m;层底标高2.452.85m,平均2.68m。粘土:褐黄色,可塑,局部软塑,稍湿,含铁锰质结核,土质较均。场区普遍分布,地层厚度:2.002.30m,平均2.15m;层底标高:0.410.61m,平均0.53m。淤泥:青灰色,饱和,流塑,细腻,土质较均,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高压缩性,局部夹有少量贝壳碎片及粉土薄层。场区普遍分布,地层厚度6.807.00m,平均6.88m;层底标高-6.42-6.25m,平均标高-6.35m。粉质粘土:黑灰色,软可塑,土质不均,强度较低,局部夹有少量粉土。场区普遍分布,地层厚度0.901.20m,平均1.06m;层底标高:-7.58-7.25m,平均-7.42m。全风化片麻岩:灰褐褐黄色,组织结构已基本破坏,矿物成分已全部改变并已风化成砂土状,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碎屑,干钻可钻进,局部石英碎石含量较高(粒径约3cm左右)。地层厚度:1.201.50m,平均1.35m;层底标高-8.88-8.66m,平均标高-8.77m。强风化片麻岩:灰白色,除石英外其他矿物部分砂质化,原岩结构及构造可见,岩芯呈短柱状,局部碎块状,节长2-15CM,裂隙较发育,岩体破碎。RQD=2540,岩石的质量指标RQD为差的,该层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为27.16Mpa,标准值为23.12Mpa,岩石的坚硬程度等级应为软岩,岩体的完整程度为破碎,据此可判定岩体的基本质量等级为类。地层厚度:2.903.80m,平均3.36m;层底标高:-12.65-11.75m,平均-12.13m。中风化片麻岩:灰白色,岩芯呈柱状或短柱状,结构部分破坏,风化裂隙发育,原岩为粒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和云母,钻进困难。RQD=81-94,岩石的质量指标RQD为较好的-好的,该层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为27.16Mpa,标准值为23.12Mpa,岩石的坚硬程度等级应为较软岩,岩体的完整程度为较破碎,据此可判定岩体的基本质量等级为类,该层未穿透。4.2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及“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4.3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及对砼的腐蚀性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场区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潜水赋存在于第3层以浅土层孔隙中。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地表蒸发及地下径流排泄,地下水的水量、水位与地表水及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本次勘察到的地下水潜水水位埋藏较浅,初见水位埋深为1.0-1.2米左右,稳定水位位于地表以下0.81.0米左右。连云港市最高洪水位标高3.5米,常年平均水位2.9米,水位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变化幅度为1.0米左右。本次勘察在Z2、Z7孔内共取水样二组,根据本次地下水水样化验结果显示,本场地地下水类型为HCO3-+CL-Ca2+ Mg2+。Ca2=100.20120.24mg/l,Mg2=218.7279.45mg/l,Cl-=1134.40mg/l1276.20mg/l,SO4-2=240.00280.80mg/l,HCO3-=222.65481.90mg/l,总矿化度为2315.342800.40 mg/l ,PH值分别为7.327.43。本场地地下水及地下水位以上地基土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砼结构微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作用条件下,对砼结构微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有中等腐蚀性。本场地环境类别为类4.4 地震、场地土类别及地基土的地震效应地震连云港地区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邻近地区强震活动的影响,整个连云港市主要受两大地震带的影响,一是西部的郯庐地震带;二是东南部的南黄海地震带,前者是强震带,后者是中强震的多发区。郯庐断裂带距本区最近距离约80公里,黄海地震区距市区最近距离约180公里。整个连云港市地层深部结构不具备发生大震的可能,新生代以来,连云港地区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是外围的强震、大震对本区影响较大:1668年的郯城一带的8.5级地震,地震烈度达12度,对本区影响烈度达8.1度,对海州城区有破坏性影响;南黄海地震区现也处于地震活跃期,据地震部门的监测预测,未来100年内在该区域有发生7.0级地震或相当数量中强震的可能。本区尽管基底本身较为稳定,但也必然受上述两地震带活动影响,因此本区仍有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须抗震设防。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拟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拟建场地分布软弱土层对建筑抗震不利。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本次勘察共选取了2个钻探孔,采用单孔法进行波速测试,孔号分别为:Z3、Z6,根据波速测试成果(成果见附件)和钻探资料,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判定,Vse平均值为114.9m/s,场地覆盖层厚度为12.5m左右,建筑场地类别为类;地基土的地震效应本次拟建场地内无液化土层,但第层淤泥质土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震陷作用,而导致地基失稳,该层为本区工程地质不良层。5、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对场地内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数据进行分层统计、分析,提供各项统计指标的标准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变异系数、样本数;岩土的物理力学及测试指标,按工程地质单元分区分别统计,统计数据大于6时,采用的方法为变异系数法,考虑试验方法、不同测试手段将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舍弃部分偏大偏小数据。对于数据少于6个的统计项目,按最大(最小)平均值法计算。本统计表中指标范围值及指标个数是指人工舍弃无代表性数据后的值。统计数值可靠,精度满足规范要求。本次统计中,对各主要单元岩土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汇总统计,其统计结果见下表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层号土层名称含水量重度孔隙比液性指数粘聚力内摩察角压缩模量建议值承载力建议值WYeIlCqqEs0.1-0.2fak %KN/m3-KPa度(MPa)(KPa)1杂填土2粘土40.318.11.1040.554110.63.0803淤泥56.116.61.5571.59122.81.3404粉质粘土31.019.20.8280.66328.32.51205全风化片麻岩152606强风化片麻岩204507中风化片麻岩3012006、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评价和地基基础方案选择6.1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评价(1)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拟建场地上部以软弱的淤泥质土为主,其下为强度较好的风化基岩,场地地层分布稳定,无不良地质作用,适宜本工程建设。(2)地基土评价(1)杂填土:松散,土质不均,不能直接利用。 (2)粘土:软-可塑,土质较均,强度一般,高压缩性,全场分布。fak=80KPa,Es=3.0MPa。(3)淤泥:流塑,高含水量,低承载力,高压缩性,全场分布。fak=40KPa,Es=1.3MPa。(4)粉质粘土:软可塑,中等压缩性,强度较差,层厚分布均匀。fak=120KPa,Es=2.5MPa。(5)全风化片麻岩:密实,强度好,层厚较均匀,层位起伏不大。fak=260KPa,Es=15.0MPa。(6)强风化片麻岩:强度较高,层厚较均匀,层位略有起伏。fak=450KPa,Es=20.0MPa。(7)中风化片麻岩:强度高,层厚较均匀,层位略有起伏。本层未穿透。 (3)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区内无大的不良地质作用,但本场地的软土为本区不良工程地质层。据本次勘察成果揭示,拟建场地第3层淤泥层为软土层,该层土具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易触变等特点,在地震或荷载作用下易产生大的沉降、侧向流变,从而导致建筑物地基失稳,影响建筑物的使用,甚至丧失其使用功能,应引起设计的重视。6.2 地基基础方案选择依据各拟建单元体所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根据本次勘探成果,拟建场地上部地层强度较差,下部地层为强度较好的风化岩地层,根据拟建各建筑物性质,建议基础方案如下:拟建的20层高层建筑,建筑物荷载大,对变形及不均匀沉降要求高,场地上部粘性土覆盖层较薄,建议层采用800mm的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以第层中风化片麻岩作为桩端持力层。 3.2桩基参数 表4桩型层号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qsik(KPa)501040100140frk=23.1MPaqpk(KPa)15002000 3.3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估算:单桩坚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 表5桩 型孔号桩 深桩径(mm)桩端持力层桩顶标高(m)桩端标高(m)有效桩长(m)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Z317.580073.55-13.9516.55169Z617.080073.65-13.3516.04876 注:计算嵌岩灌注桩的公式:Quk=UqsikLi+ rfrkAp。第4层及其以上的土层摩阻力未计。6.4 基坑工程6.4.1 基坑工程概况及周边条件本区拟建的20层综合楼有一层地下室,地下室附近无重要建筑物、地下管线及其它重要设施。6.4.2 基坑工程评价基坑安全等级根据拟建工程类别及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基坑安全等级按二级考虑。基坑施工中地下水的控制本区属海相沉积平原,地下水埋深较浅,本场地基坑周围与基坑工程有关的主要土层为第(3)层淤泥及其以上地层,该土层赋水性一般,基本为弱-不透水土类。地下水为潜水,水量中等,不利于基坑开挖。基坑开挖后,容易产生蠕变导致坍塌破坏。基坑应设置排水沟和积水井,可采用明排的方式降水,保证基坑内排水畅通,必要时可采用轻型井点降水。基坑稳定性评价据现场勘察成果,拟建地下室埋深5米左右(自现地表),基坑壁为第(1)层杂填土、第(2)层粘土及第(3)层淤泥,坑底为第(3)层淤泥,其中第(3)层淤泥为软弱土层,具饱和、易触变等特点,特别是在长期荷载下容易发生蠕变,为基坑开挖重点防治土层,为防止基坑四周土体侧向滑动变形引起坍塌及挤斜已施工的基桩,建议开挖时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由于第(1)层杂填土,松散,因降雨而汇集较多的上层滞水,建议采取必要的防、排水措施,基坑开挖时应防止上部潜水及局部的上层滞水流入基坑。基坑应设置排水沟和积水井,可采用明排的方式,保证基坑内排水畅通。开挖基坑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由于场地上部地层强度较低,易产生侧向滑动,建议开挖时应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挖出的土不得堆放在基坑附近,防止边坡土体失稳;基坑开挖后边坡附近严禁堆放建筑材料及其它重物,基坑开挖后应及时施工,严禁水浸。基坑工程的监测基坑开挖过程应作必要的监测,尤其是接近设计标高时,应监测土体及围护设施的位移及地下水的变化,如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查明原因,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补救。6.4.3基坑设计参数本场地与基坑支护工程有关的主要地层为(2)、(3)层土,各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及基坑设计参数见下表6。相关基坑围护设计参数表 表6层号土层名称重度(KN/m3)剪切试验UU渗透系数C(Kpa)(度)垂直渗透系数(cm/s)水平渗透系数(cm/s)(2)粘土最小值17.329.76.52.37E-083.03E-08最大值18.840.99.91.22E-066.75E-08平均值18.134.77.83.31E-074.82E-08标准值17.931.86.38.04E-077.65E-08(3)淤泥最小值15.85.00.64.32E-085.12E-08最大值18.19.73.74.25E-074.75E-07平均值16.67.71.92.05E-072.02E-07标准值16.47.01.32.98E-073.80E-076.4.4地下室抗浮评价本区属海相沉积平原,地下水埋深1.0米左右,对应标高为2.4米,地下室位于全部拟建建筑物下面,故本次地下室不需设专门的抗浮桩,在施工初期,为确保工程桩满足抗浮要求,应进行必要的抗浮验算。请根据表7提供的抗拔系数计算桩基是否满足抗浮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