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姓名 邹赐岚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基础心理学 指导教师 郑涌 20050401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学科专业 基础心理学 指导教师 郑涌教授 中文摘要 研究方向 研究生 人格与健康 邹赐岚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 开放式闯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孤独感的理 论构想 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孤独感问卷 使用自编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和艾森 克人格问卷 成人 对4 9 3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1 自编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得到大 学生孤独感的4 个维度 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 孤独感体验 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 人际信念 得出的维度结构和自己的理论构想基本一致 2 大学生孤独感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 年级及学科差异 但在人际信念这 个维度上 男 女大学生有显著差异 3 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相关 孤独感与神经质和精神质 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外向性呈负相关 这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孤独感 人格特征 大学生 R e s e a r c ho n L o n e l i n e s s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a n dI t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w i t h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r a i t s M a j o r G e n e r a lP s y c h o l o g y T u t o r P r o f e s s o r Z h e n gY o n g S p e c i a l t y P e r s o n a l i t y H e a l t h A u t h o r Z o nC i l a n A b s t r a c t 0 I lt h eb a s i so fo v e r v i e w so f 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e so nl o n e l i n e s s a n a l y s i so fo p e n e n d e d m e a 飘l 瑚a n di n d i v i d u a li n t e w i c w s t h i s s t u d yp u t sf o r w a r di t so w n t h e o r e t i c a lh y p o t h e s i so n l o n e l i n e s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h y p o t h e s i s t h es t u d yd e s i g n sa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o nl o n e l i n e s so f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B ye m p l o y i n g t h i s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a n d E y s e n c kP e r s o n a l i t y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f o r a d u l t s t h er e s e a r c h e rt a k e s 4 9 3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si n f o r m a n t s T h er e s u l ts u g g e s t st h a t 1 T h es e l f m a d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o nl o n e l i n e s s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i so fs o u n dr e l i a b i l i t y a n d v a l i d i t y A d o p t i n g t h em e t h o do f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t h er e s e a r c h e ra r r i v e s a tf o u rd i m e n s i o n s f o rl o n e l i n e s s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a s s e s s m e n t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v e c o m p e t e n c e l o n e l i n e s s e x p e r i e n c e a s s e s s m e n to f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l i e fi n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h e r e s u l t sa c c o r dw e l lw i t h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h y p o t h e s i s 2 A s aw h o l e l o n e l i n e s so f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d o e s n tv a r y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i ng e n d e r g r a d e a n ds u b j e c td i f f e r e n c e H o w e v e r m a l ea n df e m a l e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i nl i g h to f b e l i e f i n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3 L o n e l i n e s s 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 L o n e l i n e s sb e a r sa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 也n e u r o s i sa n dp s y c h o s i s a n da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 e x t r o v e r s i o n T h er e s u l ti s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 p r e v i o u sf i n d i n g s K e yw o r d s l o n e l i n e s s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人与人之问的物理距离在缩短 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加大 因而现代人对 孤独 的感受也在加深 心理学家埃里克 斯隆说 孤独是 生活中的一个危机 也是自我深思 自我完善的一个良机 现代人忙碌的生活 个顾 个的存在方式和生活习惯 亲情的淡薄 友情的冷漠 爱情的变质 疏离的人际关系使 更多的人感受着越来越深的孤独 但为什么一个人可在众人参与的生活环境中 或者在 众皆欢乐的热闹社交场合而仍深感孤独 也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昵 从这个意 义上讲 孤独感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 而非客观状态 孤独感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 虽然轻微的 短暂的孤独感不会导致心理与 行为的紊乱 但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感则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 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之而出现的各种无聊发泄的攻击行为或其他行为问题 以及各种心理疾病和思想问 题 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的第六 阶段 1 8 2 5 岁 这一时期人格特质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体验爱情 的实现 并融入社会 因而与其它年龄阶段的人相比 大学生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 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疾患和思 想阂题 以及一些无聊的恋爱 发泄 攻击 酗酒甚至自杀等不良行为都与其孤独感心 态有关 如此看来 孤独感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并且对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 作用尤为重要 1 1 孤独感的含义 对于孤独感 1 0 n e l i n e s s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W e i s s 1 9 8 7 认为 孤独感 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 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 常伴有寂寞 无助 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 神空落感 P e r l m a n 和P e p l a u 1 9 8 2 认为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不足时的不 快乐的体验 包括社会关系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 S c h m i d t 和S e r m a t 1 9 8 3 认为 孤独感是个人感觉到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与他希望拥有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差距 关于孤独感的特征 P e r l m a n 和P e p l a u 提出 尽管人们对于孤独感的理解不一 提 法各异 然而从这些定义中仍然可以看出孤独感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一 孤独感 源自于人际缺陷 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 第二 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 感受 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 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 也可以在众人 环境中深感孤独 第三 孤独感体验是不愉快的 令人痛苦的 关于孤独感的结构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维的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多维的 R u s s e l l 和C u t r o n a 1 9 8 8 把孤独感视为单维度的情绪反应即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 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 设计了U C L A 孤独感量表 第3 版 S c h m i d t 和S e r m a t 1 9 8 3 设计了孤独分类感量表 D L S 来测量受试者在四个方面的人际交往的质与量 性爱 友谊 同家人的关系 同集体或团体的关系 V i n c e n z i 和G r a b o s k y 1 9 8 7 设计了情绪 一社交孤独感量表 E S L I 旨在区分W e i s s 所提出的孤独感类型的多维测验 包括四个 构念 情绪和社交孤立 客观情境 及情绪和社交孤独感 主观情感 G i e r v e l d 和T i l b e r g 1 9 9 0 设计了R a s c h 式孤独感量表 旨在探讨孤独者对孤独的感知 体验及对缺乏人 际交流的评价 把孤独分成三维 强度 时程 情绪特征 关于孤独感的时间特征 有些心理学家将孤独感作了暂时和境遇性孤独感与慢性长 期存在的素质性孤独感的区分 S h a v e r F u r m a n 和B u h r m e s t e 1 9 8 5 制定的状态性与 特质性孤独感量表 S T L S 就试图区分状态性与特质性孤独感 而更多的量表把孤独感 看作特质性孤独感来研究 本研究中 在W e i s s 提出的孤独感定义的基础上 把孤独感看作多维的人格倾向来 研究 1 2 孤独感的有关研究 1 2 1 国外有关孤独感的研究 国外对孤独感的科学研究始于1 9 7 0 年代后期 1 9 7 3 年 R o b e s tS W e i s s 发表了 孤独 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 一文 受该文的启发 P e p l a u 等人于1 9 7 0 年代 后期开始了对孤独感的系统探讨 创制了广为采用的U C L A 孤独量表 并对孤独感进行 了理论上的析因分析 1 9 7 9 年 第一次国际孤独感研讨会在美国召开 促进了学者间的 相互交流 提高了研究孤独感的兴趣和热情 孤独感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 而且也是人格心理及心理健康 领域的重要课题 国外较多研究指出 孤独感的产生虽与孤单 封闭 陌生 不和谐或 突遭挫折的环境 社会支持等有关 但更受人的主观心理条件和人格特征 如抑郁 人 际信任 社会依恋 内向 羞怯 自我表露 自我觉知 焦虑等 的影响 如 C r a m e r 2 0 0 0 D a v i S F r a n z o i 1 9 8 6 O i l l A n d e r s o n 1 9 9 9 D i T o m m a s o 1 9 9 7 D i T o m m a s o B r a n n e n M c N u l t y R o s s B u r g e s s 2 0 0 3 D i T o 衄a s o S p i n n e r 1 9 9 3 E r n s t C a c i o p p o 1 9 9 9 S c h a c h t e r Z l o t o g o r s k i 1 9 9 5 S c h m i d t S e r m a t 1 9 8 3 S c h w a b S c a l i s e G i n t e r W h i p p l e 1 9 9 8 W i t t e n b e r g R e i s 1 9 8 6 经常感到孤独的人 往往是羞怯的 较内向的 焦虑的 个性孤僻 多愁善感 人际角色被动 对拒绝反应 更敏感 并且更容易抑郁 因而他们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比较困难 从而增加了 孤独感的可能 J o n e s 等 1 9 8 2 和N u r m i 等 1 9 9 7 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引起孤独感 的两种人格特征 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和基本社交技能的缺乏 孤独的人在朋友身 上花费更少的时间 不经常约会 也很少参加集会 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 在与人交往 中 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 倾向扮演一个 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 在交谈中不愿付出太多努力 通常也更少暴露自己 与这些 孤独者交往常常让人感到不愉快 于是他们很难建立有助他们发展社交技能的人际关 系 因而难以摆脱孤独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将每个人的人格成长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 特定的发展任务 即个体在各发展阶段上应当形成相应的人格特质 且经过了这一发展 阶段其在这一方面的人格特质就基本定型 以后将难以改变 并依次进入下一组人格特 质的发展阶段 人格发展中各项任务完成的成功与不成功是两个极端 靠近成功的一端 就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靠近不成功的一端 就形成消极的人格特质 每个人的人格特 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 或者用维度进行衡量 其中人格发展的第六阶段 1 8 2 5 岁 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因此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也 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有人分别从大学生社交技巧 孤独感性别差异 恋爱关系等影响因 素研究了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B a l c i K a l k a n 2 0 0 1 B u y u k s a h i n 2 0 0 1 D e n i z H a m a r t a A r i 2 0 0 5 D e m i r 1 9 9 0 S c h u l t z M o o r e 1 9 8 6 1 2 2 国内有关孤独感的研究 国内对孤独感的研究一方面偏重儿童和青少年 如研究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 系 辛自强 2 0 0 3 小学儿童问题行为 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池丽萍 2 0 0 3 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数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崔光成 2 0 0 3 另一方面倾 向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外部环境因素探讨 骆光林 阮俊华 1 9 9 9 李传银 1 9 9 8 如 性别 是否独身子女 家庭教养方式 对孤独感的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孤独感 的影响 而从内部人格因素对孤独感影响的探讨研究也较少 王希林 任桂英 2 0 0 0 从 孤独 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来探讨孤独感问题 李传银 2 0 0 0 李林英 陈会昌 2 0 0 3 探讨过大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 但从人格特征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 还太少 太不深入 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为有针 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依据 1 3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意义 1 3 1 已有研究的不足 国外对孤独感的研究由来已久 涉及的方面纵多 在此无法面面俱到 仅从个人的 研究兴趣和意向出发 发现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 孤独感的概念定义还不够清 晰 孤独感究竟是一维的还是多维的 究竟是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人格倾向 如果孤 独感是多维的人格倾向 那么目前还没有一个较好的具有针对性的量表 而国内的研究 首先 研究对象偏重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 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探讨 深度不够 其次 目前缺乏适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孤独感量表 最后 对大学生孤独感 的研究倾向于探讨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较少对内部人格特征因素的影响探讨 1 3 2 本研究的意义 理论上 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从实证角度弥补国内针对大学生孤独感 测量上的不足 实践上 通过自编量表测量在校大学生孤独感 了解他们的孤独感现状 分析并探 讨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 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 关系 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适时调节自我心态 保持健康心理具有重要意 义 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6 1 4 本研究的假设 1 孤独感的心理构成是多维度的 2 大学生孤独感可能存在性别 年级 学科差异 3 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有关 2 研究方法 2 1 被试 选取重庆交通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施测对象 发放问卷5 5 0 份 收回5 0 5 份 剔除 回答不完整 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 剩余4 9 3 份有效问卷 其中男生2 8 8 人 女生2 0 5 人 一年级1 6 4 人 二年级1 3 2 人 三年级1 1 5 人 四年级8 2 人 文科1 6 5 人 理科 3 2 8 人 2 2 测量工具 2 2 1 自编大学生孤独感问卷 2 2 1 1 开放式问卷 在重庆交通学院选取大一 工科 大二 文科 大三 工科 大四 文科 各 1 个班共1 4 0 人参与开放式问卷调查 请被试作如下回答 你常常感到孤独吗 是的话 请详细列出具体的感受和原因I 不是的话 请列出你认为什么样的人会常常感到孤独 通过对被试开放式问卷所作的回答进行分析整理 同时参考国外有关量表 拟定出大学 生孤独感问卷3 0 道题项 2 2 1 2 个别访谈 选取5 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和l O 名普通高校青年教师作为访谈对象 征求他们对 列出的3 0 道题目的意见 对已有题项文字表述作出修定 同时增加或删减题项 完善 题目内容和结构 通过访谈得出4 1 道题目 7 2 2 1 3 问卷题项编制 根据建构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的4 个维度结构 具体见表1 即 孤独感体验 对 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 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 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4 个维度 在开 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结果的基础上 整合对已有孤独感量表和孤独感定义与特征 的理解 并参考国外的相关量表 汪向东等 1 9 9 9 U C L A D L S E S L I R a s c h 量表中的 条目 请专家对自编的题目进行审定和修改 然后将题项随机排列 最后确定了包含4 6 个题项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初试问卷 详见附录 自编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初试问卷采用了5 点评定量表 从 完全不符合 大 部分不符合 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 大部分符合 到 完全符合 分别给予l 到5 分的评定 反向记分题相反 其中题号2 4 7 1 1 1 2 1 4 1 6 1 7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2 6 2 8 3 0 3 5 3 6 3 7 3 9 4 2 4 6 共2 3 题反向记分题 表1大学生孤独感的维度构想及题目 题目 孤独感体验 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 一个人呆着时我常常感到孤单 孤单使我的内心世界变得喜怒无常 我几乎没有过孤单时的那种心烦意乱 我觉得我的生活过得充实又快乐 我喜欢在人群中的热闹感觉 很少会有失落感 我常常感觉自己生活在被遗忘的角落 生活让我体验到了太多的无助 几乎没有任何事物能填补我内心深处的空虚 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常常觉得人活着真累 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从不会退缩 优秀的人都挺骄傲的 我不喜欢和他们交往 我与大多数人都有共同语言 我不屑与周围的人交往 除了家人 还是有许多人值得我信赖的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对我好 他 她 一定另有企图 我试图改变t l 己让人喜欢 一般都能如愿以偿 除非别人联系我 一般我不主动联系别人 我从不苛求别人一定要按我的想法行事 我不怎么关心别人的事 我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 从中使我感到快乐 我很在意他人对我的看法 并且乐意接受他人的建议 8 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 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 经过长时间交往我也很难真正了解一个人 我总能给别人留下根好的第一印象 我不知该如何同陌生人打交道 只要我愿意很容易就可以交上朋友 与他人单独相处时我常常找不到话说 我与各种类型的人沟通都比较容易 与人交往对我往往不能较荮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朋友眼里我是他们较好的倾述对象 我在同伴中没有什么号召力 多数人喜欢我的性格 喜欢与我交往 我的朋友很多 在我的朋友中有人真正了解我 没有朋友能给我真正的支持与帮助 在校期间我与家人的联系少了 无论什么对候家人总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我觉得我的父母不够关心我 我与室友相处和谐 我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显得与室友格格不入 我与室友的合作通常以不愉快结束 在寝室让我感到真实 轻松自在 我相信自己的爱情是甜蜜浪漫的 我相信恋人能给我亲密无间的感觉 我渴望拥有那种真正相互理解的爱情 我渴望从爱情中得到更多的支持与鼓励 反向记分 2 2 2 艾森克人格问卷 成人 采用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的中国版艾森克人格成人问卷 该问卷有8 8 个项目 分别为E L N P 四个量表 其中E 内 外向 N 神经质 P 精神质或倔强 讲 求实际 分别代表了艾森克人格理论的三个人格维度 L 是后加的一个分量表 用于测 套被试掩饰或社会性幼稚水平 2 3 研究程序 正式问卷的确定分两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并考察问卷的重测 信度 在此基础上确定大学生孤独感正式问卷 第二阶段对大学生孤独感正式问卷进行 信度与效度检验 同时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施测于被试 9 2 4 统计处理 采用S P S S l 0 0F o rW i n d o w s 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 1 项目分析及项目的筛选 表2 大学生孤独感问卷项目分析结果 7 3 7 0 3 6 4 2 4 6 0 5 6 2 7 4 2 9 7 9 1 4 0 2 58 0 2 1 3 8 1 1 0 2 4 3 4 7 7 2 61 I 1 6 2 5 2 1 3 0 7 8 1 6 9 2 78 0 7 8 3 9 6 9 6 9 8 4 3 1 2 87 0 6 9 3 7 8 9 6 9 6 4 3 8 垒3 2 7 9 1 6 8 7 1 6 4 3 7 6 3 07 9 9 6 3 7 5 1 3 0 9 7 5 5 5 3 1 1 I 9 4 6 5 0 7 1 I 3 0 2 5 2 7 3 21 3 5 2 4 5 8 8 9 8 7 3 4 1 5 3 31 0 4 9 3 4 8 2 5 3 9 7 2 8 5 3 41 0 2 6 3 5 0 3 1 5 4 0 6 5 7 7 3 57 8 7 2 4 2 5 1 2 5 8 3 8 4 3 3 69 4 3 6 4 9 9 1 1 3 9 1 5 0 5 3 71 2 2 8 4 5 5 9 7 3 8 5 3 7 9 3 88 2 4 2 3 8 3 1 4 0 1 0 8 5 5 3 97 7 0 0 3 5 4 1 2 6 4 9 525 40 4 4 6 4 2 3 1 1 0 3 3 4 468料411 2 5 1 0 5 3 6 8 1 2 1 412 42 4 3 5 7 2 0 5 7 9 3 5 361 43 7 1 6 8 3 4 5 9 8 0 5 442 44 9 2 1 0 4 3 7 8 4 1 5 410 45 3 9 4 8 5 1 4 竺 竺 塑 竺 竺 p 0 0 5 p 0 0 1 以下同l 题号下划线的表示删除 1 0 L 3 4 5 6 7 8 9 n化坞H垢蝎 协均 孔 盟 项目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求出问卷个别题项的I 临界比率 简称c R 值 进行鉴别 力分析 鉴别力分析取高分组人数与低分组人数各占总人数的2 7 及各题项与问卷总 分的相关分析 删除不当题项 结果见表2 根据项目分析结果 将决断值 C R 未达 到 O l 显著水准的题目及与问卷总分相关系数小于 2 0 的题项予以删除 结果删除第2 4 2 9 共3 题 剩余4 3 题 在项目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初次因素分析结果 按以下几个标准剔除不合适题目 1 标准差 标准差的大小反映了被试得分分布的范围 项目的标准差大 说明被试 在该项目上的锝分分布较广 该项目能够鉴别个体反应的差异 反之 说明被试在该项 目上的得分分布范围较小 该项目对个体的反应差异鉴别力较低 在此理论基础上 剔 除标准差低于 9 0 的题项 2 项目负荷值 根据因素分析理论 题项负荷值显示的是 该题项与某公因素的相关 题项的因素负荷值愈大 说明该题项与公因素的关系愈密切 若某公因素与某个题项问的相关很低 则该因素所反映的心理特质无法由此题项推知 据此 将因素负荷值小于 4 0 的题项删除 3 将在两个以上因素上的负荷值均过高且 负荷值近似的题项删除 4 共同度 在保证某特定公因素上负荷值大的前提下 题项 的共同度则反映题项对公因素的贡献 事实上它是各题项效度系数的估计值 基于此 将共同度小于 2 0 的题项删除 5 重测信度 本问卷内容不受重复使用的影响 所以 可用重测的结果来反映题项的稳定性程度 若项目的重测信度小 说明该项目的稳定性 差 不宜使用 据此剔除重测信度小于 2 0 的项目 根据这些标准对问卷题项进行筛选 剔除第7 1 0 1 1 1 2 1 6 1 7 1 8 2 0 2 1 2 3 2 7 3 1 3 2 3 5 3 6 3 7 3 9 4 2 4 4 4 5 4 6 等2 1 个题项 大学生孤独感闷卷剩余2 2 个有效题项 具体见附录 3 2 大学生孤独感问卷的维度结构 探索性因素分析 E F A 中取样适当性K M O 的指标为0 8 3 5 B a r t l e t t 球形检验值 为2 0 7 3 0 0 9 显著性水平为 0 0 0 这说明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的适当性 对剩余的正式题 项进行主成分分析 提取公共因素 求得初始负荷矩阵 再用最大变异法 V a r i 珊a x 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 依据以下标准确定因素的数目 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 因素解 符合陡阶检验 据碎石图 图1 显示确定因子 每个因素至少包含3 个题项 问卷正 式题项因素分折结果见表3 S 吣P l o t 图1大学生孤独感问卷碎石图 表3 大学生孤独感问卷正式题项因素分析结果 项目共同度因素负荷 因素一t 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 特征值2 7 1 6 贡献率1 2 3 4 5 3 与他人单独相处时我常常找不到话说 9 我不知该如何同陌生人打交道 8 我在同伴中没有什么号召力 6 除非别人联系我 一般我不主动联系别人 3 3 我不怎么关心别人的事 I 我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显得与室友格格不入 因素二 孤独感体验 特征值2 7 1 1 贡献率1 2 3 2 2 我几乎没有过孤单时的那种心烦意乱 1 9 我常常觉得人活着真累 4 3 一个人呆着时我常常感到孤单 5 生活让我体验到了太多的无助 1 3 孤单使我的内心世界变得喜怒无常 2 6 我觉得我的生活过得充实又快乐 3 4 几乎没有任何事物能填补我内心深处的空虚 因素三t 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 特征值2 5 5 1 贡献率1 1 5 9 6 2 6 无论什么时候家人总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4 1 没有朋友能给我真正的支持与帮助 3 0 在我的朋友中有人真正了解我 4 0 我渴望拥有那种真正相互理解的爱情 1 5 我觉得我的父母不够关心我 1 4 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因素四t 人际信念 特征值1 2 8 1 贡献率5 8 2 3 4 9 4 5 2 5 4 4 5 3 1 2 2 9 4 2 0 6 4 0 7 4 4 3 3 0 3 3 7 7 4 3 8 3 9 9 3 6 6 3 1 5 3 8 5 2 0 3 3 1 2 2 8 1 3 1 1 7 3 4 6 9 1 6 3 2 5 9 2 5 4 7 4 0 4 6 7 1 6 6 6 5 9 0 5 6 9 5 5 9 5 1 5 4 8 4 6 2 7 5 9 2 5 7 4 5 6 5 5 4 0 5 2 l 2 4 我试图改变自己让人喜欢 一般都能如愿以偿 2 6 3 6 1 4 2 2 我相信自己的爱情是甜蜜浪漫的 3 7 3 5 4 0 3 经过长时间交往我也很难真正了解一个人 2 2 1一 5 0 2 1 2 由表3 可知 4 个因素共解释了总变异的4 2 0 8 8 题项的最高负荷为0 7 3 4 最低 负荷为0 4 0 4 各因素的命名根据以下原则 1 参照构想维度命名 看该因素的题项 主要来自哪一构想维度 哪个维度贡献的题项多 就以哪个构想维度命名 2 参照题 项因素负荷值命名 一般根据负荷值较高的题项所包含的意义命名 第一个因素包括6 个题项 主要是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 可命名为 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 该因素 解释了总变异的1 2 3 4 5 第二个因素包括7 个题项 涉及的都是一些孤独感情绪体验 可命名为 孤独感体验 该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1 2 3 2 3 第三个因素包括6 个题项 涉及的都是对自己拥有的人际关系的看法 可命名为 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 该因 素解释了总变异的I I 5 9 6 第四个因素包括3 个题项 主要表示对自己处好人际关系 的信念 可命名为 人际信念 该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5 8 2 3 3 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 3 1 问卷信度 本研究采用a 系数 同质性信度 和稳定性系数 重测信度 作为检验大学生孤独 感问卷的信度指标 问卷的同质性系数 重测信度见表4 从表4 可知 各维度及问卷 的同质性系数都在0 5 以上 且重测信度都在0 6 以上 说明本问卷有良好的信度 表4 大学生孤独感问卷信度系数 3 3 2 问卷效度 3 3 2 1 内容效度 本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 其内容可以通过前面的研究程序得以保证 该 问卷是通过开放式问卷 个别访谈 参考文献 专家审核而整理的结果 较好地反映了 大学生孤独感的状况 因而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 3 2 2 结构效度 本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得出的四个因素结构 与构想的维度较为接近 同时 根据因 素分析理论 各个因素之间应该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如果相关太高说明因素之间有重合 有些因素可能并非必要 如果因素之间相关太低 说明有的因素测的是与所要测量的大 学生孤独感完全不同的内容 本问卷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及因素与闯卷总分之间的相关 见相关矩阵表5 从表5 可见各因素间呈中等偏低的相关 说明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 立性 而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基本上都达到中等偏高的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 说明各 个因素较好地反映了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 以上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5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各维度之间及其与总分的相关矩阵 3 4 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各维度及总分在性别 学科和年级变量各水平上的平均数和标准 差如表6 所示 表6 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在各变量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肚s D 1 4 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 学科 年级变量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7 所示 从中 可以看出 大学生孤独感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 年级 学科差异以及性别和年级 性别和学科 年级和学科的交互效应 但人际信念在性别上的主效应显著 F 1 4 8 2 5 0 6 2 p O 0 5 其中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表7 大学生孤独感三因素的方差分析表 3 5 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 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如表8 所示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成人 来测 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并与自编的孤独感问卷做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对自己社交能力 的评价 孤独感体验 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 入际信念以及孤独感闯卷总分与神经质 和精神质成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外向性成显著的负相关 表8 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矩阵 4 讨论 4 1 关于测量工具 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 依据心理测验编制的一般原则 经过开放式问卷调查 访谈 调查 题目编拟 问卷测试 修改理论构想 因素分析 再次施测等阶段 编制了正式 问卷 本问卷有2 2 个题目 共四个维度 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 孤独感体验 对自 己人际关系的评价 人际信念 在信度方面 除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和人际信念两个维度的a 系数小于 7 0 以外 其余维度的a 系数都大于 7 0 同时熏测信度都在 6 0 以上 且总体重测信度接近 8 0 说明本研究所构建的孤独感问卷和评价模型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 问卷的维度和题项能 够涵盖孤独感的各个方面 并具有代表性 在效度方面 从编制的程序和前面的讨论可 知 本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说明本问卷在测量大学生孤独感时有效 4 2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 年级和学科差异 4 2 1 关于性别差异 从表7 可以看出 男 女大学生孤独感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这与骆光林 1 9 9 9 等人对1 0 5 0 名大学生的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一致 大 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的第六阶段 这一时期是个体从 暴风骤雨 的青 春期逐步走向一个相对平静 相对成熟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男 女大学生都面临着 同样的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人格发展任务 所以男 女大学生在孤独感总体上无显 著差异 但同时男 女生在人际信念因素上差异显著 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这说明 女生在如何处好人际关系方面不如男生有信心 女生的人际预期水平比较低 这可能与 女生较为多愁善感 小心谨慎的女性特质有关 也可能与现实生活中女性间的关系较之 男性间的关系更难相处的心理预期有关 4 2 2 关于年级差异 本研究发现 大学生孤独感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 但可能与本研究取样原本 量偏小有关 从表6 可以看出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孤独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大四学 1 6 生的问卷总分 5 6 4 6 1 9 0 4 还是高于大三学生 5 3 4 3 1 1 1 8 大二学生 5 4 0 9 1 0 8 3 和大一学生 5 4 5 6 1 1 1 2 并且在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 孤独 感体验 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 人际信念四个因素的得分上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的得分 这也较好地说明了现实生活中当大四学生面I 临就业 升学或顺利毕业的直接压 力时 内心的紧张和现实环境的约束使他们更多地体会到内心的孤独 这也提醒高校教 育工作者不要因为大四学生即将毕业就认为他们比低年级学生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 心理承受能力 相反地 就业 升学 毕业等一系列难题使大四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 力和困惑 他们比任何时候都需妥关心和指导 同时 本研究中被试取样大小 4 9 3 人 和年级分布 一年级1 6 4 人 二年级1 3 2 人 三年级1 1 5 人 四年级8 2 人 对大学生孤独感年级差异研究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 步深入 4 2 3 关于学科差异 本研究发现 大学生孤独感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学科差异 这可能受被试 文科1 6 5 人 理科3 2 8 人 同属于一所理工科院校 文理科学科差异不明显所影响 但仔细分析 表6 也可以看出 文科学生问卷总分 5 5 5 0 9 8 5 略高于理科 5 3 9 8 1 1 1 6 并 且在入际信念因素上的得分文科 1 2 8 4 2 7 6 明显高于理科 7 3 5 2 0 2 这可能 与文科学生较之理科学生更为感性有关 因而对孤独的感受性更强 4 3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 本研究表明 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孤独感与神经 质 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外向性呈负相关 这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并且自编孤独感问卷的每一维度 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 孤独感体验 对自己人际关 系的评价 人际信念 与神经质和精神质成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外向性成显著的负相关 孤独感程度高 易于孤独和持续感到孤独的入往往存在孤独感倾向 具有孤独感的 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可能决定着人的孤独感倾向 人格特质中的孤独感倾向受人格特征 影响 孤独感程度高的大学生往往具有神经质或精神质倾向 个性内向而不稳定 具有 这种个性的入常在社交场合过分敏感 害怕负性评价和胆怯 害怕被拒绝 并相信自己 是不可爱和无吸引力的 因而回避交往 然而他们又有交往的愿望 渴望爱与接受 因 此难免孤独寂寞之苦 而精神质倾向明显的人喜欢独处 隐居式生活 对抗权威 对人 怀有敌意和攻击性 因而也难以与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 表现出孤独感倾向 4 4 本研究需要改进和深入的方面 1 由于被试取样的数量和地域限制等原因 本研究中的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 性和可推广性 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验证 如前面所讨论的 4 9 3 名大学 生被试全部来源于重庆市某一所理工科高等院校 被试文理科 年级 男女取样比例对 本研究中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 年级和学科差异分析究竟有怎样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验证 2 由于国外各孤独感量表对孤独感的理解不尽一致 且国内尚没有适合当代大 学生的孤独感量表 而自编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是在整合自己对孤独感的综合理解上编 制的 并没有现成的可参考模板 因此本研究中编制的大学生孤独感闯卷在效标效度方 面缺乏支持 在今后的研究中还有待于采取多种方法交叉实证 3 本研究所构想的大学生孤独感的内涵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有关 大学生孤独感的维度构建 本研究也只是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这些都还有待于今后 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5 小结 通过对4 9 3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i 自编的大学生孤独感阅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得到大 学生孤独感的4 个维度 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 孤独感体验 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 人际信念 得出的维度结构和自己的理论构想基本一致 2 大学生孤独感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 年级及学科差异 但在人际信念这 个维度上男 女大学生有显著差异 3 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征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孤独感与神经质和精 神质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外向性呈负相关 这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B a l c i S K a l k a n M 2 0 0 1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s o c i a ls k i l ll e v e l so f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b yv a r i o u sr e s p e c t s S e l c u kU n i v e r s i t yJ o u r n a lo fF a c u l t yo fE d u c a t i o n 1 1 7 6 9 2 B u y u k s a h i n A 2 0 0 1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sw i t ha n dw i t h o u t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i nt e r m so fs o m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f a c t o r s U n p u b l i s h e dM S cT h e s i s A n k a r a A n k a r aU n i v e r s i t y I n s t i t u t eo f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C r a m e r K M O f o s u n B B a r r y J E 2 0 0 0 A na b b r e v i a t e df o r mo ft h es o c i a la n d a m o t i o n a ll o n e l i n e s ss c a l ef o ra d u l t s S E L S A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I n d i v i d u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2 8 1 1 2 5 1 1 3 1 D a v i s M H F r a n z o i S L 1 9 8 6 A d o l e s c e n tl o n e l i n e s s s e l f d i s c l o s u r e a n dp r i v a t e s e l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l o n g i t u d i n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J o u r n a lo f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5 1 5 9 5 6 0 8 D e m i r A 1 9 9 0 S o m ef a c t o r st h a ta f f e c t O n p u b l i s h e dP h i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A n k a r a S c i e n c e s t h el o n e l i n e s sl e v e l so f 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B a c e t t e p eU n i v e r s i t y I n s t i t u t e o fS o c i a l D e n i z M E H a m a r t a E A r i R 2 0 0 5 A nI n v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装饰材料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电子专用设备行业当前发展趋势与投资机遇洞察报告
- 收寄安全知识培训课件考试
- 试生产情况总结报告
- 攀爬围墙安全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 2025年二级建造师之二建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基础试题库和答案
- 危重病学组应知应会试题(附答案)
- 2024年山东省威海市医疗三严三基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幼儿园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大全2025
- 工厂合伙退股协议书模板
- 资料装订合同协议
- 沪港通测评试题及答案
- 二元应对护理模式
- 闲置设备日常管理制度
- 口腔科院感知识课件
-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 2025年大学生英语六级必考词汇表全部汇编(带音标)
- GB/T 28572-2025大中型水轮机进水阀门规格及技术参数
- 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