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煤化报-报道永贵.doc_第1页
河南煤化报-报道永贵.doc_第2页
河南煤化报-报道永贵.doc_第3页
河南煤化报-报道永贵.doc_第4页
河南煤化报-报道永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黔金煤矿:绚丽绽放的杜鹃花 20110906一版 作者:zjy 本报特派记者宋立新群山环抱中的黔金煤矿。宋立新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的这句名言在位于乌蒙山中的贵州省黔西县得到了验证。每到阳春三月,这里的大山深处便会呈现百里杜鹃花海的奇观。与花海同在,巍峨群山下还潜藏着百里煤海。被称做集团公司进军贵州桥头堡的黔金煤矿就坐落在这片煤海之中。这里也正是我们贵州采风之行的第一站。7年前早春的一天,16名永煤公司员工秉承“先人一步、遍地黄金”的理念,在这里开始了集团公司的“省外掘金”之旅。如今,我们重走当年“16勇士”走过的这条路,才真正知道了何谓乌蒙磅礴,何谓黔路难行。乌蒙磅礴走泥丸跌宕起伏的山峦就像滔天巨浪,那一浪高过一浪的静态韵律,仿佛是大自然动人心魄的绝唱。经过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群山环抱中的黔金煤矿。不大的矿区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承载着身在此处的河南煤化人干事创业的激情。开拓一队队长李明金是黔金煤矿的“明星”。在该矿井下,大家会经常看到他弯腰捡小石子的情景。作为一队之长竟然做这些小事情,开始有人很不理解。李明金解释说:“可别小看捡石子这件事,这样不但可以消除安全隐患,还能提醒大家注意工作细节,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在“捡石子精神”的感召下,开拓一队的每名队员都严格抓好工程质量。这个队连续几个月在工程质量评比中都获得了第一名。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较多,这座煤矿的生产环境恶劣。但是在与大家攀谈中,明显能感受到他们那如“乌蒙磅礴走泥丸”般的坚毅。“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抓好安全!”黔金煤矿矿长袁天华的话掷地有声。黔金煤矿新招员工较多,素质参差不齐,600余条安全规定很难被大家迅速记住。针对这一情况,黔金煤矿在不降低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对原有规定做出了精简,总结出了80条最重要的规定。“这些规定就像部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样,简明易记、可操作性强,每项要求都能被牢记并执行。”袁天华说。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黔金煤矿还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和现场管理制度。在行之有效的管理下,该矿安全生产持续保持了良好局面。截至目前,黔金煤矿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700多天,被誉为当地煤炭行业的一面旗帜。快马加鞭未下鞍通过7年多的发展,黔金煤矿逐步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企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该矿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在快速发展中,更加突出了向企业内部要效益的内涵式发展思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提升煤质。由于煤质控制不合理,今年上半年,黔金煤矿的块煤率仅为1.36%,平均发热量也仅为每千克2600大卡。“必须把提升煤质作为重中之重。永煤公司早就探索出了成功之路,那就是加强内部市场化管理。”袁天华说。为了提高块煤率,黔金煤矿通过煤炭内部收购的形式迅速制定了内部市场化制度。产1吨末煤,只给采煤队15元钱,而产1吨块煤则给50元钱。“做事不为煤质想,收入靠啥来增长”醒目的标语在黔金煤矿矿区随处可见。这句说到员工心坎儿上的朴实话语,激发了大家思想观念的转变。黔金煤矿资源赋存条件较差,井下的2406综采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只有1.2米。而一些员工为了站立方便,不顾煤层薄的实际,竟然把支架架到了2米多高。“这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矸石混在煤中被开采出来,而且矸石的硬度远大于煤,大量采矸对综采设备也会产生很大的破坏,看了真叫人心疼。”袁天华说。如果按照原来的那种方式采煤,耗时、耗电、损设备,还严重影响煤质。于是,黔金煤矿立即制止了这一现象,要求迅速调整支架高度,把最低高度定为1.6米。黔金煤矿还对各个影响块煤率的环节进行了排查,并对炮采爆破方式、煤流系统各转载点和煤仓防破碎系统进行了改造。截至8月底,该矿煤炭发热量每千克比上半年平均提高了1300大卡,块煤率也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待到山花烂漫时“内部市场化是集团公司和永煤公司的一个制胜法宝,我们就是要把这个法宝用在我们矿上。通过内部市场化管理激活内部的细胞,让每个人、每个单位都跟这个内部市场算账。”谈及如何持续增加效益,袁天华如是说。在交谈中,黔金煤矿的其他管理人员也都提及如何用好内部市场化这个法宝,对安全管理、生产经营、技术创新等都提出了具体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措施。有内部市场化管理做支撑,大家也都对黔金煤矿又好又快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们在言谈中都喜欢运用一个典型的语式“等到效益好了,我们将”“等到效益好了,我们将实行一井一面式开采,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效益好了,我们将会进一步加大民生改善力度,让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员工们更加有奔头儿。”听到这些满怀信心的讲述,我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那一刻,仿佛大山都在证明这些话语是多么朴实无华却坚定有力。从黔金煤矿返回的途中,同行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不远处的那些树木就是杜鹃花。这种在平原地区生长的低矮灌木,在大山中却也能长出伟岸的枝干。尽管贵州正在遭遇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那伸展的枝叶依然郁郁葱葱。它们仿佛正在积蓄着力量,待到明年春来时,继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如彩虹洒落在黔贵高原,恣意烂漫。哦,绚丽绽放的杜鹃花。 高山煤矿:激情创业撼乌蒙 作者:zjy 高山煤矿:激情创业撼乌蒙本报特派记者刘润涛20110908一版远眺高山煤矿。宋立新摄不到40公里,汽车却行进了1.5个小时。8月31日,迎着灿烂的朝霞,在贵州省黔西县,沿着蜿蜒起伏的山间石子路,记者一行所乘的汽车颠簸着缓慢前行。磅礴的乌蒙山尽展完美身姿,可大家无暇欣赏,因为惦念,惦念在大山深处的同事们。到了,终于到了!爬上一道坡后俯视右方,在群山环抱的山坳里,脚手架高擎,水泥地面耀眼,几栋崭新的白色楼房分布有序自不待言,这里肯定是高山煤矿!一路的辛苦霎时即忘,拍照,录像,大家纷纷记录下这大山深处,由集团公司的创业者们辛苦建造的恢宏矿区。乡音不改分外亲。在这里,一开口说话,便能看到对方眼中泛出晶莹之光;异乡创业显豪情,谈及工作,自豪的讲解和爽朗的笑声,展现出集团公司员工激情澎湃的创业精神。优化方案催生“高山速度”“矿建工程方面,主斜井、副斜井及回风上山均已完工;土建工程方面,宿舍楼、办公楼、食堂已投入使用,运煤道路、2号宿舍楼等正在加紧施工;机电安装方面,地面两个变电所和井下临时皮带等已安装完成”谈及项目进度,高山煤矿总经理温中义如数家珍。“规划工期是43个月,2009年9月1日开工,到现在是整整24个月,但工作量已经完成75%。我们预计2012年7月便可进入试生产阶段,会比规划时间提前11个月左右。”温中义信心满怀地说。一位贵州的矿建专家,特别关注该矿的建设进度。他前不久到该矿走了一圈后,无限感慨地评价道,与贵州绝大多数在建矿井相比,高山煤矿矿建工程进展最快、工程质量最高,“你们在这里创造了令人佩服的高山速度”。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好字当头、快在其中”“能抢一秒是一秒”等话语,不仅被该矿领导时常提及,而且连普通员工也是脱口而出。“快,只是一种外在现象,内在的是高山煤矿全体干部员工昂扬向上的斗志、攻坚克难的勇气及持续创新的精神。”该矿副总工程师杨英东的一句话,激起了记者进一步探寻该矿实现“快、好、省”建设原因的兴趣。“优化”一词,是该矿领导班子成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用得最多的词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该矿以理念的创新来推动思路、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比如,该矿通过优化井底车场设计,避免深部3次揭煤和沿煤层掘进,减少工期半年以上,节约资金约2290万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优化进场路径节省1个月时间、175万元,优化35千伏变电所设备选型节省108万元,优化供水工程节省1000万元少讲办不成的理由,多找干成事的办法,敢于创新定能突破。通过践行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弘扬“永贵精神”,高山煤矿的员工在这里创造了“高山速度”,对河南煤化“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最好的诠释。视企为家彰显思想境界在该矿1142回风上顺槽,记者与一名瘦高个的小伙子相伴而行。他不时告诉工友一些注意事项,言语中透着干练。听身边工友与他打招呼,记者得知他叫马海涛。经聊天得知,这个1987年出生于安徽阜阳农村的小伙子,2009年大学毕业便到永贵能源当起了安检员,之前在其他煤矿,后来到了高山煤矿。到今年8月底,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半。“刚来的那段时间,我每天在井下工作810个小时,一班下来要走5公里多路,天天这样没个头儿。”马海涛说,“当时快撑不下去了,真累!”记者问及是何原因让他坚持下来时。他说:“大家都这么干,矿上情况越来越好,习惯了。虽说家人劝阻,可领导和同事都很照顾我,舍不得离开!”这一年半里没回家一次的他,羞涩地说:“感觉对不起父母,有时真想回去看看。”在高山煤矿,像马海涛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记者发现,每当谈及此,大家都是淡然一笑,回答一句极其质朴的话:“看着煤矿越来越好,还有啥想不开的呢?”该矿安检部部长吴松:“我离开煤矿1个小时就感觉心慌。已经有多长时间没休息了?不记得!”该矿财务副总会计师赵少峰:“父母在家卧床不起,我咋会不着急,可有什么办法?工期这么紧张,咱总得顾全大局吧!”虽然很想听他们再讲一下细节,可是,犹豫片刻后,记者没有再问思想高境界,工作高标准,发展高速度。此时此刻,这几句话的深刻内涵,在这些员工的实际行动和朴素语言中,体现得再明白不过了。文化引领共创大业高山煤矿今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初只有100多名员工,如今已经有635名了。中午时分,记者在宽敞明亮的食堂发现,青年员工占很大一部分,操着贵州本地口音的员工也不少。如何让这些新员工认同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呢?高山煤矿党总支书记高坤给记者讲了一件事:今年8月20日,在该矿掘进队工作的贵州籍员工韩德银走亲戚时,因为摩托车出现故障,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他和妻子摔成重伤,儿子不治身亡。得知这一情况,矿上当即组织募捐活动,广大员工半天捐款就达1.2万元。“安心养伤,大伙儿等着你回来。就这一句话,让一同前往的所有贵州籍员工热泪盈眶。”高坤说。针对这件事,该矿特意出台规定,要求贵州籍员工休班期间要注意人身安全,还请专业人员给他们讲交通规则。“因为你是矿上不可缺少的一员。”“让新员工认同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首先应该让他们在企业里找到归属感。”温中义说。为帮助广大青年员工排遣业余生活的寂寞,该矿党支部积极组织他们垦荒种菜、举行文艺演出、学习“红色文化”等。矿工会通过组织“每日一题”“学习型员工评选”等活动,引导青年员工树起“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意识。另外,矿工会还通过各种形式鼓励青年员工参加进修,比如参加自学考试可报销全部费用。现在,贵州籍员工的家人反映,高山煤矿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家人变得像“文化人”了。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在艰难的环境中并肩作战的高山煤矿员工,如今不分籍贯、不分年龄,特别讲大局,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在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感召下,置身大山深处,用无悔的付出,为把集团公司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加油添力。离别之时,回望群山怀抱中的高山煤矿,记者有几分不舍和眷恋,因为“河南煤化人”这个共同的称谓,让大家心相通、意相连;因为集团公司的先进企业文化,引领大家在不同岗位上奋力拼搏;因为集团公司的宏图大业,要求大家必须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安顺煤矿:三把钥匙开启“安顺”之门 2011年9月17日一版 作者:zjy 安顺煤矿:三把钥匙开启“安顺”之门本报特派记者宋立新安顺,自古被称做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在这座城市的郊外,一座煤矿与城同名。临行前,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座煤矿该是多么的气派,而到现场才发现是另外一种情景整个矿区坐落在山脚下的一道短坡上,租用的十几间房屋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区队办公室也是由低矮的石棉瓦房改造而成。一座年产90万吨的煤矿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地面条件下进行着生产作业。也正是在这样局促的环境中,安顺煤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安全业绩。安顺煤矿凭借什么做到了这些?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了该矿开启“安顺”之门的“三把钥匙”。钥匙一:安全管理出新招安顺煤矿隶属于贵州省监狱管理局,2008年9月由永煤公司托管。我们此行正赶上该矿托管3周年。3年来,这座矿井由过去的事故多发矿和政府重点监管单位,一跃成为贵州省安全质量标准化先进矿。“抓安全不仅要过真招、过实招,还要过新招,我们不仅不折不扣地践行集团公司安全零理念,还在此基础上对安全管理手段不断创新。”提起安全管理,安顺煤矿矿长张怀民如是说。实行网络式安全结构工资制度就是该矿的一大创新。随着安全周期不断拉长,干部员工很容易产生麻痹情绪。对此,张怀民构思了一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安全包保网络体系。“在这个网络中,区队对安全实行纵向包保,科室与区队横向包保,员工之间结对互保,从而使全矿员工人人都有包保对象,人人都被包保。”张怀民说。这个网络中每一条线都指向安全,也都关系着每个人的收入。在安顺煤矿,每个人的安全结构工资都是被量化的,而且会逐月递增。以综采队队长高光明为例,他1月份的安全结构工资为3000元,以后每月递增100元。如果月度内综采队出现重伤以上事故,这一区队所有人员及对应的科室包保人员当月安全结构工资沉淀50%,然后以沉淀后数额为基数再逐月递增。“这就像不断叠加的多米诺骨牌,出一次事故,安全包保网络中的每个人不仅当月工资受影响,而且接下来几个月的收入也都会少一大截。”高光明解释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包保网络和“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的安全结构工资制度的结合,使安顺煤矿的每名干部员工都绷紧了安全之弦。钥匙二:安全孝心伴我行4月中旬的一天,跟了一个夜班的张怀民想睡个午觉,可一个抓安全的新想法使他无法入眠。安顺煤矿员工大多来自河南,安全是父母和妻儿最挂心的事,如果让员工父母经常打电话嘱咐员工搞好安全,肯定比领导在会上老生常谈的效果好得多。“带着感情抓安全是集团公司安全管理的一大法宝,发动家人参与对员工进行安全警示也正体现了这一特色。”张怀民说。为了把这一想法落到实处,安顺煤矿专门拿出一笔资金用成“孝心津贴”。如果员工月度内不违章,矿上就会按照贡献大小,每月给其父母的银行卡上汇去100元至300元不等的津贴。后来,安顺煤矿把这个活动加以推广,取名为“安全孝心伴我行”活动。“老人每次收不到津贴时,就会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矿上出现违章现象了,然后会马上给孩子打电话,嘱咐一定做好安全工作,这样比矿领导三令五申地讲要管用得多。”张怀民说。26岁的综采队队员刘罡来自河南商丘,最近几个月里,几乎每天都与家人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安全情况。自从矿上开展“安全孝心伴我行”活动以来,他与父母打电话的次数明显增多了。“其实,父母在乎的不是钱多钱少,而是我们的平安,如果出现违章,我们都感觉对不起家人。通过安全孝心伴我行活动,使我们增强了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刘罡说。钥匙三:安全管理讲廉政在安顺煤矿有一条在旁人看来似乎不近人情的规定区队人员与科室人员之间禁止相互请吃饭,发现一次,当事人将要缴纳500元的罚款。这是安顺煤矿在以廉政建设促进安全管理办法中提出的一条禁令。“抓安全就要有一个风清气正、真抓敢管的氛围,如果风气不好,安全工作势必会受到影响。”张怀民说。安检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区队吃拿卡要,对隐患和“三违”现象的查处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处理结果必须在每天调度会上通报,并在井口电子屏和公开栏中公布每一条规定后面,还分别注明了惩罚措施。“廉政和安全是两条高压线,对于执行情况,矿上的纪检人员会经常进行检查,做到随时发现随时处理。”张怀民介绍。安顺煤矿还专门设立了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对于不廉洁行为一经查实,就坚决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在安顺煤矿这座高突矿井,抓好安全的关键是防突。为了加强防突工作的管理,该矿还把廉政工作开展到了打钻现场。“为保证钻孔的真实性,我们提出了钻孔终身负责的理念,验收钻孔时,必须有矿领导、区队长、安检员和瓦检员签字确认,对虚报情况的人员一律解除劳动合同。”张怀民说。 发祥煤业:和谐共生铺就发展之路 2011年9月20日一版 作者:zjy 本报特派记者刘润涛发祥煤业的总经理名叫张大矿。用他的话说:“就像我的名字一样,发祥煤业正由小矿成长为大矿。”张大矿经常对人说:“我在这里走了不少弯路。”到了发祥煤业,记者发现,此话绝非玩笑话。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的发祥煤业,距县城21公里,然而,从县城到这里,需要在迂回的盘山公路上转125道弯。未到发祥煤业之前,记者就听到有人调侃说:“最难的路不在珠穆朗玛峰,而在发祥煤业。”所幸的是,不久前铺好的柏油路,让这条狭窄的盘山公路走起来不再那么坎坷。9月6日,记者一行在该矿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是记者强烈感受到,亲如兄弟的干部员工、和谐相处的企地关系、带着感情保安全,在发祥煤业构建起了一幅和谐共生的关系图。可以说,该公司的发展之路就如这已经铺好的柏油路,平坦了许多。众志成城建“家园”与记者同行的永贵能源公司司机王师傅说,他平均每20天就要来发祥煤业一次,每次都会看到矿区发生的新变化。记者远远看到,矿区中一座座白色的小楼,在四周绿色水稻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壮观。走近才发现,这些房子大部分是用搭建简易板房的材料建造的。张大矿说:“这个家园是我们全体干部员工众志成城建起来的。”2008年5月19日,永贵能源正式接手该矿。当时的矿区只有几间破烂不堪的石棉瓦房。“房顶是一层遮不住天的石棉瓦、一层透明的塑料布,晚上躺在床上可以数星星。”第一批来到该矿的一名员工这样说。艰苦的生活条件,让矿上很难留住员工。有一次,面对矿领导的苦口婆心劝说,一位执意要走的员工说:“到哪里工作都比这里强。”就这一句话,强烈地刺激了该矿领导的心。“尽力改善生活条件,确保广大干部员工安居乐业,否则对不起大伙儿!”这成为该矿领导班子的共识。说到就要做到,平整土地,硬化路面,建设新房没有建筑队就自己干,没有大型机器就肩扛手抬。凭着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他们硬是在这里建起了一座靓丽的矿区:道路宽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员工食堂从3间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员工宿舍从石棉瓦房变成了两层公寓楼谈及艰辛的创业历程,不少员工都显得特别激动。当问及现在是否还想离开时,他们给予的回答均是:“只要矿上不赶我走,我就绝对不会离开。”在矿区,记者见到了来自河南确山的董海全。他正抱着11个月大的小孙子散步。经询问得知,他们一家3代5口人现在都在矿上。“这里就是俺的家。”董海全笑着对记者说。真诚相待结“亲戚”“发祥煤业不仅是河南煤化集团的企业,更是晴隆县的企业。只有咱把自己看成晴隆人,晴隆人才不会把我们当外地人。”这句话在发祥煤业颇为流行。在这个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6%的县里办企业,发祥煤业面对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与少数民族村民的关系。在聊天过程中,张大矿指着身边的桌子、椅子、门、窗等,分别告诉记者在布依族的语言中该怎么称呼。在发祥煤业,大家不仅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一清二楚,而且对当地的语言也略通一二。在与当地少数民族村民交往中,他们尽量消除语言、习俗等隔阂。尊重,真诚,贴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发祥煤业,记者看到的诸多细节,听到的诸多事情,都让人备感温馨。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是布依族最神圣的节日。“这一天,发祥煤业的干部员工都会带上玉米酒,亲自到附近村子去走访,就像走亲戚一样。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开玩笑”该公司工会副主席潘立忠,现在聊起这些,还显得意犹未尽。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发祥煤业所处村子的村党支部书记卢瑞福和村委会主任王官碧。两位60多岁的布依族老人,谈起发祥煤业时一直说:“好得不得了!”改造饮水工程、维修道路、扶困济贫、捐资助学原本需要村委会筹措解决的事情,发祥煤业都想到了,而且想尽一切办法将其解决了。真心换真心,黄土变成金。发祥煤业的真诚换来的是当地村民的理解和尊重。公司要改造运煤大道,需要经过一位独居的老太太的稻田。听说此事后,通情达理的老太太,毫不犹豫地对公司负责人说:“稻田被占多少都不会计较。”“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发祥煤业待我们像亲人,我们怎么会有外心呢?”卢瑞福的话代表了全村人的心声。满腔热情传经验2009年7月,在晴隆县新桥煤矿透水事故中,3名河南矿工被困25天后,奇迹般被营救了出来。或许大家对此事还记忆犹新。而当时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救援人员,就是发祥煤业的干部员工。在其他煤矿发生矿难时能够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是由于对同行怀有诚挚的关怀之心;而在公司内硬起手腕抓安全,则是对工友的千般呵护。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发祥煤业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生产事故。黔西南州委书记陈鸣明前不久到该矿检查指导工作,在下井查看之后,对该公司的安全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晴隆县多次在这里召开煤矿安全生产现场会,便是最好的说明。晴隆县委书记曾孔祥曾说过:“看你们的精气神,就相信一定能够干出一流的业绩来。”“抓安全的前提是讲良心。处罚归处罚,批评归批评,可事后一定要和颜悦色地沟通一下,毕竟咱们干部员工是兄弟。”该公司机电队队长李怀金说。他还告诉记者,这不是他独有的办法,而是全公司领导干部都认真奉行的安全管理原则。带着感情抓本公司的安全生产,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可是,他们还带着满腔热情,为当地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而辛苦地传授经验。晴隆县政府为了对全县煤矿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了专家组,其中2/3的人员来自发祥煤业。在他们看来,有机会做这样的善事,就一定要尽力做好。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不仅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认可,也赢得了广大员工的心。在该公司的车棚里,记者发现摆满了摩托车,足有100多辆。家在附近的员工邓凡荣告诉记者,这附近能骑上摩托车甚至开上小汽车的人,大部分都是发祥煤业的员工。良好的安全生产形势留住了员工、留住了他们的心,还让员工富了起来。本报特派记者刘润涛发祥煤业的总经理名叫张大矿。用他的话说:“就像我的名字一样,发祥煤业正由小矿成长为大矿。”张大矿经常对人说:“我在这里走了不少弯路。”到了发祥煤业,记者发现,此话绝非玩笑话。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的发祥煤业,距县城21公里,然而,从县城到这里,需要在迂回的盘山公路上转125道弯。未到发祥煤业之前,记者就听到有人调侃说:“最难的路不在珠穆朗玛峰,而在发祥煤业。”所幸的是,不久前铺好的柏油路,让这条狭窄的盘山公路走起来不再那么坎坷。9月6日,记者一行在该矿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是记者强烈感受到,亲如兄弟的干部员工、和谐相处的企地关系、带着感情保安全,在发祥煤业构建起了一幅和谐共生的关系图。可以说,该公司的发展之路就如这已经铺好的柏油路,平坦了许多。众志成城建“家园”与记者同行的永贵能源公司司机王师傅说,他平均每20天就要来发祥煤业一次,每次都会看到矿区发生的新变化。记者远远看到,矿区中一座座白色的小楼,在四周绿色水稻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壮观。走近才发现,这些房子大部分是用搭建简易板房的材料建造的。张大矿说:“这个家园是我们全体干部员工众志成城建起来的。”2008年5月19日,永贵能源正式接手该矿。当时的矿区只有几间破烂不堪的石棉瓦房。“房顶是一层遮不住天的石棉瓦、一层透明的塑料布,晚上躺在床上可以数星星。”第一批来到该矿的一名员工这样说。艰苦的生活条件,让矿上很难留住员工。有一次,面对矿领导的苦口婆心劝说,一位执意要走的员工说:“到哪里工作都比这里强。”就这一句话,强烈地刺激了该矿领导的心。“尽力改善生活条件,确保广大干部员工安居乐业,否则对不起大伙儿!”这成为该矿领导班子的共识。说到就要做到,平整土地,硬化路面,建设新房没有建筑队就自己干,没有大型机器就肩扛手抬。凭着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他们硬是在这里建起了一座靓丽的矿区:道路宽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员工食堂从3间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员工宿舍从石棉瓦房变成了两层公寓楼谈及艰辛的创业历程,不少员工都显得特别激动。当问及现在是否还想离开时,他们给予的回答均是:“只要矿上不赶我走,我就绝对不会离开。”在矿区,记者见到了来自河南确山的董海全。他正抱着11个月大的小孙子散步。经询问得知,他们一家3代5口人现在都在矿上。“这里就是俺的家。”董海全笑着对记者说。真诚相待结“亲戚”“发祥煤业不仅是河南煤化集团的企业,更是晴隆县的企业。只有咱把自己看成晴隆人,晴隆人才不会把我们当外地人。”这句话在发祥煤业颇为流行。在这个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6%的县里办企业,发祥煤业面对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与少数民族村民的关系。在聊天过程中,张大矿指着身边的桌子、椅子、门、窗等,分别告诉记者在布依族的语言中该怎么称呼。在发祥煤业,大家不仅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一清二楚,而且对当地的语言也略通一二。在与当地少数民族村民交往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