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侬互动:现象与动因(毕业论文).doc_第1页
壮侬互动:现象与动因(毕业论文).doc_第2页
壮侬互动:现象与动因(毕业论文).doc_第3页
壮侬互动:现象与动因(毕业论文).doc_第4页
壮侬互动:现象与动因(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广西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壮侬互动 现象与动因 以那坡县平孟镇念井屯跨国民族为例以那坡县平孟镇念井屯跨国民族为例 INTERACTION BETWEEN ZHUANG ETHNIC GROUPS AND NONG ETHNIC GROUPS PHENOMENON AND CAUSE A CASE STUDY OF NIANJING VILLAGE PINGMENG TOWN NAPO COUNTY 研研究究生生姓姓名名 罗罗柳柳宁宁 导导师师姓姓名名职职称称 周周建建新新 教教授授 所所属属二二级级学学院院 民民族族学学与与社社会会学学学学院院 学学 科科 专专 业业 民民族族学学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跨跨国国民民族族 年年 级级 2 20 00 02 2 级级 毕毕 业业 时时 间间 2 20 00 05 5 年年 6 6 月月 2 壮侬互动 现象与动因 以那坡县平孟镇念井屯跨国民族为例 摘 要 跨国民族是指地域相邻或不相邻 属世居或规模迁徙形成 一般在边界线两 侧或附近地区 在族源 语言 基本文化特征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认同感 而 在国家归属上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认同要求 被现有政治地理边界线所分割 分属于不同国家政治实体的同一文化民族或族群 本文以田野材料为基础 通过 二十二个个案对田野点中越跨国民族在语言 生产活动 经贸 姻亲等方面的互 动及其族群认同进行描述 并分析其中原因和中越跨国民族族群互动与认同的趋 势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 跨国而居的同一族群的两个部分在互动的过程中的不 同发展阶段 不同的场景 不同的利益追求而产生不同的层面 不同形式的认同 2 国家权力的建构对于壮 侬这一跨国民族内部中越两部分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 用 从而重新构建族群意识体系 而族群内部的传统文化纽带维系着原有布侬族 群成员彼此之间某种程度的认同 而族群内部的凝聚力已经开始分化为对各自所 在国的国籍认同 3 在国家权力的构建下 国家认同相对于族群认同和地域认同 而言 是超越血缘 超越地缘的更高层次上的认同 4 在特定的场合中 人们还 有可能将族群意识上升为国家意识 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的缘起和族群理论综述 跨国民族 理论综述 第二部分介绍了田野工作点的相关背景资料 第三部分对念井屯的中 越跨国民族族群互动的现象进行描述 第四部分对不同场景下的认同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 关键词 关键词 跨国民族跨国民族 壮侬互动壮侬互动 认同认同 现象与动因现象与动因 3 Abstract Cross border ethnic groups live in different country respectively but they have the same culture Generally they live closer or not locate both sides between the borderline or nearby Cross border ethnic groups have the same or the similar identity in ethnic origin language basal culture etc However the state identity of cross border ethnic groups is absolutely different they are partitioned by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al border nowaday This thesis bases on abundant and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describes interac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of language production activities business and marriage of cross border ethnic group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through twenty two cases in NianJin village and analyzes cause and trend of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between cross border ethnic groups among China and Vietnam The viewpoints of writ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wo parts of the same ethnic who live in cross border produce identity of different lay and typ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different developing stage place pursuing interest Secondly the constructions of state power have great effect on ZhuangNong who live in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make them develop different political way consequently they construct consciousness system of ethnic groups newly Although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in ethnic groups holds together certain degree s identity between members of ZhuangNong cohesion within ethnic groups has already began to disintegrate nationality identity of ZhuangNong In addition while state power goes to the grass roots state identity that exceed ancestry and geography is beyond ethnic groups and region identity While centripetal force of state is beyond centrifugal force of ethnic groups state identity include ethnic groups and region identity Finally in the certain condition ethnic groups identity change into state identity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this thesis Chapter one is about research of reason and summarization of ethnic groups and cross border ethnic groups theory Chapter two introduces background about the place of field investigation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the phenomena of cross border ethnic groups interaction in NianJin village Chapter fou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ethnic groups identity of cross border ethnic group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 cross border ethnic groups interaction identity phenomenon and cause 4 目目 录录 一 引论一 引论 1 一 选题的确定 1 二 学术回顾 1 1 族群理论的研究综述 1 2 跨国民族理论研究综述 5 3 民族学 人类学对中越边境壮 侬 岱族的研究综述 8 三 意义与方法 9 1 研究的目的 意义 9 2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10 二 调查点的背景资料二 调查点的背景资料 11 一 地理位置 11 二 生态环境 12 三 族群构成 13 四 经济状况 14 三 壮侬互动现象及其动因分析三 壮侬互动现象及其动因分析 17 一 语言互动 17 二 生产生活互动 21 三 经贸互动 28 四 姻亲互动 30 四 不同场景下的认同四 不同场景下的认同 37 一 族群认同 37 二 地域认同 40 三 国家认同 42 五 结论五 结论 4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46 那坡县地图那坡县地图 49 致谢致谢 50 1 一 引论 一 选题的确定 笔者在刚进入广西民族学院学习的时候 对人类学 民族学的认识还比较的粗浅 以为人类学 的研究无非也就是记录一些一般人所不易看到的奇风异俗罢了 没有太多的思想内容 而跨国民族所 研究的更是一些边缘化的内容 想象田野过程中难以名状的艰辛 令笔者经常有打退堂鼓的念头 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 我对跨国民族这个方向的兴趣日渐浓厚 尤其在二年级时导师为我开设 了族群理论 跨国民族研究这两门课程 我阅读了不少学术刊物有关族群理论的文章 这对跨国民族 研究有不少的启发 期间我曾到过东兴京族三岛 龙州水口 大新下雷 靖西的龙邦和湖润等边境地 区做田野调查 为进一步地研究中越跨国民族积累了不少第一手材料 2004 年 5 月初 为了给我的毕业论文选定一个合适的田野调查点 在我的导师周建新教授的坚 持下 师徒两人从那坡县平孟镇沿着沿边公路徒步三十公里走到念井村念井屯 在漫长的徒步行走过 程中 我不时地向导师抱怨 若是在美国 这样闭塞的大石山区早就没人居住了 可就在这异常艰苦 的环境中 中越两国的边民从没有停止过交流互动 而互动背后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呢 我想如果能综 合相关学科的知识 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或许会有一个可以拓展的思考空间 另外 笔者在最初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曾认为那坡县的跨国民族互动主要是壮岱之间的互动 但在实地田野调查过程中 笔者发现那坡县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之间的交往并不多 反而是与越南的 侬族之间的互动更多 而且壮侬互相认同 而壮岱 岱侬互不认同 并且在田野点上还有中越两国的 瑶族参与了互动 所以笔者在田野材料的收集中也注意到了跨国民族族际间的交流与往来 但笔者在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壮侬互动的现象与动因 其它的族际互动个案是作为展开论述的陪衬材料 二 学术回顾 1 族群理论的研究综述 族群研究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 20 世纪 60 年代 西方人类学界开始用 族群 ethnic groups 一词来替代 种族 和 部落 概念 早期的族群理论发展主要体现在对 族群 这一概 念的界定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者们越来越多地用族群理论来解释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 同时族群 理论本身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族群认同的发生理论成为学者们解释族群形成的重要方法 1 1 族群定义的发展 族群定义的发展 在西方 族群理论的形成正是从族群的定义开始发展起来的 族群 一 词最早被收录在 韦氏新国际词典 1961 年第三版 当中 根据该词典的定义 族群 有如下含 义 非犹太教或非基督教的异教徒 具有文化传统 心理特质和体形特征的共同体 起源于异邦的原 始文化 1随着 族群 概念的广泛使用 对这一概念的研究也深入开展起来 也就繁衍出 族群 2 的多种含义 英文文献中关于 族群 的定义不少于二十种 西方对 族群 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 三种取向 一是客观特征或属性 二是主观情感 三是行为模式 对中国人类学界影响较大的是韦伯 Marx Weber 的定义 他认为 如果那些人类的群体对他们 的共同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 或者是因为体质类型 文化的相似 或者是对殖民和移民的历史有 共同的记忆 而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这种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韦 伯这一解释揭示了人们是如何自主地意识到自身的历史 以及通过什么因素他们被联系在一起并延续 下来 韦伯的这一阐释对西方学术界的影响相当大 西方学界主观情感模式就是源于韦伯的这一定义 但主观情感解释并没有说明族群的主体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韦伯之后 弗雷德里克 巴特的对族群的界定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巴特在其主编的 族群与族界 文化和差别的社会组织 一书中认为 族群并不是一种文化承载和区分单位 而是一种社会组织 自 我认定的归属和被别人认定的归属 是族群的最重要区分特征 族群的延续取决于界别的维持 那些 标志族界的文化特征可能发生变化 那些被族群成员所具有的文化特点也可能被改变 甚至一个族群 的组织形式也可能发生变化 但是 只要对于族内人和族外人的划分没有改变 族界仍在 一个族群 也就够延续 在他看来 虽然族界可能具有相应的地域界限 但它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界限 他认为族 界的作用并不在于隔绝人们的交往互动 而是与此相反 在于组织 沟通 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互 动 而这些作用和功能大致上也就是他所说的生成族界的社会原因 2 巴特的 族群认同是在族群互动中得到维持 这一理论与主观情感模式结合之后 形成了今天 西方学术界定义 族群 的主要取向 如 哈佛美国族群百科全书 在定义族群时就考虑到边界与内 涵的综合 族群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群体意识到自己或被意识到其与周围不同 并且有一定的特征以 与其他族群相区别 以与其他族群相区别 这些特征有共同的地理来源 迁移情况 种族 语言或方 言 宗教信仰 超越亲属 邻里和社区界限的联系 共有的传统 价值和象征 文字 民间创作和音 乐 饮食习惯 居住和职业模式 对群体内外不同的感觉 3 从以上西方学者对 族群 的界定的流变中我们可以看出 族群 概念在西文出现以来 其定 义的发展经过了从注重群体的客观特征到注重群体的主观特征再到两者特征的综合 在国内 随着改革开放后国际学术交流广泛而深入的开展 国内人类学界开始频繁接触到国外人 类学研究中的 ethnic group 这一词汇 族群 这一概念的引入 引起了学界对我国长期以来用 民 1 Webster s New 20th Century Dictionary unabridged edition P 628 转引自庞中英 族群 种族和民族 欧洲 1996 年第 6 期 第 5 页 1 Max Weber The ethnic group T Parsons Theory of Society P 306 转引自李远龙 认同与互动 防城港的族群关系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9 年 6 月 第 44 页 2庄孔韶主编 人类学通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第 344 页 3 周大鸣 论族群与族群关系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 2 期 第 14 页 3 族 这一词来表示人民的共同体是否妥当的争论 在 20 世纪上半叶 我国一些民族学者用 民族 这一概念来泛指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群体 20 世纪 20 年代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传入中国 斯大林认 为民族不是普通的历史范畴 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 中国共产党都是在斯大林给民族下定义时的严格限制范围之内使用民族概念的 由此可知 中国的 民族 概念实际上有两个来源 即传统的民族概念和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 改革开放后 国内学术 界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进行补充和修正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多 国内学者对 民族 概念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 他们既不局限在客观标准上加以概括 讨论 而且从人们主观认同的角度切入研究 一 般认为 民族 和 族群 的不同之处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 各自所描述对象的层次不一样 在中文语境中 民族 一词既可以用以表达中华各民族 也可以表达中华民族之内的各单一民族 在不同的场合 民族 一词还常用以表达 少数 民族 之意 这种表达在我国已是约定俗成 并 无歧义 而 族群 一词在用以表达各民族内部的次级群体 或支系 时也是明确的 不会产生歧义 族群 概念与民族支系之间是可以相对应的 但仅限于另一层次 2 2 各自所表达的内容特征不同 中国的民族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中国化 除了强调的是四个基本特征的综合 还根据中国的 实际情况加以修正 而族群概念所强调的是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 前者涵盖后者 3 3 各自所具有的 内涵不同 中国的民族的含义 在具体指涉每一个单一民族时含义是指经过科学识别和国家 政府 确认的政治地位平等的民族 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化群体 而族群指涉的是纯文化意义上的群体 4 4 两个概念所产生 使用的历史背景不同 在中国 民族 一词的使用是在我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 社会向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西方 族群这一概念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大量 出现 与当时美国的民权运动这一历史背景有关 我国人类学研究者在大量介绍和引用族群这一概念的同时 也试图重新定义这个词汇 以适应中 国国情的田野工作 由于研究者理解和观察的角度不同 出现了多种解释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周大 鸣主张 族群 是指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 其中最显著的特 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 语言的特征 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 民族的 地理的起源 1广 西民族学院李远龙将族群的界定概括为五个方面 1 共同的族群起源 2 属于同一文化或具有相同 的习俗 3 共同的宗教 4 同一种族或体质特征 5 使用相同的语言 2 综上所述 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族群定义 但上述种种族群定义却给了我们一个启发 那就是族群的定义必须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认同 互动和外在的政治语境 2 2 族群认同解释理论 族群认同解释理论 族群意识 是最基本的族群构成要素 关于族群认同解释理论 巴 1 周大鸣 论族群与族群关系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12 期 第 14 页 2 李远龙 认同与互动 防城港的族群关系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9 年 6 月第 1 版 第 49 页 4 特的族群边界理论有着重大意义 他认为族群是一种人们自己或别人根据他们的出身和背景来推定的 归属范畴 族群认同是族群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族群认同和族界生成于具有不同内在文化价值取向的 人群之间的社会互动 其作用在于组织和结构他们之间的互动 族群认同和族界与那些在社会互动中 具有重要意识的文化差异有关联 但这并不意味着族群界别和外在的客观文化差别必然是吻合的 族 群并不是在地域 经济和社会上隔绝状态下形成的文化承载和区分单位 而是一种人们在社会交往互 动中生成的社会关系或组织 有关认同理论的产生 在国外人类学界最流行的族群认同理论是原生论与场景论 原生论认为 族群的情感纽带是 原生的 甚至是 自然的 基于语言 宗教 种族 族属性和领土的 原生纽 带 是族群成员互相联系的因素 强调语言 宗教 种族 族属性和领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基本的 社会组织原则 而且这样的原生纽带存在于一切人类团体之中 并超越时空而存在 其中族群成员共 有的群体认同超越时空而存在是原生论的基本假设 由于社群即以亲属关系 邻里 共同的语言 关 于超自然的信仰 某些该群体起源的叙事和神话 以及神圣的归属感这些原生要素为基础的 所以族 群归属感的持续是个人认同的基础 对族群成员来说 原生性的纽带和感情是根深蒂固的和非理性的 下意识的 原生论将族群认同作为族群社会的基本组织原则 从而成为 多元的 社会 但是这一解 释理论过度强调了族群认同的原生维度 没能理解族群认同的灵活性与工具性 因而 原生论被认为 是一种静止的 自然主义的族群认同观 缺乏解释力 场景论认为族群认同是族群以个体或群体的标准对特定场景的策略性反应 是在政治 经济和其 他社会权益的竞争中使用的一种工具 所以也叫做 工具论 Instrumentalism 场景论的立场与 原生论相反 它强调族群认同的场景性 族群性的不稳定性和群体成员的理性选择 根据场景论观点 政治 经济结构等族群面临的外部环境引起和决定了集体认同的出现 引起了成员的共同立场 利益 意识 制度创建和文化建构 场景论强调族群认同对场景的回应能力 在个人认同上 场景论强调人 们有能力根据场景的变迁对族群归属作出理性选择 认同不确定 不稳定 是暂时的 弹性的 群体 成员认为改换认同符合自己利益时 个体就会从这个群体加入另一个群体 政治经济利益的追求常常 引导着人们的这种行为 不过 一些人类学家开始认识到 场景论和原生论观点可以组合起来解释社 会里的族群互动 虽然族性是根深蒂固的 但它也是变迁的 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条件决定了变迁趋势 1查尔斯 凯斯认为 族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原生关系 所谓的原生关系是指那些根据既定 或被 认为是既定的事实来确定的关系 人们的世系事实上是由他们的文化 而不是他们之间生物学上的联 系来定义的 只有在文化的规划下并被赋予一定社会功能后 通过追溯世系来构建群体的可能性才能 被转变成现实 在他看来 任何一种完整的族性理论都不应该仅仅考虑族籍在追逐社会利益方面的功 1曹卉 近年来族群问题研究综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第 2 期 第 76 页 5 能 而且还应该考虑那些构建族群的文化原则 在有关族性的理论讨论中 有许多混乱正是由于把族 群的文化方面和社会方面混为一谈造成的 一个能够解释处于各种情况下的族性理论 既应该考虑这 两个方面 又应该对这两个方面有所区分 在国内 学者们对族群认同的理解基本上是 原生论 和 场景论 的综合 一般认为 族群认 同的产生 与其说是自觉 不如说是外人所区分的类别所致 而这种类别的创造是国家形成过程中的 一个普遍特征 更与殖民地扩张存在着密切关系 族群认同是人们与不同起源和认同的人们之间互动 的产物 地理上与其他人群完全隔离的孤立小人群是不可能构成族群 但是 个体的族群认同并非是 绝对的 特定个体取决于社会情境而有着一些不同的族群认同 认同既可以是自己选择的 也可以是 强加的 如政治社群对成员的归属感和共同目标的灌输 族群认同并非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 我们 与 他们 类别 而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性的 等级化的 我们 和 他们 类别 通常可以从几个 方面考察族群认同 1 族群认同的情境性 2 族群特质 3 族群认同的流动性 4 族群类型 1 还有的学者对族群认同研究更为深入 认为族群认同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族群间存在互动关系 族 群认同的要素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 客观要素包括 基础的要素和一般要素 基础的要素是共同的历 史和遭遇 一般要素包括语言 宗教 地域 习俗等文化特征 族群认同具有多层次性 如存在对家 庭 世系 邻里 社区 族群 国家等多层次认同 移民带来了族群认同的复杂性 2 2 跨国民族理论的研究综述 上述的族群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对某一群体的归属感的认同是原生感情的表达或者是根据场景的不 同而理性地作出不同的认同选择 有时人们的认同既是原生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但需要 指出的是 把族群认同当成是理性选择 还是当作原生情感表达 或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 都忽视了 这样一个事实 即人们的族籍事实上并不完全是由他们自己来选择的 而是现代民族 国家及其相 关的意识形态在各种民族主义项目和计划中制造出来的 布拉克特 威廉斯指出 库恩 凯斯等人虽 然看到了族群是在资源的竞争和利益对峙中生成的组织或群体 但他们忽视了存在于这些竞争中的不 对称权力关系 资源 权力 社会含义的分配是由现代国家及其相关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从而人们在 竞争和合作中所采取的组织形式以及他们对于竞争公正性和成功性的理解 实际上是由现代国家的政 策及其相关的意识形态引导的 族群为什么必须有它的文化特征 一个族群会把哪些文化特质当做自 己的区分特征 这关联到其他族群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对国家做出了贡献 说到底 一个族群器重自 己的哪些文化特质 这取决于哪些文化特质最有利于它诉求平等的公民资格 2 美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曾十分中肯地指出 民族是一个具有同一历史本源和同一命运感的人民 1 孙九霞 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 第 27 页 2 庄孔韶主编 人类学通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第 355 页 6 组成的政治体系 在这里所强调的 政治体系 明显突出了对 国家的认同 对 政治体系的认同 当今社会 在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所推动的全球化过程中 人类社会的民族问题 宗教问题变 得更加复杂 更加敏感 有的甚至演化为全世界人民每天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民族问 题和宗教问题 世界上的很多族群都具有跨国而居的特点和信仰某一宗教的特性 这就使得一国之内 的民族问题 宗教问题产生了国际性的交往或传染性的影响 拥有共同文化渊源的同一个族群居住在 不同的国度 或者说一条或多条国界将一个历史上同一族群划分在不同国家之中 形成了跨国民族 跨国民族中 不同国度的群体长期以来构筑的文化纽带并不会随之解构和消失 尽管他们处于不同政 体结构和政治环境中 其政缘关系有所变动 但他们曾经作为同一族群 不强调政治认同 所显示出来 的那些 亲缘 地缘 业缘 物缘 神缘 语缘 的关系依然保持着 并发挥着作用 1 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对国家民族和文化民族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 他认为作为由共同 文化 共同传统维系的共同体的民族 与以国家形式结合而成的政治社会之间的差别是根本性的 然 而二者之间的区别依然明确存在 前者表现在各民族的人民之间的多样性的联系上 我们把这种关系 称作族际关系或集团间关系 后者表现为政治上组织起来的人民之间的关系及国家间的关系 在日常 实践中 国家是由政府代表的 而且通过政府来行动 我们把后者称之为政治关系 两个邻国政府之 间的关系可能是敌对的 而在同时人民之间却并没有敌意 2 严格来讲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分界线是与民族的自然分界线即语言的分界线完全吻合 这决 定了多民族国家是世界国家格局主体的现实 每一个国家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少数民族 即使确实有 单一民族国家 也由于经济全球化引起的移民流动而体现着社会群体的异质化 使得跨国族群现象更 为普遍 跨国民族是指地域相邻或不相邻 属世居或规模迁徙形成 一般在边界线两侧或附近地区 在族源 语言 基本文化特征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认同感 而在国家归属上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 认同要求 被现有政治地理 领土 边界线所分割 分属于不同国家政治实体的同一文化民族或族群 它是一个文化民族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天然联系和国家间的政治界限日益分明这两种相反趋势交互作 用的结果 简言之是国家分隔力对民族文化凝聚力破坏的产物 分别居住在经济实力不平衡 政治实 力不对等的各个国家的同一跨国民族 由于存在天然的文化联系和情感 彼此之间难免有对于本民族 强势发展的归属要求和期盼 纵览当今全球世界民族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 跨国民族的身影 3 由于跨国民族是一种兼有国际关系与族际关系内涵又兼有政治与文化内涵特殊人们共同体和族群 集团 4故跨国民族问题往往具有多发性和不安定性 无论是新建立的民主主义国家抑或是原社会主 1 黄光成 民族文化的结构机制初探 民族文化学论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69 页 2 菲利克斯 格罗斯 公民与国家 新华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27 页 3 李国栋 论同源跨国民族问题中的文化因素 兰州大学学报 2003 年 9 月 第 77 页 7 义多民族国家 还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现代化国家 跨国民族问题都毫无例外地现实存在着 综观全球 跨国民族问题的出现 由如下原因所造成 1 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统治遗留问题所引发 2 冷战 格局对民族矛盾的制衡机制的瓦解 原来被掩盖或相对弱化的民族矛盾迅速强化 表面化 3 全 球化与民族发展之间矛盾 4 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 5 民族自决权在冷战后被极端民族分子歪 曲为民族分裂理论 6 西方国家对民族分裂主义的纵容 7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政策的失误 8 来自跨国民族其母国的支持 对于跨国民族问题的应对措施 如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 尊重 国家关系普遍原则 地缘政治经济组织的形成等措施 都是绝大多数主权国家普遍认同和实践 跨国民族研究既涉及到国际关系与族际关系 又兼有政治与文化内涵的特点 过去针对其相关问 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地田野调查较少 国外学界有关跨国民族的学术成果也很不多 长期以来 一些 西方学者为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如德国学者迈内克提出了文化民族与国家民族的概 念 而萨林斯的社会转型研究提出 大规模的社会结构转型形成各种文化的世界文化体系 人们在加 强与外部接触的同时 都在自觉地认真地展示各自的文化特征 美国学者亨廷顿和德国学者米勒从 文明冲突 和 文明共存 的视角考察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前者提出了文明冲突的世界框架 后者 提出了文明的共存中必然有文明冲突 文明的冲突中包含着文明的共存和融合 美国学者菲利克 斯 格罗斯指出民族归属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 民族主义是导致冲突的根源 民族问题已成为世界政 治秩序中的重要问题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 艾德森强调认同力量的重要性 而美国学者曼纽尔 卡 斯特从多方面分析研究全球化和认同的互相斗争 这些研究为跨国民族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在我国近几年来 跨国民族研究才成为一个专题研究的领域 研究空间较大 需要填补的空白也 较多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我国学界开始有人研究跨国民族问题 但多局限在文化比较研究上 有 的人注意到了跨国民族居住模式及认同互动的条件和方式 可惜理论开拓上欠缺深度和力度 甚至概 念的使用都不统一 对跨国民族理论问题进行探索的主要著作有 胡起望的 跨境民族探讨 马曼 丽的 论跨国民族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罗树杰的 还是使用 跨国民族 好 曹兴的 跨国民族问 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葛公尚的 试析跨界民族的相关理论问题 朱伦的 跨界民族辨析与现 代泛民族主义的问题 以及 人们共同体的多样性及其认识论 李国栋的 论同源跨国民族问题中 的文化因素 周建新的 跨国民族类型与和平跨居模式讨论 浅谈跨国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 同 等等 这些文章有的对跨国民族 跨界民族 跨境民族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 有的则从人类共同 体的形态及其多样性探讨跨国民族形成机制 还有的从文化因素分析前苏联 前南斯拉夫等一分为多 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跨国民族问题上的得失 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拓宽了 族群 与 民族 这两 4 马曼丽 艾买提 关于边疆跨国民族地缘冲突的动因与和平跨居条件的思索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3 年 6 月 第 53 页 8 个概念的视野 3 民族学 人类学对中越边境壮 侬 岱族的研究综述 1 1 有关中越边境跨国民族研究的学术成果 有关中越边境跨国民族研究的学术成果 关于中越跨国民族及其问题研究的学术著作有申 旭 刘稚所著的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 有关章节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越跨国民族的历史 分布 迁徙 社会经济 文化和风俗等 陈鹏著的 东南亚各国民族与文化 金春子 王建民编著 的 中国跨界民族 赵延光主编的 中国跨界民族问题研究 和 云南跨境民族研究 郝文明主编 的 中国周边国家民族状况与政策 等都对中越跨国民族有过局部的介绍 越南国内已出版的涉及中 越跨国民族的著作有 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1986 年编译的由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 编著的 越南北方少数民族 越南社会科学学院民族研究所 1996 年出版由杜翠萍所著的 越南岱 侬 泰族婚姻与家庭 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 2000 年出版由阮志宣主编的 越南北部边境地区民族历 史起源 等等 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也开展了中越跨国民族方面的研究 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广 西民族出版 1999 年出版由李远龙老师所著的 认同与互动 防城港的族群关系 一书中 通过问卷 方式对我方一侧边民的国家认同进行调查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9 年出版了范宏贵教授所著的 越南 民族与民族问题 以及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0 年出版的 同根生的民族 都涉及到中越跨国民族及国 家关系等相关问题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9 年出版的由张有隽研究员主编的 边境上的族群 中越边 民群体的人类学考察 一书 对广西龙州县金龙镇边民进行了全方位调查 民族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周建新博士所著的 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 一书 改变过去资料性介绍或分割式研究 把不同国家认同下跨国而居的同一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视角研究 大胆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 2 壮 侬 岱的历史渊源 壮 侬 岱的历史渊源 壮 侬 岱族是中越边界地区人口最多 分布面积最广的跨国民 族 壮 侬 岱支系众多 各支系的自称 他称也各不相同 从壮族来看 布壮 壮语称人为 布 布壮即壮人 这是广西贵县 武宣 来宾 柳江 融安 象州 河池 南丹 上林一带壮族的自称 布侬是广西左 右江一带及云南文山州各县 主要是广南 砚山 大多数壮族的自称 汉人称之为 侬人 广西龙州 钦州 东兴及云南文山州马关 西畴 砚山一带的壮族自称布岱 汉族称之为 土人 广西北部宜山 南丹 河池 来宾 龙胜 都安 上林 隆安 东兰和云南邱北 富宁 广南 蒙自等地的壮族自称布越 又作布衣 布雅依 汉族称之为沙人 广西钦州 南宁 百色等地区的 壮族自称布土或根土 此外 壮族还有布板 布安 布那 布偏 布央 布曼 布敏 布陇 面东 高栏 土佬等自称 计二十多种 越南岱族绝大多数自称为布岱 过去常译为岱依 岱族又译为岱依族 实际上越南自称为布岱的 这部分人与我国壮族中的布岱是同一支系 现在一般译为 岱 高平省部分岱人自称布安 平辽 广 宁等省部分岱人自称布偏 有的越南学者认为 布岱意为 持犁耙的人 布安意为 从事山地耕作的 9 人 布偏意即 属地上的人 此外 居住在孟康 西马丐 黄连山一带的部分岱人自称土佬 布土 老街省孟康县还有自称为 摆依 的岱人 越南侬族与广西左 右江一带的布侬为同一支系 布侬也是他们的自称 侬 的来源和含义 在越南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是因为侬人普遍尊崇历史上 大历国 首领侬智高 并将其尊为神农 所以他们自称为 布侬 第二种说法 认为 侬 是从古代中国广西南部四大族姓之一 侬 姓演 化而来的族称 还有人认为 布侬 在侬语里是 边界那边的人 的意思 侬族内又有许多支系 邻 近民族或侬族中其他支系 根据某个侬族支系的服饰特点使用多种他称 侬族各支系的自称 大都冠 以他们移居越南前在中国的祖居地地名 因都以侬自称中的共同内容 故通称为侬族 此外 还有少 数侬人自称为囊 壮 肯来 爽人等 壮族的自称与岱 侬族的自称基本上是相同的 各主要支系的自称 如布壮 布岱 布侬 布土 等大都能在壮 岱 侬三族中找到 自称相同的人们往往就属于同一支系 彼此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1 三 意义与方法 1 研究的目的 意义 近年来 随着此起彼伏的国际地缘冲突与动乱的频现 跨国民族问题作为现代社会一种世界性民 族问题日益得到世人关注 我国是一个有着众多跨国民族的大国 为了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国际关系 为了国家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为了边疆地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继承和发展 目前跨国民族 研究成为了民族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目前对某一具体田野点跨国民族族群互动方式进行全方位考查的田野调查成果还比较少 本研究 旨在从动态方面把握跨国民族族群互动方式 还从国家政治文化和族群文化方面来分析其动因 同时 从不同的语境理解认同的变化 摸清互动中所规定的族群关系发展方向 找出跨国民族族群互动模式 为促进各国各地区跨国民族求同存异 和平共生提供范例 广西中越边界一线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是一条跨国民族众多 族群关系复杂 且 又相对和平安定的边界 包括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壮民族在内 各跨国民族与其他民族形成了大杂居 小聚居的分布状况 使得族群互动关系呈现出多样性 多层次性 制衡性 互补性 动态性等特点 共享同一历史文化但政治归属感不同的跨国民族内部不同部份如何实现 和平跨居 族群互动研究 就成为了重要的途径 本研究就是针对那坡县中越边境跨国民族族群关系进行研究 从而理清各种族 群互动方式 探索互动背后的原因 从动态方面把握族群互动方式的调整 找出跨国族群互动的模式 本研究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金春子 王建民编著 中国跨界民族 民族出版社 1994 年 9 月第一版 第 351 页 10 1 通过观察描述族群互动现象 深入研究跨国族群互动动因 为 和平跨居 理论的研究 跨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参考 2 从田野调查的实例 对传统的民族概念在跨国民族范畴内进行内涵的扩展和再认识 3 族群互动是族群关系的核心 跨国民族内部族群互动问题是同一文化民族内部不同部分的 接触和交往问题 是一种特殊的族群互动 对这种互动形式的研究能够丰富族群理论 4 为国家制定边境地区的民族政策 经济文化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使当地政府部门在落实具 体的民族政策时做到有的放矢 5 对国家安全 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 对利用地缘毗邻 优势互补开展国际经 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点定在广西那坡县平孟镇念井村念井屯 该屯在中越边界 121 122 123 号界碑附 近 与越南高平省保乐县常春社 通农县还烟社相邻 两国边民彼此之间往来非常密切 互相通婚 亲属分属中越两国的情况很多 此屯内有驻军和边防派出所 有学校 供销社 粮所等单位 更有一 边境互市点 是中越两国群众经商往来 洽谈生意的边境贸易点 在此调查便于了解中越边境跨国民 族互动情况和到越南一侧调查 本文以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 在方法论上主要采用巴特的族群 边界理论 同时还部分 采用了族群认同的 原生论 和 场景论 的观点 本文分析的基本思路是 1 念井村的中越跨国民族是如何互动的 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2 这些互动是如何产生的 3 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如何随情境发生变化的 11 二 田野调查点的背景资料 一 地理位置 中国广西那坡县地处桂西边陲 东邻靖西县 西 北连云南省富宁县 南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高平 河江两省 国界线长 206 5 公里 居广西边防七县 市 陆地边界线之首 境内山势巍峨屹立 奇峰峻岭构成祖国边陲的天然屏障 共有平孟 百南 百省 百都四个乡镇与越南毗邻 壮 汉 瑶 苗 彝五个民族跨境而居 我方边境的村屯与越南边境的村屯最近的相距 250 米 最远的 25 公里 其中平孟镇的平孟口岸是中越边境贸易活动的重要口岸之一 1 平孟镇与平孟口岸 平孟镇位于那坡县南部 驻地平孟圩 海拔 260 米 为全县最低之地 距那坡县城 78 公里 东 邻靖西县南坡乡 南毗越南高平省的河广县与通农县 西与百南乡接壤 北与百合乡相连 平孟口岸位于中越边境114 号界碑中国一侧 是平孟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与越南河广县接壤 距 越南高平省省会所在地40 公里 距越南首府河内200 多公里 有公路直通越南 平孟口岸具有悠久的 历史 早在清光绪十一年 1885 年 开市 农历每月逢三 逢八为圩日 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以后 平 孟就成为中越边境重地 由于交通方便 平孟口岸成为中越边民的主要贸易点 市场活跃 繁荣 素 有 小香港 之称 现在的平孟口岸属于国家二类口岸 幅射面由原来1 省 3 县 高平省的河广 通 农 保乐 发展到6 省两市 13 个县 成为我国云南 贵州省及桂西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向东南亚各 地的重要口岸之一 平孟全镇总面积 225 50 公里 现辖有平孟 孟达 弄汤 果梨 农信 那珍 念井 旧村 北 斗和那万等十个行政村 其中念井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念井屯在平孟中越边境一线 在当地有 小台 湾 的美称 2 念井村与念井屯 那坡县境内山高谷深 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 故村落较小 二 三十户为一个自然屯的居多数 念井村位于平孟镇西端的大石山区 属于典型的石山村 居住着壮 瑶两个民族共 15 个自然屯 包 括了由那珍村和弄腊屯迁出的 5 户 23 人组成的坡曼瑶族新村 421 户 1960 人 由念井 弄托 谷邦 岭隘 规劳 布王 吞达 弄兰 弄力 盎元 弄体 弄桑 弄坛等 13 个壮族自然屯和坡曼 西马 2 个瑶族自然屯组成 全村地势复杂险要 与越南相接壤的有一省两县两社 即越南高平省通农县还 烟社 保乐县常春社 边境线长 24 公里 管辖 118 号至 124 号共 7 块界碑 有 11 条小路直接通往越 南 是那坡县边境线最长 界碑最多 争议最多 最复杂的边境一线村 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念井屯 位于 123 号界碑附近 距离 123 号界碑 3 公里 是通往越南的弄替山 12 盎烟山 西马山 下青山的十字路口 座落在青山环抱的谷地中 从那坡县城厢镇汽车站每日有两班 客车直达念井屯 68 公里环山公路 需两个半小时 沿沿边公路而行 28 公里可到达平孟镇 距百 南乡圩场 25 公里 距北斗圩场 16 公里 念井屯内驻有军警 有学校 供销社 粮所 卫生站 养路 站等单位 还有一边境互市 是中越两国群众经商往来 洽谈生意的边境贸易点 农历逢五逢十出一 次圩日 念井边贸互市点总是热闹非凡 人声鼎沸 划破寂静的山谷 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 小台湾 表 1 念井村各自然屯的户数与人口数 村名 项目 念 井 弄 托 谷 邦 岭 隘 规 劳 布 王 吞 达 弄 兰 弄 力 盎 元 弄 体 弄 桑 弄 坛 坡 曼 西 马 户数6236211037155324182845261199 人数2981869649155682589491137206172649441 数据来源 本表根据念井村村员委员会提供的文字资料整理而得 表 2 念井村涉边自然屯对应的界碑号 坡曼 规劳 岭 隘 弄托屯体盎元弄力弄桑涉边村屯 界碑号码 118119120121122123124 数据来源 本表根据平孟镇人民政府提供的文字资料整理而得 二 生态环境 那坡县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麓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境内中部 南部 土山连绵起伏 北部石山层峦迭嶂 南热北凉 雨量南少北多 干湿季分明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 平孟镇境内 年平均气温 20 9 年降水量 1551 2 毫米 夏长冬短 光照充足 极少霜 为炎热河 谷气候 有得天独厚的营林条件 元朝有诗赋云 洪荒距今几万代 人间尚有草味在 我行远到交 趾边 放眼忽惊看云海 山深谷邃无田畴 人烟断绝林木稠 禹刊益焚所不到 剩作叶箐森遐陬 念 井屯所在的念井林区 不仅森林资源丰富 这里的地下水资源也相对充足 1 天然林植被 念井林区多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 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热带雨林 季雨林过渡 地带 海拔 300 800 米以下地带残留的天然植被很少 只有在海拔超过 800 米以上的山地还保存着 部分天然森林植被 森林中的上层林木以壳斗科树种占优势 如红椎 南岭栲 罗浮栲 青冈 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