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还是北漂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政策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docx_第1页
逃离还是北漂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政策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docx_第2页
逃离还是北漂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政策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docx_第3页
逃离还是北漂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政策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docx_第4页
逃离还是北漂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政策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与经济2015 年第 3 期教育与就业逃离还是北漂?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政策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马莉萍,董 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10087 )摘 要: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北京市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政策,以及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 调查数据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发现:在北京市限制人口规模及收紧户口政策的背景下,非京籍高校毕业生 在京就业人数的增速放缓;男性、学习成绩在前 25%、研究生学历、北京院校的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和在北 京落户的可能性更大;生源地离京越近、母亲从事管理技术岗位的工作、高学历、多次求职的毕业生在京 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党员、求职花费越多的毕业生落户北京的可能性更大;此外,落户北京会给毕业生带 来起薪损失,这主要是由于那些能够解决户口的单位提供的起薪较低的缘故。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北京户口;落户;就业地选择中图分类号: F08;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870(2015)03-0023-08一、研究背景首都北京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扮 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人才的吸引力巨大。根据国 家统计局和北京市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 年北 京人均 GDP 为 93,213 元,接近富裕国家水平。同时,产 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增加至 76.9%。1北京 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华北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提供了规模庞大、质量上乘的就业机会。据美国财 富杂志公布的 2014 年世界 500 强企业榜单显示:北京拥有高达 52 家世界 500 强企业总部,蝉联全球城市第一。国资委公布的 11 家央企及上市子公司共 287 家企业中,注册地或总部在北京的央企数量高达 76 家,北京 是拥有央企数量最多的地区。2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 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 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指 出,北京的“就业质量”在全国位居第一。3巨大的吸引力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丁大建等对北京地区高校本 科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发现,74.8%的学生首选在 北京就业。4然而,在北京限制城市规模和收紧户口政策的背 景下,非京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在京就业尤其是落户北 京的难度日益增大。5随着改革开放后工商业的飞速 发展与人口流动的频繁,1999 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已达 1099.8 万,大大突破了 1993 年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年)中“到 2010 年市区常住城市人口控制 在 650 万 人 以 内 ”的 计 划 。国 家 新 型 城 镇 化 规 划(2014-2020)提出,严格控制 500 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 口规模。为了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过去五年的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也都会提及“人口调控”,北京市 也出台了一系列准入制度,包括抬高北京户籍的门槛、 限制落户北京的人数等。北京户口政策的逐步收紧,会对非京籍高校毕业生收稿日期:2015-03-31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3 年度立项课题“大学中学课程有机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CHA13136)作者简介:马莉萍,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教育财政;董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 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选择产生什么影响?能够在北京就业的毕业生 具有哪些特征?能够顺利落户北京的毕业生有什么特 征?为了落户北京高校毕业生需要付出什么努力?本 文将通过梳理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政策及分析全国高 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来回答上述问题。二、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政策及文献梳理(一)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政策梳理北京户口倍受青睐源于它背后隐含的众多社会福 利。中国新闻周刊网2013 年 9 月 17 日刊发一纸北京 户口:绞杀了多少梦想,文中列举了了北京户口的几 十项福利:就业、买房、买车、教育、婚姻、声誉、医疗、养 老。“户口如此傲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据报道, 前几年北京户口的黑市价大概不足 10 万,而目前已经 高达三五十万。因此,对那些希望在北京就业的高校 毕业生来说,能否在毕业时获得一份解决户口的工作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的生活状态,北京户口成为 选择工作时考虑的重要现实因素。应届高校毕业生想要获得北京户口需要拿到两个 指标,一个是留京指标,一个是进京指标。“留京指标” 始于高校扩招的 1999 年,市教委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 分配的新政策取消毕业生就业行业和所有制的限 制,打破毕业生就业的地区限制,对在京院校外地生源 的毕业生实行“指标控制、择优留京”,由此诞生了“留 京指标”的概念。具体来说,留京指标是指由北京市教 委下发到高校的京外生源留在北京的比例,一般由学 校按学生综合测评的排名择优留京。而“进京指标”是 指由人事部或北京市人事局向单位分配的招聘非京籍 生源统招应届毕业生的指标。对高校毕业生来说,“留 京指标”是落户北京的第一道关卡,之后还需要获得由 用人单位提供的“进京指标”,只有“双指标挂钩”才能 获得北京户口。 2002 年北京市教委制定了统一的针对 所有北京大学生的“留京指标”要求:“北京市所紧缺的 23 类专业人才”、“毕业院校范围应在规定的 281 所院 校(北京 49 所)中”、“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其英语水平最 低应通过国家四级水平考试”等标准。然而,留京指标也引发了很多如非法买卖、暗箱操 作等负面事件。2008 年,北京市教委决定逐渐放开留 京指标这道关卡,削弱学校的权限,改为使用就业导向 的“进京指标”。 北京市每年发布引进非北京生源本 科毕业生紧缺专业目录,着重引进北京市需要的专业 人才。如今,进京指标逐渐成为控制应届生进京的利 器。有新闻报道称,北京市陆续调整应届生进京数量,由 2005 年的 2 万人减至 2008 年的 1.5 万人,之后逐年缩减,2014 年进京指标与 2013 年基本持平,约 1 万人。同 时,北京市对高校毕业生留京限制也日益严格,2013 年 明确提出:应届毕业生本科生不超过 24 岁、硕士生不超过 27 岁、博士生不超过 35 岁才能留京。而根据2014北京户口新政策,落户北京共有 9 种渠道,除针对特定 人群的落户渠道外,与应届高校毕业生相关的渠道即 为: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央企等有进京指标 的单位,或考取能够解决北京户口的大学生村官和大 学生社工岗位。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如果毕业时没 能 落 户 北 京 ,则 将 来 落 户 北 京 的 可 能 性 极 小 。(二)相关文献梳理关于中国户籍制度的研究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城 乡户籍制度引起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如通过实证 研究验证城乡户籍之间存的工资不平等问题。67还有 一些研究则聚焦户口在社会分层和流动之间的作用, 如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个人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 地位的差别与户口的关系。89这些研究的关注点都在 于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差别,而聚焦北京户籍政策 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乔晓春利用北京市 2005 年 1%人 口抽样调查数据,按区县对北京市的外来人口和外出 人口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北京市人口调控和户籍制度 改革提出相应建议。10刘立则运用微观经济学和制度 经济学理论,分析了非京籍应届毕业生进京指标政策 中存在的政府失灵等问题。11与户籍制度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另一类研究 是从就业地选择和区域流动视角展开的研究,如研究 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意向,部分研究通 过实证分析发现性别、专业、生源地、学历、房价对就业 地的选择意愿具有重要影响。12 13 14 杨钋等对高校毕 业生就业流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四种空间模式,即 不动、聚集、交换和发散,而那些聚集到“北上广”的毕 业生多数来自周边省份,即存在“邻里效应”。15卢姗等 对来沪就读的上海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流动意愿进行研 究,也发现毕业生流动总体上符合距离衰减规律,邻省 来沪学生更愿意留在上海发展。16马莉萍等则探讨了 就业地选择与其生源地和院校地之间的关系,发现毕 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在生源地就业,且毕业生在哪里就 学也会增加他们毕业时留在当地就业的可能性;重点 高校毕业生、研究生更倾向于离开生源地就业,且更倾 向于留在院校地就业。17而岳昌君的研究进一步发现: 人口特征变量、人力资本、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等都显著 影响高校毕业生的跨省流动。18通过政策梳理和文献综述发现,尽管落户北京政 策是全社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关注的焦点,但是相关 的研究还很少,且几乎没有从落户北京政策的角度分 析高校应届生在京就业的实证研究。本文将基于全国 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 深入分析。三、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一)研究数据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全国 高校上报教育部的全口径毕业生就业数据,本文将利 用该普查数据分析高校毕业生在京工作的特点及时间 变 化 趋 势 ;第 二 部 分 为 北 京 大 学 教 育 经 济 研 究 所 于 2013 年 6 月进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就业调查的样本包括了东 、中、西部 21 个省份的 30 所 高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广东、浙江、海南等 9 省市;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江西、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等 6 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甘肃、宁夏等 6 省区。样本高校中,东、中、西部分别有 11 所、7 所和 12 所。其中,重点高校(含“985”和“211”)高校 9 所,一般本科院校 11 所,独立学院 3 所,高职高专院校 7 所。每所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发放约 500-1000 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 14,909 份。本文选择已经落实 就业去向的毕业生(包括已确定单位、自由创业、自由 职业、灵活就业),并剔除单位所在地、院校所在地等变 量的缺失值,最终样本量为 6296。为了分析距离对高 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影响,本文还通过 12306 网站查询 了毕业生生源省的省会城市距北京的铁路距离,以及 院校省的省会城市距北京的铁路距离,其中,生源省省 会城市距京的平均铁路距离为 1298.6 公里,院校省省会城市距京的平均铁路距离为 1323.6 公里。表 1基本数据描述变量名称 性别重点 高校学历 政治面貌家庭 所在地家庭社 会关系男性 女性 是否 专科生 本科生 研究生 党员 非党员乡镇、农村 地级市/县级市 直辖市/省会城市 广泛不广泛比例()57.942.161.938.130.853.615.639.460.629.854.216.053.2946.7变量名称家庭人均年收入北京生源 北京院校毕业 在北京就业 落户北京3000 元以下3001-5000 元5001-10000 元10001-20000 元20001-50000 元50001-100000 元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比例()16.314.912.50.596.8(二)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利用全国高校上报教育部的毕业生就业 数据分析 20042011 年非京籍高校毕业生在京就业的 比例及其院校和学历构成,以此来分析在北京户口政 策逐渐收紧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的影 响因素。接下来,本文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毕业生是 否选择在京就业。由于毕业生是否在京就业为二分类 变量,因此适合建立以是否在京就业为因变量,以毕业 生的个人基本特征、家庭特征、人力资本特征、求职状 况等为自变量的逻辑斯特回归模型。Yi = 0 + 1Ci + 2 Fi + 3 HCi + 4 Si + 5Ui + ij(1) 模型(1)中,i 表示学生个体。因变量 Yi 表示毕业生 的 就 业 地 :Yi 1 表 示 学 生 i 毕 业 后 在 北 京 就 业 , Yi 0 表示学生 i 毕业后不在北京就业。自变量中 Ci 表 示人口统计学因素,包括性别和民族;Fi 表示学生家庭 背景因素,如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年收入、母亲受教 育年限、母亲职业、生源地距京距离等变量;HCi 表示 学生的人力资本因素,包括政治面貌、学历层次、成绩、 奖学金、双学位或辅修等变量;Si 表示学生 i 的求职状 况,比如是否有工作或实习经历、求职次数、求职费用 等;Ui 表示学校背景,包括院校所在地、学校类型、院校 离京距离等变量。为了进一步检验在京就业毕业生中哪些能够落户 北京,本文进一步建立如下的模型(2)。Zi = 0 + 1Ci + 2 Fi + 3 HCi + 4 Si + 5Ui + ij(2) 其中,因变量 Zi 表示毕业生是否可以落户北京:Zi 1 表示学生 i 毕业后可以获得北京户口,Zi 0 表示学生 i 在京就业但并未获得北京户口。自变量 Ci 、Fi 、HCi 、Si 和 Ui 的含义均与模型(1)相同。 为进一步检验在京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落户与未落户群体在工资起薪上的差异,本文建立了如下的一 般线性回归模型(3)。Si = 0 + 1Ci + 2 Fi + 3 HCi + 4 Si + 5Ui + 6 Ji + ij(3) 其中,因变量 Si 表示毕业生薪资水平。自变量Ci 、Fi 、HCi 、Si 和 Ui 的含义均与模型(1)相同。模型中进一步加入了变量 Ji 表示就业状况,包括是否解决 户口和就业单位类型。四、实证回归结果(一)非京籍高校毕业生在京就业特点及影响因素图 1 展示了在北京户籍政策逐渐收紧的背景下,2004 到 2011 年非京籍高校毕业生在京就业人数和比 例。从在京就业人数的变化来看,2004 到 2006 年非京 籍高校毕业生在京就业的人数激增,2006 年后则逐渐 趋于平缓。分北京院校毕业生和非北京院校毕业生来 看,其变化趋势与总体趋势类似,但是 2006 年以前,北 京院校毕业生在京就业的人数少于非北京院校毕业 生,而 2006 年后则超过了非北京院校毕业生。从在京 就业的比例变化来看,2004 和 2005 年非京籍毕业生在 京 就 业 比 例 基 本 持 平 ,2005 到 2006 年 增 长 迅 速 ,但 2006 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该图说明北京户口政策的 不断紧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京籍高校毕业生在京 工作的增速,尤其是那些外地院校毕业生可能迫于政 策压力而选择不在北京就业。表 2 第一列的回归结果展示了哪些特征的高校毕 业生会选择在京就业。进入模型(1)回归方程的样本 观测值有 4445 个。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 表示,似然比 LR 卡方值为 658.41,伴随概率小于 1%,表 明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水平很高。模型拟合优度的拟判 定系数为 0.3056,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可信度较高。从毕业生的个体和家庭特征来看,男性在京就业 的可能性更大;生源所在地离京距离越远在毕业生在 京工作的可能性越小,这与以往有关流动的理论和实 证研究发现相一致,即距离越远人们流动的心理成本 和经济成本会越高,故此流动的可能性会越低;母亲从 事管理技术型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在京就业的可能性更图 1 非京籍高校毕业在京就业特点及变化趋势 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家庭社会资本可能会帮助毕业 生在京找到工作。从毕业生的人力资本特征来看,与专科生相比,研 究生更有可能在北京工作;学习成绩排名前 25%的高 校毕业生在京就业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学历和成 绩对于在京就业的促进作用明显。从毕业生的求职特征来看,具有实习经历和求职 次数在 10 次以上都能增加在京就业的机会,这说明毕 业生的求职准备越充分、求职努力程度越高,在京就业 的可能性越大。但是求职费用对在京就业的可能性有 显著负影响,也就是说,求职费用越高,在京就业的可 能性越低。这说明在控制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人 力资本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京就业并不需要支付 额外的求职费用,尤其是对于那些北京地区院校毕业 的学生而言,他们到北京以外去地区求职反而要花费 更多的交通成本。从毕业生的学校特征来看,北京院校的毕业生在 京工作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外地院校,且院校地离京越 远,高校毕业生在京工作的可能性越低。一方面,这可 能与毕业生在京就学及学习期间参加实习建立的社会 资本有关,毕业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本更加容易 地在北京找到工作。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与北京院校 毕业生在北京生活时间较长、了解和适应北京环境有 关,他们进一步流动的心理成本会相对更高。此外,与 高职高专、普通本科等非重点院校相比,重点院校毕业 生在京就业的可能性更高。(二)非京籍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的影响因素表 2 第二列的回归结果展示了在北京就业的高校 毕业生中,具备哪些特征的毕业生能够落户北京。在 剔除了非在京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后,进入模型(2)回归 方程的样本观测值有 293 个。根据模型总体显著性水 平检验得到,似然比 LR 卡方值为 138.25,伴随概率小于1%,结果表明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水平很高。模型拟合 优度的拟判定系数为 0.3414,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 高,可信度较高。从毕业生的个体和家庭背景特征来看,男性落户 北京的可能性更大,这进一步说明了男性在劳动力市 场中的求职优势;相比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来自大城市 的毕业生落户北京的可能性更低,家庭人均年收入在 3000 元以上的毕业生要比 3000 元以下的毕业生获得北 京户口的概率显著更低。可能的原因是,越是弱势家 庭的学生对户口的偏好越强烈,尤其是来自农村的毕 业生,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能够解决户口的工作。从毕业生的人力资本特征来看,党员获得北京户 口的概率更高,这可能与能够解决户口的单位多为国 企和机关这类对政治面貌有要求的单位有关;与专科 毕业生相比,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更有可 能获得户口。从毕业生的求职特征来看,求职费用越高落户北 京的可能性越大,但是求职次数能够并不能提高获得 北京户口的概率,可能的原因是具有进京指标的单位 多为国企和机关,如果不是面向这类单位求职,那么即 便求职次数再多也不会增加落户的机会。此外,由于 近年来进入国企和机关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上涌现 出一些面向公务员考试等的培训机构,毕业生所支付 的培训费用增加了求职成本,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增加落户北京的机会。从毕业生的学校背景特征来看,北京院校的毕业 生落户北京的可能性更大,这与上文中对北京院校毕 业生在京就业可能性更大的解释类似。学校类型对北 京户口的获得没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学校类型对毕 业生是否在京就业具有影响,但是一旦找到工作,能否 获得户口就与是否为重点院校无关了。(三)非京籍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的收入损失表 2 第三和第四列的回归结果展示了那些在北京 就业的毕业生中,是否落户北京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 其中第四列在第三列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了工作 单位的类型。进入模型(3)和(3)的样本观测值为 293 个,总体显著水平都达到了 1%,说明模型设定合理。 拟合优度的判定系数分别为 0.5152 和 0.5767,表明模型 的解释力较好。多重共线性检验显示,各变量的方差 膨胀因子都小于 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从回归的最 终结果来看,在第三列中,是否落户北京的系数显著为 负,说明落户北京的高校毕业生的工资起薪显著低于 没有落户北京的毕业生,即落户北京是以一定的收入损失为代价的。第四列进一步控制了工作单位的类 型,则发现是否落户北京的系数仍为负但不显著,而从 单位类型的系数来看,国企与私企、乡镇企业等的收入 没有显著差异,三资企业的收入最高,国家机关和事业 单位的收入最低。这说明毕业生进入那些能够解决户 口的单位就业(如国家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是以收 入损失作为代价的。此外,男性、家庭人均年收入 5000 元以上、研究生学历、学习成绩好、重点院校、以及北京 院校的毕业生其工资起薪都显著更高。五、结论与讨论本文系统梳理了北京市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落 户北京政策,并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描 述了在北京市户口政策不断紧缩的背景下,高校毕业 生在京就业的比例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 建立逻辑斯特回归模型和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分析 了选择在京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具有哪些特征,在京就 业且能落户北京的高校毕业生具有哪些特征,以及是 否落户北京对高校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本文主要 得到以下研究发现:首先,北京户口倍受青睐源于它背后隐含的众多 社会福利。高校扩招后,应届高校毕业生想要获得北 京户口需要拿到“留京指标”和“进京指标”。2008 年 后,北京市教委逐渐放开“留京指标”这道关卡,将“进 京指标”作为毕业生能否落户北京的唯一指标。但是, 近些年北京市陆续调整应届生进京数量,对高校毕业 生留京限制也日益严格。其次,在北京市限制人口规模及收紧户口政策的 背景下,非京籍高校毕业生在京就业的人数呈现先增 加后趋于平缓的趋势,而在京就业的比例则呈现先略 微上升又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2006 年后北京院校 毕业生在京就业人数超过了非北京院校毕业生。这说 明北京户口政策的紧缩限制了非京籍高校毕业生在京 工作的增速,一些毕业生尤其是那些外地院校毕业生 可能迫于政策压力而选择逃离北京。再次,男性、学习成绩在前 25%、具有研究生学历、 北京院校的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在北京落户均占据优 势。生源地离京越近、母亲从事管理技术岗位的工作、 多次求职的毕业生在京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党员、求 职花费多的毕业生落户北京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家庭 收入高、来自城市以及多次求职则不能增加落户北京 的可能性。最后,选择落户北京的毕业生在工资起薪上居于表 2模型回归结果类别变量男性(比女性) 人口统计少数民族(比汉族)在京就业 模型(1) 0.610* (0.161)-0.0914(0.330)落户北京 模型(2) 0.717* (0.390)-0.802(0.782)(3) 0.183* (0.0596)0.0216(0.0768)-0.119*收入模型(3)(3) 0.186* (0.0577)0.0867(0.0750)-0.0111解决户口(比未解决户口)生源离京距离 家庭所在地在大城市(比农村) 家庭所在地在县城(比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 30015000 元(比 3000 元以下)家庭人均年收入 5001-10000 元(比 3000 元以下) 家庭家庭人均年收入 1000120000 元(比 3000 元以下)背景家庭人均年收入 20001 50000 元(比 3000 元以下) 家庭年收入 50001 元及以上(比 3000 元以下) 母亲受教育年限 母亲职业管理技术岗位(比非管理技术岗位) 家庭社会关系广泛(比不广泛)党员(比非党员) 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本科学历(比专科)人力研究生学历(比专科) 资本学习成绩前 25%(比后 75%) 获得奖学金双学位或辅修-0.000555* (0.000134)0.129(0.247)0.123(0.185)0.0703(0.291)0.331(0.264)0.346(0.272)0.407(0.275)0.369(0.297)0.0200(0.0219) 0.484* (0.200)-0.0951(0.162)0.0786(0.169)-0.0637(0.159)0.293(0.262)1.164* (0.309) 0.331* (0.160)-0.0341(0.161)0.0999(0.204)-1.239* (0.564)-0.658(0.423)-2.010* (0.748)-1.434* (0.667)-2.129* (0.702)-2.011* (0.701)-1.264* (0.718)0.0449(0.0469)0.0689(0.428)-0.0368(0.357) 0.861* (0.377)0.146(0.349)3.480* (1.163)4.532* (1.268)0.165(0.353)-0.409(0.344)0.116(0.448)(0.0695)0.0822(0.0843)0.0117(0.0666)0.121(0.156) 0.331* (0.132) 0.341* (0.143) 0.342* (0.145)0.483* (0.146)0.0107(0.00946)-0.0559(0.0724)-0.0675(0.0592)-0.0215(0.0667)-0.0772(0.0560)0.0715(0.0975)0.418* (0.124) 0.105* (0.0546)0.00806(0.0588)-0.0506(0.0722)(0.0751)0.0318(0.0775)-0.0450(0.0619)0.102(0.148) 0.292* (0.123) 0.325* (0.135) 0.331* (0.139)0.465* (0.138)0.0110(0.00881)-0.0218(0.0714)-0.0302(0.0557)-0.00206(0.0645)-0.0436(0.0549)0.0533(0.106)0.377* (0.138) 0.112* (0.0519)0.0150(0.0561)-0.0332(0.0626)求职 努力学校 特征就业 单位 性质常数项 样本量R2工作或实习经历 求职费用求职次数(610)(比 5 次及以下)求职次数(1150)(比 5 次及以下) 求职次数(51 及以上)(比 5 次及以下) 重点院校(比非重点院校)院校距离 就读北京高校(比非北京高校) 在三资企业就业(比私营、乡镇企业) 在国有企业就业(比私营、乡镇企业) 在国家机关就业(比私营、乡镇企业) 在事业单位就业(比私营、乡镇企业)0.284(0.175)-0.133* (0.0461)0.337(0.205)0.662* (0.199)0.836* (0.275) 0.362* (0.194)-0.000888* (0.000145)1.454* (0.274)-2.581* (0.586)4,4450.265(0.380)0.284* (0.101)-1.225* (0.512)-1.011* (0.470)-1.503* (0.683)0.102(0.519)1.510* (0.416)-5.053* (1.671)2930.0514(0.0622)0.0286(0.0194)0.0438(0.0846)-0.00153(0.0740)0.0357(0.0901)0.222* (0.0774)0.258* (0.0715)7.292* (0.238)2930.5150.0343(0.0580) 0.0351* (0.0193)0.0786(0.0803)0.00324(0.0737)0.0138(0.0876)0.203* (0.0748)0.253* (0.0691)0.288* (0.0890)0.00832(0.0791)-0.351* (0.110)-0.233* (0.112)7.188*(0.237)2930.577注:*、*、*分别表示统计显著性水平达到 10%、5%和 1%。收入模型的结果中,括号里的数字为稳健标准误。弱势,而一旦控制了工作单位类型后,落户北京的影响 则变得不显著。也就是说,进入那些能够解决户口的 单位就业(如国家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是以收入损 失作为代价的。北京作为我国首都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对优秀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巨大,加之户 口所带来的诸多福利,使得其落户政策备受全社会的 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落户政策的影响,那些外 地院校毕业生可能由于距离、不确定性等原因而不选 择进京工作。但是,即便是在户口政策紧缩的背景下, 特定群体的毕业生在京就业、在京落户以及工资起薪 方面均保持了优势,如男生、成绩好、学历高以及北京 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北京市针对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政 策决定了要么通过第一份工作获得户口,要么永远也 拿不到户口。因此,为了顺利落户,一些毕业生以较低 的起薪作为代价。换言之,提供进京指标的单位多为国企、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这些单位就业尽管能够获得 户口,但是进入这些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要以收入的损 失来换取北京户口。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面对的难 啃“硬骨头”之一,特别对于特大城市而言,更是难上加 难。长期以来,北京是户籍制度管理最为严格的城市 之一。北京市现行的户籍政策意味着高校毕业生若不 能通过第一份工作获得北京户口,则今后获得户口的 可能性也非常小,因此一定比例的毕业生选择逃离北 京,而那些能够落户北京的毕业生也往往以较低的起 薪为代价。2014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 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特大城市建立完善积分落户 制度。2015 年 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1 部门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北京通州等 62 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将推进积分落户政策,合理设置积分分值,达到一定分值的可以申请 落户。北京市的积分落户政策一旦落实,意味着高校毕 业生能否落户将不仅仅取决于第一份工作,还取决于未 来长期的职业发展,毕业生对长期落户的预期也会大大 增加,这将进一步对高校毕业生选择逃离或北漂产生重 要影响,其政策效果也值得进一步实证检验。参考文献1龙露. 去年北京人均 GDP93213 元N. 北京晚报, 2014-8- 20 (3).2网易财经. 2012 年央企数量最多的区域为北京EB/OL. /13/1106/07/9CVVJMPN00252G50.html,2013-11-06/2015-3-10.3郭少峰. 北京“就业质量”全国最高N. 新京报, 2011-11- 6 (4).4丁大建,高庆波. 毕业了你将去哪里2003 年北京地 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4):4-10.5黄山松,马永霞. 论非北京生源大学毕业生在京就业的弱 势地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动的视角A.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 经济学分会.2010 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教 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 2010:7.6姚先国,赖普清. 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 经济 研究. 2004(, 7):82-90.7周世军,周勤. 户籍制度、非农就业“双重门槛”与城乡户 籍工资不平等基于 CHNS 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 2012(, 9):101-114.8陆益龙. 户口还起作用吗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和流 动J.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1):149-162+207-208.9李晓飞. 户籍与当代中国社会差别基于中国综合社 会调查(CGSS2006)数据的定量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10(, 3):85-91.10乔晓春. 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状况分析及户籍制度改 革的设想J. 人口与发展,2008,(, 2):2-14.11刘立. 非北京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进京指标制度改革 的政策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03(, 5):70-75.12李善乐.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理论与实证D. 东北财 经大学. 2011. 15-30.13张抗私,王振波. 劳动力供给、地域选择与政策含义 基于大学生行为的实证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13(, 9):82-89.14陆奕行,何坚. 高房价对大学生选择就业地的调查报告 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5):80-82.15杨钋,门垚,马莉萍.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的分析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4):75-80.16卢姗,王琼. 来沪就读本科生地域流动与中国的地区平 衡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青年研究. 2007,(4):52-56.17马莉萍,潘昆峰. 留还是流?高校毕业生就业地选择 与生源地、院校地关系的实证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5):118-124.18岳昌君,张恺. 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及起薪的影响因素 研究基于 2013 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教 育研究. 20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