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评价.doc_第1页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评价.doc_第2页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评价.doc_第3页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评价.doc_第4页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评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保护和改善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因此,评价该工程建设成效,不仅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高效实施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退耕区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重点实施地区的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研究对象。在遥感、GIS技术支持下,根据陕北黄土高原TM遥感影像,结合野外实地考察与采样,以及退耕还林的各种统计资料和数据,通过ERDAS和ARCGIS软件获取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分类图,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引入景观格局空间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原理,选取一定的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从生态结构合理性、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对退耕还林还草所取得的生态效应进行量化研究。本研究主要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的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分类图,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角度,引入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进行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定量研究,不仅考虑到退耕后林地带来的生态效益,还从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尺度上,对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2)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组分合理化,景观结构区域多样化和复杂化。1997-2006年,陕北黄土高原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50.37%耕地转换成林地和草地,整体景观多样性指数下降,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整个生态系统景观组分趋向合理化,景观类型多样化,这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促进了生态的协调发展。(3)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指数提高,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研究区总生态环境指数从1997年的0.145上升到2006年0.157,生态环境指数明显增大,增幅为8.28%,说明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带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林地、草地等相对生态价值高的植被类型显著增加,从而使整体生态环境指数提高,全区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4)土地退化情况得到基本控制。从1997年到2006年,林地面积不断增长,草地质量提高,使得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情况得到缓解,土壤形成与保护、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娱乐文化生态服务价值均显著增加;总体生态服务价值量显著增加7.67106元,年增长率为0.2%,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整体生态贡献指数变化明显,整体贡献指数为1.203,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用明显。退耕还林以来陕北黄土高原整体生态环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关键词: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RS;GIS;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VALUATE EFFECT OF CONVERTING CULTIVATEDLAND TO FOREST IN NORTH SHAANXIPROVINCE OF LOESS PLATEAUABSTRACTT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ofChina,converting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 and grass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and costly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implemented by Chinese government.Therefore,it has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it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practical meaningful and theoreticalvalue to evaluate effect of thi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is paper took the typical regions-severe soil erosion and fragile ecologicalenvironment,the North Shaanxi Loess Platea as example,which was arable to forest projectfocused most on.With the RS and GIS technology,the classification data of land use wasobtained.Then making classification map and analyze change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rough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ices to evaluate effect afterland use converting.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1)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map of land use in different years formed through themethod of supervision and non-supervision,ecological effect could be quantitatively studied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It was consideredecological benefits from changes of land use in the entire region caused by returning farmlandto forest.(2)Ecosystem components in the North Shaanxi Loess Platea rationalized and diversifiedand the structure of landscape became complicated.From 1997 to 2006,area of grassland andwoodland accounted for 50.37%.Compared with 1997,overall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decreased,the degree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decreased.The whole ecosystem of studyarea was effectively protected and restored so that it was good for keeping the balance of localecosystem.(3)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 rose up significantly from 0.145 of 1997 to 0.157 of2006 with an increase of 8.28 percent,which indicated that thi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had brought good ecological effect.High relative ecological value of forest and grassland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 contributed to increas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The localenvironmental quality greatly improved.(4)Land degradation had been under control.Area of woodland grew little by little,andlarge area of low coverage grassland turned into high coverage one.Soil erosion and landdesertification were eased.Components of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all increased greatly.thetotal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creased 7.67106yuan and the annual increasing ratio is 0.2perc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a certain improved and overall environmentalquality has been remarkably improved.The ecosystems in the county tended to develophealthily in North Shaanxi Loess Plateau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rsion of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KEY WORDS:the North Shaanxi Loess Plateau,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remotesensing,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landscape pattern,ecosystem servicevalue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目的和意义.11.2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研究概况.21.2.1国外退耕还林还草研究概况.21.2.2国内退耕还林还草研究概况.31.3研究区概况.41.3.1地理位置.41.3.2气候特征.51.3.3植被特征.61.3.4矿产资源.71.3.5社会经济.71.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71.4.1研究内容.71.4.2技术路线.8第二章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102.1数据来源.102.2数据处理.102.2.1遥感数据处理与土地利用信息提取.102.2.2土地利用类型划分.102.3分析方法.112.3.1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分析方法.112.3.2景观格局分析方法.112.3.3生态效应评价方法.13第三章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分析.163.1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分析.163.1.1空间分布变化.163.1.2面积比例变化.183.2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193.2.1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193.2.2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空间特征.203.3小结.26第四章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景观格局分析.274.1土地利用/覆被景观整体结构特征分析.274.2县域景观格局特征分析.274.3小结.30第五章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评价.315.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315.1.1整体生态服务价值状况.315.1.2生态服务价值构成分析.325.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325.2.1整体生态环境指数分析.325.2.2生态效益空间分异.345.3生态贡献率评价.345.4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365.5小结.36第六章结论与展望.386.1结论.386.2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39参考文献.40致谢.44作者简介.45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1.1.1研究背景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却也是当今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黄土层深厚疏松,由于自然因素和历史上频繁的战乱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滥垦、滥伐、滥牧、滥樵等)方式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导致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延安两市及其所辖县区又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腹地,属典型黄土高原区,陕西省年输入黄河8亿吨泥沙中的80%以上来自榆林、延安两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该区的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发展区域经济与解决人民贫困等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战略重点向中西部转移,黄土高原地区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就需要解决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个严重这个迫切环境问题。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状况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实施退耕还林(草),实现山川秀美,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坚持不懈在陕北黄土高原开展生态治理,特别是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使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逆转。陕北黄土高原地处全国退耕还林(草)工程最大最早试点省之一的陕西省。1999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区域内34个县(市、区)全面启动。2001年工程范围覆盖延安地区13个县(区),延安成为全国第一个市级试点;2002年工程覆盖陕西10市的103县(区),退耕还林(草)工程覆盖了整个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陕北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该区经过多年实践和研究,创造了不少经典模型,吴旗县的“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米脂县“四个1工程”、米脂县高西沟村的“三三制”、安塞县纸坊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和榆林沟“坝系农业”。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带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林草覆盖度有明显提高。1.1.2研究目的和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陕北黄土高原经历了不同生态建设过程,尤其是1999年试点至今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战略的实施对于陕北680万人民来说是千载难逢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机遇,陕北广大区域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促动下,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产方式正处在深刻的变革时期。而且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试点至今,已进入第10个年头,进行相关的生态效应与效益评价十分必要。1本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约8万km2)为研究对象,以水土流失治理为目标和导向,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3S技术,判别1997年和2006年不同生态建设过程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景观动态,对其退耕还林(草)前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为后续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1.2国内外退耕还林还草研究概况1.2.1国外退耕还林还草研究概况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加剧,生态环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随之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成为各个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李世东2002)。退耕还林(草)成为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退耕还林(草)工作相继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主要有美国和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王广宇2000)。其退耕还林(草)政策出台主要是在农产品生产过剩、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情况下,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农村生态景观,政府实施退耕计划(Erzcksen et al1.1985;Osborn CT and C.Tim Osborn 2003)。美国从上世界30年代到90年代的60年间,实施了一系列压缩耕地面积的计划“休依特法案”、“自愿退耕计划”、“有偿转耕计划”、“保护计划”等,把数百万公顷农田耕地改造成公园、森林和牧场。休依特法案的实施,把大量耕种的山地,尤其是陡坡耕地变成了森林,森林面积的增加,有效地恢复了生态平衡。而欧洲退耕还林(草)是以自发方式出现的。伴随工业化的进程出现了城市化加速,农产品过剩,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弃耕严重等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尽管没有明确的退耕还林目标,但也不同程度地出台了一些鼓励措施(Joseph C.Cooper and C.Tim Osborn 1998;M.O.Ribaudo et al.2001)。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国从十八世纪就开始观测森林对河川水文过程的影响,为流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日本在二十世纪中期已在全国通过对四大森林流域的水文过程监测,对系统森林水源涵养机理进行研究;美国学者相继开展了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森林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结合GIS技术模拟水文过程,以实现对流域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从而取得最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陈继海2000)。国外开始对退耕还林效益的研究起始于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并积累了有关参数和资料,如蒙特利尔行动纲要、亚马逊行动、赫尔辛基行动等,一些国家地区已发展到由单因子向多因子的综合研究阶段(马庆祥2001)。其中两个学派最为有名,分别是以美国佛蒙特大学Rubenstein环境和自然资源学院教授Costanza等学者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学派”和以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等专家为代表的“环境经济学派”(高国雄等2007)。前者认为把生态系统分解为各个服务功能,并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求算生态服务价值的功能(Robert Costanza et al.1997);而后者认为估算生态功能价值的难度较大,通过采2用意愿调查法、享乐价格法、旅行成本法、生产函数法等进行环境评估(Pearce D 1998)。1.2.2国内退耕还林还草研究概况国内退耕还林还草内涵退耕还林(草)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国家林业局200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工程是通过改变生态落后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来增加区域的林草覆盖度,从而达到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目的。退耕还林还草效益问题退耕还林(草)的目的是通过改变退耕区土地利用结构来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随着退耕政策的实施和退耕工程的开展,退耕区内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支玲和刘昌俊2002)。因此,对于退耕还林(草)效益问题应该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分析考虑。生态效益主要是评价退耕还林对退耕区及周围区域生态环境的贡献,包括退耕区林草植被的恢复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控制水土流失以及所产生的水土资源的改善、局部生态系统的重建与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及退耕区对周边及整个生态环境的贡献等方面;经济效益主要是评价退耕政策实施后对退耕区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评价工程对退耕区社会稳定和发展所产生的相关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的改善、社会公平的程度、社会满意程度、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积极变化等方面。而狭义的退耕效益主要是指生态效益(赵辉2001;刘黎明和李蕾2005)。因此,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当前环境下,获取生态效益应当是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展的首要目的,这也是推行相关退耕政策的前提条件。退耕工程实施这些年,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国内学者专家通过多样方法对退耕区相关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和探索,退耕还林(草)效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评价国内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即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效益评价方法和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效益评价方法。前者主要从物质效益出发,选取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来对研究区域进行单项生态效益或综合生态效益评价。近年来一些学者采用这样的方法对不同退耕区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研究,李哲敏等提出了从涵养水源效益、水土保持效益、大气质量改善效益、改善小气候效益4个方面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应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定量计算(李哲敏等2006);赖亚飞等运用综合运用专家咨询、理论分析法和频度分析3种方法,建立了吴旗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法等方法,对该县退耕还林6年来的生态效益进行了价值核算3(赖亚飞等2006)。后者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侧重考虑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服务功能,选取经济学的估价方法来求算生态系统的各服务功能的生态价值,以货币来计量整体生态效益。目前,通行的方法将指标系评价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法相结合(李哲敏等2006)。首先,选用能够反映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的指标,根据生态系统的意义对这些特征指标进行归类,获取特征指标并确定每个特征指标在生态系统中的权重系数,从而构建起生态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主要采用直接或间接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意愿支付的估计,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向产品提供支付一定价值外,还要提供非市场性的美学价值、存在价值和保护价值等,一般是基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实物计量评价的基础上,利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找到森林生态效益的货币转换参数,以货币计量森林生态效益。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效益与自然资本的市场发育程度,可将森林生态效益计量评价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分为3类: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模拟市场法。近年来采用生态服务价值方法进行效益评价成为生态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杨建波和王利2003)。谢高地,于贵瑞,曹明奎等学者通过在国内不同退耕区开展生态服务价值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谢高地等2003;于贵瑞等2002;曹明奎等2003)。退耕还林还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通过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在全国范围的退耕区域进行抽样调查,汇总形成了退耕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报告,分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05)。国内学者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也日臻完善。石培基(石培基2005),高军(高军和贾志文2003),朱红春(朱红春和张友顺2003),仝小林(仝小林2006),雷敏(雷敏等2007)等通过对不同的研究区域开展相关研究,从经济和社会角度定量地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效益。综上所述,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长久课题。退耕以来通过不同领域学者专家的潜心研究,已经积累大量的研究资料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是总体来看退耕研究工作还处在理论方法研究和案例积累的初始阶段。对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水土流失、土壤变化、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而如何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景观变化、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监测与评价的研究也比较少。黄土高原退耕地典型区的效益评价研究开展较多,但应用RS和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方法评价整个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研究还未涉及。1.3研究区概况1.3.1地理位置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位于我国中部偏北的黄河中游地区。地理跨度范围4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054-11433,北纬3343-4116之间,东西宽约800千米,南北长约750千米,覆盖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7个省(自治区)的287个县(旗),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陕北黄土高原位于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腹地,陕西省的北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榆林的榆阳区、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12县(区)和延安的宝塔区、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起、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13县(区)。地理跨度范围东隔黄河峡谷与晋西黄土高原相望,西以子午岭与陇东黄土高原为界,南与关中盆地毗邻,北与鄂尔多斯高原连接。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728-11031,北纬3543-3934,总土地面积约为8万km2,约占陕西全省面积的40%。(如图1-1)图1-1陕北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Fig.1-1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Loess Plateau1.3.2气候特征陕北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是以雨养农业为主的集中连片的旱作农业区之一。气候主要受季风影响。冬季,西伯利亚大陆气团控制全区。受蒙古冷高压影响,盛行偏北风,风力强劲,空气干燥,降雨稀少。夏季,在大陆低气压范围内盛行偏5南风,亚热带太平洋气团可直抵本区,当受北方冷气团的扰动时,形成降雨,雨热同期,利于生物生长。降雨集中、多暴雨又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诱因之一。春、秋两季是蒙古高压和太平洋高压过渡时期,为时甚短,气候特征如下:(1)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年总辐射,5010863108焦耳/平方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0003100小时,较同纬度华北平原年总辐射和日照时数分别高出20%和10%。这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基础,是植物高产的先决条件。另外,丰富的光能和充足的日照也促进了粮食和果树品质的提高。(2)降水稀少。多数地方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在400600毫米之间。降水多集中于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左右。冬季寒冷而干燥,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左右,形成旱季。降水年际变化大,年相对变率在2030。降水多暴雨且强度大,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30分钟暴雨,可以达到100毫米左右。给本区水土保持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也易引起洪水。同时,暴雨强度大,不利于渗入土壤,影响生物吸收利用,也是造成本区干旱的重要原因。(3)蒸发力强,变化在1000毫米左右。具有向西递减的趋势。属于半湿润至半干旱范畴。水分状况的变化,最终在自然景观上有明显的反映,由东南向西北,依次有森林、森林草原、干草原的带状更迭。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亦存在明显的差异。1.3.3植被特征根据植被地带类型原则及气候-植被特征的综合分析,陕北黄土高原自南向北依次分属于森林、草原二个植被区。三个“亚地带级”即暧温性森林、暧温性森林草原、暧温性草原地带。(1)暧温性森林地带:位于本区南部,包括黄龙山、子午岭等。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代表,栓皮栎、槲栎和麻栎等栎类是最重要的标志。天然小乔木有桑、榆、臭椿等,灌丛有黄栌、连翘、丁香、荆条等,在海拔较高处有胡枝子、绣线菊、黄刺玫等,坡地上有羊胡子草、野黄菊、白羊草等组成的草甸。适合农林业生产。农作物以冬小麦、玉米、红薯等为主;林果业发达。(2)暧温性森林草原地带:位于本区中部,包括绥德、子长、志丹、安塞、吴旗等广大的区域,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干燥度1.41.8,年均降水量450550mm。本带处于森林与典型草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与森林带的最大差别是草原植被占有较大优势,分布较普遍的灌木多为中旱生、旱中生成分,如狠牙刺、扁核木、杠柳等,多为小群聚或构成草原中的稀疏灌木层片。在荫蔽沟谷和地势较高处有丁香、沙棘、绣线菊分布。乔木林植被多发育在较高山地和沟谷中,代表类型有油松、辽东栋、白桦、山杨等。自生小乔木有榆树和臭椿等。带内旱作农业生产较为稳定,作物歉年率1015。主要作物种类有冬小麦、玉米、糜、谷、马铃薯等。适宜人工栽植的树种阳坡有沙棘、小叶锦鸡儿、山桃、山杏、榆、侧柏等,阴坡有刺槐、杨、油松等。适生果树有枣、苹果、6梨、杏等,其中苹果和大枣驰名带区内外。(3)暧温性典型草原地带:位于本区的北部,在地域上包括白于山、无定河及定边等地,气候为温暖半干旱气候,干燥度1.82.2,年均降水量300450mm。草原植被特点为各种各样草原植被占优势。白于山和黄土丘陵顶部以百里香、冷蒿等与针茅类组成的草原类型较多,白羊草仅在个别地段出现。带内除河谷平原与河流沿岸适合发展农业外,其它大部为农业不稳定区,歉年率约占2030。适宜作物有春小麦、糜、谷、马铃薯、乔麦、黑豆、苫芥等。适宜造林树种不多,四旁可栽植旱柳、小叶杨、榆等,刺槐仅限于在湿润温暖的沟谷中种植。阳坡已不适宜营造乔木林,可栽种柠条等灌木;阴坡可栽植油松、山杏、榆等。果树有葡萄、杏、海红等。1.3.4矿产资源陕北黄土高原富含矿产资源,目前发现的矿产资源有近50多种,储量最丰富的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湖盐、岩盐、油页岩等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石油、天然气和盐矿储量巨大,因此陕北地区1998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目前已形成年产7000万吨煤、48亿m3天然气、105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成为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的重要供给地。区内盐矿资源十分丰富,有岩盐、湖盐、井盐和土盐多个种类,岩盐田北起红碱淖、南至延安、西至青阳岔、东至山西离石,总面积43104km2,盐层平均厚度120m,预测储量6万亿吨,探明储量8850亿吨,占全国岩盐总储量的26%。此外,本区还赋存铝土矿资源2310万吨,石灰石、陶瓷粘土、耐火粘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也具全国前列。本区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富足,品质优良,为本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3.5社会经济区域内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榆林市建成省级文明单位102个、省级文明先进县4个;全面实施“科教兴榆”战略,科技进步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30和28;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基本实现初级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率达到94,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5.46;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进展。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陕北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观,包神、神朔、神延三条铁路已经建成;陕北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煤、油、电、化四大支柱产业正在形成,产业集中度得到有效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1.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4.1研究内容以陕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8万km2)为研究区域,基于1997年和2006年两期遥感影像获得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7结合RS和GIS技术,对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属性数据,通过生态服务价值方法,计算生态环境相关指数,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生态经效益进行评价。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内容:(1)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研究。使用遥感ERDAS9.1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对研究区1997年和2006年两期影像进行处理,获取区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图,并结合相关属性数据对退耕前后土地利用状况做对比分析,整体了解陕北黄土高原退耕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