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结构动态分析论文.doc_第1页
广东产业结构动态分析论文.doc_第2页
广东产业结构动态分析论文.doc_第3页
广东产业结构动态分析论文.doc_第4页
广东产业结构动态分析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金融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经济数据分析与实验实验编号及实验名称实验四 产业结构统计分析系 别工商管理系姓 名学 号班 级统计一班实验地点实验楼1002实验日期2012.4.28实验时数6指导教师同组其他成员成 绩一、 实验目的及要求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产业结构统计分析的一般问题,具体包括:产业结构水平统计、产业结构动态统计、产业结构发展的实证分析。实验要求:要求学生于课堂时间完成相关问题的数据搜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与解释等一系列工作,并针对所进行的统计分析工作进行讨论。二、 实验环境及相关情况(包含使用软件、实验设备、主要仪器及材料等)使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搜集统计数据;使用Excel、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数据整理和统计建模。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包含简要的实验步骤流程)实验内容:产业结构水平统计、产业结构动态统计、产业结构发展的实证分析。实验步骤:(1)检索产业结构统计分析的相关文献。(2)从校园网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搜集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3)建立统计模型,对产业结构水平统计、产业结构动态统计、产业结构发展进行统计分析。四、 实验结果(包括程序或图表、结论陈述、数据记录及分析等,可附页)见附页五、 实验总结(包括心得体会、问题回答及实验改进意见,可附页)我们组研究的是广东产业结构的动态分析,这次实验的内容比较分散,每一部分相关性不大,从产业结构变化幅度来说,广东产业变化幅度不大,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和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第一产业是收缩产业,而第二、第三产业是扩大产业;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来看,三个产业都会随着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而第一产业增长得慢,第二第三产业增长得快。由于生产率这一部分找不到资料,所以研究这一内容。在研究结构相似系数时我们简单的建立一个模型,这一模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当模型通过各种处理使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多重共线性等等问题时,得到是最佳的模型,但是其经济意义和解释感念会很模型,很难说明现实问题,所有最后我们选择简单的线性模型来说明结构相似系数与生产总值指数之间的关系。因为欠缺相关知识,这次试验的总结可能不是写得太好,我认为有待改善。六、 教师评语 优:很好地满足实验内容要求,实验结果分析详实、合理,实验心得深刻,很好的达到实验预期效果;使用的分析指标科学、合理、可行,搜集的数据准确、及时,统计分析方法、模型和软件的使用正确、恰当,对模型输出结果的解释正确、符合逻辑。 良:较好地满足实验内容要求,实验结果分析合理,有一点的实验心得,较好地达到实验预期效果。 中:基本地满足实验内容要求,实验结果分析较完整,实验心得不够深刻,基本达到实验预期效果。 差:不满足实验内容要求,实验结果分析不完整、不合理,实验心得不够深刻,没达到实验预期效果。广东产业结构动态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即产业结构变化幅度统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统计。一、反映产业结构变化幅度的统计指标1、产业比重根据数据资料得到的结果,得出下表有关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折线图。 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折线图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为29.76%,但是到2009年已经下降到5.09%,降幅非常明显。从图中显示的曲线来看,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80年代初期以后才转为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之后,整个曲线比较平缓,2008年和2009年的差距只有不到0.3个百分点。可见,第一产业的比重比较稳定,未来的变动趋势将会很小。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在GDP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46.61%下降到1990年的39.50%,到2006年达到峰值50.64%。在这期间曲线呈波浪形,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从2007年起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回落。从整体上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改革开放的前几年,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在1983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在1985年超过了第一产业。但2002年以来却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到2007年达到波谷。2001-2002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但是自2002年以后第二产业过快增长,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的比重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起,由于第二产业的增速放缓并且呈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迎来拐点,反弹的力度比较强。从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看,第三产业还将有一个明显的上升。 i=1nXi1Xi0i=1nXi12i=1nXi02 2、结构相似系数与结构偏离系数。结构相似系数是从产业结构总体分布角度提出的,用于研究产业结构总体结构相似程度的指标。设Xi1、Xi0分别为i产业报告期与基期某变量占全部产业的比重(i=1,2,n)。X既可以是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也可以是从业人员人数、资金占用额等。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为: 结构偏离度系数是结构相似系数的余指标,即10=1-r10 。r10和10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r10越接近于1时,说明两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越相似,即产业结构变化越小,当r10=1时,表示两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r10越接近于0时,说明两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偏离越大,即产业结构变化越大。r10和10还可以用于反映不同空间(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状况和趋势,当然也可以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国家的产业结构。根据结构相似系数的公式,通过相关数据在excel中计算,结果如下表(1)和结构相似系数折线图所示:年份 gdp r10101978100.00 1.0000 0.0000 1979112.640.9983 0.0017 1980134.330.9936 0.0064 1981156.230.9946 0.0054 1982182.910.9898 0.0102 1983198.420.9942 0.0058 1984246.840.9932 0.0069 1985310.680.9873 0.0127 1986359.180.9765 0.0233 1987455.580.9774 0.0226 1988621.680.9780 0.0219 1989743.300.9752 0.0248 1990838.880.9684 0.0316 19911018.740.9639 0.0361 19921316.970.9629 0.0371 19931866.750.9584 0.0416 19942485.390.9501 0.0499 19953192.440.9476 0.0525 19963677.740.9396 0.0604 19974183.300.9283 0.0717 19984590.280.9212 0.0791 19994977.590.9121 0.0879 20005779.630.8941 0.1059 20016478.060.8806 0.1194 20027265.360.8726 0.1274 20038525.650.8793 0.1207 200410150.640.8829 0.1171 200512137.620.8871 0.1131 200614306.290.8832 0.1168 200717098.510.8781 0.1219 200819799.500.8780 0.1221 200921244.700.8702 0.1298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结构相似系数的值的变化不是太大,总体的趋势是缓慢减少;在结构相似系数折线图中也可以看出,数据的趋势是逐渐下降的,但是变化缓慢。也就是说我国产业结构是在不断的小幅度调整,在调整中不断的优化的。3、利用结构相似系数r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说明产业结构是否优化问题:g=1+2 r+其中,g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定基增长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报告期生产总值减去基期生产总值,再除以基期生产总值,然后乘以100),r为结构相似系数,为随机扰动项。 这个模型用来对一个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动进行评价,分析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动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r越接近0,产业结构变化越大;当r减小时,即产业结构变化越大,若g增加,则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此时的2为负数。(1)(ls g c r) 可以从下表看出,DW=0.1246,说明模型存在正自相关,序列相关性的后果有:参数估计量非有效、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模型的预测失效。 由于g和r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变动而具有共同的变化趋势,所以我们引入t2这一时间趋势项,去除由于模型设定有偏误而导致的虚假序列相关。可以看出,引入时间变量的DW值仍然比较低,因此判断模型仍存在正自相关性。(2)(ls y c r t2)(3)观察残差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图,看出可以存在一阶移动平均项和二阶的自回归项,建立ARMA(2,1)模型。R2=0.998,DW=2,各参数的检验都通过,如下: 虽然第三个方程不存在自相关性,但由于方程三的式子不容易解释结构相关系数r和生产总值指数g之间的关系,我们还是采用第二个方程:g = 116585 116131r+36.8T2模型中数据符合g增加,r减少,2为负数,则说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增长。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4、产业结构变化总值。=平均结构变化总值1= 式中,t为及其与报告期间隔的时期数。 根据上述公式,对相关数据的计算,得到表(1)所示的和平均(即1)年份 平均197819795.6456 5.6456 198011.0688 5.5344 198110.3191 3.4397 198213.5652 3.3913 198310.6252 2.1250 198411.3902 1.8984 198513.5979 1.9426 198619.6830 2.4604 198719.8650 2.2072 198820.0764 2.0076 198921.5816 1.9620 199024.3906 2.0326 199126.1114 2.0086 199224.7562 1.7683 199327.3136 1.8209 199429.5482 1.8468 199530.3806 1.7871 199632.1559 1.7864 199734.3548 1.8081 199836.1392 1.8070 199937.7074 1.7956 200041.2787 1.8763 200144.8383 1.9495 200246.7011 1.9459 200345.9793 1.8392 200446.5896 1.7919 200546.9588 1.7392 200647.9768 1.7135 200748.8505 1.6845 200848.7881 1.6263 200949.3391 1.5916 (3)扩大(收缩)产业比重变化差额。年平均增长率1978-19931994-2009GDP0.21550.1538第一产业0.16670.0737第二产业0.21980.1544第三产业0.24710.1718工业0.21350.1635建筑业0.25540.085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23320.1092金融业0.26250.1763房地产业0.34890.1948从上表和图,GDP在前阶段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1.55%,相比较后阶段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15.38%要高,也就是说,广东省在后阶段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同样算得各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将每个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与产业平均增长率比较,根据各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关系,将各产业区分为扩大产业和收缩产业。具体方法如下:大致将第一产业归为收缩(衰退)产业,将第二、三产业归为扩大(成长)产业,其中,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属于成长产业,建筑业属于衰退产业,而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均属于成长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则属于成熟产业。扩大(收缩)产业比重变动差额 = 报告期扩大(收缩)产业比重 - 基期扩大(收缩)产业比重产业比重变动差额(%)收缩产业-26.95扩大产业26.95二、描述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指标1、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指某种产品社会需求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式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Q代表收入水平为Y时,对某一产品的社会需求量;Q代表当收入水平增加Y时,对该产品的需求增量。需求收入弹性反映社会需求量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敏感程度,当EY1时,表明该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产品部门要发展,必须以其产品有市场需求为前提,需求收入弹性就是从需求方面来刻画某一产业产品的潜在市场容量的。需求收入弹性越高,其市场容量越大,这种产业部门发展就约快,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高。因此,第一,在某一时点上,不同产业部门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上的差异,显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方向。第二,各产业部门之间在不同时点上需求收入弹性的显著变化显示了产业结构质的变化及其发展的阶段性。 需求收入弹性表 从上图看,第一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从1.5降到0.27,总体趋势是1978到1999年,第一产业的市场容量曲折下降,从1999年到2009年市场容量曲折上升,1997到2001年市场容量下降得很厉害,这可能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第二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在1周围波动,说明第二产业的产品社会需求量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较接近。第三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在1左右甚至在1以上周围波动,总体来说第三产业的产品社会需求量增长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2、 产业结构变动的反映弹性产业结构变动的反映弹性是反映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变动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影响程度指标,计算公式为: 其中,ai产业结构比重, r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Ei =1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时,产业结构没有变化Ei1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时, 产业比重增加。如果(ai-1)/r1,说明i产业比重增加的变动大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变动;小于1,则说明i产业比重增加的变动小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变动。等于1,则说明i产业比重增加的变动等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变动。Ei1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时, 产业比重下降。如果(ai-1)/r-1,说明i产业比重下降的变动大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变动;-1(ai-1)/r0,则说明i产业比重下降的变动小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变动。等于-1,则说明i产业比重下降的变动等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变动。 从下表看,三个产业的产业结构变动的反映弹性几乎都大于1,说明人均生产总值增加时,三个产业的比重也增长。(a1-1)/r在1982年后都小于1,说明从1982年后第一产业的产业比重增加的变动从大于人均生产总值增加的变动转变为小于人均生产总值的变动。第二产业的产业比重增加的变动除了1979、1980、1985、1986、2009年略小于人均生产总值增加的变动,其他年份都大于人均生产总值增加的变动。第三产业的产业比重增加的变动除了1982、1993、20012003年略小于人均生产总值增加的变动,其他年份都大于人均生产总值增加的变动。3、比较劳动生产率使用19902009年的数据,2006年的全省年末从业人数和第一、二、三产业年末从业人数缺失,故用2005年和2007年的数据的平均补上;而建筑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因数据不全,故使用从20032009年的数据。年份h1h2h319900.4932801361.4659252641.71466497919910.472153711.5007577911.68564170319920.4327540971.5225163481.5329420419930.3743663131.852814781.3188937719940.3653183061.7367362611.17236884319950.3888085661.706964581.07855978819960.3443368681.7270732591.17614409919970.3117125351.722355981.24407490819980.2846574491.773821.26389468319990.2645436611.7982907721.28935107720000.2231904451.7761422421.35588265120010.2054663271.6726172941.40919785820020.1897497471.7024390841.39624271920030.1788600281.71673781.32365144620040.181083011.6916209011.25927670820050.1922411761.6380130031.16984206120060.1915334651.5682044091.14371323420070.1825921451.4942461511.13744402520080.1889167141.4958437981.08942386320090.186979131.4436397261.18150239第一产业,h11,且h2在1993年迅速上升后就开始缓慢回落。这说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相应地,它的收入也会相对较高,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于其劳动力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说明第二产业是非劳动要素密集部门,吸收的主要是高素质劳动力,且劳动力转移对产出的贡献高于劳动力投入本身。第三产业,h31,但呈下降趋势,且第三产业增加值在不断增长。这表明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劳动力增长。与第二产业相类似,但h3从开始的高于第二产业h2到回落到第二产业h2之下,表明从1990年开始就有大量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可以大量消化劳动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接受者。年份h工h建h交20032.4158701421.2292595466.51752025520042.3844748921.1962063666.26130655120052.012606911.075949934.01861003820061.952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