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习题集.doc_第1页
岩石学习题集.doc_第2页
岩石学习题集.doc_第3页
岩石学习题集.doc_第4页
岩石学习题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名词解释 1.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 岩浆岩指主要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却而形成的岩石。 3. 结晶岩地壳深处主要由岩浆岩、变质岩组成,它们又称为结晶岩。 4. 岩石学是地质学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二、填空 1.岩浆岩石学是研究岩浆的起源,活动,演化,结晶及岩浆岩的组成,结构,构造,产状,分布,分类,命名,共生组合,成因机理及与构造,矿产关系等的一门独立学科。 第二章 岩浆及岩浆岩的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炙热、粘稠、含有挥发份的熔融体。 2、岩浆作用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在其挥发分及地质应力的作用下,沿构造脆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地表,岩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又不断地自己的成分,最后凝固成岩浆岩,这一复杂过程的总体为岩浆作用。 3、侵入作用指岩浆上移侵入到地壳之中的过程。 4、喷出作用指岩浆上移喷出地表的过程。 5、侵入岩指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为侵入岩。 6、喷出岩指岩浆喷出作用所形成的岩石为喷出岩。 7、熔岩指火山宁静溢流出来的熔岩流,经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8、火山碎屑岩指火山强烈爆发出来的各种碎屑物堆积而成的岩石。 二、填空 1、岩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岩浆的成分,岩浆的温度,岩浆的粘度。 2、侵入岩按形成深度可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3、喷出岩可分为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4、岩浆作用按侵入位置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第三章 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一、 名词解释 1、岩浆岩的产状主要指岩体的形态、大小、和围岩的接触关系。 2、岩浆岩的相系指生成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岩石和岩体总的外貌和特征。 3、熔透式喷发是指喷自直径很大,形状不太规则的火山通道。 4、裂隙式喷发指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出地表。有的从窄而长的通道全面上喷;有的火山呈一字形排列分别喷发,但向下则相连成为墙状通道。 5、中心式喷发是指岩浆沿颈状管道的一种喷发。 6、熔岩流是指线形流动、分布的熔岩,其形状决定于地形。 7、火山口指火山堆顶部中心常见圆形的漏斗状、盆状凹陷。 8、破火山口是指经过破坏的火山口及其周围的洼陷。 9、岩盆是中央微向下凹的整合盆状侵入体。 10、岩盖是上凸下平的穹隆状整合侵入体。 11、岩床是厚薄均匀的近水平的整合的板状侵入体。 12、岩墙是一种厚度比较稳定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 13、岩株是一种常见的侵入体,平面上近园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陡立,似树干状延伸,又称岩干。 14、岩基是最大的巨型侵入体,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平面上通常呈长园形。 二、填空 1、常见的喷发类型可划分为:熔透式,裂隙式,中心式。 2、火山锥依物质组成不同分为:碎屑锥,熔岩锥和混合锥等三种 。 3、火山岩相主要有喷出相,火山通道相,次火山相和火山沉积相。喷出相又可分为溢流,爆发,侵出三个相。 4、侵入相的划分一般为浅成相(0-3Km),中深成相(3-10Km)和深成相(10Km). 第四章 岩浆岩的物质成分 一、名词解释 1、主要矿物指在延伸中含量多,并在确定延伸大类名称上起主要作用的矿物。 2、次要矿物指在岩石中含量少于主要矿物的矿物。 3、副矿物指在岩石中含量很少,在一般岩石分类命名中不起作用的矿物。 4、正常矿物是直接从岩浆中结晶出来,而且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相对稳定的矿物。 二、填空 1、岩浆岩最主要氧化物有:SiO2,Al2O3、Fe2O3、FeO、MgO、CaO、K2O、Na2O和H2O等九种。 2、按岩浆岩的SiO2 的含量可把岩浆岩分为:酸性岩(SiO2 66),中性岩(SiO2 =53-66), 基性岩(SiO2 =45-53),超基性岩(SiO2 1CM),粗晶结构(5MM),中晶结构(2-5MM),细晶结构(2MM),微粒结构(0.2MM)。 3、岩浆岩的结构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分为: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 4、根据全晶质岩石中的矿物的自形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结构: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 5、根据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交生结构,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包含结构和填隙结构。 6、根据结构确定矿物结晶顺序空间法则时应注意:矿物颗粒的相对自形程度,矿物间的相互包裹关系,矿物晶体大小和矿物共生组合关系。 7、侵入岩的常见构造有:块状构造,带状构造,斑杂构造,球状构造,晶洞构造和晶腺构造,流动构造和原生片麻理构造。 8、喷出岩的常见构造有:气孔和杏仁构造,枕状构造,流纹构造,柱状节理构造。 三 判断题 1、气孔和杏仁构造是侵入岩中常见的构造类型。 2、枕状构造是大陆火山喷发的特征构造。 3、流纹构造是基性岩中的特征构造。 4、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和似斑状结构是显晶质岩石的特点。 5、交生结构是同种矿物的互相穿插。 6、反应边结构是两种成分完全不同的矿物间的反应现象。 7、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是喷出岩常见结构类型。 8、喷出岩中常见有斑状结构。 第六章 岩浆岩的分类 一、填空 1、岩浆岩的分类应反应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地质产状和矿物的共生组合关系。 2、暗色矿物在岩石中的总量一般称色率或颜色指数,由超基性岩类到酸性岩类颜色指数依次降低。 3、岩浆岩共分为十二个岩类:1)橄榄岩-苦橄岩类, 2)金伯利岩类, 3)霓霞岩-霞石岩类, 4)碳酸岩类, 5)辉长岩-玄武岩类, 6)碱性辉长岩-碱性玄武岩类, 7)闪长岩-安山岩类, 8)正长岩-粗面岩类, 9)霞石正长岩-响岩类, 10)花岗岩-流纹岩类, 11)脉岩类, 12)火山碎屑岩类。 4、斑岩和玢岩仅用于浅成岩中斑状结构的岩石。斑岩的斑晶以石英,碱性长石和似长石为主,玢岩的斑晶以斜长石和暗色矿物为主。 第七章 超基性岩类 一、填空 1、超基性岩类包括以下四类岩石: 1)橄榄岩-苦橄岩类,2)金伯利岩类, 3)霓霞岩-霞石岩类, 4)碳酸岩类。 2、超基性岩类的代表性侵入岩为纯橄榄岩,橄榄岩和辉石岩。 3,超基性侵入岩的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次要矿物为角闪石,黑云母,偶见斜长石,副矿物为尖晶石类,铬铁矿,钛铁矿,磷灰石及磁铁矿。 4,超基性侵入岩的主要结构为半自形粒状结构,粒状襄嵌结构,海绵陨铁结构,网状结构,包含结构及反应边结构。 5,超基性喷出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玻基纯橄岩,玻基辉橄岩,苦橄岩和科马提岩。 6,蛇绿岩是一种特殊的岩石组合,自下而上由橄榄岩(蛇纹岩),层状堆积岩,席状岩墙群和枕状熔岩以及之上的一套海相沉积的含放射虫硅质岩组成。 7,金伯利岩是一种少见的不含长石的偏碱性超基性浅成超浅成岩,常见的原生矿物有橄榄石镁铝榴石金云母铬铁矿等。 8、金伯利岩常见细粒结构、斑状结构和环边假象结构,球状构造。 9、把岩浆成因的碳酸盐类岩石称为碳酸岩,沉积成因的叫碳酸盐岩。 10、碳酸岩的主要矿物是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 12、霓霞岩的喷出岩是霞石岩。 第八章 基性岩类 一名词解释 1、辉绿结构 斜长石和辉石颗粒大小相差不多,由它形单个辉石颗粒填充于较自形板状斜长石晶体所构成的近三角形空隙中。 2、辉长结构基性斜长石金额辉石的自形程度几乎相等,均称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 3、粗玄结构为在不规则排列的斜长石条状微晶所形成的间隙中,充填有若干个粒状辉石和磁铁矿的细小颗粒。 4、间隐结构在杂乱分布的密集的斜长石长条专微晶所形成的近三角间隙中,充填有隐晶玻璃质。 二 填空 1、基性岩的代表性侵入岩是辉长岩,喷出岩是玄武岩,辉绿岩是浅成相的侵入岩。 2、辉长岩的主要矿物是基性斜长石和辉石,次要矿物是普通角闪石、黑云母、橄榄石、石英和钾长石、副矿物是磷灰石、磁铁矿等。 3、玄武岩按碱性程度分为钙碱性和碱性两大类。辉长岩对应的喷出岩为钙碱性玄武岩。 4、碱性基性岩类的侵入岩以正长辉长岩、碱性辉长岩、霞斜岩为代表。喷出岩统称为碱性玄武岩。 5、基性岩的SiO2含量在4553之间。可分为辉长岩玄武岩类和碱性辉长岩碱性玄武岩类。 第九章 中性岩类 一 名词解释 1、交织结构斜长石微晶呈平行或半平行排列,辉石及磁铁矿分布于其中。 2、安山结构岩石的基质中斜长石微晶呈杂乱半定向排列,微晶之间有较多的玻璃质或隐晶质充填。 3、二长结构指斜长石自形程度高,钾长石呈它形分布于间隙中,或斜长石晶体嵌在大块的钾长石之中。 4、粗面结构指碱性斜长石(透长石或正长石)微晶近于平行排列,若遇斑晶时,微晶绕过斑晶。 二、填空 1、中性岩可分为三类,闪长岩安山岩类;正长岩粗面岩类和霞石正长岩响岩类。 2、钙碱性系列中性岩类的侵入岩为闪长岩,浅成侵入岩为闪长玢岩,喷出岩为安山岩。 3、闪长岩的主要矿物是中性斜长石及角闪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单斜辉石、石英、钾长石,副矿物有磷灰石、磁铁矿、榍石等。 4、安山岩多具斑状结构、交织结构,具块状、气孔和杏仁构造。 5。常见的安山岩有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黑云母安山岩和玻基安山岩。 6、正长岩是中性岩类碱性系列的深成岩的代表,当石英含量增加时,过渡为花岗岩,当斜长石增加时,可过渡为二长岩。 7、与正长岩对应的喷出岩为粗面岩,与二长岩对应的喷出岩为粗安岩。它们多具斑状结构,块状、气孔状构造。 8、霞石正长岩是中性岩类过碱性系列深成侵入岩的代表。喷出岩是响岩 第十章 酸性岩类 一、名词解释 1、I 型花岗岩浆是火成(岩浆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 2、S 型花岗岩浆是沉积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 3、花岗结构,也称半自形粒状结构指暗色矿物自形程度较好,长石次之,石英为它形晶充填于不规则的空隙之中。 二、填空 1、酸性岩类的化学成分特点是SiO2含量高,一般超过66,为硅酸过饱和岩石。K2O和Na2O高,平均68,而Fe2O3、FeO、CaO较低。 2、酸性岩类的深成相、中深成相和浅成相的代表性岩石是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 3、酸性岩类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普通角闪石及少量辉石,副矿物为锆石、榍石磷灰石和磁铁矿。 4、与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相应的酸性喷出岩是流纹岩和英安岩,它们的主要结构是斑状结构,构造主要为流纹构造、气孔和浮岩构造。 第十一章 脉岩类 一、名词解释 1、脉岩是指充填构造裂隙呈脉状产出的火成岩类。 2、煌斑岩类是一种暗色矿物含量高的暗色脉岩。 3、细晶岩为一种浅色脉岩,它以缺少暗色矿物,并具细晶结构为特征。 4、伟晶岩是粗粒甚至巨粒的各种类型的脉状及团块状体。 5、煌斑结构指岩石中暗色矿物多,且为自形晶和自形斑晶。 6、伟晶结构指由长石、石英组成的块状伟晶集合体。 二、填空 1、与深成岩成分相似的脉岩叫继承性脉岩(或未分脉岩,与深成岩成分差别大的脉岩叫二分脉岩。 2、脉岩中,若以浅色矿物为主,具细粒结构者为细晶岩,具伟晶结构者为伟晶岩,若以暗色矿物为主,具黄斑结构者为煌斑岩。 3、按煌斑岩的主要暗色矿物粗分为云母黄班岩,角闪煌斑岩及辉石煌斑岩。 4、煌斑岩的成因有分异说和同化混染说两种。 5、比较完整的花岗伟晶岩脉从外向内可分为边缘带、外侧带、中间带、内核等。 6、伟晶岩的成因有三种:岩浆成因说,交代成因说,岩浆交代成因说。 第十二章、火山碎屑岩类 一、名词解释 1、火山碎屑岩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碎屑物,堆积后经多种成岩方式固结而成的岩石。是一种介于熔岩和正常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岩石类型。 2、方式碎屑物指的是由于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各种碎屑物质。 3、刚性岩屑是火山基底和管道的围岩,包括早先形成的熔岩,经火山爆发碎裂而成大小不一的棱角状碎块。 4、晶屑系指矿物晶体的碎屑。 5、火山泥球构造主要由较细的中、酸性火山酸性物所组成,混有一些陆源物质和硅质凝胶,呈球状、椭球状和扁豆状,常具同心纹状。 二、填空 1、火山碎屑物按内部组分结构可分为岩屑、晶屑与玻屑三种。 2、火山碎屑岩结构按粒度分为: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尘屑结构。 3、正常火山碎屑岩类可分为普通火山碎屑岩、层状火山碎屑岩和熔结火山碎屑岩三个亚类。 4、向沉积岩过渡的火山碎屑岩类可分为沉积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两类。 第十五章 硅酸盐熔浆的典型实验相图及应用 1、简述钙长石钠长石结晶过程。 相图端元组分为钙长石及钠长石,钙长石熔点为15530C,钠长石熔点为11180C,当熔体由高温到低温冷却时可分为两种情况:1平衡结晶作用,设熔体组分为X,当温度下降至液相线时(T1),开始结晶,由图可以看出达到液相线的液相组成为a,晶出的固相组成为b,两者成平衡。当温度继续下降至T2时,液相组成沿单变线改变为c,而与c平衡的晶体组成为d,此时熔体与晶体的组成都向富含钠长石的方向变化,晶体:熔体cc*:c抎.当温度下降至T3时,液相组分改变至e,晶体组分改变至f,此时晶体f的组成与原始熔体的组成相同,温度略降低,结晶全部结束整个体系变为固相,最后结晶的温度为T3点的温度。 2、用An-Ab系相图解释斜长石的正环带结构。 如图,在平衡条件下,温度下降缓慢,早晶出的偏基性的斜长石有充分的时间与熔浆进行反应,最后形成均匀的具原始熔体组成的斜长石晶体,若温度下降迅速,早晶出的晶体来不及与熔浆反应(部分分离结晶作用,此时晶体的外围包裹了偏酸性的长石最后,这样则形成了斜长石的正环带结构。 3、用透灰石钙长石系解释辉长结构与辉绿结构。 如图设原始组分为X1,此时Di、An各为50。在PH2O=108Pa时,共结点约在An、Di各占50,此时,含Di50的熔浆,在P108Pa时,冷却至共结温度时,两矿物同时结晶,形成自形程度相同的辉长结构。当PH2Oor=f(w-Py)时,碎屑颗粒开始滑动; 当Px*l1+Py*l2or=W*l3时,碎屑开始滚动, 当上举力大于有效重力时,颗粒呈跳跃搬运, 当上举力与紊流共同作用时,颗粒呈悬移搬运。 2、简述尤尔斯特龙图解 该图解表现了起始流速与颗粒大小的关系。由图中可以看出如下几点:1)颗粒开始搬运(侵蚀)所需的起动流速要大于继续搬运所需的流速;2)0.05-2毫米的颗粒所需的起动流速最小,而且与沉积临界流速间差值亦不大; 3)大于2毫米颗粒的起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的差值也很小,且两者随粒度增大而增加,表明砾石不易搬运很易沉积。4)小于0.05毫米颗粒的起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间差值很大,所以粉砂以下的颗粒一旦被搬运就不易沉积。 3、用沃克图解说明滚动和悬浮的最大粒径的关系。 由图可以看到:1)当流动强度为时,所滚动的砾石最大粒径为 8厘米,同时悬浮的最大粒径为2.2毫米。2)当流速略小于时,可使8厘米的砾石与2.2毫米的砂粒同时沉积。3)当流动强度在点反复变动时,可形成砂. 砾石质沉积互层。4)如果流动强度急剧减小,则可能造成分选极差的多众数的砾.砂.粉砂和泥的混合沉积物。5)沉积 1毫米的砂粒所需的流动强度比沉积7厘米的砾石所需强度小得多,因此7厘米的砾岩中的1毫米的砂不是同时沉积的。 第三章 沉积期后变化 一、概念 1、同生作用系指沉积物沉积下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部与底层水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作用和反应。 2、成岩作用系指随着埋深,沉积物与沉积环境隔绝而被固结成岩石之间所发生的变。 3、后生作用是继成岩作用阶段之后,在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作用和变化。 4、表生作用是指沉积岩抬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或低温低压的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 5、压实作用系指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负荷压力下,不断排出水分,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的过程。 6、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矿物质(称为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坚硬岩石的过程。 7、压溶作用在压力作用下,沉积物或沉积岩内发生的溶解作用称为压实作用。 二、填空 1、沉积岩形成作用系指沉积物形成,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及沉积岩的变化直 至转变为变质岩,以及沉积物抬升到近地表而遭受表生作用的全过程。 2、沉积物形成岩石经过的主要作用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矿物 的多相转变,重结晶作用,容蚀作用,交代作用等。 第四章 沉积岩的构造和颜色 一、基本概念 1、原生构造指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及固结之前形成的构造为原生构造。 2、层理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它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3、流动体制指床沙形体与流动条件之间的关系。 4、韵律层理由层与层间平行或近平行的从数毫米至数十厘米等厚或不等厚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层的互层重复出现组成. 5、粒序层理又称为递变层理,从层的底部至顶部粒度由粗逐渐变细者为正粒序, 由细逐渐变粗者为逆粒序。 6、水平层理产于细碎屑岩和微晶灰岩之中,细层平直并与层面平行,细层可连续或断续,细层的厚度常只有几毫米。形成于比较弱的水动力条件。 7、平行层理产于砂岩之中,外貌与水平层理极相似,形成于较强的水动力条件。 8、交错层理指在层的内部由一组倾斜的细层与层面或层系界面相交,故又称为斜层理。 9、爬升沙纹层理指后一个层系爬叠在前一个层系之上。 10、浪成沙纹层理由浪成沙纹迁移形成的交错层理,叫浪成沙纹层理。 11、羽状交错层理层系相互叠置,相邻层系的细层倾向正好相反,呈羽毛状或人字形。 12、再作用面构造指同一层系内的一个侵蚀面。 13、波痕是非粘性的沙质沉积物层面上特有的波状起伏的面状构造。 14、包卷构造是指在一个层内的层理柔皱现象。 15、滑蹋构造是指已沉积的沉积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和位移所产生的各种同生变形构造的总 16、干裂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呈字形或字形。 17、结核是岩石中的自生矿物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在成分,结构,颜色等方面与周围有显著不同。 18、生物遗迹构造是指保存在沉积物表面上及层内的生物活动的痕迹。 19、硬底构造指在正常沉积间断面上,由于生物作用和同生胶结作用形成的坚硬层。 二、填空 1、沉积岩的构造是指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形成的各种构造。 2、组成层理的要素有细层,层系,层系组。 3、根据交错层理中层系的形态可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 ,槽状交错层理等。按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200CM)交错层理。 4、潮汐层理包括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复合层理。 5、波痕指数(RI)波长/波高。 6、波痕不对称指数(RSI)迎水坡水平长度 / 背水坡水平长度。 7、按形成波痕的介质条件不同,可分为流水波痕,浪成波痕,风成波痕。 8、结核按形成阶段可分为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后生结核。 9、生物遗迹构造按行为方式可分为停息构造,爬行构造,居住构造,觅食构 造,啮食构造等五类。 10、根据成因,颜色可分为三类:继承色,自生色和次生色。 第五章 沉积岩的总分类 一、填空 1、近代沉积岩分类中的分类基础有成因,成分,结构及大地构造性质等。 2、沉积岩的成因可从 1) 沉积作用方式,2) 沉积物来源,3) 沉积物堆积方式,4) 沉积岩生成顺序,5) 沉积岩形成时的动力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 3、F. J裴蒂庄(1957.1975)把沉积岩分为外生沉积物和内生沉积物两大类。 4、R.C.塞利(1976)的分类首先分成自生沉积物和它生沉积物两大类。 5、曾允孚,夏文杰把沉积岩分为基本类型和附生类型,其中基本类型按物源分为火山碎屑岩,陆源沉积岩和内源沉积岩等三类。 第六章 陆源碎屑岩 一、名词解释 1、陆源碎屑岩是指母岩物理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经机械搬运和沉积,并进一步压实和胶结而形成的沉积岩。 2、杂基是指与砂,砾等碎屑物质一起机械沉积下来的较细粒物质,主要是粘土物质,还有细粉砂。碳酸盐灰泥等。 3、胶结物是对碎屑颗粒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4、陆源碎屑是主要来源于陆源区母岩机械破坏的产物。 5、成分成熟度 是指碎屑沉积组分在其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 6、粒度是指碎屑颗粒的绝对大小。 7、园度是指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园化的程度。 8、球度是指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 9、胶结类型在碎屑岩中,碎屑颗粒和填隙物间的关系称为胶结类型或支撑类型。 10、结构成熟度是指碎屑沉积物在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 11、砾岩或角砾岩由粗碎屑颗粒(2MM的砾石和角砾)组成的岩石称为砾岩或角砾岩。 12、砂岩是指粒度为2-0.0625毫米的砂占全部碎屑颗粒的50以上的碎屑岩。 13、粉砂岩是指碎屑粒度为0.0625-0.0039毫米的一种陆源碎屑类。 二、填空 1、碎屑岩包含四种基本组成部分,即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和孔隙,杂基和胶结物又可称为填隙物。 2、碎屑岩的结构总称碎屑结构。 碎屑结构包括三个内容,即碎屑颗粒本身的特点,填隙物的特点及碎屑颗粒同填隙物间的关系。 3. 碎屑按大小可划分为如下粒级:砾 2MM,砂 2-0.05MM,粉砂 0.05-0.005 MM, 泥 0.005MM。 4、陆源碎屑岩按碎屑大小可分为: 粗碎屑岩砾岩和角砾岩, 中碎屑岩砂,细碎屑岩粉砂岩。 5、园度可分为四级: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 6. 常见胶结物的结构有:1)非晶质结构, 2)隐晶质结构,3)显晶质结构,4)带 状和栉壳状结构,5)再生结构,6)嵌晶结构。 7、按碎屑与杂基的相对含量可以分为杂基支撑和颗粒支撑两大类。 8、按颗粒与填隙物的相对含量和相互关系可分为基底胶结,孔隙胶结和接触胶结,溶蚀胶结。 9、孔隙可以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类。 10、按砂粒大小可细分为巨粒砂岩(2-1MM),粗粒砂岩(1-0.5MM),中粒砂岩 (0.5 -0.25MM),细粒砂岩(0.25-0.1MM)和微粒砂岩(0.1-0.05MM)。 11、根据杂基含量,砂岩可分为净砂岩(杂基15%)。 12、砂岩的分类图解中三个端元代表的碎屑为: :石英,燧石,石英岩和其它硅质岩屑。 :长石,花岗岩及花岗片麻岩屑。 :除,中的岩屑以外的其它岩屑。 三、综合题 1、砾岩。 2、砾质砂岩。 3、砂质砾岩。 4、含砾砂岩。 5、砾质泥砂岩。 6、长石砂岩。 7、长石石英杂砂岩。 8、长石砂岩。 9、岩屑砂岩。 10、长石砂岩。 11、长石石英砂岩。 12、长石砂岩。 13、长石砂岩。 14、长石杂砂岩。 15、岩屑杂砂岩。 16、长石杂砂岩。 17、长石砂岩。 18、长石杂砂岩。 19、长石石英杂砂岩。 20、长石砂岩。 21、石英砂岩。 22、石英砂岩。 23、白云质杂砂岩。 24、长石砂岩。 25、岩屑长石砂岩。 26、长石杂砂岩。 27、长石岩屑杂砂岩。 28、长石砂岩。 第七章 泥质岩 (粘土质岩) 一、名词解释 1、泥质岩主要是由粘土矿物及小于0.0039MM的细碎屑(50)组成,含少量粉砂碎屑,又称粘土质岩。 2、泥状结构是几乎全由粘土质点组成,含的以下的砂或粉砂。 3、鳞片构造 由粘土矿物的细小鳞片杂乱分布组成,常含有较多的碎屑矿物。 4、黑色页岩指含有较多的有机质与分散状的硫化铁而呈黑色的岩石。 5、泥岩指具泥状结构,无纹理及页理的岩石。 6、页岩指具有纹理及页理的泥岩。 二、填空 1、泥质岩的主要物理特性有:可塑性,耐火性,烧结性,粘结性。干缩性, 吸附性和吸水性。 2、主要粘土矿物有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和各种混层粘土矿物。 3、按粘土,粉砂及砂的相对含量可分为下列结构类型:泥状结构,含粉砂 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含砂泥状结构,砂泥状结构。 4、按粘土矿物的结晶程度及晶体形态分为:非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微 晶质结构,粗晶结构。 5、显微构造有:鳞状构造,毡状构造,定向构造。 第八章 碳酸盐岩 一、名词解释 1、内碎屑是盆内弱固结的碳酸岩沉积物,经岸流,潮汐及波浪等作用剥蚀破碎并经过再沉积的碎屑。 2、鲕粒直径小于2MM的球状椭球状的颗粒,由一圈或多圈规则的同心纹,围绕一个核心组成。 3、表鲕如果围绕一个核心只发育几圈纹层,包壳的厚度小于核心的半径,就叫表鲕。 4、复鲕由几个小鲕组成核心为同心纹包壳的颗粒称为复鲕。 5、团粒是次球状,椭球状和杆状的颗粒,由泥晶碳酸盐组成,不具内部构造。 6、团块是由几个碳酸盐颗粒被灰泥粘结在一起,或被藻类粘结在一起形成的颗粒。 7、骨粒是无脊椎动物分泌的碳酸盐骨骼组份,一般具有完整的形态。破碎的生物骨骼碎屑。 8、核形石形状不规则的颗粒,常由同心状的藻类泥晶纹层围绕一个固体核心组成,常大于2MM。 9、生物骨架结构是原地生长的造礁生物构成岩石的骨架常具有生物骨架结构。 10、亮晶方解石, 11、微晶方解石, 12、新生变形作用是一种特殊的重结晶作用,它包括了一种矿物与其本身之间或与其多相晶体之间的转变。 13、等厚胶结指颗粒周围的胶结物是均匀等厚的。 14、重力胶结指颗粒下侧的胶结物较厚的非对称分布。 15、新月形胶结指在颗粒的接触点产生胶结物的结构。 16、白云石化作用指石灰岩部分或全部被白云石交代的作用。 二、填空 1、碳酸盐岩主要由沉积的碳酸盐矿物(即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组成,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2、碳酸盐岩的主要化学成份有:CaO,MgO及CO2。 3、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及白云石组成。 4、粒屑结构是由颗粒,泥晶基质,亮晶胶结物和孔隙四种结构组分构成。 5、鲕粒,豆粒均属包粒。 6、内碎屑按颗粒大小可分为:砾屑:2毫米,砂屑:2-0.06毫米,粉屑:0.06-0.03毫米,微屑:0.03-0.004毫米,泥屑4毫米),极粗晶结构(4-1毫米),粗晶结构(1-0.5毫米),中晶结构(0.5-0.25毫米),细晶结构(0.25-0.06毫米),极细晶结构(0.06-0.03毫米),微晶结构(0.03-0.004毫米),泥晶结构(0.004毫米)。 8、按晶体的相对大小可分为:斑状结构,嵌晶结构。 9、按晶体的形状可分为:它形晶,半自形晶,自形晶。 三、简述题 1、简述混合白云岩化作用。 混合白云岩化机制是由汉肖等(1971)提出的,海水对白云石是过饱和的,但由于白云石要求精确的a-g有序度,很难直接沉积白云石。当大气水与30左右的海水混合时,将对方解石不饱和,但对白云石增强饱和,g/a比值仍可保持不变,从而产生白云石化左右。 2、简述白云岩化作用的渗透回流机制。 该机制由德菲斯(1965)提出,海水为毛细管作用抽吸入潮上沉积物及湖泊中,以及和涨潮带来的海水一起为蒸发作用所浓缩,产生具有g/a比值的孔隙水,然后这些浓盐水通过地下沉积物向海倒流或下渗,造成钙质沉积物的白云石化。 3、简述潮上萨勃哈蒸发泵白云岩化机理。 该机理由许靖华等(1969)提出,海水是由于萨勃哈上面的蒸发泵作用,从泻湖侧向被抽吸入潮上沉积物内,从而提高孔隙水的g/a比值,因而引起白云 石化作用。 4、简述鲕粒的形成过程 鲕粒一般认为是无机沉淀作用生成的,热带海水的搅动环境中,上升的冷的海水升温并逸出CO2,使之对CaCO4经常处于过饱和,搅动环境使核心不断升起,而形成围绕核心碳酸钙沉淀,形成包壳的鲕粒。 四、综合题 1、泥灰岩。 2、含泥灰岩。 3、含灰白云岩。 4、白云岩。 5、含灰白云岩。 6、石灰岩。 7、白云岩。 8、泥云岩。 9、泥灰岩。 10、含泥石灰岩。 11、亮晶砂屑砾屑灰岩。 12、亮晶鲕粒砂屑灰岩。 13、亮晶含砾屑砂屑灰岩。 14、亮晶砂屑鲕粒灰岩。 15、亮晶含砂屑鲕粒灰岩。 16、亮晶鲕粒灰岩。 17、泥晶团粒灰岩。 18、含砂屑泥晶灰岩。 19、亮晶鲕粒砂屑灰岩。 20、泥晶砂屑鲕粒灰岩。 第九章 硅质岩 一、名词解释 1、硅质岩是指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以及某些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富含二氧化硅(一般大于70)的岩石。 2、燧石岩是一种常见的,主要由玉髓和自生石英组成的硅质岩。 二、填空 1、硅质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有各种类型蛋白石,结晶质的玉髓和自生石英。 2、硅质岩的结构可以有非晶质胶状结构,隐晶结构,微粒结构,生物结构以及粒屑结构,还可以有各种交代结构。 3、硅质岩可分成两大类:生物和生物化学成因的和非生物成因的。 4、硅质岩的主要类型有硅藻土,海绵岩,放射虫岩,蛋白土,燧石岩,碧玉岩和硅质板岩,硅华等。 第十章 其它内源沉积岩和附生岩 一、名词解释 1、铝质岩是一种化学成分上富含L23,并主要由大于50的铝的氧化物组成的沉积岩类。 2、铁质岩指含铁量大于50的沉积岩。 3、锰质岩是以锰的化合物为重要的造岩矿物的沉积岩类。 4、磷质岩指含磷(8-18)的沉积岩。 5、蒸发岩是指由于含盐度较高的溶液或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的化学沉淀而形成的岩石。 二、填空 1、铝质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铝的氧化物,如三水铝石,一水软铝石及一水硬铝石。 2、生物作用形成的铁质岩结构主要有铁质藻叠层石,铁质隐藻粒屑结构和铁泥隐藻结构。 3、磷质岩按磷的含量可以分为三种,即含磷沉积岩(P2O518)。 4、磷质岩的结构可分为机械成因的,化学成因的,生物成因的和次生成因的四类。 5、蒸发岩按矿物成分的不同,可有石膏和石膏岩,石盐岩和钾镁岩。 第十一章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一、名词解释 1. 沉积环境是在物理上,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2. 沉积相是一定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3. 沉积相分析指通过沉积岩一系列特征的研究可以恢复沉积时的环境的过程。 4. 沉积模式是沉积环境中各亚环境或亚相在时空上演化和分布规律的高度综合。 5. 三角洲是指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的汇合处所形成的锥状沉积体。 6. 潮坪指海底坡度极缓,宽度相当大,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广海沿岸地区。 二、填空 1、沉积环境是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2、沉积环境的分类,首先分成大陆,海陆过渡和海洋三大环境。 3、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沉积岩石学标志,古生物古生态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志。 4、沉积岩石学标志包括:岩石类型和矿物成分,沉积岩结构和沉积构造。 5、河流类型主要有网状河,蛇曲河和平直河三种类型。 6、河流相分为河道,河漫滩和牛轭湖等三种亚相。 7、三角洲相可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等三种亚相。 8、海洋的介质条件以波浪,潮汐和海流为主。 9、结合海水深度和海底地形可分为如下沉积环境:海岸环境,浅海陆棚环境,次深海环境,深海环境。 10、潮坪可分为潮上,潮间和潮下三个带。按沉积物特点由陆向海把潮间带细分为泥坪,砂泥坪和砂坪。 11、威尔逊(1975)碳酸盐沉积模式中分为九个相带即:盆地,陆棚,深陆棚边缘,台地前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及台地蒸发岩。 三、简述题 1、简述河流的沉积层序。 由蛇曲河的侧向迁移所形成的层序具有向上变细的特征,下部为河道沉积,它包括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由堤岸,决口扇和洪泛平原沉积等组成 2、简述古代三角洲的鉴别标志。 1)在河流不断向前推进的条件下可形成向上变粗的层序,由前三角洲泥,远端坝,河口坝及三角洲平原沉积组成;2)向上由水平层理,砂纹层理,大型交错层理组成;3)既有海相生物又有陆相生物,并有较多的半咸水生物;4)古水流呈双向性;5)沉积厚度很大,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 3、简述潮坪的沉积层序。 底部为大型板状交错层理的潮下或潮渠砂岩沉积;下部为具双向交错层理及再作用面的低潮坪砂岩沉积;上部为潮汐层理脉状层理的中潮坪砂泥沉积;顶上为具泥裂的高潮坪泥岩沉积。 4、简述鲍玛层序 鲍马层序可分为五段:段为具有粒序层理的砂岩或砂砾岩;段为具平行层理的较细砂岩;段为具砂纹层理的粉砂岩;段为具水平层理的粉砂质泥岩;段为泥岩。 一、名词解释, (每个4分) 1、变质作用: 指在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于地球内力的变化,特别是上地幔对地壳的影响,区域热流值和应力发生变化,使地壳中已经存在的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产生局部重熔或重溶,形成部分流体相,这些作用的总和称变质作用。 2、正变质岩:原岩为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 3、负变质岩:原岩为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称负变质岩。 4、特征变质矿物:指稳定范围比较窄,对变质作用的条件变化反应比较灵敏, 可以反映变质作用条件的矿物。如蓝晶石、红柱石、矽线石、硬绿泥石等。 5、贯通矿物:指稳定范围比较大, 在不同的变质作用条件下都可以稳定存在的矿物。如石英、斜长石、方解石等。 6、重结晶作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在固态下岩石中同种矿物重新结晶生长,使矿物的颗粒大小和形态发生变化,而不形成新矿物相的作用 称重结晶作用。 7、变质结晶作用:变质作用过程中,在变质作用 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情况下,通过变质反应使原有矿物逐渐消失,新矿物相逐渐形成的过程称变质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中由于岩石中的组份发生了重新组合, 所以又可称为重组合作用。变质结晶作用过程中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了变化,但岩石的总化学成分不变。 8、交代作用:在变质作用过程中, 在有流体相参与的情况下,岩石在固态下发生某些组份的带人和带出而使固态岩石的总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一种作用。交代作用过程中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都发生变化。 9、裂隙溶液:交代作用过程中一种存在于岩石的裂隙中,可以自由流动的溶液,它以渗透方式进行组份迁移。 10、间隙溶液: 主要以单个分子状态围绕矿物颗粒表面或存在于颗粒之间的间隙中的溶液。 它不能自由流动, 主要以扩散方式进行组份迁移。 11、变质分异作用:在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下,成分均一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发生矿物成分的不均一聚集现象,形成成分不均一的变质岩,这种作用称变质分异作用。 12、变质带: 变质程度不同的岩石在空间上呈有规律的分带现象,这些带呈变质带。 13、递增变质带:在空间上变质程度由低级到高级顺序排列的变质带称递增变质带。又叫渐进变质带。 14、变余结构:变质岩中由于变质结晶作用不彻底而保留下来的原岩的结构特征称变余结构。在浅变质岩中比较常见。 15、变晶结构: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经重结晶和变质 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构称变晶结构。 16、区域变质作用:指在区域性温度压力升高的情况下,在大范围内发生的变质作用。其变质作用因素比较复杂,形成的因素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大地构造环境及物化条件的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划分。 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