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讲义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相关标准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凝结时间 安定性检验方法 GB T1346 2001 2012 03 01实施GB T1346 201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ISO法 GB17671 1999通用硅酸盐水泥 GB175 2007公路工程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E42 2005建筑用砂 GB14684 2001 2012 02 01实施GB14684 2011 标准名称改为 建设用砂 建筑用卵石 碎石 GB14685 2001 2012 02 01实施GB14685 2011 标准名称改为 建设用卵石 碎石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 2011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相关标准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 TF50 2011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GE30 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 T1596 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 T18046 2008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GB T176 200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2010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 JTJ270 98水泥水化热测定方法 GB T12959 2008 水泥混凝土的定义 混凝土 简称为 砼 t ng 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 经养护 硬化后具有一定强度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 水泥混凝土 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 砂 石作集料 与水 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 按一定比例配合 经搅拌 成型 养护 硬化而得的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结构或者构件 也称普通混凝土 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概述 1 混凝土配合比 是指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质量比例 确定这种数量比例关系的工作 称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 混凝土配合比的表示方法 1 相对用量表示法 水泥 砂 石子 水 2 单位用量表示法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1 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要求 2 满足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坍落度 工作度 和易性要求 3 满足工程所处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4 符合经济原则 即节约水泥 以降低混凝土成本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步骤 1 计算初步配合比2 试拌调整 提出基准配合比3 检验强度 确定试验室配合比4 换算施工配合比 工地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规定 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 配合比设计所采用的细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 5 粗骨料含水率应小于0 2 2 除配制C15及其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外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下表规定 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3 长期处于潮湿或水位变动的寒冷和严寒环境以及盐冻环境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 引气剂掺量应根据混凝土含气量要求经试验确定 混凝土最小含气量应符合下表规定 最大不宜超过7 0 混凝土最小含气量说明 含气量为气体占混凝土体积的百分比 4 对于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设计要求的工程 宜掺用适量粉煤灰或其他矿物掺合料 混凝土中最大碱含量不应大于3 0kg m3 对于矿物掺合料碱含量 粉煤灰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 6 粒化高炉矿渣粉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 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抗压强度为指标 初步配合比设计计算 一 确定试配强度 fcu 0 1 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时 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2 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小于C60时 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 混凝土配制强度 MPa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这里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值 MPa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MPa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当具有近1个月 3个月的同一品种 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资料 且试件组数不小于30时 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第i组的混凝土试件强度 MPa n组试件的强度平均值 MPa n 试件组数 对于强度等级不大于C30的混凝土 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3 0MPa时 应按上式计算结果取值 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3 0MPa时 应取3 0MPa 对于强度等级大于C30且小于C60的混凝土 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4 0MPa时 应按上式计算结果取值 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4 0MPa时 应取4 0MPa 当没有近期的同一品种 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资料时 其强度标准差可按下表取值 二 计算水胶比1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60时 混凝土水胶比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 W B 混凝土水胶比 a b 回归系数 可按下表规定取值 胶凝材料28d胶砂抗压强度 MPa 可实测 也可以按下表确定 回归系数 a b 取值表 当胶凝材料28d胶砂抗压强度值 无实测值时 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f s 粉煤灰影响系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 可按下表选用 水泥28d胶砂抗压强度 MPa 可实测 无实测值时 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c 水泥强度等级富余系数 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 当缺乏实际统计资料时 可按下表选用 水泥强度等级值 MPa 不同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 c 粉煤灰影响系数 f 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 s 说明 1 采用 级粉煤灰宜取上限值 2 采用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下限值 采用s9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上限值 采用s10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可取上限值加0 05 3 当超出表中的掺量时 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应经试验确定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及所对应的条件 GB50010 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说明 1 室内潮湿环境是指构件表面经常处于结露或湿润状态的环境 2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的有关规定 3 海岸环境和海风环境宜根据当地情况 考虑主导风向及结构所处迎风 背风部位等因素的影响 由调查研究和工程经验确定 4 受除冰盐影响环境是指受到除冰盐 盐雾影响的环境 受除冰盐作用环境是指被除冰盐溶液溅射的环境以及使用除冰盐地区的洗车房 停车楼等建筑 5 暴露的环境是指混凝土结构表面所处的环境 设计年限为50年结构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 说明 1 氯离子含量系指其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 2 预应力构件混凝土中的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 06 最低混凝土强度较上表提高两个等级 3 素混凝土构件水胶比及最低强度等级可适当放宽 4 有可靠工程经验时 二类环境中的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降低一个等级 5 处于严寒和寒冷地区二b 三a类环境中的混凝土应使用引气剂 并可采用括号中的有关参数 6 当使用非碱活性骨料时 对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不作限制 非碱活性骨料 用砂浆长度法进行试验 对于砂料 当砂浆半年膨胀率超过0 1 或3个月的膨胀率越过0 05 时 只在缺少半年膨胀率时才有效 即评为具有危害性的活性集料 反之 如低于上述数值时 则评为非活性集料 对于粗集料 当砂浆半年膨胀率低于0 1 或3个月的膨胀率低于0 05 时 只在缺少半年膨胀率时才有效 即评为非活性集料 如超过上述数值时 尚不能作最后结论 应根据混凝土的试验结果作出最后的评定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 JGJ55 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测试方法 JTJ270 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 混凝土拌合物氯离子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 三 确定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每立方米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 mw0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水胶比在0 40 0 80范围时 可按下表选取 2 混凝土水胶比小于0 40时 可通过试验确定 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 kg m3 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 kg m3 说明 1 上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取值 采用细砂时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5kg 10kg 采用粗砂时 可减少5kg 10kg 2 掺用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时 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掺外加剂时 每立方米流动性或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 mw0 可按下式计算 mw0 m w0 1 式中 mw0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kg m3 m w0 未掺外加剂时推定的满足实际坍落度要求的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 kg m3 以上表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中坍落度90mm坍落度的用水量为基础 按每增大20mm坍落度相应增加5kg m3用水量来计算 当坍落度增大到180mm以上时 随坍落度相应增加的用水量可减少 外加剂的减水率 应经混凝土试验确定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 ma0 应按下式计算 ma0 mb0 a式中 ma0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 kg m3 mb0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 kg m3 a 外加剂掺量 应经混凝土试验确定 四 确定胶凝材料 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 mb0 应按下式计算 并应进行试拌调整 在拌合物性能满足的情况下 取经济合理的胶凝材料用量 式中 mb0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 kg m3 mw0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的用量 kg m3 W B 混凝土水胶比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 mf0 应按下式计算 mf0 mb0 f式中 mf0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用量 kg m3 f 矿物掺合料掺量 可参照下表确定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mc0 应按下式确定 mc0 mb0 mf0式中 mc0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的用量 kg m3 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说明 1 采用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时 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 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 2 复合掺合料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3 在混合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 矿物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 预应力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 说明 1 采用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时 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 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 2 复合掺合料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 3 在混合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 矿物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 五 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砂率 混凝土配合比的砂率 s 应根据骨料的技术指标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施工要求 参考既有历史确定 当缺乏砂率的历史资料时 混凝土砂率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 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 2 坍落度为10mm 60mm的混凝土 其砂率可根据粗骨料品种 最大公称粒径及水胶比按下表选取 3 坍落度大于60mm的混凝土 其砂率可经试验确定 也可在下表的基础上 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 砂率增大1 的幅度予以调整 混凝土砂率选取参照表 说明 1 上表数值系中砂的选用砂率 对细砂或粗砂 可相应地减少或增大砂率 2 当采用人工砂配制混凝土时 砂率可适当增大 3 当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 砂率应适当增大 六 计算粗 细骨料的用量 当采用质量法计算混凝土配合比时 粗 细骨料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f0 c0 g0 s0 w0 cp式中 f0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用量 kg m3 c0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kg m3 g0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 kg m3 s0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 kg m3 w0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kg m3 s 砂率 cP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质量 kg 可取2350kg m3 2450kg m3 当采用体积法计算混凝土配合比时 粗 细骨料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c 水泥密度 kg 3 可实测 也可取2900kg 3 3100kg 3 f 矿物掺合料密度 kg 3 可按GB T208实测 g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 kg 3 s 细骨料的表观密度 kg 3 w 水的密度 kg 3 可取1000kg 3 s 砂率 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 在不使用引气剂或引气型外加剂时 可取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 调准与确定 一 试配1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应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 混凝土试配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搅拌 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混凝土试验用搅拌机 JG244的规定 搅拌方法宜与施工采用的方法相同 2 试验室成型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 T50080的规定 3 每盘混凝土试配的最小搅拌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并不应小于搅拌机公称容量的1 4 且不应大于搅拌机公称容量 混凝土试配的最小搅拌量 4 在计算配合比的基础上应进行试拌 以检查拌合物的性能 当试拌得出的拌合物坍落或维勃稠度不能满足要求 或粘聚性和保水性不好时 应在保证水胶比不变的条件下相应调整用水量或砂率 直到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 然后修正计算配合比 提出试拌配合比 5 在试拌配合比的基础上应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 其中一个应为本规程第4条确定的试拌配合比 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胶比宜试拌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 05 用水量应与试拌配合比相同 砂率可分别增加和减少1 2 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 拌合物性能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 3 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 每个配合比应至少制作一组 三块 试件 并应标准护到28d或设计规定龄期时试压 一般制作7d 28d2组试件 6 配合比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第5条混凝土强度试验结果 宜绘制强度和水胶比的线性关系图或插值法确定略大于配制强度对应的胶水比2 在试拌配合比的基础上 用水量 mw 和外加剂用量 ma 应根据确定的水胶比作调整 3 胶凝材料用量 mb 应以用水量乘以确定的胶水比计算得出 4 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 mg和ms 应根据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进行调整 7 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和配合比配合比校正系数的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配合比调整后的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应按下式计算 c c mc mf mg ms mw式中 c c 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计算值 kg m3 mc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kg m3 mf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用量 kg m3 mg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 kg m3 ms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 kg m3 mw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用量 kg m3 2 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 c t 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实测值 kg m3 8 当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 时 按本第6条确定的配合比可维持不变 当二者之差超过2 时 应将配合比中每项材料用量均乘以校正系数 9 配合比调整后 应测定拌合物水溶性氯离子含量 试验结果应符合上表要求 10 对设计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应进行相关耐久性试验验证 11 生产单位可根据常用材料设计出常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备用 并应在启用过程中予以验证或者调整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1 对混凝土性能指标有特殊要求时 2 水泥 外加剂或矿物掺合料等原材料品种 质量有显著变化时 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 一 抗渗混凝土抗渗透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2 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 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 0mm 含泥量不得大于1 0 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 5 3 细骨料宜采用中砂 含泥量不得大于3 0 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 0 4 抗渗混凝土宜掺用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 粉煤灰等级应为 级或 级 抗渗混凝土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最大水胶比应符合下表规定 2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小于320kg 3 砂率宜为35 45 抗渗混凝土最大水胶比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抗渗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配制抗渗混凝土要求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提高0 2MPa 2 抗渗试验结果应满足下式要求Pt P 10 0 2式中Pt 6个试件中不少于4个未出现渗水时最大水压值 MPa P 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值 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型外加剂的抗渗混凝土 应进行含气量试验 含气量宜控制在3 0 5 0 二 抗冻混凝土抗冻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 粗骨料宜选用连续级配 其含泥量不得大于1 0 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 5 3 细骨料含泥量不得大于3 0 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 0 4 粗 细骨料均应进行坚固性试验 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砂 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52的规定 5 抗冻等级不小于F100的抗冻混凝土宜掺用掺引气剂 6 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中不得掺用含有氯盐的防冻剂 在预应力混凝土中不得掺用含有亚硝酸盐或碳酸盐的防冻剂 抗冻混凝土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最大水胶比应符合下表规定 2 复合矿物掺合料掺量宜符合下表规定 其他矿物掺合料掺量宜符合本规程相关规定 抗冻混凝土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复合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说明 1 采用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时 可将水泥混合材料掺量20 以上的混合材料计入矿物掺合料 2 复合矿物掺合料中各矿物掺合料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表 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中规定的单掺时的限量 3 掺用引气剂的混凝土最小含气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长期处于潮湿或水位变动的寒冷和严寒环境以及盐冻环境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 引气剂掺量应根据混凝土含气量要求经试验确定 混凝土最小含气量应符合下表规定 最大不宜超过7 0 混凝土最小含气量说明 含气量为气体占混凝土体积的百分比 三 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 粗骨料宜选用连续级配 其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25 0mm 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 0 含泥量不应大于0 5 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 2 3 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宜为2 6 3 0 含泥量不应大于2 0 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 5 4 宜采用减水率不小于25 的高性能减水剂 5 宜复合掺用粒化高炉矿渣粉 粉煤灰和硅灰等矿物掺合粉 粉煤灰等级不应低于 级 对强度等级不低于C80的高强混凝土宜掺用硅灰 高强度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试验确定 在缺乏试验依据的情况下 配合比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水胶比 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可按下表选取 并应经试配确定 高强度混凝土水胶比 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2 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的品种 掺量 应通过试配确定 矿物掺合料掺量宜为25 40 硅灰掺量不宜大于10 3 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00kg m3 高标号混凝土在试配过程中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 其中一个可为依据上表计算后调整拌合物的试拌配合比 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胶比 宜较试拌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 02 高强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确定后 尚应采用该配合比进行不少于三盘混凝土的重复试验 每盘混凝土应至少成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厂出纳年终工作总结模版
- 兴城古城旅游管理答辩
- 中石油便利店全流程诊断优化方案
- 毕业典礼家长代表发言稿模版
- ICU感染防控体系与管理策略
- 年度教学总结模版
- 药厂设备编程培训课件
- 2025租房合同简单范本
- 动物医学电脑配置要求
- 2025年大学生村官个人总结模版
- 2025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数学调研试卷(4月份)
- Unit7OutdoorfunIntegration(课件)-译林版(2024)英语七年级下册
- 货运司机雇佣合同协议
- DB31∕696-2020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板)单位产品综合能源消耗限额
- 聚酯合成的酯化与缩聚课件
- 认识分式 课件
- 发还清单(公安机关刑事法律文书式样(2012版))
- EHS监测测量控制程序
- 应急预案演练记录表范例
- 安装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 机房加固设计方案(承重)(共7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