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古代汉语知识教学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讲解】重点一:词的本义词的本义,是指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但是,由于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已经无从知道,所以通常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如:向说文宀部:“北出牖也。从宀,从口。”本义是朝北的窗子。如诗经七月:“塞向墐户。”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是根据词义的某些方面直接绘形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字形了解其寓意,解释其本义。如:立 由“大(人)”和下面的横线组成。横线是抽象符号,表示站立的地方。“立”为指事字,本义为站立。如尚书顾命:“一人冤,执刘,立于东堂。”(刘:斧钺一类兵器。)形声字是通过意符表意的,我们可以根据意符来分析其本义。形声字的构形表意,大体遵循“物以类聚,事由物别”的原则。这对我们探求形声字的本义大有好处。如凡以“页”为形旁的形声字多与“头”有关。如“额”、“颈”、“颊”、“顾”、“颜”、“颠”、“题”等字。顛说文页部:“顶也。从页,真声。”本义是头顶。如墨子修身:“华发隳颠。”(隳颠:从头顶披散下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根据字形分析本义的专著。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均对说文作了补充和诠释,这些都是研究词的本义的重要参考书籍。应该注意的是,考察词的本义,除了分析字形之外,还必须文献材料来证明,只有被证明了的词义,其字形分析才是可靠的。重点二:词的引伸义词在发展过程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词的引伸义。如:从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关系看,又可以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和间接引伸义两类。1直接引伸义和间接引伸义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如上面所举的“息”,其“休息、止息”义是直接从本义“气息、呼吸、喘息”中引伸出来的,是直接引伸义,其“灭”义是从引伸义中又引伸出来的,是间接引伸义。其后又从间接引伸义再引伸出来的意义,同样称为间接引伸义。2词义引伸的方式词义引伸有三种方式。(1)链锁式引伸。从本义引伸出引伸义,由引伸义再递相引伸下去的引伸方式为链锁式引伸。(2)辐射式引伸。以词的某一个意义为中心,呈辐射状派生出多个义项的引伸方式叫做辐射式丑伸。(3)综合式引伸。链锁式引伸和辐射式引伸交错在一起的引伸叫做综合式引伸。3引伸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引伸义既然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那么,引伸义和本义之间就存在一定的联系方式。归纳起来,其联系方式有三种:(1)相似。引伸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两者之间有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下面分三种情况来介绍:形貌性状相似。功能作用相似。方式情态相似。(2)相关。引伸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可以通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来引伸。甲事物对乙事物有标志作用,可以借甲代乙。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3)相因。引伸义和本义之间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理可以引伸。4词义引伸的规律词义引伸有以下几条规律:(1)由具体到抽象。(2)由个别到一般。(3)由实义到虚义。重点三:名词用如动词名词在句子中处于动词谓语的位置,并且具有动词的话法特点,叫做名词用如动词。1名词用如动词的标志(1)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在通常情况下,它是修饰动词的。(2)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不能修饰代词。(3)介宾词组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名词和介宾词组不能互相修饰,介宾词组在句子中往往作动词的补语或状语。(4)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同位关系、判断句中的主谓关系,那么,其中个名词活用为动词。(5)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常常用在动词前面。(6)名词前后用“而”连接时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不能连接名词,它通常是连接动词的。(7)特殊指示代词“所”字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特殊指示代词“所”字只能用在动词前面和动词组成“所”字词组。(8)特殊指示代词“者”字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特殊指示代词“者”字同它前面的动词、动宾词组、形容词或数词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而不能和名词组成名词性词组。(9)名词重迭。如果前一个名词作前面动词的宾语,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这种句子不是兼语式就是连动式,所以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用如动词的译法把名词用如动词译为现代汉语,要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来对译。一般来说,有下面几种译法:(1)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对译。(2)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性词组来对译。重点四: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用如动词1形容词用如动词(1)代词前面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不能修饰代词。(2)能愿动词后面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常常用在动词前面。(3)形容词后面跟有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如果它们之间不是修饰关系,那么,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支配关系。2数词用如动词基数词用如动词序数词用如动词。3量词用如动词4代词用如动词重点五:动词用如名词一个动词用在另一个动词后面作宾语,充当前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对象,那么,这后一个动词就用如名词。重点六:形容词用如名词形容词在句子中处于名词的位置,并且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叫做形容词用如名词。形容词用如名词以后,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重点七: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而,对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叫做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状语,有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和“岁”、“月”、“日”用作状语两种情况。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如下几种情况:(1)表示比喻,含有“像似的(一样)”的意思。(2)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理解时,可以在名词前面加一个隐藏的关系词“以”。(3)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那样”的意思。(4)表示行为的根据,含有“按照”、“根据”的意思。(5)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6)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含有“在(地方)”的意思。名词用作状语,古文中比较常见,其中有的已经凝固成双音词或成语,保存在现代汉语裹,如“席卷”、“鸟瞰”、“瓜分”、“鲸吞”、“蜂拥”、“响应”、“蚕食”、“土崩瓦解”、“星罗棋布”、“耳闻目睹”、“道听途说”、“风驰电掣”、“豕突狼奔”、“风起云涌”、“狼吞虎咽”等。2“岁”、“月”、“日”用作状语(1)“岁”、“月”、“日”字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时间的经常性和连续性,含有“岁岁”、“月月”、“日日”意思。(2)“日”字放在形容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动词前面,表示情况逐渐发展。意思是:“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3)“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表示“往日”、“当初”的意思,用来追溯过去。3名词状语和主语的辨别怎样辨别名词是状语还是主语呢?可以从如下两方面来辨别:(1)根据意义来辨别。一个名词,如果是谓语陈述的对象,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主语;如果不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而是表示动作变化的情状、方式、时间、处所等,那么,这个名词就是状语。(2)从名词和谓语的位置距离来辨别。如果谓语前面有两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除了表示追溯过去的时间名词“日”字外,靠近谓语的那个名词用作状语。重点八:动词用作状语动词或动词词组用在动词谓语前面,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状态、时间等,叫做动词用作状语。1动词用作状语的形式(1)直接用在动词谓语前面。(2)用连词“而”或“以”把动词状语和动词谓语连接起来。2动词用作状语和连动式的区别 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在形式上和连动式一样。要想把二者区别开来,只有从意义上来辨别。(1)连动式表示的是一先一后的动作,动作不分主次。(2)动词用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的,动作有主有次(谓语为主,状语为次)。 重点九: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的名称的代词叫做人称代词。在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没有性的区别,男性女性通用。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同现代汉语一样,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三类。1第一人称代词。指代说话人一方的代词(自称)为第一人称代词。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予”、“余”。吾、我。 “吾”和“我”意义相同,用法略有不同。在文言中多用于对话。“吾”字,可以作主语、定语或前置宾语;“我”字,可以作主语、定语或宾语。予、余。“予”和“余”是同音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在文言中,多用于自述,可以作主语、定语或宾语。 朕。秦始皇以前,人们都可以用“朕”自称。从秦始皇开始,“朕”专用为皇帝的自称。2第二人称代词。指代听话人一方的代词(对称)为第二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女)”、“尔”、“若”、“而”、“乃”。汝(女)、尔。“汝(女)”字、“尔”字是一种不客气、比较随便的称呼。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或者对听话人表示厌恶、轻蔑时,常常直呼“汝(女)”、“尔”。“汝(女)”字、“尔”字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定语或宾语。若。“若”字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定语或宾语。而、乃。“而”字、“乃”字经常作定语,有时也作主语。3第三人称代词。 指代第三者的代词(他称)为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三字。其。“其”字可以代人,也可以代事物。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主语。魏晋以后,可以有条件地作宾语。作定语。作主语。“其”字在句子中一般不能作主语,但可以作主谓词组的主语和复指主语。“其”字在句子中一般不能作主语,但并非绝对不能。例如: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诗经小雅何人斯)他是什么人?他就是暴风(喻坏人)。作宾语。魏晋以后,“其”字可以作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之。“之”字在句子中作宾语,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之”字的活用。“之”字属于第三人称代词,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或己称代词,叫做“之”字活用。A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B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C活用为己称代词。彼“彼”字的用途。“彼”字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 “彼”字的活用。“彼”字属于第三人称代词,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或己称代词,叫做“彼”字活用。A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B活用为己称代词。 4己称代词。称代自己的代词叫做己称代词。己称代词又叫“己身称代词”、“自称代词”、“反身代词”、“重指代词”。古代汉语中,己称代词有“己”和“身”两个字。 己称代词和旁称义的名词“人”相对,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定语或宾语。在否定句中,作宾语时要前置。 5人称代词的单数和复数。在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区别,单数和复数是同形的。“我”字、“吾”字,既表示“我”,也表示“我们”;“女”字、“尔”字,既表示“你”,也表示“你们”;“其”字、“之”字,既表示“他”、“它”,也表示“他们”、“它们”。A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示法。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逐渐有了类似于表示复数的“侪”、“属”、“辈”、“曹”、“等”字出现,黏附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及部分谦称、尊称之后,表示“这批人”、“这班人”、“这辈人”等的意思。 B人称代词单数复数的辨别。人称代词用复数表示法表示的,无需辨别;用单复数同形表示的,可以用下面方法来辨别。 根据先行词(代词所代替的词,又称“前词”)来辨别。 根据文章意思来辨别。有些代词没有先行词,要根据文章意思来辨别其表示的是单数还是复数。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曹刿论战) 战争的双方都不是一个人,国家也不是一个人的,所以,句子中的“我”,是表示复数的人称代词。6谦称和尊称。在对话或书信里,为了表示尊敬对方,自称常用谦称,对称常用尊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如在否定句中作宾语时不能前置)。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可以用“我”、“您”来对译。谦称(1)借用一种表示卑下的称呼。(2)自称其名。例如:尊称(1)称呼对方的官职、身分等。(2)称呼对方的字。 重点十:指示代词 指代人、事物、处所、时间或现象的词叫做指示代词。指示代词包括近指代词、远指代词、无定代词、旁指代词、逐指代词、特殊指示代词六种。 1近指代词。指示代词所指代的人、事物、处所、时间等距离说话人较近,就是近指代词。近指代词有“是”、“此”、“斯”、“兹”、“之”、“然”、“而”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这里”、“这样”等。 (1)是、此、斯、兹。“是”、“此”、“斯”、“兹”字,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作主语。 作宾语。 “是”字作宾语可以前置。 作定语。 作谓语。(2)之。“之”字一般用作定语。 (3)然、尔。“然”字、“尔”字在句子中经常作谓语。2远指代词。指示代词所指代的人、事物、处所、时间等距离说话人较远,就是远指代词。远指代词有“彼”、“夫”、“其”,相常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那样”等。彼。“彼”字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夫。“夫”字作指示代词,指示性很轻,多用作定语。A放在结构简单的宾语前面,读轻声,有时可以不译。B放在结构复杂的宾语前面。“夫”的指示性比“彼”轻,有的演变成了发语词。其。“其”字在句子中主要作定语。3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和有定代词“我”、“汝”、“尔”、“此”、“彼”等相对而言的。说话人有时不愿或不必说出具体的人或事物,便使用“或”、“某”等字来代替,这种代词叫做无定代词。无定代词又叫“无指代词”、“无定指代词”、“不定代词”、“虚指代词”。肯定性无定代词。或、有。古代汉语中,“或”字、“有”字作无定代词,在句子中作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或”字、“有”字的前面有表示总体的名词,“或”字、“有”字表示总体中的一部分,在句子中作后置定语。有时候,还可以连用几个“或”字或“有”字,分别指代整体中的不同部分。某。无定代词“某”,可以指代某个人、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定语。否定性无定代词。否定性无定代词有“莫”字、“无”字等,它们可以指代人、事物、或处所,可以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个人”、“没有哪种东西”、“没有哪个地方”等。4旁指代词。表示“其他的”、“旁的”意义的代词叫做旁指代词。旁指代词又叫“他指代词”。常见的有“他”、“它”、“佗”等字。旁指代词既可以代人,也可以代事,在句子中经常作定语、宾语或判断句中的谓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别的”、“其他的”、“别人”等。5特殊指示代词。特殊指示代词有两个:“者”字和“所”字。它们都不能独立使用,必须和其他词结合起来纔能起指代作用。有的语法书把它们叫做“辅助性代词”,有的语法书把它们归入助词。“者”字词组和“所”字词组都是名词性的,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名词。者用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主谓词组后面,组成“者”字词组,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或定语,可以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A用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后面。B用在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后面。C用在主谓词组后而。用在数词后而,可以译为“几种人”、“几种东西”、“几种情况”等。如果数词后面有中心词,“者”字就失去指代作用,成为助词。例如:所。“所”字通常用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前面,还可以用在介词加动词前面。用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包括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前面,可作主语、宾语、定语或名词谓语句的谓语。A“所”字词组后面没有中心词。“所”字指示和称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即指代动词的宾语,可以译为“的人”、“的事物”等。B“所”字词组后面有中心词。“所”是指示称代动作行为对象的词。动作行为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表明它称代的是何人、何事、何物,常常在“所”字词组后面再用一个名词,明确指出“所”字词组的具体内容。这样,“所”字词组就成为后面名词的定语了。C用在动词加“者”字前面。“所”字用在动词加“者”字前面,同“者”字构成名词性词组。在这种词组中,“所”字指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者”字称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以把“所”字译为“那些”、“一些”等,也可以不译。用在介词加动词前面。“所”字用在介词“以”、“从”的前面,指示和称代介词介绍的对象。“所”字与介词结合起来构成的“所”字词组,放在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前面,作动词的状语。“所”字与介词以及介词后面的动词或动宾词组结合起来组成的词组具有名词性。下而根据“所”字后面介词的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说明。A用在介词“以”的前面。“所”字指示称代介词“以”介绍的对象(即“以”的宾语),“所”字词组“所以”,表示后面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或方式方法,而这一工具、手段、方式、方法往往是上文中出现过的。可以理解为“以+所+动词”。B用在介词“从”的前面。“所”字指代介词“从”介绍的对象。“所”字词组“所从”,表示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可以理解为“从+所十动词”。重点十一: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做疑问代词。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焉”、“恶”、“安”、“胡”、“曷”、“奚”等。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1谁孰谁。“谁”字,主要问人,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孰。“孰”字,可以问人,也可以问物,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经常用来表示选择。“孰”字和“舆”字经常连用,表示如下意义:表示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可以译为“X和X相比,谁(哪一个)”。在选择问句里,表示肯定后者,可以译为“与其,哪如”、“与其,哪里比得上”。2何焉恶安胡曷奚何。“何”字,一般是问物的疑问代词,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宾语、定语、谓语,可以译为“为什么”、“怎么”、“什么”等。焉、恶、安、胡、曷、奚。“焉”、“恶”、“安”、“胡”、“曷”、“奚”字,在句子中经常作状语、宾语,有时还可以作定语,可以译为“怎么”、“为什么”、“哪里”、“什么”等。 重点十二: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性状或动作的程度的,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有的也用来修饰一般动词。根据其表示程度的状况,可以把程度副词分为三类。1表示程度深。“最”、“极”、“至”、“绝”、“孔”、“大”、“太(泰)”,“殊”、“特”、“尤”、“良”、“甚”、“颇”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最”、“很”、“非常”、“特别”、“格外”等。2表示程度稍深。“少”、“略”、“微”、“稍”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稍微”、“略微”等。3表示在原有程度上更进一步。“愈(俞)”、“加”、“弥”、“兹(滋)”、“益”等字,用在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面起修饰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更”、“更加”、“越发”等意思。现代汉语的“加”字,单独使用时用作动词,这是古今不同的地方。 重点十三:范围副词范围副词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等,可以分为表示总括、限制、共同三类。1表示总括表示总括。“皆”、“悉”、“尽”、“咸”、“毕”、“俱(具)”、“举”、“既”、“率”、“并”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等。表示总共。“共”、“凡”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总共”。2表示限制“但”、“止”、“特”、“直”、“唯(惟)”、“独”、“徒”、“第(弟)”、“仅”等字,表示范围仅仅限于某个方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仅”、“只”等。“仅”字值得注意。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作“仅仅”解,如上例。汉代以后,又表示多,作“差不多”、“将近”、“几乎”解。3表示共同“共”、“同”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共同”、“一起”等。 重点十四:时间副词时间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时态、时间长短、终竟、连接、频率等。1表示时态。A表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过。表示动作已经发生。“已”、“既”、“业”、“向(乡)”等字,相常于现代汉语的“已经”等。表示动作曾经发生。“尝”、“曾”等字,相常于现代汉语的“曾”等。表示情况历来如此。“素”字,相常于现代汉语的“一向”、“平时”。表示一件事情已经结束,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既、“既而”、“已”、“已而”(“既而”、“已而”是副词“既”、“已”和连词“而”的结合形式)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久”、“随后”等。B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正巧遇上某种情况。“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正在”。“方”、“会”、“适”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恰巧”等。“正”、“方”、“适”等字,一般用在动词性词语前而。“会”字,既可以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也可以用在主语前面。C表示动作将要发生或情况将要出现。“将”、“行”、“且”、“垂”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将”、“将要”、“将近”等。2表示时间长短A表示骤然。“暴”、“卒(同猝)”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突然”等。B表示急速。“立”、“即”、“顿”、“遽”、“亟”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马上”、“立刻”、“赶快”等。C表示缓慢。“渐”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渐渐”、“逐渐”等。D表示暂且。“暂”、“且”、“姑”、“聊”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暂且”、“姑且”等。3表示终竟、连接、频率A表示终竟“终”、“竟”、“卒”、“遂”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终于”、“到底”等。B表示连接表示承接。“乃”、“即”、“遂”、“辄”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就”等。表示连续。“旋”、“寻”、“俄”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久”。表示频率。“数”、“亟”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屡次”重点十五:於(于、乎)上古时期,“於”字属于影母鱼部,“于”字属于匣母鱼部,二字音近。所以,作为介词,二者的用法基本相同,其差别仅仅在于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用字习惯不同。有的典籍多用“於”,如论语、孟子、左传等;有的典籍多用“于”,如甲骨文、诗经等。“乎”字,古音也属于匣母鱼部,与“于”字音同,其用法也与“于”字差别不大。“於(于)”字的用法如下: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可以译为“在”、“从”、“到”。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多可以译为“在”、“到”、“从”。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可以译为“在方面”、“在中”。2引进对象。引进行为的对象,可以译为“向”、“对”、“对于”。引进比较的对象。用在形容词后面,可以译为“比”。引进异同的对象。由“於”字组成的介宾词组用在“异”字、“同”字或“似”字的后面,表示跟什么相同、跟什么不同、跟什么相似。“於”字,可以译为“跟”、“和”、“同”等。3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参见“被动句於字句”。4引进结果的原因,可以译为“因为”、“由于”。乎。“乎”字作介词,和“於(于)”字相当。 重点十六:以“以”字本来是动词,在句子中作谓语。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虚化来的,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涉及的对象。可以译为:“用”、“拿”、“把”等。2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事物、资格、地位等。可以译为“凭”、“按照”、“以名义(身分)”等。3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可以译为“在”、“从”。4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以译为“因为”、“由于”。5介词“以”,还可以和一些代词、名词、动词组成凝固结构“以此”、“以是”、“是以”等。 重点十七:为介词“为”是由动词“为”虚化来的,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1引进对象。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以译为“给”、“替”。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以译为“对”、“向”。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以译为“因为”。3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以译为“为了”。4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可以译为“当”。 难点一:被动句动词或动词词组作谓语的为叙述句。在叙述句中,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发出的,叫做主动句,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承受的,叫做被动句。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于”字句及物动词后而加上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形式。在有的语言环境中,“于”字可以省略,构成“动词+名词(施事者)”的形式。既然“于”字可以省略,可见“于”字本身并不表示被动动意义,其被动意义是由动词所在的语言环境决定的。在主动句和被动句相比较的复句中,“于”字不能省略。如果省略了,就会引起歧义,并造成前后矛盾。在有些被动句中,介词“于”并不引进主动者,而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介词“乎”与介词“于”相同,也可以用在及物助词后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为”字句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及物动词前面加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动词”的形式。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所”字。构成“为+名词(施事者)+所+动词”的形式。上式中,介词“为”的宾语省略。构成“为+所+动词”的形式。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为”,动词后面加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形式。3、“见”字句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见”。构成“见+助词”的形式。这种句式中的“见”字和指代性副词的“见”字容易混淆。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见”,动词后面加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见+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形式。4、“被”字句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被”。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被”字原是个动词,意为“覆盖”、“遭受”。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是由动词“被”虚化来的。介词“被”引进主动者,用在及物动词前面。构成“被十名词(施事者)+动词”的形式。介词“被”引进主动者,用在及物动词前面,动词后面带宾语。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动词+名词”的形式。这种句式是魏晋以后从上面那种句式发展过来的。这样一来,宾语成了直接受事者,主语成了间接受事者。介词“被”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并在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所”。构成“被+名词(施事者)+所+动词”的形式。上式中,介词“被”后面的宾语省略。构成了“被+所+动词”的形式。5、“受”字句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受”。 构成“受+动词”的形式。及物动词前面加助词“受”,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构成“受+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形式。6、能愿动词句及物动词前面加能愿动词,构成“能愿动词+动词”的形式。7、形容词句及物动词前面加形容词,构成“形容词+动词”的形式。 难点二:句子成份的省略所谓句子成份的省略,是今人对古代汉语句子成份分析时的一种认识。由于古人尚简,又多不用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就造成了句子成份的省略。句子成份的省略,是指句子或词组中某些成份的省略。凡是省略的成份,都是可以添补上去的。翻译时,应该根据添补以后的句子来翻译。句子成份省略有对话省、承前省、蒙后省、泛指省、语意自明省等。省略的成份有主语、谓语、宾语、谓语和宾语、兼语、定语的中心词、介词、介宾词组等。1、主语的省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主语往往被省略。2、谓语的省略谓语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是有时候也可以省略。3、宾语的省略动词的宾语和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4、谓语宾语的省略在有的情况下,谓语连同宾语可以一起省略。5、兼语的省略兼语式中,兼语有时候也可以省略。6、定语中心词的省略定语的中心词及其前面的结构助词“之”,往往因为语意自明而省略。7、介词的省略介宾词组中的介词有时候也可以省略。 难点三:常用固定搭配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起来使用,形成一些固定的格式,叫做习惯句式。习惯句式又叫固定句式、凝固结构。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习惯句式有以下几种: 1、如何若何奈何 “如何”、“若何”、“奈何”是词组。其中,“如”、“若”、“奈”为动词,含有“办”、“处置”、“安顿”等意思;“何”为疑问代词,可以译为“怎么”、“怎样”。“如何”、“若何”、“奈何”,可以作谓语或状语。 动词“如”、“若”、“奈”和疑问代词“何”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这些被插入的词或词组作“如”、“若”、“奈”的宾语,组成“如何”、“若何”、“奈何”的形式,可以作谓语或状语。 2、何以为 “何以为”是一种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以”是衬音助词,“为”是语气助词。 3、何之有 “何之有”是反问句。其中,“有”是动词,作谓语;“何”是疑问词,作后面名词的定语;“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不亦乎 “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句式。其中,“不”为副词,表示否定;“亦”也是副词,可以用“也”来对译;“乎”为语气助词。 5、无乃乎得无乎 “无乃乎”、“得无乎”,都是表示猜度语气的问句。 “无乃乎”。“无乃”是副词,表示猜度,作状语,可以用“恐怕”来对译;“乎”是语气助词,可以译为“吧”。 得无乎。“得无”是副词,表示对事实的怀疑或猜度,作状语,可以用“恐怕”、“该不会”来对译;“乎”是语气助词。 6、孰与 孰与”是个固定词组。其中,“孰”是疑问代词,“与”是介词。“孰与”式是由“与孰”式发展而来的。如:“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由“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发展来的。 “孰与”用于比较问句中,作谓语,用来询问或比较人物的高下、事情的得失。“孰与”的用法有两种: 有疑而问,没有倾向性。 无疑而问,有倾向性。倾向于肯定“孰与”后面的人或事。 “孰与”用在后一个分句中,前一个分句中用连词“与其”配合使用,其倾向性就更为明显,可以译为“与其哪如”。第二章 古代汉语补充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是( D )A亡无 B信伸C无毋 D昏婚2、下列句子中,“朝”使用本义的一句是( A )A朝闻道,夕死可矣 B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C唐朝 D然后月朝卜日,月夕卜宅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句是( C )A晋灵公不君B范增数目项王C渔人甚异之 D师还,馆于虞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 D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赵,秦之深仇。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 A )A宰予昼寝。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D卒为天下笑。二、填空题1、从造字结构分析“引”的本义,“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句中用的是本义 , “引兵欲攻燕” 句中用的是引申义 。2、曹操龟虽寿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句中的“烈士”的含义是 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这种现象属于 古今异义 。3、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句中的“爪牙”意思是“武臣”。现在多理解为“走狗;帮凶”,这是属于古今异义中的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4、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句子中,“而”的词性是连词 ,它的语法作用或意义是表示并列关系 。三、判断题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的“行李”的意思是“旅客携带的衣物”。 ( )2、“触槐而死。”(左传晋灵公不君)“触槐”表示“死”的方式,是动词用做状语。( )3、特殊指示代词有两个,“者”字和“所”字。它们都不能独立使用,必须和其他词结合起来才能起指代作用。 ( )4、一个字形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字叫做兼词。“焉”字的基本用法是作兼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相当于介词“于”和代词“是”、“此”、“彼”或“之”的结合。( )四、简答题1、“而”字的用法主要有哪几种?各举一例说明。5分答:1表示并列关系。例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2表示承接关系。例如: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3表示递进关系。例如:马陵道陕(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4表示转折关系。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5表示目的关系。例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子路从而后)6表示因果关系。例如: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7表示假设关系。例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8表示偏正关系。例如: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恂恂而起”:小心害怕地起来。2、古今词义的差异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变化主要有哪几种?各举一例说明。答:1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引伸,即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了,古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如:江长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扩大为河流。2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外延缩小了,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如:臭气味。“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韩非子五蠹)缩小为秽恶的气味。3词义转移。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叫做词义转移。转移的特点是弃本义而用引伸义。词义之所以能够转移,是由于新旧词义间有某种联系的缘故。如:汤热水;开水。“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成语:赴汤蹈火。)转移为菜汤、米汤等。4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的古今词义不同,不仅表现在词义范围的差异上,而且表现在感情色彩的变化上。如:谤中性词。议论指责。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变化为贬义词,诽谤。五、分析题1、 “引”的义项关系如下图:延长;伸长取过来 开弓 引导;率领 后退;退却结合上图,请以“引”为例分析什么是辐射式引伸。答:引说文弓部:“开弓也。从弓、丨(gn)。”本义为开弓。如庄子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由于开弓要拉长弓弦,又引伸为延长、伸长。如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由于开弓要引导箭的方向,又引伸为引导、率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由于开弓要向后拉弓弦,又引伸为后退、退却。如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秦军引而去。”由于开弓要拿弓箭,又引伸为取过来。如战国策齐策二:“引酒且饮之。”这种以词的某一个意义为中心,呈辐射状派生出多个义项的引伸方式叫做辐射式引伸。第二章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下列各组字中,属繁简字的一组是( )A罢 疲B避 辟C煖 暖D爱 愛2逍遥游:“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_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空格内应补入的词请从下列同义词中选一个( )A往B之C去D适3下列各句中加词用其本义的一句是( )A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女桑。B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C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4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句中“倡优”的用法是( )A名词作主语 B名词作前置宾语C名词作状语 D名词作谓语5郑伯克段于鄢:“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句中“以”的词性属( )A介词B连词C语气词D语气副词6论语公冶长:“子曰:盍各言尔志?”句中“盍”的意思是( )A同“盖” B同“何不” C同“何” D同“曷”7下列各句中,含被动句式的一句是( )A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D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8下列各句中,“请”用作表敬副词的一句是( )A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B及庄子即位,为之请制。C王好战,请以战喻。D玄(谢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各词中,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的是( )A江B臭C驰D色 E丈夫2下列各组词在上古属同义词的有( )A皎皑皙B坐跪跽C给予与 D侵袭伐E行走亡3老子:“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句中意动用法的词有( )A上B下C先 D重E害三、填空题。1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句中“党”是_的通假字;“常”是_的通假字。2论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其中 “诸”是_的合音字。3孟子:“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其中“岁”指_,“兵”指_。4报任安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其中“鼓”的词性属_,“说”后来写作_。5田单列传:“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其中“乐”的读音是_,有“隙”的意思是_。6始得西山宴游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其中“日”的意思是_,“穷”的词性属_。7五柳先生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其中“辄”的读音是_,“曾”的词性属_。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活用词语的意义。1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2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报任少卿书)五、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词类,并解释其意义或语法作用。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2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1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瓷砖店买卖水泥合同范本
- 自愿捐献肝脏协议书模板
- 智慧农业温室项目在2025年的技术壁垒与突破路径分析
- 养老地产市场细分需求与适老化产品设计创新趋势分析报告
- 电线质保协议书范本
- 姐弟赠与事宜协议书范本
- 促销活动促销活动效果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研究考核试卷
- 护理静疗持续改进案例
- 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
- 体检中心客服礼仪培训
- 克莱德贝尔格曼吹灰器说明书(Jetblower)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上6上1单元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 2024国际技术转让合同(中英文对照)
- 购房委托协议文本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 GB/T 3487-2024乘用车轮辋规格系列
- 2024年全国环保产业职业技能竞赛(工业废水处理工)考试题库(含答案)
- 2、内能与比热容(原卷版+解析)
- 房屋及相关设施零星维修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 2024汽车行业社媒营销趋势【微播易CAA中国广告协会】-2024-数字化
- 医院药房质量控制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