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古诗词.doc_第1页
对联古诗词.doc_第2页
对联古诗词.doc_第3页
对联古诗词.doc_第4页
对联古诗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联古诗词 对联古诗词篇一:古诗词、对联哲理 古诗词、对联、现代诗哲理意蕴赏析(必考)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1、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矛盾具有普遍性。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矛盾具有特殊性,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吃一堑,长一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鬂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矛盾具有特殊性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行的统一 7、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因蛟鲸。量变和质变 8、唐朝诗人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个性与共性相互联结 9、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1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量变质变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13、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5、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要抓主要矛盾。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18、树欲静而风不止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9、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名为未选之路的诗,诗中写道:两条路分散在树林里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20、双城记的开篇写道:“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矛盾具有普遍性 21、禅悟人生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人是因其循环上升而有深刻性 2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主观唯心主义 23、“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客观唯心主义 24、鲁迅说:“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要注重量的积累 25、例:“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鲁黎的这首泥土所蕴含的哲理是 A正确认识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 B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C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D实现人生价值就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26、管子权修 第三: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ABCD 27、“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当如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朱子语类)与此观点反映哲理一致的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C.物是观念的集合D.气者,理之依也对联古诗词篇二:古诗对联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凄凄鹦鹉洲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边落木潇潇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引联 律 通 则 (试行) 中 国 楹 联 学 会 供参考 本规则综合归纳了近年、近期各方意见,涵盖了古今常见对联类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感谢长期以来为对联声律理论的完善作出贡献的理论工作者!感谢参与讨论的所有版主和联友! 本规则是本站对联赛事评选标准(声律部分)的制定依据,对于联友日常出对句和成联创作,本规则起指导作用,而非强制性规定。 本规则分为【概念】【总则】【细则】【举例】四个部分。 【概念】 一、旧声、今声和平仄: (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称为“旧声”或“古四声”,其中“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去、入”三种声调为“仄”; (2)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称为“今声”或“新四声”。 二、节奏和节奏点,意节和音节: 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称为节奏,分为“语意节奏”和“语音节奏”,简称“意节”和“音节”。意节是按词语实际意义划分的节奏,音节是朗读时按停顿需要划分的节奏。节奏的末字称为“节奏点”,“意节”和”音节”末字分别称为“意节点”和“音节点”。按字数,有一字节奏,两字节奏,也有三字以上的节奏,其中两字节奏居多。 三、律句、非律句和拗句:由规范的两字音节组成的句子称为“律句”(其中单言句末字为单字音节),反之称为“非律句”。 由律句组成的单句或复句联称为“律句联”,由非律句组成或含有非律句的单句、复句联称为“非律句联”。 平仄不依常格的五言、七言律句称为“拗句”。从对联声律角度,有两种拗句需特别留意,详见【举例】部分。 四、联脚和句脚: 上下联末字称为“联脚”,复句联各分句末字称为“句脚”。 【总则】 总原则: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上下联节奏应保持一致。 二、平仄的应用遵循旧声、今声“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中不得混用。 三、联脚遵循“上仄下平”的原则。 四、节奏点平仄句内应交替(简称“交替律”),非节奏点不拘平仄;律句按音节点交替平仄,非律句按意节点交替平仄。 五、节奏点平仄上下联应相反(简称“相反律”)。 六、复句联分句句脚声律要求: 1、上下联句脚遵循平仄相反律。 2、单联内句脚平仄遵循“三原则”: 摒除单调:避免所有分句句脚同声; 疏散同声:句脚同声相连之次数,应保持在三、四句以内为宜; 平衡平仄:平仄两种句脚之数目,总体上不可相差悬殊。 【细则】 一、律句声律细则(参见【举例一】部分) 1、律句的交替律和相反律统称为“135不论、246分明原则”;五言、七言忌三平尾,不忌孤平; 2、三言句、三字词在对联中通常看作非律句;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来分析声律。 3、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有意节、音节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均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4、律诗拗句有满足和不满足“246分明原则”两种情况,不满足的情况作为特例,不提倡初学者刻意模仿。 5、复句联中的律句声律依上述规则。 6、符合律句格式的巧趣联声律可从宽(参见【举例一】特例部分)。二、非律句声律细则(参见【举例二】部分) 1、根据具体情况,意节可大可小。 2、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不拘平仄。 3、三字句和三字以上固定词组通常看作一个意节;全平的三字句(或三字词)不宜连用。 4、四至七言根据情况可以划分为各种字数的意节组合。 5、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的组合,或者划分为各种字数意节组合。 6、自由体(散文格、戏文格、民歌格、口语格等)和巧趣联(复字格、回文格、音韵格等)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7、除固定词组和极其特殊的场合允许三平尾外,尽量避免三平尾。 三、复句联声律细则 1、句脚平仄交替以马蹄韵的“两两交替”为理想模式。 2、巧趣联句脚平仄可不遵“三原则”,但应尽量遵循相反律。 3、同时含有律句、非律句的,分别遵循各自的声律。 四、关于特例 几乎任何规则都会有特例,对联也有很多“出律”、“出格”的类型和例子,本规则未能也没必要详列;多数特例要么和特定的场合有关,要么和特定的作者或读者有关,再不就是因为特定的需要,并不因为本规则中的确定性表述而失去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举例一】律句联举例(所举例子今古音未作标注) 1、规范的两字音节,音节点交替平仄,上下联相反,非音节点不拘平仄: 四言: 心标/日月 义贯/乾坤(2、4位交替,上下相反) 五言: 窗意/包涵/画 天容/酝酿/春(2、4位交替,上下相反)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2、4位交替,上下相反) 六言: 隔岸/数间/斗室 临河/一叶/扁舟(2、4、6位交替,上下相反)七言: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窗通/碧水/苍山/外 人在/光风/霁月/间(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复句联(句式繁多,仅举两例): 紫禁/迎春,瑞拂/千条/御柳; 丹楼/映日,祥开/万树/宫花。(四六句式) 旭日/鉴忠/诚,维权/果硕/三一/五; 春风/播善/美,普法/花馨/百万/千。(五七句式) 律句格式巧趣联也有不少合律的: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叠字格)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音韵格) 2、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意节、音节不一致,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海内/存知/己(音节),海内/存/知己(意节),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读书/人去/留萧/寺(音节),读书/人去/留/萧寺(意节),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读书/人去/留萧/寺 招隐/山空/忆戴/公 3、有两种特殊的律诗拗句打破“246分明”原则,但因历代律诗、对联均有应用(特别是第一种),本规则作为特例介绍,不提倡初学者刻意模仿: (1) 上联:平平仄平仄新年纳余庆 下联:仄仄平平嘉节号长春(上联2、4不交替,上下4位同平) (2)上联: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全仄) 下联:平平平仄平(也有别的格式) 例1: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上联2、4无交替,上下4位同仄) 例2: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 4、律句联特例(其中部分为巧趣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有名的岳麓书院联。联脚上平下仄)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流传甚广的无情对,也有说“黄梅天”是当地一道菜名。三平尾)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赠江苏南京、江苏无锡五校乡村。上联无交替,联脚上平下仄) 花开/三章/清平/调(六连平) 叶落/一曲/长恨/歌(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 小麦/已熟,父子/及早/当归 大财/未进,阿娇/权歇/半夏(联脚上平下仄,有的节奏点未作交替)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遭人/而问,少有/宁日(清代著名学者阉若嘘自题。联脚同仄) 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 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江苏苏州灵岩山继庐亭,联脚同仄) 以下两例遵循相反律,但违背交替律,是“半合律”的巧趣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顶针格)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对联古诗词篇三:对联与古诗词 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 对联与古诗词 1、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使用的场合: 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 (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 我 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7、按应用范围对联的分类: 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 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 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10、喜联的含义与特点: 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11、寿联的含义与特点: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12、挽联的含义与特点: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内容大多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挚,文辞恳切。 13、交际联的含义与特点: 交际联是人们专门用作酬赠交谊的一类饰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14、堂联的含义与特点: 堂联是人们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一种装饰联,往往寄寓主人与作者的情趣、志向与抱负,立意优雅、格调不凡。 15、名胜古迹的含义与特点: 悬挂、嵌缀或雕刻在山水名胜和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16、文艺作品(含题画)联的含义: 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对联。 17、可以归入杂类的对联: 可以归入对联杂类的有灯联、谜联、联等。 18、的平仄: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19、正对的含义: 正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20、反对的含义: 反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1、串对的含义: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 22、横额的含义与特点: 横额又叫横批、横幅、横联等,贴(悬)于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以四字者为多。 23、横额与对联的关系: 横额是对联重要的组成部分,横额与对联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对联写意,横额题名。许多名胜古迹联都是这种形式,对联写名胜,横额点出景物名称。 B、对联画龙,横额点睛。通常是对联写形式、外在的东西,横额点出实质和意义。 C、联额互补,相辅相成。对联与横额在内容与意义上互相补充。 24、龙门写法: 如果是长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另起行写,一般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25、对联除正文外的组成部分: 对联有时在正文之外还有题跋、落款等,说明作者、撰写时间,缘起与背景等。26、横额的写法: 横额的写法,旧时都是自右向左横书,现在也有自左向右写的。 27、领词的含义与作用: 领词是在对联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词语。 28、对联断句的参照因素: A、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难于断句的多是长联,而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四言、七言的排比句、骈文句,铺陈描述,抒发感慨 。对偶句式也是长联中常用的。 B、注意对联中的领词。对联中一些领词后面往往带有一组排比句或对偶句,抓信领词,就能看清楚后面的句式。 C、利用反复词。有些对联有反复词,可以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别、断句。 D、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对联上下联语法结构与节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联某句不好断时,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一句,有利找出句读。 29、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 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三百多首诗。 30、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 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演变过程。 31、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形式: 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32、诗经的诗歌形式: 诗经除了四言诗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长短不一,这种形式的诗,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33、属于杂言诗的著名诗歌: 楚辞也属于杂言诗,是在诗经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 34、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 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35、七言古诗的特点: 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36、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37、七言诗的发展脉络: 到南朝宋时,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十八首中就有著名的纯七言诗。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自此时起,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发展至唐代,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直到后代,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8、古体诗的含义: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古体诗产生较早,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 39、古体诗的所指范围: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但古代谣谚、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因各有特点,中立门类,并不包括在“古体诗”的范围内。 40、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句数、字数不限。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可以。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为“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杂言古诗。纯三言,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 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帽无规律可循。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 第三、不讲究平仄。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 第四,不用对仗。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即使偶尔出现对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辞的需要。如用对仗,也不规定位置。对仗也不避重字。 41、近体诗的含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 42、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多句式上看,近全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43、律诗的含义: 所谓律诗,就是每首八句,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近全诗。律诗的八行可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44、近全诗的分类与句式特点: 律诗:每首八句;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长律:每首十句以上; 绝句:每首四句;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45、律诗的平仄: 简单地讲,就是说在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使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变换使用,从而造成音律的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46、“粘”的含义: “粘”是指两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粘”,为诗家大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