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设计基础作业五带传动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一、填空题(12分)1、带传动由 主动带轮 、 从动带轮 和紧套在两轮上的 皮带 组成,依靠 带轮 与 皮带 间的 摩擦 力进行传动。2、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包角越大,带传动所能传递的功率 越大 。3、带传动中,带中产生的应力有: 拉应力 、 弯曲应力 、 离心应力 三种。4、主动轮的有效拉力与 初拉力 、 摩擦系数 、 包角 有关。5、由过载引起的全面滑动称为 打滑 ;由带的弹性和拉力差引起的滑动称为 弹性滑动 。 打滑 是应当避免的, 弹性滑动 是不可避免的。6、带传动中的初拉力F0是由于 带静止安装时张紧在带轮上产生的拉力。运转时,即将进入主动轮的一边,拉力由F0 增大 到F1;而将进入从动轮的一边,拉力由F0 减小F2。有效拉力为 F1-F2 ,即为带所传递的 圆周力 。7、带的主要失效形式有 疲劳破坏 和 打滑 。二、选择题(26分)1、平带传动要实现两平行轴反方向回转,可采用 A 传动。A、交叉 B、半交叉 C、开口 D、角度2、V带传动中,带轮的基准直径是图上的 B 。 A、d1 B、d2 C、d3 D、d4 3、带速v300m/s、主动轴转速n1=11045104r/min的带传动属于高速带传动,这种传动除要求带轮质量轻、质量均匀对称外,还在轮缘表面开环形槽,目的是 C 。 A、为了动平衡 B、防止掉带C、防止带和轮缘表面间形成空气层而降低摩擦系数D、减轻带轮重量4、下列普通V带中以 Z 型带的截面尺寸最小。A、A B、C C、E D、Z5、在张紧力相同时,V带比平带传动能力大,这是因为 B 。 A、V带比平带厚,强度高 B、V带有两个工作面,摩擦力大 C、V带无接头 D、尺寸小6、带传动中,带截面楔角为40,带轮的轮槽角应 C 40。 A、大于 B、等于 C、小于7、带传动中,v1为主动轮圆周速度,v2为从动轮圆周速度,v为带速,这些速度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B 。 A、v1=v2=v B、v1vv2 C、v1v v2 D、v1=vv28、带传动正常工作时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是因为 D 。 A、带的材料不符合虎克定律 B、带容易变形和磨损 C、带在带轮上打滑 D、带的弹性滑动9、带传动时产生弹性滑动是因为 B 。 A、带的预紧力不够 B、带的紧边和松边拉力不等C、带绕过带轮时有离心力 D、带和带轮间摩擦力不够10、带传动打滑总是 A 。 A、在小轮上先开始 B、在大轮上先开始 C、在两轮上同时开始11、带传动中,带每转一周,拉应力是 A 。 A、有规律变化的 B、不变的 C、无规律变化的12、带传动中,若小轮为主动轮,则带的最大应力发生在带 A 处。 A、进入主动轮 B、进入从动轮 C、退出主动轮 D、退出从动轮13、带传动工作时,紧边拉力为F1,松边拉力为F2,若带速v10m/s ,当载荷达到极限值,带将开始打滑还未打滑时,F1和F2的比值为 C 。 A、F1/ F2 0 B、F1/ F2 1 C、F1/ F2=efa D、1F1/ F2efa14、带传动工作时, 带速v10m/s,紧边拉力为F1,松边拉力为F2。当空载时,F1和F2的比值为 B 。 A、F1/ F2 0 B、F1/ F2 1 C、F1/ F2=efa D、1F1/ F2efa15、用 C 提高带传动传递的功率是不合适的。 A、适当增加预紧力 B、增大轴间距C、增加带轮表面粗糙度 D、增大小带轮基准直径16、V带传动设计中,限制小带轮的最小直径主要是为了 B 。 A、使结构紧凑 B、限制弯曲应力 C、保证带和带轮接触面间有足够摩擦力 D、限制小带轮上的包角17、V带传动设计中、选取小带轮基准直径的依据是 A 。 A、带的型号 B、带的速度 C、主动轮转速 D、传动比18、带传动采用张紧装置的目的是 D 。 A、减轻带的弹性滑动 B、提高带的寿命 C、改变带的运动方向 D、调节带的预紧力 19、下列V带传动中, C 图的张紧轮位置是最合理的。20、当带速V25m/s时,一般采用 A 来制造带轮。 A、灰铸铁 B、球墨铸铁 C、铸钢 D、铝合金21、V带的公称长度是 C 。 A、计算长度 B、节线长度 C、内周长 D、外周长22、下列V带传动中,图 A 的回转方向是合理的。23、实践证明,带传动传递载荷时,带的弹性滑动发生在 B 。A、全部接触弧上 B、带离开主、从动轮以前的那部分接触弧上C、带进入主、从动轮的那部分接触弧上24、平带传动中,为防止带从带轮上滑落,下列几种小带轮的轮廓形状,表面形状最合理的是图 C 。25、当传动比增加时,小带轮的包角 C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不一定怎样变化26、带传动的特点之一是 C 。 A、传动比大 B、传动比小 C、中心距大 D、中心距小三、问答题(共28分)1、带传动一般应放在高速级还是低速级,为什么?(4分)答:一般放在高速级。置于高速级时,带速较高,在传递相同功率条件下,圆周力小,有可能减少带的根数或采用剖面积较小的型号的带,因而传动结构紧凑,成本降低。2、为了避免带打滑,将带轮和带的接触表面加工粗糙,以增大摩擦,这样解决是否合理?为什么?(4分)答:不合理。因带传动过程中有弹性滑动,带轮工作面粗糙将会加剧带的磨损,磨损后将降低张紧力,从而减小摩擦力。3、试说明带传动中,为何要限制下列参数?1)带轮节圆最小直径D1max;2)带速v;3)中心距a和小轮包角a1;4)张紧力F0;5)带的根数Z;6)传动比。(12分)答:1)带轮越小,带的弯曲应力越大,从而加剧带的疲劳破坏;而且会使带速降低,圆周力加大,导致增加带的根数,所以设计时应使D1D1max。2)带速加大,离心力增大,使带的疲劳强度下降,同时降低了带和带轮间的正压力,使摩擦下降,导致传动能力下降。一般v=5-25m/s。3)中心距过小,带的长度过短,在一定速度下,带绕过带轮的次数增加,应力循环次数增加,使带易疲劳破坏;同时,当传动比较大时,中心距过小,会使包角a1过小,影响传动能力。但中心距过大,使传动尺寸加大,当带速较高时,还易引起颤动。设计时一般要求2(D1+D2)a0.7(D1+D2),并使a1120。 4)张紧力不足,则摩擦力小,带传动可能出现打滑;但张紧力过大,则带的寿命短,轴和轴承受力大。5)带的根数过多,各带受载荷往往不均匀,通常要限制带的根数不得超过Zmax=106)当中心距a和D1一定时,若 i过大,会使a1显著减小;若使a1不至于过小,势必会使a增大,使传动尺寸加大,而且当带速较高时,易引起颤动。故 i max=7,常用2-4。4、试说明带传动工作时的应力及其分布,指出最大应力点,并说明各应力的影响因素。(8分)四、计算题(共34分)1、B型V带传动传递的功率P=5KW,主动轮转速n1=350r/min,主动轮直径dd1=450mm,传动的中心距a1.5m,从动轮直径dd2=650mm,V带与带轮间的当量摩擦系数fv=0.2。求带速、小带轮包角a1、带长、紧边拉力F1及张紧力F0(10分) 2、已知一V带传动,中心距a800mm,转速n1=1460r/min,n2=650 r/min,主动轮直径dd1=180mm,B型带三根,载荷平稳,两班制工作,试求此V带传动所能传递的功率P。(8分)查表 B型单根V带的基本额定功率为3、一车床的电动机和床头箱之间采用垂直布置的带传动。已知电动机功率P=7.5kw,转速n1=1450r/min,求传动比 i=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电气特征的工控设备指纹提取技术研究
- 晋中市中医院质量控制检测考核
- 2025年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合同协议
- 2025年直播带货品牌代言合同
- 2025年地热能与风能混合发电的风光互补能源项目报告
- 2026上海市松江区社区文艺指导员招募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洞察:低空经济航空教育培训与人才需求报告
- 2025年婚礼策划婚礼策划管理合同
- 环保设施运营合同协议2025
- 计算机国考题库附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数据中心铅酸蓄电池应用技术规程》
- 电力设备维护作业指导书
-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2学案1:4 1 电磁振荡
- 《数字故事培训》课件
- 中班科学教案可乐加盐
- 1.1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 2024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练习9练习九》教学课件
- 晋升现实表现材料范文四篇
- 综测《中国近代史纲要》1-300 单选题附有答案
- 2024至2030年天津市大健康产业市场运行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新教材】苏科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1-6章全册教案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