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_第1页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_第2页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_第3页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_第4页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背诵句子7 8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 则不复也 11 22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 敢问 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1 15子贡曰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 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 始可与言 诗 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有教无类 教育不分贫富贵贱 无论对哪一类人都同样看待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对象 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学而不厌 形容好学 诲人不倦 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不愤不启 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 不去开导他 不悱不发 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 不去启发他 举一反三 一隅三反 从一件事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安贫乐道 安于清贫 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切磋琢磨 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 取长补短 告往知来 告诉你过去的事情 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绘事后素 指先有白色的底子 才能进行彩绘 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 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 然后逐步深入 各得其所 多指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闻一知十 形容人很聪明逻辑推理能力强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对象 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诲人不倦 一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以 诲人不倦 为主题 创立了中国式的而又有世界性的教育核心理念 具体理念 有教无类 教育对象因材施教 教学原则诲人不倦 乐道好礼 教学态度 教育者素养 启发诱导 举一反三 教学相长 学生主体 切磋琢磨 教学方法述而不作 治学原则 教育者素养 各得其所 教学终极目标 二 本课具体内容17 2 17 3 教育的作用15 39 教育的对象7 25 16 13 教育的内容11 3 11 22 教学原则7 8 5 9 3 8 17 19 教学方法7 34 1 15 教学态度 教师的素养 7 1 治学原则 教师的素养9 15 教学终极目标 三 启发诱导教育方法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结合文段 请你评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 1 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 把握好施教的火候 愤则启 悱则发 2 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 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愤 和 悱 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 在恰当的时候启发 指点 引导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 切磋琢磨子贡曰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 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 始可与言 诗 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切磋琢磨 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 子贡引用这句诗 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 还要致力于学问 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求学之德应精益求精 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 悟到了诗经的深意 反映孔子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重视 五 绘事后素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 诗 已矣 1 面对子夏的困惑 孔子运用了什么教育方法 2 面对子夏的后续发问 孔子为什么说 启予者商也 从中你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教育方法 1 启发式教学 孔子以绘画作比 启发子夏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的 来解答子夏的疑惑 2 激励式教学 孔子一启发 子夏就明白 接受老师的教诲之余并能触类旁通想到 礼后于仁 启发了老师 孔子肯定并接受他的观点 还激励他说子夏启发了自己 可以和子夏谈 诗 了 激励式教学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能动性 六 因材施教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 敢问 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面对同一问题 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 这使得公西华很困惑 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你认为孔子何以能做到 答案 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冉有做事畏缩 需要鼓励他 而子路却鲁莽率直 勇气过人 所以要压一压他 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 是因为他关爱学生 对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 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 七 诲人不倦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子曰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孔子对于教育学生之事的态度是否矛盾 请就这两章内容简要分析 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 其实并不矛盾 前一则是教学态度 后一则指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 尝试表达 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 老师才会对学生启发诱导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 他就会诲人不倦 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时 他才 则不复也 八 述而不作观点一 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 如果完全遵从 述而不作 的原则 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 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观点二 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 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 述而不作 正因为孔子的 述 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九 孔子一方面说 性相近 习相远 一方面又说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 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认为人的本性相近 强调后天教育起着积极的 重要的作用 上知 与 下愚 是一种 气质 即人的个性 不是本性 下愚 是指那些自暴自弃的人 这些人因为不肯学善 向善 所以 不移 上知 是 生而知之 的人 这些人无需教 所以 不移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也是围绕教育的作用而言 只是说明后天教育不起作用 十 阅读论语中的这则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4分 16 13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 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 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 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 闻礼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的怎样的教育特点 请结合文字内容进行评析 4分 答案 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对儿子不偏私 对自己的学问也不秘传 反映孔子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 不学诗 无以言 不学礼 无以立 强调 诗 礼 在言语和立身方面的重要作用 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上注重 诗 礼 结合文段 能够概括出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的相关信息的各得1分 能够进一步具体阐述的再得1分 十一 有教无类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 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 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 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 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 其他各阶级 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 不分种族 氏族 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 我们说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 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提问 有教无类 中 类 字的含义 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类 的含义 一是指 族类 即指民族的类别 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 二是指 等类 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 7 25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 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容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 当然 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并不包括全部内容 孔子注重历代古籍 文献资料的学习 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