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拉斯柯尼科夫的个性塑造和意义内涵 李振宇指导老师:温越摘要: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是一部剖析人性的伟大作品。书中塑造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拉斯柯尼科夫。拉斯柯尼科夫有着复杂的性格特征。作家通过对其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对其怪异行为的细致描绘,将一个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中艰难挣扎的灵魂展现在了读者面前。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并展示他如何获得“新生”的过程,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诠释了他所认同的应该从痛苦中寻求救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道德观。 关建词:个性塑造 两重性格 基督教 道德观 救赎在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最辉煌的时期。涌现出了大量不朽的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的代表作罪与罚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陀氏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与列夫托尔斯泰并称两个最伟大的天才,他的作品被公认为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罪与罚正是这样一部有着深刻内涵的作品。陀氏用了将近十五年时间来酝酿这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拉斯柯尼科夫(以下简称拉氏)的人物形象。在西伯利亚服苦役期间,陀氏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当时他就开始构思这部作品。整天和苦役犯为伍使得陀氏对于人性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其创作提供了原材料。因此,这部作品是以刑事犯罪为题材的,主人公拉氏具有十分复杂的性格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作家对拉氏的个性塑造,展现拉氏的性格特征,来探讨其中的意义与内涵。一、拉斯柯尼科夫的形象塑造及其性格特征拉氏的个性是十分复杂的。在他身上,表现出一种精神分裂式的双重性。两类看上去完全不相干的,甚至是对立的性格特征在他身上都能被发现。一方面,拉氏是个正直,善良,忠厚且极富同情心与正义感的青年。“曾经用他最后的一点钱,帮助过一个患痨病的穷同学曾经从一座已经着火的房间里救出了两个小孩。”(1)在自己贫病交加的情况下还竭尽全力地帮助马美拉多夫一家。同时,他也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不愿看到妹妹为了他而牺牲自己的幸福。然而另一方面,拉氏又是一个凶残的杀人犯。他因贫困而辍学, 孑然一身地住在他那“衣柜”似的房间里,整日整夜地苦思冥想。他的自尊心使他不甘心这样沉沦,并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他的性格变得高傲, 孤僻,冷酷,“又有点儿目空一切,落落寡合”。(1) 他的大脑被一个可怕的“理论”占据, 整日独来独往,不喜欢流露自己的感情,“麻木不仁到了不尽人情的地步”。(1) 在杀人后,他的精神状态更是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并且常常显示出一些病态的特征。总之,拉氏的大脑就像一个战场,各种予盾的情绪在里面不停冲突着,折磨着他。1、拉斯柯尼科夫的形象塑造为了表现拉氏的人物形象,陀氏充分展现了其天才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整部作品围绕拉氏这一中心人物,通过对其复杂的内心独白和极富象征意义的梦境与幻觉的完整再现,对其古怪行为与语言的细致描绘,将一个由于被压抑,被窒息与被扭曲而极度痛苦的灵魂剖析的淋漓尽至。(1)心灵独白内心世界的塑造罪与罚是一部心理小说,陀氏擅于发据人物心理上主观的、内在的、隐藏的、易变的东西。对拉氏内心世界的塑造是小说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因为其怪异的行为与离奇的梦境都和他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而这种内心世界的塑造则主要是通过拉氏的内心独白完成的。这种心灵独白是其矛盾的内心世界的直接体现,它贯穿了整部作品。拉氏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就是一个精神恍惚,焦燥不安的热病患者。像只猫一样离开自己租住的陋室,躲躲闪闪,害怕见到自己的女房东。由于长期的独处养成了“独白”的习惯,也就是不停地和自己说话。他几乎是无意识地走到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诸夫娜夫那儿进行杀人前的试探,而善良的意念又时刻迁制着他的行为,“可是,这实在是太卑鄙了”、 (1) “哦,上帝,这一切是多么丑恶啊不,这是胡说。”、(1) “我要干的是件什么样的事啊!却还害怕些微不足道的小事!”、(1) “难道说,难道说我真的要拿起斧子,对准她头上砍去,把她的头盖骨打碎上帝,难道真能这样吗?”(1) “不,我会受不了的!我会受不了的!”(1) 杀害老太婆的念头不知不觉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但同时他对自己的想法又充满怀疑,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想要杀人的念头开脱。当他读过妈妈的来信后,又陷入了长时间的自言自语状态,不停地用一个个问题折磨自己。他告诉自己要去解决问题,但这种想法几乎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忽然大声喊道:“或者看破红尘放弃行动、生活和爱的一切权利。” (1) 可是紧接着他就意识到自己想要实行的杀人计划已经不再是空想了,“而是以一种新的、可怕的、完全陌生的形式出现了。”(1) 拉氏的内心充满了予盾,陀氏通过这些内心独白准确地展示了一个初次准备作案,但又无时无刻不受良心遣责的人忐忑不安的心理。而在杀人后,这种病态的心理变得愈演愈烈,拉氏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内疚、不安甚至包括憎恨在内的各种情绪中。陀氏的心理分析正是擅于刻画人物处于极度紧张、矛盾状态中失去自我控制的内心活动。这时人物的情绪、思想似乎捉摸不定、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作家常常用“刹那间”、“突然”等词来强调人物情绪的不稳定状态。小说的第二部第二章便描写了拉氏藏匿赃物后的那种兴奋、紧张、情绪飘忽不定的心理状态。陀氏用来塑造拉氏内心世界的大段大段的独白,并不是经过精雕细琢的、逻辑严整的文字,而是使用极其朴实无华的语言。这些独白往往缺乏逻辑,混乱而矛盾,常常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呈现,且都是十分寻常的句子。而这也正好符合拉氏当时真实的心理状态。(2)梦境与幻觉的塑造拉氏分裂的性格,病态的心理有时还会通过梦境和幻觉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笔墨已经触及到了人物的潜意识层面里。在小说第一部中,作家细致地描绘了拉氏的一场可怕的噩梦,梦中拉氏回到了童年,他在酒馆外目睹了一群醉汉将一匹又瘦又小的、黄褐色的马活活打死的骇人场面。这使得拉氏在恐惧与悲愤中惊醒过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梦是人们潜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做这个梦之前,母亲的来信“如晴天一声霹雳”击中了拉氏,实际上,这封信间接推动了他的杀人计划。因为这成了他说服自己实施犯罪的一个理由,他意识到母亲与妹妹很可能会由于她们所做的决定而面临不幸,所以,他不停地暗示自己要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此时的拉氏精神状态可想而知。就在这时,这个梦出现了。作家用细致的描写逼真再现了这个梦,正如陀氏自己在书中所写的那样;“人们在病态的情况下, 梦境往往异常清晰,鲜明,与现实相似。有时会出现这样奇特的梦境,但周围的环境以及梦的全部过程却又显得极其真实,梦中的一切情节是那么详细,那么出人意外,就艺术的眼光还非常协调。以至于做梦的人即使是像普希金或着屠格涅夫那样的艺术家,在他醒着的时候也不一定想得出来。这种梦,这种病态的梦,往往会使人久久难忘,而且对紊乱而又亢奋的机体造成强烈的印象。”(1) 所以这个梦的全部细节十分都清晰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既然梦境本身是一种特殊心理的反映,也是下意识的一种表现,(2) 那么农夫打死一匹没用的小马则正是其杀人的想法的另一种形式的呈现,老太婆则正如这匹小马一样整天白吃粮食,对别人没有丝毫用处。这个梦也是拉氏为自己杀人的想法所做的心理准备的一部分,是他杀人前的演习。(2) 在杀人后,他又梦到警察局副局长在残酷殴打女房东。幻听到哀号、狂叫、谩骂的声音。他还梦见他走在街上,跟着一个陌生人来到一幢黑洞洞,空无一人的房子里。突然他发现老太波在一个角落里大笑,于是他拿起斧子拼命朝老太婆的头部砍去,可越砍那老太婆却笑得越厉害,他惊恐万状地发现房间里到处都有人在窃窃私语,一边交头接耳一边望着他。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作家是在借用梦幻这一特殊的心理活动,表现拉氏的精神防线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过程。(3)拉斯柯尼科夫的行为塑造拉氏犯罪前后,恐惧,不安以及来自良心的谴责便他的内心陷入极端混乱的状态,一方面,他渴望向别人倾诉自己内心的秘密,另一方面,由于恐惧,多疑,神经过敏,这种渴望发生了扭曲。陀氏通过描写这些因无意识的流露与下意识的冲动而产生的近乎怪诞的行为,展现了拉氏极度矛盾的复杂心态。杀人后,拉氏在街上近乎无意识地游荡,常常无缘无故的开始做一件事,但转眼间又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渴望倾诉的他甚至希望与任何陌生人交谈,可当他来到老同学拉祖米欣家里,却又莫明其妙地突然离去。显然,拉氏的内心充满发泄与抑制的冲突。他无法忍受良心的谴责,同时,他又怀疑身边的人,担心罪行败露,草木皆兵的感觉使他的精神防线面临崩溃。所以他反复告诉自己“今天就必须结束”, (1) 可又因恐惧而“不愿去想它”。 (1) 当他在饭馆遇到警察局的扎梅托夫时,又不停地暴露自己对于老太婆被杀案的强烈兴趣,并用一种诡异的方式暗示自己与此案有关。“拉斯柯尼科夫冲着扎梅托夫的脸神经质地哈哈大笑起来”(1)“可是,亲爱的朋友,您得承认,您非常想知道我在看什么,对吧?您好像尝到了甜头,您想知道,如果是我的话,会怎样做吗?”(1) 他朝着警察局的方向走去,可恍惚间他又重返了行凶现场,“一种不可抗拒,无法理解的力量” (1) 推动着他,他仔细地观察着这间屋子与他作案时有何不同,并且走到门口,开始一遍遍地拉起了门铃,回忆杀人时的感觉,并向正在装修房子的工匠问起了地上的血迹哪里去了。但与此同时,拉氏又害怕罪行败露,将赃物藏了又藏,在昏睡状态下突然清醒过来,反复检查自己的衣物,甚至在睡梦中也在寻找自己可能染上血迹的袜子。后来又多次跑到预审官波尔费利彼特罗维奇那儿去试探。拉氏的这些下意识的行为与无意识的流露表面上看十分怪异,甚至完全不符合逻辑,但实际上恰恰是主人公性格中形形色色的,有时是显得有些不合常理的互相排斥的情绪所引发的外在的反映,这一切让拉氏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也正是他所受惩罚的一部分。2、拉斯柯尼科夫的性格特征两重性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陀氏塑造的拉氏这一形象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两重性。陀氏认为人性中的善和恶通常是紧紧纠缠在一起的,而应用理智的与逻辑的方法是不能把它们分离开的。善恶往往系于一身,而一个人的性格也往往是多样的、复杂的甚至是对立的。例如作品中的斯维里加洛夫是个荒淫无耻,生活极度空虚的地主形象,可就是这个卑鄙小人帮助解决了索尼娅的一干兄弟姐妹们的生计问题。而这种对立的性格在主人公拉氏身上则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陀氏将其毕生的艺术追求放在对人类灵魂奥秘的探索上。在拉氏帮助马美拉多夫一家过程中,在与自己的家人朋友的交流中以及他在杀人时及杀人前后思想斗争的反复交战中,作者充分地刻画了主人公的两重性格。当拉氏见到马美拉多夫一家的不幸时,他悄悄将一些钱留给了他们,可是他马上又感到有些后悔,“我做了一件多荒唐的事情啊。”(1) 可很快他又想到“没有我的钱,他们全家也许明天就会一文不名”(1) 拉氏杀人之后,他的心理更加矛盾,想要做祷告,可又嘲笑自己。在严重的精神折磨之下, 他几乎感到走投无路了。但就在这时,他目睹了马美拉多夫之死, 拉氏再次解囊相助,把母亲寄来的仅剩的二十个卢布都给了卡杰琳娜伊凡诺夫娜为丈夫办丧事,此时他的精神突然为之一振,“他充满一种忽然涌上心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的无所不包的感觉。这感觉可能和一个被判死刑,可突然被宣布赦免的死刑犯的感觉相似” (1) “应该活下去,难道我刚才没活着吗?我的生命并没有跟老太婆一快儿死去咱们现在来较量较量吧,”(1) 当他与家人交谈时,表现出的是心不在焉的排斥情绪,显得对家人漠不关心,冷酷无情。但实则又在想尽办法保护她们。当他发现卢仁希望娶自己妹妹的真实原因后,毫不犹豫的指出了他卑鄙的人品,并将其轰出了屋子。面对预审官波尔费利的几番心理攻势,知道了警方正在怀疑自己,拉氏难以忍受,想要去自首,但这种想法似乎仅仅存在于他的意识深处,他还不能确定或正视自己有了自首的念头,因为在自己理论的支持下,他对此充满了憎恶,“我不会束手就擒的,我还要跟他们较量一下。”(1) 他对索尼娅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来找您了。”(1) 可紧接着又说“一切要等到明天。”(1) 以上这些例子都揭示出拉氏复杂而善变的两重性格。二、拉斯打尼科夫形象的意义内涵。作家陀氏塑造拉氏这样一个在矛盾与痛苦中铮扎但最终在索尼娅的爱与信仰的感召下彻底抛弃自己的理论而重获“新生”的人物形象,其意义何在呢?答案是作家在向我们指出一条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道德危机的道路宗教。在如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道德危机这一问题上,俄国思想界历来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改造社会,二是完善自我。陀氏显然更倾向于后者,反对以暴力手段解决社会矛盾,所以,杀死一个看上去十分可恶的,对别人对社会无益的老太婆阿廖娜并没能解决拉氏的任何问题。相反,却使他陷入了内心的惩罚当中。按基督教的标准来看,拉氏是有罪的,(3) 想要救赎自身的罪孽,就必须通过痛苦的受难与悔过来完成。罪感意识是基督教教义中的基本精神。这个“罪”即指原罪,也指那些亵渎上帝,破坏人神之约,违返律法以及其它的胡作非为。(4)圣经中认为所有犯罪的人,就是罪的奴仆。人因原罪与上帝隔离,人们被各种罪恶所奴役,耶稣基督正是为救赎人类的罪恶而选择受难。耶稣本无罪,是无暇疵,无玷污的完全人,却甘心为人类而被钉在十字架上,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苦难中死去,用自己的鲜血与众信徒定约;凡相信他为上帝之子,代人赎罪,是真理,道路与生命者,在世界末日到来时,可免永幼之苦,(4) 也就是说其灵魂可以从死亡中解脱。然而,对上帝的信仰却不断受到人类本能欲望的冲击,人们往往经不起现世中的各种诱惑而违背自己的信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刚刚经历农奴制改革,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爆炸式发展,社会矛盾空前剧烈,各种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与道德底线。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陀氏创作了罪与罚,并向人们指出一条道德的自我完善之路。陀氏早年参加过空想社会主义的革命小组拉舍夫斯基小组。但后来的死因经历以及十多年的西伯利亚苦役生涯对他的身体和心灵都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服苦役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他将人类的出路放在了宗教上,认为人的灵魂只有在痛苦中才能得到解脱。并将罪与罚称作是一部忏悔录式的作品。于是,拉斯柯尼科夫这个人物形象诞生了。小说中,贫病交加的拉氏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希望改造社会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他的大脑里产生了一种“理论”,在他看来,人类被分为“平凡的人和”和“不平凡的人”两类。大部分人属于前者,他们像虱子一样只能俯首帖耳任人宰割,他们只不过是繁殖同类的材料,历史则是由那些“不平凡的人”创造的,他们能成为“人类的恩主”,权利都掌握在这些人手中。他们可以肆意违反法律的约束,甚至可以随意杀人而不会受到惩罚,更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因为他们杀人是为了救助更多的人,使其免于贫穷与疾病的折磨。即所谓的“杀一救百”。拉氏急于想要实验一下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类人,敢不敢“俯下身子拾起权利” (1),他自己能不能像拿破仑一样成为“人类的恩主”,还是和大部分人一样只是没用的“虱子”。所以,他最终拿起了斧子,砍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拉氏相信杀老太婆是为社会除害,可他没有料到为了灭口,他不得不杀死无辜的丽莎维塔,更加可怕的是,良心的谴责开始不停的折磨着他,而他又无法放弃自己的理论。拉氏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拉氏所犯的“罪”,不是他本性的罪或他的杀人罪,而是他思想的罪,(3) 因为基督教的道德观中最重视的是动机的问题。基督教不是以杀人的行为来定罪,而是从恨来定罪,拉氏的罪在于他所坚持的理论,在于他的傲慢自大,把人当不人。(3) 他的理论导致其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被自己的理论所束缚与纠缠着,无法摆托,与此同时又不停地受到良心的遣责,这种痛苦的折磨近乎让他发疯。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杀死了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1) 就这样,拉氏成了自己理论的奴隶。陀氏显然不同意拉氏的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正是利已主义的终报体现,与基督教教义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他要安排拉氏去受难,去接受最严酷的惩罚精神的惩罚。拉氏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所受的各种折磨就是他受难的过程,他的内心被憎恨,恐惧、焦躁、悔恨等情绪所占据,在此斯间,拉氏在精神上所受的煎熬被陀氏用文字准确地展示了出来。塑造这个人物,剖析他的内心世界,展示他病态的行为正是为这一目的而产生的。与拉氏正相反,索尼娅是基督教道德观与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CNAEC 0608-2024集成电路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咨询服务规范
- 高三阅读鉴赏课件
- 高三放飞梦想课件
- 2025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综合性学习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 高一物理集体备课课件
- 宪法九版习题及答案 第2章 第3章(在线练习题)
- 高一地球公转课件
- 高一功率说课课件
- 精准夫妻离婚协议书:共同财产与债务清算协议
- 企业用友U86合同管理系统采购实施合同
- 一篇入门EPC总承包项目的税务筹划
- 宝安区人民医院药品目录西药
- 满堂脚手架计算书
- 【大单元教学】微专题 牛顿运动定律 课时 省赛获奖
- 岳阳楼记翻译
- 护理不良事件培训
-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件改
- (完整word版)理论力学答案(谢传峰版)
- 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 GB/T 40800-2021铸钢件焊接工艺评定规范
- hse履职能力评估测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