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道的论文范文.doc_第1页
关于孝道的论文范文.doc_第2页
关于孝道的论文范文.doc_第3页
关于孝道的论文范文.doc_第4页
关于孝道的论文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孝道的论文范文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关于孝道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摘要: 养老敬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社会现实要求人们重新考察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的合理内涵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传统孝道农村养老现实意义 一、传统孝道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我国古代解决养老问题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善终用孔子的话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通俗地说孝就是养老、敬老、尊老、亲老、送老” 一是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吝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二是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三是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四是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中国人往往把身后事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十分丰富其中既有传统美德的凝结也有旧文化的积淀在当代提倡孝道并不意味全盘继承应对传统孝道进行科学的认识与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去封建因素但无论如何尊老、敬老、养老仍然是我们应具有的传统美德在孝道逐渐弱化的今天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一定保障作用 二、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 养老问题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嘲现阶段中国农村的养老模式仍然是以“崇老文化”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依靠家庭成员提供全部的养老资源以道德力量行孝为支撑但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村传统孝道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农村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种种挑战 1、“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冲击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可以说土地是家庭养老的基础但是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日益强烈人们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成了普遍现象依赖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可能性受到冲击在当前中国农村成年后的子女大多会与老人分家分家后如果距离远与老人的联系是非常有限的而依靠土地获得经济收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投入活到老干到老则是现在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写照甚至有很多年过7O岁的老人还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如果没有子女的帮助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从土地上获得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将会很高 2、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传统的“养儿防老”功能得以发挥主要是基于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子女经济支付能力、子女闲余时间的多寡和文化伦理等因素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本位的血缘亲情社会它以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为主要特征在这种社会里的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大家庭中家长无疑居于统治地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作为子女必须孝敬父母服从家长克尽孝道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愈来愈显著使家庭结构形成“四二一”格局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甚至更多老人同时出现了社会学家所说的“重幼轻老”的代际倾斜改变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传统代际关系模式社会资源从老一辈转移到年轻一代手中哺育和反哺育这一环节出现了断裂现象一家人的希望完全转移到了下一代身上而漠视对父母等老一辈的关心和照顾 3、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动显著增强人口流动的加剧许多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打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应该说这对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提高了家庭养老的经济支付能力能够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但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带来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上的时空分离长期以往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纽带有可能会变得松弛由此带来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农村青壮年大批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民工潮”而家里却往往只留下妇女、小孩与老人妇女一方面照顾小孩一方面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活就无法及时的了解到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情况和健康状况所以很难保证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转变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交通、通讯也越来越发达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广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年轻人在外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息的影响下崇尚年轻、张显个性、追求利益等价值观念也潜入到了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方式的变更使许多人不再依赖家庭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看重家庭和个人的责任而更注重追求自己的成功和个人的幸福因此他们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传统孝道观所极力推崇的尊老敬老、养老的价值观念也日渐淡薄另外思想的开放年轻人更加注重追求个人价值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已经丧失了它的“根据地”不再流行孝道的弱化使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即家庭养老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传统孝遭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曩的现实意义 敬老、养老观念的淡漠使子女经济上不愿赡养、生活上不愿照料老人更不愿从精神上慰籍老年人农村养老问题存在巨大危机处理不好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在目前家庭供养老人出现困难而社会化养老制度又未形成的情况下以社会舆论的力量强化养老尊老的习俗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以在新时期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积极因素仍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千百年来安度晚年、老有所养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老人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我国老年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因此这三方面也是子女行孝的基本方面换句话说孝顺父母既包括态度上尊敬父母也包括在行动上善事父母即从经济上和日常生活上做有利于父母的事当前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孝经指出:“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亲”既阐述了孝之天经地义的地位和孝为道德之本的重要又提出了孝的具体行为方式要求为人子的做到敬爱父母奉养双亲生病当医死则当哀祭则虔敬“孝为百善之首”中国人以“孝”为人伦之本通过行孝实现未成年人和青壮年人对已衰老的成年人的尊敬、奉养和一种对弱势方的关怀让农村老人的衣食住行能得到保障生活能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慰藉使他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2、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着滚滚而来的银发的浪潮有些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在一些青年人心中老人是包袱、累赘由于一些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滑坡和法制观的淡薄等原因在家庭中老人的地位也变得无足轻重更有一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掠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此类令人发指的情况农村尤甚于城市为此联合国召开的世界老龄大会发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呼吁要求人们公平友善的对待老年人和老年人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5倍在我国老年人自杀原因中家庭矛盾引起的急性人际冲突是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很多人不懂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有些人不愿意或者无力与自己的子女打官司自杀成为他们无奈和也是最后的抗争 以上情况触目惊心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那些违法犯罪的不孝之人绳之以法自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但在家庭矛盾中更多的情况缘于道德范畴只有大力弘扬孝亲敬老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做儿女的自觉尽到责任才是更为积极有效维护老人合法权益的办法 3、有助于农村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孝慈之道又通于政治上、社会上人与人之关系从本质上说孝文化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孝文化可以直接调节家庭关系促进实现家庭和谐然而由于人们各自的生活条件、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存在着差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着矛盾家庭之间、长幼之间、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因此正确地解决这些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工作弘扬孝文化的功能和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敬天下为人父者”使孝的内涵由孝敬父母扩展到尊重长者、关爱老人继而发展到“继先祖之志为孝”必须用道德来调节家庭关系使敬老、尊老、养老的伦理观念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总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经济实力有限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的时候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的继承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剑锋论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J学术交流(4) 【2】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人口学刊(1) 【3】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要 先秦儒家孝道与后期儒家孝道是有很大差异的故必须将二者加以区别当前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孝道时理应采取历史、辩证的态度对“孝道式微”的局面我们不应过于惊诧而应看到现象背后的必然性孝道主要还是属于道德伦理的范畴为孝道立法的主张有待商榷 关键词 传统孝道;二重性;孝道式微;孝道立法 中国的孝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初始意义指尊敬祖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延续生命最早的汉字“孝”则出现于距今约3千余年前的殷商时代不过当时“孝”字仅见于卜辞一处用于地名所以现在还不能断定殷商时代的“孝”字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孝”字与当代“孝”字含义完全一致的“孝”根据现有资料较早的见于尚书酒诰篇其中有言日:“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思是说人们于农事完毕之后赶着车出外做些生意用以孝敬奉养自己的父母伦理学大辞典对“孝”的解释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规范之一有三层含义一是必须孝敬自己的祖先按时恭敬地祭祀祖先继承祖先的事业按照祖先的规定办事;二是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恭谨地侍奉父母;三是立身行道效忠君主立业扬名以显父母这一解释是对古代孝道的概括而在现代生活中孝道的表现形式可能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比如祭祀祖先没那么勤勉庄重了服从父母没那么绝对了光宗耀祖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了但如果核心的原则没有变孝道的现代意义到底在里呢?诸如此类问题无论对传统孝道是采取弘扬重建还是怀疑批判的态度都必须予以深入思考在此笔者略陈己见以资探讨 第一对先秦与后期儒家的孝道应予以区别孝的问题是儒家整个伦理学说的组成部分与其他部分以及整个思想体系有内在联系不可人为地分割开来同时孝道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轨迹先秦儒家孝道自孔子创立曾子继承和完善孟子、苟子等人的进一步补充后成为儒家最基本的伦理价值信条其内涵包括家庭伦理和国家政治伦理两部分到了汉代由于统治阶层对其加以改造利用并逐渐法律化其内涵已发生了很大变异在许多方面甚至背离了先秦儒家的原始初衷至宋明清时期孝道在理论上更出现了论证哲学化、教化通俗化、义务规范极端化的新特点最终成为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和后世愚孝的根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