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doc_第1页
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doc_第2页
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doc_第3页
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doc_第4页
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阳县稻飞虱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作者:本人摘要:稻飞虱是青阳县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主要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3种,为害水稻的稻飞虱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主,以五(3)代、六(4)代和七(5)代危害严重。灰飞虱对水稻的直接为害较轻,主要是它传播玉米粗缩病、水稻病毒病,对玉米、早稻有危害发生。通过对稻飞虱灯下诱虫数和田间发生情况调查分析,认识其发生规律以及危害加重因素,总结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关键词:稻飞虱 发生情况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青阳县地处皖南丘陵山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万公顷左右,主要有双季早稻、中稻和单季稻、双季晚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受迁入虫源、气候条件、单双季水稻混栽、不合理的化学防治等多种因素影响,稻飞虱中等偏重发生。为了做到科学有效防治稻飞虱,减少水稻产量损失,近年来经过深入调查与实践,掌握了稻飞虱发生规律,总结提出综合防治对策。1 发生情况青阳县发生危害的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3种,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害水稻严重,主要在中稻、单季稻以及双季晚稻孕穗期后危害最严重,以成、若虫群集水稻茎基部刺吸汁液为害,使得水稻中下部叶片枯黄脱落,严重的田间出现“冒穿”、倒伏,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青阳县主要种植常规稻,以种植早稻和双季晚稻为主要栽培模式,稻飞虱危害较轻。9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中稻及单季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单双季混栽局面,使各期迁入的虫源有丰富食料条件和良好的产卵繁殖场所,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繁殖量增大,危害严重,其中20032006年最为严重,百丛虫量高达500010000以上。2010年以后,随着土地流转加快,种粮大户增多,大户由于种植布局单一,防治机械化和施药水平提高,稻飞虱危害有所降低。据20142016年中稻及单季稻、双季晚稻分蘖期与抽穗灌浆期田间调查,稻飞虱呈中等及偏重发生,百丛虫量高达15003000头,造成水稻减产5%15%。另外,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对水稻有危害,大田发病率3%左右。灰飞虱在当地对水稻的直接为害较轻,主要是它传播玉米粗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对玉米、早稻有危害发生。近年来由于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寄主植物的茂盛,灰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和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呈上升态势,特别是玉米粗缩病发病率达5%10%,严重的造成全田玉米植株发病,如2015年木镇镇一农户种植玉米0.15公顷,粗缩病发病率在80%以上,这种传毒危害造成的间接损失也很严重。2 发生规律通过多年来调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青阳县常年发生4代至不完全5代,以五(3)代、六(4)代和七(5)代稻飞虱发生为害较重,四(2)稻飞虱中等偏轻发生,另外,迁入虫量大小、气候因素以及食料条件决定着危害程度轻重。迁入期受气候条件影响,一般年份迁入期在5月下旬,随着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往北逐代逐区迁入,到秋季又回迁到南方。白背飞虱迁入期一般早于褐飞虱,青阳县8月中旬以前以白背飞虱为主,8月中旬以后以褐飞虱为主,后期稻飞虱有世代重叠现象。根据20142016年对青阳县稻飞虱灯下诱虫数和田间发生情况调查分析,了解稻飞虱迁入量、迁入时期、产卵情况以及田间峰值水平,掌握稻飞虱发生规律(附表11:青阳县2014年至2016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发生情况调查一览表)。2.1 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白背飞虱在青阳县繁殖4代,以五(3)和六(4)代为主害代,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长翅型为迁飞型,长翅型成虫始见于5月下旬,主要迁入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田间主害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一般在主迁期迁入后1020天,即第23龄若虫为害高峰期,大多年份气候条件有利于其大发生,对正值孕穗期的中稻及单季稻为害严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随东北气流向西南回迁。白背飞虱在30高温或15低温条件下,都能正常生育繁殖子代,以相对湿度80%90%为宜。成虫有强趋光性和趋嫩绿性,成虫寿命1520天,一般雌虫寿命比雄虫长。在2529条件下,卵历期69天,若虫1015天。雌虫产卵期一般1019天,每雌虫产卵180300粒,其在稻株上的产卵部位随水稻生育期延迟而逐渐上移,分蘖期多产于稻茎下部叶鞘,孕穗期稻茎中部叶鞘,黄熟期则多产于倒1、2叶肋,也喜将卵产在稗草上。2.2 褐飞虱发生规律褐飞虱在青阳县繁殖3代,以六(4)和七(5)代为主害代,常年始见于6月中下旬,一般在迁入后繁殖12代才能达到成灾的虫量。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田间长翅型增多预示大量虫源迁入,短翅型为居留型,其数量增多,标志危害严重。田间主害期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大多年份气候符合七(5)代褐飞虱大发生,对单季稻和双季晚稻孕穗期危害较重。10月份以后天气转冷,气温下降,一部分死亡,一部分随气流回迁到南方。褐飞虱喜温暖高湿条件,在相对湿度达80%以上,当温度在2030生长良好,2628为最适温度,温度过高过低及低湿,对其生长发育不利,尤以高温干旱影响大。成虫有强趋光性,在2628条件下,成虫寿命1525天,产卵前期23天,卵期78天,若虫1012天。其雌虫繁殖力强,每雌虫产卵150500粒,最多7001000粒,卵呈香蕉状,产于叶鞘或叶片中脉组织内。褐飞虱成、若虫一般以离水面10以内的较多,白背飞虱在稻株上的活动位置比褐飞虱高。夏秋季的低温阴雨寡日照天气时,田间白背飞虱比褐飞虱密度高。2.3 灰飞虱发生规律 灰飞虱无长距离迁飞习性,一般3月份越冬若虫在麦田、杂草上活动取食。4月份成、若虫危害小麦, 5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羽化,迁入秧田、旱栽本田、玉米地为害, 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2代若虫危害水稻、玉米等作物,主要是传播病毒病危害较重。7月至9月成虫在中单季水稻上产卵、羽化,由于夏季气候因素影响,若虫危害不严重,至10月份转移至麦苗为害,10月下旬以34龄若虫在小麦和杂草上越冬。2.4 调查方法 成虫的调查:在每年5月中旬开始,至10月中旬结束,采用“佳多”测报灯诱虫,每2d数一次虫量。大田调查:在每年的5月至9月,选择早稻、中单季稻及双季晚稻3种具有代表类型田块,各5块稻田,每块田采用单对角线跳跃式取样,调查5点,每点5丛,每块田25丛,采用33cm45cm长方形白塘瓷盘进行拍查,每点计数1次,计数各类飞虱不同翅形的成虫,以及低龄和高龄若虫数量。每5d调查1次。- 6 -表11 青阳县2014年至2016年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发生情况调查一览表 单位:头 头/百丛年份2014年2015年2016年发生代数四(2)代五(3)代六(4)代七(5)代四(2)代五(3)代六(4)代七(5)代四(2)代五(3)代六(4)代七(5)代调查数字5/20至6/20灯下诱虫田间调查峰值平均6/21至7/20灯下诱虫田间调查峰值平均7/21至8/20灯下诱虫田间调查峰值平均8/21至9/20灯下诱虫田间调查峰值平均5/20至6/20灯下诱虫田间调查峰值平均6/21至7/20灯下诱虫田间调查峰值平均7/21至8/20灯下诱虫田间调查峰值平均8/21至9/20灯下诱虫田间调查峰值平均5/20至6/20灯下诱虫田间调查峰值平均6/21至7/20灯下诱虫田间调查峰值平均7/21至8/20灯下诱虫田间调查峰值平均8/21至9/20灯下诱虫田间调查峰值平均白背飞虱753553752172654175642765495419432245669517614757227837338622246681642431645褐飞虱007721622311551554255200953323201557175128150081235244128214542420注:1、灯下诱虫采用“佳多”测报灯诱虫,单位:头。2、田间调查峰值平均是指在1个月区间内,5个田块田间调查峰值虫数的平均数,折合为头/百丛。3、本文中提到的稻飞虱“四(2)代、五(3)代、六(4)代和七(5)代”是指全国第四、五、六和七代,安徽省的2、3、4和5代。3 发生为害加重因素3.1 气候条件适宜迁入基数是稻飞虱大发生的前提,青阳县处于皖南山区,常年6月至8月台风暴雨时有发生,有利于稻飞虱迁入,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其产卵繁殖。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大发生的关键,一般来说,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有利于白背飞虱大发生;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易导致褐飞虱的大发生。3.2 水稻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的影响由于水稻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改变,有利于稻飞虱生长繁殖。一是单双季混栽以及稻田边杂草茂盛,使各期迁入的虫源有丰富食料条件和良好的产卵繁殖场所。二是多施或偏施氮肥,种植高产优质品种,使得田间生长茂密,稻株嫩绿,长期灌深水,为稻飞虱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田间小气候。3.3 农药使用不合理农户防治不力,农药使用不合理,导致稻飞虱为害猖獗。其原因:一是为了防治水稻其他害虫,大量施药,用药乱,对天敌杀伤力大,消弱了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二是稻飞虱具有较强隐蔽性和区域性,在防治中农户往往有侥幸心里和麻痹思想,常常不能适期防治,危害损失较重。三是由于大量长期使用吡虫啉、噻嗪酮类农药防治稻飞虱,使得稻飞虱对此类药抗性明显增强,防效下降,对吡虫啉产生了严重抗药性。四是农户喷施农药用水量不足。4 防治对策4.1 农业防治4.1.1 种植抗性品种;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尽量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4.1.2 合理施肥,多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控施氮肥,防治稻苗贪青徒长,使水稻早生快发,加快分蘖,增加植株硬度以避开稻飞虱的趋嫩性而减轻其为害。4.1.3 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重抓田间管理,消灭越冬虫源。适当提早栽插,避开稻飞虱为害代的高峰期,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并清除田边杂草。4.1.4 科学管水,宜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促使水稻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逆性。4.2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减少不必要用药量和施药次数,选用对天敌毒害轻的农药和采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施药方法,以保护好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生长,来捕食稻飞虱。避免使用对稻飞虱的天敌蜘蛛杀伤力大的菊酯类农药。4.3 物理防治利用稻飞虱强趋光性,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飞虱成虫效果较好,可有效减少下代虫源。每33.5公顷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可诱杀稻飞虱等多种水稻害虫。在5月下旬至10月上旬,晚上20点开灯,次日2点关灯。截止2016年底,青阳县在辖区7个乡镇共安装各类灭虫灯1500多盏,防治面积1.5万公顷,有效控制稻飞虱的消长,防治效果显著。4.4 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稻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一代的策略。4.4.1 开展统防统治 利用县植保部门病虫防治信息,使用先进的植保器械,以种粮大户或家庭农场为主体开展统防统治,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总体防效。4.4.2 防治指标 水稻分蘖期百丛虫量1000头,孕、抽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齐穗期以后百丛虫量2000头。4.4.3 药剂施用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在23龄若虫盛期施药。药剂可选用:每667施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80%吡蚜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812克或25%噻虫嗪水分散性粒剂610克或25%吡蚜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或25%噻嗪酮毒死蜱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粉剂812克或36%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811克等兑水6070喷雾。对准稻株中下部喷施,田间保持35水层5d左右;对于无水田块,施药时要加大水量。如田间缺水,且以高龄若虫和成虫为主,当气温在28以上时,可用80%敌敌畏EC拌毒土熏蒸杀虫。虫态复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