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doc_第1页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doc_第2页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doc_第3页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东南亚的印度、泰国随处可见这样的情景: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却牢牢拴住了一头体重几千斤的庞然大象。驯象人在这些象还在幼年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小象拴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它长成大象,即使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它也不挣扎。小象是被链子拴住了,大象则被习惯拴住的。这一故事的含义丰富而深刻,它说明驯兽的关键与目的在于养成习惯,习惯则要从小养成。风靡世界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可看性很强。请看,舰将沉没,2000多人,仅有20只救生艇,怎么办?意想不到的是:乐队始终泰然自若地演奏,教师在高声安慰大家,船长、设计师等感到自责而决定与船共存亡最后得以生还的绝大多数是女人、老人和孩子。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习惯促成是这种结果!西方日常生活中“女士优先”的传统已是闻名于世,这是几百年的习惯,试想,年轻的女人都要予以优先上船,那么弱小的老人、孩子还用说吗?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习惯对于人的一生太重要了,习惯往往决定人生态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其实,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首先应指人的习惯。首先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我们成年人很多在小时候都经历过艰苦的劳动锻炼,而与现在的孩子讲劳动,好象那是很遥远的故事似的。不仅孩子们心中没有“劳动”的概念,就连不少家长自身也觉得劳动对孩子而言无关紧要,好象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能让孩子多享受则尽量多享受些。据一个统计数字,我国的学生每天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而发达国家美国每天72分钟,南朝鲜42分钟,法、英国都在半小时以上。这与家长的自身观念不无关系。尽管我们都居住在城镇,缺乏具体实在的劳动园地,但最起码,作为一个初中学生的生活应该自理,如在家扫地、收拾床铺,女孩子洗碗、洗衣、烧菜等,这也是一种劳动。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家里根本不需要帮忙。这并非说需要与否,而是说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劳动是必要的。在日本,如全家出游,不论多大的孩子,都要自带一个小背包,为何?父母说:这是他自己的东西,当然应他自己来带。这其实也是一种劳动,是有意识地从小培养自主独立的习惯。从小学会自我劳动,其生存能力相对就较强,而我们的孩子由于缺乏这种意识。这里想要说的重要一点,作为父母的平时太包办了,“包办”的结果会使父母自食其果。古代有个故事叫少爷赶考,其中的寓意非常深刻。从前,小少爷特聪明,文章好,到县里参加童子考试回来,复述文章内容,父亲觉得不错肯定会第一名,岂料揭榜时竟无名。父责问主考官,后抽出试卷一看,卷上如一层薄薄雾气,字迹模糊,不知所写为何。父亲回家打儿子,责骂为何不把字写清楚?小少爷委屈:平时在家写作,你连墨都替我磨好,考试时你不在场,又无人帮忙,我只好在砚台上滴几滴水写字。这则故事虽为笑话,却告诉人家对孩子不能太包办。 开学后,班主任特意宣布说要检查学生的课本、练习本,结果不少同学翻这翻那,显得一片混乱。原因是,有的每天上学前书包里的一切包括削铅笔都是父母包办的,难怪一时找不到!试问你能包到什么时候?这样下去难怪有的父母在言谈之中感叹:我的孩子已读中学,但总是觉得长不大。这“长不大”的原因首先从父母自身上寻找。原因有二:其一,环境过于优越,体验不到生活的艰辛。心理学家认为,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何意?通俗而言,一是对幸福感觉会降低,即通常所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二是特别会怕艰苦,生活适应能力差。而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是客观存在的,谁也不可能回避它。今天,作为家长,你也许有能力帮孩子克服一切困难,那么将来呢?你能帮它一辈子吗?而现今社会需要的是拥有怎样品格的人?很多家长很向往名牌大学,清华大学校训有“自强不息”,哈佛大学认为“坚忍不拔的性格比什么都要紧”,而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培养自主精神和坚强的性格。温州市区有蔡笑晚一家培养出4个博士,大儿子是康乃尔大学博士,二儿子是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女儿是哈佛大学博士,儿媳是纽约大学博士,全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博士。他的教子经验曾刊于温州时报,其成功经验之一,即“用苦难去磨炼意志”,并说,“到目前为止,人类能够给孩子提供的最好教育似乎仍然是苦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让孩子多参与劳动,懂得什么叫生活的艰辛,就不怕你的孩子长不大。其二,父母过分娇惯保护,没有给其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以致孩子依懒太强,造成做事无主见。以小马过河寓言故事为例,奉劝大家好好学学“小马的妈妈”!其次谈谈学习习惯的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时代,一样难免激烈的学习竞争,家长讲究学业成绩,不然就不会有开学初新华书店抢购用书的一幕。但不要过于强求,因为现在的孩子在正常情况下,自小学升入初中,压力已经够大。本学期期中考即将来临,成绩单一定要看,但重要的更要学会分析,不要一味责怪:比之小学又退步了!其一,小学与初中不一样。初中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小学教师会盯,能“立竿见影”;中学更强调自主、自觉、自学,且初中来自各所小学的强手增多了。所以,其实现在的孩子也是挺不容易的,不能一定要他怎样、怎样。某电视剧有一细节,一初中生成绩不好,妈骂他:你的学费不比别人少,你也同在一教室同一教师教,人家考九十几,你为什么这么差?儿子很不服气地顶了一句:那人家的妈妈有的是大款,你为何不是?后来儿子觉得太伤妈妈的心,给妈写了检讨信,叫妈别生气:“我的意思是说,你有你做不到的事情,我也有我做不到的事,不过我会尽力的。说得多好,只要尽心尽力,也就够了。所以要平心静气地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倒是最重要的。比如观察他一天到底如何安排,尤其是对待双休日,帮助他安排几点起床、午休、作业、睡觉、再比如,现在讲究学习的自主探究,讲究知识的拓展延伸,有条件的家长要帮助聪明的学生养成读课外书、看报纸、看电视的习惯,多吸收外界信息,不要老想着跟老师补课。比如看电视,引导好是好事,引导不好是坏事,有说20世纪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电视机”的诞生,因它可给人类带来多少的信息量呀。试想如果没有电视,人们一定觉得信息特别的闭塞。初中(七年级)学生,能养成看新闻联播、午间新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以及一些谈话评论教育类的好节目,一直看下来,这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一味看连续剧、动画片,没完没了,就应予以引导制止。再如看武侠小说、打游戏机、吃零食等习惯就要帮助孩子予以坚决克服。这里就有个如何引导的问题。举我个人的例子,我的孩子在读初一时候,因为在家有爷爷奶奶、妈妈宠着,我有时教育孩子也简单化,有时遇到不顺心事也骂,甚至打,但效果并不好,尤其是你打或骂,这时偏偏还有人庇护着他。所以需要一提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庭意见要统一,尤其是父母意见要一致,否则一个说这不行,一个说这其实没关系,那就完了!说到孩子挨打,某报专门刊载了“挨打歌”:“首次挨打战兢兢,再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孩子酣然对你笑。”可见打人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打其实也是家长无能的表现。在教育孩子方面,我曾经试着换过一种方法,我觉得孩子已长大了,应该让他懂道理。例如,儿子也有连续不断看动画片、连续剧的爱好,一放下书包就先开电视。有次他一放学回来,就问:现在可以打开吗?我说:你已是13岁的中学生了,快要大人了,你自己拿主意吧,你觉得现在该看,你就打开。奇怪的是,你郑重其事地说,他却不看了,先去做作业了。又有一事,记得要否报名小记者?要否订课间牛奶?我们都教导他自己拿主意,效果不错。因为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他也想得到大人的尊重,他在心理上必然有这方面的需求。如果有一天他感觉到大人是在尊重他,或许反而自觉了。有句话说得不无道理:“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在一夜之间长大”。尤其是男孩子。最后,我想借此专门对做父亲的说几句话。由于平时忙,管教少,一旦遇到不良行为,可能骂了打了再说!值得提醒的是,做父亲的应该不要忘了,教育孩子并不是女人的事,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因此我建议在座的父亲们或请在座的母亲们回去转告父亲们,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意之余,也抽空陪陪孩子,跟孩子聊聊天,带孩子经常出去玩玩。说到玩,有条件的话,在暑假期间可以带孩子到一些著名高等院校里走走、看看,让孩子从小接受大学府浓厚的文化的熏陶,大学院里的那种气派、那种博大精深的底蕴,会拔高孩子的视点,并使人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