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同民族的哲学思想,宗教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里,必然有一部分是针对痛苦和烦恼而发的。他教导或启发一种方式帮助人们解决精神上的痛苦,或安顿人们的情志。梁漱溟谈到何为宗教时,指出宗教的两大特点,其中之一是,“宗教必以对于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为其事务”,的确,如何安顿人的骚动不已的情志,如何解决痛苦和烦恼,这在各个民族文化里都是相当重要的议题。也就是说,文化对人的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方式安顿人的情志。,中国传统十分讲求伦理道德,素来有“礼仪之邦”的名声。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等道德范畴非常发达,从孔、孟直到程、朱的著作里俯拾皆是。历代统治着都要强化道德意识,或者简直标榜以“孝”治天下;伦理学中“克己”和 “恕道”两端都是要人收束己身的;孤立一人的时候就“克己”、“修身养性”,与他身发生关系的时候就讲“恕道”,推己及人。这个伦理学的架构是很完整的,目标是很远大的,而且有至少二千年历史实践,让传统伦理作充分的表演。那么在中国人能够自我反省的时候,是怎样评价数千年道德陶冶之下国民的德行修养呢?他们的看法似乎和传统伦理学指向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启蒙者都沉痛地发现,他们面对的是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缺乏理解心,缺乏对公共事务热情的国民。远在无死之前,梁启超就指出过这一点,他在新民说第五节论功德里,就说中国人私德发达,束身寡过,独善其身之士多,而敢为公益事业奋斗尽力的人少。“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欲为本群本国之公利公益有所尽力者,彼曲士贱儒,动辄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偏义,以非笑之、挤排之,谬种流传,习非胜是,而国民益不复知公德为何物!”应当指出,梁启超在这里谈的还是比较皮相的,他仅仅指出一个外观,不如他在说幼稚一文分析得深刻,通过儿童性格观察分析,针砭国民性。他说,“偏狭自私,又稚子之通性也。幼而阔达,时或有闻,然千百中不易一睹矣。其在常儿,则以偏心为常态,稍激即怒,好不容忍,而自私之心亦最盛。手持一物,亲爱见索,未易让也。”这是因为儿童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极端的个人主义。“故幼稚之国民,舍个人主义外更无他物也。”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应该理解为自私自利和私人本位。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什么样的方式来安顿中国人的情志呢?也许它包括了好几种方式,有着比较丰富的内容。限于和题目的关系,笔者不能一一论及。在这里所讨论的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所谓东方式的解脱之道。虽然不能说阿Q性格本身直接就等于这种解脱之道,但它们实在有一脉相承,暗中贯通的方面。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日渐萎缩,生存环境日渐恶化,挑战越来越严峻的条件下,这种安顿情志,解脱痛苦和烦恼的方式,就愈加塑造了国民阿Q式的卑劣性格,愈加促使阿Q精神渗入中国人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东方的解脱之道实际上已经走上了阿Q的道路。说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道德伦理是教人做仁民爱物的仁人君子的,而私人本位或未开化的利己主义则是指只有己,不知有人的,两者居然会有微妙的联系,正是中国式的道德加强或暗中助长了中国式的利己主义。数千年来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的私人本位性格的国民性的形成,“仁义道德”固不能辞其咎。它施于国民性的影响,不在于它表面倡导的言词教训,而在于它整个架构的深层法则。传统伦理学给人最明显的外观是对个人德行自我完满得孜孜讲求。朱熹大学章句序:“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如笔者上面论述的那样,人的“心”遭到整体的压缩、抑制和扑杀,个体不能获得组织、安排、支配自己生命历程的条件与能力,人的精神性就处于未成熟状态,一如人的未成年。这个时候,来自外面的指导、教育、训示就特别重要,就像父母督导儿童那样。如果不是通过道德规范紧束人“身”,而是让人欲横流,很可能就不成其为世界了。以道德规范约束、压制一个一个的“己身”,以及把伦理架构放在整个文化中极重要的地位上,这一切都说明对“身”的模塑,是和对“心”的模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传统伦理学提出的最重要、最关键的范畴就是修身,这包括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等一系列修养内容。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都属于个人德行修养的范围。因为所格之物毫无例外是“天理”,即外在性规范,所以最后的落脚点“致知在格物”,实在就是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这个过程统而言之,就是修身。所以“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0传统文化以修养“己身”为伦理学基本出发点,这种状况最明显地表现于“伦”字的词义,中国社会被称为人伦社会,“伦”是什么意思呢?按尔雅的解释,“伦”就是波纹,石子投下水形成一圈圈扩散的水波。每一个“己身”就是一块石子,把自己投入社会里,泛起一圈圈的“伦”,而同“他身”发生关系。就是说,伦理学的架构与人伦社会的结构是同构的,所不同的是伦理学架构是社会结构的理论映照。费孝通将传统中国的这种社会结构称为“差序格局”。进一步说,传统伦理学同社会结构的规定不谋而合;永远认定“己身”是中心,于是“己身”的修养就处于非同小可的地位。兴之,可以举国,亡之,可以丧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中庸里讲:“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其首就是“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知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在传统伦理学中,“己身”是一个中心,通过这个中心衍射出与家、国、天下的关系。这种由“己身”而至于其他事物的架构,同私人本位以及未开化的利己主义是一致的,就是说,它们的深层法则是一样的,虽然私人本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伦理学追求理想的人有很大差距,甚至常常是背道而驰的。历史的发展、演变常常和人预想的目标不一样,人预想的目标往往落空。传统伦理学想培养“仁人君子”的宏愿在历史上也落空了。不但落空,而且正是它的深层法则,培植并助长了私人本位的意识;不断地“修身”,却唤起人们对“身”的无穷兴趣,对身私人利益的追逐。“己身”恰像皮球,伦理学愈借助道德规范的力量压抑它、打击它,它反而由于这种力量弹得更高。在好的情况下,这种伦理学顶多能培养出一些“独善的人物,在坏的情况下,满口仁义道德,恰恰掩护了男盗女娼。而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浸透着强烈的私人本位意识。从国民性的角度,完全可以说千百年来的历史是传统伦理学破产的历史,是传统伦理学大失败的历史。因为它实际上并没有完成它企图完成的塑造健全性格的终极目标,相反却导引出病态的性格私人本位性格及其恶劣的表现:未开化的利己主义。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文化的积淀之深厚是其他很多国家不可比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关于商业文明方面的文化蕴涵,他的精神价值观曾经濡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商人,乃至形成了儒商传统。当代企业家同样也可以从几千年的文明中汲取营养,培育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一)、培育追求群体、和谐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